❶ 余永定、張明:支持資本賬戶開放的理由有效嗎
【原文按】:中國資本賬戶開放舉世矚目,這不僅關系人民幣國際化,更與中國金融改革與宏觀穩定緊密關聯。也正因此,資本賬戶開放並不僅僅是要不要開放的問題,何時、何地、何種方式亦值得深入探究:當下是否為資本賬戶開放的「戰略機遇期」?什麼是資本賬戶開放的最優順序?「以開放促進改革」的思路是否適用於資本賬戶開放?觀察者網轉發中國社科院余永定、張明、張斌三位學者的文章,他們認為中國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資本項目管理,但大幅放鬆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管制需要格外審慎,這必須要在以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等一系列相關改革措施配套才能逐步推進。以下為文章全文:近期,關於中國政府可能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表態紛至沓來。有傳聞表明,中國政府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宣布一個資本賬戶開放的時間表。根據這個時間表,中國政府將在2015年實現資本賬戶的基本開放,在2020年實現資本賬戶的全面開放。一旦上述傳聞變成現實,這意味著中國的資本賬戶開放進程將顯著提速。當前環境下談論要不要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戶,主要的內容是要不要開放跨境短期資本流動。迄今為止,中國的資本賬戶開放進程已經取得較大進展。根據中國央行調統司在2012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在IMF規定的資本賬戶管制的40個子項中,中國已經有14項為基本可兌換、22項為部分可兌換,僅有4項為不可兌換。目前中國對中長期性質的雙向直接投資與貿易融資已經基本放開,但在證券投資、跨境借貸與衍生品交易等短期資本流動仍存在較為嚴格的管制。因此,進一步開放資本項目,主要的開放內容是短期資本流動。贊成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理由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實現跨境資金流動的平衡管理。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對跨境資本流動採取了「寬進嚴出」的管理策略,該策略在中國國內外匯資金短缺時固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市場環境變化後,該策略導致中國外匯儲備攀升、央行沖銷壓力巨大、國內流動性過剩,因此,通過放寬對資本流出的管理,既有助於降低央行的資本管理與沖銷壓力,也有助於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第二,通過加快資本賬戶開放來倒逼國內結構性改革。由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存量改革階段,在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下,各種結構性改革舉步維艱。通過開放資本賬戶來倒逼國內結構性改革,或許能夠發揮2001年通過加入WTO來倒逼銀行業改革相似的作用;第三,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制於離岸人民幣規模有限、全球范圍內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供給不足等,而資本賬戶開放則有望緩解上述約束、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的跨境使用;第四,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為中國開放資本賬戶提供了一個「戰略機遇期」,特別是發達國家公司估值處於低位、對外部資金的需求較為強烈,這為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提供了良機。第五,現有的資本管制措施很難真正管得住資本流動。在經常項目已經可兌換的條件下,很多資本可以通過變通的辦法躲避資本管制措施。與其這樣,還不如放鬆管制,讓藏在地下的資本流動浮上水面,以此提高跨境資本流動透明度,讓監管更加有效。我們認為上述有些理由反映了包括資本管制政策在內的一些宏觀經濟管理措施的弊端,中國也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資本項目管理。但是,大幅放鬆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管制需要格外審慎,這必須要在以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等一系列相關改革措施配套的情況下,才能逐步推進。在沒有其他改革措施的配合下,單方面的擴大資本項目開放,未必能實現改革初衷。試圖實行對跨境資本流動的平衡管理,這一目標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短期資本流動通常是順周期的,放鬆對短期資本流動的限制未必能實現資本平衡流動。短期資本流動的順周期特徵,通常是在中國政府不希望資金大規模流入時(例如經濟過熱、資產價格泡沫、流動性過剩),短期資本會大規模流入;而當中國政府不希望資金大規模流出時(例如國內流動性不足、爆發金融危機、美聯儲加息),短期資本卻偏偏會大規模流出。因此,加快開放資本賬戶,未必能夠真正實現跨境資本流動的平衡,而很可能會放大短期資本流動的規模與波動性。加快資本賬戶開放未必能夠穩定人民幣匯率,反而可能導致人民幣匯率出現超調。以2013年第1季度為例,盡管經常賬戶佔GDP比率處於較低水平,但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以及人民幣有效匯率均出現大幅升值,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短期資本流入激增導致的。盡管我們自2003年以來就一直呼籲加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但我們認為,這一改革得以完成的前提條件,是中國政府依然保持適當的資本管制,從而使得人民幣匯率走勢主要反映經常賬戶的變動。否則,短期資本的大進大出將導致人民幣匯率大起大落,從而給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造成阻力。如果央行基本不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匯率,在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下匯率將圍繞均衡匯率上下波動。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匯率的波幅度可能較大,但由於波動的雙向性,匯率投機將受到抑制,持續的升值(貶值)壓力將因套匯資本流入的減少而減少。如果央行不希望看到匯率升值(貶值)過快而維持對匯率的干預,在沒有資本管制的情況下,投機資本就會不斷流入(流出),從事無風險套匯。套匯資本的流入(流出)必然加大或大大加大升值(貶值)壓力。通過干預實現小幅升值的政策或許可以減緩對出口(進口)企業的經營壓力,但卻會造成國民福利的巨大損失,造成資源配置的極大扭曲。如果央行認為,在目前政治、經濟條件下,讓人民幣逐步升值是唯一的選擇,央行就應該盡可能維持資本管制,抑制熱錢流入,以減少升值壓力和國民福利損失。可以說,在持續干預外匯市場的同時實行資本項目自由化,是所有可能的政策組合中最不合理的一種組合。「以開放促改革」的經驗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成功的經驗,國內國外皆如此。我們尤其不贊成以加快資本賬戶開放來促進國內結構性改革的做法。壓力面前,未必一定做出正確選擇,以放鬆短期資本流動倒逼國內改革是巨大的冒險。其一,與商品貿易的開放不同,資本賬戶開放對一國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的沖擊可能是巨大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且一旦開放後很難逆轉;其二,如果未來幾年內,資本賬戶過快開放導致國內爆發系統性危機,那麼危機之後,對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而言不可或缺的結構性改革,可能被再度推遲。從短期與中期來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與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相輔相成,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然而,如在人民幣利率與匯率形成機制尚未充分市場化的前提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會導致人民幣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之間的套利與套匯行為大行其道。目前大部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生在內地與香港之間,而非大中華區與全球其他地區之間,這不是中國政府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初衷。從國際金融的歷史來看,貨幣國際化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而非政府人為推動的結果。只要中國經濟在未來20年能夠保持持續較快增長、中國金融市場能夠發展壯大並避免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人民幣必將成長為重要的國際貨幣。而日元國際化的教訓表明,如果政府過快開放資本賬戶導致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爆發,那麼貨幣國際化的步伐不僅可能顯著放慢,而且可能歸於失敗。當前並非中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時間窗口或「戰略機遇期」。目前發達國家央行正在集體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全球流動性過剩加劇、新興市場經濟體正在面臨大規模短期資本流入,一旦中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那麼中國很可能首先面臨大規模短期資本流入,而隨著美國逐漸削減量化寬松政策並步入新的加息周期,中國很可能接著面臨大規模短期資本流出。短期資本的大進大出會嚴重損害中國的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穩定。從國際層面來看,巴西、韓國等過去已經充分開放資本賬戶的國家,在意識到不受約束的短期資本頻繁流動的壞處後,開始考慮重新引入新的資本流動管理措施。而過去幾十年一直以推進資本賬戶自由化為己任的IMF,最近兩年也改變了對資本管制的態度,認為資本管制應該與宏觀經濟政策、宏觀審慎監管一起成為新興市場國家管理資本流動的工具。中國的資本管制體系的確存在一些漏洞,且管制效力近年來有所下降,但中國的資本賬戶管制依然大致有效。盡管中國政府尚未全面開放資本賬戶,但近年來中國面臨的國際資本流動規模明顯放大,波動性也明顯增強,這被一些政策制定者與研究者解讀為資本賬戶管制已經無效,因此不如盡快開放。然而,近年來大多數研究中國資本賬戶管制的實證文獻均發現,盡管中國資本賬戶存在一些漏洞,但大體上依然是有效的。在內地人民幣市場與離岸人民幣市場上存在顯著的息差與匯差,就是中國的資本賬戶管制依然有效的明證。此外,內地與離岸市場的抵補利率平價存在顯著偏差,意味著跨境套利者依然面臨著較大的交易成本,這也說明了資本賬戶管制的效力。如果中國政府明文規定一些跨境資本轉移行為屬於非法行為,並承諾進行嚴厲懲罰,這應當能夠起到一定的阻嚇作用。從這一意義上而言,我們高度贊賞近期外管局出台的抑制短期資本流動的規定。我們相信,只要中國政府真正想抑制短期資本流動,在現有體制下,中國政府就能找到辦法加強資本賬戶管制。一個貼切的比喻是,目前國內外流動性水位均處於高位,而資本賬戶管制就是一道防護中國金融安全的大壩。目前這個大壩已經出現了一些管涌。我們究竟是應該修補漏洞加固大壩呢,還是乾脆炸掉大壩?結論是不言自明的。將2015年作為資本賬戶基本開放的時點具有較大風險。從國內來看,隨著潛在增長率的放緩,未來幾年中國企業部門將面臨去杠桿化沖擊,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也可能加劇,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可能顯著上升,國內金融市場脆弱性不斷累積,這將導致中國居民與企業對中國經濟信心下降,將資金撤離中國的動機增強。從國外來看,再經過兩年左右調整,美國經濟有望在2015年前後強勁復甦,而美聯儲也可能從2014年年底或2015年年初開始加息。外部吸引力的增強可能導致中國資金加快外流。在上述國內外因素的沖擊下,中國可能面臨巨大的資本外流。考慮到中國外匯儲備/M2比例並不算高,大量的資本外流將導致中國外匯儲備規模迅速下降,加劇人民幣貶值預期。而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可能發生更大規模的資本外流。巨大的資本外流可能導致中國爆發與1997年至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相似的危機。因此,中國未來幾年面臨的真正威脅並不是大規模資本流入,而是大規模資本外流。中國政府仍應審慎、漸進、可控、有序地開放資本賬戶,以維護中國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穩定。中國政府應該堅定不移地克服既得利益集團阻力,推進國內結構性改革,而不能因為結構性改革難度很大就迴避這些改革。中國政府需要改善國民收入在居民、政府與企業三部門之間的分配,以及居民部門內部的收入分配;中國政府需要盡快打破若干服務業部門內國有企業的壟斷,從民間資本真正開放這些部門;中國政府需要加快推進包括利率與匯率在內的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當人民幣匯率與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本結束、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水平(對國內資本已經充分開放)、中國經濟已經大致完成增長方式由投資與出口驅動向消費與投資平行驅動的轉型後,無論是資本賬戶的全面開放,還是人民幣國際化,都將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建議,中國政府與其給出資本賬戶開放的時間表,不如給出推動國內結構性改革的時間表。對於資本賬戶開放而言,中國政府最好不要給出特別具體的時間表,而是闡明資本賬戶開放的大致方向,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動以及國內結構性改革節奏,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靈活地把握資本賬戶開放的節奏,而不受事先承諾的資本賬戶開放時點的掣肘。
❷ 余永定的主要作品
論文類代表作品
從FMD 模型到社會主義再生產模型 ,世界經濟,1982年第1期。
馬克思再生產數例的一般數學形式,數量技術經濟研究,1988年第4期。
中國經濟的兩部門動態增長模型,1996年第六屆東亞經濟學會年會論文。
收入分配、金融結構和宏觀經濟穩定,經濟研究,1996年第11-12期。關於外匯儲備和國際收支結構的幾個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1997年第10期。
香港股災發展過程的經濟分析,國際經濟評論, 1998年第4-5期,執筆人(合作)。
打破通貨收縮的惡性循環,經濟研究,1999年7期。
中國的消費函數,《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第一作者。
財政穩定問題研究的一個理論框架,世界經濟,2000年12期。
中國應從亞洲金融危機中汲取的教訓,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通過加總推出的總供給曲線,經濟研究,2002年第9期。
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評析,世界經濟,2002年第3期。
M2-GDP的動態增長路徑,世界經濟,2002年12期。
消除升值恐懼症,實現經濟的平衡發展,國際經濟評論,2003年9-10期。
中國的雙順差的性質、根源和解決辦法, 世界經濟, 2006年第3期。
專著類代表作品
宏觀經濟分析和中國穩定政策設計(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Design of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China )(英文), 博士論文,牛津大學圖書館藏,1994。
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主編和主要執筆人,1997年。
我看世界經濟,三聯出版社,2003年。
一個學者的思想軌跡,中信出版社,2005 年。
❸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的理事成員
作為全國世界經濟研究領域一流的學術團體,學會專家學者雲集,會員主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高校、中共中央黨校、各省市社科院、各省委黨校從事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等領域教學和研究的專家,以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等相關機構從事世界經濟研究的專家。
學會現有團體會員32個,常務理事100人,理事293人,個人會員1000多人。學會理事會已歷經九屆。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余永定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副會長:丁一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朱 民(中國銀行)、朱乃新(江蘇社會科學院)、華 民(復旦大學)、李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曉 (吉林大學)、李 翀(北京師范大學)、李稻葵(清華大學)、庄宗明(廈門大學)、宋玉華(浙江大學)、冼國明(南開大學)、佟家棟(南開大學)、陳繼勇(武漢大學)、周茂榮(武漢大學)、張幼文(上海社會科學院)、張宇燕(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志超(英國達勒姆大學)、張伯里(中央黨校)、海 聞(北京大學)、程偉(遼寧大學)、舒 元 (中山大學)、雷達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秘書長:邵濱鴻(中國社會科學院)。
❹ 世界金融危機,國家該如何宏觀調控
大市分析:專家認為,為保證國民經濟平穩增長,中國政府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刺激內需,以消費和投資的更高增長來對沖凈出口的下降。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正愈演愈烈。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國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穩定,同時也增加了中國經濟的外部風險。
中國如何才能繞過這場金融危機的險灘?專家普遍認為,雖然我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不是很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必須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和防範。
「由於我國金融體系改革步伐比較穩健,國內各類金融機構持有的相關投資金額也不至於影響其主要經營業績,因此抵禦外部沖擊的能力還比較強。」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是當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時,中國經濟也同樣迎來新挑戰。中國社科院專家張明認為,在當前非常不利的國際環境下,由於中國經濟本身也處於一個景氣周期下行的階段,中 國經 濟要做到獨善其身是非常困難的。
「金融危機正影響到出口貿易經營者的信心。」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有跡象表明,出口企業投資有所下降,這說明他們不敢擴大投資,這將陷入惡性循環。
受外部需求減少、宏觀調控、人 民 幣升 值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國外貿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緩態勢。特別是今年以來,隨著次貸危機蔓延,全球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中國外貿出口增幅明顯回落。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另一大沖擊是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嚴重縮水。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超過1.8萬億美元,其中有不小的份額投資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
面對美國金融危機給我國經 濟帶來的種種不利 因素,我國應該怎樣加以應對?專家認為,為保證國民經濟平穩增長,中國政府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刺激內需,以消費和投資的更高增長來對沖凈出口的下降。
余永定表示,從短期來看,我國很難通過減持美元資產來規避美元貶值以及美元資產違約率上升的風險,因為這將有可能導致尚未減持美元資產的市場價值下降。
郭田勇認為,基於金融危機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增速下滑和信心動搖,中國宏 觀 調 控部門應該採取措施,繼續出台提升出口企業經營者信心的措施。
張明表示,在勞動 力與信貸成本、出口退稅政 策方面,政 府都應該出台更加積極的政 策。在貨幣政策方面可考慮擴大對出口企業的信貸額度。出口退稅應該成為一項中性政策,而非用於刺激或遏制貿易增長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慮將出口退稅率提高到出口企業實際承擔的國內增值稅負擔的水平。
庄健認為,除了採取更加靈活的貨幣政策以外,中國應該加大財 政政 策的力度,刺激內需,拉動消費,保持國內經濟相對平穩較快的發展速度。
在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國際國內的諸多挑戰,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已成當前重要任務。中國 政 府8日打出「降率免稅」貨幣財 政組合拳,下 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同時暫時免徵存款利息稅。專家認為,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於防止經濟下滑的考慮,意在促進投資,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林毅夫:中國金融有強大「防火牆」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11日表示,盡管中國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機的沖擊,但三大因素將幫助中國較好地應對這場金融危機。
林毅夫當天在記者會上說,這三大因素是:中國具有龐大的外匯 儲備;中國存在資 本 管制,這就為中國築起了一道「防火牆」;中國貨幣政策穩健,中國政府過去4年都實現了財政盈餘。
林毅夫表示,由於有以上的良好基礎,中國可以通過刺激內需來促進經濟發展。在刺激內需方面,中國可以增加農村投入、實現產業升級、加強教育和醫療開支等。因此,他對中國經濟前景仍充滿信心。
外媒:中國從容應對全球金融風暴
法新社:表現出帝國般的鎮定
在因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國表現出一種帝 國般的鎮定,它在提供援助的同時確信能夠應付。
中 國 領導 人連日來發表了令人放心的講話,而這個國家眼下正准備慶祝經濟改革30周年,因為正是改革開放讓這個亞洲巨人保持了超過9%的經濟增長速度。
溫 家 寶總理上周日說,「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長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他還表示「對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充滿信心」。
分析家強調指出,中國金融市場特色性使得這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受到了保護,如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那樣。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出口支持了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這個亞洲巨人有能力彌補美國和歐洲的需求放緩。她認為,「中國現在的處境十分有利於刺激國內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世界經濟衰退的消極影響」。
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讓-弗朗索瓦·於歇指出,中國「近兩三年來已動用了大量的稅收儲備」。他指出中國通過支出來重新推動基礎設施計劃。
《時代》周刊:中國警惕但自信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10月7日發表文章,題目是「中國對金融混亂的觀點:警惕但自信」。文章中稱,如果擔心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可能嚴重削弱中國的金融體系改革,這可能就過慮了。本周早些時候,北京發出了明確信號,盡管美國和歐洲陷入一片混亂之中,中國仍將努力——緩慢而穩步地——建立一個更加復雜的資本市場。
中 國 國 務 院批准融資融券的時機很不尋常,應該被視為中國比較自信的一個跡象。
當然,中國市場還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像紐約、倫敦和東京的市場一樣對全球資本流動開放。但是中國管理者相信,漸進而慎重的改革幫助中國避免了當前市場混亂中最糟糕的一面。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現在尚未受到危機的影響。中國已經受到了影響。但是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未來的風險更多地與二級影響有關——即危機對全球宏觀經濟的影響,而不是次貸危機本身。
路透社:中國可發揮重要作用
據路透社8日報道,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外匯儲備,也許會在平息全球金融風暴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總理溫 家 寶承諾將與其他國家攜手應對自「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他說,作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中國能夠作出的最大貢獻就是讓本國經濟保持活力。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已經下調利率,而且估計會再次採取這一舉措。
研究人員建議,北京應該提醒華盛頓進一步向中國企業開放美國的市場,採取切實措施穩定美元,幫助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迄今為止,全球危機在金融方面對中國的影響很小。官 員稱,中國具有很大的政策調整空間。不過,必須盡快採取措施,以免為時過晚。
❺ 世界十大金融專家是誰
有什麼金融專家,只能說是比我們普通人懂得多一點而已,有時運氣好碰到了,別人就把他當神,還有很多所謂的金融專家可能比他懂的更多,只是因為說的沒有應驗潮流而被埋沒.
❻ 中國將如何面對這次金融危機我們應該採取一些什麼樣的措施
大市分析:專家認為,為保證國民經濟平穩增長,中國政府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刺激內需,以消費和投資的更高增長來對沖凈出口的下降。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正愈演愈烈。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國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穩定,同時也增加了中國經濟的外部風險。
中國如何才能繞過這場金融危機的險灘?專家普遍認為,雖然我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不是很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必須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和防範。
「由於我國金融體系改革步伐比較穩健,國內各類金融機構持有的相關投資金額也不至於影響其主要經營業績,因此抵禦外部沖擊的能力還比較強。」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是當世界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時,中國經濟也同樣迎來新挑戰。中國社科院專家張明認為,在當前非常不利的國際環境下,由於中國經濟本身也處於一個景氣周期下行的階段,中 國經 濟要做到獨善其身是非常困難的。
「金融危機正影響到出口貿易經營者的信心。」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有跡象表明,出口企業投資有所下降,這說明他們不敢擴大投資,這將陷入惡性循環。
受外部需求減少、宏觀調控、人 民 幣升 值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國外貿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緩態勢。特別是今年以來,隨著次貸危機蔓延,全球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中國外貿出口增幅明顯回落。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認為,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另一大沖擊是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嚴重縮水。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超過1.8萬億美元,其中有不小的份額投資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
面對美國金融危機給我國經 濟帶來的種種不利 因素,我國應該怎樣加以應對?專家認為,為保證國民經濟平穩增長,中國政府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刺激內需,以消費和投資的更高增長來對沖凈出口的下降。
余永定表示,從短期來看,我國很難通過減持美元資產來規避美元貶值以及美元資產違約率上升的風險,因為這將有可能導致尚未減持美元資產的市場價值下降。
郭田勇認為,基於金融危機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增速下滑和信心動搖,中國宏 觀 調 控部門應該採取措施,繼續出台提升出口企業經營者信心的措施。
張明表示,在勞動 力與信貸成本、出口退稅政 策方面,政 府都應該出台更加積極的政 策。在貨幣政策方面可考慮擴大對出口企業的信貸額度。出口退稅應該成為一項中性政策,而非用於刺激或遏制貿易增長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慮將出口退稅率提高到出口企業實際承擔的國內增值稅負擔的水平。
庄健認為,除了採取更加靈活的貨幣政策以外,中國應該加大財 政政 策的力度,刺激內需,拉動消費,保持國內經濟相對平穩較快的發展速度。
在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國際國內的諸多挑戰,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已成當前重要任務。中國 政 府8日打出「降率免稅」貨幣財 政組合拳,下 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同時暫時免徵存款利息稅。專家認為,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於防止經濟下滑的考慮,意在促進投資,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林毅夫:中國金融有強大「防火牆」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11日表示,盡管中國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機的沖擊,但三大因素將幫助中國較好地應對這場金融危機。
林毅夫當天在記者會上說,這三大因素是:中國具有龐大的外匯 儲備;中國存在資 本 管制,這就為中國築起了一道「防火牆」;中國貨幣政策穩健,中國政府過去4年都實現了財政盈餘。
林毅夫表示,由於有以上的良好基礎,中國可以通過刺激內需來促進經濟發展。在刺激內需方面,中國可以增加農村投入、實現產業升級、加強教育和醫療開支等。因此,他對中國經濟前景仍充滿信心。
外媒:中國從容應對全球金融風暴
法新社:表現出帝國般的鎮定
在因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國表現出一種帝 國般的鎮定,它在提供援助的同時確信能夠應付。
中 國 領導 人連日來發表了令人放心的講話,而這個國家眼下正准備慶祝經濟改革30周年,因為正是改革開放讓這個亞洲巨人保持了超過9%的經濟增長速度。
溫 家 寶總理上周日說,「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長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他還表示「對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充滿信心」。
分析家強調指出,中國金融市場特色性使得這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受到了保護,如同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那樣。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出口支持了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這個亞洲巨人有能力彌補美國和歐洲的需求放緩。她認為,「中國現在的處境十分有利於刺激國內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世界經濟衰退的消極影響」。
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讓-弗朗索瓦·於歇指出,中國「近兩三年來已動用了大量的稅收儲備」。他指出中國通過支出來重新推動基礎設施計劃。
《時代》周刊:中國警惕但自信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10月7日發表文章,題目是「中國對金融混亂的觀點:警惕但自信」。文章中稱,如果擔心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可能嚴重削弱中國的金融體系改革,這可能就過慮了。本周早些時候,北京發出了明確信號,盡管美國和歐洲陷入一片混亂之中,中國仍將努力——緩慢而穩步地——建立一個更加復雜的資本市場。
中 國 國 務 院批准融資融券的時機很不尋常,應該被視為中國比較自信的一個跡象。
當然,中國市場還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像紐約、倫敦和東京的市場一樣對全球資本流動開放。但是中國管理者相信,漸進而慎重的改革幫助中國避免了當前市場混亂中最糟糕的一面。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現在尚未受到危機的影響。中國已經受到了影響。但是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未來的風險更多地與二級影響有關——即危機對全球宏觀經濟的影響,而不是次貸危機本身。
路透社:中國可發揮重要作用
據路透社8日報道,中國擁有全世界最高的外匯儲備,也許會在平息全球金融風暴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總理溫 家 寶承諾將與其他國家攜手應對自「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他說,作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中國能夠作出的最大貢獻就是讓本國經濟保持活力。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已經下調利率,而且估計會再次採取這一舉措。
研究人員建議,北京應該提醒華盛頓進一步向中國企業開放美國的市場,採取切實措施穩定美元,幫助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迄今為止,全球危機在金融方面對中國的影響很小。官 員稱,中國具有很大的政策調整空間。不過,必須盡快採取措施,以免為時過晚。
❼ 《見證失衡雙順差、人民幣匯率和美元陷阱》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見證失衡》(余永定)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lAwRBpHMd8PaE9-1meyumA
書名:見證失衡
作者:余永定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10-6
頁數:308
內容簡介:
《見證失衡:雙順差、人民幣匯率和美元陷阱》作為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作者十多年來一直呼籲遏制中國經濟的雙順差,理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系,但卻並不如願。今日中美經濟關系的嚴重扭曲,使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作者當年的憂慮。《見證失衡:雙順差、人民幣匯率和美元陷阱》遴選其三十多篇代表作品,以年代為序,試圖表現作者一脈相承的見解,同時也表達了一個經濟學家敢於反思研究歷程並接受歷史檢驗的勇氣。
作者簡介:
余永定;1948年生,廣東台山人。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1998年至200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宏觀經濟、世界經濟、國際金融。著有Macro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Design of Stabilization Polioy in China(牛津大學圖書館藏,1994年)、《我看世界經濟》(三聯書店,2003年)、《一個學者的思想軌跡》(中信出版社,2005年)等。
❽ 余永定是什麼水平
余永定是博士生導師、研究員。
余永定,1948年11月18日生,廣東台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會長,聯合國發展政策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金融、中國經濟增長和中國的宏觀經濟穩定問題。
2007年11月20日余永定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文指出,「港股直通車」一旦實施,意味著中國將在資本管制的堤壩上開一個大洞,幾萬億資金可能全部流走。他明確反對通過放鬆資本管制來舒緩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❾ 專家為何稱人民幣大幅貶值可能性不大
2018年8月11日消息,人民幣即將迎來「811匯改」3周年。過去3年,人民幣「匯改」成績顯著,中間價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更富彈性。盡管近期人民幣匯率貶值趨勢與彼時「匯改」初期有所類似,但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未來大幅貶值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亦持類似意見。余永定認為,雖然近期人民幣匯率下跌速度接近「811匯改」後的下跌速度,但市場並沒有出現當年的那種恐慌情緒,這說明市場比過去成熟了很多。
余永定進一步指出,2018年第二季度以來,中國的內外經濟形勢出現了一些變化,如中美貿易摩擦爆發、經常項目順差減少等,都對人民幣產生較大貶值壓力。但總的來說,當前形勢比2015年要好。前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貶值已經包含了貶值預期的超調影響,目前的匯率水平應該基本反映外匯供求真實狀況,未來人民幣發生大幅度貶值可能性不大。
中信建投分析師黃文濤亦表示,盡管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帶給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將持續,但是在中國央行的調節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進一步下跌乃至跌破7的概率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