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服務實體產業

金融服務實體產業

發布時間:2022-09-14 18:15:21

① 金融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關鍵是要改變造成這種結果的體制和機制,營造適宜的生態,用「勢」而不是用「力」,讓金融和實體經濟各歸其位,尋找新動能重新平衡兩者力量,形成基於真實認知的良性循環

② 金融新基建賦能實體經濟



文|葉望春

2020年是新基建大年,除了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各地的相關布局也緊鑼密鼓展開。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統籌安排的新經濟運行必需的基本建設,著眼於高新 科技 在經濟新發展階段的戰略性布局。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新基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其根本在「新 科技 」。在新基建所含的七大類別建設中,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尤為引人關注,再加上被國家發改委新近納入新基建范疇的區塊鏈,這三大技術構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體系的基石,同時也是被重點應用在金融領域的技術。


只有將 科技 與金融業務融合,解決長期制約金融發展的痼疾,推動普惠金融,精準支持實體經濟,才能將金融新基建的能量持續釋放,本文將通過實踐案例,解答金融新基建的價值。


解決金融行業幾大難題


在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金融 科技 的加碼下,金融服務向線上化、實時化、便捷化、智能化升級,逐步融入實體經濟場景的各個角落。這意味著藉助新基建有望解決傳統金融的諸多難題,更全面、更豐富、更高效、更精準地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新基建助力金融資源無縫融入實體經濟場景,解決部分脫離實體經濟的難題。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然而近年來,隨著製造業成本持續上升,投資回報率下降,金融資源沒有充分流向實體領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掣肘。如何才能將金融資源精準注入實體經濟中?這在傳統金融業中,由於金融和實體兩張皮的情況,較難解決,而金融新基建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困局。


藉助金融 科技 可以搭建面向供應鏈、貿易、電商等各類實體場景平台,鏈接金融機構、生產製造企業、商貿物流網路等實體經濟各交易環節,讓金融服務與實體交易無縫融合對接,將傳統的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置於新型的智慧金融平台,從而確保金融資源可以更好地深入實體經濟的業務場景,精準把控資金走向,確保資金真正支持產業上下游中小企業的發展,助力實體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


區塊鏈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信任難。


區塊鏈因其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數據安全性、可信任性,能將相互之間不信任的節點連接在一起,實現信任機制的傳遞。 因此,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保證鏈上企業信息的真實性;通過區塊鏈進行多方信息共享,可以打破由於傳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中小企業信用自證難問題,讓政府、金融機構、合作夥伴更好認清中小企業信用。通過信用體系的建設,更多誠信經營的優質企業可以脫穎而出,獲得更好的金融服務。


通過整合多方大數據,打破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數據孤島,構建智能生態圈。


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貸款意願低,關鍵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數據,難以對其進行全面的風險識別和評判。 而金融新基建通過大數據技術搭建 社會 信用體系,整合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數據,進行海量非結構化數據的儲存和分析,拓寬數據來源和分析基礎,覆蓋更多數據維度。 經過清洗、挖掘和分析治理之後的數據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業的信用水平,不僅來源廣、治理好,還可以對各方數據進行交叉比對,這是傳統金融手段無法做到的,這大幅度降低了徵信成本,最終可構建低成本 社會 徵信體系。


通過運用人工智慧、雲計算解決線下操作效率低,降低金融運營成本,更好的推進普惠金融服務。


人工智慧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機器學習過程,實現在多領域優化或代替人為操作的功能。長期以來,金融機構由於服務長尾客戶的成本壓力大,投入產出比不高,流程長、效率低,難以為中小企提供定製產品和服務。而藉助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可以實現遠程開戶、無接觸信貸、智能審批、智能客服等,越來越多的金融服務可以實現機器人智能服務,減少客戶等待的時間,減少金融機構的人工成本,提升 社會 平均效率,從而服務更多的長尾客戶。

多場景賦能實體經濟


在國家密集布局新基建的背景下,金融 科技 需要與 社會 實體經濟的多領域、多場景深度結合,解決 社會 經濟長期以來存在的信用體系建設缺乏、中小企業融資難、貿易融資難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諸多難題,才能推動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下面,通過幾個不同區域的新基建項目,解讀金融新基建如何助力實體經濟。


搭建智慧信用平台,助力 社會 信用體系建設。


當前,有地方政府開始搭建「信用+大數據」監管綜合評價模型,藉助金融 科技 ,完成智慧信用模型構建、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計算及可視化展示等目標,並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優化校驗評價結果,推送至其他政府部門業務系統,支撐各部門運用評價結果,開展信用分級分類監管。


搭建智慧融資平台,整合多方政務數據,運用智能技術構建中小企業畫像,秒級匹配融資。


目前,運用金融 科技 手段後的某些中小企業融資平台可做到分秒放貸。在技術流程上,首先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稅務、工商、水電煤等政務數據資源,同時運用區塊鏈3D零知識技術,既可對交易參與方的數據隱私進行加密保護,又可在不暴露數據隱私的情況下實現數據共享,成功地將企業運營蹤跡數據化,讓中小企業在融資時可以通過多方數據交叉驗證,變信用自證為他證,增強融資交易中的公平性和真實性,提高了對風險的精準判斷。


再運用人工智慧,對公共數據及倉儲物流、財務業績、產品結構等經營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對中小企業進行多維度畫像,梳理關系網路、搭建標簽體系、量化信用評級。以此為基礎,構建起智能匹配引擎,形成「千企千面」的產品體驗。


在整個貸款流程上,此類平台綜合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通過貸前智能進件、貸中智能審批、貸後智能管理將信貸的全流程都線上化。在貸前進行智能初篩,同時通過OCR、圖像識別技術實現豐富數據留痕;在貸中通過智能插件技術及豐富的數據介面實現一鍵授權數據採集;在貸後通過關聯圖譜、多源信息比對及數字水印等技術核驗信息真實性,實現風控預篩。全部智能化、線上化運營後,欺詐風險得到緩釋,貸款時效甚至可以達到分秒級放貸。


搭建智慧貿易平台,助力貿易流程線上化和無感監管。


在以往的貿易流程中,企業由於信用缺失而面臨通關慢、貸款難,同時監管機構也面臨監管成本高的困擾。目前,有的地區口岸將區塊鏈跨境貿易網路和核心企業、監管機構的核心系統對接,通過源頭數據上鏈的方式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通過區塊鏈內在的技術屬性保證可追溯性和互鏈,從而實現了審單前的數據上鏈以及交叉驗證,審單中的風險識別,並在審單後繼續開展事後稽查與企業信用評分。


這不僅將企業的物流通關信息及時傳遞給金融機構,形成它們的風控抓手,同時還幫助海關監管實現無感監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藉助它,企業可以實現通關材料線上化、通關流程一體化,實時掌握通關信息和審核進度,更好地匹配資金和生產,優化周轉。


搭建智慧區域經濟平台,貫通貿易全流程,助力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戰略舉措,如何打破區域在政策、信息、物流、資金等方面的各自為政,成為各方關注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推進的港口物流及貿易便利化區塊鏈平台從三個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 科技 :首先,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連接海關、港口、承運人、貨主、貨代、金融機構等相關各方的智慧港口物流平台。其次,平台整合「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實現數字化集成共享。未來,該平台將逐步實現「監管精準化、物流集約化、運行智能化、流程可視化、金融普惠化」的長期願景,大幅提升大灣區貿易通關整體效率與營商環境。


開啟廣闊市場藍海

新基建布局主要蘊含三大方面的機遇:


一是由政府推動的公共智慧平台的建設。 2020年以來,已有25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及新基建,其中8個地區明確規劃了年內計劃新建5G基站數量,合計超過30萬個。四川、重慶、山西、河北等省市已發布了年度重點項目清單,總投資接近40萬億元。深圳市出台的《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2025年)》中提到,將超前部署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建設五張通信網路、四類算力設施、三大數字技術設施。


二是新基建將帶動 科技 行業的高速增長。 在新基建帶動下,企業爭相投入巨資進行 科技 研發,這不僅為新基建帶來充沛的資金和技術,同樣會帶動 科技 產業的高速發展。


以5G、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在中短期內創造大量投資機會、提升發展動能,而且能加速智能經濟的落地和智能 社會 的到來。根據中研普華《2020-2025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戰略研究咨詢報告》顯示,2025年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預測將達到2385億元。中國作為區塊鏈新興市場,預計2023年市場支出規模將達到20億美元,2018年我國區塊鏈總支出為1.6億美元。


三是新基建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市場。 科技 的重要價值是與傳統產業結合,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以金融 科技 為例,2019年報顯示六家國有大行 科技 投入總和超700億元,其中,中行、農行、工行、建行四家大行投入資金已超100億元。而據奧維咨詢估計,中國金融機構2018年總計投入1522億元人民幣用於 科技 開支,這一數字將以21.4%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2023年將達到4008億元人民幣。


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抓手來推動經濟發展。在當前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當口,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六穩」不能再通過簡單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需要發揮 科技 的力量,以政府新基建帶動 科技 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從而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中金融 科技 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③ 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有哪些舉措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④ 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編者按: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 深化金融改革,推動利率市場化 「從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來看,作為金融產品,它的功能越復雜,衍生的層次越多,經常會導致兩個問題,第一是內在的風險性越大,第二是偏離實體經濟的距離會更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說。因此,要保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就要防止金融業出現創新過度而形成自彈自唱的情況。 「要讓金融有效地服務中國的實體經濟,當務之急是深化金融改革,一是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二是降低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進一步開放市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說,當前存在的房地產泡沫、地方融資平台問題、民間借貸問題,實際上都和利率沒有市場化有很大的關系。 去年以來,部分地區出現高利貸泛濫。去年上半年,溫州市貸款平均利率達到25%,而企業的資本利潤率往往只有5%—6%。專家分析認為,民間借貸蔓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輪貨幣政策調控中,一方面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一方面又壓低利率,存款負利率導致價值扭曲,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因此,當前應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 「只有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銀行等金融機構才能把資金配置到最需要、效益最好、最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上來,而只有通過利率市場化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說。 當然,利率市場化現在還有一些障礙,比如銀行業公司治理還不太行。「就像我們讓一個人學游泳,總是在澡盆里學,不讓他嗆水,他始終是很難學會游泳的。」郭田勇說,「如果現在利率市場化條件還不完全成熟,那麼可以先採取一些措施,把銀行的利差水平先降下來,逐步推進。」 推行存款保險制度,讓金融機構能優勝劣汰 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我國將擇機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鄭新立認為,現在我國推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當前要通過興辦各類存款保險公司,用市場機制來化解金融風險。「我們除了用行政手段,通過監管來化解風險,還要通過市場機制,走保險的路子。」他說。 魏加寧說,我國金融業存在一個不好的傾向,不僅大的金融機構不能退出,一些小的金融機構出了問題也不能退出。金融機構只有生沒有死是最大的系統性風險。沒有存款保險制度,我國金融機構就無法退出,退出去之後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因此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郭田勇認為,如果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降低以後會出現問題,所以我們通過存款保險制度來保護金融投資者的利益,這對銀行業的穩健經營也很重要。 據介紹,目前推行存款保險制度有一個障礙:大銀行和小銀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不相同。國內幾家大型國有銀行通常認為不存在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所以存款保險容易增加成本,好像是從他們兜里掏錢保護這些中小銀行,所以他們並不積極。 支持小企業發展,需大力發展社區金融機構 鄭新立認為,當前我國金融改革方面,很重要一點是放寬市場准入,允許民間資金設立各類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機構。這就可以使民間借貸浮出水面。通過加強競爭,一些地方的高利貸現象就會自然消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由此可以大為改善。 我國在工業、農業領域基本上形成了國有、民營、外資經濟都非常活躍的局面,但在金融領域民間資金的進入還不是很順暢。「民營經濟進入金融領域,興辦各類股份制、區域型的小型金融機構,包括貸款公司、村鎮銀行和資金互助社等等,將是未來幾年中國金融領域改革最有特色的事情。」鄭新立說。 「我們一直在講要扶持中小企業,但我們連一家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都沒有。」魏加寧說。在日本有兩家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公戶,我國也應該至少有一兩家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性銀行。他認為,政府要分清市場和政府的責任,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是辦好政策性銀行,一部分國有資本可以從商業銀行中退出來,集中力量辦政策性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認為,國際上的小企業融資也不都是靠銀行的,小企業融資來源很多,高科技企業很多是靠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始人的自我積累以及民間借貸。只有當小企業有了一定的現金流,才會有銀行信貸進入。

⑤ 有沒有金融機構利用技術服務實體經濟的案例

在掌握自己核心科研能力的基礎上,還通過為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技術賦能,帶動金融行業提供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可得性,切實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以三峽人壽公司為例,馬上金融為其提供人臉活體識別、聲紋識別、智能客服、智能文字語音處理等相關人工智慧產品,助力三峽人壽提升客戶體驗和運營效率。
同時,藉助人工智慧的身份識別、智能客服以及區塊鏈平台等技術,幫助三峽人壽打造互聯網金融業務系統架構、客戶管理體系、互聯網營銷解決方案,雲解決方案、運營支持系統等,實現場景金融所需要的場景快速適配能力,數據決策的實時審核能力,大數據風控能力,億級保單處理能力,靈活的賬戶體系架構,縮短了業務操作流程,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大幅提高。

⑥ 什麼叫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你好。就是金融資金來幫助公司解決流動性問題,配合公司的上市融資兼並等。從而支持企業做強。滿意請採納謝謝!

⑦ 天津出台綠色金融支持31項措施,綠色金融是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的

天津出台綠色金融支持31項措施,可以加快實體經濟向綠色低碳轉變,讓實體經濟更加的健康活躍。比如天津發展的綠色租賃、綠色產業基金以及綠色直接融資,可以讓這一系列的金融活動更加的有保障,讓甲方與乙方更加的信任彼此。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也可以抓住轉型升級的機會加大對於節能環保以及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的建設,在後續的經營發展過程中就會更加的符合環保政策。

只有先立後破,才可以讓企業與綠色金融進行接軌,也能讓企業的創新更有活力。

⑧ 金融業包括哪些行業

金融業主要分三大類:銀行類、投資類、保險類。

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具體行業:

1、銀行業(包括商業銀行、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信用社、城市合作銀行等)

2、證券業

3、保險業

4、信託

5、基金業

6、財務公司

7、投資銀行業

8、典當行業也算特殊的金融行業之一

9、期貨

金融業是服務業中的一個重要部門,中國估計有上百萬人在其中就業,創造的財富每年都超萬億。

拓展資料:

金融業的發展現狀怎麼樣?

債券市場:

2009-2011年的3年間,中國債券市場發行量分別為86475億元、95088億元和69625億元。其中2009和2010年分別比2008年多增了15748和24361億元(2011年發行規模減少,主要是央票發行量快速縮減所致)。其中非金融企業發債(包括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數量分別為15749億元、15293億元和15333億元,均比2008年增長80%以上。

在自律管理模式下,我國相繼推出了中期票據、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美元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超短期融資券和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等創新產品,受到了市場參與者的普遍歡迎和廣泛好評。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我國債券市場已經連續幾年保持世界第五、亞洲第二的地位。

保險行業:

對於保險行業而言,2011年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截至3月底,A股四大上市保險企業2011年年報悉數亮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014.46億元,同比增長9.61%;實現凈利潤522.66億元,同比下降16.59%,同比增速較2010年分別下降了13.53和25.28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中國平安表現最好,營業收入、凈利潤和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增長了31.4%、25.89%和12.5%,而中國人壽這三項數據則分別下降了0.87%、45.31%和45.49%。

上市公司

51報告在線數據顯示,已公布年報的1324家上市公司2011年合計營業收入為17.47萬億元,凈利潤收入為1.7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76%和13.66%,而2010年這些公司合計營收增速和凈利潤增速分別達到了35.43%和39.82%。與A股整體業績下滑不同,銀行業在2011年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截至3月底,除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光大銀行和寧波銀行外,其餘12家上市銀行均已公布了2011年年報,這12家銀行2011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15萬億元,佔1324家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的12.32%;實現凈利潤8489億元,即平均每天進賬23.26億元,佔比更是達到了48.79%。

汽車金融業:

汽車金融業是指以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保險公司、信託聯盟組織及其關聯服務組織為經營主體,為消費者、汽車生產企業和汽車經銷商提供金融服務的市場經營活動領域。

完整的汽車金融業服務體系具備3項主要職能:為廠商維護銷售體系,整合銷售渠道,提供市場信息;為經銷商提供存貸融資,營運融資,設備融資;為直接用戶提供消費信貸、租賃融資、維修融資、保險等業務。

汽車金融業最初的職能僅僅是向汽車生產企業的經銷商及其下屬零售商的庫存產品提供貸款服務,並允許其經銷商向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的貸款或租賃服務。隨著其業務范圍和職能的不斷拓展,汽車金融服務公司開始逐步向消費者、經銷商和生產商提供多種形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務。

現代成熟的汽車金融業已經衍生出行業金融職能:除了汽車消費信貸服務外,還包括融資性租賃、購車儲蓄、汽車消費保險、信用卡等,滲透到了從製造→銷售→消費,直到最後報廢的整個汽車產業每個環節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其它產業。包含有條件融資、儲蓄、信用卡、貸款、保險與擔保等業務,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金融服務業鏈。有人甚至認為汽車產業有兩條腿,其中一條就是汽車金融。

⑨ 金融業如何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可行的做法如下:
1.首先,服務實體經濟理念跟不上實體經濟發展形勢,致使服務節奏落後。近年來,金融業無論在銀行信貸上還是資本市場融資方面,都存在「重大輕小」、「重國企國輕民企」傾向,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展動態、狀況及現實需要知之甚少,或不願去了解,使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困局始終得不到根本解決。
2.其次,資金流動方向跟不上實體經濟需求節拍,致使支持方向錯位。金融機構由於受高利驅動,無論信貸市場還是資本市場,資金脫實向虛現象嚴重,導致資本市場、信貸市場、房地產市場加杠桿和高泡沫化傾向,使中央政府各種金融政策難以實施到位,或被「截留挪用」:一方面使實體經濟陷入「嗷嗷待哺」困局,一方面金融泡沫又推動了中國產業經濟泡沫的加劇。
3.再次,金融服務模式與實體經濟運行客觀現實脫節,致使服務有效性不足。這方面,銀行機構表現得尤為突出,對實體經濟幾乎都按大型國有企業要求,實行「全面」、「嚴格」的擔保抵押貸款制度,過分強調防範自身風險,而實體經濟多為民營中小微企業,財務管理相對不規范、一些成長性企業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物。為此,大量中小微企業被擋在銀行信貸大門之外,導致銀行貸款難放和企業貸款難兩難尷尬困局,大大抵消了銀行信貸的有效性。
4.最後,金融服務產品創新與實體經濟發展特點不相容,致使服務力度不準。目前,金融產品創新可謂日新月異,尤其中間業務理財產品多達幾萬個品種,平均每天都有數百個品種誕生,但仔細研究,針對中小微實體經濟的不多,大都為大型國企或上市公司而「創新發明」;無論銀行信貸市場的貸款品種、理財產品,還是資本市場融資規定,都有向大型國企傾斜跡象;且推出的中間業務或理財產品往往成本高,實體經濟難以承擔。如此,金融服務手段遠遠跟不上實體經濟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也無法對實體經濟實現精準扶持,最後使支持實體經濟陷入「疲軟無力」狀態。

⑩ 供應鏈金融創新服務實體企業 線上化、平台化是大趨勢

供應鏈金融行業的重要性!

供應鏈金融作為產業模式升級的自然演化,「從產業中來,到金融中去」,具有深厚的行業根基,顛覆了傳統金融「基於金融而金融」的範式,打開另一扇窗,兼具金融的爆發力和產業的持久性。

如何評價供應鏈金融的業務質量?

我們提出五維模型:大產業、弱上下游、強控制力、低成本與高杠桿、標准化。

大產業是指產業空間大,不易觸碰天花板;

弱上下游是指客戶端中,至少有一環較為弱勢,無法從銀行獲得廉價資金;

強控制力是指線上具有真實交易數據和徵信、線下擁有物流倉儲作後盾,從而控制風險;

低成本是指資金的成本低,讓供應鏈金融有利可圖而又不過度增加融資方負擔,高杠桿是一定本金投入能撬動較大資產體量;

標准化是指用於融資的抵押品(抵押)相對標准化,有公允市場,即便出險,也能快速出清。如果同時具備五大要素,則供應鏈金融水到渠成。

根據五維模型,大宗商品、行業或區域龍頭、行業信息化服務商、電商平台、專業市場等五大領域是供應鏈金融的沃土。

搶灘金融服務空白

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是 社會 頑疾,在經濟換擋期,尤為如此。擴大再生產,要麼通過內生式積累,要麼借道民間高利貸。年化8%-20%之間的融資成本,成為傳統金融的盲點,也因此成為金融創新的主戰場。

供應鏈金融最大創新在於填補8%-20%的融資利率空白,打開中小企業融資閥門。理論上銀行是中小企業最理想的融資對像,成本在6%-8%之間。但從收益風險配比角度看,銀行更願意將資金大門向大型企業敞開,而不願承受過高風險。

中小企業被迫轉向民間借貸,而民間借貸的平均利率在27%左右,高企的融資成本擠壓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減少了中小企業的投資,不利於整個供應鏈的發展。

8%-20%融資服務的空白,背後折射的是金融服務的結構性缺失,以及 社會 資本對中小企業所要求的不合理的過高風險補償。

和傳統非銀機構相比,供應鏈金融具備太多優勢:

供應鏈金融依託在產業多年的浸淫,風控端天然具備優勢;

如果說非銀機構做的是純粹金融,則供應鏈金融則是在試圖構建金融生態;

在供應鏈金融體系中,各非銀機構均成為體系中一部分;

供應鏈金融本質上屬於大數據金融,延展性更佳。

同期閱讀:

供應鏈金融創新服務實體企業,線上化、平台化是大趨勢

在金融監管趨勢日漸嚴格的環境下,供應鏈金融逐漸成為一支生力軍,如今已日漸深入到各個領域,對我國企業和金融行業的發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對萬億級別的巨大市場空間,國家要求金融機構回歸實體業務本源的大環境下,那麼商業銀行究竟如何做金融創新,把資金通過供應鏈金融進入實體,服務經濟 社會 發展?

01

供應鏈金融融資問題

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原材料――中間產品――成產品,在產品生產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人分工進行生產。一些企業完成產品原材料的搜集,一些企業共同分環節完成產品的製作加工過程並對接下游的經銷商,由他們完成產品的銷售,這一條鏈式的功能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供應鏈。

供應鏈上的中小微企業,尤其從3級到更多級別的供應商,他們所面臨的是融資難、融資貴、融資亂、融資險等困境,有時甚至10-20%的利率都融不到錢,比大中型優勢企業的貸款成本高出一倍甚至數倍。

那麼,融資難的根結在哪裡?在銀行!供應鏈金融作為以供應鏈流動性資產為標的金融,利率覆蓋區間正常為年化8-20%,並且12%是一個檻!8-12%,12-15%,15%以上,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資金供需,也間接反映著資金的風險溢價。

2

供應鏈金融融資問題

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機構藉助供應鏈的信用傳導,表面上是滿足原本難以獲客、評估、借貸、並貸後的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因為在銀行的眼中,具備這3大條件的企業才是理想的融資對象:

條件一:信用可靠的企業

滿足這一條件的企業既要求有能力對供應鏈閉環有充分的把握力度,又要求自身的信用可靠,可以給供應鏈提供信用背書。

條件二:貨物周轉可靠的企業

這部分企業的信貸資金轉變為貨物之後,這部分企業可以把握住貨物和自身的用戶,在出現風險的時候能快速賣掉、處理掉貨物來穩定資金的周轉。

條件三:風險管控好的企業

供應鏈金融的風控模式不同於傳統的風控模式,它很多的風控模型的構建來自於核心企業的交易數據,如果不能提供真實的交易信息會影響到供應鏈金融模型的風控也會影響到資金的安全。

供應鏈金融為何對接不了銀行資金?換句話說,銀行的合規性必須達到才有可能直接對接商業銀行的資金。這方面既需要金融創新,發揮市場化的左右,又需要更多的去了解熟悉商業銀行的運作,從根本上幫助銀行達成合規性要求。

03

供應鏈金融將呈現的發展趨勢

一、線上化是大勢所趨

目前,許多商業銀行正嘗試自建或者與電商平台合作開展線上供應鏈金融。融資企業在線上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將可以自助申請貸款,平台系統進行實時審批,自動放款。企業每次借款還款均通過線上完成,手續簡便、隨借隨還,將極大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企業資金周轉率。

線上化的趨勢將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並打破了傳統商業銀行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進而大大拓寬了傳統供應鏈金融的范圍邊界。

二、深耕垂直領域的供應鏈更有優勢

供應鏈金融在不同行業的應用,將促使供應鏈金融向更垂直細分、更精準、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行業屬性和特點,因此不同產業鏈上的企業具有迥異且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特徵。

可以預見,各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在充分了解行業屬性和特徵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專業分析與研判能力,才能為各垂直細分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個性化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服務,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細分行業供應鏈金融模式或平台提供者出現。

三、平台化的大數據應用

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通過自建或者與大數據機構合作建立大數據平台,依託大量的真實交易數據來源計算出各標准數據的區間范圍,通過上下游企業數據的匹配,對貸款企業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全面合理判斷。

供大數據在供應鏈金融業務領域的應用可以快速地幫助各參與主體進行大量且非標准化的交易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並且可以幫助參與企業節省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以及提供融資服務的實現效率。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服務實體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明天系信託公司被接管 瀏覽:269
安信信託消息 瀏覽:411
600983惠而浦股票 瀏覽:948
信託盈利模式 瀏覽:124
信託貸款平台 瀏覽:969
金銀島信託 瀏覽:826
小額理財信息 瀏覽:587
理財通哪個產品收益高 瀏覽:102
悅達投資參股新三板 瀏覽:730
人民幣境內外價格倒掛 瀏覽:128
如何尋找融資人 瀏覽:792
所有外匯商品 瀏覽:348
賬戶貴金屬就是紙黃金和紙白銀嗎 瀏覽:149
房企融資難 瀏覽:236
基金交易賬戶叫什麼意思 瀏覽:876
外匯實惠資產 瀏覽:839
2019年4月1日廈門92號汽油價格 瀏覽:36
春節投資理財產品 瀏覽:252
手機理財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943
錢近寶理財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