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貿港建設進程中金融服務貿易統計思路
摘要 雖然自由貿易賬戶的實施可以基本隔絕自貿港與境內其他地區的異常資金流動,但自貿港與境外區域之間的資金完全自由流動則很容易對自貿港的金融穩定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自貿港跨境資本流動的統計監測和風險預警,對於異常的大規模資本流入或流出,應該及時予以關注或採取必要的臨時性限制措施;同時,作為一種常規性的政策安排,應該建立和健全與自貿港金融體系相適應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並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周期的變化進行逆向調節;此外,還應該充分利用「電子圍網」等手段,建立和健全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的審查機制。
⑵ 服務貿易在中國和世界的現狀
2014年1-9月,中國金融、文化等新興服務出口穩步增長,對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和優化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其中,金融服務增幅居首,出口增長41.9%,出口額達27.3億美元。電影音像出口增長31.4%,金額為1.2億美元。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增長17.4%。咨詢出口增長8.7%,出口額達314億美元,占服務出口的比重為20%,僅次於旅遊出口。一些新興服務進口也快速增長,其中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廣告宣傳、通信服務進口增長顯著,增幅分別為46.4%、37.1%、27%和22.4%。新興服務貿易快速增長,提高了中國服務貿易附加值,促進了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
傳統服務貿易發展勢頭遠遠遜色於新興服務貿易。2014年1-9月,三大傳統服務(旅遊、運輸服務和建築服務)出口合計僅增長4.5%,佔比為47.4%,比2013年略有下降。其中,旅遊出口總額仍居各類服務之首,但同比僅增長6.8%,在中國服務出口總額中的佔比下降至24.1%。運輸服務出口位居第二,同比下降2.1%,佔比降至17.6%。建築服務出口同比增長18.8%,佔比為5.7%。
4、服務外包業務發展迅速
2014年1-9月,中國服務外包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1-9月,中國共簽訂服務外包合同134319份,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733.9億美元和545.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3%和32%。其中,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481.6億美元和370.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6%和27.6%;在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252.3億美元和174.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4%和42.6%。信息技術外包(ITO)仍佔主導地位,知識產權研究、分析學和數據挖掘、醫葯和生物技術研發和測試等知識流程外包業務增長迅速。
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是購買中國服務的主要發包市場。2014年1-9月中國承接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的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分別為85.5億美元、53.6億美元、51.9億美元和38.6億美元,合計為229.6美元,占執行總額的62%。
二、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國內服務貿易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服務貿易發展的頂層設計初步形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今後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出台了《服務業發展規劃(2011-2015)》、《服務貿易「十二五」發展規劃》和《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系統、全面、開放和科學的規劃體系逐步形成。
服務貿易促進平台影響日益增強。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已連續舉辦三屆,國際影響不斷增強,對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宣傳、推動作用。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大連軟交會、深圳文博會、中國(香港)服洽會、中韓技術展等一批國際服務貿易展會運轉良好,為促進中外企業開展服務貿易交流合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在成為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高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2013年9月29日正式掛牌以來,先後出台了23項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涉及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六大領域。一年多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平穩運行,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基本確立,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基本形成,在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發展服務貿易方面示範效應顯著。
2、服務貿易支持政策體系得到加強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創新支持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對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了較好促進作用。中國政府在財政、稅收方面出台支持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保護知識產權,鼓勵服務貿易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金融機構為服務貿易企業提供更好服務。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放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市場准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引導外資企業來華設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各類功能性總部和分支機構、研發中心、營運基地等。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隨著生產性服務業開放擴大,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有望大幅提升,將為服務貿易發展創造新的重大機遇。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貿易發展前景日益看好。2012年,中國政府出台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等方面對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給予大力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逐步建立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貿易體系,全面支持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擴大出口規模,提升質量,推動文化出口實現跨越式發展。此外,《國民旅遊休閑綱要》頒布實施,將促進中國旅遊產品供給日趨豐富、完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產品創新力度加大,中國入境旅遊人數、過境旅遊人數和入境旅遊外匯收入也將保持較快增長。
(二)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環境復雜多變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仍處於低速復甦階段,全球服務貿易發展動力依然不足。據世貿組織統計,2014年前8個月,美國服務進口僅增長3.8%。在國際市場需求較弱的情況下,一些新興經濟體加快結構調整和開放步伐,放寬服務業外資持股比例,甚至出售大型國有公司股份,服務業出口潛力快速提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出現加劇趨勢。
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多邊服務貿易談判僵持不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啟動了《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等諸邊談判,力求制定更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規則,推動全球服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等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蓬勃發展,服務業開放議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各國談判和擴大市場准入的對象從傳統的商貿、旅遊、運輸擴展到新興的信息、金融、保險等。這對全球服務貿易規則改變將產生深遠影響。
2、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總體上仍然薄弱
總的看,中國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後,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與大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有較大差距;國際競爭力不強,缺少大企業大集團和知名品牌。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6.1%,佔比雖然已超過第二產業,但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制約了服務貿易規模擴大和結構優化。
三、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展望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態勢有所好轉,特別是美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歐元區、日本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有所企穩,國際服務貿易需求可能穩中略升。在市場好轉的帶動下,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服務貿易有望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但全年服務貿易逆差規模可能繼續擴大。未來,中國將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基礎上,繼續探索服務業對外開放新舉措,探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服務業對外資的吸引力將明顯增強。加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調整,服務貿易發展環境優化提升,中國服務貿易有望迎來更快速增長的時期。
⑶ 簡單說說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及發展服務貿易的一些對策!萬分感謝。。特急!
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服務貿易趨勢及中國的對策
國際服務貿易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繁以及國際投資的發展而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現已成為各國貿易競爭的新領域和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21世紀被人們公認為知識經濟世紀,作為世界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服務貿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作用下,無疑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正確地判斷和把握知識經濟影響下的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並結合中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及加入WTO的要求,作出積極的政策調整,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就這一問題作一粗略的探討。
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與發展,服務業及國際服務貿易將呈現出以下五大發展趨勢:
1、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化同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在產業內容上將發生根本變化。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支柱是第二產業,即製造業,而知識經濟時代提供知識和信息服務將成為社會的主流,服務業將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形態。從上世紀的工業革命到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到處擴展的最富有的企業一直是工業企業。而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銀行、綜合商社、海陸空運輸公司、電話電報公司、軟體開發公司等紛紛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已佔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就業的60%以上。尤其是美國,服務業的產值佔GDP的比重超過了75%,提供的就業崗位佔80%。發達國家服務業的現狀預示著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方向。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製造業也開始呈現「業務服務化」趨勢。
知識經濟時代的服務業之所以成為主導產業,一是科技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分工的專業化和精細化,引發了經濟組織形式的分化,從而增加了對服務的需求。原來由企業內部承擔的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非核心業務普遍外包給專業化、高效化的服務供應商。而且,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將越來越集中在對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掌握上,誰吝嗇購買各種專業服務產品誰就可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落伍。這些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加了社會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二是科技的進步導致供給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物空餘時間和可支配財富的增加等,極大地擴展了生活服務消費的新領域;三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製造和流通過程所使用的現代化勞動工具要求服務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產品,反過來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強化了服務行業對整個經濟過程的影響和控制;四是知識和信息的廣泛運用使得服務行業成為產品增值的主體,財富越來越向服務行業集中;五是服務經濟本身的結構特點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如包括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信息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必然處於中心地位,教育產業也必然成為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
2、服務貿易結構的技術知識密集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知識型服務貿易將佔主導地位。所謂知識型服務業是指那些使用高技能人員,知識、技術佔主要地位的,對社會經濟增長趨勢與軌跡有著重要影響的「高附加值」服務業。參照原關稅總協定秘書處開列的「服務部門參考清單」,這類服務大致包括:專業性服務中法律服務、管理服務、工程設計服務與計算機相關聯的服務;信息和數據服務;金融服務(包括銀行存款服務、與金融市場管理有關的服務、金融貸款、其他貸款業務、與債券市場有關的服務);保險業務中的貨運保險、非貨運保險、再保險以及附屬於保險的服務等。上述各類服務業雖在不同領域存在差異,但卻有一共同特點,即提供的產品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交易的核心是蘊含在各種服務中的知識。近年來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主要是建立在迅速增長的以高新技術為載體的知識型服務產業基礎之上的。世貿組織千年回合談判將知識型服務業的開放列為兩個主要議題之一更是表明了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這種趨勢的認同和把握。
知識型服務產品之所以能夠成為主要的貿易對象,一是信息技術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時空壓縮效應」,大大增強了知識型服務產品的可流通性,使知識型服務產品變得相對地可儲存、定價及易地易時交易。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存在形式的數字化、編碼化、知識活動方式的計算機化和網路化,刷新了知識與產業及經濟的關系。現在,低成本、高寬頻的通信設備,數字化網路與先進的集成軟體系統等,正在使原來難以或不能進行的服務成為可交換的對象。例如走在知識經濟前列的美國目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日不落」軟體公司,把公司的主要實體搬到與其沒有業務關系的國家,就地招聘員工,其決策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開發人員則在美國國內通過網路指揮,24小時連續進行軟體開發,再通過電子手段把軟體產品直接送到另一個國家;二是知識型服務業報酬的遞增性增強了各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競爭。著名的國際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到21世紀初,美國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將屬於用知識來服務的工作。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實行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其市場。
此外服務貿易結構的「軟化」趨勢在傳統服務貿易中也將明顯體現出來。如餐飲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餐飲企業若想再現昔日的輝煌,就必須開發高附加值的餐飲產品,這種高附加值既體現在餐飲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上,也體現為顧客在享用餐飲產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附加服務上。最近美國快餐業經營商漢堡王把位於紐約市中心金融區的一家分店以專線與網際網路聯接,為前來吃漢堡餐的顧客提供上網服務,利用網路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3、服務貿易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業來完成的。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參加國際經貿活動的國家和地區間流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方式以及競爭格局必然發生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比較優勢將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一種新力量,成為貿易國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所謂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以及一國所獲得信息的數量、質量、時效和稀缺程度。正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將極大地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乃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地位,各國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都加大了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競爭。自從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均在籌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也不甘落後。美國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的創始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實施。為了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中利用自己的科技、經濟優勢謀求最大發展,美國政府1995年又宣布實施「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籲各國加入這一計劃。與此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世界信息服務貿易的爭奪戰,且愈演愈烈。
4、服務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
80年代以來,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由於在國際服務貿易整體利益分配中佔有明顯優勢,因此積極倡導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受益相對較少而持謹慎態度。但1994年4月15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自由貿易的框架之內,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不能進行的服務成為可交換的對象。例如走在知識經濟前列的美國目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日不落」軟體公司,把公司的主要實體搬到與其沒有業務關系的國家,就地招聘員工,其決策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開發人員則在美國國內通過網路指揮,24小時連續進行軟體開發,再通過電子手段把軟體產品直接送到另一個國家;二是知識型服務業報酬的遞增性增強了各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競爭。著名的國際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到21世紀初,美國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將屬於用知識來服務的工作。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實行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其市場。此外服務貿易結構的「軟化」趨勢在傳統服務貿易中也將明顯體現出來。如餐飲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餐飲企業若想再現昔日的輝煌,就必須開發高附加值的餐飲產品,這種高附加值既體現在餐飲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上,也體現為顧客在享用餐飲產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附加服務上。最近美國快餐業經營商漢堡王把位於紐約市中心金融區的一家分店以專線與網際網路聯接,為前來吃漢堡餐的顧客提供上網服務,利用網路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3、服務貿易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業來完成的。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參加國際經貿活動的國家和地區間流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方式以及競爭格局必然發生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比較優勢將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一種新力量,成為貿易國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所謂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以及一國所獲得信息的數量、質量、時效和稀缺程度。正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將極大地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乃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地位,各國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都加大了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競爭。自從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均在籌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也不甘落後。美國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的創始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實施。為了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中利用自己的科技、經濟優勢謀求最大發展,美國政府1995年又宣布實施「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籲各國加入這一計劃。與此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世界信息服務貿易的爭奪戰,且愈演愈烈。
4、服務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80年代以來,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由於在國際服務貿易整體利益分配中佔有明顯優勢,因此積極倡導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受益相對較少而持謹慎態度。但1994年4月15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自由貿易的框架之內,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特別是1997年2月後《基礎電信協議》、《信息技術協議》、《金融服務協議》的最終達成將全球90%以上的電信、信息及金融服務貿易納入其管轄范圍,被認為是多邊貿易體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件。現在WTO的大多數成員已對某些服務貿易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諾,亞太經合組織(APEC)也要求在21世紀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世貿組織千年回合談判將知識型服務業列為兩個主要議題之一就表明了服務業市場的開放已成為今後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可以預見,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在服務貿易政策上,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的關系將得到新的整合。一方面,知識經濟的產生將大大增進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自由貿易政策都將是服務業發展的方向。經濟的日趨全球化,已不允許單純的自我保護和封閉,只有以更加自由的貿易政策參與服務貿易分工才能達到更加安全的自我保護。當然另一方面,知識經濟要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必須以知識產權的保護為保證,再加上知識型服務貿易往往涉及貿易參與國的國民經濟命脈,這就意味著在實行自由的貿易政策的同時,還要藉助於法律、政策等多種手段實行一定的貿易保護,這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顯得十分重要。
5、服務貿易地區分布的不平衡化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尤以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最快。據資料統計,1970年全球服務貿易額僅710億美元,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為0.117,到1997年猛增到12950億美元,年均增長11.7%,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上升為0.238,預計15—20年後,這一比值將達到0.5以上。但從地區分布來看則呈現出不平衡趨勢:發達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具有巨額的服務貿易順差。1996年美國、日本、歐共體各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已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2/3強,如果加上中國香港地區約佔80%。尤其是美國,1997年服務貿易順差達到793億美元,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已相當於出口額的40%。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地位不斷上升,但服務出口中主要領域仍然在海上運輸、旅遊和勞務出口方面。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化、服務貿易結構的技術知識密集化、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及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等趨勢的日益明朗,服務貿易地區分布結構的不平衡化不但不會消弱,反而可能進一步強化,這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二、中國的現狀及政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有了較大發展,服務貿易的增長既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也高於國內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的領域也在逐步擴大。但總體看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尚處於發展初期,存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1)我國服務業整體發展落後,綜合競爭實力差,服務貿易缺乏國內的產業支柱。目前我國服務業僅佔GDP的32.5%,就業的25%,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佔GDP的38%)。而且中國的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如旅遊、勞務出口、遠洋運輸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和資源稟賦優勢部門,而全球服務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咨詢、電信等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在我國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2)服務貿易總體水平偏低,出口結構不盡合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額僅佔世界服務貿易額的1%,居於世界排名20位以後。1997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僅為0.128,即使在經濟比較發達,都市化程度比較高的上海,1997年的這個比例也只有0.146,均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0.232)。同時,中國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也不合理,貨運和旅遊兩項就接近50%,而知識型服務貿易競爭力弱,存在較大數額的貿易逆差。(3)服務貿易法制不健全,管理落後。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大部分貿易無法通過海關加以監控,需要以法律手段來限制或鼓勵人員、資本的流動以及貿易的范圍和規模。在服務貿易立法方面,到目前為止雖已頒布了相當數量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總體來看,立法未成體系,不少領域還是空白,即使已頒布的一些法律法規或者條文模糊、抽象,甚至相互之間存在沖突,或者缺乏統一性和透明度,或者未能與WTO、GATS原則相符。同時,服務貿易管理滯後。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把發展生產性行業,提高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服務行業缺乏明確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規劃,沒有系統的權威的關於服務行業發展的規章制度,且管理多頭,部門職責不清,產業布局分散且經營規模小。(4)服務貿易方面的人才短缺,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的外向型高層次人才奇缺。(5)信息化建設與信息產業發展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信息技術在某些關鍵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信息產業普遍企業規模較小,同時缺乏分工與協作的全面統籌安排。
知識經濟所掀起的服務業全球化浪潮,不僅為我國今後的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我國現有的服務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結合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充分挖掘我國服務貿易潛力,努力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的新增長點必須採取有效的對策。
1、深刻認識中國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緊迫性,加大對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知識經濟時代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服務經濟時代。大力發展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基礎和保障。而在中國,傳統上存在著濃厚的「重農抑商」觀念和歧視性的「三教九流」式的社會階層劃分,再加上計劃經濟時期「服務無價值」的觀念深入人心,為此,一要加大宣傳,打破業已形成的落後觀念,實現在社會產品觀和勞動價值觀上的突破,使人們特別是服務貿易領域里的企業和從業人員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國家競爭力和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服務經濟的大發展是國家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中國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奠定思想基礎。二要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國家財政特別要重視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三要增強服務業內資企業的競爭力。服務業企業和工業一樣,規模是決定其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我國大部分新興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型服務業企業的規模都很小,面對全球服務業跨國並購的浪潮,政府在增強內資企業競爭力方面首先要做的是推動企業的聯合。其次可以考慮選擇一批有潛在優勢的新興服務業、知識型服務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企業進行定向扶持。如採取鼓勵性稅收政策,對這些企業實行減免稅;在政府采購方面實行傾斜;幫助他們獲得更多更准確的國際服務貿易信息等。
2、堅持積極穩妥協調有序的方針,逐步開放我國的知識型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市場加快知識型服務貿易的發展是我國向—25—知識經濟過渡的要求,而對其的對外開放又既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又是我國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知識型服務業尚屬發展中的幼稚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弱,開放國內服務市場和服務貿易,必須將尊重GATS基本原則與堅持國家主權自主、安全和保護幼稚產業相結合原則逐步開放。(1)要穩步開放部分急需引進競爭的知識型服務業領域。對國內缺乏競爭力,但又急需發展的知識型服務領域,要積極引導服務業跨國公司進入。一方面,這樣可以引進嶄新的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促進我國新服務品種的培育與發展,提高我國的總體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供一種激勵性壓力,促使本國服務業積極地從事技術與管理創新,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差距;(2)對於已具備一定競爭能力的知識型服務業,要堅持適度保護與鼓勵公平競爭相結合的原則,利用企業和行業的作用,合理保護服務貿易市場。如學習日本經驗,加強服務銷售網路一體化建設,增強市場進入難度。日本雖然公開的保護政策已明顯減少,但仍是最能進入的市場,其經驗在於十分完善的一體化網路;提高國內市場的競爭強度,提高進入成本;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等。(3)要真正做到以市場換技術。要站在是否有助於提升我國生產力水平的高度看待知識型服務市場的開放,切忌走製造業利用外資「重量不重質」的老路。知識型服務業跨國公司最關注的是我國巨大的服務市場,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給予外資較國內服務業企業更優惠的待遇。(4)開放要以部門傾斜為主,地區傾斜為主。在知識型服務業對外開放中,應按照特定服務業的重要程度、關聯程度及戰略差異實行部門重點傾斜,而不宜採取定式地區梯度開放模式。(5)積極參與服務貿易多邊談判,在千年回合知識型服務業市場開放規則的制定中把握主動權。
3、正確處理傳統比較優勢與信息比較優勢的關系,努力培育信息比較優勢由於信息國際化趨勢的強化,國際服務貿易中傳統比較優勢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發達國家正在有目的有意識地聯合以試圖控制和壟斷世界信息資源,達到在21世紀主導國際服務貿易主流的目的。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若僅僅以本國擁有的傳統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服務貿易結構,雖能獲得一些貿易利益,但極易跌入「比較優勢陷阱」,無法獲得國際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因此要加快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局部產業、局部地區信息化的發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大這方面的比重,通過局部信息比較優勢的動態發展來形成未來的信息競爭優勢。在當前,可以將傳統比較優勢與信息比較優勢結合起來,統籌規劃,相互促進。一方面,用信息比較優勢帶動傳統比較優勢,引導傳統服務業向高增值高信息含量方向發展,促進或保持傳統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用傳統比較優勢支持信息比較優勢,促進信息競爭優勢的形成。
4、加強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建設,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的管理體制在進行服務貿易立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漸進原則。由於服務貿易協調的復雜性,立法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從實際出發,如從暫行辦法、管理條例過渡到正式法律。簡單的法律在先或實踐在先是不能解決問題的。(2)配套原則。在制定地方法規時要考慮到與全國法律的銜接,地方法管什麼,國家法律管理什麼,立法中要明確。(3)系統原則。既要有各部門通用法規,如對服務貿易統計、服務貿易從業人員資格規定、外國移民、服務貿易反不正當競爭、服務貿易企業組織等行為的規范,又要有對具體行業的立法,這對我國已開放和承諾開放的行業特別重要。(4)接軌原則。WTO、GATS已確立了世界范圍服務貿易的法律框架,我們應加強對WTO、GATS有關條款原則的研究,盡快建立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又不違背國際法准則的法律法規,對服務市場准入原則、服務貿易的稅收、投資、優惠條件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以增加服務貿易的透明度。此外要特別注意增加反對外國對我國的服務貿易設置壁壘實行歧視性待遇和不公正貿易等專項條款,使其具有與國際法銜接的效力。
解決我國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實施有效的宏觀管理,關鍵是要迅速建立起全社會的服務貿易組織機構和協調管理機制。建議成立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協調小組或委員會,負責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業務統計、立法、對外談判和政策協調等事宜。
5、加快服務貿易人才培養不同產業的企業,關鍵性的生產要素是不同的。對服務貿易企業來講,人才是關鍵要素。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差距,說到底是人才數量和質量的差距。解決人才問題要從多方面著手,一是多渠道多層次培養。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積極籌建國際服務貿易專業,培養熟悉國際服務貿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加強對現有人員的短期培訓。二是開展「海外引智」工程,積極引進人才。三是防止人才流失。隨著中國加入WTO後大批外資服務企業的進入,如何防止服務貿易高層次人才的流失顯然十分緊迫。否則一邊培養一邊向外輸送,自己的人才問題還是始終難以解決。
⑷ 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不足之處和展望未來
中國服務業存在不足之處 (一)生產性服務業欠缺縱觀發達國家服務行業的發展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業與工業的關系變得日趨緊密,即對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多地來自工業生產,而不是來自居民的生活消費。處於後工業化時代的發達國家,它們服務業變革的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為生產過程提供的各種服務不斷從企業內部分離出來,成為一個新的行業——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直接或間接為生產過程提供中間服務的服務性產業,它涉及信息收集、處理、交換的相互傳遞和管理等活動,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商務組織和管理機構,其范圍主要包括倉儲、物流、中介、廣告和市場研究、信息咨詢、法律、會展、稅務、審計、房地產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勞動力培訓、工程和產品維修及售後服務等。生產性服務不直接參與生產或者物質轉化,但又是任何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在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顯著。 一直以來,中國的服務業與工業各行其道,各類大小型企業除了生產部門外,都或多或少擁有自己的服務體系,如會計、市場調研、物流、宣傳廣告等。在發達國家,這些都是該由外在化、專業化的特別服務部門解決的任務。我國服務業自身由於受資金、技術等條件的限制,更多地停留在滿足消費者生活需求如餐飲等低水平上,難以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生產性服務。不過近年來,服務外包不斷興起,提供專業化生產性服務的企業不斷出現,生產性服務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相對滯後。我國服務業過度的進入居民生活消費領域,低技術含量的消費性服務業充當了服務業發展的主力軍,而現代工業發展所需要生產性服務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這會制約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嚴重削弱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主要就是體現在專業化強、服務技術較高的生產性服務業上。可見,加大服務業由消費性服務向生產性服務轉化的力度,以及使生產性服務不斷地從企業內部分離出來,應成為我國未來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二)服務行業低水平就業相對膨脹及與其他相關產業相互脫節服務貿易的發展將會給中國帶來很多的就業機會。目前,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增長緩慢,而服務業就業人數卻增長快速,出現了服務行業低水平就業相對膨脹這一缺陷。這與中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有著緊密聯系。發展經濟學的觀點是:服務業的發展是與城市化密切相連的,主要趨勢是先有服務業的發展和就業的增加,再由農村人口的轉移和城市化率的上升。而我國現實的國情是,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盲目地涌人城市,只能進入低水:平的傳統服務行業尋求就業崗位。從行業分布上;看,農村流人城市的非正式遷移人口在建築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和倉儲業的就業比重明顯高於城市總就業構成。與此同時,從業人員技能素養的普遍偏低,成為傳統服務行業完成服務技術和管理方式現代化改進的主要制約因素,使得傳統服務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日趨惡化。 中國服務業這種不合理的就業結構,主要是長期粗放型經濟增長形成的現實國情所決定的。服務業的收入增長習慣於簡單地依賴增加人力投入來獲得,對於人力資本的提升則不予重視。人力資本長期在低水平浮動,必然會使我國的服務業呈現出邊際效益遞減的發展趨勢。隨著金融業等資本、技術含量高的服務行業的進一步開放,對人力資本的要求會提高。提高服務行業人員的素質和知識教育,是改善這種低水平就業相對膨脹狀況的關鍵。 由於服務業是由許多相關行業組成的產業群,服務貿易如果要發展,就必須與其它產業之間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但是目前中國製造業、服務業及其內部各個行業之間相互脫節,連鎖效應弱,增值率不高。譬如,我國貨物貿易迅速發展,但是與海運服務、造船業之間卻沒有形成相互推動的良性循環,運輸服務收支逆差卻在年年上升。 展望未來 中國服務貿易的世界排名逐年提高,但是總體數額和比重仍然偏低;相比較發達國家,我國服務貿易的整體TC指數和RCA指數都較低,國際競爭力很弱;同時,服務部門內發展不平衡,國際競爭力各不相同,多數部門的競爭力都很弱;我國服務業偏向於由消費性需求指導,而非生產性需求,以致生產性服務業欠發展,低水平就業相對膨脹。 為了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水平和改善我國服務業的結構缺陷,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加快服務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服務貿易的發展與市場都要求有嚴格的法律法規約束,而中國目前在服務貿易的立法方面相對落後。為了使我國的服務貿易盡快融人世界這個大環境,我們應該按照WTO有關服務貿易的條款原則,盡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目標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法律體系,以增強服務業發展的法律支撐和規范力度,增加我國服務貿易的透明度,使服務貿易真正實現制度化和規范化。 (二)擺正工業化與發展服務業的關系,促進服務貿易與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在重視工業化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服務業的發展,因為工業化越發展,對服務業的依賴性也越強。因此要積極培育生產性服務市場,依靠技術進步促進消費性服務業向生產性服務行業轉化,通過使企業內部現存的大量內在化服務不斷外在化,來增加生產性服務需求,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充分發揮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拉動作用。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整體較低的另一個原因是相關產業支持不力,產業間合作不緊密、行業內惡性競爭,要促進服務貿易與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形成整體競爭優勢。 (三)優化、提升服務行業結構,推進服務業現代化目前,中國服務業的產業內部結構以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為主,這是基於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基礎上的現實選擇。但是,中國要想使服務業有更好的發展,必須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跟上世界服務市場的步伐,在發揮自身原本優勢外,分階段、有重點地發展高層次的技術、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行業,在優化服務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中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 (四)提高服務行業人力資本素質,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由於服務生產與消費同時性這一特徵、以及服務業的「人對人」服務難以完全標准化的困難,對服務行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同時面臨著服務行業高素質人才的供給不足和流失兩大問題,所以除增加服務業人才教育和培訓投資外,重要的是建立尊重人才和科學績效評價機制,培養和留住人才,增強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五)加強行業組織的作用,協調和提升行業整體素質行業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緩和「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第三方力量」。轉型過程中要發展和健全行業組織,承接和改造政府「退出」後的某些社會管理職能。在服務貿易領域,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推動企業體制與經營組織的改革,特別要加強適合服務業規模化發展的連鎖經營體系的建設;二是建立健全服務業的標准化體系,並上升到國家標准與國際標准接軌,解決好服務水準的規范性與先進性問題;三是建設與政府、科研教育機構的溝通與合作渠道,建立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信息平台,實現行業內部信息交流;四是規范行業內部競爭關系,凝聚行業力量,有效支持優質品牌走向國際市場。 (六)充分發揮政府在服務貿易中的作用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過程中,政府作為生產要素的組織協調者,應對一些缺乏競爭力的服務行業予以適當保護,對服務領域的不同行業實行有區別的逐步開放;在投資政策上,要把第三產業和其它產業特別是工業放在同等位置上,並在一定時期內為補足對服務業發展的歷史「欠賬」而相對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克服服務業資金短缺的「瓶頸」制約,加快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同時,鑒於服務生產與消費的同期性,服務產品一般不能採取國內生產、海外銷售的模式,因此還應該對服務業進一步「走出去」建立跨國企業給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目前在海外舉辦「孔子學院」,是教育與文化服務貿易的重大項目,雖然不能簡單定義為企業性質,但也是服務業「走出去」的一種重要類型)。此外,服務業的發展與城市化密切相關,城市化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為服務業提供了有力的市場和需求空間;由於政府在推動城市化進程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政府應該也可以把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和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
⑸ 金融風險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哪些,簡述之。
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然而究竟其發展對南北關系有何影響卻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先就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概念進行界定並對其發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最後對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南北關系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並得出以下結論:國際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南北經濟差距加大,造成了南北關系的不穩定,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南北關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一、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概念的界定
金融服務貿易是指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的金融服務交易活動和交易過程,金融服務貿易的標的物是金融服務。GATS(1994)的金融服務附錄明確定義了國際金融服務包括的活動。GATS規定金融是由一成員方的金融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關金融方面的服務,包括所有保險和保險有關的服務以及所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具體涵蓋了下列活動:
(1)保險及與保險有關的服務
(2)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
總體來看,這些活動涉及銀行、保險、證券以及金融信息服務四個有關金融方面的領域。
二、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在世界幾百年的金融發展史上,國際金融服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是受到人為或天然的限制而發展不足,直到1986年服務貿易協議被正式列入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回合」議程之後,金融服務貿易逐漸緩慢地開始了國際化進程。而1997 年12 月13 日由世界70個國家在WTO 框架內談判後達成一致的FSA(《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才真正促進了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並使其顯現以下發展特點:
(一)金融服務機構的全球化
金融服務機構主要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及金融公司,金融服務機構的全球化是指金融服務機構經營活動的全球化,主要指金融機構海外分支機構的數量及種類的大量增加,以日本為例,1990年日本在海外設立的銀行分支機構有1035個,分行有309個,到1997年6月,日本在海外的銀行分支機構就增加到1054個,分行增加到375個。這些金融機構之所以不斷向海外擴張,一方面是由於其內在規模擴大、成本降低、競爭力加強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由於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增長應客戶的需要而向海外擴張。然而進入海外市場是有風險的,因此除了直接投資建立自己的分支機構這種擴張方式外,由於東道國政策限制或自身風險規避等原因這些金融機構更多使用的是通過並購東道國國內的一些金融機構的方式來進行擴張。而從擴張的方向和規模上來看,不僅有北方國家向北方國家的橫向大規模擴張,也有北方國家向南方國家的縱向大規模擴張,而南方國家向北方國家的擴張則相當地少。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最大的十家金融機構中,幾乎都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而僅美國的花旗銀行在對某些南方國家的銀行進行收購式擴張後,花旗就已經成為某些南方國家的最大的銀行。如美國的花旗銀行收購Banamex 後,花旗在墨西哥的市場佔有率超過25%;在收購波蘭第三大銀行Handlowy後,花旗在東歐的商業和消費者銀行業務的市場佔有率達到12%。而花旗現在也已經成為這兩個南方國家中的最大的銀行。[1]
(二)金融服務產品的多樣化
隨著金融全球市場的形成和新的金融技術理論的產生,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金融服務產品多樣化的要求日益增加,金融服務產品的供給也日益增加,其中包括低附加值的如代發工資、代理國債等服務產品,也包括個人理財、銀證通、財務顧問、投融資顧問、金融衍生產品等高附加值服務產品。在這么多種類的金融服務產品中,以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最為迅速。1 9 7 2 年美國芝加哥國際商品交易所推出包括英鎊、法國法郎、日元、加元和瑞士法郎等六種外匯期貨合約以來,短短的3 0 多年時間里,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衍生產品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交易品種迅速增加,據國際金融權威機構統計,目前國際金融市場衍生產品已高達1200 多種,這些衍生產品在原生金融產品基礎上組合再利用組合,衍生再衍生,形成了全球巨大的衍生產品交易市場。這些品種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擴大了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提高了金融機構的功能和資本的杠桿率,為使用者提供了轉移風險、管理風險的最有效的工具,但也為使用者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投資機會。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金融衍生產品使金融市場交易更活躍,更具流動性,並持續地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和定價效率。然而,由於金融衍生產品的多樣化發展是在國際金融市場體系劇烈動盪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既可以用於金融風險管理,又可以用於金融風險投資,因此包含著品種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變得更加不確定。[2]
(三)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於發展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激烈競爭的需要,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通過金融信息化建設來提高金融業的工作效率和改善服務水平,這主要表現如下:信息技術克服了金融運作時間和空間上的障礙,使金融服務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 實現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現代的金融交易可以通過電報、電傳、網路等多種信息化方式進行,使得許多金融服務產品能24小時不間斷進行交易。以信息化網路銀行發展最快的美國為例,銀行通過高端通信產品和大型計算機系統軟、硬體的研發和利用, 藉助金融工程、金融數學模型等理論的研究, 紛紛開展了基於互聯網技術的銀行服務與產品創新, 出現了網路銀行、信用卡、ATM卡、在線支付以及各種電子支票支付、網路保險、網上證券等新型產品和服務,信息技術的普遍使用使得全球金融服務產品的買賣在瞬間便可以完成,使得各國之間金融服務貿易的聯系與交往的頻率和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四)服務貿易總額的巨額化
現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包括金融服務貿易在內的國際服務貿易已經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一國的國際收支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據IMF的國際收支統計,1 980~l993年,國際服務貿易總額由3580億美元增加到9337億美元,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7.7 %,大大高於同期世界商品貿易年均增長4.9 %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佔世界總額的比重,1980年為17 %,而到1993年則已上升至22.2 %,1 995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佔世界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已達23.3 % 。有的專家預測,在今後2O~3O年間,服務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大約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預計21世紀30年代,服務貿易的比重將與貨物貿易的比重大體相當.甚至超過貨物貿易的比重.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和主要內容。
而在近年來國際服務貿易總額大幅增長的背後,一些國家特別是金融服務發達的國家通過加速發展金融服務貿易來擴大其金融服務的出口是根本原因。例如,1995年,據統計,美國金融服務出口總額高達6l億美元,佔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l7.4 %,進口總額17億美元(參見199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統計》),金融服務貿易的順差高達44億美元。巨額的金融服務貿易順差對緩解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調節國際收支的均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為如此,使得美國成為世界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
(五)服務貿易協議的完善化
由於美國和歐盟在服務貿易領域的絕對比較優勢,美國於1982 年在關貿總協定部長會議上提出實現包括金融服務貿易在內的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問題並且得到了歐盟的響應。1986 年,在美國的堅持下,服務貿易談判被正式列入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的正式議程中,並在多年艱苦的談判後,達成了服務貿易多邊框架協定(即「服務貿易總協定」) 。該協定共包括6個部分和5個附件,包括「金融服務附件」。最後,在1997年12月13日,在歐盟的倡導下,7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終於就開放金融市場達成了最後協議。該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談判各方同意對外開放銀行、證券、保險和金融信息市場;允許外國在本國(地區) 內建立金融服務公司並按競爭原則運行;外國公司享有國內公司同等的進入國內市場的權利;取消跨邊界服務的限制;允許外國資本在投資項目中所佔比例超過50%;協議將在1999 年初簽署,最遲不晚於1999年3月生效等。
另外,美國還在APEC(亞太經合組織)內,提議由APEC通過具體行動,推動世貿組織完成談判,並對東南亞國家施加壓力,促其就開放金融市場做出更多的承諾。由於美國的推動,APEC通過了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行動綱領,而且明確要求各國做出開放金融服務市場的自主承諾,並把開放金融服務市場作為APEC致力的目標之一。因此,全球金融服務貿易達成的最終協議較之1995年達成的過渡性協議更為完善、開放,尤其是對以亞洲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南北關系的影響
傳統意義上的南北關系指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國際政治關系的經濟化使得南北關系中的經濟關繫上升到重要地位。而近二十年來迅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商品的國際自由流動和生產在全球范圍內的分工,因此這個過程必然包含資本的全球流動以及相關的金融服務貿易。從總體上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全球化發展促進了南北方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從某種意義上加強了南北關系的發展。然而,由於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服務業自身的不完善性和脆弱性,北方國家對金融服務的統治地位就對南方國家造成較大的威脅,也就對南北關系造成了如下的消極影響:
(一)金融服務機構的全球化造成南北關系的不穩定
金融機構的並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規模上的擴大和業務上的拓寬,從而提高金融機構的競爭力。然而近年來的金融機構並購活動中,主要是南方國家的金融機構處於被並購的地位,而且隨著跨國並購的深入發展,北方國家金融機構的規模通過並購不斷得到擴大,壟斷程度不斷得到提高,對南方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威脅,增加了南北關系的不穩定性。
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北方國家的跨國金融服務機構大舉進入亞洲多數發展中國家,以比危機前低60 % ~ 80 %的價格大批並購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據統計,泰國35家金融公司中已有9家被外資接管。按泰國商業銀行的增資規定,至少有半數銀行的大多數股份被外國資本持有。為此,泰國輿論圍繞是否將淪為經濟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爭論,甚至有的報刊說:「全球化帶來新型殖民地」。(註:[委內瑞拉]宇宙報,1999年3月6日。)
在金融服務貿易方面,由於南北方國家實力懸殊,北方發達國家既是主要的出口國又是主要的進口國,南方發展中國家主要是進口國,即依賴於北方發達國家的出口,這種不對稱的依存程度,使發展中國家過分依賴北方國家,對南方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威脅。因此,早在2005年6月底,央行就提前推出了《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並通過去年第三季度發布的中國第一份《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和《中國國際收支報告》,對當前中國的金融風險狀況。中國決策層如此高度重視安全問題的緊急應對,從一個側面顯示,包括經濟安全在內的中國國家安全問題,更反映了其它南方國家也存在的經濟安全問題。而又由於南北方國家互相依存的性質,如果南方國家的經濟不安全必然也會造成南北關系的緊張、不穩定。
(二)金融服務產品的多元化和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使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
金融服務產品種類的增加,一方面為社會財富金融資產化提供了便利,持續地刺激了南北方國家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由於新的金融產品的資本虛擬化越來越強,往往能使循環資本得到迅速擴張,根據權威機構測算,所有國家銀行的金融衍生品投資組合都是建立在99:1的杠桿借貸比例上的,只要投資略有失誤,杠桿原理就產生反向作用,就會出現整體崩潰,[3] 尤其是現代大規模國際游資的絕大部分來自北方國家,他們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監管不完善的、市場脆弱的南方國家金融市場上進行多重組合投資,造成了南方國家的金融危機。比如,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能量,不斷進攻泰國金融市場,觸發了泰國金融危機。而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則一方面加強了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的金融服務貿易的聯系與交往,另一方面提高了各國金融服務貿易的聯系和交往的效率,使各國對利率、匯率以及股票、債券等金融市場的變化反應迅速。因此當北方國家的投機資本迅速被迅速抽離某一南方國家市場並引致該國發生金融危機時,強烈的心理預期及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使周邊南方國家本就不完善的金融監管完全來不及反應並對局部的金融危機進行控制,從而導致周邊國家金融市場上的資本也迅速外逃,造成了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使局部的金融危機迅速轉化為全局性的金融危機,最後使一片南方國家深陷經濟衰退的泥潭。比如,1997年泰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後在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的前提下及國際投機資本的惡意攻擊下,泰國金融危機像瘟疫一樣迅速向外蔓延, 波及東南亞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次的金融危機不僅使韓國等新興工業國家經濟倒退到90年代初的水平,而且使印尼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倒退10年左右且至今動盪不安。而北方國家則由於金融機制的完善及經濟基礎的雄厚,當然也由於北方國家是國際投機資本的主要來源地,相對南方國家而言,金融危機對北方國家影響很小,故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4]
(三)表面層次上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完善化使南北交換關系更加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在美國和歐盟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推動下,全球95 %的金融服務貿易已經納入逐步自由化的進程,各成員方同意開放各自的銀行、保險、證券、金融信息市場,並且各成員方在雙方的談判中具體承諾開放哪些具體服務部門、開放的程度如何體現,這些都體現了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完善的、合理的一面。然而,由於發達國家在金融服務貿易方面具有絕對的比較優勢,這種表面合理、公平、平等的在自由化幌子下鑒定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實則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服務貿易規模小、資本金不足、不良資產率高、監管機制不完善,在現實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與發達國家進行完全競爭,過早地進行自由化競爭的實質只是在強化北方國家的優勢產業,維護北方國家對南方國家的剝削。
綜上所述,國際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南北經濟差距加大,造成了南北關系的不穩定,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南北關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金融風暴對貿易業的影響
由於美國經濟的迅速下滑,歐洲經濟體也在迅速的下滑,這一點很清楚的看到,最近歐元持續的貶值,而美元在不斷的走強,這說明歐元區經濟正在不斷的惡化,根據最新發布的數據,歐元區第一大經濟國--德國權威的Ifo商業景氣指數十月份再次下降到九十點二點,比上月減了二點七個點,表明德國企業的生產與銷售繼續緊縮。面對今年第三季度的不良銷售業績,歐洲的汽車製造商頻繁發出金融危機"並未結束"的警報。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汀·斯特來弗認為,在將來的幾個月里,金融危機對歐洲汽車工業的影響還會繼續發酵。據統計,今年九月,歐洲的汽車上牌率降低了百分之八點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今年前九個月,歐洲汽車銷售量下降了百分之四點四,到年底可能達到百分之八,也就是說,將減少一百多萬輛汽車的銷售量。銷售下降,合乎邏輯地,是庫存量上升了。僅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今年九月底的庫存量達到六十七萬七千輛,大量的庫存使車商無法回籠資金,造成周轉不靈。這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影響,從中國對歐洲的貿易也會有很大的影響,第一,美國是金融危機的中心,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家,現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復甦的跡象,而歐洲經濟體也是中國的重要外貿出口國,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也表示,雖然中國近期對歐元出口還有所上升,但是央行還是繼續表示比較審慎,悲觀的態度。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勢必對全球的各各行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金融危機?它對我國國際貿易有哪些影響?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本次金融危機影響范圍分析:從產業看,危機對製造業比重大的地區影響大於服務業比重大的地區(但生活性服務業為主的服務業受到的影響小於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服務業)。從地區看,本次危機對出口依賴型的地區影響大於內需依賴型的地區(但加工貿易比重大的地區相對一般貿易比重大的地區影響稍小)。從行業看,前幾年發展快的行業,也是本次危機影響最深的行業。受房地產業、汽車等交通設備製造業不景氣影響,支撐冶金工業發展的三個支柱倒塌兩個,使冶金行業成為受影響最大的行業。以出口為主的紡織服裝業影響較大,但對整個工業基礎的搖動不如冶金、汽車、石化等行業強,這些行業以及航空製造業、船舶製造業都有可能負增長。港口及運輸受到的影響在服務業中僅次於房地產和金融(證券)等行業。受到危機影響較小的行業包括:公共設施、基礎設施行業,基本生活類產品製造業(食品、農副產品加工)、生活性服務業(醫療保健、康體可能有大幅提高)、機械加工製造業、電子、電器。在危機中出現機遇的行業:技術服務業、創意產業、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環保及再生資源等產業,以及教育產業等。
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性矛盾將很突出。首先,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與世界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相類似,某些傳統出口商品特別是紡織品及服裝出口與這些國家基本上處於同一競爭層次上。例如,我國的「兩紗兩布」出口,其出口質量是國際公認的免檢商品,出口量很大。但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基斯坦的質量和賣價已優於我國。而且,國際市場對「兩紗兩布」的需求量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誰的競爭力強,誰占的市場份額就大。這對約占我國「兩紗兩布」出口總量70%的大型國有企業是一個挑戰。其次,我國出口的目標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例如,世界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2007年我國紡織品出口市場份額,中國香港佔40.77%,日本佔13.08%,美國佔9.28%,三者合計占我國紡織品出口總額的63.13%。同年,我國服裝出口到日本的金額占我國服裝出口總額的32.46%,中國香港佔26.42%,美國佔12.82%,三者合計占我國服裝出口總額的71.7%。由於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的貨幣貶值,將給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生產企業和外貿公司帶來更大的壓力。我國出口正受到來自這些國家越來越激烈的挑戰。因此,我們金融危機的影響,近期我國的商品出口額將受到一定影響,估計2009年的商品出口同比增長22.4%,增速仍比較樂觀,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減緩了5個百分點。
⑹ 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1、面臨內外多重壓力:
2013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可能略好於2012年,但國際國內的風險因素疊加仍將對我國外貿發展造成較大壓力,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在世界經濟復甦態勢疲軟、風險持續高企的情況下,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短單、小單多,長單、大單少的局面還將持續。
二是貿易摩擦的影響持續加大,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三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任務更加緊迫。中國要素成本上升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力。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中國外貿難現前些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2、外需改善不明顯:
世界經濟已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經濟回升的基礎並不穩固,對我國外貿利好作用有限,預計外需的改善並不明顯。
隨著國家穩增長和促外貿一系列政策效果的逐步釋放以及後續配套政策的陸續出台,預計2013年我國出口增速有所回升,但難有大幅改善,仍將遠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增速,進口增速將有所提高。
2013年上半年外需狀況難有明顯改善,外貿將基本延續2012年的低速增長態勢。其間因美國財政懸崖問題、我國春節等因素影響,外貿增長會出現暫時性波動。2013年三、四季度,全球不確定因素若轉為明朗,我國外貿增速有望繼續提高。
3、出口上升空間有限:
國際經驗表明,中國出口的高增長可能已觸及「天花板」(一國出口金額佔全球GDP的比重不超過3%,一國出口金額全球佔比不超過10%)。這意味著我國出口高速增長傳統模式的黃金期已過,中長期內出口增速上升空間有限,將在低水平企穩。
展望2013年,美、歐等發達國家私人與公共部門去杠桿的過程中,必然伴隨對其逆差的糾正。對應地,中國和其他新興工業國貿易順差將隨之減少。我國出口競爭力正處在穩步下滑通道之中,以大宗商品進口為主的一般貿易逆差將持續擴大,總體順差將呈收窄趨勢,貿易順差佔GDP的比例將進一步下行。
2013年,國際環境倒逼我國要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要由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結構轉變,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向程度。
培育品牌、營銷網路和研發設計,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繼續穩定和擴大中國出口在國際市場中份額,發揮進口對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6)金融服務貿易存在問題擴展閱讀:
對外貿易的注意事項:
1、外貿洽談前期,製作形式發票用於報價、交易參考或客戶申請進口許可等。
2、交易確認以後,製作外貿合同。
3、准備交貨的時候,製作商業發票、裝箱單、核銷單、報關單,申請商檢通關單等報關出口。
4、報關後海關退返核銷單、報關單的收匯聯與核銷聯等。
5、交貨付運後,得到提單(有時是直接做電放提單)。
6、如果付款方式是信用證等方式付款, 需要製作、申辦、整理客戶所需的全套單據,如發票、裝箱單、商檢證、產地證、受益人證明等等以收取貨款。
7、憑收匯銀行水單、核銷單、報關單核銷聯等辦理核銷與退稅。
⑺ 金融市場發展的利弊分析
金融海嘯與救市成本美國眾議院終於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但這個方案已不是7000億美元了,而是加碼成了8500億美元。上星期眾議院第一次投票否決了7000億美元方案後,白宮將此方案作了修改,加碼1500億美元再送到參議院表決,獲得大比例通過後再送到眾議院表決,所增加的1500億美元是向老百姓派糖,果然獲得了參眾兩院的支持,因為7000億美元只是用來購買華爾街的不良資產,老百姓分不到甜頭,自然有部分議員不高興。現在爭取到的1500億美元派糖給選民,議員們就改變了初衷,投票贊成了。布希為什麼不早點想到「派糖」的方案,導致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被眾議院否決,致使道指狂跌777點。 上周五85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通過前,道指回升了300多點,通過後,反而急轉直下,收市時下跌了157點,振幅近500點。大家期待的救市方案獲得通過,美國股市反而大跌,這可理解為趁利好消息出貨,也可以解釋為市場擔心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救不了市。受美股下跌的影響,昨天亞太股市全面下跌且跌幅都很大,恆指跌了879點,跌幅約為5%。眾多下跌股市中也包括黃金周之後的內地股市,昨天上證指數跌了5%以上,跌幅超過港股,或許這是繼上周周邊股市大跌後的補跌。昨天內地股市在政府救市之後第一次大調整,政府是在上證指數最低跌至1802點時出手的,大盤很快反彈了近500點,昨天的下跌可看作是正常的調整。7000億美元肯定不夠,但作用也不小,而且也可以說是對症下葯。目前全球金融海嘯,歸根尋源,是最原始的按揭抵押證券出了事,投資銀行將這些按揭抵押證券層層包裝,通過杠桿不斷放大,終於演變成金融海嘯。現在,7000億美元主要是用來購買這些按揭抵押證券,期望能使市場對這些按揭抵押證券所衍生的產品重樹信心。此外,新方案將銀行存款的保險額由10萬美元提高到25萬美元,可以避免銀行出現擠兌現象。25萬美元不是小數目,可以保障絕大多數存戶的利益,令這些存戶不致一有風吹草動就到銀行排隊提款。救市方案通過後,美國財長還得進一步制訂收購這些不良資產的方法和價格,這才是關鍵所在。價格太低,銀行只能得到一些殘渣;價格太高,7000億美元肯定不夠用。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考驗著全球經濟,也考驗著中國PE的發展。業內人士在日前舉行的「PE北京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PE市場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在國際市場不好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國PE快速發展的時機,要抓住金融動盪中的機會。發展方興未艾北京PE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中國市場的高成長吸引了大批外國股權投資基金來中國投資,中國已成為全球股權投資基金增速最快的國家。同時,隨著中國民間資本的成長和政策法規環境的不斷完善,人民幣股權投資基金也蓬勃發展起來。推薦閱讀巴菲特自述:我怎麼選股,我憑什麼選股 三中全會:保市場穩定獨家:中金18大客戶華爾街秘密 機構上周做空:凈流出68.4億 本周股評家最看好:中國平安 深發展三季度業績預增80% 地產龍頭前三季齊發病危通知書 4季度是自救的最後機會 北京PE協會副會長、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指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表現出極大興趣,中國正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很多資金以私募股權的方式進入到中國來。PE在中國發展的勢頭方興未艾,但基礎還很差,中國對私募股權投資有大量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PE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對PE的需求更加旺盛;中國也有很多人對PE行業很有興趣,但對整個行業還沒有經驗,PE行業的發展有很大潛力。在危機中抓住機會熊焰指出,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在華爾街全面爆發,並迅速波及到歐洲乃至全世界,全球金融產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中國金融行業雖未受到像美國那樣直接的沖擊,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深入的今天,中國也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能夠順利度過這場金融危機,成為擺在每個PE機構面前無法迴避的嚴肅話題,如何在危機當前經受住考驗並抓住機會取得發展,是中國PE行業必須深思與面對的課題。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創投市場的間接影響已經顯現出來,創業投資專門研究機構EZCapital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中國市場已披露3家投資公司募集設立新人民幣基金,涉及金額39億元,相比8月份資本募集情況,9月份募集基金數量和資本金額呈現快速下降趨勢,直逼今年最低的1月份;並且,本月沒有外資背景的基金成立。北京PE協會副會長、中國寬頻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指出,在未來尤其是經濟遇到挑戰時,行業整合會越來越多,PE要承擔起整合行業價值鏈的作用。雖然國際經濟形勢很不明朗,但中國未來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別人的危險恰好是我們的機會,要抓住機會。PE應與企業一起走向海外參與股權收購,把西方核心技術和知識體系引入進來,使產業升級進一步加快。趙令歡指出,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可能導致美國經濟衰退,但由於中國仍處於國際化的早期階段,受到的沖擊相對小一些,中國條件比其他國家要好得多,要抓住機會,主動出擊。雖然現在PE在國內融資、退出都變得更加困難,但可能正是投資的好機會,「越是經濟下行時,企業定價可能更合理,介入的機會反而會出現;而在市場過熱時,由於價格較高反而不容易進入。」很多PE可能會受益於此次市場的修正,冷靜看待市場的發展。促進PE發展田溯寧建議,要抓住機會推進改革,促進PE的發展,「盡快從政策法規上促進PE的發展,外部困難時正是改革的好時機。」推動保險、社保、企業年金成為合格的有限合夥人。熊焰指出,為了建立股權投資基金內行業自律監管機制,加強業內人士與監管機構的溝通,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維護行業人士合法權益,加強境內外PE從業者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促進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的發展,2008年6月,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正式成立。而針對業內普遍關心的雙重征稅問題,北京將出台政策避免對PE雙重征稅,鼓勵和支持PE發展。北京市金融辦任雪丹處長表示,北京市發改委、金融辦會同有關部門正積極研究促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政策,該政策已准備上報市政府,應該不會有大的改變。為促進中國PE行業的發展,為境內外的PE機構搭建起一個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對話平台,北京市金融辦、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籌)、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等主辦的「PE北京論壇」將於11月9日至11日舉辦。
⑻ 當前我國服務外包存在哪些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
20世紀90代經濟金融全球化、體化進程加快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新輪際產業轉移發展迅猛其金融服務外包特別離岸外包其降低本、增加收益、提升質量、改進效能等重優勢際產業轉移重點領域金融服務貿易貢獻與俱增金融服務業位趨重要全球范圍看金融服務外包行業處於行業周期高速期並已際外包市場主流
我型金融服務外包企業支機構數量域布變化看論金融服務外包主業公司兼營金融服務外包企業;論岸外包主外包公司離岸外包主外包公司雖設立間普遍10網點鋪設速度較快僅內重點城市廣泛布點且發包集歐美韓等設立支機構或辦事處華拓數碼、東南融通、文思創新、軟通力等內沿海發達城市美、加拿、澳利亞本等都設支機構由見近我金融外包業務發展迅速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2014-2018金融外包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1底金融服務外包市場規模約120億元;2013金融服務外包市場規模約210億元左右預計未幾行業市場規模增率22%-30%2018我金融服務外包市場規模約795億元
由於金融外包監管等配套政策台間較短尚完善外包發展政策支持程度比較限外本土金融服務外包提供商由於存幾問題:①本土金融服務外包商營業規模普遍偏低;②本土金融服務外包商員規模普遍較;③本土金融服務外包行業集度較低;④本土金融服務外包行業利潤率較低;⑤本土金融服務提供商產業組織管理較熟;⑥跨金融機構型跨服務外包機構華設立外包機構普遍屬於"尋求市場"型服務投資導致我金融外包整體競爭力較低難際舞台展拳腳
前瞻產業研究院金融外包行業報告析認我金融外包行業發展借鑒印度經驗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才培養、稅收等面採取措施另外渠道建設、品牌建設、區域拓展等面採取同策略提升整體實力
總體說雖金融服務外包行業存定問題整體行情增速度快錯行業希望我答幫助您
⑼ 金融危機前後我國保險服務貿易遇到了哪些問題
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影響相對較小
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近日召開的保險市場形勢分析會上表示,當前,我國保險市場總體上保持了安全穩健運行。
吳定富指出,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動盪對我國的影響逐步顯現,我國保險業受此次危機影響相對較小。今年1到9月,保險業務持續較快增長, 實現保費收入7939.6億元,同比增長49%,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3.2萬億元。
吳定富強調,保險業仍須高度重視和重點警惕國際金融保險風險跨境傳遞,尤其應重視和重點警惕保險資金運用不當可能帶來的風險。既要化解好個別保險公司的存量風險,更要預防產生新的風險。
吳定富指出,應高度重視和重點警惕由於保險消費者信心不足和銷售誤導可能引發的非正常退保風險。保險公司仍要下大力氣改進保險服務,著力解決銷售誤導問題,防止因服務不到位而引發保險消費者的信心動搖。
吳定富還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黨中央、國務院已經並將繼續採取措施應對外部沖擊,努力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保險業保持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沒有改變,保險業有條件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新華網
淺議金融危機對保險的影響
10月24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了1-9月份全國各地的保費收入情況。全國第三季度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 23217235.4萬元,同比增長44.24%,但較上一季度而言,下降了12.02%。在第一季度保費收入較上一年度的第四季度猛增74.44%之後,第二和第三季度保費收入均較前期下降10個百分點以上。
第二和第三季度保費收入相對減少,部分原因由於第一季度的保費收入增長較快,保費收入目標超量完成,在後面的階段有所下滑。然而國內外各種經濟因素對保費收入的影響還是佔有較大比重。
對於第一季度,其中影響保費收入較大的,是占總收入六成以上的壽險收入。由於去年年底我國股市走低,收益率下降,資本市場出現了一些小波動,但借著牛市的餘波,加上投資賬戶的穩定表現,投連險產品銷售異常火爆。於是大量的資金從股市轉向了保險市場,導致了第一季度保險收入的大幅上漲,理財型產品成為投資主流。尤其東西部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保費增長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現象,然而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由於投資者相對理性,這些地區保費增長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到了第二季度,受國際金融環境惡化的影響,我國股市持續走低,資本市場又震盪不安,導致了投連險收益節節縮水,甚至出現虧損。保險產品無法滿足投資者的期望,繼續購買投連險的熱情消退,甚至出現了退保現象。而像萬能險的結算利率由於上一年度保險公司投資收益較高的原因,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吸引了許多投資者的目光。但這一投資新寵,並沒有使保費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有所改變,第一季度保費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在第二季度保費收入下降的百分點也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財型產品銷售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健康險這樣保障型產品,在第二季度仍持續增長,全國健康險的保費收入增長較第一季度增長了31.42%。消費者在獲得了一定的投資收益,同樣會增加保障保險的投入。
第三季度,全國保費收入增速保持下降趨勢。由於保險公司面臨的投資環境持續惡化,投資收益不斷下降,投資型產品風光不再。許多公司都紛紛下調了萬能險的結算利率,加之8 月保監會開始整頓和控制銀保渠道,導致了壽險保費增速的下降。與此同時,經濟下行擔憂進一步增加,企業盈利能力明顯減弱。許多企業為降低成本,減少了對保險投入。全國財產保險的收入較上一季度減少了17.72%。
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經蔓延,出口訂單景氣度持續回落,國內訂單景氣度也大幅下降,企業面臨巨大壓力。今年以來,隨著股權投資收益的暴跌,國債和企業債利率也開始暴跌,保險公司的盈利空間持續受到擠壓。加之AIG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都將導致人們對保險業的信心下降。雖然銀保渠道的收縮,防止了未來壽險業將會面臨更劇烈的大起大落,但面對一個進一步惡化的資本市場,筆者認為,下一季度對以中國保險市場將是一個比較艱難的時期,全國保費增速的下降將是必然趨勢。保險公司應該及時做好風范風險的准備,以應對這次金融危機對保險業的影響,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態勢。
⑽ 試述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特點及相關法律規定
國際金融服務貿易規制和監管的不同層次
目前,對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規制和監管,概括起來有兩個層面:國際層面和國內層面。
(一)規制的兩個層次
從迄今為止的情況來看,對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層面的規制主要體現為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主要是由《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以下簡稱GATS)、《金融服務附件》(Annex on Financial Services)(以下簡稱《金融附件》)和各成員方金融承諾表(Schele of Fi—nancial Commitment)構成的架構體系。這一層面的規制是通過對世貿組織各成員方影響金融服務貿易的措施進行調整和約束,以建立多邊的金融服務貿易秩序,達到世貿組織在金融領域推行自由貿易和公平貿易的目的。 世貿組織規制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所採取的方式是對成員方施以以上架構體系下的國際義務,由貿易政策審查機制來監督和督促成員方履行義務,由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提供必要的實施保障。除國際層面的規制外,對國際金融服務貿易還存在國內層面的規制,體現為各國國內規制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法律、政策。世貿組織在國際層面上所要規制的就是各成員方國內的政策措施,世貿組織通過對成員方的國內規制措施實行反規制來推行貿易自由化,因此,國際層面的規制對國內層面的規制影響甚大。
(二)監管的兩個層次
對金融服務貿易的監管也有兩個層面——國際層面和國內層面,但具體情形與規制的兩個層面有所不同。世貿組織在《金融附件》中對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監管作出了規定,指出:「盡管有本協定(指GATS--作者注)的其他規定,但是不得阻礙一成員為審慎原因而採取的措施,包括為保護投資者、存款人、保單持有人或金融服務提供者對其負有誠信義務的人而採取的措施,或為保證金融體系誠信和穩定而採取的任何措施。如此類措施不符合本協定的規定,則不得用作逃避該成員在本協定項下的承諾或義務的手段。」不過,世貿組織對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監管的規定也僅此而已,從中可以看出這一規定主要是世貿組織對成員方進行審慎監管的授權,而不構成規范成員方監管的系統規則。這顯然有別於前述規制的情形。由於「審慎例外」是一個非常寬松的授權性規定,沒有太多具體的內容,因此,各國在監管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不受過多的限制。而規制則不同。雖然服務貿易包括金融服務貿易納入多邊貿易體制不久,調整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規則尚有待補充、發展、完善,但是,調整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規則架構已經成形,有關國際金融服務貿易主要方面的規則已經具備,因此,世貿組織對金融服務貿易的規制構成了一個體系。
世貿組織在監管問題上的規定所具有的特點,使其能夠從監管的專業性和復雜性中抽身,而專注於貿易問題,同時也為從事國際金融監管的機構致力於制定監管標准和推進監管留出了空間。目前,世界上參與國際金融業規制和監管的機構不少,但作用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型的機構,主要致力於金融服務或特定種類金融服務標準的協調和統一,如巴塞爾委員會和國際證券委員會組織(IOSCO)等;一類是推行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而不涉及或極少涉及的標准協調的機構,如世貿組織。然而,金融離不開監管,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開展也需要監管,甚至需要充分和一致的監管標准,如資本充足率等,以便整平國際金融業競爭的游戲場地,維護國際金融體系和各國金融體系的穩健,避免出現各國為獲得國際競爭優勢而競相降低監管標准所導致的規制消融(regulatory meltdown)的現象。因此,對金融服務貿易國際層面的監管,巴塞爾委員會和國際證券委員會組織的規則具有很大的作用。也由於這一原因,對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監管在國際層面上需要注重發揮世貿組織與巴塞爾委員會等機構的不同作用並使之相互協調和配合。
金融附件有關監管的授權性和原則性規定也為各成員方在國內層面的監管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世貿組織對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推動首先體現為國際化(intemationalization),對國內金融監管體系的建設提出了挑戰和更高的要求。例如,對外國金融服務和服務提供者准入的開放,意味著原有監管體系中市場准入監管必須進行變革,並進而引發其他方面的監管變革。又如,伴隨著跨國金融服務和跨國金融機構的進入,跨國金融機構的復雜結構使該類機構容易鑽監管的空子,使監管難以發揮效力,國際商業信貸銀行的破產就是一例明證。由於世貿組織對審慎監管僅有授權性和原則性的規定,相比前述規制的情形,成員方進行監管所受到的拘束和限制更少,自由度更大。正是由於世貿組織對監管只有授權而無太多實質性的規定,因此,本書擬在探究世貿組織相關法律依據的基礎上,結合國際銀行業監管的普遍性措施和我國適應入世所作出的金融承諾,重點探討我國該如何進行監管和完善監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