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地緣政治與國際金融

國際地緣政治與國際金融

發布時間:2022-08-18 08:36:04

Ⅰ 當前國際形勢的新特點有關論文

當今國際形勢特點及對我國的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世界加速進入經濟大動盪、格局大調整、體系大變革的新階段。世界經濟艱難復甦,風險猶存;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突出,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並存,國際安全形勢出現新動向;主要大國和新興力量抓緊調整內外政策,綜合國力競爭更趨激烈;金融危機引發思想領域大反思,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中國國際地位與作用不斷增強,對國際規則的話語權不斷提升,對國際秩序重塑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在如此局勢下,當前國際形勢有如下5個特點。
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
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並保持相對穩定。中美關系在台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略夥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態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幹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雙邊關系發展大勢已不為局部問題所左右;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勢,對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對穩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峻的一面。局部性的戰亂、動盪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環境,導致世界發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加劇。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環境。如今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相當程度上是由於國際沖突和國際地緣政治因素中的不確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在當今多數地區性沖突的背後,都有不同大國之間的利益角逐。地區性沖突、戰亂的增多和加劇,必然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對大國關系構成負面沖擊,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國之間矛盾的激化,不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
當前,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傳統產業轉移到國外,集中力量發展新經濟。條件好的發展中國家也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加快本國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這樣,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世界經濟正逐漸融合為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這為各國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空間。
經濟全球化也推動了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一體化是各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國際競爭、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增強,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優勢。把握得當,趨利避害,我們可以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總體和平與穩定,我國周邊環境正處於歷史上較好的時期。但天下並不太平,傳統安全威脅仍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地區熱點問題錯綜復雜。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反恐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國際社會還面臨武器擴散、環境惡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國犯罪以及嚴重傳染性疾病的嚴峻挑戰。
四,世界的多樣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發展模式在競爭中共處,在交流中發展
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不論是社會制度還是價值觀念,都存在差異。這種多樣性是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動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人類文明也因此而豐富多彩。
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文明對話的必要性,多種形式的「文明對話」對各國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著推動作用。不同發展模式之間應該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不同,在競爭中和平共處,在交流中相互借鑒。
五,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影響國際形勢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國際地位穩步上升
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共解決了2億多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說,中國是20年來對全球扶貧事業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為全球扶貧行動提供了範例。
中國發展已經並將繼續給地區和世界帶來廣闊市場和合作空間。2004年,我國進口總額達5613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2010年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的市場容量至少在今後十年還將持續快速發展。世界看好中國的發展潛力和巨大市場,加強對華合作成為各國普遍的政策取向。2004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突破6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有450多家在我國投資。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車巨頭全部進入中國,世界信息產業100強中已有90多家進入中國。外商在華研發中心已超過600家,跨國公司在華地區總部超過30家。
可以看出,世界正處於深刻變化和向多極格局過渡的時期。各國加快發展綜合國力,力爭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占據有利位置。我們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激烈的競爭。機遇中包含挑戰,挑戰中也可能有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和基本目標是,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Ⅱ 中國周邊局勢分析以及對策

中國周邊局勢歷來緊張 ,沒有一個安靜的時候 只有在緊張中發展自己國力 再打幾次立威之戰才會在安寧幾年 看看日本韓國 越南菲律賓 印尼印度美國法國這些國家都是明面上的對抗 暗地裡不知道有多少國家一直把中國當做大蛋糕 分而食之 社會的詬病 帝國的亡我之心都是在啃食著我們這個國家的皮膚與血肉 現在國力不夠強大 沒有熱血鷹派人物 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沒有鐵血領導人 註定持續這個局面 現在就是發展 就像文景之治後漢武大帝 期待這樣

Ⅲ 如何分析黃金期貨價格影響因素

黃金具有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兩個基本屬性。當國際地緣政治、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形勢三個層面均處於穩定狀態時,社會流動資本機會成本相對較高,各國貨幣相對穩定,黃金金融屬性難以得到體現。這時,黃金市場的價格決定機制主要表現為黃金的商品屬性,黃金市場的價格決定主要取決於黃金商品屬性的供給和需求。例如,上個世紀70年代,浮動匯率制度登上歷史舞台之後,黃金的貨幣性職能受到削弱,作為儲備資產的功能得到加強,各國官方黃金儲備量增加,直接導致了上世紀70年代之後黃金需求量大增,世界黃金期貨價格大幅度上漲。當國際地緣政治、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形勢三個層面中任何一個層面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時,國際社會的戰略和其他經濟資源以及資本流動出現不穩定的預期,社會流動性資本機會成本相對較低,黃金避險功能得以體現,相應的黃金期貨價格預測應以金融屬性為邏輯起點。如近期黃金期貨價格一路飆升,直至1000美元/盎司的歷史高位,主要原因就在於美國次債危機引起的世界經濟前景的不樂觀以及較高的通脹預期。

以黃金金融屬性分析黃金期貨價格變化時,黃金期貨價格的判斷首先分析國際地緣政治及國際經濟狀況,二者決定了黃金期貨價格的中長期走勢;在此基礎上,分析國際金融形勢及國際投資狀況,二者決定了黃金期貨價格的短期波動趨勢。黃金期貨價格中長期的趨勢是國際金融形勢和國際投資狀況決定不了的,如果只關注國際金融及國際投資狀況,在判斷黃金市場價格走勢的時候就容易迷失方向。

影響黃金期貨價格的四個層次:國際地緣政治、國際經濟、國際金融形勢以及國際投資,每一層次都包含著影響黃金期貨價格變動的具體因素。按層次進行分析,歸納出該層次的整體變動趨勢以及由此對黃金期貨價格的影響,就可以預測黃金期貨價格的走勢了。那麼,現階段各個層次主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首先,國際地緣政治。現階段必須充分考慮美國、歐盟、中東和亞太地區等重要地緣政治形勢,特別是伊朗核問題的進展以及美國和俄羅斯的戰略沖突等。其次,國際經濟形勢。主要考慮現階段美國、歐盟、中東和亞太地區、俄羅斯等影響國際經濟形勢的重要區域,密切關注美國、歐盟和亞太的能源需求和中東、俄羅斯等產油國的能源供應情況。同時,藉助諸如經濟增長率、物價指數和非農業就業人數這樣的重要經濟指標把握當今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形勢。再次,國際金融形勢。考慮重要經濟體貨幣發行量、匯率、利率水平的變化,特別是美元、歐元等世界主要貨幣的匯率變動情況。最後,國際投資市場。主要是流動性資金在國際股市、期市、石油和外匯及其衍生工具市場的分布和結構調整,密切關注各投資市場聯動對黃金期貨價格的影響。

Ⅳ 如何理解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復雜性

2016年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疲弱復甦態勢,我國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進而影響到國內經濟運行和結構調整特徵及趨勢明顯。

一是世界經濟貿易仍將維持低速增長態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雖然在各國大規模刺激政策作用下一度快速回升,但隨著刺激政策的退出和作用衰減,世界經濟貿易自2012年以來重新回落至4%以下的低增長,復甦動力明顯不足。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10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5年全球經濟和貿易量分別增長3.1%和3.2%,預計2016年將分別增長3.6%和4.1%。但從去年4季度以來各主要經濟體的主要經濟指標情況看,今年全球經濟貿易增速難以明顯回升,多數研究機構和國際投行預計今年僅有0.1~0.2個百分點的微弱回升。總體看,世界經濟仍處在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各國都在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為未來的經濟增長積蓄動能,世界經濟在短期內仍難以擺脫低速增長狀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中期展望,2020年前世界經濟貿易的年均增速分別難以超過4%和5%,明顯低於金融危機前5年5%和8%左右的年均增速。

五是全球產業重組和產業鏈布局調整步伐加快。隨著新技術發展和產業化進程加快,移動互聯網、可再生能源、物聯網、3D列印、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而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金融、商貿、製造、教育、醫療等更多領域普及應用和融合發展將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業,傳統產業將全面轉型升級。在全球產業加快重組的同時,依託信息化、智能化、小型化、分散化、個性化的新型生產組織方式將逐漸取代分工明確、規范嚴格的標准化大工廠生產組織方式而成為主流,國際分工方式也面臨變革。另一方面,美國主導推進跨太平洋(601099,股吧)夥伴協定(TPP)和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投資夥伴協定(TTIP),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為基礎全面擴大市場准入,將勞工標准、環保標准、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競爭中立等新議題納入談判范圍,不僅為國際經貿規則標准提高設立了新標桿,抬高了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門檻,而且會逐步改變全球產業鏈布局,對其他經濟體產生貿易投資和產業轉移的負面效應。

六是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上升。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際力量對比顯著改變,世界多極化更趨明朗,全球治理體系和結構繼續發生改變。面對新興大國的加速崛起,美國等發達國家竭力維護其全球主導地位和既有利益,各國都在調整發展戰略和對外關系,各種矛盾凸顯,競爭摩擦加劇。由此引發的地緣政治沖突更加頻繁,非經濟因素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在上升。從目前情況看,中東局勢、美俄關系、極端勢力的恐怖襲擊、歐洲難民問題、朝核問題、伊朗導彈問題等,都有可能出現難以預見的新變化,世界經濟復甦也因此會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總體看,我國的外部發展環境依然復雜多變。雖然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外部發展環境有望保持和平穩定,有利於我國繼續發展。但是,由於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世界經濟仍處在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和變革期,地緣政治關系復雜變化帶來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的狀況短期難以改觀,外部環境變化對我國的挑戰也在增多。

對中國經濟五大影響

從目前情況看,外部環境變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世界經濟貿易增長低迷既導致外需拉動作用減弱,也為我國深化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帶來新契機。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外貿出口增速持續回落,去年甚至出現負增長,已連續4年未完成預期目標。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今年外貿出口穩增長仍面臨不少困難。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寄希望於擴大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而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要適應國際國內需求結構變化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外貿優進優出,更好發揮外貿進出口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

二在科技產業大變革背景下,我國既面臨迎頭趕上的機遇,也不排除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拉大、傳統產業面臨被技術性淘汰的風險。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的研發投入力度,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新興經濟體也在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更加重視發展製造業。我國在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領域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在製造業領域的傳統成本競爭優勢逐漸弱化,產業發展進步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若不能有效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就有可能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在傳統製造業領域也會面臨來自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激烈競爭。

三是大宗商品供求格局變化和價格回落,既有利於我國降低進口成本和增加能源資源進口,但也會加劇上遊行業和企業經營困難。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無論是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都會增加能源資源消耗總量。因此,石油等大宗商品供求關系寬松和價格低位運行,總體上有利於保障能源資源供應安全和降低發展成本。但另一方面,在經濟換檔減速、需求擴張放緩、產能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國際市場供應增多和價格大幅下跌也對我國能源資源開采加工等上遊行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生產者價格的持續回落也會進一步加劇企業經營困難,去產能、降成本壓力增大。

四是國際經貿規則主導權之爭,既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規則制定帶來難得機遇,也對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市場開放帶來挑戰。去年10月,美國主導的有12個亞太經濟體參加的TPP談判最終達成協議,不僅在市場開放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而且在環境保護、勞工標准、競爭中立、電子商務、金融等服務業開放等領域設立了新標准,對未來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的演進具有引領示範作用。我國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為維護我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就必須主動參與推動多邊經貿規則制定和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提升制度性話語權,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同時,也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貿體系變革的新形勢,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五是地緣政治關系復雜多變和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構成潛在威脅,也擴大了我國在大國關系動態博弈中的迴旋餘地。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不斷從經濟、金融、科技、產業等領域向社會、政治、軍事、安全和國際治理等更廣泛領域傳導,全球利益格局的戰略博弈更加激烈,地緣政治和大國關系深刻調整,全球恐怖主義出現新回潮,熱點敏感問題頻發。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既要堅持原則,妥善處理大國關系,有效應對和管控風險,主動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更要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對外開放合作新格局,贏得發展主動,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Ⅳ 世界各國當前面臨著哪些共同的國際問題

一、國際安全形勢總體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
首先,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促使各國人民下定決心維持和平,以使後代免除戰 爭的浩劫。其次,核 武器的大規 模殺 傷力和威懾力足以將地球毀 滅很多次,因此誰也不願意因打核 戰爭與地球同 歸於盡。再次,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使世界各國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領域擴大,進一步減小了爆 發世界性大 戰的可能性。
二、傳統安全領域中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並有新的表現
首先是局部沖突與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尤其是這些熱點問題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或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更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和變數。其次是各國的國防開支逐年增長。這種狀況意味著各國仍然把軍事發展作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 大國進一步加強戰略力量,全球核 武擴散問題依然嚴重,這對世界安全構成了極大隱患。
三、非傳統安全構成的威脅甚至超過戰 爭
首先是國際恐 怖主義問題。2012年以來,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及襲擊規模擴大;恐怖襲擊方式令人防不勝防;國際反恐斗爭中雙重標准問題使得國際反恐陣線有破 裂的傾向。其次是環境安全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引發世人對環境安全的極大擔憂。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氣候災害頻發,甚至使部分小島嶼國家生存面臨威脅。再次是金融安全問題。這次金融危機不僅重創了發達國家,也嚴重打擊了新興市場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虛擬經濟及實體經濟,並引發了諸多社會及政治問題。最後還有愈演愈烈的販 毒走私、嚴重傳染性疾 病擴散、肆無忌 憚的海 盜活動,以及日益嚴重的非法移民等問題,這些都對國際安全產生了很大負面影響。

Ⅵ 當今世界中國的國際地位和面對的挑戰各是什麼

中國在國際局勢下的情況和表現,中國在國際社會中逐漸展現出國際視野中的自信與責任,展現國際社會的能力與力量。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加上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中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世界目光,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國際實力和地位的不斷提升,尤其是2008年的成就和應對國際困難問題的表現,充分展示了中國在處理國際問題上的能力,當今天下中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神經,中國對世界承擔的責任和作用也越來越重大,中國在國際事務上也將更加自信、成熟、積極。

除了奧運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表現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升。G20國峰會更是中國在國際地位中的轉折,標志著中國真正與世界「接軌」,真正有了自己可以走的道路,也從這一刻開始,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端。

分析中國國際地位我們可以得出,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必要性和和必然性,一是中國的作用和責任決定了必須積極介入國際事務,二是國家利益延伸海外需要我國展示能力與力量,三是國際社會需要一個積極、自信的中國。

那麼,具體中國在國際中有哪些表現呢?2008年,國際上出現了能源安全、糧食危機、海盜猖狂等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在國際社會面對困難的時刻,中國出兵護航索馬里,這只是一個開始,這充分顯示了中國這個逐漸強大的國家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與力量,而同時,這對國際社會也是巨大的幫助,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真正意義上的存在感。

除此之外,我國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令世界耳目一新,中國的努力與付出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贊譽。在朝核、伊核、達爾富爾等地區熱點問題上,我國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在能源和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國際金融等問題上,我們的主張維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同。可以這樣說,在當今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經歷了三十年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逐步登高,中國也必將在國際舞台上繼續以負責任的態度發揮積極作用。

不過,在我們看到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國際局勢的把握,不斷追求更高更遠的發展,對我國來說,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於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徵、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提供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的、可持續的。我們需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順利接過挑戰,利用機遇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其次,當前國際矛盾的特點、世界戰略格局的調整方向、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僅沒有弱化而且正在強化國家主權在國際關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義。要在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保持和爭取比較有利的地位,對於國家主權在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價值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必須堅持和倡導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多元基礎上的共識,共贏基礎上的合作。

Ⅶ 如何看待當今國際形勢

這是我課件里的,供參考。
1、美債歐債危機深度沖擊世界經濟,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進一步顯現。
發達國家經濟增速趨緩
新型經濟體趕超發達國家勢頭明顯
世界各國更加需要相互配合協調和合作
中國對於世界走出金融危機的重要作用凸顯
2、世界格局繼續調整,國際關系互動更加復雜。
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勢頭加強,國際力量對比進一步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仍具有相對優勢,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話語權等方面依然占據主導地位。
大國政策走向將更易受本國國內因素影響。
3、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國際安全威脅更加多樣。
中東的混亂狀態還將持續。
美國的戰略重心調整將對國際地緣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非傳統安全威脅(能源、糧食、水資源、自然災害、環境事故、恐怖主義、傳染病、信息網路等)有增無減。
4、我國全方位、多領域的外交蓬勃發展,國際地位繼續提升

Ⅷ 對黃金價格短期影響因素的分析方法都有哪些

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有很多,我們下面就來看看怎麼去分析:

1)黃金價格與美元的互動關系:由於國際黃金價用美元計價,在基本面、資金面和供求關系等因素均正常的情況下,通常呈現美元漲、黃金跌和美元跌、黃金漲的逆向互動關系。這是投資者判斷金價走勢的重要依據。
(2)黃金價格與國際原油的互動關系:原油價格一直和黃金市場息息相關,其原因是黃金具有抵禦通貨膨脹的功能,而國際原油價格與通脹水平密切相關,因此,黃金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具有正向運行的互動關系。
(3)黃金價格與國際政局動盪的互動關系:國際上重大的政治、戰爭事件都將影響黃金價格。黃金發揮其保值避險的作用,成為投資的首選,刺激金價的上揚。
(4)黃金價格與國際商品市場的聯動關系:由於「金磚四國」經濟的持續崛起,對有色金屬等商品的需求持續強勁,價格持續強勁上揚。雖然與有色金屬相比,黃金的上漲幅度明顯偏低,但銅、鋁等有色金屬的大幅下跌已影響到黃金價格。投資者在判斷黃金價格走勢時,必須密切關注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有色金屬價格的走勢。
(5)黃金價格與國際重要股票市場的互動關系:國際黃金市場的發展歷史表明,在通常情況下,黃金與股市也是逆向運行的,股市行情大幅上揚時,黃金價格往往是下跌的,反之亦然。
(6)黃金價格與黃金現貨市場季節性供求因素的關系:黃金現貨市場往往有比較強的季節性供求規律,上半年黃金現貨消費相對處於淡季,近幾年來金價一般在二季度左右出現底部。從三季度開始,受節日等因素的推動,黃金消費需求會逐漸增強,到年底的聖誕節,黃金現貨需求會逐漸達到高峰,從而會使金價持續走高。

Ⅸ 金融危機對世界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金融危機將加快地緣政治變遷,並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每一次危機都引起一次地緣政治變化。比如1933年經濟大蕭條,比如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此次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最先感受到危機即將引發深遠影響。去年11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表報告稱,二戰後構建的國際體系,到2025年將變得「難以辨認」,原因包括全球化、新興強國的崛起,以及「財富和經濟實力相對地從西方到東方的歷史性轉移」。

報告說,柏林牆倒塌後美國霸權不受挑戰的「單極時刻」行將終結,一個多極的世界體系正在形成。

而僅僅在4年前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上一次報告中,還預測到2020年,「美國將繼續處於主宰地位,大多數主要國家已經放棄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想法」。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專家表示,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衰退將加快地緣政治變遷,並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金融危機加速力量東移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向陽認為,金融危機是地緣政治生態發生變化的重要催化劑。伴隨新興國家的崛起,全球地緣政治重心逐漸東移,而金融危機加快了這一進程。

「最終的決定因素是經濟實力。」他說,金融危機將加快世界地緣政治重心東移的趨勢,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從西方到東方,從歐洲到亞洲。不僅是財富,還包括大國在該地區的雲集,以及地緣政治熱點的集中。

今年2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對2008年底世界各國GDP進行了一番描述:2008年全球生產總值為78.36萬億美元。其中歐盟18.9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為第一大經濟體。按國別,美國以14.33萬億美元高居榜首,排在其後的是日本、中國和德國。5到15名分別為法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亞和韓國。

在這份榜單中,金磚四國除印度(第12位)外都進入前十。中國排在第3,與日本的GDP相差約6200億美元,俄羅斯從第10位上升到第8,巴西上升一位至第10。2008年盡管受到金融危機影響,金磚四國的經濟增長率仍然大大高於發達國家,中國實際增長9.0%,俄巴印三國盡管受到貨幣貶值影響,最慢的巴西也有5.2%的實際增長。排在第13和第15位的墨西哥和韓國,也屬於新興經濟體國家。

與之比較,發達國家的增長率大多在1%之下,日本為零增長。

一般認為,新興經濟體在經濟上的崛起是在全球化過程中進行的,不難發現,全球經濟衰退正在加速世界經濟版圖的調整。其表現,也正是財富和經濟實力從西方向東方「歷史性的轉移」。

一方面,經濟衰退加速了經濟力量向新興經濟體的轉移,另一方面,加速的程度將日益明顯。

中國今年確立的增長目標是8%,從剛剛公布的第一季度數字看,實現這個目標有一定困難,但已經是全球最好。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日本2009年的經濟增長為負5.3%,這意味著中國2009年很有希望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按照世界銀行3月30日發布的預測,預計全球GDP在2009年將會收縮1.7%,高收入國家今年陷入深度衰退,GDP總體下跌2.9%,而發展中國家GDP增長可能從2008年的5.8%放緩至2.1%。世界銀行預測中國今年的GDP增長為6.5%,印度4.0%,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壓力下,仍是表現最好的經濟體。新興市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明顯好於發達國家。

《2025年全球趨勢》預測,到2040年至2050年,金磚四國加在一起將趕上原先的七國集團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到2025年,8個最大的經濟體按遞減順序排列將是:美國、中國、印度、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報告認為,雖然美國仍維持著相對優勢,但中國和印度作為多極化時代的新興大國,在影響力方面將和美國展開競爭。

20年內美國仍有相對優勢

顯然,金融危機加速了大國力量對比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現有的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其優勢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有所削弱。

陳向陽認為,大國力量此消彼長使各自的地緣政治地位產生變化,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或者按照《2025年全球趨勢》的說法,由於中國和印度等國的崛起,「一個全球范圍的多極體系正在出現。非國家行為主體——企業、部落、宗教組織,甚至還有犯罪網路——的相對實力也會加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姜毅贊同金融危機對地緣政治帶來沖擊,但他同時認為,地緣政治是個相對穩定的范疇,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超獨霸,都是最大的地緣政治,金融危機的影響會有多大,是不是本質性的影響,或者說能否促使地緣政治版圖和走向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好說。

「不過」,他承認,「從影響力上講,金融危機是現在世界上發生的一個最大事件。」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龐中英的看法是,傳統的地緣政治的變化,無非指的是一個國家衰落,另一個或者另一些國家力量上升,國際權力平衡發生改變,而且是長期性的根本改變。這次金融危機被叫做全球化時代的第一場金融危機,或者是全球化遇到的最大的系統性挑戰。世界體系或者全球化的中心,而非邊緣,正是危機的根源,美國霸權是否因此衰落是最關鍵的大問題。

「但即使美國霸權衰落了,並不意味著其他力量就興起了。全球化幾乎是美國推動下的全球化,或者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美國遭到自我毀滅,連帶全球化的其他部分,從歐洲到亞洲,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倖免於世界體系危機的沖擊。尤其是新興國家遭到的打擊更大。」龐中英說。

據他觀察,危機之下,不少人想到與美國「脫鉤」,但實際情況是,因為與美國的關系很深入,「脫鉤」已經來不及了。大多數國家都與美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簡單地「脫鉤」,還不是應付危機的根本出路。因此,金融危機雖然重創美國,但世界權力平衡卻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僅就經濟實力而言,美國在全球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是下降的。但美國2008年的GDP超過日本、中國、德國的總和1.4萬億美元,表明美國的相對領先優勢20年內很難動搖。

而從軍事實力來說,一定時間內美國仍有很大優勢。軟實力方面,盡管美國的國家形象受損,但它的科技優勢、自我恢復能力、對世界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並未受到多大損害。

總之,金融危機讓放任自流的美式自由資本主義付出慘重代價,但美國主導世界的地位受傷不深。可見,金融危機使得多極化進程加速,但一個全球性的多極體系,仍然是一個遠景目標。

「後西方」時代打破對西方迷信

專家指出,金融危機一方面帶來各大力量實力對比的此消彼長,因而影響著相互間的政治行為,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是,一些國家的社會矛盾加劇,導致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

從歐洲到亞洲,到拉美和非洲,政治動盪之後又會產生一些新的地區熱點。比如,危機已經直接導致拉脫維亞和冰島政府倒台。雖然危機的影響是不均衡的,但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政治上免疫。

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促生區域合作新的態勢。陳向陽說,金融危機不斷深化和蔓延表明,僅靠單個國家的力量不足以抵禦金融危機的影響。首先就是要和周邊國家「抱團取暖」,聯合自強。比如在東亞,雖然東亞系列峰會因泰國局勢原因未能如期舉行,但在日前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建立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第5屆美洲國家峰會上,冷凍了半個世紀的美國與古巴關系松動,奧巴馬與「反美鬥士」——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握手言歡」,成為反映美拉關系回暖的晴雨表。陳向陽認為,所有這些,「投射到地緣政治領域,新的大的地緣政治板塊結構更為清晰。」

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已成為各國面臨的當務之急。為此,各國既對各自的對外政策作出調整,同時也對自身的發展道路進行反思。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變化中的時代。

龐中英稱之為「後西方」時代。「『後西方』時代的到來,主要是由於金融危機打破了人們對西方的迷信。」這個時代,西方不再獨大。而非西方國家,則必須自主地探尋適合自己的新的發展道路。因此,這也將是一個充滿多種可能性的時代。

綜合各方觀點,最大的變化將屬於中國,中國將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

專家同時指出,這里最大的決定因素,是「中國如何辦好自己的事」。他們認為,一定要看到我們國內的問題和困難也很多,當前面臨著經濟從出口拉動型增長調整到大幅擴張國內需求的巨大挑戰。

歐盟則面臨很大不確定性。今年的歐盟春季峰會上,新「鐵幕」這樣的冷戰詞彙重現。新「鐵幕」兩側的東、西歐國家政府都誓言要促進歐洲融合,但各自國內的保護主義勢力和極右政治力量,卻因經濟惡化而日益抬頭。

新「鐵幕」不僅妨礙歐洲經濟復甦,甚至可能危及那裡的政治穩定。而面對自覺重新崛起的俄羅斯,歐洲各國表現出的是分裂。《2025年全球趨勢》將歐洲稱為「跛足的巨人」。不過,歐盟仍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對非洲而言,那裡有能源和資源的優勢,在危機背景下,無論從客觀資源條件、各國尋求自身發展的努力,還是大國對非洲的借重,顯示非洲的戰略地位還會進一步上升。

此外,由於擁有石油資源,波斯灣國家的地位也將增強。

在傳統的地緣政治熱點地區中東和中亞,由於奧巴馬推行多邊外交政策和展開對話,專家預計主要力量在這些地區的爭奪烈度可能會有所降低。但是,在南亞和東南亞,由於面臨極端主義的挑釁,而且國內的社會問題受金融危機影響被激發出來,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短期內將成為地區熱點。

Ⅹ 如何清醒認識國際形勢發展的變與不變

當前,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國際形勢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世界還很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中依然存在,並有新的發展.以新的"炮艦政策"和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為主要特徵的"新干涉主義"嚴重損害了許多中小國家的主權獨立和發展利益,也給世界和平和國際安全造成威脅.與此同時,因種族、宗教、領土等問題引起的地區沖突此起彼伏,國際犯罪、環境惡化等跨國問題遠未解決,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還很多.但從總體上看,國際形勢緩和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多極化進程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單極"世界的圖謀都是註定要失敗的.
經濟全球化給各國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帶來巨大風險.但利用機遇,防止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不一樣的.全球范圍內南北差距繼續擴大,貧國愈貧,富國愈富.如此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發達國家的經濟也難以實現穩定增長.改革和完善國際金融體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一致要求.
當前,國際關系進入新世紀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正在繼續,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特點和趨勢進一步顯現.
(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
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並保持相對穩定.美歐、美俄之間因伊拉克戰爭出現的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並未消除;中美關系在台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略夥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態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幹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勢.相對穩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峻的一面.地區性的戰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戰亂、動盪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環境.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環境.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霸權主義仍是當今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權主義在伊拉克雖遭受挫折,但元氣未傷,其謀求單極世界霸權的勢頭仍將延續相當一段時期;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後遺症、巴以沖突的持續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
(三)、國際恐怖主義反彈強烈,國際反恐斗爭形勢嚴峻.
冷戰結束後,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已成為國際社會一大公害.近年以來,國際反恐形勢出現若干新動向.首先,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襲擊規模擴大.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先後遭受嚴重恐怖主義襲擊,舉世震驚.
(四)、全球性軍事戰略深入調整.
當前,世界上一些軍事大國正在進行二戰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軍事戰略調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強軍事實力,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作用,謀求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在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總體來看,國際環境還是比較好的,對於中國的發展還是利大於弊的.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世界目光,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都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地位的提高加分.中國經濟的發展,使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與中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使得國與國之間既存在摩擦、更存在依靠.美國、日本的重要貿易夥伴中,中國就排在前列.
G20國峰會實質是一種轉折,使得中國真正與世界「接軌」,真正有了自己可以走的道路,也從這一刻開始,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端.當然,世界的發展也出現重大轉折!在當今發展的時代,一個國家的體制正面臨嚴重的挑戰,不管從軍事還是經濟的角度來講,中國的體制正在不斷的改善中.從東亞病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從G20走到G2,中國人民的每一步都在挑戰,或許,這種挑戰也是也是一種機遇,使得中國在現如今的國際形勢下長足發展.
對我國來說,對當前國際形勢進行評估,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國際環境對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影響.這既涉及對當前形勢的判斷,也涉及到對當今世界長遠變化大勢中一些深層問題的認識.
首先,從總體上看,當前國際形勢對我國仍是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於我國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特徵、世界多極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給我國發展提供的巨大動力和機遇,是長期性、可持續的.只要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些機遇就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其次,當前國際矛盾的特點、世界戰略格局的調整方向、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趨勢、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僅沒有弱化而且正在強化國家主權在國際關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義.要在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保持和爭取比較有利的地位,對於國家主權在國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礎價值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矛盾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必須堅持和倡導在相互尊重主權的前提下,積極尋求存異基礎上的求同,多元基礎上的共識,共贏基礎上的合作.
再次,台灣問題對中國保持和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構成的不利影響呈增大趨勢,已成為中國在本世紀國家安全面臨的最大隱患.涉台外交在維護中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對「台獨」分裂勢力在兩岸關系中製造種種突發性事件的任務與日俱增.美軍積極調整在亞太的軍事部署雖然是為其全球戰略服務的,但客觀上使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環境更加復雜.面對挑戰,中國必須不斷發展自己,提高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使我軍建設更加適應未來戰爭的要求.
最後,世界經濟保持繁榮、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加大了對世界各種資源的需求,同時也促使世界經濟利益分配格局調整加快,有關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和市場、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磨擦增多.這使中國在未來的發展和開放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壓力,也對中國繼續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需要在自身經濟增長方式和對外合作方式等方面進一步開拓進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大旗,積極應對這些問題,處理好維護中國自身利益與促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之間的關系.

閱讀全文

與國際地緣政治與國際金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光大期貨怎麼登錄 瀏覽:183
人民幣換瑞士法郎銀行 瀏覽:444
投資個人理財 瀏覽:925
有贊融資情況 瀏覽:135
分期樂貸款可靠嗎 瀏覽:809
股票啟動信號 瀏覽:997
北京住房公積金貸款擔保中心網址 瀏覽:970
禁止大學生貸款 瀏覽:211
期貨時間交易網 瀏覽:487
柴油歷史價格 瀏覽:517
民營企業融資貴融資難 瀏覽:286
眾盟融資 瀏覽:763
境外匯款虛報 瀏覽:406
抵押貸款用來投資房產 瀏覽:79
金融資產轉移案例ppt 瀏覽:23
20歲5000元的小額貸款 瀏覽:514
金基金獎2019 瀏覽:653
白銀價格大周期 瀏覽:191
300079今日資金流向 瀏覽:992
大學生貸款買東西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