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產品及服務品種單一的後果

金融產品及服務品種單一的後果

發布時間:2022-08-18 01:59:09

A. 分析下我國貨幣政策.

對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一些認識

在實現經濟軟著陸之後,中國開始出現需求不足的矛盾。在此背景之下,盡管中央銀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實際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開始逐漸趨松。從1996年5月到1999年6月,人民銀行曾經7次下調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從1996年4月的10.98%下降到1999年的2.25%,同期1年期貸款利率從12.06%下降到5.85%。同時,國務院決定從1999年11月1日開始,恢復對儲蓄存款利息徵收個人所得稅,這對於存款者來說,相當於第八次降息,按照利息稅稅率20%計算,居民從1年期存款中獲得的利率就只有1.8%。

一、我們的利率政策究竟能走多遠

真正意義上的第八次降息出現在2002年2月:1年期存款利率從2.25%降為1.98%,1年期貸款利率從5.85%降為5.3l%,准備金存款利率從2.07%下調到1.89%,20天、3個月、6個月和1年期再貸款利率分別從3.24%下調到2.7%、從3.5l%下調到2.97%、從3.69%下調到 3.15%、從3.78%下調到3.24%。由此,我們可以把始於1996年5月以來的貨幣政策視為降息周期。

第八次降息是在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背景下做出的。按照中胍�械囊饌跡�舜謂迪⑹欽攵暈夜��迷齔俁群拖�鹽錛哿���孿陸刀�扇〉囊幌畲朧��康腦謨詡跚崞笠到璐�睦�⒅С觶�檔推笠檔木��殺荊���俳�����⒄埂M�保�嬋罾�氏碌鞣�刃∮詿�罾�剩�溝靡�寫媧�罾�什鉅燜跣。�怨睦�桃狄�懈慕���芾恚�鑾烤赫�芰Α?/P>

但是,中央銀行的第八次降息政策對分流儲蓄,刺激投資的作用仍然有限。中央銀行從2002年2月21日開始下調存貸款利率及其利差以後,3月份金融機構存款同比增長率下降到只有14.2%,貸款同比增長率則上升為13.5%,同比增長率差突然從2月份的4.4%下降到3月份的0.7%。然而自此之後,金融機構存貸款同比增長率差很快回升,在大約4%的水平波動,而不是維持在一個大大低於2002年2月同比增長率差的水平。這充分顯示,第八次利率下調已經很難促使商業銀行資金更多地實現從儲蓄向投資的轉化。

事實上,始於1996年5月的降息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宏觀經濟對利率下降的反應遲緩而微弱。可以斷言,如果我國利率在現有水平之上繼續降息,結果遲早會出現流動性陷阱。因此,進一步下調存貸款利率的空間非常有限,利率政策實際已經基本走到盡頭。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們不能不說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已經很松。盡管我國的貨幣當局始終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實際上中央銀行8次降息以來推行的是一種趨於擴張的貨幣政策。然而,困擾我國的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佔到全部企業數的90%以上,在工業產值中佔60%左右,在實際利稅上佔40%左右,在就業人數中佔75%左右,在新增業機會中佔90%以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此外,我國從2001年9月開始,通貨緊縮現象又斷斷續續出現,特別是在2002年3月以後,物價水平始終處於下降狀態。既然所有這些現象不是因為利率過高造成,那麼是否是因為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量不足造成的呢?

二、對中央銀行貨幣供給適度性的考察

關於貨幣供給究竟是內生性的還是外生性的,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論。所謂貨幣供給的外生性是指當代世界各國無不建立起獨享貨幣發行權的中央銀行體制中, 央銀行既是信用貨幣的發行者,又是貨幣供應量的調節者。同時,貨幣供給量的變動也不完全受制於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還受制於客觀經濟過程,即受經濟社會中其他經濟主體的貨幣收付行為的影響,所以貨幣供給同時又是一個內生變數。

首先,就貨幣供給數量看,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彷彿並不存在問題。從2002年8月份的統計數字看,廣義貨幣M2餘額為17.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5%,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1個百分點,是自2001年8月份以來增幅最高的年份,狹義貨幣M1餘額為6.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6%,增幅比上年末高1.9個百分點。流通中現金M0餘額1.57萬元,同比增長9.3%,增幅比上年末高2.2個百分點。顯然,廣義貨幣增長被穩定在13—15%這一平穩區間,說明我國貨幣供給量指標具有外生性。

既然貨幣供給量是充分的,而貨幣又是通過金融中介輸送到企業去的,那麼為什麼中小企業的資金普遍感到緊張呢?難道是大中型企業掌握了過多的資金嗎?實際上,中央銀行在貨幣發行保持M2適度平穩增長的過程中是遇到困難的,但是因為我國的外匯儲備不斷上升,藉助於中央銀行維持匯率水平的沖銷操作,以外匯占款逐漸增多的形式,貨幣供給的預期目標才得以實現。據此,一些學者認為,中小企業之所以資金偏緊,是因為盡管我國貨幣供給連年增長,但是中央銀行貨幣供給中用於海外增值的外匯儲備資產在持續增長,國內信用中用於支持政府支出的部分又迅速增長,以及由於銀行貸款存量中一部分已被不良資產所抵消等原因。觀察從1998年到2001年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發現用於國外的資產總共增長了93.4%,而用於國內的資產僅僅增長了59.6%,並且從絕對額來看, 2001年158302億元的廣義貨幣供應量中竟有26425億元未用於國內經濟,而是以海外資產的形式流離在國外。

但是,上述將中小企業資金緊張歸結為我國中央銀行外匯占款迅速增加,因而貨幣供應總量用於國內信貸的貨幣量實際較少的分析是存在問題的。如果從中央銀行資產負債平衡表來考察貨幣基數,應該是:

基礎貨幣=�國外資產凈額+對政府債權+對商業銀權+對其它金融機構債權+其它有券-�政府存款+其它項目凈額

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而貨幣供應量同時取決於基礎貨幣的數量和貨幣乘數,是兩者的乘積。國外資產凈額是基礎貨幣的一部分,它是通過中央銀行沖銷行為轉化為人民幣,又是通過銀行的貸款行為轉化為貨幣供給的,它和其它形式的項目,如對政府債權、對商業銀行債權、對其它金融機構債權和其它有價證券等形成貨幣供給的方式並沒有差異,只不過其它幾項無需再通過中央銀行將其轉化為本幣罷了。考察企業資金是否緊張不能孤立地從基礎貨幣及其構成考慮,而只能從貨幣供應量總量及其組成結構角度考察。所以,得出中央銀行外匯占款過多是我國中小企業普遍感到資金緊張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

基於以上邏輯,對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的考察,是藉助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平衡表進行的。在貨幣當局不允許商業銀行資金進入股市的前提下,作為一個理性的商業銀行,在沒有風險的條件下,它將首先選擇為企業提供貸款,其次它會選擇購買國債,最後才會選擇增加在中央銀行的儲備,因為商業銀行在這三項上的投資收益率是依次遞減的。問題在於,在銀行對企業信用了解不夠充分的條件下,企業的道德風險很高,它們對給企業貸款的預期收益率會相當低,可能低於國債利率甚至低於中央銀行儲備金利率。這樣,商業銀行就會把剩餘資金用於國債、用於超額准備金。一旦變為中央銀行的准備金,這部分資金就失去了存款創造功能。同時,與商業銀行貸款相比,銀行資金用於從中央銀行購買國債,也加大了對經濟的緊縮作用。所以中小企業資金緊張是因為銀行惜貸,商業銀行將很大一部分資金用於國債或中央銀行儲備金。
事實上,如果商業銀行惜貸程度得到緩解,在貨幣基數不變的條件下,由於貨幣乘數得到擴大,我國的貨幣供給數量將得到進一步提高。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即使中央銀行能夠准確控制貨幣基數,實現對貨幣乘數的完全控制也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整個過程應該被視為內生的。

三、短期貨幣政策的靈活多元化與長期金融結構改革

�一短期貨幣政策的靈活多元化

1.降低准備金利率

當前,為了加強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僅僅依靠中央銀行下調利率是不夠的,必須執行靈活多變的貨幣政策。在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但是,國家經貿委的一份對部分城市1688戶企業的調查顯示,88%的企業認為信貸資金「供應緊張」或「非常緊張」。看來,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緊張問題應當成為當前貨幣政策制定的重要方面。

2002年8月,中央銀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指導意見》要求商業銀行在堅持信貸原則的前提下,加大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力度,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業,積極給予信貸支持,盡量滿足這部分中小企業合理的流動資金需求。實際上,這一指導性意見只能是權益之計。商業銀行惜貸是從自身利潤最大化出發,是它們比較為企業提供貸款的風險和收益的結果。如果不按經濟規律辦事,硬讓商業銀行貸款給那些實際並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中小企業,一旦將來發生風險,貸款難以收回,就很難說清究竟這個指導意見又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帶來多少呆壞帳。

因此,中央銀行的最佳選擇應該不是通過行政命令,而是通過市場手段,疏導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的貸款。由於2002年2月第八次降息幾個月後存貸款同比增長率差重新徘徊在4%的水平,商業銀行擁有大量閑散資金不能貸出,它們的選擇只能是增加其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和國債。

存款儲備金政策是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一般來說,經濟出現過熱的時候,金融機構貸出資金的傾向加大,由未來期資金無法償還所導致的貸款風險也隨之上升時,中央銀行就會提升儲備金利率,甚至是升高儲備金率,為經濟降溫;反之,中央銀行會考慮降低儲備金利率乃至儲備金率,以刺激銀行的貸款行為。目前,我國中央銀行法定準備金率為6%,但在此之外,商業銀行卻有4~6%的超額准備金,這意味著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10%到12%都存在中央銀行准備金帳戶上生息,而沒有用於為企業提供貸款。中央銀行已經在2002年2月將存款准備金利率從1999年6月10日的2.07%下調到1.89%,但是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率仍然在4%以上。因此,中央銀行對下調准備金利率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事實上,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中央銀行是不為准備金支付利息的,因此銀行下調准備金利率也是可以有國別參照的。(見表)

2.逐漸減少國債正回購

除了用於超額准備金,出於銀行經營壓力和金融市場投資品種單一,商業銀行將大量資金用於國債。到2002年5月末,金融機構持有國債9367億元�不含財政對商業銀行發行的2700億元特別國債,比上年末增加1022億元,增長12.2%; 占國債市場總量的56.7%,較上年末上升 3.3個百分點;占其資金總運用的比重為5.5%,比上年末上升0.3個百分點。其中,商業銀行持有國債達829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36億元,增長12.7%;佔全部國債市場總量的50.2%,比上年末上升3.1個百分點;占其總資產運用的比重為6.3%,比上年末上升0.4個百分點。這表明,目前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持有大量國債、持有比重繼續擴大的同時,已成為國債市場上最主要的投資人。

目前,國債已被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普遍用做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工具,通過國債買賣實現信用的擴張或收縮,以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目的。而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是通過債券回購這一交易方式來進行的。所謂「回購」,是指交易的一方�賣方在賣出債券給另外一方�買方的同時,買賣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指定日期以雙方約定的價格,由賣方向買方買回相同數量的同品種債券的交易。其中,所謂正回購是指一級交易商作為債券賣方的回購,而反回購是指一級交易商作為債券買方的回購。因為正回購帶有降低中央銀行債券資產存量的含義,所以正回購意味著中央銀行在緊縮貨幣;反之,中央銀行也可以通過反回購擴張貨幣。

當前,出於對我國對外貿易順差引起的外匯儲備不斷上升造成貨幣增長過快的考慮,以及對商業銀行持有國債的利率風險的考慮,中央銀行從2002年6月25日起,到10月15日止,連續16次進行了正回購,已經將過低的債券利 率調整到合理的位置,目前沒有必要再做拉高引導。從中國經濟的宏觀面來看,我國從3月開始又出現通縮,而沒有通脹壓力。所以,為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緊張而增加貨幣供給是有空間的,這實際也是貨幣政策應對財政政策力度應當逐漸減弱的一種配合。基於這樣的邏輯,即使中央銀行不能進行反回購,正回購行為也應該逐漸淡出。同時,這樣做也有利於商業銀行調整資產結構,減少手中國債持有量,促使其向企業貸款。

一旦儲備金利率繼續下調,並且購買國債的收益大大下降,商業銀行就會出於利潤最大化的選擇,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顯然,與中央銀行通過行政命令迫使商業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相比,實施上面的貨幣政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經營風險會更小。但是,這種對策仍然只是一種短期策略。因為一旦商業銀行已經把資金貸給了所有預期貸款回報率較高的客戶而不再存在優質客戶以後,它的選擇可能是把資金用於庫存,而絕不會貸給預期貸款回報率為負的客戶。所以,從長期來看,我們更需要對現有金融結構進行調整。

�二長期金融結構改革

1.大量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向中小金融機構增資擴股

限於資金約束,中小金融機構不能向大型企業提供貸款。在放出每筆貸款之前,它們都可能會對自己的貸款對象——中小企業做深入細致的考察。而對大型商業銀行來講,它們既可以為大企業提供貸款,也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但是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道德風險更難於考察,即使中小企業實際擁有投資回報率很高的低風險項目,在大型商業銀行看來,它們預期真實貸款收益率也會較低�因為他們給企業不償還貸款的可能性打了一個相對較大的權重。其次,商業銀行每筆貸款的交易成本其實差別不大,而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比大型企業小得多,所以單位貸款的交易成本就顯得非常高。舉例來說,如果大企業一次貸款規模為1億元,而1家小企業1次貸款250萬元,那麼,銀行貸給小企業1億元的交易成本大約是貸給大企業的40倍。

所以,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的長期對策是建立更多的中小金融機構。建立中小金融機構的一條思路是加快民間金融機構的建立,另外一條思路是對無效率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拆分。拆分的目的有兩個,其中一條是增加中小金融機構的數量,第二是解決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現有規模而言,它們整體上市是非常困難的,拆分成為規模較小的地區性銀行,將有助於通過股權結構的改變達到從根本上改變其銀行治理結構的目的。第三條思路是對中小銀行進行增資擴股。2001年11月 28日,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與南京城市商業銀行簽訂協議,將以2700萬美元價格,收購該銀行1.5%的股權。2002年,杭州城市商業銀行「引入民營資本的計劃年內可以完成,屆時民資佔比將超過50%」,而財政股份將下降到30%左右。所有這些對擴大中小銀行資本金,緩解中小銀行貸款難都有重大現實意義。而且,與中央銀行向中小企業增加再貸款相比,風險會更低。
2.實現商業銀行管理體制的扁平化

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實行五級管理制度,管理鏈條過長,信息傳導不暢,基層銀行只是儲蓄銀行,而沒有貸款職能,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神經末梢」實際已被砍去。所以,只有從銀行組織結構上下功夫,實現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很難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問題。例如,總行和一級分行應該承擔更多的管理職能,在提升經營層次上發揮主導作用;將二級分行轉變為基本核算單位,上收支行的管理職能,將支行發展成為區域業務和產品分銷中心。

3.降低企業融資額外成本,建立完備的企業信用評級體系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體系不發達,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偏少是造成我國中小企業貸款難的重要原因。但從問題的另外一方面來講,貸款擔保體系不夠健全,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過高。企業貸款不但需要支付銀行利率,而且還要支付資產評估費、抵押登記費和公證費,以及擔保機構收取的擔保費和咨詢費。舉例來說,對於1筆100-1000萬元的貸款,企業一般要支付貸款額度2.5-6‰的資產評估費,0.1-1‰的抵押登記費,0.2-0.3%的公證費。此外,貸款擔保公司一般收取貸款額度的1.4-3.5%作為擔保費用,還要外加0.3%的咨詢費,使得企業不堪重負。

目前,雖然我國已經出現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但擔保面窄,這不但體現在被擔保企業的數量上,而且體現在擔保品種上,僅僅局限於個人消費信貸、企業貼現和銀行承兌匯票上,民營企業田定資產投資貸款擔保微乎其微,流動資金貸款擔保也不到10%,尚未實現市場化運作。而對於減輕中小企業融資額外負擔問題來說,最為關鍵的是建立更多市場化運作的信貸擔保公司,通過相互競爭,降低擔保公司的收費價格,從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雖然國外已經出現了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的實例,但將國債資金投入到擔保公司當中仍然不是最優策略, 因為這樣做遲早會引發「問題擔保」,不但不利於擔保公司在競爭中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能變相造成銀行和企業的第二次「債轉股」。

此外,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亟待完善。由於中小企業過去沒有完善的信用評級,以致面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銀行駐足不前。同樣道理,對於消費者而言,由於過去我國也沒有相應的信用制度,所以在貸款過程中,無論銀行還是消費者,都為確定個人資信程度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貸款者融資成本加大。

4.完善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擴大利率浮動范圍,實現利率市場化

為了防範金融風險,中央銀行禁止銀行資金進入股市。首先,必須看到,中央銀行的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盡管有中國證監會的嚴格監管,但是我國股市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股票基本不分紅,使得對中國股市進行長期投資的價值變低,而只具炒作價值。但是,隨著我國股市向著健康方向發展,允許銀行資金進入股市應該被人民銀行重新列入議事日程。事實上,由於我國金融產品品種單一,資本市場不夠活躍,造成商業銀行資產單一,投資渠道狹窄,不利於商業銀行改變經營績效,降低不良資產比例。

區分於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主要的是為資金需求方提供短期融資場所。它主要由商業票據市場、同業拆解市場、短期國債市場和短期外匯市場構成。其中商業票據市場對於中小企業融資更具現實意義,因為票據融資方式與中小企業資金流動性強、金額小、周期短和頻率高等特點相適應,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目前,由於商業銀行更傾向於把資金貸給大客戶,而票據業務卻具有能夠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便利的天然優點,因此,票據業務的廣泛開展就相當程度抵消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抑制。當前,為加大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中央銀行增加再貸款,指導商業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但是另外一個方面,出於金融安全的考慮,又加強了對商業銀行票據業務的限制,從而削弱了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使得票據業務大幅萎縮。因此,當務之急不是再對金融機構的票據業務加強監管,而是改革對銀行承兌匯票簽發實行比例控制的規定,轉變為按照票據簽發額與保證金差額的一定比例進行控制的制度,同時,要改變中小金融機構與國有商業銀行在票據業務准入上受到歧視的窘境,以最終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和經濟發展。

其次,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目標還遠沒實現。目前,我國唯一比較市場化的一個利率是銀行間同業拆解市場。從統計數字來看,截止2002年7月,全國銀行間同業拆解中心會員已經發展到660家,四大國有銀行、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都是該中心的成員,這對於調劑銀行之間的頭寸餘缺具有重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應該進一步降低同業拆解市場的准入資格,允許更多的中小金融機構加盟,特別是在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一些省份和地區,以最終加大金融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與此同時,應該進一步擴大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這樣,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就能夠在權衡自身風險和收益的基礎上,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從而緩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擁有高收益項目的中小企業苦於無法得到銀行貸款,願意支付l0%的利率給銀行,而且中小銀行有權將貸款利率從中央銀行規定的5.31%提高到l0%的話,中小銀行就可能在同業拆解市場上從資金寬松的大銀行手中獲取更多的資金,貸給更多的企業;同時,大銀行也解決了因為沒有好的投資項目而使資金閑置的問題,並最終造成中小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雙贏的結果。

5.小銀行未必不存在大問題

是否將大銀行拆分成小銀行或者大量建立中小銀行,銀行惜貸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隨之暢通了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主要由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構成。按照一般邏輯,容易產生惜貸的應該是規模最大的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其它銀行惜貸程度應該相對較低。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藉助上面的圖線,我們可以得出我國各類商業銀行存貸比高低的總體次序。存貸比最高的是其它銀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其次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然後是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業銀行,而處於最後一位的是農村商業銀行,明顯存在惜貸問題。

按照常理,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都是規模較小的商業金融機構,它們與中小企業的親和力應該更強,容易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惜貸矛盾應該並不嚴重,但事實卻正好相反。與此同時,雖然2002年 l-7月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存貸比呈逐月下降趨勢,但惜貸現象並不是所有商業銀行中最嚴重的。
為什麼商業銀行在以利潤最大化為核心的今天出現上述的存貸比格局呢?這主要可以通過商業銀行的歷史沿革、布局設點、業務種類和政策導向等方面進行解釋。如果把城市商業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城市商業銀行大都是從信用合作社轉化而來,存在一定甚至巨額的呆壞帳,並且還有人員安置等歷史包袱,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成立之初起點可以說是一清二白的,因此使得自身的拓展空間得以加大。其次,城市商業銀行的業務開展受到了地域的限制,所以經濟發達地區的商業銀行往往大於不發達地區,效益也好於不發達地區;與此同時,股份制商業銀行可以自由選擇分支機構設點,例如,招商銀行和中信實業銀行盡量把支行設在了具有經濟發達、信息暢通的優勢地域。所以從總體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更加容易將資金運用到對應的優勢項目上去。再次,就業務種類和品種創新而言,城市商業銀行也相對遜色,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開辦「個人質押貸款」、「個人委託貸款」和「異地質押貸款」等等,吸引了更多的顧客。

通過類似的分析,我們也不難得出為什麼農村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同樣也存在惜貸問題。但是,先天不足並一定就意味著惜貸問題就不能解決,因為幾乎處於同一起點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並不存在類似的問題,這恐怕是由深層次的體制、結構等問題造成的。所以,在注重發揮中小金融機構作用的今天,中央銀行必須對我國中小金融機構也出現嚴重惜貸的問題給予關注,而在短期內,由於我國12家股份制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為中小企業貸款中發揮了較高的效率,中央銀行應該通過再貸款等手段為它們提供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最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面臨經營風險和不良貸款問題,普遍加強了統一法人管理,上收貸款權,從而導致相當一部分縣支行存貸比急劇下降。然而,由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金融改革的成敗,無論是金融監管當局還是社會各界都給予其足夠重視。當前國家信貸政策對於它們貸款行為的種種鼓勵措施使得它們在惜貸問題上走的並不很遠。但是進入2002年以來,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一路下滑,一旦失去國家的政策支撐,惜貸問題會更加嚴重,必須給予足夠重視。

B. 金融服務失誤會有哪些後果

從金融服務提供者角度看,由於服務具有差異性特點,導致服務質量在不同時間、不同員工之間存在差異,其原因既有技術方面的,也有服務過程方面的。如果服務差距過大,就會形成服務失誤。從客戶方面看,由於服務具有生產和消費的同時性特點,服務質量不僅取決於員工是否按照企業所設定的服務標准為客戶提供服務,也取決於客戶參與的有效性,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客戶對於服務失誤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有些情況下,隨機因素也會造成很多失誤。

C. 產生金融服務失誤有哪些原因

1.金融服務質量構成的特殊性:與有形產品質量的技術質量相比,服務質量是由技術質量、職能質量、形象質量、真實瞬間構成。其中,技術質量是服務過程中的產出。職能質量是在服務推廣過程中,客戶所感受到的服務人員在執行職責時的行為、態度、著裝和儀表等給客戶帶來的利益和享受。形象質量是企業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形成的總體形象。真實瞬間是服務過程中客戶與企業進行服務接觸的過程。一般來說,技術質量有客觀的標准,容易為顧客所感知和評價,而職能質量、形象質量和真實瞬間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對金融服務質量的認可取決於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和金融服務的接受者,而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和金融服務的接受者對同一服務產品的質量認識並不相同,特別是金融服務接受者對金融服務質量的評價不但要考慮服務的結果,還要注重服務過程的質量。

2.金融服務提供者的原因:從金融服務提供者(商家)的角度來看,失誤包括金融服務的系統性失誤和員工的操作性失誤兩方面。系統性失誤是由於金融服務架構的缺損而導致服務中的失誤,通常表現為,金融機構的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設計不科學、金融服務架構不完備、金融服務要求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金融服務監管體系或沒有完備的金融服務保障措施來滿足客戶的要求等。員工的操作性失誤一般表現為金融機構的員工在接待客戶的過程中,因違反服務規程而出現的行動遲緩、態度欠佳、業務不熟、用語不當等現象,從而引發金融服務失誤或金融服務失敗。

3.客戶方面的原因:從金融服務接受者(客戶)的角度來看,金融服務具有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等特點,從而在很多情況下,客戶對於金融服務失誤也有一定的責任。客戶的金融服務期望中既有顯性的金融服務需要,也有隱性的金融服務欲求,還有模糊的金融服務期盼。如果客戶無法正確地表述自己的金融服務期望,就會帶來金融服務失誤與失敗。

4.隨機因素的影響:在有些情況下,隨機因素也會造成金融服務失誤,如電腦病毒突然發作,使收銀系統發生故障,導致客戶長時間排隊等候而引發不滿等。對於由此造成的服務失誤,金融機構補救的重點應是如何及時准確地將金融服務失誤的原因等信息傳遞給客戶,與客戶進行溝通,以期得到客戶的理解。

金融服務失誤的後果有隱性後果和顯性後果。金融服務失誤的顯性後果是導致顧客流失。目前,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金融機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在激烈的競爭下,金融服務的失誤、失敗必然會導致顧客的流失。而金融服務失誤的隱性後果則是「壞口碑」的形成與傳播,即不滿意客戶的「抱怨」在周圍人群中迅速傳播,使潛在客戶對其產生不良印象。由於金融服務產品具有較高的不可感知性和經驗性特徵,客戶在接受服務、購買產品前,其金融服務或產品信息更多地從人際渠道獲得,客戶通常會認為來自關系可靠的人群或專家的信息更為可靠。因此,對金融服務產品的口頭傳播是消費者普遍接受和使用的信息收集手段。「壞口碑」傳播導致的結果是金融機構形象受損,潛在客戶減少,競爭能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可見,金融服務失誤的後果是嚴重的,對失誤的金融服務進行及時的補救則是至關重要的。

D. 論述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及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甚至於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比,在行業規模、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市場開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增長速度過於緩慢,內部行業結構和區域發展結構不協調。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國金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8.3%,而我國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近年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速度過慢,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乏力。金融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均衡,銀行業居絕對主導地位,而證券經紀與交易業、保險業、信託投資業的比重相對偏低。而且,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地區差異較大,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嚴重滯後,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務各行業競爭力較弱,不能有效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服務產品。從2004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排名來看,排名第一的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為744.15億美元,不良資產比率為2.06%;而國內排名最高的中國銀行的一級資本為348.51億美元,而其不良資產比率卻達到了5.12%,四大行中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資產比率甚至高達18.99%。保險業方面,根據瑞士再保險的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保險業佔全球保險市場的份額排名雖居第11位,但保費收入規模僅521.71億美元,保險密度在全球排名第72位,人均保險金額為40.2美元;保險深度排名第42位,保費收入佔GDP的比重為3.26%。證券業方面的表現更讓人擔憂,2004年底我國共有證券公司140家,總資產3781億元,總負債2765億元,全年實現利潤為-78億元,整個行業處於虧損狀態。
第三,國內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不強,外資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務創新上具有絕對優勢。一方面,國外金融工具種類繁多,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且對新型金融產品的開發能力相當強;另一方面,目前中資金融機構的金融開發技術比較落後,電子化程度較低、金融工具和品種單調、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金融創新中處於被動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創新獲取利潤和佔領市場主動權的能力較差。
第四,國內金融機構開展跨國業務的能力低下。除中國銀行以外,其他銀行海外業務的拓展尚在起步階段,而外資銀行在綜合化經營模式下,通過大規模的並購和重組,其分支機構早已遍及全球。在業務開展方面,國內銀行大都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為主,而發達國家跨國銀行已經把業務重點放在如利率互換、出口保理及福費廷等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創新來獲取利潤和規避風險。
第五,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監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發達國家大都有支持金融發展的現代化交通、通訊、計算機網路以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並且非常注重適時頒布和修訂有關法律法規對金融業加以規范,對新業務、新工具進行認證。相比之下,我國金融立法比較滯後,專業性法律層次較低,法規操作性較差,在實踐過程中還經常存在不能嚴格執行的問題。監管體制方面,我國金融監管主要依靠「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社會監管層次基本還處於空白狀態,而且監管內容大都以合規性監管為主,對預防性監管的關注不充分。

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第一,培養金融業的服務理念和意識,使其真正成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重要產業。
第二,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根據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趨勢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制。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務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有效控制和防範各種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
第四,注重金融服務內部各行業和地區的均衡協調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較好地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加快證券、保險和信託等其他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與實體經濟體系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服務業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金融資源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 第五,大力培養金融人才,建立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E. 我國貨幣政策工具及其操作

對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一些認識

在實現經濟軟著陸之後,中國開始出現需求不足的矛盾。在此背景之下,盡管中央銀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實際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開始逐漸趨松。從1996年5月到1999年6月,人民銀行曾經7次下調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從1996年4月的10.98%下降到1999年的2.25%,同期1年期貸款利率從12.06%下降到5.85%。同時,國務院決定從1999年11月1日開始,恢復對儲蓄存款利息徵收個人所得稅,這對於存款者來說,相當於第八次降息,按照利息稅稅率20%計算,居民從1年期存款中獲得的利率就只有1.8%。

一、我們的利率政策究竟能走多遠

真正意義上的第八次降息出現在2002年2月:1年期存款利率從2.25%降為1.98%,1年期貸款利率從5.85%降為5.3l%,准備金存款利率從2.07%下調到1.89%,20天、3個月、6個月和1年期再貸款利率分別從3.24%下調到2.7%、從3.5l%下調到2.97%、從3.69%下調到 3.15%、從3.78%下調到3.24%。由此,我們可以把始於1996年5月以來的貨幣政策視為降息周期。

第八次降息是在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背景下做出的。按照中央銀行的意圖,此次降息是針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和消費物價連續數月下降而採取的一項措施,目的在於減輕企業借貸的利息支出,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進而促進生產經營發展。同時,存款利率下調幅度小於貸款利率,使得銀行存貸款利率差異縮小,以鼓勵商業銀行改進經營管理,增強競爭能力。

但是,中央銀行的第八次降息政策對分流儲蓄,刺激投資的作用仍然有限。中央銀行從2002年2月21日開始下調存貸款利率及其利差以後,3月份金融機構存款同比增長率下降到只有14.2%,貸款同比增長率則上升為13.5%,同比增長率差突然從2月份的4.4%下降到3月份的0.7%。然而自此之後,金融機構存貸款同比增長率差很快回升,在大約4%的水平波動,而不是維持在一個大大低於2002年2月同比增長率差的水平。這充分顯示,第八次利率下調已經很難促使商業銀行資金更多地實現從儲蓄向投資的轉化。

事實上,始於1996年5月的降息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宏觀經濟對利率下降的反應遲緩而微弱。可以斷言,如果我國利率在現有水平之上繼續降息,結果遲早會出現流動性陷阱。因此,進一步下調存貸款利率的空間非常有限,利率政策實際已經基本走到盡頭。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們不能不說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已經很松。盡管我國的貨幣當局始終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實際上中央銀行8次降息以來推行的是一種趨於擴張的貨幣政策。然而,困擾我國的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佔到全部企業數的90%以上,在工業產值中佔60%左右,在實際利稅上佔40%左右,在就業人數中佔75%左右,在新增業機會中佔90%以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此外,我國從2001年9月開始,通貨緊縮現象又斷斷續續出現,特別是在2002年3月以後,物價水平始終處於下降狀態。既然所有這些現象不是因為利率過高造成,那麼是否是因為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量不足造成的呢?

二、對中央銀行貨幣供給適度性的考察

關於貨幣供給究竟是內生性的還是外生性的,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論。所謂貨幣供給的外生性是指當代世界各國無不建立起獨享貨幣發行權的中央銀行體制中, 央銀行既是信用貨幣的發行者,又是貨幣供應量的調節者。同時,貨幣供給量的變動也不完全受制於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還受制於客觀經濟過程,即受經濟社會中其他經濟主體的貨幣收付行為的影響,所以貨幣供給同時又是一個內生變數。

首先,就貨幣供給數量看,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彷彿並不存在問題。從2002年8月份的統計數字看,廣義貨幣M2餘額為17.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5%,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1個百分點,是自2001年8月份以來增幅最高的年份,狹義貨幣M1餘額為6.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6%,增幅比上年末高1.9個百分點。流通中現金M0餘額1.57萬元,同比增長9.3%,增幅比上年末高2.2個百分點。顯然,廣義貨幣增長被穩定在13—15%這一平穩區間,說明我國貨幣供給量指標具有外生性。

既然貨幣供給量是充分的,而貨幣又是通過金融中介輸送到企業去的,那麼為什麼中小企業的資金普遍感到緊張呢?難道是大中型企業掌握了過多的資金嗎?實際上,中央銀行在貨幣發行保持M2適度平穩增長的過程中是遇到困難的,但是因為我國的外匯儲備不斷上升,藉助於中央銀行維持匯率水平的沖銷操作,以外匯占款逐漸增多的形式,貨幣供給的預期目標才得以實現。據此,一些學者認為,中小企業之所以資金偏緊,是因為盡管我國貨幣供給連年增長,但是中央銀行貨幣供給中用於海外增值的外匯儲備資產在持續增長,國內信用中用於支持政府支出的部分又迅速增長,以及由於銀行貸款存量中一部分已被不良資產所抵消等原因。觀察從1998年到2001年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發現用於國外的資產總共增長了93.4%,而用於國內的資產僅僅增長了59.6%,並且從絕對額來看, 2001年158302億元的廣義貨幣供應量中竟有26425億元未用於國內經濟,而是以海外資產的形式流離在國外。

但是,上述將中小企業資金緊張歸結為我國中央銀行外匯占款迅速增加,因而貨幣供應總量用於國內信貸的貨幣量實際較少的分析是存在問題的。如果從中央銀行資產負債平衡表來考察貨幣基數,應該是:

基礎貨幣=�國外資產凈額+對政府債權+對商業銀權+對其它金融機構債權+其它有券�-�政府存款+其它項目凈額�

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而貨幣供應量同時取決於基礎貨幣的數量和貨幣乘數,是兩者的乘積。國外資產凈額是基礎貨幣的一部分,它是通過中央銀行沖銷行為轉化為人民幣,又是通過銀行的貸款行為轉化為貨幣供給的,它和其它形式的項目,如對政府債權、對商業銀行債權、對其它金融機構債權和其它有價證券等形成貨幣供給的方式並沒有差異,只不過其它幾項無需再通過中央銀行將其轉化為本幣罷了。考察企業資金是否緊張不能孤立地從基礎貨幣及其構成考慮,而只能從貨幣供應量總量及其組成結構角度考察。所以,得出中央銀行外匯占款過多是我國中小企業普遍感到資金緊張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

基於以上邏輯,對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的考察,是藉助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平衡表進行的。在貨幣當局不允許商業銀行資金進入股市的前提下,作為一個理性的商業銀行,在沒有風險的條件下,它將首先選擇為企業提供貸款,其次它會選擇購買國債,最後才會選擇增加在中央銀行的儲備,因為商業銀行在這三項上的投資收益率是依次遞減的。問題在於,在銀行對企業信用了解不夠充分的條件下,企業的道德風險很高,它們對給企業貸款的預期收益率會相當低,可能低於國債利率甚至低於中央銀行儲備金利率。這樣,商業銀行就會把剩餘資金用於國債、用於超額准備金。一旦變為中央銀行的准備金,這部分資金就失去了存款創造功能。同時,與商業銀行貸款相比,銀行資金用於從中央銀行購買國債,也加大了對經濟的緊縮作用。所以中小企業資金緊張是因為銀行惜貸,商業銀行將很大一部分資金用於國債或中央銀行儲備金。

事實上,如果商業銀行惜貸程度得到緩解,在貨幣基數不變的條件下,由於貨幣乘數得到擴大,我國的貨幣供給數量將得到進一步提高。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即使中央銀行能夠准確控制貨幣基數,實現對貨幣乘數的完全控制也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整個過程應該被視為內生的。

三、短期貨幣政策的靈活多元化與長期金融結構改革

�一�短期貨幣政策的靈活多元化

1.降低准備金利率

當前,為了加強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僅僅依靠中央銀行下調利率是不夠的,必須執行靈活多變的貨幣政策。在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但是,國家經貿委的一份對部分城市1688戶企業的調查顯示,88%的企業認為信貸資金「供應緊張」或「非常緊張」。看來,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緊張問題應當成為當前貨幣政策制定的重要方面。

2002年8月,中央銀行《關於進一步加強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指導意見》要求商業銀行在堅持信貸原則的前提下,加大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力度,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業,積極給予信貸支持,盡量滿足這部分中小企業合理的流動資金需求。實際上,這一指導性意見只能是權益之計。商業銀行惜貸是從自身利潤最大化出發,是它們比較為企業提供貸款的風險和收益的結果。如果不按經濟規律辦事,硬讓商業銀行貸款給那些實際並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中小企業,一旦將來發生風險,貸款難以收回,就很難說清究竟這個指導意見又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帶來多少呆壞帳。

因此,中央銀行的最佳選擇應該不是通過行政命令,而是通過市場手段,疏導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的貸款。由於2002年2月第八次降息幾個月後存貸款同比增長率差重新徘徊在4%的水平,商業銀行擁有大量閑散資金不能貸出,它們的選擇只能是增加其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和國債。

存款儲備金政策是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之一。一般來說,經濟出現過熱的時候,金融機構貸出資金的傾向加大,由未來期資金無法償還所導致的貸款風險也隨之上升時,中央銀行就會提升儲備金利率,甚至是升高儲備金率,為經濟降溫;反之,中央銀行會考慮降低儲備金利率乃至儲備金率,以刺激銀行的貸款行為。目前,我國中央銀行法定準備金率為6%,但在此之外,商業銀行卻有4~6%的超額准備金,這意味著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10%到12%都存在中央銀行准備金帳戶上生息,而沒有用於為企業提供貸款。中央銀行已經在2002年2月將存款准備金利率從1999年6月10日的2.07%下調到1.89%,但是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率仍然在4%以上。因此,中央銀行對下調准備金利率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事實上,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中央銀行是不為准備金支付利息的,因此銀行下調准備金利率也是可以有國別參照的。(見表)

2.逐漸減少國債正回購

除了用於超額准備金,出於銀行經營壓力和金融市場投資品種單一,商業銀行將大量資金用於國債。到2002年5月末,金融機構持有國債9367億元�不含財政對商業銀行發行的2700億元特別國債�,比上年末增加1022億元,增長12.2%; 占國債市場總量的56.7%,較上年末上升 3.3個百分點;占其資金總運用的比重為5.5%,比上年末上升0.3個百分點。其中,商業銀行持有國債達8291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36億元,增長12.7%;佔全部國債市場總量的50.2%,比上年末上升3.1個百分點;占其總資產運用的比重為6.3%,比上年末上升0.4個百分點。這表明,目前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持有大量國債、持有比重繼續擴大的同時,已成為國債市場上最主要的投資人。

目前,國債已被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普遍用做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工具,通過國債買賣實現信用的擴張或收縮,以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目的。而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是通過債券回購這一交易方式來進行的。所謂「回購」,是指交易的一方�賣方�在賣出債券給另外一方�買方�的同時,買賣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指定日期以雙方約定的價格,由賣方向買方買回相同數量的同品種債券的交易。其中,所謂正回購是指一級交易商作為債券賣方的回購,而反回購是指一級交易商作為債券買方的回購。因為正回購帶有降低中央銀行債券資產存量的含義,所以正回購意味著中央銀行在緊縮貨幣;反之,中央銀行也可以通過反回購擴張貨幣。

當前,出於對我國對外貿易順差引起的外匯儲備不斷上升造成貨幣增長過快的考慮,以及對商業銀行持有國債的利率風險的考慮,中央銀行從2002年6月25日起,到10月15日止,連續16次進行了正回購,已經將過低的債券利 率調整到合理的位置,目前沒有必要再做拉高引導。從中國經濟的宏觀面來看,我國從3月開始又出現通縮,而沒有通脹壓力。所以,為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緊張而增加貨幣供給是有空間的,這實際也是貨幣政策應對財政政策力度應當逐漸減弱的一種配合。基於這樣的邏輯,即使中央銀行不能進行反回購,正回購行為也應該逐漸淡出。同時,這樣做也有利於商業銀行調整資產結構,減少手中國債持有量,促使其向企業貸款。

一旦儲備金利率繼續下調,並且購買國債的收益大大下降,商業銀行就會出於利潤最大化的選擇,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顯然,與中央銀行通過行政命令迫使商業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相比,實施上面的貨幣政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經營風險會更小。但是,這種對策仍然只是一種短期策略。因為一旦商業銀行已經把資金貸給了所有預期貸款回報率較高的客戶而不再存在優質客戶以後,它的選擇可能是把資金用於庫存,而絕不會貸給預期貸款回報率為負的客戶。所以,從長期來看,我們更需要對現有金融結構進行調整。

�二�長期金融結構改革

1.大量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向中小金融機構增資擴股

限於資金約束,中小金融機構不能向大型企業提供貸款。在放出每筆貸款之前,它們都可能會對自己的貸款對象——中小企業做深入細致的考察。而對大型商業銀行來講,它們既可以為大企業提供貸款,也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但是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道德風險更難於考察,即使中小企業實際擁有投資回報率很高的低風險項目,在大型商業銀行看來,它們預期真實貸款收益率也會較低�因為他們給企業不償還貸款的可能性打了一個相對較大的權重�。其次,商業銀行每筆貸款的交易成本其實差別不大,而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比大型企業小得多,所以單位貸款的交易成本就顯得非常高。舉例來說,如果大企業一次貸款規模為1億元,而1家小企業1次貸款250萬元,那麼,銀行貸給小企業1億元的交易成本大約是貸給大企業的40倍。

所以,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的長期對策是建立更多的中小金融機構。建立中小金融機構的一條思路是加快民間金融機構的建立,另外一條思路是對無效率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拆分。拆分的目的有兩個,其中一條是增加中小金融機構的數量,第二是解決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現有規模而言,它們整體上市是非常困難的,拆分成為規模較小的地區性銀行,將有助於通過股權結構的改變達到從根本上改變其銀行治理結構的目的。第三條思路是對中小銀行進行增資擴股。2001年11月 28日,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與南京城市商業銀行簽訂協議,將以2700萬美元價格,收購該銀行1.5%的股權。2002年,杭州城市商業銀行「引入民營資本的計劃年內可以完成,屆時民資佔比將超過50%」,而財政股份將下降到30%左右。所有這些對擴大中小銀行資本金,緩解中小銀行貸款難都有重大現實意義。而且,與中央銀行向中小企業增加再貸款相比,風險會更低。

2.實現商業銀行管理體制的扁平化

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實行五級管理制度,管理鏈條過長,信息傳導不暢,基層銀行只是儲蓄銀行,而沒有貸款職能,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神經末梢」實際已被砍去。所以,只有從銀行組織結構上下功夫,實現組織結構的扁平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很難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問題。例如,總行和一級分行應該承擔更多的管理職能,在提升經營層次上發揮主導作用;將二級分行轉變為基本核算單位,上收支行的管理職能,將支行發展成為區域業務和產品分銷中心。

3.降低企業融資額外成本,建立完備的企業信用評級體系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體系不發達,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偏少是造成我國中小企業貸款難的重要原因。但從問題的另外一方面來講,貸款擔保體系不夠健全,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過高。企業貸款不但需要支付銀行利率,而且還要支付資產評估費、抵押登記費和公證費,以及擔保機構收取的擔保費和咨詢費。舉例來說,對於1筆100-1000萬元的貸款,企業一般要支付貸款額度2.5-6‰的資產評估費,0.1-1‰的抵押登記費,0.2-0.3%的公證費。此外,貸款擔保公司一般收取貸款額度的1.4-3.5%作為擔保費用,還要外加0.3%的咨詢費,使得企業不堪重負。

目前,雖然我國已經出現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但擔保面窄,這不但體現在被擔保企業的數量上,而且體現在擔保品種上,僅僅局限於個人消費信貸、企業貼現和銀行承兌匯票上,民營企業田定資產投資貸款擔保微乎其微,流動資金貸款擔保也不到10%,尚未實現市場化運作。而對於減輕中小企業融資額外負擔問題來說,最為關鍵的是建立更多市場化運作的信貸擔保公司,通過相互競爭,降低擔保公司的收費價格,從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雖然國外已經出現了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的實例,但將國債資金投入到擔保公司當中仍然不是最優策略, 因為這樣做遲早會引發「問題擔保」,不但不利於擔保公司在競爭中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能變相造成銀行和企業的第二次「債轉股」。

此外,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亟待完善。由於中小企業過去沒有完善的信用評級,以致面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銀行駐足不前。同樣道理,對於消費者而言,由於過去我國也沒有相應的信用制度,所以在貸款過程中,無論銀行還是消費者,都為確定個人資信程度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貸款者融資成本加大。

4.完善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擴大利率浮動范圍,實現利率市場化

為了防範金融風險,中央銀行禁止銀行資金進入股市。首先,必須看到,中央銀行的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盡管有中國證監會的嚴格監管,但是我國股市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股票基本不分紅,使得對中國股市進行長期投資的價值變低,而只具炒作價值。但是,隨著我國股市向著健康方向發展,允許銀行資金進入股市應該被人民銀行重新列入議事日程。事實上,由於我國金融產品品種單一,資本市場不夠活躍,造成商業銀行資產單一,投資渠道狹窄,不利於商業銀行改變經營績效,降低不良資產比例。

區分於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主要的是為資金需求方提供短期融資場所。它主要由商業票據市場、同業拆解市場、短期國債市場和短期外匯市場構成。其中商業票據市場對於中小企業融資更具現實意義,因為票據融資方式與中小企業資金流動性強、金額小、周期短和頻率高等特點相適應,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目前,由於商業銀行更傾向於把資金貸給大客戶,而票據業務卻具有能夠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便利的天然優點,因此,票據業務的廣泛開展就相當程度抵消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抑制。當前,為加大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中央銀行增加再貸款,指導商業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但是另外一個方面,出於金融安全的考慮,又加強了對商業銀行票據業務的限制,從而削弱了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使得票據業務大幅萎縮。因此,當務之急不是再對金融機構的票據業務加強監管,而是改革對銀行承兌匯票簽發實行比例控制的規定,轉變為按照票據簽發額與保證金差額的一定比例進行控制的制度,同時,要改變中小金融機構與國有商業銀行在票據業務准入上受到歧視的窘境,以最終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和經濟發展。

其次,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目標還遠沒實現。目前,我國唯一比較市場化的一個利率是銀行間同業拆解市場。從統計數字來看,截止2002年7月,全國銀行間同業拆解中心會員已經發展到660家,四大國有銀行、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都是該中心的成員,這對於調劑銀行之間的頭寸餘缺具有重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應該進一步降低同業拆解市場的准入資格,允許更多的中小金融機構加盟,特別是在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一些省份和地區,以最終加大金融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與此同時,應該進一步擴大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這樣,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就能夠在權衡自身風險和收益的基礎上,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貸款,從而緩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擁有高收益項目的中小企業苦於無法得到銀行貸款,願意支付l0%的利率給銀行,而且中小銀行有權將貸款利率從中央銀行規定的5.31%提高到l0%的話,中小銀行就可能在同業拆解市場上從資金寬松的大銀行手中獲取更多的資金,貸給更多的企業;同時,大銀行也解決了因為沒有好的投資項目而使資金閑置的問題,並最終造成中小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雙贏的結果。

5.小銀行未必不存在大問題

是否將大銀行拆分成小銀行或者大量建立中小銀行,銀行惜貸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隨之暢通了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主要由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構成。按照一般邏輯,容易產生惜貸的應該是規模最大的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其它銀行惜貸程度應該相對較低。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藉助上面的圖線,我們可以得出我國各類商業銀行存貸比高低的總體次序。存貸比最高的是其它銀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其次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然後是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業銀行,而處於最後一位的是農村商業銀行,明顯存在惜貸問題。

按照常理,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都是規模較小的商業金融機構,它們與中小企業的親和力應該更強,容易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惜貸矛盾應該並不嚴重,但事實卻正好相反。與此同時,雖然2002年 l-7月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存貸比呈逐月下降趨勢,但惜貸現象並不是所有商業銀行中最嚴重的。

為什麼商業銀行在以利潤最大化為核心的今天出現上述的存貸比格局呢?這主要可以通過商業銀行的歷史沿革、布局設點、業務種類和政策導向等方面進行解釋。如果把城市商業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城市商業銀行大都是從信用合作社轉化而來,存在一定甚至巨額的呆壞帳,並且還有人員安置等歷史包袱,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成立之初起點可以說是一清二白的,因此使得自身的拓展空間得以加大。其次,城市商業銀行的業務開展受到了地域的限制,所以經濟發達地區的商業銀行往往大於不發達地區,效益也好於不發達地區;與此同時,股份制商業銀行可以自由選擇分支機構設點,例如,招商銀行和中信實業銀行盡量把支行設在了具有經濟發達、信息暢通的優勢地域。所以從總體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更加容易將資金運用到對應的優勢項目上去。再次,就業務種類和品種創新而言,城市商業銀行也相對遜色,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開辦「個人質押貸款」、「個人委託貸款」和「異地質押貸款」等等,吸引了更多的顧客。

通過類似的分析,我們也不難得出為什麼農村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同樣也存在惜貸問題。但是,先天不足並一定就意味著惜貸問題就不能解決,因為幾乎處於同一起點的農村信用合作社並不存在類似的問題,這恐怕是由深層次的體制、結構等問題造成的。所以,在注重發揮中小金融機構作用的今天,中央銀行必須對我國中小金融機構也出現嚴重惜貸的問題給予關注,而在短期內,由於我國12家股份制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為中小企業貸款中發揮了較高的效率,中央銀行應該通過再貸款等手段為它們提供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最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面臨經營風險和不良貸款問題,普遍加強了統一法人管理,上收貸款權,從而導致相當一部分縣支行存貸比急劇下降。然而,由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金融改革的成敗,無論是金融監管當局還是社會各界都給予其足夠重視。當前國家信貸政策對於它們貸款行為的種種鼓勵措施使得它們在惜貸問題上走的並不很遠。但是進入2002年以來,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存貸比一路下滑,一旦失去國家的政策支撐,惜貸問題會更加嚴重,必須給予足夠重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 王召)

F. 金融產品投資的品種利弊

先別問投資那一種金融產品的利弊
想清楚投資的目的和(個人或企業)承受能力再說或行動
投資金融產品的基本思考, 建議如下:
凡是投資(不論股票基金其它等等)一定先問以下問題:
個人或企業的生活(營運)儲備足夠半年以上嗎?
能因投資而影響到正常生活(營運)嗎? 會擔心就不能不影響到生活(營運)
個人或企業總的風險承擔有多大?
三年內只投入無回收行嗎? 一般基金長期回報都在15年以上才能如說明書上的成果 中間起伏很大
這基金的變現能力如何?(就是隨時可以換回現金的條件)
個人或企業現在如何過活?
將來想怎麼過活?
個人或企業靠投資還是靠打工(營運)?
有以上肯定的答案才能進行下一步分析投資金融產品的利弊
請珍惜你的資金
謹供參考 有問題繼續討論

G. 什麼是金融衍生品,它們主要都有那些,怎樣避免它們帶來的風險危害...

什麼是金融衍生品

http://www.qzwb.com 2008年08月01日 00:00:00 來源:泉州晚報

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從原生資產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產品的共同特徵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採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貸款。因此,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國際上金融衍生品種類繁多。金融衍生品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對合約到期日及其買賣的資產的種類、數量、質量作出了統一規定。遠期合約是根據買賣雙方的特殊需求,由買賣雙方自行簽訂的合約。因此,期貨交易流動性較高,遠期交易流動性較低。

掉期合約是一種交易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合約。更為准確地說,掉期合約是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的合約。較為常見的是利率掉期合約和貨幣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中規定的交換貨幣是同種貨幣,則為利率掉期;是異種貨幣,則為貨幣掉期。

期權交易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種類、數量、質量原生資產的權利。期權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准化合同,也有在櫃台交易的非標准化合同。

股指期貨合約是金融衍生品的一種。(瑞達)

H. 跪求:::中國金融產品的現狀~~!!!!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可轉讓定期存單

可轉讓支付帳戶

浮動利率票據和歐洲債券

期貨交易

電子銀行

互助基金

消費貸款證券化

利率調換交換

SWIFT交易系統

期權交易

衍生金融產品交易

4. 發展戰略比較

發展戰略是一家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外資商業銀行非常重視發展戰略,十分注意保持發展戰略的相對穩定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見表4)。

表4 中外商業銀行發展戰略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
外資跨國大銀行發展戰略

擴張性、粗放經營、無差異營銷、政策性與盈利性並舉、資源計劃配置為主。
差異化戰略、突出重點戰略、跨國經營戰略、盈利最大化戰略、資源配置優化戰略。

5.其他競爭力項目比較

(1)在流動性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貸存款比率為93. 73%,比我國高出9.14個百分比。美國為87.97%,與我國基本持平。從存貸款比率來看,美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並沒有比我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高,但這並不說明在流動性方面就不如我們,因為我國四大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很高和承擔著很大一部分不一定能夠即使收回的「政策性貸款」。歐洲方面,其貸存款比率達到127.57%,大大高於我國銀行業的同期水平。

(2)在盈利能力方面,日本銀行業的資產利潤率為-1.2%,比我國四大銀行的0.09%低1.21個百分點,利潤增長率是負數,為-30.59%,而同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36.26%。美國資產利潤率為1.66%,歐洲為0.63%,均高於我國。

(3)在資產質量方面,由表5可見,日本呆帳和滯帳貸款率為3.13655%和0.04385%,與我國情況差不多,而美國在這方面則相對較低。

(4)發展能力方面,日本銀行自有資本比例是比較高的,達到了11.6%,美國則為8.72%,兩者與我國國內商業銀行相比相差不大,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並沒有正常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在這方面與美國和日本有一定差距。

表5 銀行資產質量的國際比較

項目
比率
日本

(10家合計)(%)
美國

(%)
歐洲

(%)

流動性
流動性比率
NA
NA
NA

貸存款
97.93
87.93
127.57

盈利能力
資產利潤
-1.12
1.66
0.63

資本利潤
NA
19.53
NA

利潤增長
NA
NA
-25.54

人均利潤
NA
55578US$
NA

利息回收
NA
NA
99.58

應付利息充足
NA
NA
35.6

資產質量
逾期貸款
1.0664
1.26
NA

呆滯貸款
3.13655
0.33
NA

呆帳貸款
1.04385
0.64
NA

風險資產抵補
95.9202
167.76
NA

加權風險資產抵補
73.3144
NA
NA

發展能力
資本金充足率
11.6
8.72
NA

存款增長
-5.29
7.06
-3.94

貸款增長
-2.61
8.27
15.97

(二)保險業

伴隨中國加入WTO,我國保險業將面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將面對一批虎視眈眈的外國保險巨頭。中國保險業與國外保險業究竟存在怎樣的差距呢?下面我們將從保險業的市場規模、保險深度和密度、資產規模、市場集中率以及融資渠道五方面進行比較。

1.市場規模比較

從表6可以看出,世界保費收入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在世界保險市場上居於主要地位。我國保險業恢復業務以來,雖然發展迅速,但總規模仍然很小。1999年保費收入僅排世界第16名,市場份額只有0.72%。

表6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費收入比較表

國家
保費收入(百萬美元)
佔世界市場份額(%)
世界排名

美國
795188
34.22
1

日本
494885
21.29
2

英國
204893
8.82
3

德國
138829
5.97
4

法國
123113
5.3
5

義大利
66649
2.87
6

韓國
47929
2.06
7

加拿大
41882
1.8
8

澳大利亞
38712
1.67
9

荷蘭
37985
1.63
10

中國
16830
0.72
16

巴西
11203
0.48
21

印度
8391
0.36
23

資料來源:Sigma No.9,2000。

2.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比較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費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1999年,從保險密度看,我國只有13.3美元/人,列世界第73位。保險深度也只有1.63,其中產險深度為0.61,壽險深度為1.02,整體上居世界第58名,遠遠落後於英美等發達國家,甚至也落後於巴西(第51名)和印度(第52名)。從表2.2-2和2.2-3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表7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密度比較表

國家
瑞士
日本
英國
美國
愛爾蘭
荷蘭
芬蘭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密度
4642.7
3908.9
3244.3
2921.1
2454.7
2404.7
2212.6

國家
法國
丹麥
澳大利亞
巴西
中國
印度

排名
8
9
10
50
73
79

保險密度
2080.9
2037.4
2017.3
68.6
13.3
8.5

表8 1999年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保險深度比較表

國家
南非
英國
瑞士
韓國
日本
愛爾蘭
澳大利亞

排名
1
2
3
4
5
6
7

保險深度(%)
16.54
13.35
12.84
12.84
11.17
9.83
9.82

國家
荷蘭
芬蘭
美國
巴西
印度
中國

排名
8
9
10
50
52
58

保險深度(%)
9.65
8.88
8.55
2.01
1.93
1.63

3.資產規模比較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分別是我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保險公司。但從資產總額看,這兩家公司的資產規模偏小,兩家公司的總資產才為世界第25大保險公司總資產的16.6%。從資產利潤看,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的收益率。這些都表明我國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市場競爭力較低(見表9)。

表9 1998年全球前10大保險公司與我國保險公司資產實力比較

排名
公司(國家)
資產
增長率(%)
所有者

權益
凈利潤
資產利潤率

1
AXA(法)
449566
5
16634
52683
11.72

2
Allianz Group(德)
401406
45
26041
46805
11.66

3
Nippon Life(日)
374801
1
8501
51128
13.64

4
Zenkyoren&prefectrual Ins.Federation(日)
297477
3
3990
46154
15.52

5
Dai-ichi Mutual Life(日)
261164
4
5198
35030
13.41

6
AIG(美)
133673
17
30123
24879
10.65

7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美)
215346
6
14367
11503
5.34

8
Sumitomo Life(日)
212200
2
4411
29320
13.82

9
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 (瑞士)
205963
11
11994
25221
12.24

10
Prudential Group (英)
196536
10
5443
18782
9.56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5806

334.9
103.3
1.78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11675

622.7
54.7
0.47

中國人壽+中國人保
17481

957.6
957.6
0.90

資料來源:(1)2000年1月《保險資訊》173期,本表排名以資產為基礎,並根據Dow Jones and Isis決定。

金額單位為百萬美元,匯率按1998年12月31日匯率換算。增長率按本國貨幣計算。

(2)《中國保險年鑒》1999年。

4.市場集中率比較

目前,我國只有保險公司40家,(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司13家),而日本有110家,美國80年代就有5000多家保險公司,香港彈丸之地也擁有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國的保險機構數量過少,導致保險市場集中率高,壟斷經營嚴重(見表10)。

從下表可以看出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市場集中率一般較小。如美國1998年前五大財產保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僅為30.16%,日本前五位壽險公司市場份額也不過是60.4%,這是因為在保險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保險市場進入壁壘較少,保險公司設立相對比較容易,所以保險公司數目較多,競爭較為激烈。使整個市場的集中率較小。而我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

I. 如何改進銀行金融服務的的對策及建議

對策及建議:

  1. (1)大力發展中西部及農村地區的金融市場堅持西部大開發戰略,大力發展西部經濟,加大對西部信貸力度。

    (2)對民眾,加強金融服務宣傳力度,使得西部低收入者也能利用金融工具使自己的財富最大化。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政策機制。政府應該金融支持與財政扶持並重在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的同時,逐步建立信貸支農的財政貼息、稅收優惠、風險補償、中介服務等政策機制,為農村金融服務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大力整治社會信用環境。

    (3)對農民進行金融知識的培訓,讓農民利用各種金融工具使自己的財富最大化。

  2. 服務意識創新。

    (1)服務意識的創新,首先是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客戶購買金融產品是為了享受金融服務的,只有認識到客戶的重要性,並且一切服務圍繞著客戶,才能留住客戶,留住客戶的資金。

    (2)其次是樹立「銀行客戶雙贏」的經營理念,在服務產生的價值理解上要發掘層次的內容。再次是樹立「服務第一」的思想觀念,在服務內涵上應根據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開辟新功能,增加新內容,拓寬新的服務渠道。

    (3)第四是服務要不斷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在服務的空間上擴展;把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創新由系統地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發展中間業務轉移到全方位支持社會經濟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領域中去。最後是樹立「服務到家」的主動服務理念,使服務意識與不斷變化的服務需求和拍甚至超前。引進回訪制度。客戶辦理完業務離開並不是服務流程的終止,需要建立創新性的銀行回訪制度。建立創新性的顧客回訪制度一方面有助於銀行保持現有顧客、尋找潛在顧客,使銀行服務流程的終點重新又變為起點;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回訪准確把握顧客需求,為產品創新提供必要的資源。

  3. 明晰市場定位,實施差別化、個性化服務策略。首先,建立客戶信息管理系統。對客戶的檔案分門別類進行管理,據個人的性別、年齡、職業、交易習慣和業務偏好等特點,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化的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通過全方位的個性化特色服務,不斷吸引客戶,培育更多客戶群。其次,銀行要進行充分調研,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進行市場細分,將客戶分為優質客戶一般客戶和低質客戶等不同層次,不同層次的客戶對銀行金融服務產品的需求各不相同,給銀行帶來的利潤相差也很大。銀行要根據自身特點,確定主要目標客戶,為其置身定做個性化的金融服務產品,獲取更大利潤。

  4. 提高金融創新能力,為客戶提供豐富的金融產品和特色服務。商業銀行可以從三方面採取產品創新的措施。

  5. 強化制度建設 建立健全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業務經營、用工管理及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內部管理機制,尤其是要建立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並且有效實施內部控制體系。對於金融服務從業人員的監督要到位,防止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騙取客戶資金,或者私自客戶資金。另外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支持和鼓勵員工為做好工作所作的全部努力,包括創新、對銀行的忠誠和責任感等。建立員工業務考核獎懲機制,採用目標責任制的形式,將目標責任與考核獎懲掛鉤,為了有效的調動人的積極性,可以從物質激勵、事業發展激勵、培訓發展激勵、工作激勵、精神激勵幾方面人手。

  6. 服務創新中的人才培養 服務創新中的人才培養商業銀行應培養一批具有現代化科學技術和金融理論實踐水平的人才,以適應新形勢下金融為經濟服務的客觀要求。一要組建專門的創新團隊,充實科技隊伍,增強科技保障實力。二要加強對一線員工的培訓,提高業務技能。提升技術在服務創新中的支持力度通過技術創新推動服務創新,三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四是加快科技應用推廣和創新步伐,進一步把商業銀行的科技優勢演變為核心競爭力,開拓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在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務的同時,促進商業銀行的超常規發展。

J. 旅遊+金融等新型金融產品的出現對傳統的金融服務機構會造成哪些沖擊

閱讀全文

與金融產品及服務品種單一的後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便宜的商品期貨多少錢 瀏覽:805
基金業協會擬錄用名單 瀏覽:429
理財判斷題 瀏覽:779
瑞嘉創新投資 瀏覽:19
光大銀行住房循環貸款 瀏覽:461
機構與散戶資金 瀏覽:815
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 瀏覽:974
金新農股票今日價格 瀏覽:671
融資天使人 瀏覽:590
質享科技融資 瀏覽:550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理財產品 瀏覽:462
市場價格是買入價格嗎 瀏覽:966
金融理財公司靠譜么 瀏覽:198
甘肅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瀏覽:121
社會保險基金什麼意思 瀏覽:169
外匯流通商 瀏覽:290
信託實習責任 瀏覽:345
連鎖超市融資 瀏覽:171
中銀理財R3 瀏覽:102
前景私人理財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