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跪求——電大作業 貨幣銀行學作業答案(2)
1、管理性金融機構即金融監管機構,如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 (√)
2、商業經營性金融機構是指以經營工商業存放款、證券交易發行、資金管理等一種或多種業務,以利潤為其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機構。 (√)
3、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屬於政策性金融機構。 (√)
4、商業銀行同其他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區別在於它是唯一能接受和創造活期存款的金融中介組織。 (×)
5、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由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組織。(×)
6、商業銀行投資的證券都是股權證券。(×)
7、香港的金融機構體系是以保險業和證券業為中心的。(×)
8、無組織的民間借貸在台灣金融體系中佔有主要地位。(×)
9、銀行的特殊風險是指銀行的公信力風險和競爭風險。(×)
10、專業銀行是指專門經營中間業務的銀行。(×)
11、我國現行商業銀行體制屬於混業經營模式。(×)
12、負債管理理論盛行時期,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得到擴大,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商業銀行的贏利水平。 (×)
13、金融市場是指股票和債權買賣的場所。(×)
14、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是資金融通的兩種基本方式,分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商品經濟和金融的不斷發展,以金融機構為中介的間接融資將占居主導地位,直接融資的作用將越來越小。(×)
15、金融市場有多種分類方法。把金融市場劃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就是按交易的標的物所作的劃分。(×)
16、證券包銷是證券直接發行中一種非常的重要方式。(×)
17、證券行市是指證券買賣本身,也即證券買賣雙方從買賣達成到完成交割的全過程。(×)
18、在資本市場上,證券發行人只有兩個:一個是企業;一個是金融機構。(×)
19、在資本市場上,企業既是最大的資金供給者,也是最大的資金需求者。(×)
20、債權是資本市場的交易工具。(×)
如何理解金融機構經營的特殊性?
(1)經營對象與經營內容不同。金融機構的經營對象是貨幣與資本;經營內容是貨幣收付、信貸往來等各種金融業務。
(2)經營關系與經營原則不同。一般經濟單位的經營對象是普通商品和勞務,主要從事商品生產和流通活動;金融機構則經營貨幣資金這種特殊商品,主要從事貨幣的收付與借貸。一般經濟單位與客戶之間是商品或勞務的買賣關系;而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主要是貨幣資金的借貸或投資的關系。一般經濟單位要遵循等價交換原則;金融機構在經營中則必須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原則。
(3)經營風險及影響程度不同。一般經濟單位的經營風險主要來自於商品生產、流通過程,集中表現為商品是否產銷對路。這種風險所帶來的至多是因商品滯銷、資不抵債而宣布破產。單個企業破產造成的損失對整體經濟的影響較小,沖擊力不大,一般屬小范圍、個體性質。金融機構則因其業務大多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貨幣信用業務,故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擠兌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這一系列風險所帶來的後果往往超過對金融機構自身的影響。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而導致的危機,有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甚至會誘發嚴重的社會或政治危機。
商業銀行,是以經營存、放款,辦理轉帳結算為主要業務,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的金融企業。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簡稱「三性」原則。
❷ 金融體系的必備能力
穩定能力
一個穩定的金融系統才具有競爭力,才能應對各種潛在威脅,化解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才能保持貨幣穩定,沒有過度通貨膨脹或通縮、過度扭曲性融資安排和過度金融泡沫,因此金融體系應該具備穩定能力。金融體系不穩定的代價是非常嚴重的。首先,定價體系的紊亂會擾亂實體經濟領域的交易秩序,破壞正常的生產活動;其次,社會信用會受到影響,融資活動難以正常進行,從而影響投資進而經濟的增長;再次,不穩定的金融體系使人們產生不確定的預期,極易導致具有巨大破壞力的集體行動,對正常的經濟活動產生強大的沖擊力。因而金融保持自身的穩定對整體經濟的穩定意義重大。金融穩定要求定價體系能夠正常運轉,幣值、利率、匯率、股價等價格指標保持穩定;要求具備危機預警指標體系和識別、轉移、控制、分散風險的機制,能夠應對各種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的沖擊,化解風險,解除危機;要求具有約束微觀金融機構進入金融市場、開展各項經營活動的規章制度並保證它們能夠被遵守的機制;要求建立對金融體系進行宏觀監管的機構、監管規則和監管手段。
適應能力
金融體系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實現其各項功能的,金融體系必須適應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環境,同時經濟環境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金融體系也必須同步變化,即應該具備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金融體系的適應能力即一國的金融發展應該放在強調金融體系基本功能正常發揮的制度建設和協調發展上,而不是脫離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去看重市場外部結構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充上,否則,忽視金融功能談金融發展就有可能造成金融資源的嚴重浪費和扭曲。另外,值得指出的是,金融體系的活動存在外部性:偏重某一金融功能的發揮,有時可能會放大它的負面效應,比如為了提高金融體系的價格發現功能,市場的整合與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是必要的,但是這些做法會增加市場風險,如果金融體系的風險防範和分散功能還不到位,那麼這種不平衡的發展就會導致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最終會反過來遏制金融體系的價格發現功能的正常發揮。一個能保證金融發展和實體經濟之間良性的互動關系的金融體系,絕對不是單純地在規模和數量上追求最好的投、融資制度和金融工具的集合,而應該是能夠平衡好各種利益沖突、效果沖突,在此基礎上能夠有效地發揮金融體系六大基本功能,從而推動實體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這樣一種最優化的動態體系。
經營能力
金融體系必須通過自身的經營活動實現其各項功能,除了初期必需的投入以外,它不能依賴於政府或任何個人的連續不斷的資金投入,這樣的金融體系才能夠長期存在並不斷發展,即金融體系必須具有經營能力。金融機構的經營能力是指金融機構利用經濟資源實現經營目標的程度。由於經濟主體的多元性,導致了經營目標的多元化,經營績效是多元化目標的綜合反映,是經營能力大小的反應。金融機構通過向社會提供負債工具、信貸資產使用權、股票、債券等金融服務或者工具來達到經營目的。金融機構必須依靠自身的能力來履行其各項職能,而不能依靠不斷地外部資源投入,因而經營能力是金融機構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是它能夠不斷發展的基礎。
配置能力
為了發揮在時空上實現經濟資源轉移提供渠道的功能和融通資金和股權細化功能,金融體系必須能夠對金融資產進行定價,能夠將非流動性資產變成流動性資產,並且能夠將資產進行最優的配置,因此金融體系必須具有配置能力、流動能力、定價能力。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是指市場以最低交易成本為資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資源的能力,換句話說,是將有限的金融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業和行業的能力。金融中介的資金配置作用主要來自金融中介的信息優勢。在政府主導型的融資制度下,銀行與企業從理論上說應關系密切,特別是日本、韓國等國主銀行制度的建立,對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流通是非常有利的,銀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信息優勢選擇好的項目並對項目的旅行進行有效監督,實現較高的資金配置效率。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除了可以利用金融中介的信息優勢外,還可以通過合同安排降低資金配置所需要的信息量來實現。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影響資金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當提高企業自有資金比例或增加抵押、擔保後,可以減少甚至消除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減少甚至取消銀行提供貸款時對信息的需求,即信息與自有資金、抵押、擔保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金融體系通過銀行、證券、保險等多種渠道將資金從儲蓄領域高效地引至投資領域,並發揮金融系統的監督功能,促使資金在實體經濟領域的良性循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傳導能力
各國都將金融體系作為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傳導政策意圖的途徑,金融體系必須具有傳導能力,才能實現這種用途。金融體系是政府影響實體經濟部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渠道。它之所以天然地能夠承擔起這一傳導政策意圖的職能,是因為它同時與經濟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並且具有操作方便、容易測量、能夠控制的特點。政策措施通過金融體系的傳導一般需要經過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貨幣政策對金融體系影響的傳導鏈,第二層是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部門影響的傳導鏈,第三層是實體經濟的各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鏈。金融體系傳導政策意圖的能力可以通過傳導的及時性、完整性、准確性來加以衡量。政府的政策措施只有被及時傳導才會產生良好效果,否則這種政策措施在變化後的環境中發揮作用可能會適得其反。完整性是指政府的所有政策意圖都要能夠被傳導至經濟活動中,而不能遺漏其中的一些內容,否則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政策效果。准確性是指依照政策制定者所設計的方式來加以傳導,從而使得這些政策能夠按照政策制定者預期的方式發揮作用。
流動能力
流動性是指,由於金融體系的作用,資源可以更充分地流動。資源的充分流動對經濟運行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使得處於閑置狀態的資源能被投入運用,使得運用效率低的資源流向更有效率的用途。金融體系的流動能力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它將固定的、不流動的資產變現為流動資產的能力,二是流動性資產在不同投資者之間流轉的能力。如何衡量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呢?一是當全部有效資金供應都流向了需求方,全部有效需求都得到了滿足,不存在閑置資金,也不存在未滿足的有效資金需求時,貨幣資金的供求就達到了最佳的均衡狀態。二是配置在各種用途上的資源的邊際價值達到均等,使資源配置處於最佳狀態。
定價能力
市場經濟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金融市場上的交易也不例外。金融交易中的定價不僅要考慮金融產品的內在價值,同時要考慮其風險價值。在金融市場上,金融產品的價格可以通過較公開的競價方式形成,通過這種競價過程,金融市場能夠在迅速平衡金融產品的供給和需求的同時,為金融產品形成統一的市場價格。基於此,金融市場才能夠有效地指導增量金融資源的積累與存量資源的調整。因此,金融體系對金融資產准確定價是配置資源和消化風險的前提。
創新能力
金融體系是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存在並發揮作用的,沒有也不可能存在能夠脫離經濟環境而獨立存在的金融體系。由於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國際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強、技術手段和知識在經濟發展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市場交易的方式日益增多,現代經濟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復雜。與此相應,現代經濟中所蘊藏的風險也越來越復雜。因此在經濟中發揮樞紐作用的金融體系必須具有隨經濟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能力,只有如此它才能夠正常行使其所承擔的各項職能,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金融體系提出的各項要求。金融體系的創新與經濟環境的變遷是互動的。一個僵化的金融體系只會使得經濟運行受到阻礙,從而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信息能力
金融體系傳導信息的功能特別重要,正是由於金融體系發揮了這一功能,市場才真正被連接到一起。與單個投資者對代理人所管理的企業的獨立監督相比,投資者聯合起來組成聯盟,由聯盟派出代表進行監督成本更低。這個聯盟可以是金融中介,也可以是金融市場。金融中介在監督企業方面存在比較優勢,而金融市場在信息獲取和匯總方面存在比較優勢。金融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信息的及時快速傳播。因為股票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是快速變動而且公開的,而作為有效市場,股票價格包含大量的公司信息。加上股票市場的信息披露,從而使得股票市場成為信息最完全傳播最快的市場。盡管如此,股票市場信息仍然可能是不完全的,因而存在有套利機會。那些通過非公開渠道獲得公司信息的投資者,就能夠在信息廣泛傳播之前通過證券買賣獲得利潤。
❸ 等價交換的含義是什麼
等價交換原則是商品經濟的一般原則。
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按照它們各自具有的價值量相交換。是商品交換的一般原則。
商品的價值量取決於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物物交換中,交換雙方總是能大體地估算出對方的勞動耗費,從而實現等勞動耗費的交換。貨幣出現以後,商品和貨幣的交換成為普遍形式,因而等勞動時間交換體現為價格與價值相符。但實際上,商品的價格並不總是同價值相一致的,只有在供求平衡的條件下才與價格相一致。在商品交易競爭中,商品的供求不斷變化,供過於求時價格下跌;求過於供時價格上漲。這種由市場調節的價格升降又反過來引導生產和消費,從而影響市場供求,驅使供求趨向一致,導致商品價格向該商品的價值靠攏。市場價格圍繞市場價值的運動,使價格在趨勢上與價值趨於一致,使等價交換原則得以表現出來。
等價交換原則是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它保證各物質部門的生產耗費從商品的出售價格中得到補償,並獲得平均利潤,從而使社會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如果價格長期低於價值,企業出售產品所得不足以彌補原材料和人工耗費,或不能取得利潤,企業就不可能擴大生產規模甚至不能維持簡單再生產,社會再生產過程就將中斷。如果價格長期高於價值,企業輕易獲得超額利潤,則會影響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發展生產。
❹ 等價交換指的是什麼
等價交換是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按照它們各自具有的價值量相交換。是商品交換的一般原則。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按照它們各自具有的價值量相交換。是商品交換的一般原則。商品的價值量取決於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物物交換中,交換雙方總是能大體地估算出對方的勞動耗費,從而實現等勞動耗費的交換。貨幣出現以後,商品和貨幣的交換成為普遍形式,因而等勞動時間交換體現為價格與價值相符。但實際上,商品的價格並不總是同價值相一致的,只有在供求平衡的條件下才與價格相一致。在商品交易競爭中,商品的供求不斷變化,供過於求時價格下跌;求過於供時價格上漲。這種由市場調節的價格升降又反過來引導生產和消費,從而影響市場供求,驅使供求趨向一致,導致商品價格向該商品的價值靠攏。市場價格圍繞市場價值的運動,使價格在趨勢上與價值趨於一致,使等價交換原則得以表現出來。
等價交換原則是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它保證各物質部門的生產耗費從商品的出售價格中得到補償,並獲得平均利潤,從而使社會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如果價格長期低於價值,企業出售產品所得不足以彌補原材料和人工耗費,或不能取得利潤,企業就不可能擴大生產規模甚至不能維持簡單再生產,社會再生產過程就將中斷。如果價格長期高於價值,企業輕易獲得超額利潤,則會影響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發展生產。
❺ 什麼是等價交換原則
①所謂等價,就是交換雙方的價值量要相等。但等價交換並不存在於每一個場合,而是從整體上,從W交換的本質上說的。正如馬克思說:「在W交換中,等價交換只存在於平均數中,並不存在於每個個別場合。」(即在每次交換時會出現「一分錢」買到多於或少於價值相當於一分錢的貨)
②價格波動現象並不違背價值規律。這是因為價格波動是以價值為中心的,從較長時間看,W平均價格還是與價值相一致的,價格終究由價值決定,即仍然是實行等價交換。
③等價交換是在動態中實現的,是藉助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等價交換並不在每次具體交換中體現,而是在無數的交換中在社會的總體交換中體現出來的。
④等價交換原則要求商品的價格既要反映商品的價值又要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等價交換原則在貨幣條件下應表現為價格與價值相符,但由於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會引起價格偏離價值,因此實際在市場上商品價格是由價值決定又要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等價交換原則正是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得到貫徹的,這就形成了市場價格。
⑤等價交換原則作為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交換的客觀要求。商品的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只有等價交換才能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才能形成平等的競爭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促使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