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跨國公司與國際金融的關系

跨國公司與國際金融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2-08-17 01:35:03

① 跨國公司對國際貿易有哪些影響

11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增長;使發達國家的產品能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東道國生產並銷售,從而繞過了貿易壁壘,提高了其產品的競爭力;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和私人信貸,補充了發展中國家進口資金的短缺;跨國公司的資本流入,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跨國公司控制了許多重要的製成品和原料貿易;跨國公司控制了國際技術貿易;在世界科技開發和技術貿易領域,跨國公司,特別是來自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跨國公司掌握了世界上80%左右的專利權,基本上壟斷了國際技術貿易;在發達國家,大約有90%的生產技術和75%的技術貿易被這些國家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所控制。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跨國公司是當代新技術的主要源泉.
12新貿易保護主義又被稱為「超貿易保護主義」或「新重商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初才興起的,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
產生原因:國際競爭加劇,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中雙邊主義與區域主義興起
發展中大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沖擊
13 ①美國成為戰後貿易自由化的積極推行者。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和貿易國家。
②各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戰後貿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質基礎。
③戰後貿易自由化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日益加強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因而帶有濃重的政府幹預色彩。
④各種區域性貿易集團、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都是以貿易自由化為宗旨。
⑤戰後貿易自由化發展不平衡。發達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超過它們對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自由化。區域經濟貿易集團內部的自由化超過集團對外的貿易自由化。不同商品貿易自由化程度也不同:工業製成品的貿易自由化超過農產品的貿易自由化,機械設備的貿易自由化超過工業消費品的貿易自由化。⑥戰後貿易自由化促進了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
14普惠制,即普遍優惠制,簡稱GSP,是一種關稅制度,是指工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出口的製成品的半製成品給予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關稅制度。
普惠制的三項原則是:①普遍的,即所有發達國家對所有發展中國家出口的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給予普遍的優惠待遇。②非歧視的,即應使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無歧視、無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③非互惠的,即非對等的,發達國家應單方面給予發展中國家特別的關稅減讓,而不要求發展中國家給予同等優惠。
3「技術性貿易壁壘」又稱「技術性貿易措施」或「技術壁壘」,是以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法規、協議、標准和認證體系(合格評定程序)等形式出現,涉及的內容廣泛,含蓋科學技術、衛生、檢疫、安全、環保、產品質量和認證等諸多技術性指標體系,運用於國際貿易當中,呈現出靈活多變、名目繁多的規定。由於這類壁壘大量的以技術面目出現,因此常常會披上合法外衣,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非關稅壁壘。
15綠色貿易壁壘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進口國以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進口的措施。 中國的國際貿易問題專家對此的定義是:「綠色壁壘是指那些為了保護環境而直接或間接採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貿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國際和區域性的環保公約、國別環保法規和標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志等自願性措施、生產和加工方法及環境成本內在化要求等分系統。」主要形式:
1 國際或區域性環境保護公約
2 國別環保法規
3 綠色標志制度
4 綠色補貼制度

② 全球金融危機對跨國公司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在08年9月開始發爆發以來,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動盪不安,也讓世界經濟走向極度的低迷之中。美國華爾街帶來的這場金融風波引發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的金融走向破產邊緣。還有相當多的國家也在忙於自救當中,美國自身已經是因金融問題而焦頭爛額,窮於應付,採取多種措施還是解決不了這個巨大金融危機影響。美國向世界各大國請求共同行動來應對這次前所未有的美國金融動盪不安帶給世界的影響和經濟危機。為此,美國及西方國家,中國及亞太各國,歐洲經濟共同體等國,中東各國,南美各國,非洲各國,俄羅斯等國家都在盡全力組織應對。聯合國也沒有閑著,幫著為美國擦屁股,以共度這場全球經濟危機。中國在這場危機中也不能倖免,損失也不小,但中國好在發展勢頭強勁,外匯儲備充足,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較大和啟動一系列利好政策來抵禦美國引爆的全球金融動盪和經濟危機。這里,且看宇內一刀來為網友們進行論述和分析,以示網友:
首先來回顧一下,由美國引發的這場全球金融動盪帶來的世界經濟危機!
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
08年9月7日,有美國房貸市場半壁江山的美國五大銀銀行之二的「房利美」及「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宣告這兩個銀行正式破產。
08年9月15日,處於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銀行」申請破產保護,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投資銀行」被美國銀行收購。等於是又關停了並掉一個銀行了。
08年9月21日,美國的第一大投資銀行「高盛銀行」和第二大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銀行」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
08年9月16日,美國的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宣布已到危急關頭,其也是世界最大的國際保險集團公司。
08年9月25日,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美國聯邦監管機構接管,正式成為美國的國有資產。
08年9月29日,美國的「美聯銀行」被「花旗銀行」正式收購了。
從上面看,美國的五大投資銀行全部倒閉、關停或轉型。這正式向世界表明美國的投資銀行已無力進行世界投資了,美國政府已走向破產之路。
美國邁入金融動盪不安和走向有史以來的經濟危機後,為世界帶來的嚴重的金融動盪和經濟影響。這里我們再來看看世界各地和各主要大國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情況:
英國受到的影響狀況:美國次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和經濟海嘯風暴迅速抵達大洋彼岸的英國,和美國有著「相同語言」的英國成為這次風暴的首位「受害者」。是繼美國普通民眾消費者之後,英國民眾也在開始感受到這場由美國金融動盪帶來的全球性危機對其經濟和生活的影響。英國民眾的消費現在是入不付出了,人均每月要從儲蓄中拿出41英鎊(約合人民幣489元)彌補平時的生活不足 ,可見經濟也是拮據。據說英國現在的房地產市場也受到了巨大沖擊,英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連續11個月處於萎縮狀態,而這種下降趨勢還在繼續,看不到終點。
印度受到的影響狀況:印度股市已經是承受不住來自美國的沖擊壓力,在走入難以挽回的潰散之路上,以前眾多IPO案現在已經在撤銷。來自境外的外資對前景是嚴重悲觀和失望,孟買證交所敏感30指數跌破兩年來最低點,上周一,印度股市指標股指孟買證交所BSE敏感30指數即跌破12000點大關,以兩年來最低的11.801.70點收盤。印度的經濟前景不容樂觀,美國國會通過的85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在印度沒有引起任何利好的反應,相反,有很多投資者認定美國經濟已病入膏肓了,與美國經濟聯系緊密的印度將難逃厄運。印度政府指示某些地方的警方開始監視湖泊、運河等地,以免投資失利者自殺行為等現象。
日本受到的影響狀況:08年10月8日,日本東京股市,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在當地時間下午1點半時跌至9502.48點,比上一個交易日下跌了653點多,比去年7月的18261.98點幾乎縮水一半。股價的持續下跌讓日本民眾不得不害怕,有的日本民眾居然後悔沒有在較高價位時拋出手中股票。受經濟的不景氣影響,日本各百貨商店經歷前所未有的景況,今年8月份日本全國百貨商店女性服裝的銷售額與去年同比減少5.3%,女式手提包等隨身用品的銷售額同比也減少3.6%。「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嶌峰義清稱:「此前,日元只對美元升值時,日本企業還可以從日元對歐元貶值中得到補償,現在美元、歐元同時貶值,這種情況嚴重打擊日本企業。」
俄羅斯受到的影響狀況:2008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不良苗頭,俄羅斯金融上最先反應在證券市場上。開始時股指調頭向下,開始時以為只是正常調整,在短短5個月後,連破數個重要關口,跌幅超過60%,特別是在10月6日創有史來單日最大跌幅紀錄,指數收盤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9%,以866點報收。受經濟的嚴重影響,老百姓購房門檻也被抬高了,房價又居高不下,房市交易現委縮,銀行一度停止房貸。雖然說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但俄羅斯經濟總體運行還是比較正常的,宏觀經濟指標表現良好,2008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超過12%。俄羅斯政府還擁有雄厚的儲備資金,截至9月1日,黃金外匯儲備達5816.381億美元,與年初相比增長21.7%,這些都保障著俄羅斯經濟正常發展和經濟的平穩運行!
中東國家受到的影響狀況:在中東地區,各國股市在10月7日紛紛下跌,市值大大縮水。據估計在過去三天中,有6個海灣產油國的7個股市總共縮水了1500億美元,總市值跌至8000億美元左右。
非洲國家受到的影響狀況:肯亞股市,內羅畢證券交易所有20種股票指數已從去年底的5400多點跌到目前的約4100點。東非最大經濟體肯亞股市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奈及利亞股市,現在這兩大股市已經是持續數月的呈下跌態勢,市場交易少了許多。
巴西受到的影響狀況:根據巴西一家專業統計機構9月初公布的數字,今年5月,巴西股市總值14040億美元,但到9月8日總市值只有8720億美元,跌幅為30.8%。10月6日,聖保羅股市再度遭遇「黑色星期一」,下跌幅度一度超過15%。可見這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對巴西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中國受到的影響狀況:中國的股市也同樣受世界及美國的金融動盪不安的嚴重影響,下跌了不少。不過受政府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已止跌回穩。中國有關各大銀行對美國的投資和有關債券等確實損失不小,都有相當的損失。但隨著國家的調控等措施已是盡量減少損失。
歐洲各主要大國受到的影響狀況: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對美國金融動盪帶來的嚴重影響也是相當大的。股市在不斷下跌,物價的高漲讓普通民眾買不起高檔品。失業加劇,經濟在不斷委縮,歐元也在變相貶值。美國向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伸手要援助也得不到幫助。相反,歐洲聯盟國家及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都在批評美國的經濟政策和措施不力,給他們帶來經濟的嚴重不利影響。
由美國華爾街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機有如巨風海嘯,迅速波及全球。不管是同屬發達國家的歐洲聯盟國家,還是英國或是日本,還是經濟尚未開放的非洲,以及是坐享石油美元的中東,或者說是新興崛起的金磚四國等國家。都在感受著這場金融巨風帶來的狂掃與震撼。世界在不斷進行全球化的今天,已經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美國金融危機之外的絕緣體了。因此世界團結起來應對這場全球危機也是必然。由於這場金融危機波及全球主要國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擔心發達國家或承諾捐助的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欲減緩或放棄原先承諾,從而影響到聯合國持續推動改善的千禧年發展目標、氣候變遷與燃油危機等。為此,聯合全球主要國家領導人及各大組織領導人進行磋商應對這場危機。10月13日,全球各主要國家財長齊聚華府研商因應全球信用危機之道,聯合國計劃在二十四日邀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相關機構首長召開理事會議,討論聯合國的因應策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將主持理事會議,聽取兩大金融機構負責人等首長與專家的建議。世界和國的聯合應對,希望能夠加快結速這場危機,為世界帶來金融穩定與經濟平穩及經濟發展。
中國在這場金融風暴與經濟危機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中國的損失也是巨大的。但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國家,中國在不斷地推出自已的利好政策與措施來穩定中國市場和世界金融及經濟秩序,維護世界經濟穩定和發展。中國強勁的發展態勢和穩定的政策是世界經濟的「避風港」!
中國應對這次美國金融和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行動來穩定和促進發展:
一.降低了存貸款利率,促進經濟的平穩運行。
二.免除了存款利息稅等。
三.加快和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力度,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與生存發展。
四.打擊金融系統的腐敗分子和美國嬰鵡,為中國的金融穩定和平穩運行奠定重要的生存和發展基礎。
五.加強各銀行系統的監管力度,調整銀行運作能力。維護金融穩定。
六.啟動新一輪「新農村建設」和農業改革,推動中國的農村經濟發展,使我國的經濟由單一城市經濟,引向城鄉兩大經濟發展動力的車輪飛奔上來。加快中國城鄉一體化經濟的發展,從而使中國經濟邁入世界高速發展之路。推動和引領世界的經濟發展。
美國這場金融海嘯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宇內一刀以為,美國將在這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從世界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上落下來,成為一個一般性大國。美國的「自由女神」將走下神壇邁向歷史的垃圾處理場。美國的軍事力量因為缺少經濟力的支撐在不久的將來也將來走向衰亡。在新興國家的發展及美國的跟隨國家的反目下,美國不久後將走向世界最危險國家的行列。美國經濟衰退導致美國政府和民眾破產,美國的資本主義帝國將走入世界末日。美國內部不和,人民種族分裂,國內人民內部矛盾激化,窮兵黷武在軍隊盛行,國家行將分裂。人們在不久的將來將向社會主義國家看齊,美國的政策也將以社會主義國的政策為範例來進行演變。美國高舉的「自由、民主、人權」在美國及西方走入死胡同,相反,社會主義國家的新的高度發展的「自由、民主、人權」得以成功。美國正式被社會主義制度代替和共產主義理想洗腦,一個既將崩潰而分裂的美國被中國和古巴等共產主義國家挽救了,成為世界共產式的民主國家。從此,美國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影響下獲得新生!

③ 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的聯系與區別,具體談一下

基本也就是貿易與金融的區別了,如果具體分的話,
貿易涉及商業經濟、經營等,一般會在企事業單位,工作范圍比較廣;
金融主要涉及融資等,工作一般有銀行、證券、保險方面;

但是,專業對就業的影響不是很大,金融和貿易都屬於經濟大類...

金融學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保險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金融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金融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業務的基本能力;
3.熟悉國家有關金融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等,一般安排6周。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簡介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系統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了解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具有從事對外經濟貿易工作的基本技能。學生畢業後可在外向型企業、外貿公司、政府對外經濟貿易管理部門、相關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WTO方向)本科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較系統地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國對外貿易和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慣例與WTO規則,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主要國家與地區的對外貿易狀況,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和科研院所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業務、管理、調研與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較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主要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
2. 掌握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
3. 能運用計量、統計、會計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
4. 了解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其貿易政策;
5. 了解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動態;
6. 能夠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計算機從事涉外經濟工作。[編輯本段]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經濟學、統計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概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和專業實習等,一般安排6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經濟學學士
相近專業: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財政學 金融學 國民經濟管理 貿易經濟 保險 金融工程 信用管理 網路經濟學 體育經濟 投資學 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 房地產經營與估計 統計學 國際文化貿易 稅務 稅收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經濟學學士
相近專業: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財政學 金融學 國民經濟管理 貿易經濟 保險 金融工程 信用管理 網路經濟學 體育經濟 投資學 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 房地產經營與估計 統計學 國際文化貿易 稅務 稅收

④ 跨國公司國際融資的方式有哪些及其特點,試舉例說明

一、國際融資方式 中小企業,資金,融資為支持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中小企業可一次性從商務部、財政中小企業融資徵信系統今增家金融機構交行梯級貸款資金幫小,互聯網正在改變商業規則,聰明老闆使用慧聰買賣通。慧聰網中國領先的行業門戶,提供中芯國際融資京東方行業資訊、中芯國際融資京東方交易市場、電子商務、企業信息服務等,國際結算融資業務慧聰網時信息來源中國銀行總網授信額度授信額度包括我行信貸部門或統一授信評審機構為單一客戶核定的開證額度、信託收據,中小企業融資的國際比較與借鑒慧聰網時分信息。
二、國際融資案例 定義國際融資是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用各種金融手段,通過各種相應的金融機構而進行的資金融通。隨著國際資本的流動速度的加快,對資金需求的增加,國際融資越來越成為一國融資的重要手段之一。方式和特點根據國際融資關系中債權債務關系存在的層次來分類,有存在雙重債權債務關系的間接融資,還有隻含單一債權債務關系的直接融資。(一)直接融資1.國際債券融資國際債券即發行國外債券,是指一國政府及其所屬機構、企業、私人公司、銀行或國際金融機構等在國際債券市場上以外國貨幣面值發行的債券。國際債券主要分為歐洲債券和外國債券兩。
三、跨國公司國際融資的方式有哪些及其特點試舉例說明 國際融資是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用各種金融手段,通過各種相應的金融機構而進行的資金融通。一、國際融資的主要方式及其特點根據國際融資關系中債權債務關系存在的,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國際融資開始於二戰以後,隨著戰後各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國際經貿往來迅速發展,國際資金融通規模也隨之日益擴大。在日趨全球一體化的現代,,國際融資已成為一國融資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的融資方式包括國際債券融資,國際股票融資,海外投資基金融資,外國政府。

⑤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商務之間的關系

1.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商務之間的關系:經濟全球化為國際商務創造許多提高贏利和利潤增長的機會,國際商務促進經濟全球化,兩者相輔相成。
2.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實際上是指,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革命的條件下,通過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以及技術和人員的國際流動,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越來越緊密地結合成一個高度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的過程。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使世界經濟真正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帶來市場的擴張、規模經濟和區位經濟的實現,從而使得國際商務成本節約和利潤增長。經濟全球化主要有以下好處:
1)增大銷售額;
2)獲取低成本勞動力或基礎要素來降低成本;
3)通過規模經濟效應降低成本;
4)獲取重要資源;
5)為全球客戶提供服務提升顧客價值 ;
6)降低風險。
拓展資料:
1.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1)貿易全球化:貿易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和勞務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貿易速度不斷加快,並逐漸超過了生產的速度。貿易自由化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張,貿易對經濟發展起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國際貿易成為當今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
2)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即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活動逐漸融合成一個整體的國際金融活動,他們在金融政策、金融業務、金融資產等方面相互影響和融合,相互競爭和制約,從而使全球金融市場日趨開放、金融體系日趨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進一步加速經濟全球化進程。
3)生產與投資全球化:生產與投資的全球化主要體現在跨國公司的建立和發展。他們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分支機構,並藉助這些分支機構突破國界和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優的生產條件和資本條件,從而獲得更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外部環境,進而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
4)國際專業分工進一步深化: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分工體系逐漸建立起來,使各國各地區的生產都成為了全球生產體系的一部分。

⑥ 什麼是國際金融

【國際金融概述】
國家和地區之間由於經濟、政治、文化等聯系而產生的貨幣資金的周轉和運動。
國際金融與一國的國內金融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很大區別。國內金融主要受一國金融法令、條例和規章制度的約束,而國際金融則受到各個國家互不相同的法令、條例以及國際通用的慣例和通過各國協商制訂的各種條約或協定的約束。由於各國的歷史、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它們在對外經濟、金融領域採取的方針政策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有時會導致十分激烈的矛盾和沖突。
國際金融由國際收支、國際匯兌、國際結算、國際信用、國際投資和國際貨幣體系構成,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譬如,國際收支必然產生國際匯兌和國際結算;國際匯兌中的貨幣匯率對國際收支又有重大影響;國際收支的許多重要項目同國際信用和國際投資直接相關,等等。
[編輯本段]【國際金融構成】
國際金融作為一個學科可以分為兩個構成部分:國際金融學(理論、體制與政策)和國際金融實務。前者包括: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外匯管理、國際儲備、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體系、地區性的貨幣一體化以及國際金融協調和全球性的國際金融機構等。後者的內容則包括:外匯交易(包括國際衍生產品交易)、國際結算、國際信貸、國際證券投資和國際銀行業務與管理等等。
[編輯本段]〖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際收支即「一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商品、債務和收益的交易以及債權債務的變化」。國際收支一般按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計算。一國的國際收支不但反映它的國際經濟關系,而且反映它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
長期以來,國際收支的主要問題是:許多國家國際收支不平衡,各國為調節、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常常產生許多矛盾和斗爭。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經常現象,要做到收支相抵、完全平衡十分困難。但是,無論是逆差還是順差,如果數額巨大且又長期持續存在,都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後果。因此,各國政府大都會採取各種干預措施,力求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一國採取措施往往會引起其他有關國家相應採取對抗和報復行動,從而減弱或抵消該國調節措施的作用。而且,有時調節國際收支的辦法又同發展國內經濟的要求背道而馳。譬如提高利率,若恰逢經濟復甦時期,這一措施就會大大影響經濟的恢復;而經濟復甦受阻,又會影響國際貿易的增長。
一國的國際收支與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有所區別。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國的貨幣資金收付行為,國際收支平衡表則是將一國一定時期(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的國際收支情況分別按不同項目編制的記錄和統計表。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綜合反映一國同外國在一定時期內貨幣資金往來的全面情況,因此各國都很重視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工作。
[編輯本段]〖國際匯兌〗
國際匯兌是指因辦理國際支付而產生的外匯匯率、外匯市場、外匯管制等安排和活動的總和。
外匯一般指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國際流通手段和購買手段的外國貨幣以及外幣支付憑證。金銀成為貨幣後,作為國際支付的主要手段是貴金屬。票據出現後,作為信用工具也可用來辦理國際支付。匯率是以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實行金本位制時,各國貨幣匯率波動不大,處於相對穩定狀態。1929~1933年經濟危機後,金本位制徹底崩潰,從此開始了不能兌換黃金的紙幣制度由於通貨膨脹長期存在,紙幣不斷貶值,各國匯率不穩定的狀態日趨嚴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據以訂出各國貨幣的固定匯率。固定匯率制對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完全解體,各國紛紛實行浮動匯率制。此後,由於不再有固定匯率制的限制,匯率波動頻繁,波幅較大,對各國的對外貿易影響極大。為此,世界各國均對本國匯率的動態實行某種程度的控制或干預。
外匯管制是一個國家為維護本國經濟權益和改善國際收支,對本國與外國的國際匯兌、國際結算等實施的限制和管理。當代幾乎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實行有利於本國的外匯制度,只是方式、方法和具體內容有所不同而已。
[編輯本段]〖國際結算〗
國際結算是指國際間辦理貨幣收支調撥,以結清不同國家中兩個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活動的行為。它主要包括支付方式、支付條件和結算方法等。
國際結算所採用的方式方法是在各國經濟交往中自發產生的,匯款、托收、信用證等主要國際結算方式都是歷史的產物。20世紀60~80年代,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電傳、電視轉帳等現代化手段,結算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
國際結算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國際金融業務,且涉及許多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相異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對國際結算方式的要求和選擇,經常發生各種矛盾和沖突。各國都力爭採用對本國最為有利的結算方式。
[編輯本段]〖國際信用〗
國際信用是國際貨幣資金的借貸行為。最早的票據結算就是國際上貨幣資金借貸行為的開始,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現代國際金融領域內的各種活動幾乎都同國際信用有著緊密聯系。沒有國際借貸資金不息的周轉運動,國際經濟、貿易往來就無法順利進行。國際信用主要有:國際貿易信用、政府信貸、國際金融機構貸款、銀行信用、發行債券、補償貿易、租賃信貸等。
國際信用同國際金融市場關系密切。國際金融市場是國際信用賴以發展的重要條件,國際信用的擴大反過來又推動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國際金融市場按資金借貸時間長短可分為兩個市場,一是貨幣市場,即國際短期資金借貸市場;二是資本市場,即國際中長期資金借貸市場國際金融市場中規模最大的是歐洲貨幣市場,這個市場上的借貸資本是不受各國法令條例管理的歐洲貨幣。在歐洲貨幣市場中佔主要地位的是歐洲美元,其次是歐洲馬克。此外還有亞洲美元市場。歐洲貨幣市場是巨額國際資金的供求集散中心,它和由其延伸出來的其他眾多國際金融市場及離岸金融市場,將世界各地的金融活動都納入龐大的金融網路,使借貸資金的國際化有了更深入的發展。
[編輯本段]〖國際投資〗
各國官方和私人對外國進行的投資,其總體就是全球范圍的國際投資。國際投資是貨幣資本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以獲取更多利潤為目的的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際投資幾乎全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戰後,蘇聯、東歐國家開始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與此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參加對外投資活動,其中主要是石油輸出國。20世紀到80年代初,對外投資較多的發展中國家已有40餘個。
21世紀後,國際投資進入金融經濟的新時代.對沖基金發揮了跨時代的作用。
[編輯本段]〖國際貨幣體系〗
自發或協商形成的有關國際交往中所使用的貨幣以及各國貨幣之間匯率安排的國際制度。這是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的國際貨幣制度是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個體系一方面通過固定匯率制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戰後經濟和世界貿易的恢復和發展,一方面使美元取得了等同於黃金的地位美元的優越地位使它成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國際支付手段、國際流通手段和購買手段,並成為許多國家外匯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隨著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些國家的貨幣也相繼開始發揮與美元不相上下的作用。1973年美元再度貶值以後,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製取代了固定匯率制。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多次討論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問題,並於1969年和1978年兩次修改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但由於各國間的矛盾和沖突,國際貨幣制度存在的困難和缺陷始終未能得到解決。
國際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在銀行系統、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司企業從事國際金融業務、國際貿易業務及本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基本掌握經濟學科的基礎理論;系統掌握外匯、外資、國際結算等國際金融基礎理論,現代化銀行的經營管理方法,以及有關信託投資、資金融通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國有關國際金融的法律、方針與政策;熟練掌握英語,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能用英語從事業務工作。
國際金融專業主要開設課程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管理、國際結算、外匯銀行會計、保險概論、投資項目評估、英文函電等。
國際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在銀行系統、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司企業從事國際金融業務、國際貿易業務及本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基本掌握經濟學科的基礎理論;系統掌握外匯、外資、國際結算等國際金融基礎理論,現代化銀行的經營管理方法,以及有關信託投資、資金融通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國有關國際金融的法律、方針與政策;熟練掌握英語,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能用英語從事業務工作。
國際金融專業主要開設課程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管理、國際結算、外匯銀行會計、保險概論、投資項目評估、英文函電等。
圖書《國際金融》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作 者: 錢榮堃 等編著
出 版 社: 南開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11
字 數: 357000
頁 數: 394
開 本:16
I S B N :9787310017348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管理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
定價:¥18.00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本教材比較適合金融學專業的本科學生,以及考上MBA的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本教材需要有初級的微觀、宏觀經濟學和貨幣銀行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基本的公司財務和會計學知識。
本教材將所涉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篇,包括三章,分別是國際支付體系、國際收支賬戶,以及外匯與匯率。主要內容是展示國際貨幣及國際金融交易產生的本源,是全書展開分析的基礎。第二部分是市場篇,包括四章,分別是外匯市場、匯率決定理論、國際金融市場和跨國公司財務管理。主要內容是分析國際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和市場環境,以及企業如何利用國際金融市場進行投融資和風險管理。第三部分是資本流動篇,包括四章,分別是國際收支理論、國際收支調節、國際儲備,以及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金融危機。主要內容是分析國際收支均衡的機制及失衡的原因,以及國際收支調節及相關的國際資本流動對不同類型經濟所產生的深刻影響。第四部分為政策篇,包括四章,分別是匯率政策、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國際貨幣制度,以及國際金融機構。主要內容是展示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內外均衡和國家之間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並以國際貨幣合作作為全書的終結。

⑦ 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麼樣

一、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國為實現各自的利益,採取各種方式,超越空間和社會的限制,不斷在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協調認識和行動的發展過程。分析研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跨國公司始終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1.企業競爭力是產業競爭力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跨國公司是現代企業的主力軍,是世界各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與國的經濟競爭,正在通過跨國公司實行的全球經營戰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圍展開。

2.跨國公司進行的國際性投資,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有利條件。國際性投資是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基礎。跨國公司的國際性投資,一方面是向全球擴張金融資本、壟斷世界市場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是生產國際化、社會化的必然要求。

3.跨國公司開展的跨國兼並和收購,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有效手段。跨國公司之間的兼並、收購以及戰略聯盟,是20世紀後期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徵,是國際經濟激烈競爭的產物和結果。

二、跨國公司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內在動因

考察研究一些著名跨國公司,我們可以發現:在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中,一些跨國公司不僅積聚了自身的經濟實力,形成了自己的企業品牌,而且培育和鑄就了企業價值觀。一個著名跨國公司把「追求增長,永不言夠」作為企業價值觀的生動概括。正是在這種企業價值觀的推動下,跨國公司在不停地追求企業發展和增長的同時,積極參與並不懈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跨國公司在這種發展觀的驅動下,以增長為根本,把成長作為首要目標,不懈地追求更快更好。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在加快發展、實現自己利益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在本國的資源和市場已經相當狹小的情況下,把自己的資本和過剩的生產能力轉移到國外。

1.打破界限、獲取資源的企業競爭觀,驅動跨國公司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資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全球性的經濟競爭,說到底是有效利用全球資源的競爭。

2.主動出擊、開拓市場的企業營銷觀,驅動跨國公司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充分利用「兩個市場」,特別是提高國際市場佔有率,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條件。

3.不甘現狀、渴望變革的企業改革觀,驅動跨國公司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變革是創造業績、加快發展的動力。

三、跨國公司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1. 有力推動了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

  2. 有力推動了生產要素的全球性流動,促進資源配置的優化重組。

  3. 有力推動了國際貿易發展,促進世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⑧ 論述跨國公司及其對外直接投資對當代世界經濟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不能少於400字)急急急急

跨國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進行跨國直接投資的經濟體。當然它並不是惟一進行跨國界投資的組織,在它之外還有個人以及國際經濟組織所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有政府和非政府機構所進行了的對外直接投資。但跨國公司是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行為主體。只要是跨國界進行直接投資並且獲得控制權的企業就叫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是與對外直接投資同時出現,同步發展的,依照界定,跨國公司理應被視為進行跨國界直接投資的主體,而對外直接投資則是使之成為跨國公司的必要途徑。不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就不會產生跨國公司,沒有跨國公司,全世界90%的對外直接投資就不會發生,二者是分不開的。
對於對外直接投資的跨國企業來說,它們擁有的技術、資金、管理優勢等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先進生產力的擴散者,而給東道國和世界經濟帶來好處,對世界經濟的許多領域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對外直接投資對世界經濟各領域的影響
對國際分工的影響
跨國公司對國際分工新發展的影響,主要並不在於跨國公司通過其內部「貿易」(實際是母公司和了公司之間以及子公司之間的商品和服務的調撥),而在於它們通過其國外直接投資,把子公司所在各國納入國際分工體系,其內部的「貿易」也是在其海外直接投資和生產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們通過海外直接投資,把生產企業分布在所選定的適當地區和國家,利用當地的有利條件進行生產。這些產品可能是為滿足當地市場需求而生產的;也有的不過是在不同國家分別生產某一產品的各種零部件或某一產品的不同工序,然後把這些「中間產品」集中運往一地,進行最後的組裝,直到成為最終產品。當前的產業內國際分工還越來越多地由跨國公司組織多個其他公司作為其供應商(或承包商)來實現。而這些供應商或承包商,有的是本國公司,也有他國公司。如果是後者,就自然形成了產業內的國際分工。因此產業內分工的加速發展,標志著國際分工的更加深化細化,從而使國際分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對世界生產的影響
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和各種組織形式,把直接生產過程健在於全球各地。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跨國公司在國外進行的生產,包括物質生產和勞務的價值,也迅速增長,其與世界GDP的比重也不斷提高。估計目前全球跨國公司的生產總值已佔世界GDP約1/3。如果考慮到世界各國都存在著為數眾多的中心企業和非跨國公司,則上述比重已是相當高的了。今後,這一比重必將繼續提高。根據這一情況,我們可以說,世界生產正在走向全球化。
對技術擴散的影響
在跨國公司特有優勢中,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都是決定其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正因為擁有其特殊的優勢,跨國公司才能在一個陌生的外部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為此跨國公司必然要千方百計地把這種優勢永久保持,不允許其擴散。可是技術優勢擴散的必然性並不以跨國公司的意志為轉移,其原因有第一,跨國公司內部技術轉讓的需要。第二,建立戰略聰明或技術聯系的需要。第三,知識本身的溢出效應和外在性。由於以上原因跨國公司其子公司或附屬機構一旦能夠在東道國里生存下來,它也就帶來了把這些優勢傳導給東道國的機會。所以,總的來看,對外直接投資通過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知識的傳播會在生產領域對東道國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於東道國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國際競爭能力,有利它們建立新產業部門,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
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對外直接投資(FDI)是企業以謀取利潤為目的的跨國界投資行為。世界經濟的形成最初是以國際貿易為紐帶的。隨後國際信貸或國際間接投資發展起來。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發展,促進了各國生產力的擴張和經濟的增長,並孕育了對外直接投資的發生。參與對外直接投資的一方在世界貿易中可產生四個效應。一是出口引致效應;二是進口轉移效應;三是出口替代效應;四是反向進口效應。而引資方在世界貿易中則會產生三個效應。一是進口替代效應;二是出口創造效應;三是進口引致效應。總之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貿易中是規避貿易風險,突破他國貿易壁壘的有力方式之一。
直接投資對金融領域的影響
對外直接投資對金融領域的影響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外直接投資對金融業跨國經營的影響。金融資本作為功能資本是從資本循環中貨幣資本這個環節中衍化而來的,金融資本就其根本任務來說,首先是要為產業資本服務,因此隨著產業資本的擴張,金融資本也必然要向全球擴展。可以說,沒有對外直接投資的全球大發展,金融業也就很難邁向全球。二是對外直接投資在金融業的擴展及其影響。跨國銀行的建立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一部分,按照分類,它屬於服務領域的對外直接投資。這種對外直接投資正在加速發展,並已超過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跨國銀行是國際金融業的核心,經過它所進行的國際融資對世界經濟的增長起著重大的杠桿作用。但是由於國際融資的巨大風險,它也給世界經濟帶來麻煩。這就是跨國銀行在世界經濟中所起的兩面作用。
對外直接投資對消費領域的影響
對外直接投資對消費領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跨國公司的公司文化而得到傳播的。例如,各國的跨國公司,特別是美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的存在以及它們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所進行的宣傳,對各國人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習慣的確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然而,各國的消費文化是精華與糟粕並存的,如果對它不提高嗅覺,消極的東西就會起作用,這也是當前經濟全球化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對外直接投資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對發達國家的影響
發達國家是跨國公司的發源地,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彼此進行著激烈的競爭,相互爭奪著對方的市場。第一,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母公司在本國一般都處於壟斷地位,壟斷是跨國公司的起點。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向外擴張的需求,國際國內進行擴張的能力是壟斷利潤增強的表現形式。追求利潤最大化無疑是現今跨國公司對外擴張的終極目的,而壟斷利潤並不是靠無休止的擴張分公司來實現,而是靠高效率的公司運營,技術創新,靠知識而取得。但壟斷並不能阻止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在一定的條件下跨國公司依靠更多的經濟手段,如技術創新,工藝改良、科學管理,以及促銷技巧等等反而會促進競爭。今天的世界沒有哪一家跨國公司能躺在過去的成就上高枕無憂,也就是說世界格局的不確定性強化了跨國公司的競爭性而弱化了跨國公司的壟斷性。
對外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對外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應從資本、就業、培訓、技術、貿易、工業結構和與當地的經濟聯系等方面來綜合分析。
就資本而言引進國外直接投資的風險比向外國銀行借貸的風險要小,同時,由於債務危機限制了非股權集資方式,跨國公司直接投資作為資金來源的吸引力大大增強。
以就業和培訓來說,跨國公司雖然是世界市場經濟主要的直接和間接的僱主,但它們在就業總量中所佔的份額並不大,通過培訓轉移技能是跨國公司對發民中國家潛在的重要貢獻。
關於技術人們總認為跨國公司是轉讓新技術的強大和有效的手段,是發展中國家獲得現代技術的主要來源。然而跨國公司進行技術轉讓收費高昂,特別是近來技術開發的步伐加快,成本的提高也在加快,有可能提高技術轉讓的壁壘,因而強化了處於領導地位的跨國公司的力量,加重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壓力。
關於貿易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期望跨國公司在促進出口方面發揮作用。事實上,跨國公司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擴大製成品出口方面已經充當了重要角色。
關於工業結構,由於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可能導致大型壟斷公司的統治,跨國公司的進入,特別是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小型市場,使人們對它的影響更加擔心。另外,跨國公司可以同當地公司建立各種類型的聯系,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聯系。在這些聯系中也有一些是有益的,如對當地公司在技能和效率方面產生某種溢出效應。
除了以上因素外,跨國公司在文化、政治、安全、環境、地區一體化及生產力地區分布等方面也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影響。其中某些總量對發展中國家有實際的重要性,而且在將來會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

⑨ 跨國公司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第四講 作為自主行為體的跨國公司

一、跨國公司:性質和起源
1、跨國公司的性質
跨國公司是里恩索爾1960年4月在卡內基工業大學工業經濟學院創立10周年紀念會上第一次提出的。隨後,在西方國家的報刊上經常出現「多國公司」、「國際公司」、「宇宙公司」之類的名稱。直到1974年,由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做出決議,統一使用「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TNCS)這一名稱。名稱盡管統一起來,但對跨國公司定義和性質的解釋卻眾說紛紜。因為多數人注重不同的特徵來區別跨國公司和國內公司。這些差別反映出不同的分析目的或學術理念。

1)結構是確認跨國公司最普遍的標准。最常用的結構變數是在多國的工商業活動。1983年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發表了題為《世界發展中的跨國公司第三次調查》,據此,跨國公司的標準是:第一,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建有經營實體,不管它們採取何種法律形式和在哪個領域從事經營;第二,這種企業在一個中央決策體系下進行經營決策,並制定有共同的政策,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國企業的共同戰略目標;第三,這種實體通過股權或其他方式形成聯系,使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實體可能對別的實體施加重大影響,並同其他實體分享資源、信息,同時承擔責任。
另一個更嚴格的結構標准強調跨國公司在國外經營的地域和規模,即一個國家的公司必須至少在國外建立,經營著6個或6個以上的工商業子公司,銷售額方面必須超過1億美元,對外國子公司控股不得低於25%等等。
還有其他結構標准,如有人認為是所有權結構而不是經營結構起決定作用,只要公司的所有權被許多不同國籍的人擁有,那麼該公司就是跨國公司,或者,只要公司最高管理人員來自許多國家,而不是主要來自母國,那麼該公司就是跨國公司。

2)第二個確認標準是業務。據此標准,如果一個國家的公司絕大部分或相當大部分資源,或其所有業務都用於國外經營,也就是說,其國外經營對公司有決定性作用,那麼該公司就是跨國公司。一般而言,其國外業務至少須佔有25%以上的比重,這包括海外投資占總投資額的比重,海外雇員占總雇員數目的比重,國外業務的產值、總銷售額、總利潤額占總銷售額、總利潤額的比重等方面的情況。

3)另有研究人員也使用行為標准。據此標准,如果公司從全球角度來計劃和活動,強調全球利潤而不是國內利潤,那麼就可以認為它是跨國公司。

從國際政治學的視角看,綜合上述三個標准,跨國公司可以理解為:直接擁有或控制著雖然沒有完全受控於母公司的決策但必須對之回應的海外子公司的大型工商企業,母公司決策的影響范圍並不與國界吻合。

2、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
跨國公司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但現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的勃興,應該說是在20世紀50、60年代發展起來的。
最初的跨國公司是與早期工業化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相伴而來,但是英國的「家庭資本主義」(family capitalism)卻難以為跨國公司的出現提供相應的組織資源。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在美國產生了「管理資本主義」(managerial capitalism),由此職業管理人員取代家庭成員成為掌管公司運作決策權的經理層,行政結構取代了血緣關系結構。管理資本主義的興起使組織創新突破了家庭管理的局限,為工業公司發展成跨國界的大公司提供了可能性。正是由於組織創新、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財富迅速增加,由此而產生的巨額過剩資本,產生了向外擴張的需要,使資本國際化的主流從國際流通過程深化到國際生產過程。但是,限於當時世界整體工業化水平和外國直接投資能力,跨國公司雖已初具規模,卻仍處於形成發展階段。

二戰後,特別是50、60年代可謂跨國公司發展的一個高潮。戰後,英國和歐洲大陸工業公司展開了一場頗具聲勢的「管理革命」,廣泛採用美國公司的先進組織結構和管理技術,從而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空前迅速發展。從戰後到80年代前,跨國公司的發展一直是歐美兩強並存的格局,伴隨70年代以後日本的迅速崛起,到80年代形成美國、日本和歐共體(歐盟)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些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其跨國公司的發展與政府行為有著至為密切的關系。
其次,對跨國公司而言,其跨國經營的基本動因還是以經營取向為主旨,目的在於追求利潤。

二戰後跨國公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跡象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興起和發展,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後期進入迅猛增長時期,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一直為發達國家壟斷國際投資領域和跨國經營的局面。目前,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大多集中於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跨國經營大多規模小、實力弱,僅有少數國家躋身於巨型公司之列。而且多系利用地緣、血緣關系,實施地區性經營戰略,帶有明顯的地方性、局限性特徵。
進入90年代,跨國公司的發展又形成一個新的高峰期,成為國際經濟活動的核心組織者。跨國公司日益呈現出生產國際化、經營多元化、交易內部化和決策全球化的特點。今天,跨國公司所影響的已不僅僅是世界經濟格局,在相當大程度上還有可能影響世界政治格局,由此而出現國際性的「權力再分配」趨向。

二、經濟全球化中的跨國公司

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同時,跨國公司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作為國際直接資本流動的載體,跨國公司的崛起是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同時又擴大了全球化的內容與范圍。政府簽訂推進全球化的協議,背後的推動力量是跨國公司。
1、經濟全球化造就一代跨國公司
1)全球化進程推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
2)全球化突出了跨國公司的優勢。因為跨國公司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利用各種有形與無形資源,可以更加有效地移植自身的優勢,並與一些不可移動的特定區域的區位資源結合起來。全球化削減了各國對商品、資本和服務的壁壘,同時先進的通訊技術使得跨國公司對子公司的管理更為方便,是跨國公司的成本大為降低,令跨國公司的優勢大大突出。大大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產生。發展中國家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也開始歡迎跨國公司的到來。
3)全球化引起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調整。其主體思路是利用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強化各子公司之間的產品與工業環節的分工。過去彼此間相對獨立的格局正在演化成為一體化的國際生產體系。

2、跨國公司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方向
1)改變了各國經濟聯系的內容,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國際分工是價值鏈的分工,跨過公司掌握某些關鍵環節從而控制整個價值鏈,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佔了全球貿易額的三分之一,大量的技術流動是在跨國公司內部流動,跨國公司在世界生產領域的份額不斷擴大。
2)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全球市場的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產品與技術市場,而且擴大到服務領域。
3)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途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國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是國內市場實現的,跨國公司的作用越發重要。跨國公司的崛起,使得國家很難管理跨國公司,而成為國家重要的談判對手。由於跨國公司內部物流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的,所以各國政府的效率大大被削弱。

三、跨國公司與民族國家

跨國公司有著復雜的性質。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在成為「國籍不明」的或「超國家」的跨國公司,深刻地改變了、至少是正在改變著人們對主權民族國家的看法。
跨國公司所奉行的是「全球市場新邏輯」。跨國公司所關注的,只是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資源和要素收益率上的差異,以及不同經濟和政府制度對資源流動的影響,以保證企業利益的最大化。顯然,跨國公司淡化了國界,模糊了國家利益概念。

跨國公司與民族國家一直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摩擦和沖突。作為工業發展模式的傳播者,跨國公司常常為了利潤和市場等目標的實現,影響東道國和母國(主要是東道國)的產業和經濟政策的正常執行,甚至將觸角伸及經濟活動以外的諸如文化、社會和政治領域,從而被看作是對民族國家主權的一種挑戰。

這種挑戰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第一、限制和削弱政府能力
這主要是指:
- 限制和削弱政府調節經濟發展的能力。
- 限制和削弱政府對本國經濟競爭力的保護能力,兼並優秀的民族企業。
- 限制和削弱政府對本國外貿的管理和保護能力。

第二、激化東道國與母國間矛盾
跨國公司以阻礙資金及技術的流入為要挾,迫使東道國政府為其在當地的活動創造便利,有時也藉助母國政府的支持,抵制或對抗東道國對其活動的干預和限制。看上去,國家與國家間的經濟對抗似乎已由國家與跨國公司間的對抗所取代。
另一方面,東道國與跨國公司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往往會激化東道國與母國間為謀求本國企業利益而發生的對抗。這種對抗不僅在發達母國和發展中東道國之間屢見不鮮,並且在發達國家之間也同樣存在。

第三、跨國公司所進行的政治活動更是對主權國家的侵蝕。
如今,跨國公司收買或脅迫政府官員的事件較少披露,但旨在獲取投資便利的院外活動卻愈演愈烈,其主要途徑有:
-跨國公司與本行業的特殊利益集團的合作。
-跨國公司與政府間正式或非正式的聯合。
-在科技、經濟、金融及法律等專業領域,與雙邊或多邊的團體的聯合。
通過上述途徑,跨國公司直接或間接地扮演著國家政策的決策者或影響者的角色。

既然跨國公司的權力擴張對民族國家形成了沖擊和挑戰,那麼民族國家對於跨國公司及其活動就不能不做出對等的反應,其中主要是對跨國公司及其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變化。
由於發達國家既是投資母國,也是接受投資的國家。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對跨國公司均採取積極開放的姿態。在促進國內資本的輸出方面,發達國家不僅在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上對跨國公司正面鼓勵,而且通過與東道國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訂立,維護國內跨國公司在國外投資准入、享受國民待遇、利潤匯回等方面的權益。在管理外國直接投資方面,則通過間接的政策來管理和協調跨國公司的活動。

發展中國家與跨國公司的關系在總體上還是若即若離,因為作為東道國,發展中國家一方面需要跨國公司帶來的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強烈地感受到跨國公司對其國內經濟及社會生活方面的副作用。抵制和約束這些負面效應成為一些發展中東道國對待跨國公司政策的基礎。與發達國家不同,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仍採取直接的針對跨國公司限制或規制手段。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政策更類似於發達國家。
正是因為類似政策的普及,近20多年來,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更多出現合資經營及非股權的方式。這在一方面固然體現了跨國公司對東道國主權的某種讓步,但在另一方面,這種讓步也導致了對東道國經濟的一些消極後果。
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主權之間的矛盾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徵,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跨國公司強大權力將替代民族國家主權乃至各國主權的喪失,而是促使國家在更高的層次上,更負責任地處理自己的內部事務,讓國家主權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超越原來的國界,成為各國自覺自願、協調與合作地處理經濟事務的權力。

這里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和理解國家主權。現在,國家主權的含義也在漸漸發生變化。其實,國家主權應是一把雙刃劍,跨國公司對國家主權的影響同樣也應是一把雙刃劍。

從現實的國際形勢的發展態勢看,目前世界上所有深刻變化幾乎都涉及到國家主權概念的變化。國家主權所以受到如此嚴峻的挑戰,主要是由以下原因所致:
1)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
2)國際分工與合作的潛在收益日趨增大;
3)世界性的對某些價值觀念的重新詮釋;
4)冷戰後,「一超多強」格局的出現以及諸如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功能的加強。

當然,以上原因對民族國家主權的挑戰還只能說是「相對的」、「彈性的」,並不可能使國家主權在未來的數十年內變得無足輕重,並進而使國家的作用日漸式微。相反,隨著國家間相互依存度的提高,民族國家主權將以更為靈活和更具彈性的方式得以維護和加強。因此,跨國公司將在一個高度限制性的國際政治環境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運行。

跨國公司在未來的國際商務活動中要受到各種各樣的制約,這可以從跨國公司所處外部環境和自身運行兩個方面分析。
從跨國公司所置身的國際環境看,各國只有在為了實現本國利益至少是長遠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讓渡部分權利給某些國際組織,以避免國家主權受到某種可能的侵害。而且,國家主權意識往往只有在與他國的交往過程中才能得以顯現,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度愈高,其國家主權意識及為此採取的措施的意願愈強烈。從現在以及可預見的未來看,還不可能出現一個讓民族國家消亡的世界政府。

從跨國公司自身的運行看,它所面對的是一個資源和市場均為有限的國際空間,為了謀求乃至爭奪更大份額的資源、投資市場和商品市場,必須要通過激烈的競爭才能獲取。跨國公司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只能在種種制約條件下進行,而不可能為所欲為,更多的情況下,只能在東道國主權約束的框架下運行。

如果僅從經驗上推斷,將跨國公司視為削弱乃至摧毀民族國家主權的重要力量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它要掃除所有阻礙其全球經營謀求利潤最大化的壁壘,尤其是國家邊界。但在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跨國公司是真正無國籍的。現時國家的和民族的因素仍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壟斷力量是跨國公司賴以成功的主要條件之一。盡管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跨國公司的利益與民族國家的政策目標往往是沖突的,但也不能否認二者之間還存在互補性,尤其對母國更是如此。
可見,民族國家的作用在未來可以預見的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對跨國公司的活動產生重大影響。而跨國公司的影響也是好壞參半。

結論:只要民族國家的概念尚未消失,它就不可能完全放任外國資本對本國市場的主宰,它為國家主權而與無視國界的跨國公司的沖突與矛盾仍將存在。但是,正如作為競爭對手的企業基於一體化戰略的考慮結成戰略聯盟那樣,在一體化的前提下,國家與跨國公司共有利益的存在又使解決這一矛盾和沖突成為可能。
轉載請聲明

閱讀全文

與跨國公司與國際金融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金業協會擬錄用名單 瀏覽:429
理財判斷題 瀏覽:779
瑞嘉創新投資 瀏覽:19
光大銀行住房循環貸款 瀏覽:461
機構與散戶資金 瀏覽:815
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 瀏覽:974
金新農股票今日價格 瀏覽:671
融資天使人 瀏覽:590
質享科技融資 瀏覽:550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理財產品 瀏覽:462
市場價格是買入價格嗎 瀏覽:966
金融理財公司靠譜么 瀏覽:198
甘肅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瀏覽:121
社會保險基金什麼意思 瀏覽:169
外匯流通商 瀏覽:290
信託實習責任 瀏覽:345
連鎖超市融資 瀏覽:171
中銀理財R3 瀏覽:102
前景私人理財 瀏覽:113
銀行裡面的理財是銀行的嗎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