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讓金融機構站在金融風險防

讓金融機構站在金融風險防

發布時間:2022-08-13 23:11:57

1. 通過實例簡析如何防範保險公司或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

摘要 自2008年9月開始的金融危機席捲了全球各個國家,世界經濟進入了

2. 用宏觀經濟學分析我國為防範金融風險做出的舉措

第一、抑制資產泡沫
許多國家爆發金融危機都是由資產泡沫被刺破引起的,日本20世紀90年代發生金融危機就是這個原因,由此我國防範金融風險也必須抑制資產泡沫。
所謂資產泡沫,就是指資產價格上漲過快。在我國,資產價格只統計兩種:一種是股價,另一種是房價。抑制資產泡沫既要防止股價漲得太快,又要防止房價漲得太快。目前我國抑制資產泡沫不是指股市,而是指樓市,因為我們估計未來五年內,我國資本市場基本上是平穩上升的過程,股市是慢牛,未來的資產泡沫不可能出現在股市,理由主要是:現在的證券監管部門把監管作為第一要務,對於內部交易、買殼賣殼、資本大鱷,還有場外配資等問題非常關注,不可能出現問題;另外,新股發行(IPO)速度在加快,這么多的新股上市,把股價抬很高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為什麼說目前抑制資產泡沫的核心是樓市呢?住房供給與剛性需求的關系,這是觀察房地產最主要的角度。如果住房供給過多,超過剛性需求了,就會形成泡沫。現實中,經常有住房供給超過剛性需求的現象,這是房地產業的特點。房子只要有居住功能就必然有另外兩個屬性:投資屬性和金融屬性。這兩個屬性一定會引發另外兩個需求: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投資性需求指買房是為了收房租;投機性需求指買房是為了拉動房價,賺取差價。住房供給一旦大幅超過了剛性需求,泡沫就會被刺破,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市場波動就是因此產生的。
1985年日本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大量的資本無處可投,銀行就把資本貸給人們買房買地,人們買房之後再抵押給銀行,之後獲取70%的貸款再投資,這種買房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居住,不是剛性需求,是投資和投機性需求,由此拉動住房價格不斷上升。美國為了剪日本的羊毛,迫使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要求日元每年升值5%,每年不做任何事情都有5%的回報,導致外資大量涌進日本。流進日本的大量外資也是買房買地進行投資或投機。可這並沒有使日本出現問題,因為在日本當時的建築法下,房子過度增加是不可能的,所以雖然需求旺盛,但房子供給是基本穩定的。後來日本修改了建築法,允許拆掉舊房建新房,導致住房供給突然增加。到1989年初,一些日本經濟學家預測,住房供給遠遠超過了剛性需求,如果繼續放任的話住房泡沫就要被刺破了,建議政府趕快實施緊縮政策,於是日本政府在1989年3月開始實施緊縮政策,首先把股市泡沫刺破了,造成大量的上市公司出現虧損,這些上市公司開始拋售房子;緊接著外資流出。與此同時,日本實行房價稅,就是擁有多套房產的個人要交稅,這導致擁有多套房產的個人也開始拋售房子。上市公司、外資和擁有多套房產的個人,三大力量同時向市場拋售房子,最終房地產泡沫在1990年被刺破。到現在為止日本還沒有完全從危機中走出來。
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房地產泡沫不能繼續吹大,但現在也不能被刺破,只能抑制。對此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出台中短期對策,一個是建立長效機制。中短期對策有兩條:一條是嚴格約束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因為由這兩類需求拉動的住房供給一定會超過剛性需求。剛性需求不限制,可以放開,但是投資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必須受到嚴格限制,現在採取的是限購和限貸政策。一線城市每戶家庭最多隻能買兩套房子,再買就是投機性需求了,就要嚴格限購限貸了;另一條是約束開發商的行為,嚴格控制其融資渠道,控制新房價格。另一個辦法是建立長效機制。什麼是長效機制呢?就是實施租售同權政策、調整一線城市的布局。中央提出建設雄安新區。雄安新區的功能是承載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北京發展的空間布局。首都功能就是四個:政治中心、國際交往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除此之外都是非首都功能。比如,經濟中心不是首都功能,大量的企業會被遷走。再比如,教育、金融、醫療等都不是首都功能,很多大學、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和醫療機構會被遷走或在別的地方開設分支機構。這些功能的外遷,必然伴隨著人口的流出,由此北京的房價自然會得到有效的控制。
所以說,防範金融風險第一件事是抑制資產泡沫,重點是樓市而不是股市。
第二、穩住外匯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的外匯出了問題,因此對外匯的波動要謹慎對待。2016年中國外匯開始出現波動,一個是人民幣持續貶值,二是外匯儲備持續減少。人民幣持續貶值和外匯儲備持續減少會帶來金融風險,因此2016年初國務院提出要穩住外匯,從2016年10月開始迄今推出了三條對策。
1、,已經放開的領域一定要堅持繼續放開,不能再回到資本管制的老路上去。凡是承諾放開的領域就繼續堅持,比如,一張身份證一年可以兌換5萬美元,但沒有放開的暫時不再放開。對於個人來講,在外匯方面有三個領域沒有放開:一是海外不動產投資,曾經討論過要不要放開,後來明確暫時不放開。二是海外的證券投資,就是在國外證券市場上進行股票投資,也曾討論過要不要放開,現在也明確暫時不放開。三是海外的投資類保險。我們放開了消費類保險,比如,個人可以購買美國的醫療類保險,但投資類保險就沒有放開。以上三項不僅沒放開,還在逐漸收緊。比如,從2017年8月21日起,在海外刷銀行卡單筆超過1000元人民幣的,銀行就需向有關方面報告;如果連續25天刷卡單筆超過1000元人民幣的,銀行需要核查是正常消費還是轉移外匯資金。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穩住外匯。
2、,限制海外並購。但是對於技術類並購則繼續支持。對於海外收購新產品製造企業這種技術類的並購會大力支持,但是非技術類並購則要嚴格審查。海外不動產投資,海外收購酒店、影院、體育俱樂部等,這類投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3、,支持海外投資使用本幣人民幣,尤其是「一帶一路」投資。未來「一帶一路」投資使用人民幣投資,不再動用外匯儲備。這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好處。「一帶一路」投資中我們是主導方,有權選擇貨幣的種類。目前已經有69個國家和地區把人民幣作為其外匯儲備,比如歐央行就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人民幣和盧布即將以金價作為基礎實現直接兌換。2016年,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人民幣與盧布直接兌換一旦成功,會大幅減少外匯儲備的消耗,這對穩住外匯有巨大的意義。
大致上穩住外匯就是這三個對策:一是外匯改革中承諾已經放開的政策會繼續堅持;二是對技術類並購予以支持,非技術類並購嚴格審查;三是「一帶一路」投資中盡量使用人民幣。這三條對策執行好了,外匯就基本上穩住了。
第三、穩住債務
很多國家爆發金融危機是由債務引起的,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還引發了一場國際性的金融危機。
債務分三種:個人債務、企業債務和政府債務。
一是個人債務。一般認為,我國的個人債務不會太高,因為中國人比較節儉、保守,不像美國人習慣於借貸消費,習慣於儲蓄。近些年,我國個人負債率上升很快,2015年我國個人負債為GDP的30%,2016年為44%,總量達到了74萬億元,雖然沒有達到警戒線,但其過快上升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是企業債務。我國企業負債率明顯偏高,其中主要是國有企業的負債率高,已經遠遠超過了警戒線。因此中央提出去杠桿的重中之重是國有企業。決策層降低國有企業杠桿率的決心是堅定的,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一個是中國聯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改制中,國家讓出了絕對的控股權。另一個例子是東北特鋼。過去我們是剛性兌付,購買國有企業的債券最後國家都給兜底了。但東北特鋼是破產重組的,不再是剛性兌付。中國聯通混改和東北特鋼破產重組這兩個例子告訴大家,只要下決心把國有企業的負債率降下來,國有企業的負債率就一定會降下來。其實這個過程中會給民營企業提供很多機會。
三是政府債務。現在看來,中央政府債務並不高,因為我們安排每年的財政預算時會堅持一個原則,即當年的赤字率不能超過當年GDP總量的3%。主要是地方政府負債率太高,雖然賬面上不高,但潛在的負債率卻很高。其中政府平台債務實際上是政府債務,但表現為企業債務。後來地方政府又多了兩條增加債務的途徑:PPP項目和產業引導基金。一是盲目擴大PPP項目,甚至是包裝出PPP項目來,PPP項目是要政府回購的,表現為企業負債,實際上也是政府負債。2016~2017年,PPP項目負債超過4萬億元。二是地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產業引導基金應該動用財政支出。但地方財政往往通過銀行借款,表現為企業負債,實際上也是政府負債。PPP項目和產業引導基金在過去兩年增加了6萬億元的地方性債務。
總體來講,穩住債務要關注個人債務過快上升,解決好國有企業負債率過高的問題,解決好地方政府潛在債務上升問題,防止發生金融風險。
第四、治理金融秩序
金融秩序混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改革引起的,改革方向是對的,但是如果規則沒有跟上,就會出現秩序混亂;二是由金融創新引起的亂象。
我國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整個國家的負債率很高。過去幾年放開了非銀行金融機構,經濟領域出現了各類投資公司、保險公司、基金。這個改革方向沒有錯,但是相關規則沒有跟上,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我國2014年放開各類投資公司,投資公司的投資承諾回報一度達20%~30%,這種商業模式顯然不能維系。再比如,放開各類基金。基金本該是用自有資金投資,但一些基金動用的是銀行資金,我們一清理外圍基金,股市就大跌。基金現在存在的很多問題,與相關條例缺乏有關。
還有金融創新引起的亂象,比如比特幣。比特幣至少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比特幣很難被監管,出現較多藉助於比特幣進行洗錢、犯罪的行為;二是比特幣的數量依賴於挖礦的速度,其數量不是政府可以調控的;三是以太幣、萊特幣、瑞波幣等各種數字貨幣的不斷產生,會對比特幣的價值產生很大的沖擊,其價值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其中潛在的風險是我們未知的,因此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叫停ICO。各種金融創新中蘊含的風險是對監管部門巨大的挑戰。
我們所講的治理金融秩序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由改革伴生的,一個是由金融創新引起的。金融亂象怎麼解決,要研究,這是金融治理的方向。
第五、運用好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未來一段時間,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是我國貨幣政策的基調。2002年我國的貨幣供應量M2隻有16萬億元,2017年是165萬億元,翻了差不多10倍。衡量一個國家貨幣是否超發了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即貨幣供應量與GDP的比例。我們現在貨幣供應量佔GDP的比重在200%以上,如果貨幣供應量再繼續這樣多下去,會引發金融風險。
反映貨幣政策的重要指標就是貨幣供應量和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過去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是兩位數,2017年6月份開始降到一位數了,增長速度是8.8%。2017年7月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信號釋放後,很多企業提出了輕資產的目標,出現了大量賣資產的現象,因為這種高負債、高增長的模式只有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才能維系,一旦國家堅定不移地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種高負債、高增長的模式肯定維系不了。
另一個是宏觀審慎政策。金融風險經常在順周期下積累。在順周期,人們往往會認為未來很好,不顧及風險,會盲目擴張,盲目負債,結果留下了爆發金融風險的可能。順周期時期,恰恰是金融風險積累時期。因此,在順周期的時候,給機構、業務設計一個控制風險積累的辦法,採取逆周期政策,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這是宏觀審慎政策的目標。另外,市場中行業之間、上下游之間以及企業之間的風險會相互傳染,控制這些傳導性風險,也是宏觀審慎政策的目標。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還會有很多新規則出台,來防止這種風險的蔓延。

3. 銀保監會:全力支持穩定大盤,如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如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首先就是銀保監會要加大力度控制金融風險,然後就是穩定普惠型小微企業的貸款投放。只要銀保監會做到上述這兩個條件就能夠有效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根據我國媒體報道,今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為了面對金融所帶來的風險,銀保監會堅持貫徹落實國家的相關決策和部署,全力支持宏觀經濟市場的穩定,著力防範金融風險,不斷的深化金融體制結構。從這些政策上來看國家層面已經在著重要求銀保監會對國家金融進行有力的監管和調查,這樣才能有助於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總的來說,國內的經濟處於一個高速發展時期,面對的金融風險也是非常多的,所以這時候就考驗到銀保監會的管控力度和一些服務水平,只要國家相關部門嚴格控制金融業,那麼就能實現一個穩促發展的經濟模式。

4. 如何防範我國金融風險。。就這個題目,誰能給我寫個論文大綱!!!急急急!!!

轉軌時期我國的金融風險及其防範和控制金融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對外國際關系的核心內容,也是自從上世紀以來繼原材料、產 品市場競爭之後的第三次競爭焦點,因而,金融體系健全性及金融運行機制的有效性就顯得 至關重要。但由於金融所特有的貨幣信用經濟屬性,決定著其中的不確定性與投機因素比其 他任何一種資源配置機制都來得大, 即金融風險是伴隨金融制度建立與發展過程的客觀問題, 能否正確認識並予以有效地防範與化解,是確保金融安全的關鍵,關繫到金融制度及金融市 場的效率。實際上,由於金融幾乎是貫穿於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所有方面,所以,以風險控 制為基調的金融安全,已成為當今一國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標志。這也正是從亞洲開 始並漫及到全球的金融動盪所深刻說明的問題。 轉軌時期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由於貨 幣信貸增長過快、貸款結構不合理、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機構獨立性不夠等原因而產生的 金融風險隱患也在不斷加重。本文主要結合我國轉軌時期宏觀調控政策的路徑演變,擬就影 響中國金融風險變化的因素進行梳理,並以不良貸款為核心,對中國金融風險進一步演變趨 勢及可採取的政策措施進行探討。 第一章 金融風險及其危害所謂金融風險,是指由於形勢、政策、法律、市場、決策、操作、管理等諸因素的變化 或缺陷而導致損失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意味著它有朝兩個方向發展的可能,一是未加防範 或防範不利使損失成為事實;二是由於採取了防範措施且措施得當,使損失沒有發生或將損 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我們應當盡量避免出現第一種可能,爭取實現第二種可能。 金融風險,不僅破壞金融業務活動的正常進行,削弱和抵毀金融業本身存在的抵抗各種 金融風險的能力,而且危及金融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金融風險發展到金融危機或金融風暴, 金融風暴可以不放一槍一炮把一個國家的經濟擠到崩潰的邊緣,出現政治危機和社會動盪。 歷史的和現實的、地區的和國家的以及國際社會的金融危機都說明了這一點。 我國金融風險的表現及 表現及主要因素分析 第二章 我國金融風險的表現及主要因素分析一、銀行系統的風險。 銀行系統的風險。 (一)銀行業呆壞賬水平居高難下 2002 年以來,我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比率不斷下降,但是,如果過多地強 調這些指標只會促使金融機構通過擴大信貸投放稀釋不良貸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貸款,事實上 不良貸款蘊含的金融風險依然存在。 根據國家統計局 《2003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 公布的數據,中國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比率仍然偏高。按照五級分類統計,2003 年末銀 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 2.44 萬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 17.8%,這個比率遠高於一 些跨國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 按照銀監會提供的數據,2003 年 10 月,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 18.74%,四 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 19992.27 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 21.38%,外資銀行整體的 不良貸款比率為 4.26%。到了 2004 年第三季度,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絕對值為 1.56 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 15.71%。在 2002 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曾經動用了 1127 億元沖銷不 良貸款,僅僅使不良貸款絕對值比 2002 年初減少 782 億元。而面對目前近 1.6 萬億元的不良 貸款,即使每年投入 1000 億元銀行利潤沖銷壞賬,也需要十餘年時間才能將不良貸款額、不 良貸款率降低到能夠與世界跨國銀行相當的水平。 (二)信貸投放過快潛伏著新的金融風險 2003 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積極性也持續高漲,而 資本、經常賬戶的雙順差,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國,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礎貨幣 進行對沖,M2 增幅持續高於 17%的年度控制目標。2003 年年初,央行宣布 2003 年金融機構 貸款增加的總額應當控制在 1.8 萬億元以內。到了 6 月份就已經突破了這個目標。7 月份央 行公開表示務必要將信貸總額控制在 2.8 萬億元以內。 可到了 10 月份貸款總額就已經突破了 2.8 萬億元。而且貸款的結構也發生了改變,投資大部分流向許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設,中 長期貸款比重增加。由於長期債券市場的缺乏,潛在的金融風險又集中於銀行系統。而銀行 系統通過發放大量新貸款來稀釋不良貸款率的盲目擴張行為也隱含著巨大的危機。在經濟結 構不盡合理、社會信用環境不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商業銀行自身的內控機制欠缺 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這種過快的信貸投放可能潛伏著較大的金融風險。 為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央行採取了適度控制措施,提高了存款准備金率,加大公開市 場操作力度,實現貸款浮息制度,同時加強以風險控制為重點的窗口指導,直至採取行政手 段,以控制貸款擴張勢頭。2003 年 9 月底,人民銀行將人民幣存款准備金利率從 6% 提高到 7%以遏制信貸增長。准備金率的提高減少了商業銀行大約 1500 億元的流動性資金,促使同業 短期利率快速上升,籌資成本提高。2004 年 4 月,存款准備金再次提高為 7.5%,並實行差別 存款准備金制度。金融機構一次性減少可用資金 1100 億元。因此,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其他較 小的金融機構陷入流動性緊縮,不得不尋求央行支持。 長期的流動性問題,仍是中國金融系統面臨的問題之一。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城鄉居 民短期存款,而資金投放卻以大型基本建設項目、政府債券、住房貸款為主。這樣一種不合 理的結果自然不利於我國金融系統的良性發展。 2 (三)房地產金融隱含重重泡沫 在利率管制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較大的存貸款利率差使金融機構能獲得較高的利 潤。加入 WTO 以後,銀行業面臨著外資銀行的競爭、商業化經營的壓力,各大銀行都在爭搶 高回報、低風險的客戶,而房地產商(包括投資者、開發商、建築公司和抵押部門)一向被認 為是優質客戶,信貸風險較少,導致銀行近年對房地產的貸款額大幅上升。央行研究局的《中 國房地產發展與金融支持》 報告數據表明, 2003 年房地產投資開發資金突破 1 萬億元人民幣, 比 2002 年增長 29.7%。房地產信貸在銀行業整體信貸中的比重不斷增加,2000 年房地產信貸 比重為 6%;2001 年上升到 13%;2002 年達 17%;2003 年已高至 21%。2003 年由銀行貸出的房 地產開發貸款達 6657.35 億元人民幣(參見央行研究局的報告: 《中國房地產發展與金融支 持》 ),比上年增長近 5 成,是自 1993 年實施銀根緊縮政策以來的最大升幅。 目前比較突出的房地產金融風險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真正自有資金往 往不足 30%,發展商「出地」 、銀行「出錢」的情況嚴重;二是一些分階段連續開發的大型樓 盤過度開發形成風險;三是銀行對貸款的監控不力,信貸資金被挪用,從而形成風險;四是 貸款條件較松,消費者違約現象增多,也增加了銀行的風險。 (四)信用體制不健全隱含著銀行風險。 信用體制不健全隱含著銀行風險。 盡管 2002 年我國頒布了銀行業新的信息披露准則, 信息披露水平和行業透明度有了相應 的提高,但我國商業銀行的國有性、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決策者權責不對稱等特性,決定 我國銀行業信貸風險不能及時顯現。由於信息的不可得、搜尋成本過高、信用制度不健全, 金融市場上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等現狀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改觀,尤其是涉及公司內部經營、 個人收入狀況等方面的信息。這種狀況容易導致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住房信貸和汽車信貸 在前幾年被認為是風險相對較小、收益較高的優質項目,但近期頻頻發生的違約現象正在改 變這種認識。目前已出現一些消費者購買多套住宅以至發生償還危機的現象。繼 2003 年銀行 業公布車貸黑名單以後,2004 年銀行業又公布了房貸黑名單。這種事後懲罰往往難以彌補銀 行業的損失,客觀上也加重了銀行業的風險。 (五)行政干預加劇金融風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對金融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銀行業尤其是地方性銀行與 當地政府之間仍然存在緊密聯系,行政部門仍然可以通過職權便利對信貸過程施加強有力的 影響, 。這種關系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會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在 2004 年上半年的緊 縮政策中,江蘇「鐵本」事件是這種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損失的銀行資金、民營資本 自然無法挽回。地方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干預,也成為了潛在的金融風險來源。 二、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 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 3 我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證券公司以及保險公司等。 信託投資公司是由各級地方政府以及各家商業銀行的總行與分支行建立的規模較為龐大的一 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進行清理前的 1995 年底,全國具有法人資格的信託投資公司共有 393 家(其中地方性公司為 369 家) ,資產運用額僅次於當時的國家銀行與城市信用社。這類機構 在發展中演化為「金融百貨公司」,不但與商業銀行一樣從事存貸款與投資業務,也大量染 指證券經營業務。由於種種因素導致金融信託機構資產質量下降,不良資產增加。據人民銀 行統計,許多公司的逾期待收貸款占貸款總額的 50%以上,一些公司凈資產為負數;全國所 有信託投資公司的帳面統計資本充足率為 6%,有些機構的這一指標為負數。成為當前金融風 險主要隱患之一。證券公司作為中介機構,在管理體制尚未理順之前,設置較為混亂,不但 數量眾多,與證券市場的實際發展狀況很不適應,造成相互間的惡性競爭和對證券經營市場 的壟斷局面,影響了市場的效率。而且,由於缺乏必要的證券業財務會計制度,監管落後, 使這些機構經營存在著不少問題。比如,大量證券經營機構通過各種渠道從商業銀行拆借巨 額資金,申購新發股票和進行二級市場炒作,不僅使股票一、二級市場不公正交易嚴重,而 且將資本市場風險傳導到貨幣市場,危害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幾乎所有證券經營機構在前 幾年都通過開具大量空頭代保管憑證,進行國債賣空,套取社會資金,用於投機交易,由此 積欠了目前仍在清理的數額驚人的債務。隨著參與證券市場投資人數的增加,各家證券經營 機構吸附大量支付保證金,由於沒有納入統一的渠道進行監管,幾乎沒有一家證券經營機構 不挪用這部分資金頭寸用於自營業務的,其中隱含的風險是絕對不能忽視的。與此同時,隨 著保險公司數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費收入的過程中,不乏隨意利用保單圈套社 會資金的較混亂現象。而由於法規制度和現實市場環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費資金沒有適 當正常的投資渠道,這其中的風險積累也值得重視。 三、金融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隱含的風險。 金融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隱含的風險。 金融資源基本上是通過金融中介機構的間接融資渠道和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渠道配置 的。就我國目前間接金融配置看,金融機構對非國有經濟的支持不夠,而非國有經濟已成為 我國經濟增長與促進就業的重要支撐,非國有經濟對 GDP 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 63%。但直接 金融資源配置卻並未適應這種國民經濟格局的變化,銀行信貸政策基本沒有考慮個體私營企 業的需求,按 1997 年底的余額計算,全部金融機構對鄉鎮企業貸款占各項貸款總額 6.75%, 對三資企業的貸款占 2.52%,對私營企業及個體經營單位的貸款占 0.52%,國有企業貸款佔到 90%左右,但國有企業僅佔全社會總產值的 1/3 左右,融資與產值貢獻率極不協調。這說明, 金融機構的絕大部分資金在效率相對低下的環境中運行,如此信貸資金配置,不僅不符合經 濟增長格局的要求,而且孕育的金融風險也值得關注。 4 四、資本市場風險。 資本市場風險。 在健全理想的股票市場上,股票應是能夠長期獲取股息紅利的「投資證券」、能夠支配 公司財產經營的「支配證券」以及獲取價差資本利得的「投機證券」的統一體。但在我國目 前的股票市場上,由於佔大部分的法人股、國家股不能流通而造成了如下結果:一是尚無法 通過股票市場開展並購交易行為,加之董事會基本由國家股東與法人股東把持,從而不但使 已上市流通的股票難以起到「支配證券」的作用(通過場內股票買賣不能實現控股目的), 而且影響了股市對資源配置效率改進的貢獻。二是導致分紅回報率非常低,甚至根本不予分 紅派息,這一方面由於目前的股份公司是按面值分紅派息的,與利用人為高價籌集的巨額資 本金相比,分紅率自然低,其中的不合理是顯然的,難免不使股份公司異化;另一方面股份 公司中法人股份與國家股份的產權仍不清晰,其中蘊含的不平等使二級市場上的交易者對現 金紅利的要求極低,這使上市流通股票幾乎失去了「投資證券」功能。三是目前股權結構所 決定的產權關系不清晰及其衍生物(如流通權的不同、配股權轉讓的差異同表決權、分紅派 息權相同的矛盾等)的影響,從根本上決定了一、二級市場的價格均必然具有較大的隨意性, 大幅度波動也就難免。況且,非流通的國家股、法人股的控股性質,以及他們對股市供求關 系的控制,使目前股份公司漸漸偏離了個人股東的廣泛支持,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均無法將 股票作為投資證券、支配證券進行投資,而大多利用高股價進行投機,但這種投機又進一步 引起了股價上升與大幅度波動。這其中的泡沫與風險將直接威脅到股市與股份制度的正常發 展。 第三章 金融風險在我國進一步演變的趨勢一、呆壞賬風險將長期存在並有可能進一步升高 近幾年,金融機構(國有、股份制、城市商業銀行)普遍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具體體現 為信貸業務的快速擴張,掩蓋了潛在的資產質量問題。尤其是那些呆壞賬比例已經偏高、融 資能力及抵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銀行,容易陷入流動性不足的困境。而隨著國有企業改革 的進一步深入,破產法的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負債的很大一部分終將轉化為賬面不良貸款, 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會長時間存在且不斷出現高峰。因此,單方面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 革和加強銀行監管並不能必然消除不良貸款。需要政府提供配套措施,使商業銀行在保持經 營穩定的前提下,化解不良貸款的風險。 近年來,盡管監管當局採取了各種措施處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 國有商業銀行的 不良貸款率仍然一直在高位徘徊。在 1999 年成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政策性因素 造成的不良貸款之後,2000 年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平均下降了 10%左右。此後,雖然監 5 管當局不斷強化對商業銀行的監管, 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仍然在高位徘徊且時有反彈。 2004 年,央行對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一批擬上市的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進行了 較大規模的集中處置,不良貸款再次出現明顯的雙降。 但考慮到 2003 年末以來,中央政府為治理局部的經濟過熱,所採取的宏觀緊縮政策,對 部分固定資產投資和土地項目進行了清理,撤銷和停止了部分違規越權項目,可能會形成不 少新增不良貸款,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貸款問題,工作難度相當大。而且過分地強調 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的降低,勢必鼓勵商業銀行通過擴大放款規模、回收有利的貸款來 達到短期內「雙降」的目的。 二、房地產信貸隱藏著高風險 由於房地產信貸(開發、按揭等)業務中,銀行處在一個比較有利的地位,近幾年房地產 業的銀行信貸償還尚未出現明顯的拖欠情況,呆壞賬率也不高。數字顯示,目前商業性個人 住房不良貸款率不到 0.5%, 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不良貸款率不足 0.24% (央行研究局報告 《中 國房地產發展與金融支持》 ),完全控制在安全線之內,房地產開發商的償還情況相對正常, 令銀行業對此警惕性不高。但是,個人住房的信貸風險是有一段隱藏期的,真正暴露出來可 能要 3~4 年的時間。再加上目前的個人信貸保障系統尚未健全,大批買家申請樓宇按揭時所 能提交的還款能力和信用情況信息十分欠缺,令銀行存在很大的壞賬風險。而不合理的收入 預期和價格預期更加刺激了部分收入不穩定、 收入水平偏低的消費者通過按揭貸款購買住房, 一旦出現斷供、收入情況變化或者房產價格下跌,銀行便難免出現壞賬。 盡管目前銀行業對住房信貸違約現象進行了懲罰, 如北京市 14 家商業銀行已經對住房貸 款設立了信用記錄,在一家商業銀行有違約記錄的客戶將無法從其他商業銀行得到貸款,但 這樣一種事後的懲罰機制不能從根本上降低銀行業潛在的金融風險。 三、利率匯率制度改革和資本賬戶自由化過程中潛在著金融風險 從利率制度來看,我國長期實行缺乏彈性的官定利率制度,而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實行 低利率政策,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這種制度很難准確及時地反映資金的 供求狀況,引導資源合理配置。盡管不斷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嘗試,放寬了貸款利率的 浮動區間,允許存款利率下浮,但利率作為宏觀金融市場供求狀況的信號作用仍不能充分發 揮。貨幣市場的分割,基準利率的缺乏,都使得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 金融市場行為的盲目性。 在國際經濟變幻莫測的今天,外匯體制改革的效果帶有更大的不確定性。2003 年以來, 外匯占款一直是基礎貨幣快速投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下,數百億美 元的資金湧入香港伺機進入大陸,中國金融體系面臨更嚴重的沖擊。2004 年 8 月以來,機構 6 客戶和個人將外匯資產兌換成人民幣的業務規模大幅度增長,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早已擴大到 居民層次。自 2004 年 10 月 28 日央行宣布加息以來,這種預期更加強烈,因此人民幣面臨著 強大的升值壓力。而將外匯存款准備金率從 2%提高為 3%也不能緩和當前的壓力。 「歐元之父」 蒙代爾認為, 「一旦人民幣升值,外商投資將急劇下降,經濟增長放緩、失業增加、城鄉貧富 分化……中國將面臨嚴重的金融乃至社會風險。 」 資本賬戶自由化進程中,政府對資本管制能力的弱化,國外資本能通過各種地下渠道進 入中國,政府對外資企業的利潤轉移也難以監控,香港也日益成為資金進入或離開中國的中 轉地。國際資本投機沖擊是近年來金融風險轉化為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因此一旦經濟形勢 發生變化,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沖擊將遠比我們想像的嚴重。 四、現有金融體系背景下的金融風險仍將長期存在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佔領了絕大部分業務,普遍持有較強的流動性,是同業拆借市場上最 主要的資金供給方,也是政府債券的主要購買者。2003 年,人民幣貸款對存款比率平均為 76.8%,外幣為 80.8%。而其他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則往往是資金的借入方,流動性不足, 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這樣一種嚴重不平衡的結構必然不利於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不能滿足 我國經濟增長的需要。隨之發展起來的地下金融活動,兼具創造性和毀滅性,其規模已達地 上金融活動規模的 1/3,監管當局很難對其進行打擊和取締。地下金融活動給我國金融體系 帶來的不僅是金融沖擊,更多的是社會沖擊。 第四章 在我國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可採取的政策措施金融業是一個特殊的高風險行業,金融風險是一種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強宏觀調控,促 進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金融環境。因此,充分發揮金融促進經濟增長 和調節經濟結構的作用,綜合協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關系,健全市場機制, 保持經濟增長和信貸增長相適應,同時努力消除社會信用制度不完善、銀行內控機制不健全 和資本市場發展不規范等因素帶來的金融風險,形成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良性互動,顯得 尤為重要。 一、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加快商業銀行改革,打破不良貸款的惡性循環 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加快商業銀行改革, 應積極建立國家財政部門、央行、金融監管部門的協作機制,借鑒跨國銀行的經營模式, 綜合考慮地方政府在金融穩定中的收益和責任,前瞻性地設計商業銀行改革方案,促進銀行、 保險、證券行業的協調發展,著眼於硬化商業銀行的預算約束,並激勵商業銀行硬化國有企業 預算約束,創新宏觀經濟政策的傳導途徑,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7 地方政府應強化整體觀念,維護中央政府政策的權威性,積極引導地區經濟、金融體系 的發展。在積極彌補市場缺陷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要理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金融機構的關系,使之朝著激勵相容的方向發展,穩定金融。 二、健全金融立法,強化金融執法與監管力度。 健全金融立法,強化金融執法與監管力度。 金融經營活動應在嚴格明確的法律法規制度界定下進行,為此,應當針對我國已開始運 行的證券、期貨、信託業加快相關法律的立法進度;對於已有法律法規,在健全監管體系的 同時,強化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金融犯罪行為,確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三、加快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改革 逐步規范各級金融市場,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市場,減少對利率的管制,使其准確反 映資金供求狀況、經濟運行狀況。盡快完善外匯市場,改革人民幣對美元僵硬的穩定,放寬 浮動區間,緩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增強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強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 的協調性和有效性。 金融機構改革主要是銀行產權改革。目的是解決國有銀行產權關系不明、所有者缺位、 治理結構缺失、風險管理能力差、內部人控制等種種弊端。目前開展的金融創新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公司治理改革穩步推進。而如何按照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 提高資本充足率,加強風險管理,完善和規范授信業務程序,健全審貸分離制約機制,建立 良好的盈利模式,任重而道遠。 四、有效控制與防範 房地產金融風險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中央政府應制定有效的產業政策和房地產業發展規劃,及時調整房 地產政策法規,對房地產業的發展給予戰略性的指導。具體到各級政府,要設置符合市場需 求的房地產開發准入門檻,嚴格土地批租,利用行政手段調節開發行為。 作為信貸供給方的金融機構, 應努力提高風險意識, 按照人民銀行、 銀監會的相關規定, 嚴格房地產開發貸款准入門檻,切實加強信貸審查、管理、監管,警惕房地產泡沫出現,利 用信貸政策引導房地產市場結構調整,對過熱的房地產市場要適度降溫。建立並逐步完善個 人誠信體系,嚴格審查住房按揭貸款,防止「假按揭」等投機行為,積極推進住房貸款證券 化進程。 五、加大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 加大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 對於問題較多的信託投資公司,在清理的基礎上堅決與各級政府部門脫鉤,杜絕經營資 金的財政化,主要應按金融信託的應有原則積極進行改組,盡量實行平衡過渡。對於證券經 營機構,應盡快建立健全有關證券業財務會計制度,完善有關會計賬戶體系結構,充分發揮 商業銀行對證券投資清算資金的監督作用。 8 六、積極推進財政改革,增強財政實力,為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與風險化解能力的提高 積極推進財政改革,增強財政實力, 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就當前來說,應根據經濟發展情況,積極推進已經確定的以「費改稅」為重點的新一輪 財稅改革,並加強財政管理,提高效率,將現行稅制范圍內應收的稅收及時足額地收繳國庫; 通過編制「國有資本預算」,加強對國有資本營運的監控,確保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國有資 產的保值增值,特別是當涉及到國有資產變現時,能夠保證政府財政的應有收入;在節約的 原則下,調整財政公共投資方向,重點轉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項目投資,等等。以此促進財 政機制的完善與財力的充盈,使其成為防範與化解金融風險的堅強後盾。 七、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預警系統 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預警系統,立足於自防自救,防範金融危機, 及時減輕經濟和金融體系失衡的程度。首先需要運用現代電子技術,建立靈敏的信息監控和 發布網路。建立一套兼顧可比性、數據可得性的風險度量指標體系,能及時根據監測的數據 衡量我國金融系統面臨的風險。特別要關注國民經濟中的熱點行業和新興行業。其次,央行 與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可以根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溝通、聯系。及時根據宏觀經濟 運行數據以及風險監測結果,分析研究金融系統運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發出預警。要 藉助西方發達國家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方面的經驗,努力開展維護金融穩定的創新性和前 瞻性研究,積極探討分散、轉移、隔離、化解金融風險的辦法,改變單一依靠央行再貸款救 助的現狀。 9

5. 如何更好的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以下材料供你參考:
加強金融監管念,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隨著金融全球化和金融混業經營的日漸深入,如何實現我國金融監管水平質的飛躍,建立起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國際慣例,又符合我國國情的監管體制,以達到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目的,是當前所面臨的緊迫而又棘手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面下手來加強金融監管:
(一)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法規,完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面對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為順應世界金融業發展潮流,遵循國際慣例,我們應當根據我國金融市場開發的狀況、外資金融機構的設立和經營等情況及時清理和完善現的法律法規。同時還要相應加強我國金融業市場准入和業務規范、金融行業競爭、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金融網路化電子化等方面的立法。要建立健全信用體系,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通過增強借款人的償還能力和償還意願,促進借款人履約水平顯著提高,降低金融風險,加大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打擊力度,從而為維護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此外,我們還應當對金融監管的執法理念進行調整,給金融個體更大的行動和選擇空間,以適應金融業務發展的需要。
(二)更新金融監管理念,明確金融監管內容。從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方式來看,主要存在監管目標不夠明確,偏重於合規性監管和事後監管等弊端,已難到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為此,我們應當更新監管理念,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一是從傳統的合規性監管向經營性風險監管和功能性監管轉變,現在的合規性監管主要側重於金融機構的審批和業務經營的合規性,是一種一般性、淺層次、靜態的金融監管方式;而經營性風險監管則是以風險監管為中心,著重設立風險監管指標體系,早期預警體系和有效的「進入-退出」機制等,是一種深層次,前瞻性動態的監管方式,有利於統一監管標准,有效配置監管資源和提高監管成效;功能性監管關注的是金融產品所實現的基本功能,以金融業務來確定相應的監管機構各監管規則,強調的是跨機構,跨市場的監管,減少監管職能的沖突、交叉重疊和監管盲區,二是從單純維護金融安全監管提升到兼顧金融安全和提高金融業核心競爭力上來。
過去金融監管往往以犧牲效率為代價來追求所謂的「安全」,難免會產生「惜貨」和「大量超額儲備」等現象,這是一種監管成果的變形和異化;真正的監管應當在維護安全的基礎上努力提高金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注重在監管中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切實措施,將監管和強化法人治理結構,強化風險管理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做到兼顧安全和效率。三是以外部監管向內外結合型監管轉化。目前我國金融業自律意識較差,行業競爭往往處於無序和犧牲效率追求總量的狀態,加上金融監管信息存在嚴重的不對稱,所以金融監管主要側重於外部監管;但是從國外金融監管改革的潮流來看,應當採用內外結合型監管方式,逐漸將監管重心轉向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督促他們建立完善的金融機構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機制,確保金融機構的穩定健康發展。

(三)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機構披露的准確性和全面性將直接影響看金融監管制效率和成果,從美國安然公司和環球電訊公司破產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完全披露信息或披露假信息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當前,我國在信息披露方面與國際標准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披露的作不真實,如高估資本充足率和資產質量、准備金提取嚴重不足等;二是披露的信息不充分,如缺乏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和風險管理的定量信息,對會計報表附註不夠重視等;三是缺乏對信息披露的具體規范和統一規定等等。因此,我們應當進一步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統一信息披露原則和披露標准,規范披露內容,
注重會計報表和報表附註的真實性,滿足披露信息的有用相關、可靠和中立,報表附註則應當包括會計政策、資產質量情況,可能構成損失的或有事項金額和衍生金融產品的實際狀況等。要進一步改進披露方式,採用自願披露和強制披露相結合的方法,強調補充報表的披露;創新披露手段,藉助於現代信息技術,以實時披露代替定期披露,以復合數據披露代替財務數據披露以期達到巴塞爾協議和國際通行慣例的要求。

(四)完善金融監管操作,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是要制定金融機構市場准入的統一量化監化監管標准,確定區域內的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規模結構,確定金融業務結構和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嚴格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從而保證適度竟爭和防範化解風險,其次,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非現場監管,科學地設計統一的金融機構報表體系,力求金融信息全面、真實和及時地反映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和風險狀況,同時開發先進的報表分析軟體,建立一套嚴格准確地反映銀行資產負債運用結構、流動性、盈利性和資產質量等情況的比例分析體系,強化預警功能,對金融機構進行連續跟蹤,充分發揮事前監管的作用,將金融風險扼制於萌芽狀態。第三,加強金融信息系統的基本設施建設,因為金信息不僅是中央銀行和監管當局進行貨幣政策和實施金融監管的依據,也是其改善金融服務,提高政策透明度,進行有效監管的基礎,因此,應盡快建立一個適應金融發展變化,標准統一,檢索方便,資源共享的金融信息系統和包括企業和個人在內的信用信息系統,實現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機構進行實進的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

(五)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金融監管人員素質,我國己加入WTO,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洶涌而至,科學技術高速發展,金融創新日新同異,這些都要求金融監管人員掌握最新的科學知識,最新的技術手段,最先進的監管方法和最新的金融信息。監管人員如不具備這些素質,金融監管的質量和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加強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支具備以上素質的金融監管隊伍。一是要建立優勝劣汰的人才競爭機制,擇優調配優秀人才和業務骨幹充實副監管崗位,並在人、財、物方面向監管一線傾,形成突出金融監管這一主線的工作氛圍。二是加強業務培訓,採取「走出去,請進來」,以會代訓等多種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對監管人員開展業務培訓,如指派監管人員到金融機構進行實踐鍛煉,逐步熟悉金融機構的各項金融實務和業務流程,為監管工作打下基礎;聘請學有所長,精通業務的學者,專家辦理講學,使監管人員更多、更快、更好地了解、掌握先進的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開拓視野,全面提高監管人員的執法水平。三是加強對監管人員的「再監管」,著重抓好對監管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考核,使之依法行政,文明執法,樹立良好的監管形象。
此外,金融監管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應當在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的原則下,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教訓,在堅持效率性、協調性、獨立性和前瞻性有機結合的前提下,繼續強化我國的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各類金融風險,使我國經濟穩步、持續、健康的發展。

希望能幫到你。

6. 甘肅省強化金融風險防控 積極營造良好金融環境

原標題:我省強化金融風險防控 積極營造良好金融環境
本報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曹立萍)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召開全省人民銀行貨幣信貸暨金融穩定業務工作會議,明確該行今年將加大對扶貧、小微企業、涉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入實體經濟,為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金融環境。

去年以來,人行蘭州中心支行堅持支持發展和防範風險並重,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去年末,全省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9371.74億元,增長9.4%,保持了貨幣信貸合理穩定增長。全省普惠金融貸款余額3747.91億元,占各項貸款的19.3%,普惠金融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不斷提升。全省小微企業貸款余額4635.17億元,增長10.27%。
與此同時,深化金融風險防控,穩步實施存款保險差別化管理政策,建立健全央行金融機構評級工作機制,對114家法人銀行業機構開展央行評級。強化金融風險監測排查,摸排全省大型企業經營狀況,建立企業監測台賬和案例庫,有效防範區域金融風險。

7. 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金融風險管理

似乎只有大中企業才會與金融運作有所牽連。相比之下,小微企業通常更關注產品產銷,只要銷量持續增長,收入不斷攀升,就會忽視其他方面特別是金融風險。 然而,一旦企業面臨金融風險出現的問題,就無法立即運用相應的手段化解危機,而蒙受重大損失,甚至瀕臨破產的危險。所以,在金融已經滲透到市場經濟每個角落的現在,小微企業首先要重視金融風險,改變缺乏正確的風險管理意識的現狀。 小微企業面臨的常見金融風險 實際上,金融風險並不是由企業自身決策所決定的,而是企業外部的一種客觀存在,具有普遍性。由於小微企業規模的限制,其中最常見的不確定性企業金融風險,是源自金融市場風險,其主要表現有:匯率、期貨市場變動帶來的原材料成本及市場價格變化,從而帶來盈利能力的風險;資金供應變化帶來的資金問題,從而導致持續經營能力風險等。 在金融風險面前,並非所有的小微企業都會招致厄運,其結構性差異還是較為明顯的。許多資信狀況好、資產收益率高、經營機制靈活的小微企業往往能合理規避風險並不斷發展壯大。以張江高科技園區為例,每年都有小微企業由於良好的管理發展並上市,但是每年經過大浪淘沙,也有很多小微企業因為經營不善造成資金鏈斷裂而被淘汰關閉。可見,科學的企業管理才是防控應對風險的王道。 金融風險的控制方法,一般分為控製法和財務法。(1)控製法是指在損失發生之前,實施各種控制工具,力求消除各種隱患,減少金融風險發生的因素,將損失的嚴重後果減少到最低程度的一種方法。(2)財務法是指在金融風險事件發生後己造成損失時,運用財務工具,對己發生的損失給予及時的補償,以促使盡快恢復的一種方法。 在金融風險已經席捲的情況下,小微企業受規模限制,企業缺少差異性和制衡機制,金融風險的控制採用財務法比較恰當。 精細化財務管理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小微企業如何通過財務管理的精細化科學化來防範金融風險? 首先,要確立以金融風險防範為中心的財務管理目標,突出財務管理的中心地位。在國外,企業已將金融風險控制上升到企業戰略高度,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已逐步發展到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層面,成為體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為此,小微企業的領導者要立足自身實際,大力推行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和方法,並選擇恰當的財務管理方式促使企業管理邁上新台階。例如,可用現代信息技術或專業軟體實現對財務的科學管理;也可以藉助外力,通過外聘專業財務管理團隊的方式迅速提升管理水平。目前張江高科技園區已有專門為小微企業輸出財務管理服務的公司,助其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和抗風險能力。 其次,要建立系統的財務管理制度和風險評估體系。小微企業中並沒有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為使企業金融風險的防範具有連續性和專業性,必須建立系統的企業金融風險評估體系、財務管理體系,包括:風險定量評估系統,實時預警機制,定期報告制度。如: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上的項目進行分解,挖掘出經營活動各個環節暴露的風險,以及所能承受的風險種類和大小。在這個評估過程中,要考慮四個因素風險的數量和程度、企業自身管理風險的能力和條件、風險管理的外部環境條件及風險管理的成本。一旦發現金融風險,應立即發出預警信號,以便及時採取措施。 再次,建立科學的決策應對機制並採取相應的金融風險管理手段。 在目前金融風險的陰影下,經濟不景氣時期,小微企業的第一反應就是要削減成本。但是削減什麼?應該在哪裡投資來增加競爭力並為將來的發展作準備? 可以通過多元化財務管理渠道,採取多管齊下的管控手段。 (一)加強財務管理,多渠道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以增強抗風險能力。 以出口企業為例,缺乏核心技術和核心品牌導致的談判能力低下和出口企業的低利潤局面短期內很難得到改觀。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再加上人工成本的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使不少小微企業不堪重負。所以,可以通過合理降低庫存、整合供應鏈集中購買、從企業固定成本尋找壓縮空間、合理部署原材料的購入和投入周期等方式,來達到成本降低和原材料合理供應的目的。 (二)建立以資金管理為中心的財務管理方法,努力拓寬籌資渠道,並注重自身資金積累、合理分配。 目前不少小微業普遍陷入融資難、收賬難、訂單少的困境,尤其是出口企業的問題十分突出。雖然銀行、財政等均對小微企業有著不同力度的支持,但是融資難的呼聲仍然非常之高。有關數據顯示,小微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65%以上依靠自有資金或原始積累,20%左右通過金融機構借款,而通過企業上市或發行債券等方式融資的比例還不到1%。為此,小微企業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積極爭取銀行融資,不斷改善企業資信狀況,著力開展長期合作。二是積極探討其它融資方式,如股市主板或創業板上市,謀求健康快速發展。也能藉此推進財務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三是尋求民間借貸。這種方式需要小微企業謹慎把握,一般作為短期應急之需,並要求企業財務管理有著非常高的管控水平。四是要把 文‖陸麗芳 原始積累和留存收益作為企業所需資金的主要來源。嚴格防止將利潤分配於非生產領域。五是要加強企業各個環節的資金管理,努力挖潛增效,減少非生產性支出,爭取使每一分錢都能實現效益最大化。通過節流來積累資金,擴充資產,為企業長足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增強財務管理投資分析和決策能力適度控制發展規模。 由於目前國際和國內市場的變化,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均促使小微企業展開投資活動。然而,小微企業規模有限,精力也有限,想在短期內迅速膨脹是不太現實的。在資金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應堅持量力而行,適度控制。要充分考慮主業的盈利情況和所投項目的回報能力,確保企業有足夠的承受能力,不致因投資失誤而把企業逼向絕境。 按照規定程序科學合理地進行決策,是項目投資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小微企業應當堅決摒棄以往靠拍腦門做決策的傳統模式,注重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決策之前要進行充分的論證分析,深入開展可行性分析,把風險降到最低,提高投資的成功率。 作者系上海張江東區高科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歡迎發表評論分享到:

閱讀全文

與讓金融機構站在金融風險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諾安恆鑫混合基金 瀏覽:792
最便宜的商品期貨多少錢 瀏覽:805
基金業協會擬錄用名單 瀏覽:429
理財判斷題 瀏覽:779
瑞嘉創新投資 瀏覽:19
光大銀行住房循環貸款 瀏覽:461
機構與散戶資金 瀏覽:815
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 瀏覽:974
金新農股票今日價格 瀏覽:671
融資天使人 瀏覽:590
質享科技融資 瀏覽:550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理財產品 瀏覽:462
市場價格是買入價格嗎 瀏覽:966
金融理財公司靠譜么 瀏覽:198
甘肅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瀏覽:121
社會保險基金什麼意思 瀏覽:169
外匯流通商 瀏覽:290
信託實習責任 瀏覽:345
連鎖超市融資 瀏覽:171
中銀理財R3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