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資管新規對銀行的三大影響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投資本行或者他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這是為了去除通道,強化穿透管理,為防止資金空轉;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所投資的資管產品不得再「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 加強理財投資合作機構管理,延續現行監管規定,要求理財產品所投資資管產品的發行機構,受託投資機構和投資顧問機構為持牌金融機構。
拓展資料:
1、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要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其中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開放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5萬元降至1萬元; 理財產品銷售前在「全國銀行理財信息登記系統」進行登記,銀行只能發行已在理財銀行登記系統登記並獲得登記編碼的理財產品。這是為了實行產品集中登記,加強理財產品合規性管理,延續現行做法。
2、打破剛性兌付:推動預期收益型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型; 減少影子銀行風險:緊投貸款,對投資非標資產設置限額管理、風險准備金要求等限制; 防範流動性風險:禁止資金池業務,加強對期限錯配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去杠桿: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統一資管產品杠桿比率要求; 防範操作風險:統一資管產品的資本和風險准備金計提要求。集合資產管理是集合客戶的資產,由專業的投資者(券商)進行管理。它是證券公司針對高端客戶開發的理財服務創新產品,投資於業績優良、成長性高、流動性強的股票等權益類證券以及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的資產。
3、同行業務的本意是金融機構間的相互借貸,提高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和資金使用效率。但是,慢慢地,一部分銀行發現,只要同業資產比同業負債的利率高,一樣可以像存款那樣賺取利差,因而它們開始主動配置同業負債去支撐資產。 同業業務佔比最少前三強:華夏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佔比最多是:興業銀行。
Ⅱ 資管新規什麼意思,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資管新規是資產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同時也可視為是股市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它有利於資管行業的規范發展,客觀上也有利於中國股市的規范發展。
所以,就資管新規來說,雖然從短期來說,它有可能影響資金流向股市,對股市構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它是有利於股市的健康發展的。就此而論,認為資管新規對我國證券市場具有深遠影響並不為過,將會成為客觀事實。
與股市定位相關聯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問題。在目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中,大股東一股獨大。這不僅危及上市公司結構治理,讓大股東在上市公司形成一言堂的局面,一切由大股東說了算,而且由於大股東持有大量的甚至是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股權。
這也使得股市成了大股東的提款機,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卻成了大股東套現的買單人。這個問題不解決,資管新規再怎麼嚴格執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也改變不了投資者利益受到損害的事實。
(2)資管新規全文對金融機構影響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問題。這是目前A股市場的一大短板。雖然為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管理層先後推出了先行賠付制度、持股行權制度,但這顯然並不能保護大多數投資者。
而在這個問題上,集體訴訟是被證明是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最有效手段。而這個呼聲,在A股市場也一直都很強烈。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即便有資管新規出台,也是很難真正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
所以,盡管資管新規的出台對於中國股市來說具有積極意義,但它對股市的影響還是十分有限的。中國股市還必須直面影響股市發展的實質性問題,並切實有效地解決這些實質性的問題。
Ⅲ 2022資管新規對銀行的影響
新規發布實施後,商業銀行理財合規轉型初顯成效,產品凈值化轉型成為行業共識;銀行業短期內理財收入總體下降,長期而言理財子公司專業化運維任重道遠;新規對融資的緊縮沖擊使得銀行不良資產反彈壓力有所加大;銀行貸款增長雖受益於非標回表,但卻受制於資本金和風控約束。
拓展資料:
銀行的分類
1、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職責:執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對金融機構乃至金融業進行監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機構。
2、政策性銀行: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職責:參股或保證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專門為貫徹、配合政府社會經濟政策或意圖,在特定的業務領域內,直接或間接地從事政策性融資活動,充當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進行宏觀經濟管理工具的金融機構。
3、商業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交通銀行等。職責:通過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是金融機構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機構,商業它主要的業務范圍有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以及辦理票據貼現等。
4、投資銀行:包括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富國銀行、法國興業銀行等。職責: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5、世界銀行:用於資助國家克服窮困,各機構在減輕貧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Ⅳ 資管新規
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沖擊,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規范轉型面臨較大壓力,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范轉型,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審慎研究決定,7月31日發布《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 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公告稱,將原本在今年年底結束的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
(4)資管新規全文對金融機構影響擴展閱讀:
1.資管新規過渡期的延期是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金融帶來的沖擊。
2.過渡期延長不涉及資管新規相關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
3.延長過渡期1年,有助於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
4.對沖疫情影響的同時,推動金融機構早整改、早轉型。
5.研究提出了「過渡期適當延長+個案處理」的政策安排。
6.引導資管行業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能提前完成整改任務的金融機構,給予適當激勵。
7.對於未按計劃完成整改任務的金融機構,採取懲罰措施外,視情採取監管談話等措施。
8.此次過渡期延長的政策安排,並不意味著資管業務改革方向出現變化。
過渡期延長不涉及資管新規相關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金融管理部門將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夯實金融機構主體責任,在鎖定存量資產的基礎上,繼續由金融機構自主調整整改計劃,按季監測實施。同時,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加大創新支持力度,為存量資產處置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過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確保資管業務順利轉型,實現老產品向新產品的平穩過渡。
Ⅳ 狼終於來了,資管新規到底對金融業有何影響
1.總體來說,打破剛兌對投資人的影響最大。短期理財將會越來越少,投資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2、私募最煩,恐怕財路要斷掉不少。很多互金平台也會跟著苦。3、公募基金不能進行份額分級;保本基金也會受到大影響。
Ⅵ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都有哪些影響
對於我國百萬億元規模的資產管理市場,資管新規從醞釀到徵求意見一直牽動著市場的神經。特別是存量規模接近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向標准化、凈值化轉型的進展備受市場關注。
截至2017年底,除了招行、中信銀行之外,多數股份行理財余額大幅減少。
資管新規落地後對銀行理財沖擊有多大?周之行分析稱,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依然會持續發展新產品,即便是採用表外轉表內的方法,也會試圖將資管資金存留在銀行體系內,但這部分一定會外溢,初步估算大概七成規模依然在銀行體系之內。部分資金體量會慢慢往外部資管公司流轉,包括公募基金,甚至包括私募基金都有可能吸收銀行外溢的存量資金。
奧緯研究報告顯示, 當前,銀行客戶行為正在加速市場化,其中個人金融資產投資配置中,銀行理財、股票、公募基金、信託、私募、保險的佔比顯著增加。而居民儲蓄卻從2007年的69%下降至50%。
在資管新規的新導向下,將嚴格區分合格投資者和非合格投資者,這從本質上有利於銀行。「未來非標投資者會部分回到銀行存款體系,尤其是降低債權類合格投資者的標准以後,他們可能進入債權的非標投資,成為合格投資者。」
此外,他認為,資管新規落地後,資管市場將出現底層資產替換。首先,債權資產從影子銀行資產替換成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資產,資產特性變得更分散了;其次,資管新規後,底層資產將向二級市場轉向,實際上變成二級市場公開的資產;最後,期限拉長後,底層資產將向PE類資產轉變。銀行做不了二級市場和PE市場,某種程度對銀行是挑戰。
Ⅶ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三大影響
1.從資產端來看,資管新規禁止期限錯配,而非標資產的期限普遍較長,這就要求銀行理財壓降非標資產規模,同時「非標」與「標」的認定標准趨嚴,也加大了銀行理財非標轉標的難度,要完成壓降規模只能連帶著標准資產的規模也下降。
2.從產品端來看,資管新規打破剛兌,保本理財正式終結,凈值化產品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在凈值化產品的設計上,大部分銀行缺乏相關經驗,更缺乏配套的系統/運營支持體系以及人才儲備,難以設計出合適的產品的留住現有的客戶。
3.從客戶端來看,一方面,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理財產品的凈值開始波動,而銀行客戶的風險偏好較低,儲蓄客戶轉化為理財客戶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新規對合格投資者額認定標准進一步趨嚴,也加大了銀行理財攬客的難度。
拓展資料: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影響多大?
1、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不得保本保息今年銀行非保本理財的發行比例維持在2/3左右,但是根據銀行披露的數據,絕大多數產品都能如期兌付本息,幾乎不存在理財產品虧損的情況。數據顯示,3月份共有15212款理財產品到期,6149款產品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共有157款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收益達標比高達97.45%,沒有一款產品虧損。
2、產品實施凈值化
管理目前絕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封閉式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產品的期限是固定的,有預期的收益率,但是今後這種產品要向凈值化轉型。
3、90天以內封閉式理財停止發售
2017年之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在4-5個月之間,90天以內的理財產品佔比較高,在40%左右,由於流動性比較高,深受投資者喜愛。資管新規意見稿發布之後,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的佔比逐漸下降,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4月份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佔比降至30%以內,11月意見稿發布之後的5個月內,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由5.2個月拉長至6.5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