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英國金融服務的變遷

英國金融服務的變遷

發布時間:2022-08-08 18:07:41

1. 誰能介紹一下英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變化及成因

英國是最早完成近代化的國家;

1688年光榮革命,
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18世紀中後期開始工業革命,

·紡織工業
1733年鍾表匠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8年凱伊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1779年克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英國是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加之他的擴張殖民,英國獲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倫敦也因此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國力大增,英國則在二戰中元氣大傷,國際金融中心由倫敦移向紐約。

簡單介紹一下,希望有用。

2. 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現代金融業是從世紀之後慢慢發展起來的,起源是從一個叫「聖殿騎士團」的機構開始的。

中世紀時,歐洲基督教的地盤被伊斯蘭教佔領了。到了11世紀,教皇進行十字軍東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然後把它開放給歐洲各地的朝聖者來朝拜。聖殿騎士團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朝聖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這些騎士團的人就發現了:保護朝聖者可以作為一門生意來做。因為朝聖的路途很遙遠,朝聖者帶很多財物不安全,需要一個異地託管財物的體系。但是,歐洲當時小國林立,壁壘重重,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建立這樣一個跨國的異地財務託管體系,只有像聖殿騎士團這樣遍布歐洲的武裝軍事力量才能幹這件事。

所以聖殿騎士團發現開展這樣的業務既方便,也特別賺錢:朝聖者可以在歐洲存錢,然後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國異地的匯兌就變得特別流行。很快地,這種業務就超出了保護朝聖者的范疇,在整個歐洲擴展開來。

在財務託管、貨幣匯兌的基礎上,騎士團發現原來金融業務才是最賺錢的業務,所以他們就拓展了業務:替英國國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國國王徵收稅費,替英國和法國經營皇室的債務、債券,還替各國的貴族進行信託理財

擁有了資金實力以後,當各國國王交戰需要用錢的時候,騎士團就會給他們貸款。所以聖殿騎士團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到14世紀,這些匯款、存貸、理財、支付等標準的信用中介業務已經隨著聖殿騎士團的拓展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單單是國王貴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在聖殿騎士團這里做儲蓄理財業務。

所以說,歐洲在14世紀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有比較強的金融意識,而聖殿騎士團所扮演的正是「銀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個歐洲金融啟蒙者的角色。

(2)英國金融服務的變遷擴展閱讀:

14世紀之後,隨著英國、西班牙、法國幾個大國的興起,騎士團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後,歐洲還是有一個社會結構上的真空地帶,接著,其他的信用機構就發展起來,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開始,義大利北部的銀行業興起,在地中海地區取代了聖殿騎士團的作用,為各國貴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務。到16世紀,西歐小國荷蘭的股票證券票據市場也開始崛起,成為歐洲的票據結算中心。17、18世紀之後,英國、法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

這一系列的金融業務,都延續了聖殿騎士團的金融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就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我把它稱為歐洲的「銀行貨幣信用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美金融市場的雛形。

3. 倫敦金融城的發展歷程

倫敦城的發端始於公元43年,中間經歷過許許多多滄桑變化,尤其是1665年的瘟版疫和1666年的大火給她帶來了毀權滅性的災難。但是,大火之後的倫敦城很快就在恢復的同時發展壯大起來。到工業革命之前,倫敦就已經成長為世界首要的金融中心,而倫敦城則是這個中心的硬核,絕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都集中於此。但是,戰後由於英國本身經濟的衰退,並且由於倫敦城內的銀行家們過於自負,懶於改變他們已習慣的傳統作法,再加上別的金融中心的崛起,導致倫敦城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跌落。但是,倫敦城內的深厚的國際銀行業務的基礎,以及在長期操作過程中積累的信用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經驗使她在60年代以後,恢復了其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

4. 現代銀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重要的變遷 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發揮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什麼

銀行的起源
最早的銀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倫,那時的寺廟就已有經營保管金銀、發放貸款、收取利息的活動。在公元前500年的希臘,公元前400年的雅典和公元前200年的羅馬帝國,都可以找到原始銀行的雛形。

近代銀行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主要出現在當時的世界商業中心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銀行通常被認為是最早使用「銀行」名稱經營業務的。英語中銀行一詞「bank」就是由義大利語的「BanCa」演變而來的,原意是交易時用的長凳、椅子。16世紀末,銀行逐漸在歐洲其他國家興起,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1619年成立的漢堡銀行和1621年成立的紐倫堡銀行等都是當時著名的銀行。

英國的銀行是在金匠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7世紀中葉,英國的金匠業很發達。他們代為客戶保管金銀貨幣,簽發保管憑證,收取保管費用,還進行金銀劃撥。後來,隨著保管收據逐漸演變為銀行券,劃撥憑證演變為銀行支票,十足准備金轉變為部分准備金,金匠業逐漸發展成為從事貨幣經營業務的銀行業。

我國的銀行業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周禮》中就有「泉府」的記載,即辦理賒貸業務的機構。春秋戰國時,借貸行為已經很普遍。到了商業發達的唐代,不僅開辦了稱為「飛錢」的匯兌業務,還出現了「質庫」,即當鋪。以及後來宋朝設置的「便錢務」,金代的「質典庫」,元代的「解典鋪」,明代的「錢庄」和清朝的「票號」,都是從事貨幣經營業務的機構。

近代銀行雖已具備了銀行的基本特徵,但它主要以政府和封建貴族為放款對象,並且放款利率很高,通常都在20%~30%以上,帶有明顯的高利貸性質。17世紀末到18世紀期初,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為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商業銀行。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演變為資本主義銀行;二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按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組織的股份制銀行。1694年,英國政府支持創辦了第一家資本主義股份制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標志著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制度開始形成以及現代銀行的產生。繼英格蘭銀行之後,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成立了資本主義商業銀行

5. 英國經濟的發展史

英國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英國的農業高度集中,高度機械化,並且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製造地,工業的重要性仍不斷下降。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處於世界領導地位,國際知名學府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國的旅遊業也相當重要:每年有超過2700萬中國遊客,排名世界第七,低於加拿大(3300萬)而高於奧地利(1910萬)。 以匯率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英國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系。她的經濟在歐洲僅次於德國。 英國是全球化國家之一,根據最新調查,英國在全球化指標上排名第四。英國首都倫敦是全球兩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和紐約齊名。 英國經濟被廣泛形容為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她的組成部分依次由大至小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自1973年起,英國是歐盟會員國。 1980年代,在撒切爾夫人政府的管治下,大多數在1940年代被國有化的、在工業和服務業上的國有企業都被重新私有化。英國政府只擁有少數工商產業,英國皇家郵政是其中一例。 英國經濟正經歷150多年來最長的持續增長時期,自1992年以來每個季度都有增長。在通貨膨脹、利率、和失業率方面都保持了較低的水平,也使英國成為歐盟中最強的經濟體之一。因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英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在歐盟國家中位列第十二名。但是,與其他英語國家一樣,其收入不平衡水平高於許多歐洲國家。盡管石油收入不菲,英國仍具有世界第三大經常賬戶赤字。 盡管英國的「人均勞動生產率」近20年來顯著增長,並超過了德國的生產率,但仍落後法國工人每周35小時工作時間的水平約20%。英國的「平均每小時勞動生產率」位於「舊」歐洲(15國)的平均水平。 英國在人類發展指數中位列第16。
應答時間:2020-12-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6.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英國經濟改革的歷史作用

「撒切爾革命」與「新混合經濟」合理界定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的關系,不但是兼顧效率公平的結果,更是協調各方利益、實現共贏的結果 「混合經濟」是目前國內學術界熱議的一個概念,其核心是平衡政府與市場、社會與個人的關系。英國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經濟模式,先後經歷了「撒切爾革命」和布萊爾「新混合經濟」,兩者雖有偏重,但實質相同且一脈相承,都是對經濟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關系的調整,屬於「混合經濟」模式的范疇。對其進行研究,對於我們頗具借鑒意義。 「撒切爾革命」 1979年,英國撒切爾夫人上台。作為新自由主義的信徒,撒切爾夫人主要採取四項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貨幣,三是削減福利開支,四是打擊工會力量。1979年,英國政府出售英國石油公司(壟斷國企)19%的股份,拉開撒切爾時代私有化的序幕。超過100萬的公共住宅以折扣價直接賣給私人。英國電訊公司、宇航公司、天然氣公司、鋼鐵公司、自來水公司等壟斷巨頭的股票被賣給民眾,甚至皇家軍械公司也被賣給了私有化之後的宇航公司。同時,撒切爾政府積極地將「社會公共服務」推向市場,鼓勵私人企業參與社會服務。那些原本由政府財政負擔的公園維護、垃圾清掃、校園伙食、精神病院、福利醫院都可以由私人提供,甚至少管所和監獄都可以在政府協助下由企業建造。 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英國的通貨膨脹率持續下降,財政赤字轉為盈餘,經濟增長率先後超過了美國、聯邦德國、法國,並在1988年超過了日本。撒切爾夫人的改革也被稱為「撒切爾革命」。 _然,「撒切爾革命」也不是沒有代價的,經濟自由化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貧富懸殊加劇,失業問題嚴重。為了減少通貨膨脹所實行的緊縮政策,使得商業損失和破產均有增加。放寬金融管制政策雖然令倫敦金融城崛起,卻導致了資本不再對製造業注資,造成了英國傳統製造業的衰落,大批工人因此失業。當經濟保持增長時,人民還能忍受,一旦經濟停滯,經濟自由化也就維持不下去了。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資本向第三世界流動,西方世界整體陷入衰退。從1997年開始,在西方幾個主要國家的大選中,保守黨連連失利。英國工黨籍此機會,贏得大選勝利,布萊爾取代梅傑出任英國首相。 「新混合經濟」 工黨重新上台後,並沒有回到「福利國家」的舊路,而是重新界定了自由市場與國家干預的關系,盡管新工黨仍實行「混合經濟」,但有別於80年代之前的「混合經濟」,所以被稱為「新混合經濟」。 「新混合經濟」不再把公有製作為目標,而是把經濟發展作為目標。實踐證明,國有制效率低下,並不能解決經濟危機;其福利作用則代價巨大,且難以維持。1995年4月29日,在布萊爾的倡議和努力下,工黨廢除了黨章第四條,放棄了公有制主張。 「新混合經濟」的福利政策與老工黨迥異,反而類似於撒切爾夫人的有限福利政策。布萊爾在其《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展望》一書中指出,「由勞合·喬治和丘吉爾首創,並為1945年工黨政府所繼承的福利國家是最值得我們驕傲的創舉之一,但它今日卻為兩大弱點所困:它未能有效地緩解貧困,未能恰當地幫助人們更加獨立,從福利走向就業。太多的人接受了福利,並從此停步不前。結果是,福利國家既未充分實現其創始原則,又未能體現其成本效益」。為此,布萊爾政府確定的政策方針是:社會福利限於「通用福利」,原則上要使受助者得到的總福利始終低於重新就業的收入水平。「政府的任務是提高宏觀經濟的穩定性,發展一種鼓勵人們自立而不是依賴的稅收和福利政策」。布萊爾上台後,並沒有增加稅收和開支,反而降低了稅收負擔和削減了政府開支,以求刺激投資,確保經濟增長。 「新混合經濟」的福利政策適應了英國階級結構的變化,因為英國的工人階級已發生分化,其上層已成為中產階級,對於福利社會持反對態度。即使工人的中下層,大多也反對福利社會。因為福利的來源是他們的稅負,羊毛出在羊身上,增加福利不如減少稅收。工會的主張實際上失去了社會基礎,工黨最終選擇與工會脫離關系,成為代表整個社會利益而非工人階級利益的政黨。 從本質上看,「新混合經濟」在維持有限福利的前提下,更強調市場的進取精神,這與「撒切爾革命」是一脈相承的。但「新混合經濟」也反對「市場原教旨主義」,主張自由競爭與社會合作同時共存。撒切爾夫人有句名言:「沒有社會這回事,只有個人和家庭」。她認為,政府只有為弱者提供最基本生存必需的責任,而毋須顧及社會不平等。撒切爾夫人的這種主張頗受爭議,認為撒切爾不僅損害了英國的福利制度,弱化了獨立工會運動,造成了大批人陷入失業,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個個人主義的、自私的社會,此前英國那種更為集體主義的、相互扶持的社會一去不返。「新混合經濟」試圖整合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要以一種政企之間、勞資之間新的夥伴關系代替那種在原始自由市場和指令經濟兩者之間的選擇——不是取消市場,而是使之富有朝氣並為公共利益服務,為所有人提供機會。」 因此之故,「新混合經濟」仍承認國家干預的作用,但與老工黨不同的是,國家干預是有限的,政府對市場不是起控制、支配的作用,而是要起一種補充、調節和潤滑的作用。「在微觀經濟政策領域,重要的是要區別哪些領域由政府做最為合適,哪些領域由私營部門來做最為合適,以及哪些領域兩者合作才是提高企業業績和生產能力的最佳方式。」布萊爾政府將政府投資限定在基礎設施、教育培訓及科技創新方面,並且在投資時採取與私營部門合作的方式,政府幹預仍然藉助市場的力量。 國家干預必然導致官員權力膨脹及權力尋租,為此,布萊爾政府也採取了針對措施。比如,布萊爾上台不到一周,就做出使英格蘭銀行獨立的驚人之舉:讓主要由金融專家組成,隸屬英格蘭銀行的「貨幣政策委員會」來主管國家的貨幣政策,大大降低了政治因素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並制定了嚴格的「貨幣政策框架」和「財政政策框架」,以確保實現宏觀經濟穩定的目標。 布萊爾在擔任首相的10年中帶領英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成就:GDP年均增長2.3%,年均失業率僅為4%左右,人均工資保持了4%的增長態勢。與歐盟幾乎所有的成員國長期飽受低增長和高失業的折磨相比,英國被宣稱是歐洲大陸上最健康、最強壯和最成功的經濟體。 英國模式變遷的邏輯 綜觀英國在20世紀的經濟模式,經歷了三次大的轉變。一是從20世紀初到撒切爾夫人上台之前,從自由市場經濟向國家干預經濟的轉變,其核心是推行混合經濟,實現福利國家。二是1979年開始的「撒切爾革命」,其特點是回歸經濟自由主義,但並未完全否定福利政策。三是1997年開始的布萊爾「新混合經濟」,可以說是對以前經濟、社會政策的整合。它繼承了社會包容、平等、關懷弱勢群體這些傳統的左派價值觀,但又包括了權力下放、鼓勵競爭、打破國有壟斷這樣的自由主義內容。經濟上,實行既反對傳統左派的國家干涉主義,又反對新右派的自由市場經濟;資源分配上,市場與政府的手段並用;社會組織形態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元素兼收並蓄,其核心是尋求「發展與公正」、「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20世紀英國經濟模式的變遷,有其合理的內在邏輯。「市場失靈」意味著自由市場經濟有著內在缺陷,需要國家干預,這是第一次轉變的基礎。而「政府失靈」則意味著國家干預並非萬應靈葯,國家干預有時不但不能解決「市場失靈」,甚至自身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這是第二次轉變的基礎。「撒切爾革命」實質上並未實行完全的經濟自由主義,對於福利國家仍有保留,只不過手段過於激烈,這也是社會轉型時不得不採取的手段。而布萊爾的「新混合經濟」,在本質上與「撒切爾革命」是相似的,都是自由市場與國家干預並重,兩者的區別主要在價值觀,而非具體政策。撒切爾主張自由主義經濟,但未否定福利國家;而布萊爾強調社會合作,但仍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所以,第三次轉變並不是對第二次轉變的否定,而是對「撒切爾革命」的完善與發展。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撒切爾革命」與「新混合經濟」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對市場經濟與國家干預關系的合理界定,也都是「混合經濟」的表現形式。只不過與之前的「混合經濟」相比,改變了過度的國家干預以及過度的福利政策。 「撒切爾革命」與「新混合經濟」合理界定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的關系,不但是兼顧效率公平的結果,更是協調各方利益、實現共贏的結果。20世紀之前的自由競爭,有利於精英階層的利益,但不利於作為草根階層的工人階級,有效率但不公平。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混合經濟」,則過度照顧了工人階級的利益,貌似公平,但無助於效率,最後公平也無法保證。「撒切爾革命」與「新混合經濟」則兼顧精英階層與草根階層的利益,盡管不能實現完全的公平,但也基本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只有實現共贏的經濟模式,才是合理的模式,「撒切爾革命」與「新混合經濟」同時兼顧各方利益,代表了正確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獲得經濟成功的國家,都是市場調節與國家干預並行、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國家。比如,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既注重個人競爭,也注重社會合作;既強調自由,又強調秩序。在公司治理中,既有基於資本治理的董事會,也有基於工人參與的監事會,這種權力格局,正是各方利益同時得以實現的保障。又如,瑞典的社會民主主義,要求在政治上實行階級調和,在經濟上實行混合經濟,在分配上實行收入均等化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工人和僱主處於平等地位,各自都有自己的階級組織:總工會和僱主協會,國家則是超階級的。有關工資和其他勞資糾紛問題,由僱主協會與工會雙方自由談判,協商解決;協議不成,則由超階級的政府出面談判。全社會依靠政府、僱主協會和工會三大權力中心相互協調、相互制衡,以維護階級合作與利益平衡。即便偏重於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在出現經濟危機時,也會選擇民主黨上台,以增加社會福利。 總之,市場調節與國家干預並行,通過「混合經濟」兼顧公平與效率,是實現共贏的有效的經濟模式。當然,國家干預的強度_方式,不同的國家應有不同的選擇。比如新加坡與韓國都是選擇了威權政治模式,國家干預比較有力。就中國而言,由於中國的歷史傳統以及當前環境,實行有力的國家干預是必然選擇。當然,國家干預應當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保障各個階層的利益,實現共贏,才能取得成功。共同富裕既是經濟發展的目標,也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而共同富裕就是共贏,需要通過「混合經濟」來實現。來源:英國的混合經濟改革

7. 倫敦金融城的歷史淵源

倫敦是世界上最富歷史傳奇和現代情趣的城市之一。她不僅以其豐蘊的文化內涵、美麗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旅遊者和留學研究人員,更以其深厚的金融基礎、便利的交通、通訊和優越的金融經濟政策吸引著世界上各大金融機構在此聚集。然而,這些金融機構和英國歷史悠久的銀行、證券交易所一起,生存在泰晤士河北岸一片面積僅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一片土地便是大名鼎鼎的「倫敦城」,因其金融機構密集,所以又稱「金融城」。
倫敦金融城曾經無比輝煌,也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它為英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80年代裡,它每年使英國純收入稅利20億英鎊以上,即使在經濟衰退的90年代初期,失業率居高不下時,倫敦城為無數人創造了就業機會。1995年,倫敦城內從事金融業、商業的人員有70萬,比法蘭克福的總人口還要多。但是倫敦城的功與過卻是英國人長期爭論的問題。
有人認為,倫敦城從來只考慮自己的發展和利潤,而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和工業的發展卻漠不關心。一次大戰結束後,由於倫敦城將精力過多地投放到海外的投資中,從而使英國的工業得不到發展所急需的大量資金,這樣,美國和德國不僅在鋼鐵等傳統工業上超過了英國,而且在高科技領域也領先於英國。1952年,首相邱吉爾為了保持英鎊的地位和維持倫敦城在國際金融上的重要性,採取了嚴苛的財政預算和緊縮貨幣政策,結果他的目的暫時達到了,但英國的工業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即經過一個短暫的戰後高漲期之後,國內需求持續地下降,幾個主要產業:造船、紡織、鋼鐵和煤炭都嚴重地收縮了。然而,即使是這樣,還是沒能擋住英鎊擠兌的命運。

8. 論證英國地理位置對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必要性

摘要 地理布局情況

9. 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的歷史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FSA),該局於1997年10月由1985年成立的證券投資委員會( and Investments Board---SIB組織)改組而成,作為獨立的非政府組織,擬成為英國金融市場統一的監管機構,行使法定職責,直接向英國財政部負責。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機構,賦予了法定權力的金融服務及市場法案2000(FSMA),是一家有限擔保和融資的金融服務行業。
作為英國的金融服務監管機構,FSA的法定目標是制定規則,廣泛調查和權利執法,董事會制定了整體政策,但是日常決策和管理工作人員是執行委員會的根本職責。FSA的力量和目標是通過金融服務和市場法案2000(FSMA),也旨在促進高效、有序和公平的金融市場和遵循FSA良好的監管原則。
◆1998年6月完成了第一階段改革,銀行監管職能由英格蘭銀行轉向FSA。
◆2000年6月,皇室批准《2000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擬於2001年執行,屆時證券和期貨局(Securities and Futures Authority)、投資管理監管組織(Investment Management Regulatory Organisation)、個人投資局(Personal Investment Authority)以及Building Societies Commission、Friendly Societies Commission、Register of Friendly Societies等機構職責,將並入FSA。

閱讀全文

與英國金融服務的變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護信託怎麼買 瀏覽:161
基金一日跌最多是多少 瀏覽:192
文化期貨模擬要錢嗎 瀏覽:673
光大期貨怎麼登錄 瀏覽:183
人民幣換瑞士法郎銀行 瀏覽:444
投資個人理財 瀏覽:925
有贊融資情況 瀏覽:135
分期樂貸款可靠嗎 瀏覽:809
股票啟動信號 瀏覽:997
北京住房公積金貸款擔保中心網址 瀏覽:970
禁止大學生貸款 瀏覽:211
期貨時間交易網 瀏覽:487
柴油歷史價格 瀏覽:517
民營企業融資貴融資難 瀏覽:286
眾盟融資 瀏覽:763
境外匯款虛報 瀏覽:406
抵押貸款用來投資房產 瀏覽:79
金融資產轉移案例ppt 瀏覽:23
20歲5000元的小額貸款 瀏覽:514
金基金獎2019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