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理整頓金融秩序監管重點是哪裡
5月24日消息,近日,央行發布《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簡稱《報告》),新增「全面清理整頓金融秩序」,引起市場人士對於監管層下一步「防風險」具體舉措的猜測。
「比如說,借用互聯網金融『馬甲』的民間借貸和大量的金融控股公司,都是無牌照、沒有監管主體的對象。」曾剛說,這些機構有非常多潛在的風險,也傷害了很多投資人的利益。這些機構並沒有從業的資格和對應的現有的監管制度,全面的「清理整頓」的表述更准確一些。
在曾剛看來,今年監管層恐怕要對未持牌機構、包括之前大量的民間借貸行為以及金融控股公司行為進行規范。「有些要清理的就要清理,不應該存在的要退出市場。如果涉及到違法行為還要追求刑事責任。」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於金融機構自身而言,仍然要按照整體金融監管的要求,切實實現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金融風險。對於一些所謂的產融結合的金融控股公司,下一步也要制定出台相應的辦法進行管理,防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來源:人民網
Ⅱ 銀行網點最新消息
僅今年年初至2月28日,銀監會就批復關停銀行網點115處,同比去年上升23%。從關停網點的地區來看,過去6個月,浙江關停最多,6個月就有53家銀行網點宣告關停,其次是雲南、北京、天津、四川、上海,關停的銀行網點超過90%以上位於發達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
成都地區一家股份行社區支行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銀行網點共有營銷兼前台兩位、信貸咨詢人一位、負責人一位,每年人工成本大約為40萬元,60平年租金大約25萬元,此外還有設備維護費、水電費、宣傳費、辦公費用等,一年開銷至少是80萬。
Ⅲ 互聯網金融會不會沖擊現有融資領域
互聯網金融為何對傳統銀行沖擊有限?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會不會對現有銀行業造成顛覆?在業務上是不是從此就讓銀行原來的傳統領域和業務受到巨大的沖擊或者挑戰?曾剛認為,這種沖擊很有限。
目前來看整個社會主體的結算支付還是在由銀行體系完成,整個社會財富主要的部分是在銀行體系之間的轉賬,實現經濟的流轉。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量在整個金融體系的支付規模里佔比1%左右,並沒有沖擊到傳統銀行業的核心業務。
原因在於,傳統銀行業和互聯網金融面對的主要客戶是不同的,第三方支付是以小額交易為主。事實上,第三方支付提供了一種信用中介和信用見證的服務,解決了網上交易的信用風險,從性質上講傳統銀行業早就在做這種服務,比如對外貿易之中,傳統銀行沒有做第三方支付的原因在於,從成本考慮來講,商業銀行無法提供太多小微的信用支持。
2)第二,互聯網金融和銀行業務性質有差異,跟銀行負責的層級不一樣。第三方支付所完成的客戶之間的交易其實是二級帳戶,始終脫離不了銀行體系;而從資金來源方面看,因為互聯網金融不能有杠桿,所以互聯網金融的規模依然非常有限,尤其是在融資方面。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范圍內的P2P提供的融資規模一千億美元左右,國內可能還不到一千億人民幣,這樣的規模相當於銀行業來說顯然很小。
事實上,如果在正常的銀行體系裡面能夠融到資的客戶,不會願意到網路平台進行借貸,互聯網金融目前的主要客戶對象依然是游離在銀行服務體系外的,換言之,由於性質、客戶對象是不同的,也就還沒有對傳統銀行業業務造成沖擊。
3)互聯網金融產品難以擺脫傳統金融市場的定位。雖然余額寶等產品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貨幣市場基金,根據阿里的客戶實際使用資金的特點進行了一點創新,但是這個創新並沒有脫離市場貨幣基金的本質,未來發展發展中會遇到和貨幣市場基金一樣的障礙。
4)政策監管方面上的寬松證明互聯網金融目前影響有限。互聯網金融目前發展很快,有很大的原因在於監管部門還沒有進行適當的監管。實際上金融行業必然會有風險和監管,不同風險需要有相應的不同原則,從目前來看,由於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規模還比較小,現在為止金融部門保持比較寬容的態度,但是隨著規模越來越大,挑戰越來越多,受到監管會越來越多。
互聯網金融未來面臨三大發展障礙
1)第一是金融業務能力問題
曾剛認為,在傳統金融領域核心競爭力不是靠概念,長遠看是取決於金融能力,也就是投資管理能力。互聯網金融產品規模可以不斷擴大,不斷擴大的結果是要使投資能夠給客戶提供穩定的回報,現有的余額寶還有類似的與互聯網相關的貨幣市場基金,所做的投資其實非常簡單,這種比較簡單的投資在長期內不足以能夠維持長遠的回報。
2)面臨很多未知金融市場風險
在遇到金融市場波動的時候,互聯網金融產品同樣會出現很嚴重的損失或者流動性風險,需要不斷提高風險管理的能力。
3)過高估計大數據和解決信用風險能力
互聯網金融所宣揚的優勢之一就是利益大數據能夠解決信用風險問題,很可能高估大數據的作用。曾剛認為,數學分析有它的好處,但是要是完全相信數據的話,美國次貸危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各種其他的風險流程對互聯網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事實上,現在金融的風險已經日趨多元化,信用風險其實已經不再是銀行業最重要的或者唯一重要的風險了。光有足夠的錢不僅意味著需要把風險管理得很好,還意味著在未來怎麼應對金融市場的波動、以及自身作為一個支付平台所面臨的特有的困難。
當然,雖然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沒有形成直接的業務上的沖擊,但是銀行原有的渠道優勢受到挑戰,對銀行的理念影響還是很大的,傳統銀行業人士都開始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提高目前銀行的用戶黏性,以及如何用互聯網的理念和技術對接銀行,實現更多模式上的創新。
Ⅳ p2p「急監管」如何轉向「長效監管」
實際上,早在2016年初,包括招行、農行、交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就以「排查風險」為由,關閉了P2P第三方支付介面。當時的市場分析稱,以e租寶被查為代表的P2P風險升級,引發監管層牽頭整頓互聯網金融亂象,而銀行方面則或自覺或被要求地對P2P政策做了調整。當時銀行在間隔數月之後才陸續恢復了平台的交易介面。但與此同時,銀行不僅將P2P充值的限額有所下調,也下調了銀行的快捷支付限額。
「嚴監管對於規范持牌運作的公司無疑是利好。比如 『57號文』的出台,P2P平台備案的時間表得以明確,緊接著『信聯』正式落地,讓P2P平台有望統一徵信平台。」一P2P公司高層對記者表示,大量違規現金貸平台會被強制退出,市場也就更加規范,避免了無序競爭。
據記者了解,當前多個公司正在合規備案的最後沖刺期,首批備案名單最快將於四月底前下發,較此前預估三月底前完成有所推遲。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曾公開表示,「你要是搞金融,必須要堅持有牌照,要納入監管,監管要全覆蓋」。自召開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以來,央行方面也多次對外表態強調金融監管全覆蓋,將所有金融業務納入監管已經成為主旋律。
「2018年『防風險』『去杠桿』的監管基調將延續,但監管政策重點將從『急管理』轉向『長效監管機制』的建設。」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強監管環境下,資金和流量會向綜合能力強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傾斜,這就需要互聯網金融機構瞄準合規發展、消費者實戰需求和國際技術水準推進能力建設,進一步在做好風險控制的基礎上,降本增效、多元拓展。
Ⅳ 監管科技是新的金融科技嗎
科技應用可以提升金融效率和能力,但不能完全消除風險,有時還可能產生新的風險。在對金融科技監管時,要堅持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保持監管一致性,壓縮監管套利空間。監管層應採用綜合的、穿透式監管等手段,積極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監管和合規的效率
近年來,金融科技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服務能力的同時,也給金融業帶來了新的變化和挑戰。特別是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跨機構、跨行業風險關聯度增強,如何進一步完善對金融科技的監管,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和遏制金融亂象,考驗著監管能力和智慧。
隱藏風險不容忽視
「早前的『e租寶』非法集資案、最近的『ICO(首次代幣發行)』被叫停,以及各類P2P公司跑路事件等,所有這些都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或金融科技的熱點,作為非法集資或其他違法行為的一種偽裝,並最終釀成了風險事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這類金融亂象需要嚴加防範。
實際上,除了各類非法金融亂象外,金融科技的發展也給整個金融業帶來了新的風險和挑戰。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說:「在過去,金融風險受當時的經濟、技術條件約束,很多都是局限於某一個地區和單位,但是現在通過互聯網(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的條件下),這種風險因素可能迅速地傳播到其他機構和關聯行業,容易交叉感染。」
他表示,當前如果證券業或保險業出現了風險,肯定會影響到銀行業,因為它們要通過銀行來作為資金的存、貸、匯通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風險特徵在過去金融業務還是手工操作和電算化的時代是無法想像的。
從金融產品的創新來看,曾剛認為,科技應用可以提升金融的效率和能力,但不能完全消除風險的存在,有時還可能產生新的風險。比如,與支付掛鉤的貨幣市場基金創新(即各種「寶」類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客戶的體驗以及收益水平。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它也造成了整個金融體系流動性風險復雜化等問題,需要加以防範。
從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來看,金融產品需要有合格投資人制度,以確保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在借貸方面,要確保信貸對象和信貸條件的合理,不能搞掠奪式貸款。但在過去一段時間里,部分互聯網『現金貸』和『校園貸』產品,明顯違背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要求,並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曾剛說。
Ⅵ 曾剛:金融科技的發展是必然方向,這么說的依據是什麼
因為互聯網效率更加高,能夠將金融服務觸及到更多的用戶身上。其實從這幾年的發展來看,金融科技化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了,以往大家還會擔憂金融科技化帶來的風險。但現在來看,金融科技化帶來的好處遠遠要多於其帶來的風險。首先由於互聯網化金融機構本身的交易在發生改變,以前金融服務需要大量依賴線下網點,不僅成本更高,效率也更加低。但現在通過互聯網連接,效率更加高,機構的交易模式也更加便捷,成本也低廉。預計未來將會有很多的金融服務通過互聯網展開。
再有一個就是管理問題,以往很多金融科技企業,是按照科技行業的模式去監管,但近些年開始,監管單位逐漸意識到,這是錯誤的,金融科技企業的監管,應該按照金融行業的規則來,讓企業的金融風險得以有效的控制,確保資金可以被用於實體企業。
Ⅶ 企業面對金融風險該怎麼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今後3年,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要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
「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指的是要求金融回歸本源,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房地產的良性循環,則應是要求重塑金融與房地產之間的關系,金融不但要配合房地產調控,防範房地產泡沫引發金融風險,同時也要服務於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以資金和服務創新支持廉租房建設和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則是要繼續減少資金空轉,禁止過度期限錯配、嚴禁監管套利等,繼續深入整治市場亂象,減少由此產生的跨市場、跨行業、跨領域的金融風險,促進脫實向虛的資金進一步回歸本源,更多投向實體經濟。」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
降低宏觀杠桿率,防範重點領域風險
12月13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和建行、中國人壽簽署《中船集團降杠桿暨市場化債轉股投資協議》,合力推進市場化債轉股業務。中船集團與建行簽訂240億元意向性投資額的債轉股框架協議,再由三方共同出資設立中船降本增效私募投資基金,首期規模75億元,由建信(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國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負責管理運作。三方運營所獲資金主要用於償還存量債務,降低企業杠桿率。
高杠桿是金融脆弱性的總根源。曾剛分析說,宏觀杠桿率高會帶來潛在的金融風險:一是貨幣信貸增長超過實體經濟需要,容易導致金融脫實向虛和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市場泡沫;二是部分經濟主體的債務負擔過高,如地方政府過度負債,不僅存在潛在的償付危機,還扭曲了金融資源的配置。
2017年,通過強監管治理金融脫實向虛,同時積極推動企業部門,尤其是國有企業降杠桿,我國宏觀杠桿率呈現穩中趨降的態勢,債務風險趨於下降。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我國總體杠桿率為239%,較一季度累計微升1.5個百分點,總體態勢趨穩。而企業杠桿率則開始下降,2017年三季度末我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為154.8%,連續3個季度環比下降或持平,較一季度末累計下降2.9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杠桿率下降趨勢進一步確立,宏觀高杠桿的風險正在有序消解過程中。
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董希淼分析:「監管部門對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強監管』將持續推進,比如,銀行體系的同業業務和資管業務,而非持牌金融機構從事的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將會被清理,現在風險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金融和民間金融領域。下一步,應繼續抓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活動不放鬆,進一步彌補在監管協調和制度建設等方面的監管短板,從源頭把控、過程嚴管、事後追責等方面採取更有力措施,構建針對互聯網金融和民間金融的監管閉環,切實防範和化解突出風險,維護好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好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
建立強監管長效機制
未來金融監管將怎麼走?曾剛說,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基本延續了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幾個方向。2017年,金融監管部門專項整治市場亂象,彌補制度短板,下一步則是要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建立防控風險的長效機制,把短期治理亂象的成效通過更完善的制度建設鞏固起來。防風險、強監管並不是短期內抑制資產泡沫,而是會延續之前的政策,在長期內「將防風險進行到底」。
「一直以來,政策就是在穩增長和防風險目標之間尋求平衡點。前幾年,更多強調穩增長。現在把防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意味著明年的貨幣政策、監管政策會保持定力,不會因為經濟增速放緩而放鬆金融強監管的趨勢。」曾剛說。
「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充分體現了中央高層為經濟穩增長、配合去杠桿營造合適貨幣金融環境的初衷。」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這意味著明年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仍是主要目標,強調「中性」意味著不會進一步收緊,特別是考慮到強監管、嚴規范下金融部門會有收緊的實際效果,「中性」政策要求更加靈活地運用多重工具平抑市場波動,化解金融體系中可能存在的潛在流動性風險,以保持宏觀流動性總體適度和利率水平相對穩定。
連平說,預計未來一個時期金融去杠桿進一步深化推進,金融強監管力度不減,一系列類似資管新規的監管新政還將陸續出台。從主要領域來看,預計銀行表外業務、互聯網金融、「僵屍企業」處置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將被重點監管。
做好每一步,決策就是正確。
Ⅷ 銀保監:2020年穩妥處置高風險機構 落實"房住不炒"
2020年銀行保險業發展方向如何?銀行保險業是否面臨更為嚴格的監管?金融風險下一步如何治理?
銀保監會近日召開2020年全國銀行業保險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定調2020年銀行保險發展方向。
2020年,要穩妥處置高風險機構,壓實各方責任,全力做好協調、配合和政策指導。繼續拆解影子銀行,特別要大力壓降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防止死灰復燃。堅決落實「房住不炒」要求,嚴格執行授信集中度等監管規則,嚴防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
2020年工作重點有哪些
2020年,銀行保險業監管重點任務有哪些?
根據記者梳理,銀保監會年度工作會議主要涉及防風險攻堅、普惠金融、金融對外開放、中小銀行治理等幾方面重點內容。
銀保監會強調,要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大力做好「六穩」相關工作,推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引導資金更多投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全面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在防風險方面,要穩妥處置高風險機構;繼續拆解影子銀行;嚴防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搭建的金融集團;深入推進網路借貸專項整治;配合地方政府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有效防範化解外部沖擊風險。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方面,要抓緊出台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強化對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製造業企業金融服務;加強社會服務領域金融支持,落實支持生豬生產金融政策措施;助力打贏脫貧攻堅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在對外開放方面,今年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已出台政策落地見效。同時,完善公司治理,全面加強資產和負債質量監管,探索完善銀行保險機構恢復與處置機制,抓緊研究確定國內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名單等。
影子銀行、房地產、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仍是重點工作
2019年,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共處置不良貸款約2萬億元,商業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資產管理。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風險持續收斂,三年來影子銀行規模較歷史峰值壓降16萬億元。問題金融機構得到有序處置,保險領域重點風險得到緩解。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影子銀行、房地產、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仍然是重點工作,沒有放鬆跡象。
據穆迪測算,2019年前三季度,廣義影子銀行資產減少人民幣2.1萬億元,到第三季度末時降至人民幣59.2萬億元。2019年9月底此類資產占名義GDP的比例為62%,低於2018年年末的68%和2016年末87%的峰值。
此前,《中國銀保監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針對有序化解影子銀行風險也提出明確要求:推動業務平穩過渡、規范轉型;逐步清理壓縮不合規的表外理財非標資產投資、表內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同業理財等業務規模,嚴控銀信類通道業務;按照業務實質實施一致性、穿透式、全覆蓋風險管理,嚴格適用相應的風險分類、資本佔用和撥備計提等要求等。
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兼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肖遠企此前表示,影子銀行的治理是有重點的。「不是說影子銀行都不好,這其中也是有合規的。我們治理的是高風險、不合規、加通道的影子銀行,主要是隱藏風險、資金空轉、作為掩蓋金融風險工具的影子銀行等高風險違法違規的金融活動。」
對於網路借貸風險治理,銀保監會稱,網路借貸風險大幅下降,機構數量、借貸余額及參與人數連續18個月下降。
對此,曾剛認為,網路借貸、互聯網保險納入其中,意味著互聯網金融的整治還在進行中,今年有可能進入到收官階段。作為防風險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將繼續鞏固過去已取得的成果,防止反彈,機構層面繼續精準拆彈,分類施策。
實際上,自2016年國務院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後,互金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已過去三年。2020年互聯網金融嚴監管仍將常態化,行業的主旋律依舊是加速轉型與退出。
網路借貸風險出清方面,根據零壹智庫統計,截至2019年年末,共監測到平台6351家,其中非正常運營平台為6056家,僅有295家平台正常運營,存活率僅為4.64%,不足5%。
截至2019年底,共有9個省及直轄市宣布轄區內平台全部取締,分別是湖南省、山東省、重慶市、河南省、四川省、雲南省、河北省、甘肅省、山西省。
蘇寧金融研究院報告表示,隨著「強監管」以及更多正規持牌機構的介入,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然落幕。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品質已經逐步成為業界的共識和標配。
此外,會議還強調,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傾向趨緩,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逐步化解。市場亂象存量問題持續減少,增量問題得到遏制,一批重大非法集資案件得到嚴厲查處。
2019年8月初,銀保監會辦公廳曾發文決定,在32個城市開展銀行房地產業務專項檢查工作,將嚴厲查處各種將資金通過挪用、轉道等方式流入房地產行業的違法違規行為。
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超25%
中小企業被稱為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是名副其實的發展生力軍、就業主渠道,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在過去一年備受關注。
2019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從優化銀行服務體系、完善直接融資制度、健全增信體系等方面對破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進行全面部署。
可以說,2019年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提升。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9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7萬億元,較上年多增1.1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約1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5%。民營企業貸款累計增加4.25萬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1.6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5%。5家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長超過55%,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下降超過1個百分點。
1月7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持續加大支持力度,切實民營和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會議明確,抓緊出台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要再降0.5個百分點,貸款增速要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5家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於20%。這與近期召開的國常會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思路一脈相承。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應把民營和小微企業真正當成銀行的「用戶」,從信貸支持、直接融資、增信體系等方面採取有效措施,逐步破解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為民營和小微企業改革發展創造更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抓緊確定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名單
早在2019年4月30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暫行辦法》,金融資產分類進一步細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資產和負債質量監管,在現有五級分類基礎上,細化分類規則,提高資產分類准確性。盡快制定負債質量監管辦法,提高銀行保險機構,特別是中小機構負債的穩定性和匹配性。
銀保監會表示,要探索完善銀行保險機構恢復與處置機制,會同相關部門抓緊研究確定國內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名單。區分系統重要性與非系統重要性機構,實施差異化監管。完善處置程序,壓實處置責任,健全損失分擔機制,形成健康有序的金融治理體系。
在業內專家看來,全面加強資產和負債質量監管,提高銀行保險機構特別是中小機構負債的穩定性和匹配性至關重要。
曾剛表示,現在對整個金融資產的分類更加准確,更能及時反映銀行真實資產質量,「2020年會推廣金融資產分類過渡。」
他認為,總體來講,隨著整個銀行業發展理念逐步趨於理性,加之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2019年下半年以來,在經歷了個別銀行風險事件沖擊之後,中小銀行的流動性壓力開始逐步緩解,目前流動性分層情況已極大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