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對未來國際金融的展望

對未來國際金融的展望

發布時間:2022-07-29 05:15:49

A. 明年的金融環境如何

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影響,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已經是蕭條得很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
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緩解. 對於國際上來說,需要五年左右時間。

B. 如何看待金融行業的前景與未來

金融市場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金融興則國家經濟興,如果金融行業沒落的話,經濟發展倒退多少年。最近小銀行,股份制銀行越來越多,反映了國家的經濟水平越來越興旺,不出現大的危機的話,會一直向前發展。

C. 金融學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金融來學專業的學生未來的發源展方向有以下:
1、商業性質的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建設、農業銀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2、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如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保險等;
3、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4、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5、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7、國家公務員[微博]系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銀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出版傳播機構等。

D. 我國金融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金融業現行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制度,與國際金融改革趨勢相悖。我國的分業經營制度,把銀行、保險和證券業的業務范圍分別限制在一個更狹窄的范圍內,金融業的風險實際是更加集中和擴大。與西方主要國家的全能銀行相比,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從而影響了其抵禦風險的能力。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信貸資產在總資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證券資產與其他資產所佔比例很小,信貸資產、投資與證券資產、其他資產的比例大約是77: 3:20,而且在信貸資產中80%左右投向了國有企業。這種資產結構存在很大風險,特別是在當前國有企業普遍處於困境的情況下,導致了國有商業銀行經營中的風險劇增、經營效益下降,使國有商業銀行處於高風險運行之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商業銀行許多優質客戶進入資本市場,對商業銀行的負債規模、資產規模與結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據統計,2002年3月末,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已達1171家,至2001年期末A股流通市值約為12454億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3左右。以直接融資為特徵的資本市場的發展,憑借其較高的資產收益和便利的融資條件,與商業銀行爭奪金融資源,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極大地加劇了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加大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這也必然會影響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商業銀行要適應市場的變化,應對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造成的沖擊,就必須調整經營戰略,實行混業經營。

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事實上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我國的銀行、證券商、保險公司分別處於無差異經營和無差異競爭的狀態,包括機構發展和市場定位在內,還沒有形成一種有層次、有分工、有競爭、有合作的良性發展格局,對金融業資源的總量利用造成了極大浪費。

近幾年來,盡管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不斷深化改革,嚴格管理,採取多種措施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但經營效益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其原因固然不少,而業務范圍狹小則是一個重要原因。實行混業經營,發展全能銀行是提高經營效益的有效途徑,因為隨著業務范圍的擴大,多樣化的業務具有內在平衡特徵,可利用內部補償機制來穩定銀行的利潤收人,分散金融風險。

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是我國商業銀行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競爭,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條件下實現自身的發展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發展混業經營的全能銀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基本條件業已成熟。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和分離銀行制度對於保證商業銀行的規范運作和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種分業只是階段性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總體上看商業銀行實行混業經營的基本條件是:首先,商業銀行具有良好的行為規范,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商業銀行的基本經營目標,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兼顧安全性和流動性,商業銀行要將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的原則作為經營管理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其次,具有健全的市場機制,不僅有完善的市場主體和市場體系,市場信號能夠靈敏及時地反映市場供求情況,而且擁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再次,具有完善的法律環境,擁有健全的法制體系,從法律上來規范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第四,具有強有力的宏觀金融調控能力和有效的金融監管。

從目前我國情況來看,近年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而且在繼續深化,在建立現代金融體制、現代金融制度和良好的金融秩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例如,商業銀行加強了內控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了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貸款審貸分離和貸款抵押擔保制度,以及信貸資產質量管理責任制等,經營行為進一步規范,銀行業已進入法制化和規范化軌道;證券市場也逐步進入規范發展階段;我國對宏觀經濟和金融調控能力和金融監管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從實施混業經營的基本條件看,盡管我國仍存在著一定差距,但在許多方面已經接近基本條件的要求。因此,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有著較大的可能性。

我國現行的《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於非自用不動產,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同時,《商業銀行法》第三條中規定了允許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和部分保險業務。為此,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在現行法律框架內拓展以下業務: (1)開展基金業務,如基金託管業務、基金資產投資管理業務,適當時候可以設立金融產業基金,並讓基金上市發行;(2)開展與資本市場有關的中間業務,如辦理股票質押貸款、為券商資金往來提供清算、代理股票發行市場中申購款的收繳與結算等;(3)開展項目融資業務,如進行項目的評估和資金安排;(4)開展企業並購業務,如幫助企業診斷和評級,幫助制定兼並戰略,幫助設計企業產權結構等;(5)開展代客戶理財業務,如為個人理財和為公司理財提供咨詢服務;(6)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如發行金融債券,代理發行、兌付、承銷政府債券等;(7)代理保險業務。通過上述法律允許業務的拓展,可以改善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現在已有不少商業銀行開辦了部分上述業務,但力度還不夠,效率還不高,要進一步把工作做實做細,尤為重要的是,商業銀行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改善現有經營模式。

近些年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逐漸放鬆商業銀行參與證券和保險業務經營的限制,這種狀況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銀行業務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如果我國商業銀行不能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將難以在國際金融市場立足,同時在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情況下,如果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市場,必然對我國金融機構的發展構成嚴重的挑戰。有鑒於此,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考慮著手按全能銀行方向推進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並據此完善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由於形勢緊迫,我國對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一些規定有必要根據當前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進行調整,當前應當選擇一些有條件的商業銀行為試點進行探索,以點帶面,實行混業經營,逐步推進全能銀行。從我國商業銀行整體情況看選擇中國銀行較為適宜,這是因為:第一,中國銀行是我國海外業務量最大的商業銀行,由於受業務范圍的限制,使其在與當地銀行競爭中往往處於劣勢;第二,中國銀行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最大,同時中國銀行比較多地參與國際市場,已經具有一定的國際投資銀行的經驗;第三,中國銀行及其所屬機構運作規范,比較容易進行監管。
我國現有金融機構種類繁多,門類復雜。金融機構種類繁多,有利於形成競爭,但也過多地加大了競爭成本,尤其是分業經營的前提下,其無差異競爭成本更大,我國金融業的普遍不景氣狀況也就難以改變。而整合現有金融機構,實施「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既可以改善這種局面,也可以實現混業經營。一方面,可以在境外多設立分支機構,並實行混業經營,發展全能銀行,與此同時,則減少境內分支機構。另一方面,可以在境內重組金融機構,實行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相互並購或相互參股,並以一業為主,他業為輔,他業則以獨立子公司形式存在,並分別設立賬戶,分別核算經營成果,分別進行風險控制,建立系統內垂直管理體系,從而防止銀行資金直接進入股市,而此時的銀行,成為金融集團公司,也就是綜合性的「金融超市」。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如通過並購或相互參股,吸納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甚至外資金融機構,則成為中國工商銀行集團公司,下轄相互獨立的四個子公司:商業銀行公司、投資銀行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既把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三業合一,又能在集團公司之下相互獨立核算,甚至單獨上市,從而成為「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中國加入WTO後,大量涌進的外資銀行將都是全能銀行,是「混合編隊」,中資金融機構以「單兵作戰」形式是無法應對的,實施「一行三制」或「一行多制」,重組現有金融機構是比較現實的選擇。

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是分業監管,監管部門有人民銀行、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分業監管的初衷是良好的,但隨著混業經營成為國際金融改革趨勢,統一監管也將成為一種必然。因為面對全能型的外資金融機構和即將成為全能型的中資金融機構,不能不進行統一監管。為此,應制定統一的金融安全標准和監管標准。

當金融市場變得越來越一體化時,通訊和計算機的運用使得金融風險在現行監管體系下難以集中控制和監管,這就要求更集中,或者至少很協調的監管體系。正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所言:「監管體系應適應被監管對象的變化而變化。」在英國,政府已提出將9家金融監管機構合並,成立金融服務管理局,統一負責對每個金融機構和各類金融市場進行監管。日本政府則打破銀行、證券活動的限制,並成立獨立的金融監管廳,統一監管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大藏省則只負責監管法規的制定。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比較理想的模式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管金融機構。在現階段,則應加強人行、證監會和保監會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統一標准,聯手行動,切實防範金融風險。同時,要完善各項監管手段,制定金融風險國內、國際預警指標體系,實現非現場檢查的電子化、規范化、程序化,運用電子技術進行適時監管,及時跟蹤監測,分析各類金融機構的變化,提高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快速反應能力,提高監管水平和監管質量。

E. 亞投行的成立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亞投行的建立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1. 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二戰後形成的由美國牽頭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無法滿足世界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尤其對於亞洲新興經濟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方面更是捉襟見肘,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有能力也有責任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優化國際金融環境秩序和體系貢獻力量,目前業內學者對亞投行的研究過分傾向其政治層面,對於其在宏觀的經濟層面的系統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本文就亞投行的發展對國際金融的影響進行研究。

2.研究意義

亞投行是由中國牽頭建立的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研究其發展對國際金融的影響,與時俱進,在選題方面是一個極大的創新;在政治層面,通過了解亞投行有利於培養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在學術層面上,有利於將國際金融學的理論聯系實際,同時在資料檢索與篩選,數據分析與利用的過程中,極大的深化了對國際金融學基本理論的掌握,更好的提高了個人的綜合素質,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3.1研究方法

首先採用文獻檢索法,查找相關文獻資料,了解國際金融組織的種類以及發展現狀,進而對現行國際金融領域存在的不足進行歸納總結;其次進而採取調查法,利用社會關系,采訪金融領域從業人員,探究關於亞投行的發展對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的看法和觀點;同時運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比較亞投行成立前後,國際金融各方面的變化,為分析其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做必要的准備;最後利用歸納演繹法,結合國際金融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將理論聯系實際,分析亞投行的發展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3.2技術路線

4.現行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的缺陷

一是全球跨境私人資本流動難以有效導入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實體經濟、特別是長期資本投資領域,服務於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和發展。從歷史上來看,多數新興和發展中國家都曾經實行過「金融壓抑」政策,因而導致了其國內金融體系的嚴重扭曲。由於國內金融體系扭曲、資本市場發展滯後,新興和發展中國家難以利用國內資本市場來有效地開展投、融資活動,而不得不藉助於國際金融市場來配置金融資源。一方面,多數新興和發展中國家需要利用各種途徑從國際私人資本市場籌集建設資金;另一方面,少數已經成長為「不成熟債權國」的新興市場國家由於私人部門對外投資能力不足,大量無法得到有效利用的「過剩」儲蓄只能通過官方部門以外匯儲備資產的形式投資於發達國家的國債市場,而與此同時一些國內企業卻不得不以高額成本到境外私人資本市場融資。但是現實中,由於國際資本的逐利性和國際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性,流入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私人資本往往包含大量的投機性資本,這些資本不是流入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實體經濟,而湧入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資產部門,從而引發「金融過度」,造成金融市場劇烈動盪,並且加劇宏觀經濟波動,甚至還可能會對國內資本投資形成「擠出」效應,對實體經濟造成扭曲甚至損害。

F. 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看法及對未來的展望

中新網6月8日電 央行今日發布的《2009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稱,2009年,各地區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各地區金融業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2010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有利因素較多,國民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基本態勢。

報告稱,2009年,面對極其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全國各地區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並不斷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努力克服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積極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保持區域經濟平穩增長。全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加權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0.8%、11.7%、13.5%和12.6%,其中,西部地區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東部、中部和東北地區比上年分別回落0.3個、0.5個和0.8個百分點。

2009年,各地區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消費需求持續升溫,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其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為8.8%,增長最快。受益於「家電下鄉」等惠農惠民政策的實施,城鄉消費市場同步活躍,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各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城鄉差距繼續縮小,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在一系列穩定外需政策措施作用下,各地區外貿進出口降幅逐漸收窄,貿易順差仍集中在東部地區。各地區海外投資平穩較快發展,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對外投資集中於國外先進技術、營銷網路和能源資源等領域。

2009年,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邁出新步伐,東部地區加快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經濟發展活力增強,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加快開發開放,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區域發展呈現布局改善、結構優化、協調性提高的良好態勢。各地區大力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發展低碳經濟,淘汰落後產能取得新進展,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經濟圈主導產業優勢突出,對全國經濟輻射和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各地區金融業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上半年各項貸款快速增長,中長期貸款增加較多,積極支持了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信貸對經濟薄弱環節發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個人消費貸款大幅增長。下半年信貸增長比上半年有所放緩,節奏更趨平穩,有利於防範和化解可能影響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風險。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整體比上年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下降。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加快發展,農村金融服務覆蓋率提高。各地區非金融機構部門融資量大幅增長,14個省份直接融資比重上升,中西部地區債券發行規模明顯擴大。各地區繼續加大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社會信用環境不斷改善。

報告指出,2010年是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我國經濟面臨的有利因素較多,國民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基本態勢。但目前內需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持續擴大居民消費、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任務還很艱巨,財政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國際上主權債務危機影響擴散、貿易摩擦加劇及各國刺激政策退出等不確定因素也會對我國外部發展環境產生重要影響。

各地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新形勢新情況和本地實際,貫徹落實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東部地區將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在率先發展的基礎上,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中部地區將落實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鞏固和提升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建設現代裝備製造業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西部地區將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大對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支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兼並重組、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重在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解決各地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扭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增強發展的協調性。

G.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三大發展趨勢

(一)國際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趨勢
由於電子計算機技術與衛星通訊的應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全球性資金調撥和資金融通可在幾秒鍾之內迅速完成。另外,隨著跨國銀行的空前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已不限於少數發達國家金融市場,而是向全世界擴展。這樣,各個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便形成了一個全時區、全方位的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這是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重要表現。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另一個表現是金融資產交易的國際化。金融資產交易的國際化,是指交易的參加者不受國籍的限制,表明金融資產面值的貨幣也不受任何限制。
(二)國際金融市場的證券化趨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銀行貸款一直是國際融資的主要渠道,並於1980年達到頂峰,占國際信貸總額的比重高達85%。但從1981年開始,國際銀行貸款地位逐漸下降,到80年代中期,國際證券已取代了國際銀行貸款的國際融資主渠道地位。1985年,國際銀行貸款占國際信貸總額為41%,國際債券發行額則佔59%。1986年前者僅為29%,後者高達71%。進入90年代以後,這種趨勢也未發生逆轉。金融市場的結構性變化,除了從銀行貸款逐漸轉向證券之外,還包括在以前不進行交易的資產(如公司應收款項)也可成為交易的資產。形成金融市場證券化(Securitization)趨勢的主要原因是:①在債務危機的影響下,國際銀行貸款收縮了,促使籌資者紛紛轉向證券市場;②發達國家從70年代末以來實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開放證券市場並鼓勵其發展;③金融市場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和通訊技術,使市場能處理更大量的交易,更迅速、廣泛地傳送信息,對新情況迅速作出反應,設計新的交易程序,並把不同時區的市場連續起來,這為證券市場的繁榮提供了技術基礎;④一系列新金融工具的出現,也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繁榮。
(三)金融創新的趨勢
金融創新(Financial Innovation)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廣義的金融創新則指涉及金融各個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業務、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全面的創新。

H.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與趨勢

為重建國際貨幣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主要內容包括:(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自牙買加協定簽訂以來,國際金融體系總體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在許多基本問題上至今沒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近30年來的國際金融體系事實上處於一種「無體系」的狀態。不過,伴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經濟區域化的快速發展,該體系也發生了一些局部性變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國際匯率制度呈現出以浮動匯率安排為主、多種匯率安排並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類基本的匯率安排:一是獨立浮動匯率安排,實行國家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二是固定匯率安排,包括實行貨幣局制度和傳統釘住匯率制度的國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貨幣國家(如歐盟內部和實行美元化的國家);三是「中間道路」安排,即各種介於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之間的安排,如爬行釘住制、區間浮動制和管理浮動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較高或國內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發展中經濟體。據統計,2002年,在IMF的186個成員經濟體中,實行上述三類匯率安排的國家分別佔22%、48%和30%。

由於美、歐、日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浮動安排對國際匯率制度的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就單個國家而言,浮動匯率安排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可以維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並在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但從國際金融穩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兩個缺陷:一是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對正常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大大增加全球經濟活動的匯兌成本和風險;二是容易引起匯率政策沖突,即運用本幣貶值政策推行貿易擴張,以犧牲他國利益的方式維護本國利益。在過去一二十年裡,盡管全球范圍沒有發生20世紀30年代那種競爭性貨幣貶值,但局部的沖突卻時有發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情形是較為典型的一個例子。而在工業化國家之間,從80年代後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到最近一個時期美元強勢政策的調整,都充分顯示美國在緩解其經常賬戶逆差時對於匯率貶值政策的依賴。

固定匯率安排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全部或部分讓渡貨幣主權,換取匯兌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強的國內財經政策約束。各種形式的「中間道路」則有可能兼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的優點,並使本國貨幣當局具有一種相機抉擇的自由。然而,在美、歐、日等大國貨幣頻繁波動的情況下,無論固定匯率還是「中間道路」安排,實際上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少研究顯示,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後美元相對於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國等實行釘住美元安排的國家貨幣急劇升值,並嚴重損害了這些國家的貿易競爭能力。

第二,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具有顯著的作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由於各國實行嚴格的金融管制,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作用比較有限,許多國家的經常賬戶逆差調節主要依靠財政貨幣政策。在發生嚴重逆差時,也可有限地運用匯率政策,並從IMF獲得一定的短期信貸支持。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各國可以方便地通過商業性國際融資彌補其經常賬戶逆差,從而避免採用財政緊縮等可能影響國內經濟穩定的調節措施。作為一種基於市場的安排,國際金融市場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國際流動性,從而大大降低了各國國際收支調節的代價。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產生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國家放鬆內部約束,濫用財政擴張政策,延誤必要的國內經濟改革和調整。結果是不僅經常賬戶逆差最終變得難以控制,而且常常為沉重的外債負擔所累,甚至成為金融動盪的根源。

第三,國際資本流動缺乏有效監管,已經成為國際金融不穩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資本管制的不斷放鬆,國際資本流動迅猛擴張。目前,全球各類國際資本的日交易量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國際資本市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缺陷,許多國際投資和信貸決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在資本流向的國別選擇上,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動,常常發生「飽飢綜合症」,即當看好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時,國際資本大規模湧向那裡,而當這些國家因為資本過度流入而出現危機跡象時,國際資本又快速離去。因此常造成這些國家內外經濟失衡,並最終導致貨幣和金融動盪。此外,在危機發生的前後,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大規模投機性短期資本的參與更是加劇了有關國家危機的深度,並在危機的國際傳遞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功能存在嚴重缺陷,並且具有明顯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1973年後,該組織已不再具有對各國匯率安排進行約束的權力,其主要功能是對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國家提供短期信貸,以增強其清償能力。然而,由於該組織長期以來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因此對於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動遲緩,就是力不從心,而且常常附加緊縮開支和經濟自由化等不切實際的條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對亞洲金融危機處理過程中所顯示的,由於明顯受到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利益集團的影響,該組織對於美洲以外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往往顯得十分冷漠。這表明了該組織在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區域性貨幣一體化進展顯著。目前,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國首腦和財長會議。總體上看,這個協調機制常常流於形式和務虛,很少具有實質性內容。近年來,IMF和國際清算銀行也在試圖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但或者成效並不顯著,或者對各國並沒有真正的約束力。相比之下,區域性貨幣合作進程卻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歐元於1999年成功面世,歐元區內部也已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歐元的誕生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最近幾年來,在拉美、中東歐等地區,一些國家開始採用美元化和貨幣局制度,或者在區域內實行固定匯率安排。盡管兩年前的金融危機迫使阿根廷放棄了貨幣局制度,但似乎並沒有改變這一趨勢。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基本依舊,但正在面臨挑戰。自人類進入信用貨幣本位時代以來,一直沒有誕生獨立的世界貨幣,因此,國際經濟交易始終依賴少數幾個主權國家的貨幣來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美元正是這些貨幣中最主要的一種。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藉助美國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權地位。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美元在國際支付和儲備資產體系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達60%左右。依靠這種地位,美國獲得了大量的「鑄幣稅」收入,可以通過輸出美元不斷佔有別國的實際經濟資源。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學術界對於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不少積極的改革建議和方案。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建議包括:增強發達國家之間的貨幣金融合作,建立匯率目標區,以減少大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是對投機性資本流動的限制(如實行「托賓稅」,即各國對外匯交易征稅);改革和重塑IMF,增強其資金實力,提高貸款決策的透明度,增加發展中國家在該組織的表決權;加強區域性貨幣金融一體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較激進的建議,如回歸金本位體系、恢復布雷頓森林體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銀行。

歷史不會進行簡單回歸,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頓森林時代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近幾年的發展顯示,其他改革建議也大多沒有得到有效實施。一個根本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金融動盪沒有切膚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損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對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總體上並不積極,對於限制國際資本流動、改革和重構IMF等發展中國家十分關注的改革建議,則更是反應冷淡甚至持反對態度。另外,相互間的潛在利益沖突,也使發達國家很難在所有的改革問題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國一直反對日本在亞洲推動貨幣金融合作,特別是反對其倡導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展望未來,可以認為,近期內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不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不過,從中長期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和深化,預計會有更多的國家積極致力於構建一個穩定和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這意味著上述改革建議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實現。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已經並且仍將利用各種國際場合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事實上,自1999年以來,中國在推動亞洲貨幣金融合作方面已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I.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有哪些缺陷嗎未來的金融風暴啥時候回到來

未來全球經濟金融不可預測的因素還很多,眼下著名機構普遍有三種預期,即樂觀的V型預期、折中的型預期以及悲觀的L型預期。IMF大幅下調了對世界主要經濟體09年基線增長預測,減緩至2008年的3.9%和2009年的3.0%,其他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國家均有下調。詳細2008年次貸危機演化為全球金融危機。本輪次貸危機的全面惡化升級,凸顯出以美元為核心機制的「金融資本主義模式」的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重大制度性缺陷。在過去的20年中,世界經濟金融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世界經濟已經進入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因此,如果國際金融體系問題處理不好,當前金融動盪拐點就難出現。第一,取決於金融危機惡化的程度不確定性因素都將使整個金融市場暴露在一個前所未有和無法估量的系統性風險之下。由於此次危機肇始於房地產市場,如果像惠譽國際評級機構所預測的那樣,美國房價再下降10%,那麼美國次貸產品還會出現新的問題。第二,取決於美元未來走向從未來3-6個月看,由於金融危機向歐洲和新興金融市場持續蔓延,特別是隨著全球信貸渠道的乾涸,歐元區等許多國家銀行希望利用美聯儲貨幣互換工具獲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為避險資產和應急資產,美國出於為後續向國際社會發債融資也極力穩定美元,這些因素有望支撐美元短期走強。然而美元近期的價格反轉並不能改變美元中長期的價值下跌趨勢。第三,取決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和新興市場的蔓延程度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體制剛性、金融體系較為脆弱,在金融風暴的次生災害下,新興市場國家有三類可能成為下一輪的重災區。第四,取決於全球危機治理與政策應對的效果從長期看,亞歐首腦會議和即將召開的G20全球金融峰會,就是重建新體系的萌芽。這些會議的召開將在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制約主導貨幣國家本幣擴張,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與協調機制;以及平衡國際收支格局三個方面,對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為全球化向結構均衡發展創造條件。第五,為全球滯漲埋下新一輪隱患在金融恐慌和經濟蕭條期,擴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不大會造成價格水平的提高,然而短期的價格下跌,難改未來全球滯漲格局

J. 簡答題:當今國際金融的發展局勢

關於國際金融形勢問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各國政府及時地採取了刺激措施,推動全球經濟逐步走出低谷,總體實現了復甦的態勢,但是當前經濟復甦的基礎並不牢固,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波動較大,失業率居高不下,部分經濟體財政赤字嚴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有可能向風險場所較大 的國家綿延,資本流入壓力加大,全球經濟復甦進入了關鍵時期,保持經濟平穩持續增長仍然面臨較大壓力,第四全球經濟復甦步伐有所放緩,二季度美國GDP環比增加2.4%,出口對GDP的增長的貢獻率降低,美聯儲以下調2010年經濟增加預測至3%至3.5%,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負面影響在逐漸減弱,歐元區經濟復甦程度好於預期,但是就業信貸市場低迷的問題仍然會繼續影響歐洲經濟復甦進程,日本經濟波動較大,二季度實際GDP環比上升0.4%,較一季度的5%下降了4.6個百分點。二是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仍居高臨下,二季度美國經濟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為9.7%,歐洲區調整後的失業率均為10%,日本失業率為0.2%,主要發展經濟體無就業復甦的局面仍將持續,勞動力市場的低迷制約了私人消費的增長。 財政可持續問題凸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表面財政的風險可能在短期內集中爆發,危機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定,目前歐盟採取了大規模的救援措施,但仍未能解決問題,希臘、西班牙未來仍將面臨主權債務危險,二季度美國連邦財政赤字繼續上升,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通脹壓力普遍較大,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相對緩和,以及部分新興市場經濟的持續復甦,國際資本特別是短期資本大量流入經濟復甦強勁的新興市場中,引起了局部地區和國家的資產價格快速上漲,通脹壓力增大,6月份印度批發物價指數同比上了10.55%,成為通脹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為此印度已經四度加息,6月份巴西的通脹率已經逼近了6.5%的警戒線,今年也三次加息,7月9日韓國央行宣布加息,東南國家截至7月份多大都已加洗。 全球金融市場的不確定仍然存在,上半年主要貨幣間匯率寬幅波動從年初到6月上旬歐元持續下跌一歐元對1.1875是四年來的新低,日元英鎊對美元匯率大幅度提升,全球主要股市振盪,二季度末較一季度末跌幅均超過10%,根據上述分析雖然不確定性和干擾因素較多,但主要經濟體的復甦總體是向好的,新興經濟體復甦勢頭明顯,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6%,美國歐元區日本和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1%、2.4%至6.8%,比09年實際增長率分別高出5.7個、5.1、7.6和4.3個百分點。 一季度國際金融形勢 2010年3月,伴隨著氣溫回升,全球經濟也開始從嚴冬邁向暖春。各大經濟體進一步確立復甦勢頭,二次衰退的可能性愈發減弱,但復甦之路依然艱辛。希臘債務問題取得進展,但歐洲主權信貸問題仍牽動市場神經。亞洲地區復甦步伐超出預期,一些國家開始逐步退出經濟刺激政策。而歐美等發達國家暫不具備加息條件,各主要央行仍維持現行貨幣政策不變。

閱讀全文

與對未來國際金融的展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金1000w 瀏覽:347
青島在哪申請創業貸款 瀏覽:444
基金一般節後漲嗎 瀏覽:790
股票周六為什麼開盤了 瀏覽:543
貼現利率和貴金屬 瀏覽:427
韓元6億是人民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953
豐登街貴金屬是什麼 瀏覽:2
一塊盧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247
江蘇恆瑞股票 瀏覽:321
太陽紙業股票怎麼樣 瀏覽:771
基金封閉期三年007353 瀏覽:623
基金代碼000390 瀏覽:708
金融投資行業的創新 瀏覽:594
理財規劃師資格考試教材 瀏覽:564
中航資本是期貨概念嗎 瀏覽:566
金牛女理財 瀏覽:552
決心做好一個貸款的業務員 瀏覽:937
微信美女加我炒外匯 瀏覽:881
2013我國外匯儲備 瀏覽:125
豐利理財 瀏覽: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