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簡述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機制

簡述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機制

發布時間:2022-07-27 12:49:14

Ⅰ 什麼是金融危機為什麼會發生對我們的生活有影響嗎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金融危機直接沖擊到個人的生活。通貨膨脹、企業倒閉、經濟困境降低了人們的支付能力,這不僅使得還不起房貸的人增多,也大大降低了許多人的生活質量。從去年開始,就不斷有普通美國人抱怨,連日常開支都要一再思量、一再縮減。

(1)簡述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機制擴展閱讀:

主要案例:

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

第二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

第三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2、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猖狂進攻,香港特區政府決定予以反擊。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准備與之一決雌雄。

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恆生期貨指數的結算日,特區政府與炒家爆發了大決戰。特區政府頂住了國際金融炒家空前的拋售壓力,毅然全數買進,獨立支撐托盤,最終挽救了股市,有力地捍衛了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保障了香港經濟安全與穩定。

Ⅱ 金融危機是怎麼發生的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1.本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金融危機原因:信用擴張,虛擬經濟引起的經濟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次貸危機是導火線.實際次貸債券只有6000億美元,引發了這么大的金融危機,全是由於跟風即人們的心理預期造成的.羊群效應,它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理論上羊群效應會加劇市場波動,並成為領頭羊行為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下述案例中燒餅就是領頭羊.在現實經濟中,次貸房貸是領頭羊
2.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這里原創一個案例: 兩個人賣燒餅,每人一天賣20個(因為整個燒餅需求量只有40個),一元價一個,每天產值40元.後來兩人商量,相互買賣100個(A向B購買100個,B向A購買100個),用記賬形式,價格不變,交易量每天就變成240元--虛擬經濟產生了
如果相互買賣的燒餅價為5元,則交易量每天1040元,這時候,A和B將市場燒餅上漲到2元,有些人聽說燒餅在賣5元錢1個,看到市場燒餅只有2元時,趕快購買.--泡沫經濟產生
燒餅一下子做不出來,就購買遠期餅.A和B一方面增加做燒餅(每天達100個或更多),另一方面賣遠期燒餅,還做起了發行燒餅債券的交易,購買者一是用現金購買,還用抵押貸款購買.---融資,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購買,既沒有現金,又沒有抵押品,A和B就發放次級燒餅債券.並向保險機構購買了保險.---次級債券為次貸危機播下種子
某一天,發現購買來的燒餅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發霉,就趕快拋售掉,哪怕價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燒餅店裁員了(只要每天40個燒餅就可以了)--失業;燒餅債券變廢紙了--次貸危機
抵押貸款(抵押品不值錢)收不回,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保險公司面臨破產等。--金融危機
3.在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過程中,金融機構的金融杠桿和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層次
(1)超前消費長期積累釀成的惡果。美國長期盛行超前消費,鼓勵人民買房子、買汽車、買高檔消費品,銀行為追求高額利潤,向居民發放這樣那樣的信用卡,鼓勵超前消費。「用明天的錢為今天享受」。「讓美夢提前到來,讓美夢成真。「能掙會花是時代的驕子」。說得天花亂墜,這種超前消費,在若干年中也曾帶來暫時的繁榮。但這種預支未來購買力的行徑,畢竟是「寅吃卯糧」,存在泡沫,一時的繁榮,帶有虛幻的色彩。一旦經濟不景氣,出現大批失業者,還不出欠款,消費者的支付能力急劇下降,美國次級債凸顯於世人面前,銀行呆帳成堆,一些投資銀行面臨破產境地。
(2)美國的銀行為高薪所累。美國銀行業長期來養尊處優,似乎是「天之驕子」。高層領導皆是高薪,年薪數百萬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領階層年薪也達數十萬美元。銀行業長期來由於借貸額巨大,獲利甚豐,掩蓋了矛盾,盡管年復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過得去。一旦債務人難以償付債款,出現成批呆帳,形成三角債。銀行始則周轉不靈,繼則巨額虧損。於是大批裁員。若認真反思,高薪是過多地享用經濟成果,含有剝削因素。或者說是一種「竭澤而漁」、「殺雞取蛋」的愚蠢之舉。
(3)美國目前缺乏新興的產業。美國多年來常有新興的產業引領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車工業、航空業、電子通信業。如電腦的硬體軟體、手機曾遙遙領先當許多國家尚處於萌芽狀態,美國則已面廣量大地形成產業。但近十年來,美國這些領先的產業已處於徘徊狀態,而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迅猛追趕,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業發展神速,美國的優勢相對削弱,或者說正在逐漸失去優勢。
5.金融危機為何漫延到世界
(1)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相互融合日益緊密,逐步形成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的建立與規范化過程。
(2)金融全球化:世界各國和地區放鬆金融管制、開放金融業務、放開資本項目管制,使資本在全球各地區、各國家的金融市場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一的金融市場、統一貨幣體系的趨勢。
(3) 貿易一體化:在國際貿易領域內國與國之間普遍出現的全面減少或消除國際貿易障礙的趨勢,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統一的世界市場。
(4)生產一體化:生產過程的全球化,是從生產要素的組合到產品銷售的全球化。跨國公司是生產一體化的主要實現者.
6.中國對應國際金融危機具體採取了那些措施?
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連續下調基準利率,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以上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其他政策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5)產業振興計劃.
7。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影響,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已經是蕭條得很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緩解. 根據現在的經濟數據看,過了5月已有好轉 ,而國際上則會長一些,要緩解至少3年時間,3年之後經濟才會緩解.因為接下來的金融危機波及的商業銀行,需要3年左右時間調整,由金融危機影響的經濟發展則會在3年左右時間恢復.

Ⅲ 哪位能簡單概述一下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國際金融危機:是指發生一國的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等國內金融市場上的價格波動以及金融機構的經營困難與破產,而且這種危機通過各種渠道傳遞到其它國家從而引起國際范圍的危機大爆發。
從世界經濟的歷史發展來看,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嚴重破壞一國的銀行信用體系、貨幣資本市場、對外經濟貿易、國際收支平衡甚至整個國民經濟。金融危機爆發時的表現主要有:股票市場暴跌、資本外逃、市場利率急劇上揚,銀行支付體系混亂、金融機構倒閉破產、外匯儲備下降、本國貨幣迅速貶值。
(一)1929-1933年的金融危機
(二)美元危機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
(三)1992年英鎊危機
(四)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五)1997年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
國際債務危機和國際貨幣危機是重要的表現形式
國際債務危機:是個運用廣泛的術語,可以描述各種並不一定相關的金融現象。其中包括美國債務在80年代的迅速增長;高收益率「垃圾債券」市場的突然興起和消失;大多數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問題——前者可追溯到1973~1974年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後者可追溯到80年代早期;及1989~1990年美國政府對其東南部許多儲蓄和貸款機構代價高昂的救援努力等。由於大多數金融恐慌和崩潰是由於某人或某機構無力按計劃承擔其義務而引起的——如在股市崩潰之後,靠貸款或「保證金」買入股票的投機者在其用作抵押的股票價值變得太低而資不抵債時無力償還其債務——因此,大多數金融危機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債務危機」。
國際貨幣危機:又稱國際收支危機。貨幣危機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從廣義來看,一國貨幣的匯率變動在短期內超過一定幅度就可以稱為貨幣危機。(有的學者認為該幅度為15%~20%)從狹義上看,貨幣危機主要是發生在固定匯率制下,市場參與者對一國的固定匯率失去信心的情況下,通過對外匯市場進行拋售等操作導致該國固定匯率制度崩潰,外匯市場持續動盪等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制度背景
(1)國際金本位制下的制度缺陷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制度缺陷
(3)牙買加體系下的制度缺陷
(二)國際資本與國際金融危機
國際資本流動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經濟政策討論的中心環節。傳統上,資本流動被看作一種被動的、調整性的附屬物。但是,對每一次金融危機後的考察,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頻繁爆發的危機表明,資本流動本身也會促成經濟形勢的變化和金融危機的爆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遠遠超過其經常項目賬戶赤字,過度的資本流入難以被國內經濟部門吸收。資本流入增加了資本進入國的外匯儲備,而這些外匯儲備最終又以種種方式迴流到了資本出口國,這種資本的大進大出使得資本流入國正常的經濟循環惡化,這些國家通過提供的外部融資,使得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得以延長和加強,同時推動國內需求和資產價格的膨脹。
(三)國際資本流動的易變性
國際資本流動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國際間利率的周期性變化、不同國家之間盈利機會的出現或喪失以及投機者信心因素和匯率預期的改變等都會對資本流動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尤其是短期資本進入時來勢洶涌,撤離時也是勞師動眾,亞洲金融危機證明了這樣的事實:外國直接投資是比較穩定的資本流入,而證券資本的流入卻很不確定。
國際資本流動的易變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市場相對較小。和發達國家的整體經濟規模、信用體系以及資本市場相比,這些國家金融市場的規模太小了,而吸收的資本凈流入太多了。
2.信息不對稱。由於缺乏信息溝通和了解,投資者的觀點和預期很不穩定,無法與東道國的經濟基本面相銜接。更為關鍵的是對於那些缺乏對信息的認識和了解的投資者來說更易產生「羊群效應」,而大量被推出歪曲的信息和評論以及暗箱操作更加劇了問題的復雜化。
3.資本流動的逆向效應。
在發生金融危機時,資本流動有一個重要的特徵是逆轉性——它一方面使資本輸入國由於風險預期的不斷變化而要償付更多的成本;另一方面國外的資本流入停止,停留在國內的國際資本開始逃離。即便是經營良好的企業,在利率攀升,匯率下跌和經濟前景暗淡的背景下都會劇烈地改變企業的利潤預期。
(四)國際資本流動與金融危機的實證研究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危機國一般都會出現資本大量流入、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以及本幣升值的過程。本幣升值會抑制一國的出口和經濟增長,經常項目赤字,實質經濟因素發生逆轉。在此基礎上,金融市場就會出現貨幣貶值預期,當市場恐慌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投機資金便會發動攻擊,拋售本幣,本幣貶值,貨幣危機爆發。
(五)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內部因素
當一國爆發貨幣危機時,如果此時該國並不存在由國內因素導致的金融危機,那麼這一危機必然是由投機沖擊引起。實際上,投機沖擊更多是在一國經濟基礎出現明顯弊端時才會發動,與經濟基礎無關,純粹由於心理預期變化而導致的金融危機並不多見。這里以亞洲金融危機為例探討金融危機發生的內在原因。
(1)宏觀經濟政策失誤
綜觀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發現「亞洲奇跡」的很多方面是依託政府引導和行政強制實現的,這樣不可避免有很多的經濟政策失誤和權力腐敗,進而侵蝕一國經濟機體。如韓國從50年代開始,政府就沒有停止過對經濟的強力干預,為了加入GATT(WTO前身),韓國在30多年前,進行了半個世紀以來第一次戰略調整:從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在1967年成為GATT成員以後,雖然在一些領域減低了關稅(總體關稅下降到14%),但在相當多的重要領域仍舊保持著強大的產業政策。比如汽車工業,韓國保護了20年時間。政府主導(關稅+產業護持)與「出口導向」共同構成了曾被當作發展典範的「韓國模式」的全部內容。韓國政府通過行政性手段拼湊大型企業集團,企業依靠國家保護盲目投資,金融機構呆壞賬日益積累,最後造成一種「尾大不掉」的尷尬局面。經濟內部結構問題和政府的深度參與必然產生的低效率和腐敗很快將韓國導入金融危機的困境。1998年,金大中政府推出「經濟復甦三年計劃」,把發展戰略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
在一些亞洲國家,權力腐敗是經濟基本層面惡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如印度尼西亞拒絕進行民主改革,實行家族式的集權統治,使國際的權力腐敗和權錢交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總統蘇哈托家族甚至集聚了12個行業近400億美元的社會財富。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不可能指望政府宏觀經濟政策能夠有什麼成效。
亞洲各國都大量舉借外債,經濟發展對外資的依賴性很強,對外債的管理失控,外債結構中短期外債太多,而且大肆揮霍進行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的炒作。為了進行償付,必須保持高的出口增長和不斷增加的外資進入,一旦這兩者出現問題,資金鏈就會裂開,金融危機就要到來。
(2)亞洲模式的局限
亞洲國家的發展模式大體上可以歸結為「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60、70年代,日本用出口導向發展戰略,選擇了「貿易立國」政策,最終成為世界經濟大國,80年代後,東南亞國家爭相模仿,也帶來了這一地區10多年的繁榮。90年代以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傳統產品的市場容量已經飽和,市場相對縮小。而發展中國家普遍實行這一戰略,加上初級產品的技術進步,每個出口國的供給能力增長。東南亞各國的出口能下降,比較利益的轉移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基本層面上出現結構失衡。
亞洲模式使得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建立在這種增長方式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是很難持久的。克魯格曼曾經警告過:「亞洲的經濟奇跡與其說是由於良好的計劃和生產率的提高,還不如說是由於有充足的勞動力和資本。」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周邊國家的競爭,這種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受阻,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就被削弱。要維持經濟增長面臨兩個選擇:其一,像日本、韓國、台灣一樣進行產業技術結構升級;其二,開拓國內市場,降低工資率水平和進行本幣貶值。要在高附加值高技術產品市場上參與國際競爭,很多國家並無這樣的實力。經濟發展使工資水平增長,缺少向下彈性,就只有希望貶值來緩解出口壓力。亞洲各國在出口商品中的同質性非常明顯,在國際市場上構成了嚴重的惡性競爭,各國為了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有利位置,都有強烈的本幣貶值的願望。
(3)匯率政策的失誤
亞洲各國在匯率選擇上主要是與美元掛鉤的釘住匯率制和聯系匯率制。90年代以來美元對其它主要貨幣匯率大幅升值的情況下,引起了亞洲各國貨幣的相應升值趨勢,貨幣被人為地高估了,從而導致該地區的商品出口競爭力下降。為了維護固定匯率制,各國的中央銀行必須大量拋售外匯儲備,使外匯儲備大幅度減少,這樣就給國際的投機者提供了投機缺口。
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瓶頸就是資金短缺,與發達國家相比較,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的信譽遠遠不足以吸引到足夠的外資流入,各國紛紛進行了以放鬆管制為特徵的金融改革,80年代的拉丁美洲、90年代的東南亞,概莫能外。放鬆管制,吸引外資有兩個做法:一是提高利率吸引國際套利資本;二是開放金融市場吸引國際投機和投資資本。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的金融放鬆面臨著很大風險,高利率使貸款在成本增加,容易誘發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亞洲大部分國家在實行固定匯率制的同時,也開放了本國的資本賬戶,大量的游動資本就可以無所阻攔的進入,使各國的金融體系潛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
(六)金融危機的國際傳遞機制
國際金融危機傳遞是指引起各國匯率劇烈波動和金融市場秩序混亂的國際資本流動,它不僅由一國的金融危機影響到另一國,而且造成各國和地區之間的連鎖反應,即危機「傳染」。在金融一體化的今天,一國發生金融危機極易傳播到其它國家,這種因其它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的傳播而發生的金融危機可稱為「傳染性金融危機」
(2)貨幣一體化安排
如果國家之間實行貨幣一體化制度安排,必須保持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的一致性,在這種區域經濟鏈條最薄弱的環節容易受到沖擊,而一旦沖擊成功就具有連鎖效應。1992年,索羅斯旗下的量子基金正是利用歐洲各國在同一匯率機制問題上步調不一致的失誤,發動了拋售英鎊的投機風潮,迫使具有300年歷史的英格蘭銀行認虧出場。
在歐洲貨幣體系下,成員國之間雖然安排了相互間匯率浮動上下不超過2.25%的界限,但是這種貨幣一體化客觀上要求各國一致的貨幣政策和利率水平。當時德國剛剛統一,為了化解財政赤字實行緊的貨幣政策,形成歐洲貨幣體系內的其它貨幣貶值的強烈預期,最終以英鎊為首,波及到義大利、瑞典,芬蘭遭受投機者拋空而跌破界限。紛紛宣布退出歐洲的釘住匯率制。
(3)過分依賴國際資本
當影響比較大的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投機資本一般都會調整或收縮它們在國外的資產,至少會減少較大風險國家的資產。許多國家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相當部分資本流出的現象,如果該國不能承受這種資本流出,該國就可能發生金融危機。
由於能源價格上漲和寬松的財政政策,美國在1980-1981年間面臨高通貨膨脹。不得不大幅收緊貨幣政策。美元利率上漲,拉丁美洲國家不得不借更多的錢維持資本運轉,到了1982年春天,受「馬島戰爭」影響,債權人對拉丁美洲國家迅速膨脹的貸款失去了信心,停止繼續增加貸款。這對於長期依靠資本注入的拉丁美洲國家無疑是致命的。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發展,各國在經濟、貿易、金融等領域的一體化程度加強了,一國或一地區在經濟金融領域出現危機後,或多或少總要影響其它國家乃至全球。1997年秋季從泰銖貶值開始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波及了幾乎所有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並最終演變成沖擊全球的金融狂飆,引起了世界性的金融動盪和經濟困擾。
(一)經濟衰退,全球經濟增長放慢
1929-1933年的金融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水平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主要國家的經濟狀況退回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水平。而爆發在20世紀末的這場最大的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教訓更為直觀。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和俄羅斯陷入嚴重衰退,其它國家經濟增長率都不同程度受挫。
拉丁美洲地區經濟增長率1998年比1997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巴西從1997年的3.5%下降到1%。前些年保持強勁勢頭經濟增長的歐美國家也難以獨善其身。亞洲地區經濟增長停滯或成衰退,與該地區有密切貿易聯系的美國出口減少,在該地區投資的跨國公司利潤下降。1998年上半年,美國出口貿易出現90年代以來第一次負增長。據標准普爾公司估計,亞洲金融危機使美國所有部門在1998-2000年損失4180億美元。亞洲金融危機遲遲難以走出,使本已出現經濟泡沫的西方股市更加脆弱,美歐股市在危機期間持續暴跌,從而會減少投資者的財富效應,影響消費者開支和企業投資,導致經濟增長下降。
(二)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受阻
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另一個負面影響是貨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進程受阻。一方面,遭受危機打擊的國家會重新考慮過去在貿易、投資自由化方面所作的承諾,在以後的政策決定中更加謹慎。另一方面,經濟勢力強,經濟結構良好,受危機沖擊小的國家在危機後會由於本幣走強而使競爭力削弱,一旦危機國家出口恢復,貿易順差增多,貿易保持主義的呼聲就會增強。
(三)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沖擊
每一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往往都因現存的國際金融體系的一些致命缺陷而起。從而對國際金融的制度安排構成巨大沖擊,同時也提出嶄新的課題。就目前而言,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如此龐大,甚至可以迅速吞噬一國的金融構架。如何防止貨幣危機的發生,需要各國共同努力來尋求辦法,需不需要管制?如何進行管制?需要採取什麼樣的匯率制度抵禦危機?政府之間,國際金融組織與政府之間如何協調?
30年代的大危機宣告了國際金本位制的滅亡,隨後誕生了以固定匯率制下的「雙掛鉤」為特徵的布雷頓森林體系。70年代的美元危機,牙買加體系取代了布雷頓森林體系。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頻率更高,而原因也更為復雜,浮動匯率制也並沒有像設想中那樣自動實現內外均衡。1997年11月,亞太地區高級財政金融會議上通過了旨在加強亞洲地區金融合作的新機制,「亞元區」也開始進入政府間和學者討論的熱點話題。世界各國就如何防範金融危機的爆發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國際金融危機對東道國經濟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引發經濟、社會危機
金融危機的爆發極易引發經濟危機乃至於政治危機、社會危機,1994年墨西哥債務危機,新政府上台宣布比索貶值。1998提5月出現印度尼西亞政權更迭,阿根廷在危機中更是處於社會混亂、政府頻繁變動之中,一月之內,5個總統先後上台和下台。
金融危機中,外國資金往往大舉外逃,給該國經濟帶來沉重打擊。墨西哥1995年出現近200億美元的資金凈流出,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和菲律賓私人資本凈流入由1996年的938億美元轉為1998年的凈流出246億美元,僅私人資本一項的資金逆轉就超過1000億美元,外資在短期內大量外流破壞了原來建立在外資流入基礎上的資金平衡。在外債管理松馳的一些國家,外債的總量和結構基本上處於失控狀態,外債與國內投資期限結構中的短借長放的「錯配」現象中十分嚴重,資金鏈一斷,損害是致命的。
金融危機的爆發還會引起匯率制度上的一些變革,給正常的生產貿易帶來不利影響。如30年代大危機後資本主義世界的普遍的外匯管制現象,1999年英鎊危機後歐洲區一些國家脫離了歐洲貨幣體系開始自由浮動,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一些國家被迫採用了浮動匯率制。從短期看,這些新制度的實行往往因為政府的無效管理而給經濟帶來更大波動。
(二)金融危機對經濟秩序的影響。
危機爆發首先會造成金融市場劇烈動盪,1929年10月28日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危機期間僅銀行破產倒閉達到上萬家。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劇烈動盪,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跌幅在10%或70%以上,大批企業、金融機構破產、韓國排名前20位的企業中有4家破產。
危機期間,各國政府往往採取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更加加重了經濟困難,對外匯市場的管制可能維持很長時間,會對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從國際資本流動看,大量資本的頻繁進出擾亂了該國金融秩序,市場價格處於極不穩定狀態。這種不穩定的局勢也給公眾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很大幹擾,一國經濟秩序陷入混亂。
(三)補救性措施對危機國的不利影響
一國發生金融危機後,政府將被迫採用一些補救性措施,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是最常用的手段,而危機的爆發有時候並不是因為政策的失誤導致的,這一措施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另外,為獲取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的資金援助,一國政府往往被迫實施這些援助所附加的種種條件,例如開放本國金融商品市場等,給本國經濟發展帶來很大負擔。
在解決80年代債務危機中,一方面各國政府、商業銀行和國際機構向債務國提供了大量臨時貸款。另一方面要求債務國實行緊縮的國內政學,以保證債務利息的支付。同時要求債務國進行以貿易自由化、私有化為特徵的政策調整,這些要求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比較苛刻的。

Ⅳ 近代幾次世界性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機制,過程以及影響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Ⅳ 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

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如下:

1、經濟過熱導致生產過剩;

2、貿易收支巨額逆差;

3、外資的過度流入;

4、缺乏彈性的匯率制度和不當的匯率水平;

5、過早的金融開放。

註:國際金融危機是貨幣危機、信用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和股市危機等的總稱,一般指一國金融領域中出現的異常劇烈動盪和混亂,並對經濟運行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一種經濟現象。

主要表現為金融領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如信用遭到破壞,銀行發生擠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股市暴跌,資本外逃,銀根奇缺,官方儲備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出現償債困難等。

(5)簡述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機制擴展閱讀: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主要表現:

1、股市暴跌。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標志之一;

2、資本外逃。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又一主要標志之一;

3、正常銀行信用關系遭到破壞,並伴隨銀行擠兌、銀根奇缺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等現象的出現;

4、官方儲備大量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和通脹;

5、出現償債困難。

二、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影響:

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秩序。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例,從其直接影響來看,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眾多收入不高的購房者。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他們將面臨住房被銀行收回的困難局面。

其次,今後會有更多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由於收不回貸款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最後,由於美國和歐洲的許多投資基金買入了大量由次級抵押貸款衍生出來的證券投資產品,它們也將受到重創。

美國次貸風波中首當其沖遭遇打擊的就是銀行業,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是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升的時期,住房抵押貸款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優質資產,貸款收益率相對較高、違約率較低、一旦出現違約還可以通過拍賣抵押房地產獲得補償。

目前房地產抵押貸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也是貸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商業銀行為房地產抵押貸款計提的風險撥備是較低的。然而一旦房地產市場價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貸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時出現。

購房者還款違約率將會大幅上升,拍賣後的房地產價值可能低於抵押貸款的本息總額甚至本金,這將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比率顯著上升,對商業銀行的盈利性和資本充足率造成沖擊。

然而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期內出現價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從長遠看銀行系統抵押貸款發放風險亦不可忽視,必須在現階段實施嚴格的貸款條件和貸款審核制度。

Ⅵ 國際金融危機是怎樣產生的

經數月來以來我個人關注金融危機自得出的總結如下:
一、從消費角度看,金融危機的根源是因過量消費,過度向銀借錢消費引起。(借用卡,貨款買房,買車等);二、從投資角度看,金融危機是因銀行借出錢太多去投資於房地產和汽車等高資金的東西,但最終沒有人買得起被抄高的房價和車價,包括許多價格高的消費品.這些消費品變成供大於求,被迫降價,但降價引起投資者還不了錢給銀行.

Ⅶ 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

1、金融危機是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而造成的。次級房屋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

2、原先在美國次級貸款市場佔七成份額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由政府機構主宰,將貸款打包成證券,將貸款證券化背後的財務風險計算頗為復雜,通常得先分析被證券化的那一堆貸款案過去類似貸款案例之風險,計算出投資者能夠獲得本金和利率。整個過程中,新的市場參與者,出於逐利目的,過分追求高風險貸款。

3、由於全球成千上萬高風險偏好的對沖基金、養老金基金以及其他基金投資者的介入,原有的放貸標准在高額利率面前成為一紙空文,美國有許多中小型的銀行,因為資金有限並不想等二十年後才回收房屋貸款,所以樂意將手上的房貸債權轉賣出去,而且銀行也急著把錢放貸出去不然自己會被利息支出壓垮。

4、新的市場參與者與華爾街經銷商不斷鼓勵放貸機構,嘗試不同貸款類型。許多放貸機構甚至不要求次級貸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稅收表格在內的財務資質證明,做房屋價值評估時,放貸機構也更多依賴機械的計算機程序,而不是評估師的結論,潛在的風險就深埋於次級貸款市場中了。

5、於是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常常隨之而來的信用緊縮,是一種貨幣需求快速增長大於貨幣供給的狀況。在幾十年前金融危機基本上等同於擠提,現在則多以貨幣危機形式出現。股市暴跌有時也是一種金融危機。

(7)簡述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機制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是金融領域的危機。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強,因此,金融的國際性非常強。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參考鏈接:金融危機—網路



Ⅷ 金融危機是怎麼形成的

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編輯本段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編輯本段類型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編輯本段產生
泰國的金融危機事發於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動亂。首先是外匯市場的美元收縮沖擊,使得泰銖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貶值,進一步影響了泰國的股票市場和金融體系,東南亞的金融市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經濟,而且各國的貨幣不統一,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上美元最終成為交易單位。間接的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創造了助動力。
所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來自於外匯市場的沖擊,貨幣危機又成了金融危機的附屬。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外。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
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Ⅸ 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 在線等

這個很難啊

閱讀全文

與簡述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機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東小白理財靠譜嗎 瀏覽:275
南價值成長股投資穩健盈利之道 瀏覽:660
新疆節水股票 瀏覽:804
此輪融資順利 瀏覽:66
傘型信託杠桿是什麼 瀏覽:101
期貨公司資本杠桿率 瀏覽:334
基金經理到底行不行 瀏覽:939
天使輪融資估值 瀏覽:504
保護信託怎麼買 瀏覽:161
基金一日跌最多是多少 瀏覽:192
文化期貨模擬要錢嗎 瀏覽:673
光大期貨怎麼登錄 瀏覽:183
人民幣換瑞士法郎銀行 瀏覽:444
投資個人理財 瀏覽:925
有贊融資情況 瀏覽:135
分期樂貸款可靠嗎 瀏覽:809
股票啟動信號 瀏覽:997
北京住房公積金貸款擔保中心網址 瀏覽:970
禁止大學生貸款 瀏覽:211
期貨時間交易網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