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改革開放金融服務業

改革開放金融服務業

發布時間:2022-07-22 13:22:24

金融服務業分類問題

兩者的定義不同:金融產品是指投資標的,即為投資項目。而金融服務是指投內資者參與整容個投資所享受道德服務。

2、兩者的內涵不同:金融產品是指股票期貨外匯、現貨、貴金屬等投資項目。而金融服務,包括在做投資之前,給予投資者所需要投資的項目產品介紹,開戶,後期服務等。

金融產品(Financial Procts)指資金融通過程的各種載體,它包括貨幣、黃金、外匯、有價證券等。就是說,這些金融產品就是金融市場的買賣對象,供求雙方通過市場競爭原則形成金融產品價格,如利率或收益率,最終完成交易,達到融通資金的目的。如股票、期貨、期權、保單等就是金融資產(Financial Assets),也叫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也叫有價證券(Securities)。

金融服務是指金融機構運用貨幣交易手段融通有價物品,向金融活動參與者和顧客提供的共同受益、獲得滿足的活動。按照世界貿易組織附件的內容,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包括下列類型機構:保險及其相關服務,還包括所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

❷ 改革開放,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給上海帶來一系列新的變化,有哪些變化呢

(一)奠定了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基礎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上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的比重較低;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的比重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術化趨勢不明顯。19年來,浦東開發開放堅持以產業結構優化積極推動功能拓展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優先發展以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為全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發揮了先導作用,逐步形成了現代化服務業和先進創造業共同推進經濟發展的格局。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開發初期的20.1%上升到2007年的52.3%,產業亮點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務業、會展旅遊業、現代物流業、房地產業、高新技術等產業,2007年底,中外金融機構總數已達493家,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280.52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1254個,吸引合同外資49.49億美元,佔全市總量的1/3;第二產業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大量外資外技的進入,促進了上海的工業結構向高級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帶動汽車、通信和精細化工等行業的技術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成長,包括高技術產業、軟體產業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在內的創新經濟迅速發展,2007年,總量達到2700億元,研發機構迅速集聚,已達到223家,市高新技術企業624家。2007年,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96家,總量佔全市一半以上。開發開放為浦東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以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為基礎的都市型第一產業初具規模,鄉鎮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的成效,農村經濟總量在市郊區縣名列前茅。
浦東開發開放以來,4個國家級重點小區的建設不斷推進,為上海城市功能的拓展發揮了核心功能的作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已成為上海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象徵。陸家嘴作為國內金融機構最密集、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地區之一,金融貿易區流量經濟涵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物流網路遍布165個國家和地區,集聚著證券、期貨、鑽石、產權、石油等10多個國家級要素市場,以股票、貨幣、債券、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產權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日漸成熟,基本確立了國內金融市場中心的地位。張江高科技園區建有國家上海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國家863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東部)基地、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國家軟體出口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基地。擁有多模式、多類型的孵化器,建有國家火炬創業園、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引進國內一大批科研教育機構入駐,支持以企業體的產學研聯盟實施重大共性技術攻關項目。張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示範基地;科技成果孵化與轉化基地;科技創業人才、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的集聚基地;產學研一體化綜合改革的試驗基地,已吸引15家研究機構和70多家創新型企業落戶,成為上海技術創新和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平台。外高橋保稅區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3大功能逐步拓展,引進了2000多家貿易公司和60多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的物流分撥中心,加工貿易出口快速增長,物流分撥功能進一步增強,現代海運和港口經濟穩步發展,已成為國內最大的保稅區和新興港口。18年來,外高橋保稅區累計批准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950個項目,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30多家入駐保稅區。區內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額4838億元,佔全國保稅區的55%,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貿易中心,來自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的眾多進出口企業從中獲益。保稅區的加工貿易、倉儲分撥、商品展示和運輸等多種功能已得到發揮。金橋出口加工區已成為上海外向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吸引340多家中外資企業落戶,150個現代製造業項目相繼投產,其高新技術和支柱產業在全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到70%。先進製造業引領效應明顯,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51家在金橋投資79個項目。
浦西以浦東為「龍頭」推動產業的調整,取得互相促進,加速發展的效應。一批國有老企業和集體企業在浦東投資與外商投資經濟嫁接,提升了產業能級,成為上海工業新高地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通過募集發展資金,改善資本結構,實現了產權制度改造;一批國有企業在要素市場上進行了多方面整合,規范了市場進退行為,逐步強化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一批國有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開始了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構建了支柱工業的生產集群,各產業間技術進步的相互溢出效應,推動了工業整體進步。同時,一大批混合經濟和非公經濟迅速發展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調整提供了包括資本嫁接、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良好社會條件。通過浦東的輻射效應,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創造國內技術領先產品,並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上海的產業水平特別是工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隨著金融保險服務功能的進一步強化,上海金融信息化進程加快,金融業務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在不斷規范中繼續發展。
通過浦東開發開放,上海城市的功能和性質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從相對單一的工業生產基地轉變成了一個國際性的多功能中心。上海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和整體經濟結構得到了優化,進而全面提升了上海整個城市的運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實踐證明,浦東高起點、高強度、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為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徹底改變了城市空間的布局
從傳統上海工業的空間布局看,工業企業主要分散於市區,這既不利於城市功能的整體開發,也不利於工業企業及產品的配套和規模化。浦東開發開放提供了發展新空間。上海不僅按照科學規劃把浦東新區建設成有合理的發展布局結構、先進的綜合交通網路、完整的市政公用設施、便捷的通信系統,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現代化新區,而且按照建設國際大都市的要求,對上海630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間作出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約5平方公里中央商務區為城市核心層,主要發展金融、貿易、信息和管理等高層次第三產業;第二層為約30平方公里的中心商業區,成為匯集全國名、特、優商品的主要商業區;第三層為約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以第三產業和居住為主,並保留一部分無污染的城市型工業;第四層約1000平方公里的輔城,重點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業,集中建設了9個市級工業區和一批大型居民住宅區;第五層約5000平方公里的郊區,主要發展第一產業和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並形成若干個工業園區和旅遊度假區,初步形成了支持多功能、高端化發展的城市形態布局。
浦東開發開放以相對自由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以及完備的基礎設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成為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連接的重要紐帶。利用外資不僅成為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主要杠桿,也成為城市建設和優化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在上海90年代的城市建設資金中,有1/6來源於外資,浦東更高達70%以上。上海舊區改造按以往政府正常撥款需100年左右時間才能完成,土地批租利用外資後10年基本完成。按照「延伸周邊、輻射江浙、服務全國」的要求,上海抓緊建設航空港、深水港和信息港,加快建設城市高速公路網和軌道交通網,進一步密切浦東新區與周邊區縣及長江三角洲的聯系,進一步強化浦東交通信息樞紐的地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洋山深水港區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運營,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躋身世界第三。一批高速公路和黃浦江越江通道等重要交通設施相繼建成。快速幹道、輕軌等現代化交通動脈和密布新區的不同等級道路相連,形成便捷、暢通的網路,並和空港、海港、鐵路、內河航道及黃浦江越江工程(大橋、隧道、地鐵等)共同組成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由內環線、外環線、郊區干線公路、東西發展軸線等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將浦東與浦西連成一片,真正成為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功能載體。
(三)提升了城市的服務功能
開發開放浦東後,按照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的要求,上海制定了「開發浦東、服務全國、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區域經濟協作政策,提出讓兄弟省市共享浦東開發開放資源,要「打長江牌」、「中華牌」、「世界牌」,要在為全國服務中加快發展自己等思路。同時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吸引外省市企業到上海發展的政策。對凡是到上海落戶的外資或外地企業,均一視同仁,給予「國民待遇」,並在投資計劃、進出口、財稅、戶籍、土地使用、融資等方面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擴大對內開放,積極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吸引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的企業共同參與浦東開發。這些項目絕大多數已成為各地對外聯系的「窗口」、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內地企業與外資企業嫁接的基地,從而帶動和促進了全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為發揮浦東和上海在全國經濟的輻射作用,上海不斷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路,積極拓展上海和浦東交通、通信、信息等方面的樞紐口岸功能;充分發揮浦東證券、金融、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興辦鑽石交易和黃金交易等新興的要素市場,形成上海和浦東在資金、項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務功能;努力完善浦東在人才引進培訓和科技開發等方面的優勢,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全國面向市場經濟的人才基地和科技產業化基地。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促進了上海的振興,而且對長江流域和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使上海初步成為全國資金流、商品流、技術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交匯樞紐。
浦東的開發開放給周邊省市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中共中央賦予浦東開發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將投資的方向選到浦東及其周邊地區,浦東在奉行重點吸收國際著名跨國公司投資策略的同時,使一些中小資本將投資的方向選向了鄰近浦東的省市,從而使長江三角洲地區尤其是蘇南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快。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中國逐步形成沿海、沿江、沿邊、沿路和內地省會城市全方位大開放的格局。到上世紀末,長江三角洲已崛起了迅速發展的城市群,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都跨入了高速增長的行列,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浦東作為上海「四個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區域,為提升上海對全國的服務功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四、大浦東建設對上海城市發展影響力的前瞻
對浦東開發開放,中共中央曾明確提出分「三步走」。第一步,「八五」時期為開發起步階段,主要編制規劃、整治環境和積極為吸引外資創造條件。第二步,「九五」期間為重點開發階段,初步形成基礎設施比較配套的浦東新區大格局。第三步,2000年後的二三十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為全面建設階段,使浦東成為21世紀上海現代化的象徵,成為適應國際性城市及外向型經濟發展需要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區。經過19年的開發開放,浦東積累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領先的產業集群。但同時,可開發利用的土地等資源日益緊張,地區綜合商務成本不斷提升,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正成為影響浦東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❸ 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有何影響

好:有利於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接軌,擴大經濟發展交流,促進國內市場競爭,有利於企業不斷改革,壞:搶走了國內市場,使民族工業競爭壓力大

❹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二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總勢分析

一個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向市場經濟轉軌,一般都是通貨膨脹,我國則實現了低膨脹,一個發展中國家向工業化轉軌,隨著消費增加,投資增加,一般都發生通貨膨脹。

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使國家的經濟基礎發生深刻的,不可扭轉的變化,並使上層建築方方面面發展變化。

改革開放中的幾大問題: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真正體現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問題。

(如何鞏固國有經濟的地位,國有經濟改革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國有經濟才能體現社會主義)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加強和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問題,歷史上農業的發展,制約著其它部門的發展,經濟發展在農業基礎上,我國的農業問題要靠自己解決,不能依靠國際貿易。貿易經濟條件下,農業作為傳統產業可能萎縮,資本流向高回報的區域,85-95,隨著城市改革的發展,農業徘徊不前。「白條子」現象:農村人的糧食上繳,換不到錢幣,只有欠條一張。還有各種苛捐雜稅。工業化過程中,耕地面積縮小。由於中內抓得緊,95年後又氣候好,農業形勢大好。

中國是怕旱不怕澇。農村的資金,技術,人才問題待解決。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實現勞動者的充分就業問題?

「市場經濟追求效率,機器排擠工人,對勞動者的需求下降,即相對下降,另一方面,勞動力資源不斷增加。

歷史上,計劃經濟下實現「低工資、高就業」,背上冗包袱,國有企業為40%,是為了維系社會穩定。

現在市場經濟追求『大市場、小政府』,精減三千八百萬-四千萬吃財政飯的人。民與官的比例為1:30。

中國的農村存在嚴重的隱形失業現象,耕地者只需1億,鄉鎮企業容納1億-1億三千萬,還有一億七千萬-二億的富餘人口。

失業過高會比通貨膨脹(「貨幣增值,物價上漲」)引起更尖銳的社會不穩定問題。

4、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的問題,(一個始終存在的問題)。「構成個人收入的途徑是多元的,基尼系數在0-1間,= ,改革前,城市為0.11,農村為0.13,改革後,1994年,城市為0.36,農村為0.41,相當於一個中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居民基尼系數。基尼系數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系數越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效率公平兼顧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為減少差距,對收入高者收稅,對低收入者規度最低工資,給以補貼、失業救濟金等。注重公平則效率低,注重效率則差距大。只要採用市場經濟,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區間差距是不可避免的。發達地區經濟基礎高,多從事技術密集、資本、資金、勞動力密集的高附加值的產業,市場容量大。

不發達地區以土地等自然資源、勞動力密集的,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產品為產業,如農業商品初步加工一般來說,東部沿海區發達,中部欠發達,西部不發達,加上80年代後中央政策向東傾斜,愈加拉大差距。

78年,人國民收入最高為上海,最低為貴州,78年差率為7倍多,改革後為10.4倍,差距過多會導致利益摩擦,地區壁壘,地方保護主義,如黑龍江世界發達國家一般最先進地區與最落後地區的差率為2,日本為1:0.75,例V理論:

發達地區空間變小,速度放慢。不發達地區則突飛猛進。

5、腐敗問題

「腐敗嚴重,令資產階級政客自以為小學生,市場經濟將貨幣推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管理疏漏,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某些人為了彌補利益損失,發生了腐敗」。

6、社會治安問題

社會治安的指標:1、犯罪率;2、居民安全感系數。

嚴打只是治標,急待治本。

在社會治安的背後要思考另外一些問題,有的被經濟所逼,有的是文盲,法盲。

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

「兩只手一起抓」,市場經濟條件下精神文明是什麼,要不要改變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精神文明。道德觀念是什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英雄人物是什麼?學模範,學誰?學什麼?

8、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一般是兩個問題:1)產業結構高級化;2)優化:產業結構間關系,我們的產業結構是重型,第二產業處於重要地位,第三產業處於薄弱地位,農業的市場化,科學化程度弱,生產率低。在第二產業中如何調節一些傳統企業:紡織,機械,如何加強高新,支柱產業,第三產業中金融、旅遊業、服務業等等如何發展。第二產業在第一產業基礎上發展,第三產業以第二為基礎,反過來第三產業促進第、二的發展,這幾個問題始終伴隨著改革開放,頌叟不可忽視。

四個挑戰:

一、二十年來改革開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起點低,取得經濟高增長是較容易的,如同跳橫桿一樣,當經濟達到一定高度時,再取得高速增長談何容易。柯林頓使美國經濟處於自二戰以來最景氣的時期。如果我國經濟達到一定高度,而問題沒有解決的話,再增長談何容易。

二、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環境的破壞、資源的浪費為代價的,如果要保持環境,合理利用資源,再要增長談何容易。

發展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保持生存,解決溫飽時,環境一定程度破壞可以容忍,但從長遠的目光看,從承擔的責任看,不能再 破壞環境。

保護環境、資源,有的行業要禁止或限制,有的資源在沒有高技術條件下不許。

三、我國對外開放不斷加快,逐漸與世界接軌,但我國對外開放與世界經濟不融合是有限的,假如我國真正成為世界貿易組成的一員,則我們面對的不再是技術含量低,小規模的港澳台資本,而是資本雄厚,高科技支撐,管理者道,有強大競爭力的歐、美、日的跨國公司的競爭,這時的挑戰將是巨大的。

金融,保險業開放很有限,免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太大影響,使得人民幣自由兌換將推遲10年。

國際大保險公司已在我國等待6年,而沒有領到營業執照。

四、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有兩種模式:1、激進式的休克療法,俄羅斯、東歐採納;2、中國式的漸進法,哪一種更能有效的,付代價較小的實現轉軌。1、是先對計劃經濟進行徹底打破,在這個打破了的基礎上建立市場經濟,風險大;2、是由點到面,由易到難的逐漸改革法,摸石過河法。

局限性:由於只漸進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由於是由易到難,越到後就越難,到現在正到了關鍵的時期。

假如俄羅斯,東歐的改革獲得成功,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經濟開始繁榮,而我們的問題沒有解決,甚至激化,結構畸形,則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則更大。

❺ 上海自貿區怎樣擴大金融服務業開放

2018年6月21日下午,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召開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工作推進會,推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關於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形成開發開放新優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今年摩根大通銀行和法國興業銀行在華欲設合資券商。法國興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環球金融市場部總監何昕表示,之所以選擇上海自貿區,一是因為上海有較為健全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因為在人民幣跨境業務等方面有政策優惠和便利,三是具有包括海外背景人才在內的人才優勢。

據張紅透露,上海自貿區目前儲備的外資金融機構項目類型涵蓋了銀行、證券、基金、保險、評級、第三方支付等幾乎所有金融業相關領域,既有新設金融機構,也有存量機構申請金融牌照、增加外資股權比例,或者擴大業務范圍等。

張紅表示,從開放對象上看,涵蓋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新加坡等歐美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土耳其、約旦等發展中國家;從綜合實力來看,這些項目的股東背景雄厚,均為國際上的大型、知名金融機構,這些外資項目多是中國第一家或第一批,具有很強的先發優勢。

❻ 改革開放:1978年開始的改革包括哪些方面的改革,開放包括具體的工作有哪些。

1.從放寬市場准入角度看,強調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製造業方面政策的加速落地。金融業方面,強調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確保落地,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范圍。

2.從吸引外資投入方面,將從政策優惠向創造更有吸引力投資環境開始轉變。一方面,藉助新加坡簡政放權和將權利還給市場的發展經驗,中國將通過強化產權保護、依法辦事和反對壟斷等措施來建立更加完善的外資投資環境;另一方面,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將完成修訂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工作。

3.加強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方面。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

(6)改革開放金融服務業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政治背景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回顧了建國以前28年歷史,對建國30年歷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計和評價。

對於「文化大革命」的10年,文件中提到:文革的10年,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歷史證明「文革」的論點不符合中國的實際,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些論點對中國當時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估計是完全錯誤的。

「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因而始終沒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❼ 深圳改革開放是什麼時候

1978年12月18日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7)改革開放金融服務業擴展閱讀:

深圳市在開辟為經濟特區後在短短幾年內,建成一座現代化的繁華城市,成為中國經濟特區的代表,被稱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中國的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金融服務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t三鑫股票 瀏覽:501
機構重倉基金重倉股票好不好 瀏覽:176
希努爾股票吧 瀏覽:92
回國賣外匯 瀏覽:191
沽空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805
外匯交易種類 瀏覽:552
2600人民幣等於泰銖 瀏覽:87
牡丹江黃金首飾價格 瀏覽:464
外匯交易資格 瀏覽:278
不同銀行的外匯業務 瀏覽:925
政府融資手續 瀏覽:389
理財機構如何做賬 瀏覽:562
山西晉城玉米19年3月6日價格 瀏覽:43
期貨銅和焦炭有什麼聯系嗎 瀏覽:701
短線投資成功的人有哪些 瀏覽:472
長期投資決策的程序 瀏覽:25
科創板基金申購最新結果 瀏覽:706
企業信用融資擔保 瀏覽:178
礦廠好融資嗎 瀏覽:789
牛肉哥融資 瀏覽: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