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金融風險的國際金融風險的類型
為了有效地預測、控制國際金融風險,有必要對國際金融風險進行一定的歸類,以便對不同的金融風險採取不同的防範措施,以達到風險管理的目的。國際金融風險的種類很多,按照不同的劃分標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按照金融風險的對象劃分,可分為外匯風險、國際融資利率風險、國際投融資中的國家風險和政治風險以及國際金融衍生產品風險等。
2.按照風險涉及的范圍劃分,可分為微觀國際金融風險與宏觀國際金融風險
前者指一國某一經濟實體在其跨國資金籌措和資金經營過程中,存在與發生的風險;後者指國與國之間的所有微觀金融風險的總和。
3.按照風險的承擔者劃分,可分為國家金融風險和經濟實體國際金融風險兩種
政府以國家代表的身份從事國際金融業務承擔金融風險時,這種金融風險被稱為國家金融風險;後者則指居民個人、企業、金融機構等經濟實體從事國際金融業務時所承擔的金融風險
4.按照金融風險產生的根源劃分,可以分為客觀國際金融風險與主觀國際金融風險兩種。
前者指由自然災害、經濟政策、政治因素、技術的變革等一系列客觀因素所帶來的國際金融風險。後者則指跨國資金借貸與經營者因其自身經營管理不善或受投機因素的干擾,或因其自身心理預期的失誤等因素所引致的金融風險。
2. 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
國際金融市場風險主要由國際金融投資者主觀預期、投資交易成本、投資者的投機行為和一個國家本身的金融市場狀況等因素引起,這些因素的變化內在地使國際金融市場失去均衡,導致國際金融資本流動變化無常,如果資本流出流入國家沒有防範能力,就極易產生金融風險。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一般由外匯交易商和金融投資者充當主體。無論是套利保值還是投機,都是以匯率和利率的預期為基礎。「外匯交易商制訂買賣外匯的決策奠基於他們的匯率預期,而匯率預期又取決於他們對匯率趨勢相關的政治、經濟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資者對未來匯率或利率的預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對匯率和利率預期的差異直接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波動。
按現代經濟學的觀點,預期均衡是指合理預期和預測。即是對所有可得的、與變數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所作出的預期和預測。只要市場參與者都能根據自己所能得到的、與變數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來進行預測,那麼最終結果必然是與從市場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達到預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資者或投機商發現市場的實際情況與他們的合理預期有差異,他們就會改變其定價策略,利用市場差價獲利。各投資者主觀預期的差異可以內生地擴大或縮小資本流動的波動性。
國際金融投機主體經常以各種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現,其資金具體表現為國際游資(HOTMONEY),投機行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機手段,獲得正常投資收益以外的資本利益。當投機基金非常龐大,達到對特定的匯市形成和匯率趨勢基本控制的程度時,投機行為就會給金融市場產生直接沖擊,導致一國金融市場風險的產生。
投機行為的基本特徵是,市場參與者在預測到經濟政策或諸如匯率和利率等經濟變數不能維持時,突然進行大幅度的資產重組,「投機性沖擊是在市場預測經濟政策不一致時所作出的理性反應」,「不一定要將投機性沖擊視為市場的反常行為,相反,它被看作是競爭性市場在預測到經濟政策的不連續性後的典型反應」。
在投機活動的形成過程中,存在下列因果關系:基本經濟因素的錯位程度、收支衡的頻率和嚴重性引起資本流量的增加,資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機活動量的增加。伴隨著資本流量的增長,外匯需求規模擴大,不穩定性出現增強,發生動盪的事件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如果外匯具有作為一種理想資產的特徵的話,那麼,隨著外匯價格越來越大的波動,從中投機的機會也將增加,只要投機主體存在,就會引起投機活動量的增加。
投機活動量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三個效應:第一,投機活動量的上升直接導致外匯需求規模和不穩定性的上升,金融動盪增加;第二,投機活動量的增加造成匯率沒有穩定點或者基本走勢不能獨立於投機影響的狀態;第三,金融機構在外匯交易活動中的投機行為大大增加。與傳統銀行業務獲利性減少相聯系,投機活動量的增加使金融機構的外匯業務重點越來越傾向於貨幣投機,隨此重心的轉移,外匯市場的任何波動更有可能引起投機性的買進和賣出,使金融市場的波動更加復雜化。
3. 金融風險的分類有哪些
你好,金融風來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源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影響金融產品價值,從而給債權人或金融產品持有人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市場風險是指在證券市場中因股市價格、利率、匯率等的變動而導致價值未預料到的潛在損失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因市場成交量不足或缺乏意願交易的對手,導致未能在理想的時點完成買賣的風險。操作風險是指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員工、信息科技系統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
4. 國際金融中心通常會遇到哪些風險
金融中心遇到的風險,也可以稱得上是金融危機了,而金融中心又是以虛擬經濟為載體專的,所以通常出現的屬如 銀行業危機,房地產危機及股市期貨危機等,主要就這三個方一面(股市和期貨密切相關的,只算一個方面.) 最典型的莫過於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由房地產蔓延至銀行業,進而拖垮世界很多經濟體.是綜合了地產,銀行,股指期貨的一次世界性危機.而危機的傳導中心和發源地正是華爾街這個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
5. 國際貸款業務有哪些主要風險銀行和金融管理當局怎樣設法減少這些風險
有以下風險:
1。信用風險,指國際貸款中交易方的違約,不講誠信,不償還貸款或逾期。
2。市場風險,指國際貸款業務中涉及外匯的匯率風險。
3。操作風險,指交易中不懂跨國貸款業務流程或對方的法律知識而使貸款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4。國家風險,指由於貸款國的政治、政策、經濟發生變化而使借款人的還款受其影響。如一國發生金融危機而使該國對外貸款完全不能或不能按時償還而發生的風險。還有一國發生戰亂、政權更迭等情況也會導致國家風險。
避免貸款風險,減少信貸資金損失,提高銀行經濟效益,是今年金融工作的重點。為使這項工作抓得有聲有色,卓有成效,以筆者拙見,應強化三個機制。
一、強化信貸管理機制,是減少貸款風險的先決條件。主要強化四個制度:
(一)強化貸款審批制度,認真推行以調查、審批、檢查「三權」分離的辦法,對大額貸款,要集體審批。為防止失誤,應堅決杜絕自批自貸、人情貸款、行政干預貸款等不正常現象。
(二)強化貸款跟蹤檢查制度。對單筆貸款,尤其是大額貸款,應對企業資金運行的整個周期,資金所經過的各個環節進行跟蹤。其好處:
一是保證企業資金能夠專款專用,防止擠占挪用;
二是對資金使用能落到實處,即使資金在哪個環節受阻,也容易發現,以便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避免、減少資金損失;
(三)強化企業資金營運定期報告、檢查制度。
一是要求企業按月准時報送企業經營狀況報表及分析報告,對不按時報送,或報送報表數字失真、弄虛作假的,經查出,應採取信貸制裁;
二是信貸部門定期對企業進行清產核資,每年至少兩次,並定為制度,檢查落實,防止企業資金流失。
(四)強化信貸「兩公開,一監督」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布貸款政策、條件、對象、結果。
6. 什麼是國際金融風險的風險類型
re are those, of course, who would adopt
7. 國際金融風險的國際金融風險的管理
國際金融風險管理是指各經濟實體在跨國籌集和經營資產(主要指內貨幣資金)的過程中,容對國際金融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有效地控制與處置金融風險,用最低成本即最經濟合理的方法,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國際金融風險管理既包括各涉外經濟主體所採取的防範措施;也包括各國監管機構所採取的一系列監管措施;更有國際間、國際組織等的相互協調。
8. 國際金融風險的國際金融風險概述
可見,國際金融風險與一般意義上的金融風險有所不同。從內涵來說,國際金融風險的內容要比一般金融風險的內容豐富得多;從外延來看,國際金融風險要比一般金融風險的范圍小,前者僅限於發生或存在於國際資金借貸和經營過程中的風險,而後者則包括發生與存在的金融領域的一切風險。 鑒於國際金融風險與一般金融風險概念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我們有必要對國際金融風險概念作以下幾點說明。
第一,國際金融風險的研究主要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融資過程中存在或發生的風險,並分析此類風險對貿易行為、投資行為和資金運用的影響。可見,國際金融風險的承擔者主要是從事國際貿易、跨國資金籌集和經營活動的經濟實體,包括居民個人、企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政府等。
第二,國際金融風險的研究將國際金融風險作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運行的一種宏觀經濟機制來看待。也就是說,國際金融風險由開放經濟過程中的許多復雜因素交互作用而產生,國際金融風險管理的目的是使一國(地區)宏微觀經濟在開放經濟系統中形成一套自我調節和自我平衡的機制。
第三,國際金融風險的研究把國際金融對資金籌集者和資金經營者的影響看成是雙重的,既有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又有獲得超額利潤的可能。當然,對金融風險的研究,在指出其積極因素的同時,更要注意採取相應措施,防範其消極影響的破壞作用。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國際金融風險僅限於存在和發生於國際貿易和資金的跨國借貸與經營過程中的風險。因此,只要一進入這些領域,風險就隨之形成並有可能成為實際的風險。一旦成為現實,其損失和惡劣影響就難以彌補和克服。對金融業來說,它會使涉及的金融機構的資本金被侵蝕、發生虧損、金融資產難以收回、金融秩序出現混亂等,進而引起一國乃至某一地區或整個世界政治、經濟的動盪,東南亞金融危機即是明證。
9. 簡述國際金融風險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額 國際金融的內容很多:有利率、期貨、匯率、國際投資、貿易等
發生風險可能是系統性風險 也可能是非系統性風險
10. 國際金融風險的國際金融風險的特徵
1.影響范圍廣,強破壞性。國際金融風險一旦發生,其波及范圍就會覆蓋一國甚至多國社會再生產的所有環節,從而影響整個地區抑或全球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和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局部的或全局性的劇烈震盪和破壞。且這種破壞的穿透力是難以估量的,與之相關的任何領域,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還是社會的,都不可能倖免於難,其帶來的損失金額往往十分巨大。 2.擴張性。國際金融風險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強大的擴展能力。從時間上看,國際金融風險一旦出現,短者可以持續數個月,長者數年才能平復。從區域上看,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國金融機構緊密相連,互為依存,一國金融機構發生問題,小則會使該國所在地區金融體系運行不暢乃至誘發信用危機,形成連續震盪;大則可能導致國與國之間、洲與洲之間甚至全球范圍的持續動盪。這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3.敏感性。這是指凡是能影響多國甚至一國金融市場變動的因素都可能產生國際金融風險。這些因素既包括各國的宏觀經濟狀況、經濟政策與法律法規的出台及資金使用者的經營狀況、政權的交替、首腦人物的變動、國際爭端與戰爭的爆發、資金經營者的心理預期等;也包括因自然災害或宏觀經濟政策失誤而導致的整個國民經濟狀況惡化等。其中,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風險形成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4.不規則性。正是上述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風險形成中的重要影響,而金融運營主體在金融運營中的心理和行為具有極大的異變性,彼此間難以協調,易導致極度的差異和難以遏制的混亂,使得國際金融風險從孕育到爆發、從波動到延展、從規模到後果,常常表現得極為突然和意外,具有明顯的不規則性。
5.可控性。應該說,只要有跨國金融業務活動的存在,國際金融風險總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地必然存在。但是,國際金融風險也是可控的,市場各參與主體可依一定方法、制度對風險實施事前預測、識別,事中防範和事後化解。金融機構可以採取增加資本金調整風險性資產來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並及時以轉移補償等方式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和區間內。此外,各國有關監管機構可加強監管協調、合作,減少風險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