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兩篇讀後感!!
公司治理的目的就是探討如何監督職業經理人以圖利小股東。為了確保經理人能按小股民的意願辦事,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經理人與小股民在事先簽訂一份「激勵合同」。但目前它也幾乎只存在於美國及英國,激勵合同在歐洲大陸以及亞洲還是不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公司除了小股民以外,還有債權人。債權人和小股民不一樣。不論是大銀行團或是小債權人,他們會得到比小股民更多的法律保護。由於亞洲國家的法制體系對於債權的保護非常的不到位,而且也由於是家族銀行,因此,法制化的作用也不大。
談及如何進行公司治理,郎教授認為公司治理的基礎共分五個:《普通法》的公平概念被引入;信託責任;嚴刑峻法以保障公平;嚴刑峻法保證信託責任的推行;社會主義式的民主制度。
據書中的分析而言,保護小股民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通過信託責任,激勵合同和政府的有效監管而完善。更重要的是,從郎先生那裡,我總結到了寶貴的一點: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你不能只以中國人的思維來看問題,而是要以國際的視角來看問題,要能了解到西方人是以怎樣的思維來認識這個世界的。這樣你才有可能成為全球化時代的人才,也就是說要成為21世紀的弄潮兒,你得知道西方人的思維模式,這是必要條件。而要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模式,你就得先從了解西方的文化與歷史開始。同時,從張五常先生的博文來看,我認為張五常先生也同樣推崇我們這些年輕人去學習西方的文化與歷史,世界的文化與歷史。雖然這兩位國際知名的學者所研究的領域不同(一個是公司治理方面的專家,一個是制度經濟學方面的專家),但都有這樣一個共同點。因此,這個保護小股民治理結構的建立還是比較清楚的。但如何建立一套保護債權人的治理結構,那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了,目前根本沒有答案。因此,這也是我們國家銀行改革所將面臨的最大問題。
最近一直一直在看有關金融的書籍,某個程度上很累,不是眼睛的累,而是心靈的累,還有腦力的巨大損耗。說不清多少次想把書本放下,因為,它挑戰我的不僅僅是汲取知識過程的艱澀和乏味,而是對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巨大挑戰。
我是一個喜歡總結的人,總喜歡把很繁雜的東西一次過塞進腦袋裡,然後用自己的腦子整理歸納,再用自己的思維習慣吐出我想要的簡單的答案。所以,面對幾萬甚至幾十萬字的金融書籍,我想了很久,究竟「貨幣」是什麼?高中時候的政治書上描述的是: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現在,我看完了《貨幣崛起》,我有了點新的想法。
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詞——紙帶遊行。這個詞的由來是每當華爾街有遊行活動的時候,在華爾街兩旁的公司就可以向街上扔那些沒有用的廢電傳記錄紙或者沒有用的廢紙為遊行隊伍助興。漫天飛舞的白屑,如雪花飄落,如此浪漫。但細看,紙上細密的文字,數值,曾幾何時,那寥寥數語引來的是資本市場的劇烈動盪。浪漫的花屑,最後,或許只是對那暴漲的貨幣的另類諷刺。
當人們對手中的「寶貝」產生質疑,對銀行產生不信任,對公司的前景不報希望,甚至,對自己最後的避風港——家都產生懷疑的時候,可以狂妄的說一句,這個市場,這個世界,距離金融、經濟的劇烈震盪就不遠了。
由白紙到紙幣,是約翰·勞的點紙成金,他賭上的是全世界人民的「信任」。林肯發行沒有黃金或國債抵押的「綠幣」,他賣的不是瘋狂,而是「信任」。一個正常人在紙上印上自個兒的頭像,頂多附送一個親筆簽名和10元標識拿給一個蠢蛋,告訴他這張紙可以換來一公斤大米,我想,蠢蛋也不會接受的。誰會接受一張毫無價值的白紙可以換取大米,麵包,房子,甚至是權力和地位。但是,在現在的市場中,我們都是「蠢蛋」。信用貨幣已經在不經不覺間統治了這個地球。而且,在可以看見的未來,這張白紙,大有向一個電子卡簡化的趨向。流動的不再是白花花的「廢紙」,加加減減的只是個人賬戶上的數字變動。華爾街上的紙早已經沒有當年漫天繽紛的瀟灑氣勢,但是,那隱隱中的紙片,早已經滲入了華爾街人的血液里。
當紙片被迫充當財富的象徵,人們都在自覺和不自覺間向他靠攏。很難分辨追逐財富是否是一個可恥的行為,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沒有財富,我們連生存都是妄想。無意為華爾街的人開脫,只是覺得,他們哄弄的不是金錢,而是在金錢面前,更懂得適可而止。很荒謬對不對?!在華爾街有一句話,就是——只要不是最後一個人,中間的人總是可以從裡面獲得豐厚的利潤。同時,世界上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贏,總會有那麼一些倒霉鬼,為每一次紙片的泛濫付出代價,是前途,或者畢生的積蓄。
每個賭徒都想在賭博中勝出,但可惜的是,既然是賭,那必定有輸有贏。正如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給信用度不夠,沒有還款能力的人發放房屋貸款,沒有錯。把次級貸款打包評級,變成AAA債券賣給下一個投資者獲取利益差價,沒有錯。因為他們賭的是債務人的信用,還有那個不會是最後一個的人品。誰不想達到雙贏局面,但是雙贏的天平從來就不會走偏嗎?僥幸的心理讓人們確信自己不會倒霉,但是當每一個人都有著必贏的囂張氣勢時,結果可能就是全軍覆滅。能及時抽出的,就是那些歷經重創還在華爾街汲汲營營的投資者們。
貨幣的崛起,其實就是信用的不斷加碼。但是考驗信用的是不斷升級的貪婪人性和殘酷現實。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三大評級機構才會自他們出現以來就一直承受不信任和質疑。但是,無論怎麼說,貨幣的每一個形式的出現和消滅,都是人類一步一步進步和跨越的過程。只是,這個過程,都是沾滿血的歷史,罷了。
❷ 金融危機讀後感
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及啟示
當前美國因次貸問題而引發的華爾街金融危機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發生在華爾街的金融危機不僅重創了美國脆弱的經濟,引起美國股市崩盤,也給出其它國家經濟帶來極大危害。那麼為什麼華爾街會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 這場金融危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
美國因次貸問題而引發的金融危機有著復雜的確背景,我認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刺激經濟的超寬松環境埋下了隱患
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產,標志美國次貸危機大爆發。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源頭是其前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新經濟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後,為避免經濟衰退,刺激經濟發展,美國政府採取壓低銀行利率的措施鼓勵投資和消費。從2000年到2004年,美聯儲連續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降到1%,貸款買房又無需擔保、無需首付,且房價一路盤升,房地產市場日益活躍,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時代晚期的經濟繁榮。提供次級抵押貸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對一般個人家庭來說,低利率和房產價格一路飆升,編織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資住房成為巨大的誘惑,於是大量居民進入房貸市場。到2006年末,次貸涉及到了500萬個美國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貸規模達到1.1萬億至1.2萬億美元。
2.以房產作抵押是造成風險的關鍵
美國次貸的消費者以房產作抵押,房產的價格決定了抵押品的價值。如果房價一直攀升,抵押品價格保持增值,不會影響到消費者的信譽和還貸能力。一旦房價下跌,抵押品貶值,同一套房子能從銀行貸出的錢就減少。如果貸款利率被提高,次貸使浮動利率也隨著上升,需要償還的錢大大增加。次貸貸款人本來就是低收入者,還不上貸款,只好放棄房產權。貸款機構收不回貸款,只能收回貸款人的房產,可收回的房產不僅賣不掉,還不斷貶值縮水,於是出現虧損,甚至資金都流轉不起來了。房價縮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級抵押貸款的殺手鐧。
從2005年到2006年,為防止市場消費過熱,美聯儲先後加息17次,利率從1%提高到5.25%,市場利率進入上升周期。由於利率傳導到市場往往滯後一些,2006年美國次貸仍有上升。但加息效應逐漸顯現,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
3.次級貸款資產的證券化加重了危機的擴散
美國絕大多數住房抵押貸款的發放者是地區性的儲蓄銀行和儲蓄貸款協會,地方性的商業銀行也涉足按揭貸款。這些機構的資金實力並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資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貸款上對其資金周轉構成嚴重的壓力。一些具有「金融創新」工具的金融機構,便將這些信貸資產打包並以此為擔保,用於發行可流通的債券。給出相當誘人的固定收益,再賣出去。許多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金融機構投資於這些債券。抵押貸款企業有了源源不斷的融資渠道,製造出快速增長的新的次貸;投資機構獲得較高的收益。
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資機構現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風險也得到了分攤。但事物都有兩方面,金融創新制度帶來風險分散機制的同時,也會產生風險放大效應。像次貸這樣一種創新使美國不夠住房抵押貸款標準的居民買到了房子,同時通過資產證券化變成次級債,將高風險載入在高回報中,發散到了全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凡是買了美國次級債的國家,就要被迫為美國的次級危機「買單」。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次級貸款人還不起貸時,不僅抵押貸款企業陷入虧損困境,無力向那些購買次級債的金融機構支付固定回報,而且那些買了次級衍生品的投資者,也因債券市場價格下跌,失去了高額回報,同樣調進了流動性短缺和虧損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開始,金融機構開始報告大額損失,反映了抵押貸款和其他資產的價值大幅下跌。
次級貸款資產的證券化過程實際上是資產組合和信用增級的一個過程,也是多種資產疊加、多個信用主體信用疊加的一個過程,在資產證券化後,這種資產證券化組合的信息和相關風險信息披露可能趨於更加不透明,導致市場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讀懂其中的風險,更不用說對其進行實時的風險定價了。由於對資產真正的價值和風險認知不足,投資者嚴重依賴評級公司的報告作出決策。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在金融市場的作用和影響已經越來越大,信用評級也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環節。信用評級是否客觀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著利益沖突和道德風險等,這些因素都會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次級抵押貸款債券本來是從一些低質資產發展而來,「金融創新」則使這些低質資產通過信用評級公司評級獲得了高等級標號,事後證明價值被嚴重高估。
由於信息不對稱和風險損失不明,一旦次級抵押貸款出現了重大風險和損失,構築在這些證券上信用增強和信用疊加也會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樓閣一般會「瞬間倒塌」,由此必然會引起廣大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恐慌,規避風險的本能加速了投資者的拋售,並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盪,金融災難也就在劫難逃。在次貸、證券化、信用衍生產品這個風險傳遞鏈條中,如果沒有信用評級公司的參與,次按危機或許根本就不能發生。
二、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
美國因次貸問題而引發的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國應引以為誡。
1.認識和防範房貸的市場風險
房貸有房產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資產,但房產的價值是隨著市場不斷變化的。當市場向好時,房地產價格上揚會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貸的風險,會誘使銀行不斷地擴大抵押信貸的規模。但房地產的價格也不可能無休止地漲下去,因為任何企業或個人都不可能無視其生產與生存的成本。當市場發生逆轉時,房價走低,銀行處置抵押物難,即使拍賣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償還貸款。這不僅給貸款銀行帶來大量的呆賬壞賬,還會危及銀行體系的安全及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銀行需要在風險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選擇,提高識別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2.認識和防範信用風險
次級貸款違約率高,原因在於貸款機構在放貸中沒有堅持「三C」的原則,即對借款人基本特徵(Character)、還貸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進行風險評估。從國外的經驗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徵(年齡、受教育水平、健康狀況、職業)、購房目的(自住還是投資)、婚姻家庭狀況,還貸能力(房貸房產價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總債務收比、資產負債比等)和抵押物(房產價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獨戶、多層高層建築等)都與違約率密切相關。
香港在東亞危機中資產價格大幅縮水,許多購房者承受負資產的壓力,但銀行卻沒有出現違約率大幅上升的問題,就是因為香港銀行業自身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對個人住房貸款有嚴格資格審查標准,借款人購房多是自住,職業穩定,收入現金流不變,房產使用價值不變,仍會按期還貸。
我國的商業銀行在擴大個貸業務中應避免「政績目標」等非經濟和非理性色彩,減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貸資金配置,加強對借款人還貸能力的審查,對不同信用風險等級的借款人實施不同的風險定價、借貸標准,包括自有資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進銀行從服務風險定價向客戶風險定價轉變,從粗放經營向精細化、個性化轉變,提高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和貸款規范
監管部門應監督從事住房信貸的銀行和保險機構,在各類貸款和保險產品的營銷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讓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權、選擇權,減少信息不對稱對借款人權益的損害。推進標准化的合約、貸款審核程序、借貸標准,規范銀行貸款行為和貸後的服務。
4.建立房地產金融預警和監控體系,提高抗風險能力
既然金融風險在經濟生活中無處不在,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監管部門的職責就是提高風險識別的能力,預測、防範、規避和化解風險,提高風險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產金融預警和監控體系是迫在眉睫,它將對銀行體系的安全,房地產市場和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5.政府部門應從危機中得到警示
讓百姓安居樂業是政府的職責,但「人人享有適當住宅」並不意味人人都要買房,讓無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進入購房市場,拔苗助長不僅事與願違,還會產生許多負效應。特別在我國抵押擔保、抵押保險等相關金融基礎設施不健全的情況下,無形中讓銀行承擔了許多政策風險。因此,一個優化的住宅市場結構應是新建房與存量房,出售房與租賃房,商品房與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樣化的統一。政府應加大經濟適用房的供給,改變經濟適用房「只售不租」為「租售並舉」;並通過信貸、稅收、土地政策引導房地產企業增加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給,在開工許可審批中優先考慮普通商品住宅。
6.中國應建立健全抵押保險和擔保制度
中國應建立健全抵押保險和擔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貸風險防範和分擔機制。引入商業保險和政策性擔保的機制,有利於促進抵押貸款營銷的規范化、合約的標准化,抑制商業銀行盲目放貸的沖動;合理的保險風險定價機制,有助於商業銀行規避信用風險、道德風險和房地產市場周期波動風險。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❸ 找下溫濤著作的《國際金融》讀後感
如何寫讀後感!
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❹ 世界是部金融史讀後感什麼是金融
《世界是部金融史》讀後感
兩周的時間讀完了這本足以顛覆我金融觀念的書,雖然本身對金融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更多的讀的都是一些比較正統的教科書,如《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公司金融》、《投資學》等,所以當看到這本以金融史冠名的書的時候,瞬間有了極大的興趣。
當看到作者直擊金融的本質:「永遠用你的錢,為比你更有錢的人服務」的時候,心靈還是受到不小的震撼的,原來金融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光鮮亮麗,但同時也正是由於資本那種天生的逐利性驅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那個叫做「錢」的東西前赴後繼,不是人們不長記性,忘卻了歷次金融危機的帶來的巨大災難,也不是人們對金銀、代表貨幣的一個個薄紙片多麼情有獨鍾,而實在是因為這些東西背後所代表的巨大利益。作為一個俗世中的凡人,來世間走一遭總會追求點什麼,很多人的追求無非是權勢、財富、榮耀、美色,而這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在這個物慾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所以那些代表金錢的紙片、賬戶上的數字也就成了人們競相追逐的目標,因此我也更一進步理解了股市上的追漲殺跌、銀行擠兌等一些看似非理性的行為,因為當時在他們看來那就是最理性的做法,你永遠不可能要求人們為了集體的、長遠的利益而放棄眼前的利益,這也許就是宏觀經濟學理論看似完美實踐卻屢遭挫折的原因。
❺ 貨幣戰爭讀後感怎麼寫
《貨幣戰爭》主要是介紹了從十七世紀以來,國際金融家是如何通過奪取貨幣發行權而掠取人民財富的,並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如:林肯、肯尼迪等美國總統死亡的原因,美聯儲其實是私有的中央銀行等。而這些信息足以讓人瞠目結舌,開始我也是被這些令人震驚的文字所吸引。
❻ 《金融煉金術》讀後感
[《金融煉金術》讀後感]
喬治索羅斯可謂是金融圈裡最出名的投機客,《金融煉金術》讀後感。93年成功打敗英格蘭央行,做空英鎊賺到20億美元。97年亞洲金融危機更被人指責為始作俑者並賺得巨額利潤。創辦量子基金28年(1969-1997),資產由400萬美元變成了60億美元。對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任何金融業者都不得不心懷敬畏。其地位如同籃壇的喬丹,八卦圈的宋祖德。最近難得閑下來有時間,正是滿懷敬畏和憧憬的心情打開了索大爺的著作《金融煉金術》。
在寫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之前,有必要介紹一下索羅斯和這本書先。
索大爺1930年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家庭,老爸是律師,家境富裕。1944年為躲避戰爭災難,全家開始流亡並最終在1947年來到英國。在倫敦經濟學院讀了個本科,專業是哲學。沒錯,索同學當時學的就是哲學,而且此後他再也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那些博士頭銜都是名譽的。「離開大學後經歷了多次不明智的嘗試,最後成為一名國際股票套利商,先是在倫敦,後來在紐約。」其實從索同學的講述來看,當時就是一個股票分析師,向美國人推銷歐洲股票。在挖逐漸在幾家投行嶄露頭角之後,他的野心也逐漸暴露出來。不甘心為別人打工的他在1969年與他人合夥創辦了量子基金。此後就是他在金融市場中的幾十年驚艷演出。80年代末在旗下幾只對沖基金走向正規,逐步退居二線,開始從事促進國際(主要是東歐)自由化、開放化工作和慈善活動。其間還來過中國,估計也曾試圖鼓動中國走匈牙利等東歐國家的復興之路。
《金融煉金術》是一本講金融市場的書,但既不同於學術大師的「固定收益手冊」,也不同於股市名嘴的「股市金手指」、「股神秘籍」之類,讀後感《《金融煉金術》讀後感》。它更像一本索羅斯在講自己對金融市場、對宏觀經濟的認識的哲學基礎。所以我覺得加一個副標題可以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的內容《金融煉金術--索羅斯金融哲學的理論基礎及實務》。
這里強調哲學基礎,主要是索同學似乎對自己的哲學基礎頗為得意,在書中反復強調。特別是在再版的序中,索同學更是通過對前版序中一些對經濟學理論的批評進行了自我批評,來進一步展示自己對金融、對經濟的認識在哲學高度的高人一等。
然而讀完了整本書之後,我覺得索同學的囂張是有資本的。可以說在之前讀過的任何一本關於經濟、關於金融的書中都沒人探討過索同學的反射理論;在實際的投資者中自然也沒有其他人按照他這種理論去理解市場和進行投資或投機。
傳統的經濟金融理論假設參與者是理性的,總會根據當前的供求關系做出利益最大化的決策。而供求關系由基本面決定,在分析框架中屬於給定的因素。比如說股票市場,股票的內在價值決定了股票的價格,價格會有波動,但市場最終會是正確的,在供求雙方的博弈下價格最終會趨於均衡狀態——股票的內在價值。而索同學在工作中發現,股票的價格經常大起大落,很少會停留在均衡狀態(如果有這樣一個值的話)。難道所有經濟學家都在騙人不成?在書本中找不到答案的索同學充分體現了愛讀書不死讀書的鑽研精神,在反復思考、系統分析後發現了問題所在。
1、不能像研究自然科學一樣研究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研究者是獨立於研究對象存在的,換句話說自然科學的研究是客觀的。例如兩個數學家對一個猜想進行研究,他們最終的成果——證明過程可以有一個客觀的統一的標准被其他數學家所驗證。而如果他們的證明過程如果是正確的(這是可驗證的),那他們對猜想的結論一定是一致的,要麼都認為是對的,要麼都認為是錯的。研究的對象,某個數學猜想不會因為某個數學家的研究而從對的變成錯的。而在社會科學中,比如金融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判斷會影響市場本身。如果一個研究員發布報告說某隻股票具有投資價值,股價難免受到影響。
2、金融市場的參與者不全是理性的。事實上這句話估計所有經濟學家都認同,但傳統的經濟學總是在假定人是理性的前提下研究問題。經濟學家都迴避了這個問題,認為如果沒了這個假設,就無法研究經濟學。而索同學說:錯了!傳統的經濟學在人是理性的假設下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這跟現實世界完全不符,以後經濟學再這么走下去是沒有前途的。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判斷難免有偏差,應該考慮在允許這種偏差的存在下研究金融市場,這才是現實意義的經濟學。
3、市場很少處在均衡狀態,研究均衡狀態的學說都可以認為是沒用的,應該去研究價格變動的過程。這點確實很有道理,對於金融市場來說,參與者關注的就是價格的變動,就是要在動態的過程中賺錢,而不是知道在未知的某個均衡狀態的價格。
〔《金融煉金術》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❼ 求一篇 商業史相關書籍的讀後感 2000字左右
《貨幣戰爭》讀後感 第 1 頁 共 4 頁 網路營銷作業一本文部分原始資料來自網路只供學習作業之用 ----讀後感 《貨幣戰爭》讀後感 第 2 頁 共 4 頁 《貨幣戰爭》此書在很早以前就有耳聞不過一直沒有閑心和機會閱讀。這次借作業這個機會能夠認認真真讀讀這本堪稱金融學入門讀物的書也是一件幸事。以前的我只知道比爾多有錢多有錢當我中書中了解羅斯柴爾德家族50萬億美元的資產時我驚訝極了。這是超過全球GDP的數字。當我聽所金融染生品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70萬億美元時我更加覺得金融的威力。《貨幣戰爭》的核心思想便是陰謀論書里描述的事情是世界經濟被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這些銀行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們導致了美國獨立戰爭、美國1929的經濟危機、兩次世界大戰這些銀行家甚至控制了戰爭的慘烈程度。這讓我在震驚之餘更多的是懷疑。 首先從歷史方面來說《貨幣戰爭》一書輕率地改寫了人們早已廣為接受的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美國歷史。書中美國獨立革命不再是北美各殖民地人民浴血奮戰改變被英國統治剝削地位爭取政治獨立與經濟自由的斗爭而是為了所謂某些財團的「貨幣發行權」南北戰爭不是因為是否廢留奴隸制所引起的尖銳沖突而是「國際銀行家」的操縱結果。從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亞伯拉罕·林肯到約翰·肯尼迪再到羅納德·里根美國歷史上所有總統遇刺事件無一例外都被該書統統歸結為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爭奪所謂「貨幣發行權」的陰謀策劃所致。 就連殃及全球的兩次世界大戰也僅僅是少數銀行家暗箱操作的結果。該書宣稱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不是以美國、英國、蘇聯與中國為首的盟國反擊納粹德國、義大利法西斯與日本軍國主義野蠻侵略的正義史詩而是羅斯福總統玩世不恭地在戰爭硝煙中驗證凱恩斯的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的主張刺激美國經濟復甦並讓國際銀行家們在戰爭中再次大發一筆橫財。如果說肯亞總統被刺殺是因為他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關於白銀券的11110號總統令這可以當做正史那越南戰爭結束的本質原因乃是倫敦黃金戰場的慘敗導致統治精英階層的金融「底氣」損耗殆盡就難免讓人覺得牽強如果世界的歷史都能如此簡單的推翻那全球人民二十年都活在謊言之中倒真是讓人匪夷所思了。 第二從金融方面來所。由於作者的文筆流暢博古通今的實例佐證它引人入勝勾起了一般讀者對枯燥金融問題的興趣這是該書的一個貢獻也是值得佩服的地方。但遺憾的是我認為該書對許多經濟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繆誤甚多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全然的相信其中的內容。雖然可以從此書大致了解金融業是如何如何重要但是我覺得若政策制定者都一味相信此言必定會導致更大的社會危機。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貨幣戰爭》讀後感 第 3 頁 共 4 頁 天下建立繁榮的經濟若沒有強大的堅實基礎一味建立泡沫般的金融業後果可想而知。 《貨幣戰爭》講述了以羅斯切爾德家族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如何擁有神秘的超級權力可隨心所欲地玩弄王權與政府於股掌之上肆意操縱世界的戰爭與和平、繁榮與蕭條。他所講的那些聽上去令人震驚的故事都是真的嗎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羅斯切爾德家族的確曾有過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這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過這個家族目前的情況如何則不太好說。作者認為如果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來計算其家族資產到今天大約有50萬億美元之 巨。如此龐大的資產以什麼形式存在呢應該主要是金融資產。可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為 350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算來僅羅家族就擁有世界全部金融財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講對這個數字我將信將疑。盡管數字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但說西方世界是由為數極少的精英所運作我大體上還是贊成的。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就曾經指出任何時期、任何國家 的上層都是由5的人口構成的。這種被稱作「布羅代爾5法則」的現象在歐洲和美國表現得特別明顯。而少數上層成員中就一定包括羅斯切爾德那樣的家族。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覺得《貨幣戰爭》所依據的邏輯框架看上去還是正確的不過我也同樣希望作者講述的故事純屬臆想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堅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類大致生活在一個誠實的世界中沒有被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玩弄於股掌。讀完這本書不僅使我不再崇拜西方的繁榮反倒讓我更加堅信真實的富強之路是踏踏實實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們整天忙忙碌碌都在為銀行家打工這不公平——納稅、利息、通貨膨脹......資本家對人的剝削遠遠超過馬克思同志的想像了。老老實實的創造財富不可能比上轉移財富的人。我們努力、拼搏為的是什麼 總之《貨幣戰爭》受到如此廣泛而熱烈的關注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討論的問題觸動了當今中國讀者的神經。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年了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我們對外開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貿易與投資之上而在金融領域的開放則十分謹慎。實踐證明這樣做在策略上是正確的。然而時至今日既有主動的一面也有被動的一面中國已經開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的金融服務業正在逐步開放外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在進入中國外匯儲備累積到天文數字且還在飛速增長國際國內出現資產泡沫和市場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此時《貨幣戰爭》給出了警示因而給我們讀者帶來了巨大的新《貨幣戰爭》讀後感 第 4 頁 共 4 頁 鮮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