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服務貿易中佔主導地位

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服務貿易中佔主導地位

發布時間:2020-12-12 14:43:06

1.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優勢及趨勢

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這一點也為嚴密的定量分析所證實。(註:張幼文、黃仁偉:《2003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4月版,160-172頁。)邁克爾•波特在他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美國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競爭優勢作了分析。近20年過去了,美國的競爭優勢又發生了何種變化呢?本文試圖從製造業和服務業入手,揭示當代美國的競爭優勢。根據邁克爾•波特的有關論述,一國的競爭優勢是指有別於其他國家、並最終能增強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多種因素的最佳組合,在這里也可以理解為一國支撐其產業競爭力的環境。
一、美國天然資源性產業和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時期,美國部分產業進入國際市場,生產率躍居世界各國之首,開始確立其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進而成為全球經濟霸主。
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初,列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美國產業中,不僅有高度依賴天然資源的美國傳統產業(如黃豆、大米、小麥、煤炭等),也有工業化社會的代表性產業,如飛機、電腦、電子管、有機化學品、辦公事務機器等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顯示美國優勢產業的多樣性。(註: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
至10多年後的1985年,從列入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來看,美國產業的優勢產業格局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即天然資源性產業(如玉米、甜菜、煙草等)、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飛機、醫療設備等)依然並存。與70年代初相比,美國與其他國家出口結構逐漸升級形成鮮明對照,在列入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中,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從 19個增加到了22個,天然資源性產業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了24.2,遠高於日本和德國。(註: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頁。)
1985年以來,美國經濟最大的變化是增長強勁,由此美國重新恢復了經濟強國的信心。2000年美國商品貿易出口佔世界出口總額的12%,市場佔有率高於這一比率的商品有43類(見表1),這些商品相對於其他美國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些商品佔美國當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類商品中,屬於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有8個。
表1 2000年美國43類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商品
SITC 商品類名 順序 世界市場
佔有率(%)
263 棉花 1 48.4
598 其他混合的化工產品 2 42.5
222 大豆、花生 3 42.1
792 航空器及其零件 4 36.8
714 引擎及其零件 5 32.1
774 醫療用電器設備 6 30.2
874 測量分析用儀器 7 29.2
723 建築用機器及零件 8 28.0
122 煙草 9 25.0
541 葯品 10 24.5
041 小麥 11 24.0
728 工業用加工機械及零件 12 22.1
784 汽車零件、附屬品及其他 13 21.9
251 紙漿 14 20.9
625 橡膠輪胎、內胎及其他 15 20.5
081 飼料、豆粕、植物油渣 16 20.3
713 內燃機及其零件 17 20.0
743 鼓風機、壓縮機、離心機等 18 19.1
582 酚醛、聚酯等重合物 19 18.9
892 報刊雜志、票證等印刷品 20 18.8
011 食用動物肉 21 18.5
699 鎖、裝璜用和傢具用金屬飾品 22 18.0
741 加熱用或冷卻用設備及零件 23 17.7
776 真空管、晶體管、集成電路 24 17.4
511 碳氫化合物及其誘導體 25 17.3

898 樂器、音像紀錄媒介 26 17.1
752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 27 16.9
745 其他非電動式機械和工具 28 16.8
759 751、752的附屬品和零件 29 16.6
744 起重等搬運物品用機械 30 16.5
736 金屬加工機械及零件 31 16.2
893 其他人造塑料製品 32 16.1
772 電路開關、連接設備 33 15.3
057 水果 34 14.2
773 電纜、絕緣材料等輸電設備 35 13.5
583 聚乙烯等誘導體 36 13.4
651 紡織紗線 37 13.0
778 其他電氣設備 38 12.8
749 軸承等非電動式機械的零件 39 12.4
782 貨車及特種車輛 40 12.4
771 變壓器、整流器等電氣元件 41 12.1
515 有機化合物 42 12.1
514 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 43 12.1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2000國際貿易統計年鑒》數據計算。
需要指出的是,邁克爾•波特使用的是「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4位和5位分類的數據。由於聯合國《國際貿易統計年鑒》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類的數據,根據這一數據計算出的國際市場佔有率普遍低於邁克爾•波特計算的結果,因此表1不能簡單與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數據相比。盡管如此,表1說明,在當今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形成的優勢產業仍然集中於天然資源性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
表1與美國1985年數據相比,競爭力突顯的是:SITC263;競爭力增強的是:122、541、774;競爭力基本保持不變的是:222、792、874;競爭力下降的是:651;競爭力喪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這兩類產業曾經是1985年美國的優勢產業。
在表1中,有14類商品(即598、874、728、 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國共有的,都是三國各自的競爭力較強的產業。美國在這14類商品中有11類商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高於日本和德國。這說明,美國這一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國更廣泛、競爭力更強大的產業群基礎之上的。
二、美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與服務業在許多國家中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一樣,服務貿易在世界經濟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當今,一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的確立和提升不權通過貨物貿易,而且還通過服務貿易來實現;一國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能否形成競爭力強的製造業,還體現在能否形成競爭力強的服務業。
與日本和德國相比,在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形成的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要強大得多。美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國,也是最大的服務貿易進口國。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達2908.8億美元,佔全球的19.7%,進口額達2170.7億美元,佔全球的14.5%,並實現738.1億美元的盈餘。
從表2可以看出,美國在服務貿易中的許多項目上如旅遊服務、政府服務和大部分其他民間服務貿易有很強的競爭力,這導致服務貿易整體上出口大於進口。根據表2,美國在四個服務貿易大類中最具競爭力的是「運輸與旅遊以外的民間服務貿易」,在這類服務貿易中,依據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務貿易領域依次是文化與娛樂服務、建築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專利等使用費(技術貿易)。
表2 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單位:10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收支 競爭
力指數

運輸服務 50.95 65.27 -14.32 -12.3
旅遊服務 97.45 66.85 30.60 18.6
政府服務貿易 18.77 16.01 2.76 7.9
運輸與旅遊以外的民間服務貿易 123.71 68.94 54.77 28.4
電訊服務 4.09 5.80 -1.71 17.3
建築服務 5.26 0.42 4.84 85.2
保險服務 2.41 9.20 -6.79 -58.5
金融服務 17.04 4.49 12.55 58.3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 4.90 1.04 3.86 65.0
專利等使用費 38.03 16.10 21.93 40.5
其他商業服務 45.56 31.76 13.80 17.8
文化與娛樂服務 6.42 0.13 6.29 96.0
合計 290.88 217.07 73.81 14.5

競爭力指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100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收支統計年鑒2001》的數據計算。
文化和娛樂服務
美國歷史雖短,但卻在舞蹈、音樂、電影、戲劇等領域為人類貢獻了許多老少咸宜、長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滿想像力的現代舞蹈、為各國兒童帶來歡樂的迪斯尼樂園及相關產品、「好萊塢」電影」等無不風靡世界。美國文化和娛樂服務在世界的傳播,不僅給美國帶來了滾滾財源(例如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佔到全世界電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過這種文化輸出,美國的競爭優勢更鞏固也更豐富。
建築服務
以鋼鐵為中心的產業革命推動了美國建築工程學的發展,電梯和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導致出現了美國首創的建築形式——摩天大樓,它被認為體現了美國精神。以後,美國始終依靠先進的設計理念和高科技,始終站在世界建築的前沿。目前,美國有世界最大的建築工程事務所,匯集了世界各國頂尖的建築大師(如貝聿銘等)。近年各國普遍重視城市建設和城市形象,許多國家的城市都出資讓美國人設計其標志性建築(如上海的金茂大廈、東京的國際論壇廣場等)或整個街區。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
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電子計算機、第一隻半導體晶體管、第一塊集成電路都誕生在美國,因此美國一直是世界信息技術的領導者。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美國本國以及各國對信息服務的巨大需求。從80年代開始,美國的信息服務業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率,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美國政府也對增強本國信息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予以特別的關注,在GATT以及後來的WTO等的多邊談判中,美國一直為本國信息服務業突破各種限制進行不懈的努力。計算機與信息服務中最大的門類是計算機專業服務,它還可以進一步分為計算機系統集成、用戶專用程序設計和專業咨詢與培訓,美國在這三方面的實力都是世界最強的。
金融服務
國際金融歷史悠久的歐洲國家銀行相比,美國銀行的海外擴張起步較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美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霸主地位的確立,美國銀行的國際金融活動才在各方面領先於歐洲的發達國家,並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取得絕對的競爭優勢。在WTO的多邊談判中,美國利用其金融服務貿易的優勢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國家按照美國的要求開發金融市場,為本國金融機構在海外尋找利潤源開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護自己的金融市場。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於美國認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開發程度不夠美國的要價,拒絕給所有成員方最惠國待遇,並單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導致這一協定在當時只能成為一個臨時性協定。在美國的服務貿易中,金融服務貿易的增長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國的金融服務貿易額從51.6億美元增長至215.3億美元。(註: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專利等使用費(技術貿易)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形態向著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的方向演進。一國技術貿易地位的提高,不僅可以改善該國的貿易條件,而且還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高效益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使該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有利的地位並反過來進一步促進本國的技術進步。從宏觀上看,美國的科技與經濟實現了這種良性循環。美國技術貿易的發展離不開其知識產權制度的成熟。在20世紀80年代裡根政府為了「復興美國」,出台了被稱之為「偏袒專利權」的政策(ProPatent Policy),主要內容是擴大專利的權利范圍,既重視專利使用費的費率,又提高了侵權賠償費。這一政策從制度上保障了美國保持其技術上的競爭優勢。
在表2中,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還有旅遊服務,這一項目主要包括國際觀光和教育服務兩項內容。其中美國的教育服務的競爭力遠高於旅遊業,因為雖然有世界各國的遊客光顧美國,但也有大量美國人前往世界各國旅遊。而美國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競爭的學術氛圍吸引著世界各國的留學生,每年在美國各類高校學習的外國留學生超過50萬人,在美外國留學生遠遠多於去國外留學的美國人。美國2000年教育服務出口達102億8700萬美元,這一金額超過了美國傳統出口商品小麥和玉米的總和,而教育的進口則只有21億4000萬美元。
IMF 並沒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業服務」的詳細分類數據,根據該統計項目的含義,它類似於OECD服務貿易統計中的「專業服務貿易」。但OECD的這項分類統計並不健全,美國只有部分分類數據。表3反映了美國部分「專業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狀況,可以發現,美國在這一領域具有競爭力的是法律、會計、審計以及咨詢服務,這也是與人們的常識相吻合的。
表3 2000年美國專業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單位:10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收支 競爭
力指數
法律、會計、審計以及咨詢 4.91 2.24 2.67 37.3
廣告與市場調查 0.41 0.76 -0.35 -29.9
研究與開發
工程設計
農業與采礦業的指導
其他專業技術服務 3.97 2.20 1.77 28.7
企業內服務貿易 28.94 22.44 6.50 12.7
合計 39.01 28.42 10.59 15.7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Statistic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001》的數據計算。
運輸服務、保險服務和廣告與市場調查是美國為數不多的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可能與在美國的外國服務商競爭力更強,並從美國本國服務商那裡奪得許多市場份額有關。
三、美國競爭優勢要義
雖然每個國家國情各不相同,各國競爭優勢也各有差異,但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總是由一些因素組成的。邁克爾•波特認為,一國產業的競爭優勢由四個基本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支持性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表現、企業戰略及競爭者)和兩個附加因素(機遇和政府行為)。限於篇幅,這里集中從知識與技術型人力資源、企業競爭環境、企業技術創新環境與企業戰略四個方面來論述美國的競爭優勢,筆者認為,這四個方面都會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提升一國產業的競爭力。
知識與技術型人力資源
通常,人們的收入水平與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術難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與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質人才不僅有助於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也會增加相關的需求。
美國能夠保持科技和經濟領先地位,主要受益於美國一貫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自80年代初以來,幾任總統都宣稱要成為「教育總統」,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培訓和吸收人才。隨著全民、終身教育的深入開展,美國正邁向群眾性知識社會。美國重視教育的標志之一是不斷增加教育投資,美國教育投入已從1989年的3530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億美元,教育投資已佔美國GDP的7%以上,在發達國家名列前茅。柯林頓總統提出,跨入21世紀後,每個小學教室都要與世界聯網,大學升學率要達到25%,以適應新經濟發展的需要。

美國抓住一切機會大力引進人才也是美國獨特的競爭優勢。迄今在美國的留學生達491萬,大約佔全球留學生總數的1/3。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核武器和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問世應用和日新月異,「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和航天技術大發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們的參與甚至主導下完成的。2001年美國政府又出台了《加強21世紀美國競爭力法》,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吸納那些擁有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在美國工作但不申請居留的外國人,人才范圍涵蓋科技、法律、藝術等廣泛領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美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多、最優勢的科技人才,依靠這一大批頂尖的人才,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美國科學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獻上發表的論文最多,美國公民在國內外獲得的專利最多。
企業競爭環境
美國產業是在相互競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絕大多數產業都面臨激烈的國內競爭。美國是世界上反壟斷政策的發源國,對市場壟斷、企業兼並和市場統一定價的做法限制嚴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反壟斷立法以及實踐活動適應了世界經濟變化的需要。里根執政時期以來,美國實施反壟斷政策時更多地考慮到美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把企業兼並看成是增強美國國際競爭力的手段,因而對企業的兼並採取了容忍的態度。在這一時期,美國司法部不再對那些操縱價格、分割市場但沒有公開協議的壟斷進行追究。司法部當時還撤銷了對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訴訟,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達成了和解。(註:張德霖:《競爭與反不正當競爭——反不正當競爭法理論實踐與國外法律規范》,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頁。)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反壟斷政策繼續延續上述趨勢,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被認為美國50多年來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訴微軟壟斷案。(註:2001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作出裁決,駁回地方法院法官在前一年6月作出的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但維持有關微軟有違反反壟斷法行為的判決。2002年11月,美國司法部和微軟達成協議,聯邦法院迅速批准了這一解決方案。)從微軟一案可以看出,進入新經濟時代,美國實施反壟斷政策進一步重視維護美國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因為在新經濟時代,單純用分拆企業來破除壟斷並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國的競爭力。
企業技術創新環境
美國技術創新的主角是私人企業。2000年全美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中企業佔72.9%,政府部門佔27.1%。經歷了70年代研究與開發相對停滯的時期以後,最近20多年以來,美國的私人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私人企業的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從1985年以前的0.8%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1.8%,發明專利數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 萬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過15萬件。(註: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美國企業的科學技術活動與美國的國防建設緊密相連是美國支撐其經濟強國的競爭優勢之一。從40年代的原子能計劃到7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龐大的國防相關計劃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客觀的研發經費,更重要的是為企業提供了提升技術競爭力的機會。國防工業的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製造業的發展,當今美國的優勢產業或多或少與美國國防有關,如飛機製造業、IT產品製造業和電訊服務業等。
此外,美國人不斷進取的冒險精神、大型風險投資公司和NASDAQ市場等融資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動美國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方面。
企業戰略
美國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動的好處,通過對外投資和吸引海外投資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這一戰略可以說是一種「全球要素組合型發展戰略」。(註:張幼文:《當代國家優勢——要素培育與全球規劃》,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22頁。)美國既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對外投資國,也是最大的引資國(2002年除外),在許多行業都擁有富可敵國的跨國公司。

美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地位比任何國家都強。美國公司現在在全球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建立了大約2.3萬個多數控股或少數控股的分公司。多數國外分公司的戰略目標是向當地市場生產和銷售商品和服務。據統計,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生產的產品中,約60%在當地銷售,約30%返銷到美國。(註:〔美〕《外交》2001年5、6月號。)美國跨國公司的實力決定了它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的巨大影響,美國跨國公司不僅是當代美國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是其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近年美國經濟的成功還要歸功於80年代以來的企業大刀闊斧的重組和精簡。在美國,企業出資人利益更受重視,這有別於德國更重視企業的社會效益和日本更重視企業員工的利益。美國的做法好處是企業可以避免陷於重重利益沖突而不能自拔從而爭得時間上的主動,但容易造成大量企業倒閉和大批裁員的現象。
四、小結——兼論經濟強國競爭優勢的共性
當今世界經濟波詭雲譎,一國不進則退,各國無不為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並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國部分競爭優勢是該國所特有的,比如美國擁有包括廣袤富饒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軍事強國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國家的開放度、美元牢固的國際貨幣地位、文化和意識形態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國際規則和機制的能力等的「軟力量」,都是其他國家所欠缺的競爭優勢。盡管如此,對美國等經濟強國的分析也表明這些國家競爭優勢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實施既有競爭又有規制的市場經濟制度。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通過競爭,可以促進企業優勝劣汰,使資源優化組合,提高經濟的效率。但競爭具有兩重性,沒有約束的競爭反過來又會破壞競爭。經濟強國長期的實踐表明,完善的市場經濟除了應該提倡自由競爭、保護競爭以外,還要規范競爭,使得競爭公平、有序、良性。給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企業在這一環境中實現有序競爭和良性競爭是這些國家提高競爭力和保持較高競爭力的基礎條件之一,也是這些國家走向強國的起點。
第二,重視科學教育的作用,發展知識經濟,注意保護知識產權。大多數經濟強國的戰後競爭優勢更多的並不是來自天然的恩賜,而是通過本國不懈的努力和創造而形成的。在開放經濟的環境下,初級生產要素供給越來越豐富,因而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小。一國只有長期堅持不懈創造性地發展高級生產要素,在能在國家間競爭中脫穎而出。經濟強國的當代經濟發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經濟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發達的科學教育、科學的決策和嚴格的管理在內的高級生產要素基礎之上的高效集約經濟道路而實現的。
第三,企業跨國發展已成為經濟強國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增強整個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環節。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強國普遍按照價值鏈和產業鏈的要求,搶占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兩端,控制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而將製造組裝能力向外轉移,發展海外生產基地,建立面向全球開發和配置資源的高效生產體制,形成全球性生產體系,以此更大規模地佔領國際市場和強化本國的國家競爭優勢。同時,經濟強國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注意保護本國產業,實施適以我為主的開放,既最大限度地享受開放的利益,又注意不對國內產生過大的沖擊。
第四,在國際市場上崛起一群有競爭力的產業。這些產業既可以是製造業,也可以是服務業。支撐這些產業的是各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各國許多政策最終是為了形成產業集群而安排的。

2.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優勢和趨勢

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這一點也為嚴密的定量分析所證實。(註:張幼文、黃仁偉:《2003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4月版,160-172頁。)邁克爾•波特在他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美國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競爭優勢作了分析。近20年過去了,美國的競爭優勢又發生了何種變化呢?本文試圖從製造業和服務業入手,揭示當代美國的競爭優勢。根據邁克爾•波特的有關論述,一國的競爭優勢是指有別於其他國家、並最終能增強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多種因素的最佳組合,在這里也可以理解為一國支撐其產業競爭力的環境。
一、美國天然資源性產業和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時期,美國部分產業進入國際市場,生產率躍居世界各國之首,開始確立其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進而成為全球經濟霸主。
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初,列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美國產業中,不僅有高度依賴天然資源的美國傳統產業(如黃豆、大米、小麥、煤炭等),也有工業化社會的代表性產業,如飛機、電腦、電子管、有機化學品、辦公事務機器等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顯示美國優勢產業的多樣性。(註: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
至10多年後的1985年,從列入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來看,美國產業的優勢產業格局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即天然資源性產業(如玉米、甜菜、煙草等)、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飛機、醫療設備等)依然並存。與70年代初相比,美國與其他國家出口結構逐漸升級形成鮮明對照,在列入國際市場佔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中,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從 19個增加到了22個,天然資源性產業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了24.2,遠高於日本和德國。(註: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頁。)
1985年以來,美國經濟最大的變化是增長強勁,由此美國重新恢復了經濟強國的信心。2000年美國商品貿易出口佔世界出口總額的12%,市場佔有率高於這一比率的商品有43類(見表1),這些商品相對於其他美國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些商品佔美國當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類商品中,屬於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有8個。
表1 2000年美國43類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商品
SITC 商品類名 順序 世界市場
佔有率(%)
263 棉花 1 48.4
598 其他混合的化工產品 2 42.5
222 大豆、花生 3 42.1
792 航空器及其零件 4 36.8
714 引擎及其零件 5 32.1
774 醫療用電器設備 6 30.2
874 測量分析用儀器 7 29.2
723 建築用機器及零件 8 28.0
122 煙草 9 25.0
541 葯品 10 24.5
041 小麥 11 24.0
728 工業用加工機械及零件 12 22.1
784 汽車零件、附屬品及其他 13 21.9
251 紙漿 14 20.9
625 橡膠輪胎、內胎及其他 15 20.5
081 飼料、豆粕、植物油渣 16 20.3
713 內燃機及其零件 17 20.0
743 鼓風機、壓縮機、離心機等 18 19.1
582 酚醛、聚酯等重合物 19 18.9
892 報刊雜志、票證等印刷品 20 18.8
011 食用動物肉 21 18.5
699 鎖、裝璜用和傢具用金屬飾品 22 18.0
741 加熱用或冷卻用設備及零件 23 17.7
776 真空管、晶體管、集成電路 24 17.4
511 碳氫化合物及其誘導體 25 17.3

898 樂器、音像紀錄媒介 26 17.1
752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 27 16.9
745 其他非電動式機械和工具 28 16.8
759 751、752的附屬品和零件 29 16.6
744 起重等搬運物品用機械 30 16.5
736 金屬加工機械及零件 31 16.2
893 其他人造塑料製品 32 16.1
772 電路開關、連接設備 33 15.3
057 水果 34 14.2
773 電纜、絕緣材料等輸電設備 35 13.5
583 聚乙烯等誘導體 36 13.4
651 紡織紗線 37 13.0
778 其他電氣設備 38 12.8
749 軸承等非電動式機械的零件 39 12.4
782 貨車及特種車輛 40 12.4
771 變壓器、整流器等電氣元件 41 12.1
515 有機化合物 42 12.1
514 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 43 12.1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2000國際貿易統計年鑒》數據計算。
需要指出的是,邁克爾•波特使用的是「國際貿易標准分類」(SITC)4位和5位分類的數據。由於聯合國《國際貿易統計年鑒》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類的數據,根據這一數據計算出的國際市場佔有率普遍低於邁克爾•波特計算的結果,因此表1不能簡單與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數據相比。盡管如此,表1說明,在當今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形成的優勢產業仍然集中於天然資源性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
表1與美國1985年數據相比,競爭力突顯的是:SITC263;競爭力增強的是:122、541、774;競爭力基本保持不變的是:222、792、 874;競爭力下降的是:651;競爭力喪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這兩類產業曾經是1985年美國的優勢產業。
在表1中,有14類商品(即598、874、728、 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國共有的,都是三國各自的競爭力較強的產業。美國在這14類商品中有11類商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高於日本和德國。這說明,美國這一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國更廣泛、競爭力更強大的產業群基礎之上的。
二、美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與服務業在許多國家中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一樣,服務貿易在世界經濟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當今,一國的國際經濟地位的確立和提升不權通過貨物貿易,而且還通過服務貿易來實現;一國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能否形成競爭力強的製造業,還體現在能否形成競爭力強的服務業。
與日本和德國相比,在美國的競爭優勢中形成的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要強大得多。美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服務貿易出口國,也是最大的服務貿易進口國。 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達2908.8億美元,佔全球的19.7%,進口額達2170.7億美元,佔全球的14.5%,並實現738.1億美元的盈餘。
從表2可以看出,美國在服務貿易中的許多項目上如旅遊服務、政府服務和大部分其他民間服務貿易有很強的競爭力,這導致服務貿易整體上出口大於進口。根據表2,美國在四個服務貿易大類中最具競爭力的是「運輸與旅遊以外的民間服務貿易」,在這類服務貿易中,依據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務貿易領域依次是文化與娛樂服務、建築服務、計算機與信息服務、專利等使用費(技術貿易)。
表2 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單位:10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收支 競爭
力指數

運輸服務 50.95 65.27 -14.32 -12.3
旅遊服務 97.45 66.85 30.60 18.6
政府服務貿易 18.77 16.01 2.76 7.9
運輸與旅遊以外的民間服務貿易 123.71 68.94 54.77 28.4
電訊服務 4.09 5.80 -1.71 17.3
建築服務 5.26 0.42 4.84 85.2
保險服務 2.41 9.20 -6.79 -58.5
金融服務 17.04 4.49 12.55 58.3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 4.90 1.04 3.86 65.0
專利等使用費 38.03 16.10 21.93 40.5
其他商業服務 45.56 31.76 13.80 17.8
文化與娛樂服務 6.42 0.13 6.29 96.0
合計 290.88 217.07 73.81 14.5

競爭力指數=(出口-進口)/(出口+進口)×100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收支統計年鑒2001》的數據計算。
文化和娛樂服務
美國歷史雖短,但卻在舞蹈、音樂、電影、戲劇等領域為人類貢獻了許多老少咸宜、長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滿想像力的現代舞蹈、為各國兒童帶來歡樂的迪斯尼樂園及相關產品、「好萊塢」電影」等無不風靡世界。美國文化和娛樂服務在世界的傳播,不僅給美國帶來了滾滾財源(例如好萊塢電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佔到全世界電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過這種文化輸出,美國的競爭優勢更鞏固也更豐富。
建築服務
以鋼鐵為中心的產業革命推動了美國建築工程學的發展,電梯和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導致出現了美國首創的建築形式——摩天大樓,它被認為體現了美國精神。以後,美國始終依靠先進的設計理念和高科技,始終站在世界建築的前沿。目前,美國有世界最大的建築工程事務所,匯集了世界各國頂尖的建築大師(如貝聿銘等)。近年各國普遍重視城市建設和城市形象,許多國家的城市都出資讓美國人設計其標志性建築(如上海的金茂大廈、東京的國際論壇廣場等)或整個街區。
計算機與信息服務
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電子計算機、第一隻半導體晶體管、第一塊集成電路都誕生在美國,因此美國一直是世界信息技術的領導者。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美國本國以及各國對信息服務的巨大需求。從80年代開始,美國的信息服務業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率,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美國政府也對增強本國信息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予以特別的關注,在GATT以及後來的WTO等的多邊談判中,美國一直為本國信息服務業突破各種限制進行不懈的努力。計算機與信息服務中最大的門類是計算機專業服務,它還可以進一步分為計算機系統集成、用戶專用程序設計和專業咨詢與培訓,美國在這三方面的實力都是世界最強的。
金融服務
與國際金融歷史悠久的歐洲國家銀行相比,美國銀行的海外擴張起步較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美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霸主地位的確立,美國銀行的國際金融活動才在各方面領先於歐洲的發達國家,並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取得絕對的競爭優勢。在WTO的多邊談判中,美國利用其金融服務貿易的優勢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國家按照美國的要求開發金融市場,為本國金融機構在海外尋找利潤源開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護自己的金融市場。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於美國認為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開發程度不夠美國的要價,拒絕給所有成員方最惠國待遇,並單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導致這一協定在當時只能成為一個臨時性協定。在美國的服務貿易中,金融服務貿易的增長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國的金融服務貿易額從51.6億美元增長至 215.3億美元。(註: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專利等使用費(技術貿易)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形態向著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的方向演進。一國技術貿易地位的提高,不僅可以改善該國的貿易條件,而且還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高效益增長,優化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使該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有利的地位並反過來進一步促進本國的技術進步。從宏觀上看,美國的科技與經濟實現了這種良性循環。美國技術貿易的發展離不開其知識產權制度的成熟。在20世紀80年代裡根政府為了「復興美國」,出台了被稱之為「偏袒專利權」的政策 (ProPatent Policy),主要內容是擴大專利的權利范圍,既重視專利使用費的費率,又提高了侵權賠償費。這一政策從制度上保障了美國保持其技術上的競爭優勢。
在表2中,有較高國際競爭力的還有旅遊服務,這一項目主要包括國際觀光和教育服務兩項內容。其中美國的教育服務的競爭力遠高於旅遊業,因為雖然有世界各國的遊客光顧美國,但也有大量美國人前往世界各國旅遊。而美國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競爭的學術氛圍吸引著世界各國的留學生,每年在美國各類高校學習的外國留學生超過50萬人,在美外國留學生遠遠多於去國外留學的美國人。美國2000年教育服務出口達102億8700萬美元,這一金額超過了美國傳統出口商品小麥和玉米的總和,而教育的進口則只有21億4000萬美元。
IMF 並沒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業服務」的詳細分類數據,根據該統計項目的含義,它類似於OECD服務貿易統計中的「專業服務貿易」。但OECD的這項分類統計並不健全,美國只有部分分類數據。表3反映了美國部分「專業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狀況,可以發現,美國在這一領域具有競爭力的是法律、會計、審計以及咨詢服務,這也是與人們的常識相吻合的。
表3 2000年美國專業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單位:10億美元;%
出口 進口 進出口收支 競爭
力指數
法律、會計、審計以及咨詢 4.91 2.24 2.67 37.3
廣告與市場調查 0.41 0.76 -0.35 -29.9
研究與開發
工程設計
農業與采礦業的指導
其他專業技術服務 3.97 2.20 1.77 28.7
企業內服務貿易 28.94 22.44 6.50 12.7
合計 39.01 28.42 10.59 15.7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Statistic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001》的數據計算。
運輸服務、保險服務和廣告與市場調查是美國為數不多的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可能與在美國的外國服務商競爭力更強,並從美國本國服務商那裡奪得許多市場份額有關。
三、美國競爭優勢要義
雖然每個國家國情各不相同,各國競爭優勢也各有差異,但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總是由一些因素組成的。邁克爾•波特認為,一國產業的競爭優勢由四個基本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支持性產業及相關產業的表現、企業戰略及競爭者)和兩個附加因素(機遇和政府行為)。限於篇幅,這里集中從知識與技術型人力資源、企業競爭環境、企業技術創新環境與企業戰略四個方面來論述美國的競爭優勢,筆者認為,這四個方面都會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提升一國產業的競爭力。
知識與技術型人力資源
通常,人們的收入水平與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術難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與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質人才不僅有助於增加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也會增加相關的需求。
美國能夠保持科技和經濟領先地位,主要受益於美國一貫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自80年代初以來,幾任總統都宣稱要成為「教育總統」,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培訓和吸收人才。隨著全民、終身教育的深入開展,美國正邁向群眾性知識社會。美國重視教育的標志之一是不斷增加教育投資,美國教育投入已從1989 年的3530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億美元,教育投資已佔美國GDP的7%以上,在發達國家名列前茅。柯林頓總統提出,跨入21世紀後,每個小學教室都要與世界聯網,大學升學率要達到25%,以適應新經濟發展的需要。

美國抓住一切機會大力引進人才也是美國獨特的競爭優勢。迄今在美國的留學生達491萬,大約佔全球留學生總數的1/3。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核武器和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問世應用和日新月異,「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和航天技術大發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們的參與甚至主導下完成的。 2001年美國政府又出台了《加強21世紀美國競爭力法》,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吸納那些擁有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在美國工作但不申請居留的外國人,人才范圍涵蓋科技、法律、藝術等廣泛領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美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多、最優勢的科技人才,依靠這一大批頂尖的人才,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美國科學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獻上發表的論文最多,美國公民在國內外獲得的專利最多。
企業競爭環境
美國產業是在相互競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絕大多數產業都面臨激烈的國內競爭。美國是世界上反壟斷政策的發源國,對市場壟斷、企業兼並和市場統一定價的做法限制嚴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反壟斷立法以及實踐活動適應了世界經濟變化的需要。里根執政時期以來,美國實施反壟斷政策時更多地考慮到美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把企業兼並看成是增強美國國際競爭力的手段,因而對企業的兼並採取了容忍的態度。在這一時期,美國司法部不再對那些操縱價格、分割市場但沒有公開協議的壟斷進行追究。司法部當時還撤銷了對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訴訟,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達成了和解。(註:張德霖:《競爭與反不正當競爭——反不正當競爭法理論實踐與國外法律規范》,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頁。)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反壟斷政策繼續延續上述趨勢,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被認為美國50多年來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訴微軟壟斷案。(註:2001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作出裁決,駁回地方法院法官在前一年6月作出的將微軟一分為二的判決,但維持有關微軟有違反反壟斷法行為的判決。2002年11月,美國司法部和微軟達成協議,聯邦法院迅速批准了這一解決方案。)從微軟一案可以看出,進入新經濟時代,美國實施反壟斷政策進一步重視維護美國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因為在新經濟時代,單純用分拆企業來破除壟斷並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國的競爭力。
企業技術創新環境
美國技術創新的主角是私人企業。2000年全美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中企業佔72.9%,政府部門佔27.1%。經歷了70年代研究與開發相對停滯的時期以後,最近20多年以來,美國的私人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私人企業的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從1985年以前的0.8%左右上升到 2000年的1.8%,發明專利數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 萬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過15萬件。(註: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美國企業的科學技術活動與美國的國防建設緊密相連是美國支撐其經濟強國的競爭優勢之一。從40年代的原子能計劃到70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龐大的國防相關計劃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客觀的研發經費,更重要的是為企業提供了提升技術競爭力的機會。國防工業的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進一步促進了其他製造業的發展,當今美國的優勢產業或多或少與美國國防有關,如飛機製造業、IT產品製造業和電訊服務業等。
此外,美國人不斷進取的冒險精神、大型風險投資公司和NASDAQ市場等融資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動美國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方面。
企業戰略
美國企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動的好處,通過對外投資和吸引海外投資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這一戰略可以說是一種「全球要素組合型發展戰略 」。(註:張幼文:《當代國家優勢——要素培育與全球規劃》,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22頁。)美國既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對外投資國,也是最大的引資國(2002年除外),在許多行業都擁有富可敵國的跨國公司。

美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地位比任何國家都強。美國公司現在在全球具有戰略意義的地方建立了大約2.3萬個多數控股或少數控股的分公司。多數國外分公司的戰略目標是向當地市場生產和銷售商品和服務。據統計,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生產的產品中,約60%在當地銷售,約30%返銷到美國。(註:〔美〕《外交》2001年5、6月號。)美國跨國公司的實力決定了它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的巨大影響,美國跨國公司不僅是當代美國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是其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近年美國經濟的成功還要歸功於80年代以來的企業大刀闊斧的重組和精簡。在美國,企業出資人利益更受重視,這有別於德國更重視企業的社會效益和日本更重視企業員工的利益。美國的做法好處是企業可以避免陷於重重利益沖突而不能自拔從而爭得時間上的主動,但容易造成大量企業倒閉和大批裁員的現象。
四、小結——兼論經濟強國競爭優勢的共性
當今世界經濟波詭雲譎,一國不進則退,各國無不為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並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國部分競爭優勢是該國所特有的,比如美國擁有包括廣袤富饒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軍事強國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國家的開放度、美元牢固的國際貨幣地位、文化和意識形態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國際規則和機制的能力等的「軟力量」,都是其他國家所欠缺的競爭優勢。盡管如此,對美國等經濟強國的分析也表明這些國家競爭優勢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實施既有競爭又有規制的市場經濟制度。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通過競爭,可以促進企業優勝劣汰,使資源優化組合,提高經濟的效率。但競爭具有兩重性,沒有約束的競爭反過來又會破壞競爭。經濟強國長期的實踐表明,完善的市場經濟除了應該提倡自由競爭、保護競爭以外,還要規范競爭,使得競爭公平、有序、良性。給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企業在這一環境中實現有序競爭和良性競爭是這些國家提高競爭力和保持較高競爭力的基礎條件之一,也是這些國家走向強國的起點。
第二,重視科學教育的作用,發展知識經濟,注意保護知識產權。大多數經濟強國的戰後競爭優勢更多的並不是來自天然的恩賜,而是通過本國不懈的努力和創造而形成的。在開放經濟的環境下,初級生產要素供給越來越豐富,因而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小。一國只有長期堅持不懈創造性地發展高級生產要素,在能在國家間競爭中脫穎而出。經濟強國的當代經濟發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經濟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發達的科學教育、科學的決策和嚴格的管理在內的高級生產要素基礎之上的高效集約經濟道路而實現的。
第三,企業跨國發展已成為經濟強國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增強整個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環節。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強國普遍按照價值鏈和產業鏈的要求,搶占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兩端,控制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而將製造組裝能力向外轉移,發展海外生產基地,建立面向全球開發和配置資源的高效生產體制,形成全球性生產體系,以此更大規模地佔領國際市場和強化本國的國家競爭優勢。同時,經濟強國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注意保護本國產業,實施適以我為主的開放,既最大限度地享受開放的利益,又注意不對國內產生過大的沖擊。
第四,在國際市場上崛起一群有競爭力的產業。這些產業既可以是製造業,也可以是服務業。支撐這些產業的是各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各國許多政策最終是為了形成產業集群而安排的。

3. 國際服務貿易理論

服務貿易的分類

(一)民間分類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分類標准。許多經濟學家和國際經濟組組織為了分析方便和研究的需要,從各自選擇的角度對國際服務貿易進行劃分,下面對有代表性和影響的分類加以扼要評述。
1.以「移動」為標准
R· M·期特恩在1987年所著的《國際貿易》一書中,將國際服務貿易接服務是否在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移動分為4類:
(l)分離式服務。它是指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在國與國之間不需要移動而實現的服務。運輸服務是分離式服務的典型例子。如民用航空運輸服務,一家航空公司可以為另一國家的居民提供服務,但並不需要將這家航空公司搬到國外去,也不必要求顧客到這家航空公司所在國去接受服務。
(2)需要者所在地服務。它是指服務的提供者轉移後產生的服務,一般要求服務的提供者需要與服務使用者在地理上毗鄰、接近。銀行、金融、保險服務是這類服務的典型代表。例如,一英國銀行要想佔有日本的小額銀行業務市場份額,它必須在日本開設分支機構,這就要求在國與國之間存在著資本和勞動力的移動,也是一種投資形式。
(3)提供者所在地服務。它是指服務的提供者在本國國內為外籍居民和法人提供的服務,一般要求服務消費者跨國界接受服務。國際旅遊、教育、醫療屬於這一類服務貿易。例如,外國遊客到中國的長城、桂林等游覽接受中國旅行服務。此時,服務提供者並不跨越國界向服務消費者出口服務,對服務提供者而言,也不存在生產要素的移動。
(4)流動的服務。它是指服務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相互移動所接受和提供的服務,服務的提供者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並利用分支機構向第三國的居民或企業提供服務。如上述的設在義大利的一家美國旅遊公司在義大利為德國遊客提供服務。流動式服務要求服務的消費者和提供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移動。
這種分類方法以「移動」作為劃分國際服務貿易類型的核心,其本質涉及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不同國家間的移動問題。由於這種生產要素的跨國界移動往往涉及到各國國內立法或地區性法律的限制,並涉及到在需求者所在國的開業權問題,因此,研究這類問題用這種分類方法比較合適。不過這種服務分類存在著難以准確、徹底地將服務貿易進行劃分的缺陷,如上述在各國間相互開業提供的旅遊服務就很難加以劃分。
2.以行業為標准。
鑒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特點,一些經濟學家以服務行業各部門的活動為中心,將服務貿易分為7大類:
(1)銀行和金融服務。銀行和金融服務是服務貿易中較重要的部門,其范圍包括:a.零星銀行業服務,例如儲蓄、貸款、銀行咨詢服務等。b.企業金融服務,如金融管理、財務、會計、審計、追加資本與投資管理等。c.與保險有關的金融服務。d.銀行間服務,如貨幣市場交易、清算和結算業務等。e.國際金融服務,如外匯貿易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服務的國際化,在金融服務貿易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證券市場進一步發展,銀行系統外部增加金融中介,國際金融市場的管制逐漸放鬆,金融機構擴大業務范圍,權力越來越大,在金融活動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外匯管制也逐步放寬,所有這一切都大大推動了金融業的服務貿易。
(2)保險服務。保險服務其職能是為保險單持有者提供特定時期內對特定風險的防範及其相關的服務。如風險分析、損害預測咨詢和投資程序。保險服務貿易既包括非確定的保險者,也包括常設保險公司的國際交換。目前,保險服務貿易主要體現在常設保險公司的業務。
(3)國際旅遊和旅行服務。旅遊服務貿易為國內外的旅行者提供旅遊服務,國際旅遊服務貿易主要指為國外旅行者提供旅遊服務。旅遊貿易包括個人的旅遊活動,也包括旅遊企業的活動。其范圍涉及旅行社和各種旅遊設施及客運、餐飲供應、食品等,它與建築工程承包、保險和數據處理等服務有直接聯系,它與國際空運的聯系極其密切。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比重較大。
(4)空運和港口運輸服務。空運與港口運輸服務是一種古老的服務貿易項目,一般的貨物由班輪、集裝箱貨輪、定程或定期租輪運輸,特殊的商品通過航空、郵購、陸上運輸。港口服務與空運服務密不可分,它包括港口貨物裝卸及搬運服務。
(5)建築和工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基礎研究、工程項目建設、維修和運營過程的服務。其中還涉及包括農業工程和礦業工程的基礎設施和儀器儀表的生產和服務、專業咨詢服務和與勞動力移動有關的服務。這類服務貿易一般要受到各國國內開業權的限制,並與經濟波動、政策和各國產業政策、投資規劃等引起的波動有密切關系。政府部門是這類服務的主要僱主,這類服務一般涉及政府的基礎設施與公共部門投資項目。
(6)專業(職業)服務。這類服務主要包括律師、醫生、會計師、藝術家等自由職業的從業人員提供的服務,以及在工程、咨詢和廣告業中的專業技術服務,國際專業(職業)服務貿易的層次性較強,在不同層次交易水平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層次:a.由個人承擔的專業服務;b.由國際專業服務企業承擔的專業服務;C.作為國際多邊集團經營的一部分專業服務;d.發達國家僱用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承包工程項目的專業服務。
專業服務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的交換進行,也可通過間接的銷售渠道,如電信渠道進行交換,或通過某些機構、聯盟或在海外的常駐代表把這種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專業服務的發展較迅速。
(7)信息、計算機與通信服務。這類服務涉及3個主要方式:
a.計算機信息服務。如數據搜集服務、建立資料庫和數據介面服務,並通過數據介面在電信網路中進行數據信息的傳輸等。b.計算機服務。如數據處理服務,服務提供者使用自己的計算機設備滿足用戶的數據處理要求,並向服務消費者提供通用軟體包和專用軟體等。c.電信服務。包括基礎電信服務,如電報、電話、電傳等,以及綜合業務數據網提供的智能化的電信服務等。電信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受電信基礎設施的影響。發達國家這類服務佔有絕對優勢。
上述分類方法以「行業」為核心,其本質涉及輸出業務的范圍和供求雙方業務的深度和廣度。各國生產要素在海外活動的收益和范圍體現在各國出口的各種服務之中,所以,提供的服務范圍越廣泛,服務分工越細,供應方的收益也越大。從這種角度分析,採用這類分類方法是比較合適的。這與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小組的劃分有類似之處。
3.以生產過程為標准
(l)生產前服務。這種分類方法根據服務與生產過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將服務貿易分為生產前服務、生產服務和生產後服務。
生產前服務主要涉及市場調研和可行性研究等。這類服務在生產過程開始前完成,對生產規模及製造過程均有重要影響。
(2)生產服務。生產服務主要指在產品生產或製造過程中為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提供的服務,如企業內部質量管理、軟體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生產過程之間的各種服務等。
(3)生產後服務。這種服務是聯結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服務,如廣告、營銷服務、包裝與運輸服務等。通過這種服務,企業與市場進行接觸,便於研究產品是否適銷、設計是否需要改進、包裝是否滿足消費者需求等。
這種以「生產」為核心劃分的國際服務貿易,其本質涉及到應用高新技術提高生產力的問題,並為產品的生產者進行生產前和生產後的服務協調提供重要依據。這使生產者能夠對國際市場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以便改進生產工藝,進行新的設計或引人新的服務,最終生產出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或服務。因此,從提高生產力為中心進行的這種分類是有一定意義的。
4.以要素密集度為標准
沿襲商品貿易中所密集使用某種生產要素的特點,有的經濟學家按照服務貿易中對資本、技術、勞動力投人要求的密集程度,將服務貿易分為:
(l)資本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空運、通信、工程建設服務等。
(2)技術與知識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銀行、金融,法律、會計、審計、信息服務等。
(3)勞動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旅遊、建築、維修、消費服務等。
這種分類以生產要素密集程度為核心,涉及產品或服務競爭中生產要素,尤其是當代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問題。發達國家資本雄厚,科技水平高,研究與開發能力強,它們主要從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如金融、銀行、保險、信息、工程建設、技術咨詢等。這類服務附加值高,產出大。相反,發展中國家資本短缺,技術開發能力差,技術水平低,一般只能從事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如旅遊、種植業、建築業及勞務輸出等。這類服務附加值低、產出小。因此,這種服務貿易分類方法從生產要素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各國以生產要素為中心的競爭力分析,是有一定價值的。不過,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資本要素的結合更加密切,在商品和服務中對要素的密集程度的分類並不是十分嚴格,也很難加以准確無誤地區別,更不可能制訂一個劃分標准。
5.以商品為標准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期間,1988年6月談判小組曾經提出依據服務在商品中的屬性進行服務貿易分類,據此服務貿易分為:
(1)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服務。這類服務以商品或實物形式體現,例如:電影、電視、音響、書籍、計算機及專用數據處理與傳輸裝置等。
(2)對商品實物具有補充作用的服務。這類服務對商品價值的實現具有補充、輔助功能,例如:商品儲運、財務管理、廣告宣傳等。
(3)對商品實物形態具有替代功能的服務。這類服務伴隨有形商品的移動,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貿易,不像商品貿易實現了商品所有權的轉移,只是向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例如技術貿易中的特許經營、設備和金融租賃及設備的維修等。
(4)具有商品屬性卻與其它商品無關聯的服務。這類服務具有商品屬性,其銷售並不需要其他商品補充才能實現,例如通訊、數據處理、旅遊、旅館和飯店服務等。
這種分類將服務與商品聯系起來加以分析,事實上,從理論上承認「服務」與「商品」一樣,既存在使用價值,也存在價值。與商品同樣能為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作出貢獻。服務的特殊性就在於它有不同於商品的「無形性」,但是,這種「無形性」也可以在一定形式下以商品形式體現。
6.按是否伴隨有形商品貿易為標准
(l)國際追加服務。國際追加服務指服務是伴隨商品實體出口而進行的貿易。對消費者而言,商品實體本身是其購買和消費的核心效用,服務則是提供或滿足了某種追加的效用。在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和滲透的情況下,這種追加服務對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影響,特別是所需核心效用的選擇是具有深遠影響的。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市場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商品價格之間的競爭為主要競爭手段,市場競爭主要是以產品的質量、優質的技術服務、良好的售後服務和多種營銷策略取勝。而消費者的消費滿足也不僅限於商品實物形態的消費所可能給他帶來的效用。消費者更加重視產品的功能、技術服務、商品消費過程或消費後的榮譽感、成就感、精神需求的滿足。
與此同時,科技對生產的影響也使「生產要素」的內涵不僅局限於資本、勞動力、土地等。在生產要素的范圍不斷擴大後,各種名目繁多的追加服務,如知識密集型服務、信息密集型服務、研究與開發型服務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也被廣泛應用於有形商品生產的各個階段。例如,在有形商品開始生產之前,要求有先行的追加服務投人,包括可行性研究、風險資本籌集、市場調研、產品設計等。在產品生產過程中,要求有與產品生產過程融為一體的追加服務投人。如質量控制和檢驗、設備租賃、後期原材料供給、設備維修等。並要求有與生產過程同時並行的追加服務投入,如財務會計、人事管理與培訓、信息和圖書資料等軟體的收集整理與應用、不動產管理、法律、保險、通信、衛生、安全保障及職工後勤服務、公共服務等。在產品生產後與消費者見面的環節中,亦需要相應的追加服務投人,如廣告、運輸、商品使用指南、售後服務等。
追加服務有的很難從某一特定生產階段相脫離,只能與一定比例的生產要素相接合,完全附屬於有形商品價值實體之中,不能形成獨立的交換對象。也有的追加服務雖與有形商品貿易有關,但可以獨立於某種有形商品而成為獨立的交易對象。不過,各類追加服務一般都是相互依存而結合為一個一體化的服務網路。隨著經濟服務化的發展,生產廠商提供的追加服務越來越成為其非價格競爭的重要因素。
在追加服務中,相對較為重要的是國際交通、運輸和國際郵電通信。它們對於各國社會分工、改善工業布局與產業結構調整、克服靜態比較劣勢、促進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不斷採用現今的科學技術,促使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縮短了經濟活動的時空距離,消除了許多障礙,為全球經濟的增長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成為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內容。
(2)國際核心服務。國際核心服務指與有形商品的生產和貿易無關,它是作為消費者單獨所購買的、能為消費者提供核心效用的一種服務。
國際核心服務根據消費者與服務提供者距離遠近可分為:
a.面對面型國際核心服務。指服務供給者與消費者雙方實際接觸才能實現的服務。實際接觸方式可以是供給者流向消費者,可以是消費者流向供給者,或是供給者與消費者雙方的雙向流動。面對面型國際核心服務伴隨著生產要素中的人員和資本的跨國界移動。例如,金融業的輸出存在資本跨國界移動。許多發達國家的國際金融聯合企業,如美國花旗銀行,通過供給者移動與服務消費者的接觸,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並憑借電子化和信息化的技術將業務范圍延伸向國際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國際旅遊服務則是主要伴隨人力資本跨國界移動而形成的一種面對面核心服務。近10年來,國際旅遊服務的出口總額增長較快。這主要依賴於在科技基礎上建立的國際旅遊服務網路。
b.遠距離國際核心服務。它不需要服務供給者與消費者實際接觸,一般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方可實現跨國界服務。例如,通過通信衛星作為載體傳遞進行的國際視聽服務,其中包括國際新聞報導、國際問題活動和傳真業務等。
遠距離國際核心服務中國際金融服務在國際資本移動加快的推動下,加之西方發達國家廣泛將計算機、遙控電信技術等應用於銀行業。一個由電腦數據處理、電子信息傳遞和電子資金轉帳系統為標志的金融服務體系已經形成。自動出納機的普及、利用計算機轉帳或信用卡代替往年的支票等都加速了國際資本移動的速度。因而為遠距離國際金融服務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國際金融服務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所佔比重也逐漸增大。
(二)世貿組織的分類
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小組在烏拉圭回合中期審評會議後,加快了服務貿易談判進程,並在對以商品為中心的服務貿易分類的基礎上,結合服務貿易統計和服務貿易部門開放的要求。在徵求各談判方的提案和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部門為中心的服務貿易分類方法,將服務貿易分為12大類。分別如下:
1.商業性服務
指在商業活動中涉及的服務交換活動,服務貿易談判小組列出的6類這種服務,其中既包括個人消費的服務,也包括企業和政府消費的服務。
(l)專業性(包括咨詢)服務。專業性服務涉及的范圍包括法律服務;工程設計服務;旅遊機構提供服務;城市規劃與環保服務;公共關系服務等;專業性服務中包括涉及上述服務項目的有關咨詢服務活動;安裝及裝配工程服務(不包括建築工程服務),如設備的安裝、裝配服務;設備的維修服務,指除固定建築物以外的一切設備的維修服務,例如成套設備的定期維修、機車的檢修、汽車等運輸設備的維修等。
(2)計算機及相關服務。這類服務包括計算機硬體安裝的咨詢服務、軟體開發與執行服務、數據處理服務、資料庫服務及其他。
(3)研究與開發服務。這類服務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類學中的研究與開發服務、在紀律結束下的研究與開發服務。
(4)不動產服務。指不動產范圍內的服務交換,但是不包含土地的租賃服務。
(5)設備租賃服務。主要包括交通運輸設備,如汽車、卡車、飛機、船舶等,和非交通運輸設備,如計算機、娛樂設備等的租賃服務。但是,不包括其中有可能涉及的操作人員的僱用或所需人員的培訓服務。
(6)其他服務。指生物工藝學服務;翻譯服務;展覽管理服務;廣告服務;市場研究及公眾觀點調查服務;管理咨詢服務;與人類相關的咨詢服務;技術檢測及分析服務;與農、林、牧、採掘業、製造業相關的服務;與能源分銷相關的服務;人員的安置與提供服務;調查與保安服務;與科技相關的服務;建築物清潔服務;攝影服務;包裝服務;印刷、出版服務;會議服務;其他服務等等。
2.通訊服務
通訊服務主要指所有有關信息產品、操作、儲存設備和軟體功能等服務。通信服務由公共通信部門、信息服務部門、關系密切的企業集團和私人企業間進行信息轉接和服務提供。主要包括:郵電服務;信使服務;電信服務,其中包 含電話、電報、數據傳輸、電傳、傳真。視聽服務,包括收音機及電視廣播服務。其他電信服務。
3.建築服務
建築服務主要指工程建築從設計、選址到施工的整個服務過程。具體包括:選址服務,涉及建築物的選址;國內工程建築項目,如橋梁,港口、公路等的地址選擇等;建築物的安裝及裝配工程;工程項目施工建築;固定建築物的維修服務;其他服務。
4.銷售服務
指產品銷售過程中的服務交換。主要包括:商業銷售,主要指批發業務;零售服務;與銷售有關的代理費用及傭金等;特許經營服務;其他銷售服務。
5.教育服務
指各國間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學前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務交往。如互派留學生、訪問學者等。
6.環境服務
指污水處理服務;廢物處理服務;衛生及相似服務等。
7.金融服務
主要指銀行和保險業及相關的金融服務活動。包括:①銀行及相關的服務;銀行存款服務;與金融市場運行管理有關的服務;貸款服務;其他貸款服務;與債券市場有關的服務,主要涉及經紀業、股票發行和注冊管理、有價證券管理等;附屬於金融中介的其他服務,包括貸款經紀、金融咨詢、外匯兌換服務等。②保險服務;貨物運輸保險,其中含海運、航空運輸及陸路運輸中的貨物運輸保險等;非貨物運輸保險。具體包括人壽保險、養老金或年金保險、傷殘及醫療費用保險、財產保險服務、債務保險服務;附屬於保險的服務。例如保險經紀業、保險類別咨詢、保險統計和數據服務;再保險服務。
8.健康及社會服務
主要指醫療服務、其他與人類健康相關服務;社會服務等。
9.旅遊及相關服務
指旅館、飯店提供的住宿、餐飲服務、膳食服務及相關的服務;旅行社及導游服務。
10.文化、娛樂及體育服務
指不包括廣播、電影、電視在內的一切文化、娛樂、新聞、圖書館、體育服務,如文化交流、文藝演出等。
11.交通運輸服務
主要包括:貨物運輸服務,如航空運輸、海洋運輸、鐵路運輸、管道運輸、內河和沿海運輸、公路運輸服務,也包括航天發射以及運輸服務,如衛星發射等;客運服務;船舶服務(包括船員僱用);附屬於交通運輸的服務。主要指報關行、貨物裝卸、倉儲、港口服務、起航前查驗服務等。
12.其他服務
(三)IMF的分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將服務貿易分為:
1.民間服務(或稱商業性服務)
系指197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制的《國際收支手冊》中的貨運;其他運輸、客運、港口服務等;旅遊;其他民間服務和收益;進二步分類如下:①貨運:運費、貨物保險費及其他費用;②客運:旅客運費及有關費用;③港口服務;船公司及其雇員在港口的商品和服務的花費及租用費;④旅遊:在境外停留不到一年的旅遊者對商品和服務的花費(不包括運費);⑤勞務收人:本國居民的工資和薪水;⑤所有權收益:版權和許可證收益;①其他民間服務:通信、廣告非貨物保險、經紀人、管理、租賃、出版、維修、商業、職業和技術服務。
一般我們把勞務收人、所有權收益、其他民間服務統稱其它民間服務和收益。
2.投資收益
指國與國之間因資本的借貸或投資等所產生的利息、股息、利潤的匯出或匯回所產生的收人與支出。
3.其他政府服務和收益
指不列人上述各項的涉及政府的服務和收益
4.不償還的轉移
指因屬單方面的(或片面的)、無對等的收支,即意味著資金在國際間移動後,並不產生歸還或償還的問題。因而,又稱單方面轉移。一般指單方面的匯款、年金、贈與等。根據單方面轉移的不同接受對象,又分為私人轉移與政府轉移兩大類。政府轉移主要指政府間的無償經濟技術或軍事援助、戰爭賠款、外債的自願減免、政府對國際機構繳納的行政費用以及贈與等收人與支出。
私人轉移主要指以下幾類:
匯款:包括僑民匯款、慈善性質匯款、財產繼承款等。主要指僑民匯款,如一個國家長期在外國居住的僑民匯回本國的款項;居住在本國的外國僑民,從本國匯出的款項等。
年金:指從外國取得或對外國支付的養老金、獎金等。
贈與:指教會、教育基金、慈善團體對國外的贈與,以及政府無償援助等。
綜上所述,無論國際服務貿易的定義與分類從何種角度出發,國際服務貿易都存在著人員、資本、信息以不同形式的跨國界移動,或在一定形式下存在於商品跨國界移動中。

4. 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佔主導地位的原因

經濟全球化的實抄質決定了它的發展必然有利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佔主導地位和起支配作用,決定著經濟全球化具有不平等的性質,即在全球范圍內實際存在的資源配置上的不平等和「紅利」分配上的不合理。特別像美國這樣的少數發達國家,依靠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霸主地位,對它之外的所有國家實行著極不平等的原則,在不對等的國際經濟關系中享有極大的經濟利益。

5. 國際服務貿易相關問題

可能我回答的沒有網上COPY的全面,我還是COPY了。
自己了解了解還是蠻好的,不給分沒關系。
http://ke..com/view/1614.htm?fr=ala0
網路(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的主要特點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范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並無不同,但由於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的多。
這里,主要是將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進行一些對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存在共同性,又有很大區別,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復雜。





其他網站的搜索。(當前國際貿易的特點)

上世紀 90 年代至今 ,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高科技術革命的發展 , 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增強 , 國際貿易適當的增速支持經濟增長以及服務貿易異軍突起等以外 , 本世紀發展有如下幾個新的趨勢 , 值得我們思考。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世界貿易的增速高於世界產出。各國生產的擴大是以提高世界市場份額為導向的,這種世界生產對貿易的依賴,在某種程度上就反映為生產的增長滯後於世界貿易的增長;貨物貿易增長迅速;在佔主導地位的製成品貿易中,高技術產品份額快速增加。世界市場對傳統初級產品的需求增長已十分有限,製成品、尤其是高技術產品的國際需求將大大增加;世界服務出口增長快於貨物出口增長;加工貿易成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增長點;跨國公司作用顯著。

關鍵詞:國際貿易 貿易額 全球化

1.世界貿易的增速高於世界產出
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在1960-1969、1970-1979、1990-1994年間分別增長1.42%、1.25%、2%。貨物貿易額增長速度非常快,1950年僅為607億美元,1999年超過了50000億美元,1990-1995年間平均增長8%,而同期生產的增長只有1.5%,GDP的增長更低,只有1%。製成品貿易的增速更加高於世界產出,而且有加速度的趨勢。二者年均增速的比例在1950-1964年為1.3:1,1964-1974年為1.6:l,1974-1984年為1.8:l,1984-1994年上升至 3.2:l。世界貿易的高增長率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國際分工深化的結果,同時它又促進了國際生產。各國生產的擴大是以提高世界市場份額為導向的,這種世界生產對貿易的依賴,在某種程度上就反映為生產的增長滯後於世界貿易的增長。
2.貨物貿易增長迅速
從貿易量的角度來看,1999年各地區出口增長的差異不甚明顯。盡管地區內貿易量迅速減少,拉美仍是所有地區中出口增長最快的。由於日本的出口恢復增長以及前兩年曾受金融危機打擊的東亞五國的出口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整個亞洲的出口達到了全球平均水平。北美出口的加速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區間貿易的發展。而地區間進口量的巨大差異則反映了各地需求和產出增長的差異。北美和亞洲進口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約10%,增長速度快兩倍。這是北美第三個年頭進口增長率超過10%,亞洲的進口增長則顯示了其經濟復甦的勢頭,抵銷了去年的進口負增長。相反,西歐的進口增長放慢;轉型經濟國家作為一個整體進口同比減少10%,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進口收縮是主導因素;非洲和中東進口量變化不大。
從貿易額的角度來看,中東得益於石油價格的上升,盡管出口量是減少的,可是出口額增長卻是地區間最快的。非洲的出口增長率為8%,屈居第二。但是兩大地區出口的增長並未抵銷去年出口的大幅減少,墨西哥的出口強勁增勢帶動了拉美地區出口增長6%。亞洲經濟的復甦和貨幣的升值使他們的出口恢復到危機前的較高水平。北美出口繼1998年略微收縮後,1999年又增長了4%。西歐出口價值的邊際遞減部分由於其出口量的減少,更主要的原因是歐元對美元匯率的大幅貶值使歐元區出口價格下降所致。西歐進口的蕭條前景和俄羅斯進口的收縮是轉型經濟國家出口額進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
從1990-1999年整體看來,貨物貿易比服務貿易略有增長。1999年世界貨物貿易額提高了3.5%,達到54500億美元,比服務貿易增長迅速。今年上半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長保持強勁增勢,增長14%,增幅是去年同期的4倍。其中亞洲進出口增長約25%:美國進口增長21%,出口增長14%:西歐出口、進口分別增長4%和6%;拉美進口有所恢復,出口增加約20%。WTO預計今年全世界貨物貿易增長近10%,增幅比1999年翻一番。
3.製成品貿易在世界貨物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20世紀50年代,初級產品曾是世界貿易舞台上的重頭戲,60年代製成品與其平分秋色,80年代佔世界貿易的70%,居絕對優勢,90年代製成品地位繼續有所上升,成為世界貿易賴以發展的基礎。1993年以來,各工業化國家製成品出口的增速都高於全部貨物出口的增速,這說明世界市場對傳統初級產品的需求增長已十分有限,製成品、尤其是高技術產品的國際需求將大大增加。
4.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增長加快
隨著科技全球化趨勢的加強,高技術產品在不斷上升的製成品貿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表現在高技術產業的出口增勢方面。在過去的10年裡,OECD成員國的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占製造業產品出口的份額翻了一番多,達到20~50%;其中美國十大類高技術產品出口以2倍於全邵商品出口的速度增長。據統計,1985-1993年間,世界高技術產業出口年增長14.3%,比中低技術和低技術產業出口年增長速度高5-6個百分點。世界製造業出口結構也由此產生重大變化,高技術產業在製造業出口總額中的份額呈加速增長趨勢,預計到2002年將占製造業出口總額的1/4;而中低技術產業和低技術產業的份額則呈下降趨勢,將從1985年的58%降至2002年的47%。
5.加工貿易成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點
為了適應生產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各國勢必會加強產業內分工,而加工貿易就是其表現形式,它有助於實現國際生產和貿易的緊密連接。過去15年以來,某些發展中國家貿易的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加工貿易的發展。除了實現多邊和地區貿易的自由化,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還修訂了進口制度,承諾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給予用於加工、裝配的出口產品的進口零部件以免稅的待遇。這種稅收優惠最初只局限於經由特定地區的商品貿易(如中國的經濟特區),之後擴展到這些區域之外。全球出口加工區現已上升到850個,它對於貿易和就業的促進作用正在不斷融合。90年代以來,亞洲和拉美是加工貿易發展較快的兩大地區。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過去10年來的出口增長都領先於世界平均水平,年出口增長率都在15%左右,是全球出口貿易5.5%的平均增長水平的3倍。這些例子表明加工貿易在發展中國家的整體貿易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帶來了貿易量的增長,還促進了貿易結構的高級化。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加工貿易「低檔論」、「污染論」、「夕陽論」等將成為歷史,發展中國家通過引導外資流向,鼓勵高技術產業人區等方式提高加工貿易的檔次,同時還可獲取跨國公司的技術外溢效應,利用他們技術創新的成果,開展產品的深加工,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在未來的日子裡,加工貿易將成為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貿易增長的發劫機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有效途徑。
6.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貿易產生深遠的影響
全球5萬多家跨國公司,占據了世界貿易總量的2/3,國際技術貿易的70%,直接投資的70%,海外投資的90%,影響著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向。99年全球FDI激增25%,達到約8000億美元。流入亞洲的外資只有微量的增長,而美國又創下了吸引外資的歷史記錄,凈外資流入達1300億美元。全球外資流動的主要動因是罕見的跨國購並的浪潮,僅流入美國大型購並市場的凈資本就有約1500億美元。可見跨國公司已經和將繼續成為國際經濟貿易的主力軍。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投資、生產、貿易一體化的方式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流。跨國並購決定了外資主要還是在發達國家之間流動(1999年發達國家吸收了全球直接外資流出的3/4),並青睞智能型服務行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這就使世界產業梯度的轉移加快,在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外貿結構升級的背景下。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結構升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6. 分析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佔主導地位的原因

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冷戰結束之後,國際體系的結構呈一超多強的格局:美國是一超,綜合實力超出任何一個其他國家;中、俄、德、法、英、日等國可以稱為多強。金融危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際體系的權力分布狀態,美國一超的地位也沒有受到根本的挑戰。但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對美國軟硬實力的損耗、金融危機對美國綜合實力的負面影響等等,都對美國的能力和領導力提出質疑,使其軟硬實力出現了走弱的態勢。 與此同時,多強地位也發生了變化。歐盟一體化深入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雖然歐盟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國家,但在倡導國際規范、制定國家制度方面表現出很強的影響力。新興大國整體力量上升也在後金融危機時期更加顯現。新興國家整體實力上升,並開始進入國際體系的核心,這是世界權力消長和格局變化的明顯標志,也是多極化雛形的實質性顯現。盡管如此,一超多強格局還沒有出現拐點。國際格局的變化也使得治理模式發生了變化,冷戰結束伊始那種基本上是西方大國壟斷國際治理體系的模式開始松動。西方主導國際治理體系的態勢還會持續,但新興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實力結構、制度結構和文化結構都已經成為世界格局中的要素。有形實力是力量,同時,制度是力量,文化也是力量,並且都是構成世界格局的要素。誰主導了這些力量,誰就占據制高點,誰就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更強的發言權。

7. 為什麼發達國家在WTO中佔主導地位

很簡單,他們在貿易中處於主要位置,也是很多規則的制定者。

8. 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有哪些比較優勢

一、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動態比較優勢的動因近年來,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呈現專以下趨勢:第一,快速發展。世界屬服務貿易從2003年起加速增長,2006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比上年增長10.6%,比1985年增長了6.1倍。第二,結構升級加速。隨著服務業中技術、知識程度提高,服務貿易結構也有很大提升。運輸、旅遊、建築工程承包等傳統的資源和勞動密集型服務比重不斷下降,而以金融、保險、通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為代表的新興商業服務出口額飛速上升。第三,發達國家佔主導地位。服務貿易的區域性不平衡格局仍然存在並不斷擴大,佔主導地位的仍是發達國家,佔全球服務進出口總額的3/4以上。2006年國際服務貿易前10名國家中,除了中國其餘均為發達國家。第四,發展中國家貿易處境進一步惡化。服務貿易的結構升級使發展中國家原先在資源、勞動密集型服務領域中的傳統優勢逐漸喪失,在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與發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大,不利於其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總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的困境,也成為發展中國家尋找和培育新的比較優勢、推動服務貿易和經濟發展的動因

9. 為什麼發達國家在金融服務貿易中佔主導地位

1、完善的理論基礎;
2、豐富的實戰經驗;
3、成熟的市場環境;
4、健全的人才梯隊;
5、強大的資金支持;

閱讀全文

與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服務貿易中佔主導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的投資者日 瀏覽:528
融貝理財怎麼樣 瀏覽:718
代課理財分成 瀏覽:899
小貓理財 瀏覽:508
國內順丁橡膠價格2016年 瀏覽:7
8萬港幣兌換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68
開通期權二級投資者許可權 瀏覽:622
發改價格2016557號 瀏覽:77
大益股票 瀏覽:893
馬化騰的理財是什麼 瀏覽:736
三超新材股票投資價值 瀏覽:938
怎麼用股票賬戶購買基金 瀏覽:986
紅旗汽車股票 瀏覽:117
外匯頭寸風險 瀏覽:429
手機上買外匯 瀏覽:40
基金賣出怎麼這么貴啊 瀏覽:600
八大貴金屬分別有哪些 瀏覽:456
950000美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10
16年上市的股票 瀏覽:236
000981資金流入 瀏覽: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