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的6禮分別是哪6禮
中國古代把婚禮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古稱「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即男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若女家同意議婚,則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時須攜活雁為禮,使人納其采擇之意。《儀禮·士昏禮》中說:「昏禮下達,納採用雁。」
問名:是男家托媒人詢問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備合婚。《儀禮·士昏禮》中記載:「賓執雁,請問名。」問名的文辭大多是:「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若女方同意,則授禮;男家即通過占卜測定吉凶。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則進行下一步。 納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為禮——後世則多以金銀首飾等物為禮。相當於現在的定婚,俗稱送定、過定、定聘。
納征:即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又稱納幣、大聘、過大禮等。古代納征多以鳥獸為禮,上古時聘禮須用全鹿,後世簡代以鹿皮。
請期:即男家擇定結婚日期後,備禮去女家,請求同意結婚的日期。現在民間俗稱「提日子」、「送日頭」。
親迎: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禮節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男子親往女家迎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將一瓠瓜剖為兩半,夫婦各執其一,斟酒而飲,謂之「合巹」——此即後世交杯酒的源起。這一過程,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象之一
⑵ 以前在古代有6個部門. 哪6個
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1.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
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復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2.戶部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清增江南司,為十四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它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還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隸於戶部的機構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類似現在的民政部、財政部、國土局等部門。
3.禮部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
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門。
4.兵部
明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5.刑部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
6.工部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2)古代金融機構號6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台設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宋公元1086年,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後習慣上常統稱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並,如公元1129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農部等,還省並若干寺監入六部。
公元1163年,又進一步省並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勛,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遼代南面官系統中,設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初名「政事省」),設官同於宋制。
金、元、明只設一省六部,一省,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明1380年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⑶ 古代的重量六錢等於多少
500g(1斤)÷16(舊制十六兩為一斤)÷10(舊制十錢為一兩)=31.25g(1兩) ÷10 =3.125g (1錢)
⑷ 古代中國原來有6國,是那六個
齊本為姜姓,呂氏。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田氏。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b></b> </b>
楚姓:羋 || 氏:熊 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燕姓:姬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韓姓:姬 || 氏:韓
韓國先祖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後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
趙姓:嬴 || 氏:趙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
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魏姓:姬 || 氏:魏(畢)
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後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⑸ 請問一下,古代周朝起,當時飲料「六清」是哪六清
六清復即六飲。《周禮·天官制·膳夫》:「凡王之饋……飲用六清。」 鄭玄 註:「六清,水、漿、醴、涼、醫、酏。」 孫詒讓 正義:「此即《漿人》之『六飲』也。」後用以泛指飲料。 明 姚士麟 《見只編》卷下:「茶於 吳 會 為六清上齊,乃自 大梁 迤北便食鹽茶,北至 關中 則熬油極炒,用水烹沸點之,以酥持敬上客。」
⑹ 古代的六部是指哪六個可否詳細說一下
吏部:掌文職官吏的任免抄、考核。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人事部。
兵部:掌軍令、軍政、徵兵、官兵的軍籍及兵籍、武官的任免、選用、考核、賞罰,驛站、裝備、軍械、儀仗、疆域測繪、馬政。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軍委下屬的總參及各總部、交通部、安全部、郵政局、政府招待機構、測繪部門等部門的綜合。
禮部:掌管考試、學校教育、禮樂、祭祀、宴會食品、鑄造印符、冊封,全國的佛、道教事務,以及少數民族的冊封、招待等。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宣傳部、文化部、民委、食品監督部門、新聞出版總署、宗教局、等部門的綜合。
刑部:掌刑法、囚徒、復審、緝捕等事。相當於現在的高院、高檢、公安部、司法部幾個部門的綜合職能。
戶部:掌管全國的戶口、財政收支及預算、田土地冊、鑄造貨幣、稅收等。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民政部、央行、稅務總局、審計署及公安部的戶籍管理部門等部門的綜合。
工部:掌管全國的工程建設、屯田水利、山林捕獵、軍器製造、雜項產品的製造等。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農業部、水利部、糧食局及部門大型製造業國有企業等部門的職能。
⑺ 六方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這個安,是疑問副詞而不是疑問代詞,意思是哪裡.這個哪裡是表反問的語氣,而不是版問處所.
如,表選擇,可譯為權或、或者.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哪裡見過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國家的呢?
其本義是說:沒有見過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國家的.相當於說: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是國家.
⑻ 古代的6錢是現在的多少克
30克
⑼ 古代朝廷的六部是指哪六部
六部,從周開始,中央行政機構中,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六部在理論上都是平級,但實際上大家都公認吏部是六部之首,吏部尚書被人尊稱為天官。
1、吏部:掌文職官吏的任免、考核。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人事部。
2、兵部:掌軍令、軍政、徵兵、官兵的軍籍及兵籍、武官的任免、選用、考核、賞罰,驛站、裝備、軍械、儀仗、疆域測繪、馬政。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軍委下屬的總參及各總部、交通部、安全部、郵政局、政府招待機構、測繪部門等部門的綜合。
3、禮部:掌管考試、學校教育、禮樂、祭祀、宴會食品、鑄造印符、冊封,全國的佛、道教事務,以及少數民族的冊封、招待等。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宣傳部、文化部、民委、食品監督部門、新聞出版總署、宗教局、等部門的綜合。
4、刑部:掌刑法、囚徒、復審、緝捕等事。相當於現在的高院、高檢、公安部、司法部幾個部門的綜合職能。
5、戶部:掌管全國的戶口、財政收支及預算、田土地冊、鑄造貨幣、稅收等。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民政部、央行、稅務總局、審計署及公安部的戶籍管理部門等部門的綜合。
6、工部:掌管全國的工程建設、屯田水利、山林捕獵、軍器製造、雜項產品的製造等。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農業部、水利部、糧食局及部門大型製造業國有企業等部門的職能。
(9)古代金融機構號6擴展閱讀
歷史演變
1、秦朝
秦朝在少府下設尚書,主管典籍,為後世尚書省的發端。
2、漢朝
漢武帝奪外朝(以丞相為主的正式的政府機關)權,設立以大將軍為首的內朝,專門處理軍國大事。以原屬少府的尚書以及中書二者來轉達表章,溝通內外朝,為後世尚書省的發端。
東漢時設置尚書台,統領百官政事,長官稱尚書令。但是此時的尚書台在體制上仍然屬於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將軍、大司馬、太傅以錄尚書事的名義秉政。
東漢末設侍中寺,為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置侍中、散騎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學識的士人充任,為一時清選。
3、魏晉南北朝
三國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隸少府的尚書吏部曹、選部曹等尚書諸曹為丞相屬官,將漢武帝建立的內朝轉為外朝官署,這是尚書省建立的開端。按:東漢時雖有尚書台、已經成為處理政務的主要機關,但畢竟是隸屬於內廷的官署,不能說是國家的正式政務機關。
曹丕以尚書諸曹權力過大,遂以曹操設立的專門處理機密文書的秘書省為基礎另設中書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布詔令。置中書監、令各一人,以中書監為長官。
南北朝時侍中、散騎常侍的權力逐漸擴大。北朝則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治機構的重心。晉代,正式有門下省的建制。
⑽ 中國古代的六部是哪六個部
吏部:掌文職官吏的任免、考核。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人事部。 兵部:掌軍回令、軍政、徵兵、官答兵的軍籍及兵籍、武官的任免、選用、考核、賞罰,驛站、裝備、軍械、儀仗、疆域測繪、馬政。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軍委下屬的總參及各總部、交通部、安全部、郵政局、政府招待機構、測繪部門等部門的綜合。 禮部:掌管考試、學校教育、禮樂、祭祀、宴會食品、鑄造印符、冊封,全國的佛、道教事務,以及少數民族的冊封、招待等。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宣傳部、文化部、民委、食品監督部門、新聞出版總署、宗教局、等部門的綜合。 刑部:掌刑法、囚徒、復審、緝捕等事。相當於現在的高院、高檢、公安部、司法部幾個部門的綜合職能。 戶部:掌管全國的戶口、財政收支及預算、田土地冊、鑄造貨幣、稅收等。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商務部、民政部、央行、稅務總局、審計署及公安部的戶籍管理部門等部門的綜合。 工部:掌管全國的工程建設、屯田水利、山林捕獵、軍器製造、雜項產品的製造等。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農業部、水利部、糧食局及部門大型製造業國有企業等部門的職能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