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中國金融服務貿易額

中國金融服務貿易額

發布時間:2022-06-27 13:08:57

A. 服務貿易的現狀分析

一、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1、服務貿易總量分析
在國際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從規模來看,中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從1982年的44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917億美元,24年間增幅超過43倍,佔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增長到3.6%。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從服務貿易增長率看,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年增長率一直保持著領先的增長趨勢,不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國服務出口年增長率達24%,遠高於美國的10%,英國的11%,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所佔GDP的比重相當低。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國2006年僅為39%。
2、服務貿易結構分析
服務貿易出口結構分析。根據1997-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旅遊、運輸、其他商業服務一直是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門。旅遊服務出口比重一直居於首位。其他商業服務出口從1997-2005年一直占服務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從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運輸服務2006年比重達23%,躍居第二位。此外,咨詢業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佔比達8.6%。其他服務部門出口比重較低。
服務貿易進口結構分析。根據1997-2006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分項目情況統計數據,運輸、旅遊、其他商業服務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的三大主要部門,其中運輸服務進口表現為先降後升的趨勢,2003年躍居第一位,成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第一大部門,2006年佔比達34.3%。旅遊服務表現為先升後降的趨勢,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為第二大服務進口部門。其他商業服務所佔比重在10.7%-21.3%之間波動。值得注意的是保險、咨詢、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呈現出較快的增長趨勢,2006年它們所佔比重分別達8.8%、8.4%、6.6%。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無論出口還是進口,中國服務貿易都以傳統的旅遊、運輸等行業作為支撐,其主要屬於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資本密集型服務如航空、通訊、建築以及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如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部門對中國服務貿易的貢獻微弱,中國的服務貿易仍以傳統的落後方式增長。第二,中國傳統服務部門如運輸部門的比較優勢在逐步減弱。逆差額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隨著貨物貿易的迅猛發展,運輸服務需求量不斷增加,中國運輸部門尤其是航空運輸在質量和價格方面與歐美一些大運輸公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第三,現代服務產品的需求迅速擴大,而中國在這些行業的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不僅是應對國際服務業對中國服務業沖擊的需要,也是滿足中國服務業發展的需要。
二、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原因
中國服務業落後制約了服務貿易發展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相對增長較快,在世界服務貿易中的份額在不斷擴大。
相對於國民收入水平而言,中國服務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較低。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美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了72%有些發展中國家的比重也達到了64%(巴西),而同年中國的這一比重只有33.2%,2006年也只達到39.4%,2001年至2006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
中國服務業落後直接導致服務出口缺乏競爭力,從而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後於貨物貿易。中國服務業落後是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必然導致較低水平的服務需求。
三、當今國際分工格局不利於中國服務貿易發展
國際分工及其格局的形成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的原因。1、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國際分工的發展。2、國際生產關系制約了國際分工發展的方向和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因此,當今國際分工格局由生產力先進國家決定,水平分工在國際分工格局中佔主導地位,該格局首先符合先進國家利益,後進國家也可能取得一定程度收益,但與先進國家的收益比是不對稱、不平等的。而後進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分工以垂直分工為主,當代國際分工的重要特徵之一:先進國家主要從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而後進國家則集中於產品的生產,它強化了分工參與者之間的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系。在這種分工格局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掠奪性與強制性,發展中國家只有被迫迎合這種分工格局才可能獲得發展機會,因此,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滯後是正常的。
四、人力資本投入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人力資本是指人們在學校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遷移和信息取得等方面的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人力資本具有規模經濟效應;而且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首先,人力資本造成各國服務業生產技術及生產要素比例的差別為以各國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為基礎的服務業中不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間服務貿易)奠定了基礎--亞產業間貿易。
其次,人力資本的作用導致服務的生產通常存在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服務業中相同部門之間的貿易(部門內服務貿易)成為可能--亞產業內貿易。
再者,從需求的角度看,人力資本與收入高度相關,收入與需求密切相連,服務需求量的放大和需求結構的多樣化,成為服務貿易量擴大和貿易模式多元化的推動力。
五、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對策
1、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服務貿易總體水平落後,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第三產業規模和比重較小,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部門、種類和設施尚不健全。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穩步推進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培育生產者服務市場,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加強產業鏈的連鎖作用,加大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推動技術和服務創新,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2、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按照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與擴大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資,利用外資企業在新型服務貿易部門的示範、人員培訓和產業前後向關聯等途徑實現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我國服務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手段,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3、積極培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
一是要積極穩妥地開放服務市場,放寬對服務貿易領域市場准入的限制,為跨國企業來我國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創造條件。二是制定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專門政策措施,進行外包企業認定,仿照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政策,為外包企業提供低息信貸,減免企業開展離岸外包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對用於提供外包所需的進口設備可以免徵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積極推進服務外包商務環境建設。
六、建立和諧均衡的世界經濟新秩序
在當今這個全球相互依賴的世界上,更為均衡的經濟秩序,將使所有的國家受益。當代有2/3的人生活在低發展和越來越落後的國家裡,有1/4的人營養不良和失業。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經濟系統是岌岌可危的。更為均衡的秩序致力於弱化兩極分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沖突和矛盾,致力於資源分配、資金流動、市場分割和利益共享方面,促成南北之間、東西之間的更加公平合理。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提供從全球化中獲益的機會;應當以誠信為基礎,以此來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為經濟和社會活動有序地開展提供保障;應當以合作為途徑,各國之間取長補短,互利互惠,發達國家應該做出更大的讓步以促進發展在國家服務業的發展,從而為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增長創造更大的空間;應當以發展為核心,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的相互協調與促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優化。
七、制定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
由於許多服務業如運輸、通訊、金融、保險與醫療、教育等部門涉及一個國家的基礎結構;同時發展中國家存在著服務貿易逆差擴大問題,因此,一方面致力於振興我國服務業並積極推進出口,另一方面對國內新興服務業予以一定的保護。按WTO 規則建立我國服務貿易競爭規則發展服務貿易, 應盡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國實際又不違背服務貿易總協定和WTO 規則的法律法規。
八、強化政府職能,優化服務業市場秩序
首先,要加強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制定措施,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對服務業進行投資,以現代化的技術裝備改善國內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從總體上提高國內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其次,要大力推進服務業技術進步,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務領域的應用。政府應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投資力度。第三,要改善服務供給。打破國家對一些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電訊等服務業的壟斷,允許國內非公有制形式對這些行業的投資或參與經營,鼓勵國內民營資本涉足這些服務領域,並強化競爭機制。

B. 中國近年 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數據

商務部數據統計這個裡面貿易方式里的不知道是不是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

另外以前我做的論文也涉及到這些東西,是通過網站還有去圖書館借書,來自經濟和作於發展組織(oecd)。下面這個是經合組織統計數據裡面外貿方面的網址裡面應該有。或者你可以去經合組織網站的數據統計里去找。

借的書好像是統計年鑒(OECD)的,原來還找過聯合國的統計,是在網站上,但是和前面那個數據差不多。反正寫論文能遇到一些英文資料對你的論文也有幫助吧。

http://www.oecd.org/department/0,3355,en_2649_34235_1_1_1_1_1,00.html

上面那個地址得復制到地址欄才能看,直接打開不行

C. 2020年世界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總額是多少

倫敦--(美國商業資訊)--跨境、跨貨幣資金流動與支付領域領導者西聯匯款公司(The Western Union Company, NYSE: WU)與全球預測與定量分析領域領導者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今天聯合發布了新報告《全球服務貿易革命:推動疫情後經濟復甦與增長》。

該報告預計,國際服務貿易*的價值將從2019年的6.1萬億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8.0萬億美元,相當於在此期間全球流量的價值增長近三分之一(31%)。

據預計,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所推動的新技術採用和工作方式數字化將加速這種增長,而這與人們對在線互動態度的轉變相結合,有可能推動未來五年的經濟復甦和跨境服務貿易的增長。

西聯環球商業匯款和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中央預測情景預示了相對強勁的經濟復甦,但也有可能出現更為悲觀的情景,其特點是近期收縮更為急劇並且復甦時間更長且不完全(參見全球服務出口預測比較圖)。盡管如此,這種情景只會放大數字可交付(digitally-deliverable)服務的相對出色表現。

西聯匯款支付部門總裁Andrew Summerill表示:「長期以來,全球服務業的價值和重要性一直被低估。本報告表明,這種情況需要改變。COVID-19的經濟影響將在未來數年中被人們感受到,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認可並重視全球服務價值的地區和行業將具有更大的優勢來推動未來的成功,並最終推動經濟復甦。」

行業細分

分析表明,盡管全球經濟在短期內處於困境,但現代數字服務貿易將在當前危機中證明其具有相對的韌性。據估計,2020年,B2B、ICT和金融服務的跨境流量價值將僅下降6%,而商品貿易價值預計將下降13%(參見2019-2025年國際服務貿易預期增長圖)。

與此同時,2020年,受到重創的傳統服務類別(如旅遊業)將下降40%左右,而航空客運將下降50%以上。預計到2025年,這些類別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將從2019年的41%下滑至39%。

地理細分

該報告還分析了八個較大發達經濟體的這些趨勢,發現B2B服務將成為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而金融服務對美國、英國、香港和新加坡等主要樞紐也很重要。除該樣本外,中期來看,數字服務出口增長的其他「熱點」預計將包括韓國和日本、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及卡達和沙烏地阿拉伯。

美國在預測期內的服務出口總體增幅最大,這得益於其在許多專業服務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以及對數字基礎設施和技術創新的投資(參見2019-2025年按國家分列的服務出口預期增長)。

此外,據估計,到2025年,廣泛、多邊的服務貿易政策自由化將使全球服務貿易價值再增加11%,相當於這些跨境交易的價值將增加8900億美元。

Summerill補充道:「疫情已使數字服務的增長變得異常強勁,並彰顯了遠程服務超越全球邊界的潛力。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我們將看到大量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跨境交易的可能性。在短期內,全球服務貿易將是復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專注於數字化的產業將成為推動力。」該報告旨在揭示全球數字服務貿易現在對經濟的寶貴貢獻及其在未來的潛力,並且發現,與商品或製造業貿易相比,服務貿易通常被低估。

該報告估計,服務目前佔全球全部貿易流量的一半以上(55%),相當於2019年13.7萬億美元的跨境交易額。官方統計表明,服務在貿易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從1995年的19%上升到2019年的24%。1

Summerill總結道:「我們的目標是支持推動經濟增長與復甦的行業,並提供支持以促進數字服務行業的增長。」

關於研究和方法的說明

牛津經濟研究院進行分析的關鍵框架是其自己的全球計量經濟模型(GEM)。GEM通過將80個國家、六個區域性貿易集團和歐元區聯系起來而復制了世界經濟。這些國家通過商品和服務的國際貿易、競爭力(通過按匯率調整後的單位人工成本衡量)、資本市場、利率和商品價格相互聯系起來。歷史數據和預測由我們的國家經濟學家每月更新一次。

*本研究所使用的國際服務貿易的定義:


D. 中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現狀與態勢

一、當前宏觀金融形勢總體運行平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隱憂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繼續快速增長,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對外貿易增勢強勁,財政收入大幅提高。當前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運行中仍然存在投資需求膨脹過快、貨幣信貸增長偏快、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

據初步統計,3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9.2%;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7.90萬億元,同比增長20.66%,本外幣貸款一季度新增9122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8342億元,同比多增238億元。為了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引發通貨膨脹或資產價格泡沫,形成新的銀行不良貸款,防範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開始採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將自4月25日開始再次提高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實行差別准備金率制度和再貸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國人民銀行提高了央行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貨幣供應量增幅偏快,今年以來M1和M2實際數據均高於預測;信貸增長速度偏快,比年初預期高出10個百分點。提高存款准備金的政策,將有助於控制貨幣投放和貸款增加速度,保證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第二,我國直接融資所佔比例依然過低,間接融資比重過高。雖然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證券市場不發達,企業直接融資困難,直接籌資不便利的問題,但是如此高的間接融資比例為全社會的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控制帶來一定的難度。第三,M2佔GDP的比重過高,到2003年,我國M2佔GDP的比重已經接近200%,這種高比例除了在極其個別的國家外,在全球范圍內是沒有的。雖然中國經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過大的M2表明,中國經濟發展中融資過多依靠銀行體系,風險集中度偏高。第四,總儲蓄率依然偏高。2003年我國的總儲蓄率進一步上升到47%,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消費需求所佔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上述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討論,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金融市場的發展。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金融市場發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首先,金融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證券期貨市場、貨幣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其次,金融市場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不僅包括商業銀行、社會保障基金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自2003年起,還引入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市場產品的逐步多樣化,不僅包括金融債、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公司股本和債務性債券,而且在證券和銀行業產品方面不斷推陳出新。ABS、MBS和CDO等銀行類創新產品、開放式基金等證券類創新產品都有強烈的需求。第四,跨市場的金融創新產品不斷出現,例如貨幣市場基金的出現,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等。

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市場還是存在產品匱乏、簡單化的問題,金融深化程度還不足,在不少方面還存在創新壓抑的現象和問題。

三、經濟不斷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國金融市場必須進一步發展,要求有關部門適應形勢,轉變觀念。與此同時,金融產品必然發生相應的轉變

首先,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隨著國民待遇的實現,市場准入的逐步放鬆,金融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將進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和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國必須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其次,隨著市場的逐步開放,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進展,2003年我國經濟貿易依存度已達60%。越來越多的企業涉足國際業務,客觀上需要我國的金融機構為企業公司客戶提供包括套期保值、風險控制、外匯理財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為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第三,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取消不適宜的外匯管制措施,最終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些都要求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金融產品要進一步多樣化。這一點在有關文件中明確為要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

四、作為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我國在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雖然曾經有過一些挫折,但是今後必須充分重視金融產品創新工作,不可因噎廢食。在此過程中,要處理好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健全規則制定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採用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式加以規範金融創新產品

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開放的初期階段,由於人才不足、技術不新、管理薄弱以及在監管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國在金融產品創新方面曾經走過一些彎路,導致一些產品的廢止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的關閉。金融業產品和其他行業產品一樣,在創新過程中也需要經歷一定的學習過程、人才培養過程、機構成長過程、市場成熟過程以及監管發展的過程。某些條件不成熟時,可能會引發一些風險。另外,對於有問題金融機構的關閉,也暴露出我國法律體繫上的一些薄弱環節,例如在破產關閉上還存在相當大的難題。

當然,不同的決策部門和不同的專家學者會對金融產品創新的監管思路和發展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由於存在歷史彎路,因此在發展新的金融產品時,必須要先建立規則,充分借鑒國際經驗。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實踐中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國際范圍內的經驗和教訓並不相同,不同國家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英美模式和歐洲大陸模式以及韓日模式就存在比較大的差別,有需要進一步分析、判斷並加以選擇的過程。

另外,在缺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規則,往往花費很長時間,甚至始終不得出台,建立的規則其可操作性和健全性有待進一步觀察。從方法論上看,一切必先建規則才能實踐,也有悖於人類通過實踐提高認識的客觀規律。在現階段可以採取的方法,可能更多可以借鑒產業政策的有關做法,通過設立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的方法加以規范和解決。對於那些國際范圍內較為成熟產品,對於那些具有較強風險控制能力的金融機構在開展創新業務時,採取負面清單的做法,也就是說「未經法律明確禁止的業務品種,均可以開發」。對於那些不是十分成熟,有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產品,採取正面清單的方式加以規范。

在金融創新產品的過程中,要合理明確金融產品的定位。注意區分面向機構投資者和面向居民個人的產品。鑒於機構投資者一般擁有機構優勢,有較強的分析判斷和抗風險能力,由此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產品在許可上可以更為寬松。面向居民個人的金融產品在准入方面應更為謹慎,在信息披露和監管方面應更嚴格要求。其中,針對高端客戶的金融創新產品應和普遍服務的金融創新產品應有所差別。此外,對於一些包括衍生產品在內的定價和風險控制更為復雜的面向復雜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產品,也需要在監管上加以區別對待。

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將為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結構轉化提供可能。以銀行業創新產品為例,目前資產方管理就逐步出現了消費信貸、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打包進行證券化處理以及信貸風險的轉讓等新的金融產品。負債方管理,可以看到儲蓄替代產品的不斷出現,例如基金產品、證券投資產品、保險產品等。此外,收費類業務發展方興未艾。在國際范圍之內,人們已經不再把銀行僅僅視作從事存貸匯業務的機構,更多人看到了銀行是擁有龐大網路分支系統的商業與服務骨架,越來越將銀行看作具有應對多種產品能力的銷售和服務網路,同時把金融服務看作是由電子網路聯系在一起的進行信息加工業務。

五、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和業務交叉性產品的不斷出現,日益要求樹立功能監管觀念,適應形勢,加強協調。

在建立了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之後,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功能監管的格局,為金融業的穩健發展和金融風險的有效防範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應該看到,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客觀上要求金融資源能夠在不同的市場之間進行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我們觀察到,一些交叉業務的需求逐步產生,例如公司客戶在貸款需求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投資理財、套期保值、保險業務的需求,居民個人在存款需求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消費信貸、住房貸款、甚至投資理財、養老保險等多種需求。交叉業務的產生和發展為改變不合理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關系帶來了新的可能。

業務品種的交叉客觀上要求機構具備更加全面的服務功能。從中國當前實際情況看,監管機構對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現和發展事實上採取了默認的態度。應該說金融機構廣泛的網路分支機構、所掌握的長期的特殊的客戶信息資料都為業務交叉的發展創造了機會。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資源共享的要求,過去的一些根據「出生證」由誰來發放而畫地為牢式的監管理念已受到沖擊。事實上,功能監管、機構准入和業務產品發展之間不需要相互設置障礙。隨著經濟發展,不論機構設立該由誰來審批,都不應阻礙有市場需求的業務創新。功能監管和業務發展之間並不必然發生矛盾。監管機構已在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轉變觀念,加強協調。此外,為了保持宏觀經濟穩定與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報告中也進一步明確,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與三家監管機構之間要進一步加強協調,這一趨勢在有關立法中已有所體現。

六、外資銀行的內在優勢使得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巨大,外資銀行的發展應配合宏觀金融形勢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為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風險控制、風險管理、信貸文化、決策程序、激勵機制以及資產管理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優勢,外資銀行發展空間巨大,特別是在促進金融市場發展和產品發展方面潛力很大。

外資銀行的發展也應考慮配合中國宏觀金融形勢的需要。在經濟轉軌過程中,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在發展階段和發展潛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外資銀行可更多關注中國經濟轉軌中一些薄弱市場和產品、薄弱環節的發展,關注經濟結構的變遷,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支持大西北的建設,與中資金融機構既有競爭,也是對中資金融機構的有益補充。我們還希望在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能夠更加配合中國宏觀金融形勢需要,不僅在順利周期階段,共享中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收益,也能夠在逆境周期階段,甚至危機期間,堅持長期經營、追求長遠利益,這也是今年二月國際清算銀行會議上大家討論和研究的一個題目。

E. 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一、世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
1、服務業的跨國轉移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
服務業跨國轉移是當前經濟全球化新的顯著特徵。促進服務業跨國轉移的動因主要有:一是生產的國際化帶動了服務的國際化。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活動,也需要獲得全球化的貿易、金融、通訊、運輸等服務,一些發達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也出現了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浪潮。二是以IT為主導的高新技術在世界服務業中的應用,取得重大突破,從而為服務業國際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礎。
2、世界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加快,新興服務貿易快速增長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服務貿易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服務貿易結構日益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方向轉變。全球信息技術革命的不斷發展,增強了服務活動及其過程的可貿易性,通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會計、咨詢等新興服務行業不斷擴張。世界服務貿易將逐漸由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傳統服務貿易,轉向以知識技術密集型為基礎的現代服務貿易。
3、服務外包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世紀90年代以來,離岸服務外包得到快速發展,服務發包市場仍是傳統的美國、歐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場除了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印度等被視為發展最為成熟的離岸ITO與BPO接包市場之外,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以及中東歐地區逐漸參與進來,成為強有力的競爭者。服務外包離岸外移及與其相伴的服務貿易全球化,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並將對全球經濟版圖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連帶關系
服務貿易發展與商品貿易發展,經濟發展三者之間成良性互動的關系。服務貿易發展與商品貿易發展相互補充,良性互動。
三、節約了商品貿易所需要的成本
一方面,服務貿易的發展節約了商品貿易所需要的成本,提高了商品貿易的效率,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商品貿易的發展,在金融,專業服務等方面促使了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服務貿易發展的物質支持。
服務貿易包括運輸旅遊,通訊,建築工程承包,視聽,教育衛生,金融,廣告設計等等,服務業對於商品貿易發展的貢獻是無法用數字來准確描述的,交通運輸的發展促進了商品貿易的地域擴展,節省了商品貿易的交易時間,建築工程承包,提供了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廠房促進了商品的生產,教育為商品貿易提供了合格的從業者,金融為商品貿易提供了資金支持,方便了商品交易,特別是信用的使用,極大了降低了交易成本,防範了交易風險。廣告的設計與使用,促進了商品的消費,增進了廠商和各級經銷商的聯系。因此服務貿易對商品貿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若服務貿易出現問題,則極有可能傷害到商品貿易,如此次的金融海嘯,是由次債危機引起的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動盪,最終的結果是傷害到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四、基礎
商品貿易的發展是服務貿易發展的物質基礎,服務貿易的發展需建立在物品貿易的基礎之上,若物品貿易發展出現停滯,則服務貿易就像無水之木,必然枯萎。舉個例子,以軟體為例,首先需要IBM等電腦製造商製造出電腦提供給電腦銷售者,在此過程中 IBM 需要面對消費者做廣告,然後消費者購買回去後將電腦用於軟體開發,向軟體需求者提供軟體包裝,若是消費者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這就又涉及到了服務貿易中的金融,若是消費者需要通過培訓班或者大學學習到軟體編程技術就涉及到了服務貿易中的教育,但IBM的高管因為業績良好而獲得獎勵上國外度假時就產生了國際服務貿易的旅遊貿易。因此,可以說商品貿易的發展才是服務貿易發展的衣食父母。
五、商品貿易發展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商品貿易在經濟的發展中貢獻了主要力量,商品貿易佔一國貿易的比重最高,二是在世界貿易中貨物貿易亦佔主要地位如下表所示,貨物貿易普遍佔到一國對外貿易總額的80%,而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
六、服務貿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
時至今日,從國內而言,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GDP所佔的比重亦有一定比例,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國家,體現的更為明顯,2000年美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高達2534億美元,服務貿易順差達73億美元,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超過70%,提供的就業崗位數占就業總數的80%。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為304.3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為56億美元,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為32.3%。另從經濟增長的速度來看,一國服務業的增幅往往要高於商品貿易的增幅,從這個角度上說,服務業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006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總收入1099億元,首次突破1000億元,比上年增加168億元,增幅18%,要超過經濟的增幅,另以建築業為例,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987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4%。其中,城鎮投資93472億元,增長24.5%;農村投資16397億元,增長21.3%。大量投資通過建築業的轉化,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提高了人民居住水平和生活水平,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2006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1557億元,比上年增加7005億元,增長20.3%;建築業增加值8116.4億元,比上年增長17.6%。
又如旅遊業的發展,發展進出口旅遊,可以增加外匯收入;發展國內旅遊可以回籠貨幣,穩定市場;擴大就業;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從國際貿易來看,服務貿易亦成為國際經濟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不斷提高,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即服務貿易發展與商品貿易發展,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為良性互動關系。以中國2006年對外服務貿易為例,2006年中國跨境服務貿易(按國際收支口徑統計,不含政府服務,下同)進出口規模繼續擴大,再創歷史新高。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為1917.5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2.1%。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進口世界排名繼續保持2005年的水平,分別為第八位和第七位。中國服務貿易出口佔全球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5年提高0.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出口額占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為8.6%,比2005年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個別行業的出口出現可喜的勢頭,以中國通訊出口為例,2006年,中國通訊出口7.38億美元,進口7.64億美元,逆差0.26億美元。與2005年相比,出口增長52.16%,進口增長26.7%,逆差減少了0.92億美元。通訊服務在全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0.69%上升到0.78%,地位有所提升。通訊服務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36.79%,全部服務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21.89%,通訊服務出口增速高於全部服務貿易出口增速14.9個百分點。如下表所示,服務貿易的總額在一國進出口額的比重是挺高的。
2001年,中國服務進出口額僅為719億美元,2003年首次超過了1000億美元,2008年超過3000億美元,2013年達到5396.4億美元,入世以來,年均增幅達到18.3%.中國服務貿易的全球佔比也從入世之初的2.2%增長到了2013年的6%,全球排名從第13名躍居第三位。
經濟的發展對服務貿易的發展有促進作用,經濟發展使人民的收入增長,人民收入增長後可供消費的金錢數量增加,人們更傾向於選擇金融理財產品,更傾向於利用閑暇時間旅遊,休閑,更願意主動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或者各種各樣的或藝術或文藝的培訓。因此,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綜上所述,三者之間為良性互動,在良性互動的推動下,服務貿易,貨物貿易,經濟貿易形成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體系,就像滾雪球一樣,在前進的道路上越滾越大。

F. 中國進出口服務貿易數據

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服務貿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規內模迅速擴容大,結構逐步優化,排名也進入世界前列。旅遊、運輸等領域的服務貿易增勢平穩,建築、通訊、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等領域的跨境服務以及承接服務外包快速增長。2001年至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不含政府服務)從719億美元增加到3624億美元,增長了4倍多。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從2.4%提高到4.6%,2010年達1702億美元,從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務貿易進口比重從2.6%提高到5.5%,2010年達1922億美元,從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希望對你有幫助。

G. 中國服務貿易的主要競爭優勢有哪些

2014年,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服務貿易總額為5686億美元,同比增長近6%;其中出口1853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0%;服務貿易進口38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約15%;逆差累計1980億美元。①我國服務貿易是短板,服務貿易逆差年年攀升,國際競爭力與發達國家有明顯差距。服務貿易逆差連年增長,表明我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處於劣勢。從具體行業看,我國服務貿易優勢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而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資本密集型服務、環境資源密集型服務,以及與貨物貿易緊密相關的服務貿易均呈現逆差,這是當前我國服務貿易領域參與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客觀反映。

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中國服務貿易的優勢領域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行業,2013年這一領域的服務貿易順差達到466億美元,2014年由於統計口徑調整,商務服務差額由正轉負,使得這一類服務貿易順差減少至152億美元。

建築業是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這是我國當前的優勢領域,隨著我國周邊基礎設施開發計劃、「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我國對外工程承包帶動的建築服務和勞務輸出服務的快速增長趨勢是可以期待的,建築服務的貿易順差還將進一步增長。2014年建築服務增長近40%,貿易順差1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億美元。

信息和計算機服務屬於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但對於我國的信息和計算機服務出口而言,更多地是利用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尤其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離岸服務外包,更屬於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離岸服務外包作為一種服務業新型國際分工方式,未來的市場前景可觀。隨著2015年初《國務院關於促進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的實施,作為信息技術服務外包佔主導的我國離岸服務外包,在未來5年將保持不低於20%的速度增長。因此,信息和計算機服務仍是我國的優勢領域。2014年信息和計算機服務貿易增長25.6%,貿易順差26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億美元。

咨詢服務也是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我國擁有大量相對較低成本的高素質勞動力,因此,有發展咨詢服務的優勢。同時,咨詢服務貿易收支也會受到國內外金融環境的影響,不排除各類企業通過咨詢服務貿易收支轉移資本的可能。從短期看,隨著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美元會有升值預期,加之人民幣進入適度寬松周期,國際資本通過咨詢服務收支流入我國境內的動能將逐步減弱。因此,咨詢服務貿易順差會有所減少,貿易總額將會保持適度增長。

技術知識、資本、環境密集型服務是競爭劣勢領域。技術知識版權密集型服務、資本密集型服務、環境資源密集型服務總體競爭力不足。2013年貿易逆差分別達到190億美元、5億美元、769億美元,2014年逆差分別變化至219億美元、9億美元、1136億美元。

專有權和特許權的轉讓與許可貿易是技術貿易的一種形式。由於我國對發達國家的技術追趕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總體上,我國這類服務逆差還會持續一段時期。但隨著我國技術實力的增強,技術引進的增長速度會放慢,而技術出口會有所加快。

廣告、影視等文化服務屬於知識密集型和版權密集型產業。在這方面,我國要素稟賦優勢決定了相關產業的競爭力不會太強。但是,隨著國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會逐步加快,這一競爭劣勢會逐步得到緩解。

金融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雖然我國是金融大國、外匯儲備全球首屈一指,但是,金融業開放度低,體制機制、管理和經營模式、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與先進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

旅遊服務是對良好的自然風景、歷史文化遺產及良好的生活休閑服務的一種消費。然而,我國目前景區因旅遊環境、大氣污染等客觀因素,加之受國際經濟增速回落影響,國外遊客消費能力收縮,使得我國入境游市場發展慘淡。同時我國國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國內旅遊社等機構仍然熱衷做出境游。目前,我國與其他國家簽證制度逐漸便利,總體上旅遊服務貿易會保持持續快速增長態勢,但入境游將長期滯後於出境游,服務貿易逆差擴大趨勢和國際競爭力不足的現實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扭轉。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旅遊服務貿易包括了教育、醫療等服務,數據有虛高成分。2014年旅遊服務貿易增長近20%,貿易逆差為1136億美元,為第一大逆差來源領域,逆差比上年增長367億美元。

與貨物貿易緊密相關服務的競爭優勢遠未發揮出來。運輸和保險這兩類服務與貨物貿易緊密相關。雖然我國擁有每年超過4萬億美元貨物進出口規模,但是相關的國際運輸和國際保險服務卻並不掌握在我們手中。這兩類服務的競爭力仍然較差,這直接體現在貿易差額上。2014年運輸服務和保險服務貿易逆差共758億美元,僅比上年增長10億美元。但隨著我國貨物貿易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話語權的提升,將逐步掌握跨境運輸和國際保險的權利,這會使我國運輸和保險服務貿易逆差迅速擴大的趨勢有所緩解。

中國服務貿易的優勢和劣勢領域在短期內很難改變,我國服務貿易逆差高企的態勢短期內也難以扭轉。但是,未來一個時期,為實現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支撐中國製造升級換代的目標,就必須大力提升我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既要彌補競爭劣勢部門的短板,又要鞏固優勢領域的長處,全面實現我國服務業競爭力的躍升,這是實現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目標的關鍵。

培育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應遵循參與國際分工的客觀規律

服務貿易是服務產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具體體現。國際分工的基本原理與合理內核仍然適用於服務產業的國際分工。其中,相對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優勢理論等所包涵的生產要素分工思想,以及生產要素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互動,對於籌劃服務貿易發展戰略與政策顯得尤其重要。

我國生產要素優勢的動態變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生產要素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隨著經濟成長而帶來的生產要素尤其部分中高級生產要素的積累,使得我國生產要素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勞動力絕對優勢在逐步消彌,而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優勢正在形成。隨著用工成本的上升,我國勞動力不再是「無限供給」模式,中國人口結構出現老齡化趨勢,農村富餘勞動力減少,「人口紅利」正在消失。然而,我國受過較好教育和職業訓練的勞動力佔比正在上升,目前新增就業中受到高等教育的數量超過一般勞動人口。因此,對外貿易發展模式正面臨從利用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向利用勞動力的高效率轉變。勞動力優勢內涵的轉變,也給我國發展人力資源密集型服務業創造了條件。

其次,資本要素已經由稀缺轉變為相對豐裕。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約4萬億美元,高居世界榜首。我國已經由資本凈流入國轉變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其中對外直接投資也已超過千億美元,在未來幾年,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也有望超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資本要素的相對豐裕,也為我國發展金融、保險、運輸、電信等資金需求大的基礎設施服務業創造了條件。但是,要把要素優勢轉變產業競爭優勢,還需要諸多其他條件。

再次,在技術和知識要素方面,我國仍相對稀缺,體現為我國技術貿易主要以技術引進為主,專有權利轉讓費和使用費總體處於較大逆差狀態,製造業領域的核心零部件、關鍵設備仍主要依賴進口。我國80%晶元都要靠進口,而在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有2/3的設備投資依靠進口。技術和知識要素的短缺,是制約我國大文化行業、技術服務以及自主、高端的信息和計算機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最後,自然資源要素在我國也處於嚴重短缺狀態。不僅石油、礦產等資源需要大量進口,而且由於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我國旅遊資源在國際范圍內的開發利用和消費也受到影響。這對我國發展旅遊服務極為不利。

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亟待轉化為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首先,服務貿易對生產要素優勢的開發利用遠不足貨物貿易。雖然生產要素優勢作為客觀既定的現實,反映在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力表現則有較大不同。根據我們的研究,在貨物貿易中,勞動密集型商品貿易仍是貨物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商品貿易也是貿易順差來源之一,僅有自然資源密集型商品是貿易逆差。這與服務貿易的要素密集度結構有較大差別。這表現為,雖然生產要素優勢的動態變遷是培育競爭優勢的基礎,但是,貨物貿易對要素優勢的開發利用更加充分,相關政策支持手段更加完善,甚至可以將部分劣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在培育服務貿易競爭中應加以借鑒。

其次,應在開放型經濟體系中尋找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雖然競爭優勢來源於要素稟賦及由其決定的比較優勢,但現實中的國家競爭優勢更具多樣性、豐富性,如大國優勢、制度優勢、加工製造產業優勢、外匯儲備優勢、中華文化優勢等,如何將這些豐富的或是局部的優勢轉化為我國參與國際服務產業競爭與合作的優勢,需要在戰略和政策上加以引導。

從貨物貿易看,我國貨物貿易優勢還未轉化成為自主運輸服務、保險服務優勢,生產製造加工優勢還未轉化成為技術優勢、知識產權優勢和品牌優勢。從服務業開放看,服務業開放度低,國際競爭力較弱,貿易逆差大,貨物貿易優勢還未轉化成為相關的國際運輸和保險等服務貿易優勢,中華文化優勢還未轉化為文化貿易和版權貿易優勢,服務貿易中的人才優勢還未顯現出來。從吸收外資看,利用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現更高水平引進目標,實現從引資向引技、引智、引制的轉變,外資企業在促進服務貿易發展中的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出來。從對外投資合作看,我國資本和外匯儲備優勢還未轉化為更大規模服務業「走出去」的優勢。從國家戰略與政策看,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還未完全轉化為參與對外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政策優勢,尤其是體現在服務業開放、服務貿易發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性問題仍然突出。

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的思考與建議

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競爭新優勢,必須立足當前我國生產要素比較優勢動態變遷,在開放型經濟大格局下不斷拓展服務貿易競爭優勢來源渠道,推進服務貿易發展模式與促進政策的創新與完善。

服務貿易發展的重點領域應與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總體格局相適應。當前,我國部分高級生產要素優勢正在局部形成,新型生產要素正在加速積累。如勞動力優勢正逐步向勞動力資源、人力資本優勢轉化,資本優勢正逐步傳導到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知識產權、標准等高級生產要素優勢的積累中。因此,我國在確定服務貿易發展重點領域時,應充分考慮我國的比較優勢現狀。

一是大力發展人力資源、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這類服務貿易主要包括建築服務、信息和計算機服務、咨詢服務、商務服務,以及離岸服務外包等。中國應充分利用高素質勞動力資源豐富及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大力發展此類服務,在相關領域培育一批在世界知名的服務產品和服務型跨國公司,如高鐵、橋梁、電站等建築服務品牌,以及軟體外包、信息技術服務、呼叫中心等服務產品。

二是推動將開放型經濟大國優勢轉化為服務貿易競爭優勢。如利用貨物貿易優勢,逐步發展運輸服務和保險服務;大力發展海洋運輸服務,包括轉口服務貿易;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培育我國歐亞鐵路運輸服務優勢。

三是積極發展跨界服務,利用中國優勢服務彌補中國服務短板。如充分利用我國中醫葯優勢,積極發展健康旅遊服務產業,吸收國際遊客消費中國的中醫葯、保健和養生服務,帶動我國入境游市場。

充分發揮雙向投資大國優勢,積極培育服務業國際投資新優勢。服務業國際投資是服務貿易四種提供模式之一。雖然我國雙向投資規模均超千億美元,其中服務業雙向投資均超過製造業,但服務業投資質量有待提升,服務業雙向投資優勢還不夠突出。應充分發揮我國雙向投資大國優勢,培育服務業國際投資和服務貿易新優勢。

一是充分發揮外資企業在發展服務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我國服務產業的外向化程度。要加大服務產業招商引資力度,把外資企業逐步打造成為提升我國服務業競爭力、增強我國服務業出口能力的一支重要力量。重點引進一批面向國際市場的外資項目,積極鼓勵外資企業發展服務出口業務。

二是積極推動服務業「走出去」,不斷增強我國服務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一方面,「中國服務」可以支撐我國能源資源、製造業「走出去」,另一方面,也可帶動國內服務更加貼近國際市場。2013年,雖然我國對外投資中近70%都是服務業投資,但很多投在香港地區,而且集中在商貿批發、商務服務等領域。服務業海外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不高。中國製造業、礦產資源等領域的海外投資需要大量的「中國服務」跟進,除了與投資直接有關的投資咨詢調查、會計律師、金融、保險、物流等服務外,還有生活性服務,都需要中國本土服務企業跟隨「走出去」。同時,隨著製造業服務化的深化發展,「中國服務」升級「中國製造」已成必然趨勢。必須培育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雙重優勢。無論是美國,還是德國、日本,其高水平的製造業都有高水平的高度國際化的服務業支撐,製造業的國際化必然伴隨著服務業的國際化。

深入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合作,逐步形成我國服務貿易多元化國際市場新優勢。目前,我國服務貿易國際市場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體,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服務貿易佔比較小。今後,要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引導下,加強與沿線國家服務產業合作,推進服務貿易國際市場的多元化布局。

一是以服務貿易引領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合作。「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每一方面都與服務貿易緊密相關。傳統上,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尤其是俄羅斯、中亞、西亞等國家的合作重點在於貨物貿易和製造業領域。然而,服務貿易是更高層次的合作,是人心相通的關鍵,要在技術、建築、運輸、旅遊、文化、商務咨詢、品牌管理、跨境電子商務等方面,提升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層次,擴大對沿線國家服務貿易規模,提升在我國服務貿易中的比重。

二是加強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合作。積極配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的建設,有針對性地加大對東盟各國開展服務業貿易投資合作的力度。重點加強與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國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提高我國在東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公共設施建設與運營、旅遊、文化、醫療保健、技術和知識產權、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領域的商務存在規模。

發揮制度高效靈活與政策創新優勢,逐步形成與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與政策優勢。一是體制機制。服務業作為三大產業中最大的產業,其在經濟增長、就業中的貢獻最大,也是決定中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地位的關鍵。建議強化服務業綜合統籌協調機制,如建立國家服務業委員會或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協調機制,在此機制下,制定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年度推進計劃,解決制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體制機制、發展規劃和其他重大政策問題。

二是財稅政策。我國財稅政策是按照製造業的模式來設計的,相關財稅優惠政策也主要是針對製造業和貨物貿易的。出口退稅、對出口的財政政策支持等也主要是針對貨物貿易來設計,而對於服務貿易出口,還沒有統一的財稅支持政策。下一步應逐步將製造業時代的財稅政策過渡到服務經濟時代的財稅政策,逐步建立一套適應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財稅政策體系。

三是金融體制。與財稅政策類似,我國的金融財政也主要是針對製造業和貨物貿易而設計的。然而,服務業由於輕實物資產,沒有像製造業那樣的大型廠房、機器設備、不動產等可以抵押,因此,服務業的融資更難。對於針對服務貿易出口的信用保險、貿易融資等政策也不完善,支持力度遠不及貨物貿易。因此,建議要加大針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特點的金融產品,利用無形資產和公共融資平台等方式加大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金融支持。

四是招商引資政策。貨物貿易發展的經驗之一就是特別重視招商引資,尤其是充分利用外資的外向化程度高的優勢,把招商引資作為促進各地經濟增長和促進出口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各地的招商引資仍然更青睞製造業項目,對於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較小。應像過去抓製造業招商引資那樣來抓服務業和服務貿易領域的招商引資工作,制定相關的招商規劃、投入足夠的招商資源、制定相應的招商激勵措施等,這是將國家鼓勵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落地的關鍵舉措。

五是服務貿易方式政策。發展一般服務貿易、離岸服務外包、邊境服務貿易和境外分支機構服務銷售,不斷創新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方式。在繼續建立和完善一般服務貿易、離岸服務貿易和境外分支機構服務銷售政策的同時,重點加大創新邊境服務貿易政策力度。邊境地區適合自然人流動,也有利於境外消費服務貿易提供模式的發展,應針對邊境地區毗鄰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優勢,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的服務貿易,利用邊境特殊經濟區,在旅遊、分銷、醫療保健、娛樂等領域發展「飛地型」服務貿易,在服務市場准入、人員出入境管理、服務提供人員資質互認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與邊境服務貿易相配套的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體系。

六是統計制度。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統計制度極不完善,存在大量的漏統、統計不準確等情況,低估了我國服務經濟發展程度,這直接導致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資源投入不足。服務業統計應改變按社會管理來分類的模式,引入國際通行的服務業分類標准,細化服務業分類,增加對近年來新興的服務產業的統計分類。對於服務貿易統計,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BOP統計,將教育、醫療等服務貿易從旅遊項下剝離出來,增加環境等服務貿易分類,細化旅遊、咨詢、商務服務等服務貿易分類,增加國別雙邊服務貿易統計以及企業所有制性質的服務貿易統計方式;另一方面,推進實施境外分支機構銷售統計,並擇機發布相關數據,完善行業管理部門的服務貿易業務統計。

歡迎登錄長風網獲取最新物流資訊。

H. 服務貿易在中國和世界的現狀

2014年1-9月,中國金融、文化等新興服務出口穩步增長,對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和優化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其中,金融服務增幅居首,出口增長41.9%,出口額達27.3億美元。電影音像出口增長31.4%,金額為1.2億美元。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增長17.4%。咨詢出口增長8.7%,出口額達314億美元,占服務出口的比重為20%,僅次於旅遊出口。一些新興服務進口也快速增長,其中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廣告宣傳、通信服務進口增長顯著,增幅分別為46.4%、37.1%、27%和22.4%。新興服務貿易快速增長,提高了中國服務貿易附加值,促進了知識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

傳統服務貿易發展勢頭遠遠遜色於新興服務貿易。2014年1-9月,三大傳統服務(旅遊、運輸服務和建築服務)出口合計僅增長4.5%,佔比為47.4%,比2013年略有下降。其中,旅遊出口總額仍居各類服務之首,但同比僅增長6.8%,在中國服務出口總額中的佔比下降至24.1%。運輸服務出口位居第二,同比下降2.1%,佔比降至17.6%。建築服務出口同比增長18.8%,佔比為5.7%。

4、服務外包業務發展迅速

2014年1-9月,中國服務外包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1-9月,中國共簽訂服務外包合同134319份,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733.9億美元和545.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6.3%和32%。其中,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481.6億美元和370.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8.6%和27.6%;在岸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252.3億美元和174.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4.4%和42.6%。信息技術外包(ITO)仍佔主導地位,知識產權研究、分析學和數據挖掘、醫葯和生物技術研發和測試等知識流程外包業務增長迅速。

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是購買中國服務的主要發包市場。2014年1-9月中國承接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的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分別為85.5億美元、53.6億美元、51.9億美元和38.6億美元,合計為229.6美元,占執行總額的62%。

二、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國內服務貿易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服務貿易發展的頂層設計初步形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今後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出台了《服務業發展規劃(2011-2015)》、《服務貿易「十二五」發展規劃》和《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促進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系統、全面、開放和科學的規劃體系逐步形成。

服務貿易促進平台影響日益增強。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已連續舉辦三屆,國際影響不斷增強,對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宣傳、推動作用。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大連軟交會、深圳文博會、中國(香港)服洽會、中韓技術展等一批國際服務貿易展會運轉良好,為促進中外企業開展服務貿易交流合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在成為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高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2013年9月29日正式掛牌以來,先後出台了23項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涉及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六大領域。一年多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平穩運行,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基本確立,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基本形成,在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發展服務貿易方面示範效應顯著。

2、服務貿易支持政策體系得到加強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創新支持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積極擴大服務業開放,對服務貿易發展起到了較好促進作用。中國政府在財政、稅收方面出台支持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保護知識產權,鼓勵服務貿易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金融機構為服務貿易企業提供更好服務。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進一步放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市場准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引導外資企業來華設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各類功能性總部和分支機構、研發中心、營運基地等。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隨著生產性服務業開放擴大,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有望大幅提升,將為服務貿易發展創造新的重大機遇。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貿易發展前景日益看好。2012年,中國政府出台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等方面對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給予大力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逐步建立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貿易體系,全面支持中國文化企業「走出去」,擴大出口規模,提升質量,推動文化出口實現跨越式發展。此外,《國民旅遊休閑綱要》頒布實施,將促進中國旅遊產品供給日趨豐富、完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產品創新力度加大,中國入境旅遊人數、過境旅遊人數和入境旅遊外匯收入也將保持較快增長。

(二)制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因素

1、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環境復雜多變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仍處於低速復甦階段,全球服務貿易發展動力依然不足。據世貿組織統計,2014年前8個月,美國服務進口僅增長3.8%。在國際市場需求較弱的情況下,一些新興經濟體加快結構調整和開放步伐,放寬服務業外資持股比例,甚至出售大型國有公司股份,服務業出口潛力快速提升,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出現加劇趨勢。

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多邊服務貿易談判僵持不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啟動了《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等諸邊談判,力求制定更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規則,推動全球服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等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蓬勃發展,服務業開放議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各國談判和擴大市場准入的對象從傳統的商貿、旅遊、運輸擴展到新興的信息、金融、保險等。這對全球服務貿易規則改變將產生深遠影響。

2、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產業基礎總體上仍然薄弱

總的看,中國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後,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與大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有較大差距;國際競爭力不強,缺少大企業大集團和知名品牌。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6.1%,佔比雖然已超過第二產業,但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制約了服務貿易規模擴大和結構優化。

三、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展望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態勢有所好轉,特別是美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歐元區、日本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有所企穩,國際服務貿易需求可能穩中略升。在市場好轉的帶動下,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服務貿易有望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但全年服務貿易逆差規模可能繼續擴大。未來,中國將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基礎上,繼續探索服務業對外開放新舉措,探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服務業對外資的吸引力將明顯增強。加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調整,服務貿易發展環境優化提升,中國服務貿易有望迎來更快速增長的時期。

I. 簡單說說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及發展服務貿易的一些對策!萬分感謝。。特急!

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服務貿易趨勢及中國的對策

國際服務貿易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繁以及國際投資的發展而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現已成為各國貿易競爭的新領域和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21世紀被人們公認為知識經濟世紀,作為世界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服務貿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作用下,無疑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正確地判斷和把握知識經濟影響下的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並結合中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及加入WTO的要求,作出積極的政策調整,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就這一問題作一粗略的探討。
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與發展,服務業及國際服務貿易將呈現出以下五大發展趨勢:
1、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化同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在產業內容上將發生根本變化。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支柱是第二產業,即製造業,而知識經濟時代提供知識和信息服務將成為社會的主流,服務業將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形態。從上世紀的工業革命到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到處擴展的最富有的企業一直是工業企業。而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銀行、綜合商社、海陸空運輸公司、電話電報公司、軟體開發公司等紛紛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已佔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就業的60%以上。尤其是美國,服務業的產值佔GDP的比重超過了75%,提供的就業崗位佔80%。發達國家服務業的現狀預示著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方向。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製造業也開始呈現「業務服務化」趨勢。
知識經濟時代的服務業之所以成為主導產業,一是科技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分工的專業化和精細化,引發了經濟組織形式的分化,從而增加了對服務的需求。原來由企業內部承擔的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非核心業務普遍外包給專業化、高效化的服務供應商。而且,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將越來越集中在對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掌握上,誰吝嗇購買各種專業服務產品誰就可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落伍。這些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加了社會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二是科技的進步導致供給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物空餘時間和可支配財富的增加等,極大地擴展了生活服務消費的新領域;三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製造和流通過程所使用的現代化勞動工具要求服務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產品,反過來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強化了服務行業對整個經濟過程的影響和控制;四是知識和信息的廣泛運用使得服務行業成為產品增值的主體,財富越來越向服務行業集中;五是服務經濟本身的結構特點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如包括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信息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必然處於中心地位,教育產業也必然成為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
2、服務貿易結構的技術知識密集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知識型服務貿易將佔主導地位。所謂知識型服務業是指那些使用高技能人員,知識、技術佔主要地位的,對社會經濟增長趨勢與軌跡有著重要影響的「高附加值」服務業。參照原關稅總協定秘書處開列的「服務部門參考清單」,這類服務大致包括:專業性服務中法律服務、管理服務、工程設計服務與計算機相關聯的服務;信息和數據服務;金融服務(包括銀行存款服務、與金融市場管理有關的服務、金融貸款、其他貸款業務、與債券市場有關的服務);保險業務中的貨運保險、非貨運保險、再保險以及附屬於保險的服務等。上述各類服務業雖在不同領域存在差異,但卻有一共同特點,即提供的產品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交易的核心是蘊含在各種服務中的知識。近年來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主要是建立在迅速增長的以高新技術為載體的知識型服務產業基礎之上的。世貿組織千年回合談判將知識型服務業的開放列為兩個主要議題之一更是表明了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這種趨勢的認同和把握。
知識型服務產品之所以能夠成為主要的貿易對象,一是信息技術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時空壓縮效應」,大大增強了知識型服務產品的可流通性,使知識型服務產品變得相對地可儲存、定價及易地易時交易。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存在形式的數字化、編碼化、知識活動方式的計算機化和網路化,刷新了知識與產業及經濟的關系。現在,低成本、高寬頻的通信設備,數字化網路與先進的集成軟體系統等,正在使原來難以或不能進行的服務成為可交換的對象。例如走在知識經濟前列的美國目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日不落」軟體公司,把公司的主要實體搬到與其沒有業務關系的國家,就地招聘員工,其決策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開發人員則在美國國內通過網路指揮,24小時連續進行軟體開發,再通過電子手段把軟體產品直接送到另一個國家;二是知識型服務業報酬的遞增性增強了各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競爭。著名的國際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到21世紀初,美國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將屬於用知識來服務的工作。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實行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其市場。
此外服務貿易結構的「軟化」趨勢在傳統服務貿易中也將明顯體現出來。如餐飲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餐飲企業若想再現昔日的輝煌,就必須開發高附加值的餐飲產品,這種高附加值既體現在餐飲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上,也體現為顧客在享用餐飲產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附加服務上。最近美國快餐業經營商漢堡王把位於紐約市中心金融區的一家分店以專線與網際網路聯接,為前來吃漢堡餐的顧客提供上網服務,利用網路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3、服務貿易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業來完成的。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參加國際經貿活動的國家和地區間流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方式以及競爭格局必然發生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比較優勢將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一種新力量,成為貿易國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所謂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以及一國所獲得信息的數量、質量、時效和稀缺程度。正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將極大地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乃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地位,各國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都加大了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競爭。自從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均在籌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也不甘落後。美國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的創始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實施。為了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中利用自己的科技、經濟優勢謀求最大發展,美國政府1995年又宣布實施「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籲各國加入這一計劃。與此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世界信息服務貿易的爭奪戰,且愈演愈烈。
4、服務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
80年代以來,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由於在國際服務貿易整體利益分配中佔有明顯優勢,因此積極倡導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受益相對較少而持謹慎態度。但1994年4月15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自由貿易的框架之內,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不能進行的服務成為可交換的對象。例如走在知識經濟前列的美國目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日不落」軟體公司,把公司的主要實體搬到與其沒有業務關系的國家,就地招聘員工,其決策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開發人員則在美國國內通過網路指揮,24小時連續進行軟體開發,再通過電子手段把軟體產品直接送到另一個國家;二是知識型服務業報酬的遞增性增強了各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競爭。著名的國際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到21世紀初,美國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將屬於用知識來服務的工作。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實行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其市場。此外服務貿易結構的「軟化」趨勢在傳統服務貿易中也將明顯體現出來。如餐飲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餐飲企業若想再現昔日的輝煌,就必須開發高附加值的餐飲產品,這種高附加值既體現在餐飲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上,也體現為顧客在享用餐飲產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附加服務上。最近美國快餐業經營商漢堡王把位於紐約市中心金融區的一家分店以專線與網際網路聯接,為前來吃漢堡餐的顧客提供上網服務,利用網路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3、服務貿易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業來完成的。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參加國際經貿活動的國家和地區間流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方式以及競爭格局必然發生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比較優勢將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一種新力量,成為貿易國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所謂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以及一國所獲得信息的數量、質量、時效和稀缺程度。正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將極大地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乃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地位,各國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都加大了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競爭。自從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均在籌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也不甘落後。美國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的創始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實施。為了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中利用自己的科技、經濟優勢謀求最大發展,美國政府1995年又宣布實施「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籲各國加入這一計劃。與此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世界信息服務貿易的爭奪戰,且愈演愈烈。
4、服務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80年代以來,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由於在國際服務貿易整體利益分配中佔有明顯優勢,因此積極倡導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受益相對較少而持謹慎態度。但1994年4月15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自由貿易的框架之內,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特別是1997年2月後《基礎電信協議》、《信息技術協議》、《金融服務協議》的最終達成將全球90%以上的電信、信息及金融服務貿易納入其管轄范圍,被認為是多邊貿易體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件。現在WTO的大多數成員已對某些服務貿易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諾,亞太經合組織(APEC)也要求在21世紀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世貿組織千年回合談判將知識型服務業列為兩個主要議題之一就表明了服務業市場的開放已成為今後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可以預見,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在服務貿易政策上,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的關系將得到新的整合。一方面,知識經濟的產生將大大增進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自由貿易政策都將是服務業發展的方向。經濟的日趨全球化,已不允許單純的自我保護和封閉,只有以更加自由的貿易政策參與服務貿易分工才能達到更加安全的自我保護。當然另一方面,知識經濟要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必須以知識產權的保護為保證,再加上知識型服務貿易往往涉及貿易參與國的國民經濟命脈,這就意味著在實行自由的貿易政策的同時,還要藉助於法律、政策等多種手段實行一定的貿易保護,這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顯得十分重要。
5、服務貿易地區分布的不平衡化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尤以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最快。據資料統計,1970年全球服務貿易額僅710億美元,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為0.117,到1997年猛增到12950億美元,年均增長11.7%,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上升為0.238,預計15—20年後,這一比值將達到0.5以上。但從地區分布來看則呈現出不平衡趨勢:發達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具有巨額的服務貿易順差。1996年美國、日本、歐共體各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已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2/3強,如果加上中國香港地區約佔80%。尤其是美國,1997年服務貿易順差達到793億美元,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已相當於出口額的40%。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地位不斷上升,但服務出口中主要領域仍然在海上運輸、旅遊和勞務出口方面。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化、服務貿易結構的技術知識密集化、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及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等趨勢的日益明朗,服務貿易地區分布結構的不平衡化不但不會消弱,反而可能進一步強化,這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二、中國的現狀及政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有了較大發展,服務貿易的增長既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也高於國內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的領域也在逐步擴大。但總體看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尚處於發展初期,存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1)我國服務業整體發展落後,綜合競爭實力差,服務貿易缺乏國內的產業支柱。目前我國服務業僅佔GDP的32.5%,就業的25%,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佔GDP的38%)。而且中國的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如旅遊、勞務出口、遠洋運輸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和資源稟賦優勢部門,而全球服務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咨詢、電信等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在我國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2)服務貿易總體水平偏低,出口結構不盡合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額僅佔世界服務貿易額的1%,居於世界排名20位以後。1997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僅為0.128,即使在經濟比較發達,都市化程度比較高的上海,1997年的這個比例也只有0.146,均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0.232)。同時,中國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也不合理,貨運和旅遊兩項就接近50%,而知識型服務貿易競爭力弱,存在較大數額的貿易逆差。(3)服務貿易法制不健全,管理落後。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大部分貿易無法通過海關加以監控,需要以法律手段來限制或鼓勵人員、資本的流動以及貿易的范圍和規模。在服務貿易立法方面,到目前為止雖已頒布了相當數量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總體來看,立法未成體系,不少領域還是空白,即使已頒布的一些法律法規或者條文模糊、抽象,甚至相互之間存在沖突,或者缺乏統一性和透明度,或者未能與WTO、GATS原則相符。同時,服務貿易管理滯後。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把發展生產性行業,提高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服務行業缺乏明確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規劃,沒有系統的權威的關於服務行業發展的規章制度,且管理多頭,部門職責不清,產業布局分散且經營規模小。(4)服務貿易方面的人才短缺,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的外向型高層次人才奇缺。(5)信息化建設與信息產業發展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信息技術在某些關鍵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信息產業普遍企業規模較小,同時缺乏分工與協作的全面統籌安排。
知識經濟所掀起的服務業全球化浪潮,不僅為我國今後的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我國現有的服務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結合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充分挖掘我國服務貿易潛力,努力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的新增長點必須採取有效的對策。
1、深刻認識中國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緊迫性,加大對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知識經濟時代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服務經濟時代。大力發展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基礎和保障。而在中國,傳統上存在著濃厚的「重農抑商」觀念和歧視性的「三教九流」式的社會階層劃分,再加上計劃經濟時期「服務無價值」的觀念深入人心,為此,一要加大宣傳,打破業已形成的落後觀念,實現在社會產品觀和勞動價值觀上的突破,使人們特別是服務貿易領域里的企業和從業人員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國家競爭力和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服務經濟的大發展是國家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中國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奠定思想基礎。二要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國家財政特別要重視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三要增強服務業內資企業的競爭力。服務業企業和工業一樣,規模是決定其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我國大部分新興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型服務業企業的規模都很小,面對全球服務業跨國並購的浪潮,政府在增強內資企業競爭力方面首先要做的是推動企業的聯合。其次可以考慮選擇一批有潛在優勢的新興服務業、知識型服務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企業進行定向扶持。如採取鼓勵性稅收政策,對這些企業實行減免稅;在政府采購方面實行傾斜;幫助他們獲得更多更准確的國際服務貿易信息等。
2、堅持積極穩妥協調有序的方針,逐步開放我國的知識型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市場加快知識型服務貿易的發展是我國向—25—知識經濟過渡的要求,而對其的對外開放又既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又是我國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知識型服務業尚屬發展中的幼稚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弱,開放國內服務市場和服務貿易,必須將尊重GATS基本原則與堅持國家主權自主、安全和保護幼稚產業相結合原則逐步開放。(1)要穩步開放部分急需引進競爭的知識型服務業領域。對國內缺乏競爭力,但又急需發展的知識型服務領域,要積極引導服務業跨國公司進入。一方面,這樣可以引進嶄新的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促進我國新服務品種的培育與發展,提高我國的總體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供一種激勵性壓力,促使本國服務業積極地從事技術與管理創新,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差距;(2)對於已具備一定競爭能力的知識型服務業,要堅持適度保護與鼓勵公平競爭相結合的原則,利用企業和行業的作用,合理保護服務貿易市場。如學習日本經驗,加強服務銷售網路一體化建設,增強市場進入難度。日本雖然公開的保護政策已明顯減少,但仍是最能進入的市場,其經驗在於十分完善的一體化網路;提高國內市場的競爭強度,提高進入成本;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等。(3)要真正做到以市場換技術。要站在是否有助於提升我國生產力水平的高度看待知識型服務市場的開放,切忌走製造業利用外資「重量不重質」的老路。知識型服務業跨國公司最關注的是我國巨大的服務市場,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給予外資較國內服務業企業更優惠的待遇。(4)開放要以部門傾斜為主,地區傾斜為主。在知識型服務業對外開放中,應按照特定服務業的重要程度、關聯程度及戰略差異實行部門重點傾斜,而不宜採取定式地區梯度開放模式。(5)積極參與服務貿易多邊談判,在千年回合知識型服務業市場開放規則的制定中把握主動權。
3、正確處理傳統比較優勢與信息比較優勢的關系,努力培育信息比較優勢由於信息國際化趨勢的強化,國際服務貿易中傳統比較優勢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發達國家正在有目的有意識地聯合以試圖控制和壟斷世界信息資源,達到在21世紀主導國際服務貿易主流的目的。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若僅僅以本國擁有的傳統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服務貿易結構,雖能獲得一些貿易利益,但極易跌入「比較優勢陷阱」,無法獲得國際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因此要加快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局部產業、局部地區信息化的發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大這方面的比重,通過局部信息比較優勢的動態發展來形成未來的信息競爭優勢。在當前,可以將傳統比較優勢與信息比較優勢結合起來,統籌規劃,相互促進。一方面,用信息比較優勢帶動傳統比較優勢,引導傳統服務業向高增值高信息含量方向發展,促進或保持傳統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用傳統比較優勢支持信息比較優勢,促進信息競爭優勢的形成。
4、加強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建設,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的管理體制在進行服務貿易立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漸進原則。由於服務貿易協調的復雜性,立法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從實際出發,如從暫行辦法、管理條例過渡到正式法律。簡單的法律在先或實踐在先是不能解決問題的。(2)配套原則。在制定地方法規時要考慮到與全國法律的銜接,地方法管什麼,國家法律管理什麼,立法中要明確。(3)系統原則。既要有各部門通用法規,如對服務貿易統計、服務貿易從業人員資格規定、外國移民、服務貿易反不正當競爭、服務貿易企業組織等行為的規范,又要有對具體行業的立法,這對我國已開放和承諾開放的行業特別重要。(4)接軌原則。WTO、GATS已確立了世界范圍服務貿易的法律框架,我們應加強對WTO、GATS有關條款原則的研究,盡快建立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又不違背國際法准則的法律法規,對服務市場准入原則、服務貿易的稅收、投資、優惠條件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以增加服務貿易的透明度。此外要特別注意增加反對外國對我國的服務貿易設置壁壘實行歧視性待遇和不公正貿易等專項條款,使其具有與國際法銜接的效力。
解決我國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實施有效的宏觀管理,關鍵是要迅速建立起全社會的服務貿易組織機構和協調管理機制。建議成立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協調小組或委員會,負責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業務統計、立法、對外談判和政策協調等事宜。
5、加快服務貿易人才培養不同產業的企業,關鍵性的生產要素是不同的。對服務貿易企業來講,人才是關鍵要素。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差距,說到底是人才數量和質量的差距。解決人才問題要從多方面著手,一是多渠道多層次培養。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積極籌建國際服務貿易專業,培養熟悉國際服務貿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加強對現有人員的短期培訓。二是開展「海外引智」工程,積極引進人才。三是防止人才流失。隨著中國加入WTO後大批外資服務企業的進入,如何防止服務貿易高層次人才的流失顯然十分緊迫。否則一邊培養一邊向外輸送,自己的人才問題還是始終難以解決。

閱讀全文

與中國金融服務貿易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科創板投資領域 瀏覽:750
九章量化對沖基金行嗎 瀏覽:612
三角防務上市價格 瀏覽:60
160222基金為什麼暫停交易了 瀏覽:734
燃石c輪融資 瀏覽:393
外匯高級分析師工資 瀏覽:872
10天以內最低價格是5元的指標 瀏覽:231
銀華優勢基金凈值查詢今天最新凈值 瀏覽:492
美團融資幾輪 瀏覽:316
免費融資租賃 瀏覽:167
外匯管理局職能 瀏覽:861
深圳中恆融資租賃 瀏覽:403
外匯合約管理 瀏覽:123
怎麼拋外匯 瀏覽:743
最有長期投資價值的股票是 瀏覽:31
南方基金茅煒簡歷 瀏覽:324
廈門國投資本 瀏覽:882
共同基金杠桿率不受限制 瀏覽:333
全球開放式基金報告 瀏覽:899
易e貸理財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