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網民滲透率達61.3%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版現資金融通、權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1] 互聯網金融ITFIN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路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後(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B.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如何認識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和監管的必要性 金融專碩考研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全面滲透到傳統金融業,許多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服務模式應運而生,擴大了金融服務邊界,同時也對傳統金融業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和影響,互聯網將促使金融業邁向一個全新的時代。互聯網金融具備互聯網和金融的雙重屬性,作為重要的跨界創新,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是其不可歸避的話題。本文介紹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以及國外和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詳細分析了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並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監管建議。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是指藉助於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相結合的新興領域。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在於金融業務所採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於金融參與者了解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實質,通過互聯網為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更加便捷等特徵。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隨著網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新型機構不斷涌現,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經營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模式、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
(1)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狹義上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藉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採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自2005年網路支付在我國正式起步以來,第三方支付已取得長足發展,從運營主體劃分主要存在兩種模式:一是互聯網企業主導的支付賬戶模式,以支付寶為代表;二是金融企業主導的銀行賬戶模式,以銀聯電子支付為代表。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網路購物、網上支付和網上銀行的互聯網用戶分別達到2.71億戶、2.44億戶和2.44億戶,佔用戶總數的45.9%、41.3%和40.8%。2012年交易總額突破8萬億元,達到80163億元,同比增長31.7%。其中網路零售額超過1.3萬億元,同比增長67.5%,佔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3)》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超過10萬億元。
(2)P2P網貸。P2P網貸英文稱為Peer—to—Peer 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又稱「人人貸」。P2P網貸是指通過P2P公司搭建的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雙方的匹配,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直接信貸模式。即由具有資質的網站(第三方公司)作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發放借款標,投資者進行競標向借款人放貸的行為。自2006年開始,國內P2P借貸平台陸續出現並發展。據統計,國內P2P平台從2009年的9家增長到2012年110家,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至少有132家P2P借貸機構。
國內P2P借貸平台成交額增長快速,2012年納入統計的16家P2P借貸平台成交額從1.94億元上升至16.97億元,增長了7.75倍。全年累計成交額達98.5億元,與2011年相比約有10倍以上的增長。人人貸2012年度貸款總申請額為18.4億元,但最後真正實現的成交金額僅為3.5億元,成交交易額占申請總額的19.02%,成功交易筆數占總申請筆數的16.54%。盛融在線雖然通過筆數約為56%,但大部分成功交易金額已佔至所有申請金額的96.74%,貸款審核未能通過主要有以下原因:信貸資料未能通過平台的審核、投資人稀少導致流標、由於借款人自身因素撤銷了借款標籌。
(3)大數據金融。大數據金融是指依託於海量、非結構化的數據,通過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化方式對其數據進行專業化的挖掘和分析,並與傳統金融服務相結合,創新性開展相關資金融通工作的統稱。運用大數據金融的典型企業是電子商務企業的巨頭阿里巴巴。阿里小微金融集團於2013年5月18日打造了一場融資盛宴:1.8萬家淘寶小賣家,2個小時內,分享了阿里小微信貸的3億元淘寶信用貸款,平均每個賣家貸款約1.6萬元。所有的貸款均在互聯網上完成,沒有任何信貸人員或是中介人員的介入,沒有任何一家小賣家提供擔保、抵押,所有的小賣家獲貸憑借的都是自身信用。
(4)眾籌(crowd funding),是指項目發起者通過利用互聯網和SNS(全稱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會性網路服務)傳播的特性,發動眾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資金、能力和渠道,為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進行某項活動或某個項目或創辦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的一種融資方式。和傳統的融資方式相比,眾籌的精髓就在於小額和大量,融資門檻低且不再以是否擁有商業價值作為唯一的評判標准,為新型創業公司的融資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國內知名的眾籌網站點名時間、點夢時刻等基本是創意籌資平台;而大家投、天使匯、3W咖啡、大家咖啡等則是創業股權式眾籌平台。
(5)互聯網金融門戶。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提供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信息,匯聚、搜索,比較金融產品,並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台。根據相關互聯網金融門戶平台的服務內容及服務方式不同,筆者將互聯網金融門戶分為第三方資訊平台、垂直搜索平台以及在線金融超市三類。第三方資訊平台是為客戶提供全面、權威的金融行業數據及行業資訊的門戶網站,典型代表有網貸之家、和訊網以及網貸天眼等。垂直搜索平台是聚集於相關金融產品的垂直搜索門戶,所謂垂直搜索是針對某一特定行業的專業化搜索,在對某類專業信息的提取、整合以及處理後反饋給客戶。客戶在該類門戶上可以快速搜索到相關的金融產品信息。互聯網金融垂直搜索平台通過提供信息的雙向選擇,從而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典型代表有融360、好貸網、安貸客、大家保等。在線金融超市匯聚了大量的金融產品,共提供在線導購及購買匹配,在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銷售的基礎上,還提供與之相關的第三方專業中介服務。典型代表有大童網、格上理財、91金融超市及軟交所科技金融服務平台等。
三、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1)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金融風險是指由單個或少數金融機構破產或巨額損失導致的整個金融系統崩潰的風險,以及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的可能性。而各種系統性風險一般是由經濟波動或制度破產等突發事件而導致的一連串金融機構重大損失、甚至破產以及金融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等惡性經濟後果,甚至出現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隨著金融市場脫媒(Disintermediation)趨勢的演進,融資方或者投資方不必須通過銀行、券商或其他金融中介進入貨幣市場或者資本市場來融資。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由於互聯網金融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物美價廉的金融服務,因此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直接為投融資雙方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的同時,跟傳統金融業一樣也需要防範系統性風險。
通過對以第三方支付、P2P、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以及傳統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研究,總結出互聯網金融的系統性風險主要具有四大特點:一是系統性風險是針對整個系統或者全局的功能產生影響或者破壞,而不是針對某一機構或者局部;二是系統性風險具備非常強的蔓延特性或者傳染性,將風險傳導給毫不相乾的第三方並讓其承擔損失;三是系統性風險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系統性風險對金融機構和整個金融市場或者實體經濟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四是互聯網金融的基因在於其技術領先性和業務發展的高效性以及支付系統的快捷性,因此必須要防範系統性風險快速傳播的可能性。
(2)流動性風險
一是金融產品的復雜與創新。21世紀以來,IT技術支持了包括金融業的發展,金融創新與金融衍生品不斷發展,金融市場不斷出現各種復雜的新型金融產品,如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s,CDS)、中介渠道融資(Conit Financing)和其他結構性產品。這些產品當中很多面市時間不長,缺乏歷史數據,銀行難以全面了解和評估其風險特性;且其交易欠活躍,價格波動性強,流動性風險高;一般都具有高杠桿率,對銀行資金頭寸的影響和風險暴露往往具有放大效應。互聯網金融也進一步創新了金融模式和豐富了金融產品種類。二是融資渠道改變。由於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各類理財產品火爆,銀行存款大量流失,動搖了其零售存款基礎,增加了波動性,改變了期限結構,許多銀行開始轉向資本市場尋求新的融資渠道和方式。在這一背景下,全球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加依賴批發市場工具,如商業票據、可交易存單及其他貨幣市場產品,更加依賴同業拆借市場。相對於零售存款,資本市場產品更易受到風險事件傳染的影響,波動性更高,周期性更強,因此增加了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難度。這也應引起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的高度重視。三是支付系統的發展與變革。實時全額清算系統、證券交易的交割結算系統、外匯交易的連續聯接清算系統等更為快捷和先進的支付和結算系統的發展,降低了同業拆借帶來的信用風險,但同時對抵押品及支付時間提出了更高要求,進而增加了銀行當日流動性風險管理壓力。加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普及,手機金融、網路金融等業務越來越普及,網上支付與移動支付越來越普遍,對流動性風險管理提出了挑戰。
(3)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企業所面臨的信用風險與傳統金融機構一樣,都可能會面臨借款人不按期還款或者不還款的違約風險。常見的比如P2P網貸,在不是單純提供平台的P2P網貸模式當中,信用風險就是要防範的第一風險,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中對於借款人資質的審查,可能更多是通過線上模式,通過信用記錄等來審查評估借款人的信用來放貸。在傳統商業銀行貸款中,基本都是通過線下模式,多是抵押貸款或者質押貸款,而對於互聯網金融更多的可能是無抵押和無質押貸款,比如阿里小貸,很多貸款就是針對商家的無抵押信用貸款,即有資質的商家為應對進發貨等流動性緊張從阿里小貸拆借一部分資金用於周轉,這種貸款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就是商家的信用問題。但是阿里有比較好的應對信用風險的措施,一個是貸前的資質審查及信用評分,另一個是貸後針對借款人預期不還款的催告直至通知借款人上下遊客戶其違約行為的信用追款辦法,這都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發生信用風險的概率。
(4)技術性風險
一是計算機系統、認證系統或者互聯網金融軟體存在缺陷。如果互聯網金融軟體沒有足夠的防火牆和防禦體系,比較容易被病毒或者其他不良分子所攻擊而造成技術性風險。此外,計算機硬體也容易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軟體和數據信息易受計算機病毒的侵擾以及非授權用戶的復制、篡改和毀壞。二是偽造交易客戶身份。雖然互聯網金融軟體和硬體足夠強大,但互聯網金融時代突出的特點就是計算機硬體和軟體技術是在不斷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尤其是當互聯網金融面臨偽造者的技術性風險時,即攻擊者盜用合法用戶身份信息,以假冒的身份交易,實施金融詐騙。如果客戶身份信息在客戶操作使用環節或通過互聯網傳輸時安全保密措施不力,或身份認證體系存在安全漏洞,可能導致不法分子偽造身份進入系統進行金融欺詐或惡意攻擊。三是未經授權的訪問。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性風險還包括未經授權的訪問。主要是指黑客和病毒程序對網上銀行的攻擊。特別是目前針對網上銀行的木馬程序、密碼嗅探程序等病毒不斷翻新,通過盜取客戶資料,直接威脅網銀安全。
(5)操作性風險
以第三方支付、P2P、眾籌、信息化金融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以其方便快捷、跨時空、低成本、全能化經營等特點,受到廣泛歡迎並得以迅速發展。高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在促進金融業經營轉型和服務創新的同時,也可能會衍生出一系列操作風險。操作風險是指由於不當或失敗的內部流程、人員缺陷、系統缺陷或因外部事件導致直接或間接損失的可能性。這些風險因涉及面廣、可控性小、關聯性強,是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面臨的主要風險。因此,有效防範操作性風險已成為互聯網金融穩健發展的關鍵。
(六)法律風險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首先要關注宏觀及金融政策以及法律制度,防範政策和法律風險,在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同時避免踩到紅線。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更多是無紙化的交易與支付,電子貨幣的交易特點和電子貨幣系統運作過程的法律框架不完善可能會給具有合約權利和義務的參與機構帶來不良影響:一是商業法規存在某些空檔或不適用而難以解決合同各方之間存在的爭端。由於電子貨幣才剛剛興起並處在迅速發展時期,現存的法律法規不可能涵蓋電子貨幣運作和交易各方的爭議和糾紛。二是互聯網金融的電子貨幣的匿名性,C2C的交易方式及單個交易難以追蹤等特徵為洗錢、逃稅等犯罪活動提供了便利。
四、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1)系統性風險監管
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方面,系統性風險作為最重要防控對象的金融風險,效率理應也是監管系統性風險的首要目標。金融風險的監管最主要的目的或者唯一的理由是最大化經濟效率,因為效率不僅僅是傳統金融機構追求的首要目標,也是互聯網金融追逐的目標。監管缺位將難以預防或內化由系統性風險所引發的外部性,因為金融監管也是僅能保護銀行自身而非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定。且在互聯網金融體系中,系統性風險更多源於金融機構的「親經濟周期性」,所以互聯網金融監管也要考慮逆周期金融監管,即在經濟繁榮時期提高對金融機構凈資本、撥備等方面的要求,而在經濟蕭條時期則適當降低凈資本、撥備等要求。互聯網金融的系統性風險進行監管不僅適當而且必須,效率和穩定是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要目標。
(2)流動性風險監管
一是完善風險管理架構和提高管理效率。將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納入董事會風險管理框架之中;專設部門處理管理復雜產品的交易記錄和文檔,並確保各交易部門的資產組合狀況。監管部門應要求金融機構制定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實施壓力測試,做好流動性應急安排,定期提交相關報表等。二是壓力測試和流動性應急方案。壓力測試的假設應包括大范圍的市場動盪的影響,如新興市場危機、資本市場逆轉、國家危機、清算體系癱瘓、系統性沖擊等,要將個體沖擊和市場沖擊相結合。三是央行的支持。從歐債危機遲遲未解可以看出歐央行缺乏最後貸款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央行的最後貸款人職能不僅是維護流動性的重要防線,而且是金融危機期間避免恐慌,防止危機蔓延的重要力量。盡管使用央行的應急貸款標志著銀行金融機構流動性出現問題會對銀行金融機構聲譽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其他機構會收回信用額度並減少對該行的風險敞口,進而進一步加劇融資壓力,但是在危機時刻央行的支持是防範流動性風險和維護銀行體系穩定的重要手段。
(3)信用風險監管
我國目前處於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發展階段,在我國加強信用風險監管要將加強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和強化對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的監管,從健全互聯網金融機構組織架構、清晰職責邊界、科學發展戰略、價值准則與良好社會責任、有效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合理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入手,推動互聯網金融機構建立科學決策、執行、監督、激勵約束機制。所以,對風險監管的關鍵是從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和規范管理制度入手。健全金融機構內控制度,提高內審獨立性。通過多方式聯合督導金融機構深入整改內控建設的薄弱環節,不斷加強風險管理和內審稽核體系建設。深入整改內控管理缺陷、強化執行力、提升內審有效性,為防範風險奠定堅實的內控基礎。
(4)技術風險監管
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已將信息科技風險監管納入審慎監管整體框架。明確信息科技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應用體系建設、電子銀行發展、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數據治理等重要領域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戰略。建議採取以下監管措施:一是成立諸如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風險管理高層指導委員會,來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機構信息化建設與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工作的研究、指導、協調;二是制定信息科技非現場監管工作規程,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風險評估、評級指標體系,持續開展單家機構、重點領域以及行業整體的風險評估與趨勢分析,及時通報、警示風險,推進標准化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提升信息科技監管有效性;三是建立對網上金融機構安全常態化的檢查機制,開展信息安全專項檢查,利用多種技術手段開展金融機構互聯網信息系統安全性測試,主動偵測防範網上金融風險國;四是與國家信息化、信息安全等部門建立快速處置、打擊犯罪的應急協調機制,加強信息共享;五是對網上銀行、電子匯兌等領域的欺詐風險,及時印發風險提示,幫助金融機構和公眾提高安全意識。
(5)操作性風險監管
一是強化重點領域風險防控。重點排查信貸領域違規操作等風險隱患。組織金融機構開展財政賬戶專項排查工作;全面排查互聯網金融可能存在的操作風險;部署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借名、假冒名貸款專項整治工作;防範互聯網金融企業的P2P網貸等領域可能存在的操作風險。二是細化案件防控長效機制建設要求。提高對金融機構案件及相關風險的識別、預警和處置能力。引導金融機構提高案防工作質量和內控執行力。探索案件與資本監管掛鉤,將案件防控納入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全面風險管理。三是運用系統內部的案件防控聯席會議制度,對案件高發、多發的重點機構和業務環節進行專題輔導;注重案防督導與調動內審稽核力量相結合,密切與財政、審計、公安等部門溝通配合,加大金融機構案件移送力度。
(6)完善相關的金融監管法律
首先要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互聯網金融法律環境完善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各個模式的法律定位以及監管主體,釐清監管職責,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第二要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互聯網金融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方式開展創新金融業務,其覆蓋范圍較廣、社會影響較大,若發生惡性事件社會危害性也較大。建議根據互聯網金融不同模式的特性以及運營方式,探索實施通過設立審批或備案制,設立資本金、風險控制能力、從業人員資格等准入條件,並對同一模式中不同業務種類實行不同標準的差異化准入要求,排除不適格企業。優勝劣汰是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力法則,只有引入退出機制,及時清除不適格企業才能促進互聯網金融產業的良好發展。第三要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隨著互聯網金融產業的不斷發展,央行應加強對產業的研究,逐步完善立法,填補法律空白。法律制度還應做到與時俱進,對部分嚴重落後於社會經濟發展,阻礙新興業態創新的制度應勇於改革。
C. 什麼是p2p介紹p2p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P2P是 peer-to-peer 或 person-to-person 的簡寫,意思是:個人對個人、夥伴對夥伴。
2007年引入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P2P網路借貸平台Zopa誕生於英國,2005年03月在倫敦成立。
(一)起步期和探索期(2007年——2011年)
2007年拍拍貸上線,標志我國P2P網貸業務的開端,這一時期平台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等地區。至2011年底,大約有20家網貸平台,月成交額在5個億左右,有效投資人數約1萬人。
P2P起步期,主要復制國外的模式,基本上沒有出現跑路的狀況。
(二)擴張期(2011年——2012年)
這一階段,一些民間線下具有放貸經驗的開始關注網路並嘗試開設P2P網貸平台,同時一些軟體開發公司開始研發網路平台模板。此時,國內的網路借貸平台從20家左右迅速增加到240家左右。至2012年底,月成交額在30億左右,有效投資人數在2.5萬——4萬之間。
由於個別平台老闆管理粗放、欠缺風控,導致平台出現擠兌倒閉情況。
(三)擴張與風險爆發並存期(2013年——2014年)
2013年初央視多次報道P2P網貸,標志主流媒體開始把網貸當成一個行業看待,這一時期網貸平台從240家左右猛增到600家左右。至2013年底月成交額在110億左右,有效投資人數在9萬——13萬人之間。
這一階段隨著平台數量的劇增,P2P的競爭日漸激烈,相關風險也在不斷積聚。2013年可統計的出現經營困難、倒閉或跑路時間高達74起,使得P2P風險成為輿論的焦點。
(四)以規范監管為主的政策調整期(2014年至今)
P2P網貸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累積了相當的客戶基礎。P2P網貸企業希望通過監管來改變行業現狀,促使行業健康發展。同樣,投資人也希望政府去管理這一行業,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這一階段,國家在政策上支持P2P網路借貸平台,鼓勵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創新。使得關注P2P網路借貸平台又害怕風險的企業和金融巨頭開始嘗試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組建自己的P2P網路借貸平台。至2014年年末,平台數量達到1600家左右,月成交額在300億左右,有效投資人約50萬人。
經歷7年多的探索和猛烈發展,我國P2P網貸平台多種模式競相發展,目前處於成長期。由於P2P在借款端的剛性需求,P2P在中國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長久貸為您解答
D. 金融工作會議之後,「互聯網金融」未來該如何發展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概況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伴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及其應用在國內的大范圍普及,自下而上地推動了整個行業的市場化進程。
聯網金融估值維持較高水準
當前互聯網金融板塊市盈率(TTM)73 倍,處於 2006-2017年(除 2015 年極高估值外)平均估值62倍上方。互聯網金融熱潮從2014年下半年開啟,第三方支付、P2P/消費金融相繼成為市場熱點。
行業發展迅速,業績持續暴發,屬於景氣度較高的行業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統計,以計算機板塊中14家互聯網金融相關股票為樣本,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171.12億元,同比增長19.25%,增速基本與行業平均持平。互聯網金融板塊前三季度共實現凈利潤24.56 億元,同比增長104.05%,行業發展迅速,業績持續暴發,屬於景氣度較高的行業。
移動支付線下滲透及快速增長
第三方支付牌照只減不增,續展從嚴,存量消化。①、自2011 年到2015 年央行一共發放271 張第三方支付牌照,且繼2015 年僅發放2張之後,2016 年沒有再新發牌照,與此同時,2016 年4月央行下發文件對支付機構分級分類監管,8月給首批支付牌照續展時稱「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機構,重點做好對現有機構的規范引導和風險化解工作」,標志著第三方支付牌照進入存量時代。
②、截至2017 年6 月底,市面上正常運營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還剩247 家,其中112家僅支持預付卡發行與受理一項業務,且絕大多數還受到地域限制;支持全國范圍銀行卡收單的僅剩37 張,支持移動支付的僅有48家,而同時具備開展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和銀行卡收單三項業務的僅有26 家。被注銷的24 家包括10 家被合並,10 家未能續展,3 家違規被注銷,1家主動注銷。
移動支付發展趨勢
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國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達到4.75億,較2015年12月,網上支付用戶規模增加了5831萬人,年增長率為14%。中國網民使用網上支付的比例從60.5%提升至64.9%。其中,手機支付用戶規模增長迅速,達到4.69億,年增長率為31.2%,網民手機網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
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快速增長,主要擴張動力同樣來自移動端
①、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支付用戶由PC 端向移動端遷移。移動端購物、網貸、在線貨幣市場基金等互聯網金融服務迅速增長,疊加掃碼支付和NFC
支付在線下場景的快速布局,我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盛,通過手機購物的人群也逐漸龐大。有移動電子商務市場規模數據顯示,到2016年,移動電子商務的銷售額佔到中國所有網路零售額的一半以上。
2016年,我國第三方移動支付行業交易規模則達58.8萬億元,移動支付將逐步成為網民購物的常態支付手段。
消費金融成為互聯網金融企業轉型的重要方向
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在2017年預計突破1萬億元,到2019 年有望達到3.4萬億元,三年復合增速接近 100%。
從中美對比來看,美國的消費金融佔GDP 的19.7%,而我國這一比例是6%。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嘗試和使用消費金融服務,尤其是85後、90後消費人群正在崛起。
第三方移動支付雙寡頭格局穩固,戰火已經從線上蔓延至線下場景
①、截至2017 年Q2,支付寶和財付通占據國內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份額超過94%,其餘包括壹錢包、聯動優勢、京東支付、銀聯商務等在內的40餘家移動支付牌照方合計佔有份額不足6%,預計大多尾部公司幾乎處於無業務狀態。
②、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給移動支付帶來了足夠的線上成交額,但巨頭已經開始搶占線下,例如阿里積極布局新零售,收購三江股份、銀泰集團,入股百聯集團,推動傳統門店升級,盒馬鮮生、永輝超市更是「新零售」的代表,同時支付寶還推動線下支付收款碼激勵政策,移動支付將逐漸成為線下實體零售領域的標配。
E. 互聯網金融平台每日成交額1.5億算多嗎
這個體量已經很高了,但是平台成交量大並不等於就百分百值得信賴,平台交易量在是否值得信任中是很重要的一環,但不是唯一的考量標准,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安全系數高的平台。建議前期多多進行了解。
F.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
如果說2014年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元年,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監管年,2016年就是這一行業的整治年和生死年。在互聯網發展和創新得到監管認可的同時,非法集資、詐騙、自融等行業亂象不容忽視。從年初開始,互聯網金融行業整治風暴不斷,「驅逐劣幣」大洗牌已然開始。網貸行業成交量在加速上揚的同時,收益率開始回歸合理區間。小型平台逐漸退出市場,大型平台則轉型升級為互聯網金融集團。未來行業將何去何從可能無人知曉,但大家都知道網貸行業的出現帶動了社會進步。
網貸成交量:突破3萬億
在互聯網金融的整治風暴中,整個行業成交量在近幾個月出現下降,不過11月環比出現了增長,同比看來仍然創造了「亮眼」成績。2016年11月網貸行業成交量為2197.34億元,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單月成交量突破2000億元大關。截至2016年11月底,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為31847.67億元,突破3萬億元關口。從數據上看,整個行業狀況有所回暖。網貸行業於2015年10月實現了第一個萬億元,用時超過七年之久,第二個萬億元僅僅用了7個月時間,第三個萬億元用了6個月。很多投資者為了避險,紛紛從小平台轉向大平台進行投資,帶動了整個行業成交量的上升,這個行業並沒有想像中悲觀。
綜合收益率:走向合理區間
2016年11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61%,環比下降了7個基點(1個基點=0.01%),同比下降了264個基點。自2016年8月24日《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出台後,網貸平台資產端競爭加劇、合規調整成本增大,部分平台主動下調綜合收益率,不過由於網貸「雙11」不少平台加息來吸引投資人,使得11月綜合收益率下降速度有所放緩。目前主流綜合收益率區間仍分布在8%-12%,平台佔比為51.42%;其次為綜合收益率在12%-18%的平台,佔比為33.44%,8%以下低息平台佔比較上月有所下降,為10.08%。不過,網貸行業收益率下行並非壞事,在此前出現的眾多跑路事件中,高收益成為投資人誤入陷阱的誘餌,未來網貸行業收益區間將更加合理。
集團化:大平台的選擇
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出現了「馬太效應」,小平台被淘汰,大平台在升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1月底,P2P網貸行業平台融資次數近57次,融資金額超152億元人民幣(含陸金所融資,不含平台自身未公布或未公布投資方的平台)。行業在政策引導下開始「二八分化」,互聯網金融企業集團化發展可以通過精細化運作深耕細分領域,各子品牌相互獨立,也可以建立一道政策風險的防禦牆。但如同硬幣正反面,集團化架構對企業管理能力會形成一定考驗,很多集團化並不是「破繭成蝶」,可能只是停滯不前。
銀行資金存管加速落實
截至2016年10月底,廣東華興銀行、民生銀行、浙商銀行和江西銀行等36家銀行布局網貸平台資金存管業務,並共有216家正常運營平台宣布與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約占同期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總數量的10.03%。其中有161家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53家與銀行簽訂聯合存管協議;2家與銀行簽訂銀行直連協議。完成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對接方面,共有102家平台完成銀行資金存管系統,約占同期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台總數量的4.74%,其中有89家平台是於2016年完成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對接。其中完成銀行直接存管系統對接的平台有68家,完成銀行聯合存管系統的有32家,2家平台上線銀行直連系統。
資料來源:艾瑞
G. 互聯網金融協會的市場規模
據不完全統計,抄截至2013年底襲,國內已涌現出1000多家P2P公司,較去年增長近5倍,放貸金額已經超過千億元。門檻低、來錢快自然成為P2P網貸創辦者們的一大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國內互聯網金融ITFIN領域已有38筆投融資事件,其中P2P行業占據多數。上半年,我國P2P平台的數量已超過2000家,半年成交額達到964.46億。但不久將來,隨著各項監管的完善,P2P行業面臨洗牌,所剩或者百家上下。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我國P2P投資平台的數量已經超過了2000家。2014年上半年,全國P2P網貸成交額964.46億元,而去年全年成交額為892.53億元。
H.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怎麼樣適合投資創業嗎
網路搜索互聯網金融,會發現關於這個行業的信息滿地都是。的確,如今互聯網金融的火爆程度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同時,相關部門也做出了監管加壓等各種政策措施,來推動該行業向健康良性發展。那麼,對於投資者來說,互聯網金融未來還有投資前景嗎?如果有,普通的投資者又該如何去偽存真,選出合適安全的投資平台呢?
第一:截止2017年上半年,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歷史累計成交額早已突破2.2萬億大關,而從業平台的數量也已經超過了數千家。無論是從從業平台還是投資者角度來衡量,互聯網金融都在以一個蓬勃地態勢發展著,未來前景不容小覷。
其次,軟體,也是項目。對於一個平台來說,有源源不斷的優質投資項目,才能確保投資者穩定的高收益。因此在選擇平台之前要對其以往和在線的項目做一番了解和審核,從而對平台的能力有一個深入的認識。
最後,服務。服務是所有行業的根本,投資也不例外。如果一個投資平台服務體系跟不上,那麼很難保證良好的投資者關系,也就難以發展壯大。因此,在選擇時一定要選擇服務周到、細致專業的平台,而我就是在萬盈金融這邊投資實現了自己的財富增值,好的選擇才有好的錢生錢之道。
I. 為什麼說中國經濟離不開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成為2015年上半年最火的行業詞語之一。互聯網金融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已成為中國新常態下經濟新支柱。互聯網金融一是能夠幫助中國眾多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便捷地獲得低成本資金,服務實體經濟;二是釋放居民投資熱情,增加居民收入;三是有助於平衡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優化不同地區間的資源配置;四是藉助互聯網金融多種融資方式,有助於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
一、互聯網金融成為普通居民的投資選擇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CPI數據,我國第五次進入了負利率時代。所謂的負利率是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小於同期CPI的上漲幅度。對於普通人來說,負利率時代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貨幣的購買能力下降,存款縮水。中國第五次進入負利率時代,互聯網金融或迎來重大發展機遇。作為通貨膨脹衡量指標的CPI漲幅,超過銀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1.75%,意味著當前存款利率已經成為實質負利率。缺乏理財觀念的普通人必須直面這種損失,提升理財觀念,進行多元化理財,避免財富縮水。互聯網金融,拓展了普通居民投資理財渠道,是眾多投資者的首選,不僅釋放出民眾的投資熱情,也提高了居民的投資理財收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僅P2P網路借貸的投資人在2014年就達到了116萬人,當年累計成交量超過2500億元。
二、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
互聯網金融與比傳統銀行相比所發揮的作用非常大,互聯網金融它能激活民間底層、中小微企業需求。而經濟危機的根源,就是底層經濟停滯了,不流動了。傳統銀行,因為市場規律,不會選擇小微企業,因為風險大投資回報小。但是互聯網金融不一樣,它就像一劑中草葯,正滲透到中國經濟的微血管、小毛孔里,刺激中國經濟快速復甦。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中重要的金融要素,資本通過互聯網金融,可以為中國千萬中小企業、創新機構以及個體工商戶等提供源源不斷的低成本資金支持。
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最大區別,就是極具想像空間、又極具敏感的媒體屬性,空間大所以風險投資積極湧入,極具敏感又容易造成平台「踩踏」事件,應該有效導流,變現,還要實現客群的忠誠,穩定。互聯網金融的藍海,就是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服務,單純追求數據、導流、營銷、市值炒作的企業不長久,做不大,比如,要深入農民穩定投入產出比的管理、深入農村徵信大數據、深入農品供應鏈、深入農品電商、深入農品物流、深入三農支付創新等,都大有可為,具有無限想像空間,像速成食品、冷藏食品、冷凍肉、海鮮等已成熟市場預計就有十萬億的規模。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領先於國內其他行業協會,為會員單位提供綜合性服務,組織對企業人員的專業培訓服務,定期舉行課程培訓、學習沙龍與行業研報發布,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2015年度共對外發布9項研究報告,涉及互聯網金融能夠輻射的各大領域,其中包括《2015年-2018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報告》、《互聯網金融對民間金融的影響以及應對策略研究報告》等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及策略。各研究報告詳細地闡述了各行業未來運用互聯網金融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具體落地措施,供相關行業企業及會員單位參考借鑒。
三、互聯網金融具備的優勢
(1)有助於發展普惠金融,彌補傳統金融發展的不足,互聯網金融的定位主要體現在小微企業,這種小額快捷便利的特性具有促進包容性增長的功能。
(2)有利於發揮民間資本作用,引導民間金融走向規范化。我國的民間資本龐大,長期以來缺乏正確的投資渠道,客觀上需要陽光化、規范化運作,通過發展P2P網貸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於國家鼓勵的項目,遏制高利貸,使民間資本更好的服務於世界經濟。
(3)增大了銀行進行信貸調控的難度。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銀行政策中間出現一系列的挑戰,互聯網金融削弱了中央信貸政策的效果。互聯網金融有助於提升資金配製效益和金融質量,第三方支付形成的龐大的資料庫和數據挖掘技術,顯著降低了成本。提供了傳統銀行新融資渠道,以及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務,提升了資金效益和服務質量。
四、各行各業聚焦互聯網金融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是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權威智庫,是國內影響力最廣,規模最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組織,在線注冊的會員單位突破1200家。2015年11月7-8日將舉辦協會1200家會員大會,為會員單位整合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的更優質資源,幫助涉及互聯網金融的企業運用金融創新工具實現轉型升級。
協會的會員單位來自互聯網金融產業鏈,包括:支付、互聯網金融門戶、互聯網信息技術、P2P、眾籌、政府產業園區、國企、央企等實體企業,尤其是隨著國企、央企等大型實體企業的加入,還有國資控股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的多家會員單位,這為互聯網金融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這也是國企改革邁開的重要步伐。
國企、央企紛紛擁抱互聯網金融,爭先加入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目標是通過協會這個資源整合的大平台,運用「互聯網+」的思維解決國企的發展瓶頸,通過互聯網金融進行資本運作,促進傳統產業的並購和資源整合。加快移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對接模式創新,形成傳統企業的經濟集群,構建新型產業生態,促進傳統產業整體業態升級。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還將產生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幫助中國平衡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據數據顯示,目前大部分平台上的投資人有三分之二來自於北上廣一線城市,而借款人則大部分來自二三四線城市,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資金在區域之間產生流動,將一線城市投資者中的閑置資金轉移至中西部地區急需資金的小微企業,幫助了二三四線城市發展,優化了國內不同地區的資源配置。
五、協會力作《中國未來經濟模式——互聯網金融如何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會長宏皓2015年全新互聯網金融大作《中國未來經濟模式——互聯網金融如何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於2015年8月全面上市,書中詳細分析了9大中國支柱行業面臨的轉型升級困惑以及運用互聯網金融助推其轉型升級的具體落地措施。對未來中國經濟起到了風向標的指引作用,是適合國家高層決策者及各傳統行業、互聯網金融企業從業職閱讀的互聯網金融實戰經典之作。
互聯網金融結合了傳統金融的運作模式,彌補了中國傳統金融體系尤其在小微金融服務領域的短板,為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聯網金融加速了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提高了金融資源可獲得性,推動了惠普金融體系的建設,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倒逼傳統金融業加快創新的步伐,從而更有利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
隨著社交網路的繁榮和金融脫媒化趨勢的形成,人類迎來了互聯網金融時代。互聯網金融序幕一拉開熱潮就在中國開始了。互聯網金融的誕生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雖然互聯網金融現在還有很多缺點和問題,這如同當年飛機的誕生、汽車的誕生、計算機的誕生一樣,是偉大而有缺點的。互聯網金融的誕生也一樣會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並且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各行各業的發展。未來,只有中國的各行各業都開始運用互聯網金融這個工具的時候,那麼互聯網金融的精彩大戲才開始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