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幾家赤道銀行啊
中國目前除了興業銀行之外 ,尚沒有銀行宣布採納赤道原則,全球也就六十多家金融機構宣布採納赤道原則
『貳』 工商銀行是否加入「赤道原則」中國有哪些商業銀行加入了「赤道原則」
工行沒有加入,中國只有興業銀行加入赤道原則。
『叄』 赤道銀行是哪家銀行,為什麼叫赤道銀行
「赤道銀行」是指已宣布在項目融資中採納赤道原則的銀行。截止2008年,全球加入赤道銀行的金融機構有60多家,其中包括中國的興業銀行。
赤道銀行 - 作用
1、採納赤道原則有助於銀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2、在推行赤道原則的過程中,銀行可藉此拓展和吸納優質的客戶和項目。
3、赤道原則主要適用於總投資1000萬美元及以上的新項目和現有項目的擴建與更新,而這些項目只佔銀行信貸業務中的少量部分,不會對現有業務造成沖擊。
『肆』 何謂赤道銀行興業銀行為何是赤道銀行
赤道銀行指宣布在項目融資中採納「赤道原則」的銀行。而「赤道原則」就是參照國際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續發展政策與指南建立的一套自願性金融行業基準,旨在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環境和社會風險,倡導金融機構對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盡到審慎性核查義務。
赤道原則(the Equator Principles,簡稱EPs)是2002年10月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在倫敦召開的國際知名商業銀行會議上,提出的一項企業貸款准則。這項准則要求金融機構在向一個項目投資時,要對該項目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並且利用金融杠桿促進該項目在環境保護以及周圍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2008年10月31日,興業銀行正式對外宣布承諾採納「赤道原則」,成為中國首家、全球第63家採納「赤道原則」的銀行機構。
目前赤道原則已經成為國際項目融資的一個新標准,在實踐中,赤道原則雖不具備法律條文的效力,但卻成為金融機構不得不遵守的行業准則,誰忽視它,就會在國際項目融資市場中步履艱難。
『伍』 為什麼興業銀行是中國第一家赤道銀行
「赤道原則」是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判斷、評估和管理國際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的行業標准。2008年10月31日,興業銀行正式對外宣布承諾採納「赤道原則」,成為中國首家、全球第63家採納「赤道原則」的銀行機構。
『陸』 中國建設銀行是赤道銀行嗎
中國建設銀行不是赤道銀行,只的赤道原則。 在中國建設銀行,一整套向"赤道原則"看齊、覆蓋全部信貸業務流程的"綠色信貸"政策正在建立。 2007年,建行組建了專門的"赤道原則"研究團隊,先後與國際金融公司、花旗銀行、日本瑞穗實業銀行等進行深入溝通和討論,從信貸流程、外部客戶和財務效益影響方面對建行實施"赤道原則"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實證性研究和分析。
建行的分析認為,實施"赤道原則",需要採取更高的信貸標准和法律法規、更復雜的信貸流程、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等,有較高難度。但建行表示,"赤道原則"作為一套科學確定、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過程中所涉及社會和環境風險的金融行業標准,契合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發展方向,認真研究並遵循"赤道原則",是建行的必然選擇。
目前,建行正積極開展相關實施准備研究工作,加快信貸政策與國際行業標准"赤道原則"的接軌,在項目融資業務的風險評估中充分考慮環境和社會風險因素,按照國際標准把控信貸資產的投放配置,確保貸款項目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方式運轉,努力打造一家最具社會責任感的綠色銀行,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各項要求。
『柒』 什麼是赤道銀行
「赤道銀行」是指已宣布在項目融資中採納赤道原則的銀行。截止2008年,全球加入赤道銀行的金融機構有60多家,其中包括中國的興業銀行。
赤道銀行 - 作用
1、採納赤道原則有助於銀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2、在推行赤道原則的過程中,銀行可藉此拓展和吸納優質的客戶和項目。
3、赤道原則主要適用於總投資1000萬美元及以上的新項目和現有項目的擴建與更新,而這些項目只佔銀行信貸業務中的少量部分,不會對現有業務造成沖擊。[2]
如果幫到你,請下面「滿意」一下的。
『捌』 興業銀行加入赤道銀行時間
興業銀行2008年7月1日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通過了關於申請加入「赤道原則」的議案。興業銀行由此成為首家公開表態將申請加入「赤道原則」的中資銀行。
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興業銀行」)成立於1988年8月,是經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2007年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601166),總行設在福州市。
開業三十年以來,興業銀行始終堅持「真誠服務,相伴成長」的經營理念,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全面、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截至2014年末,興業銀行總資產突破4萬億元,達到4.4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9.84%;歸屬於普通股股東每股凈資產12.86億元,較年初增長22.61%。全年營業收入1248.34億元,同比增長14.23%;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471.08億元,同比增長14.31%;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保持在21.19%的較高水平;已在全國主要城市設立108家分行、1435家分支機構;旗下擁有興業國際信託、興業金融租賃、興業基金、興業消費金融、興業財富和興業國信資產管理等子公司,形成以銀行為主體,涵蓋信託、租賃、基金、證券、消費金融、期貨、資產管理等在內的現代金融服務集團。
作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始終秉持「科學、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依法、穩健、文明經營,兼顧維護股東、客戶、銀行、員工以及社會環境等各方利益,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深受國際國內各界廣泛認可和好評。
所謂「赤道銀行」是指已宣布在項目融資中採納赤道原則的銀行。
赤道原則是參照國際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續發展政策與指南建立的一套自願性金融行業基準,旨在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環境和社會風險,倡導金融機構對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盡到審慎性核查義務。 這個原則確立了項目融資的環境與社會最低行業標准並將其應用於國際融資實踐中,在國際金融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成為各國銀行可持續金融運作的行動指南。
『玖』 興業銀行為什麼叫赤道銀行
「赤道原則」是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判斷、評估和管理國際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的行業標准,對製造業、化工、能源、基礎設施等62個行業在環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標准與解決途徑做出規范。全球五大洲已經有60多家銀行宣布加入「赤道原則」,不過在中國這一數字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
而興業銀行正在試圖成為「赤道原則」在中國的探路者。7月1日,興業銀行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通過了《關於申請加入「赤道原則」的議案》,授權高級管理層推進加入「赤道原則」的各項工作,更好履行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由此,興業銀行成為首家公開表態將申請加入「赤道原則」的中資銀行。
興業銀行這一舉動具有標志性意義。這家銀行為整個中國銀行業傳遞出這樣一個積極信號:在整個金融行業佔有絕對權重的商業銀行,已經逐步意識到應該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並且這種責任的承擔將具有可操作的實現路徑,那就是開始利用先進的金融技術來限制高能耗和高污染,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憑借在國內首創推出「節能減排項目貸款」,成功樹立中國「綠色信貸」先行者與倡導者形象後,興業銀行正向著綠色金融的縱深領域不斷探索。
『拾』 興業銀行為啥說是赤道銀行
作為一項企業貸款准則,「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參照國際金融公司(IFC)可持續發展政策與指南編訂。該原則倡導金融機構對於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問題進行審慎性核查。目前全球已有63家金融機構宣布採納「赤道原則」,項目融資額約佔全球項目融資總額的85%。現有成員中有25%是發展中國家的銀行,興業銀行是亞洲區內唯一一個非日本銀行。 IFC首席執行官拉爾斯·特內爾說,IFC將繼續為興業銀行執行「赤道原則」提供戰略性建議和技術幫助,以協助該行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優勢,並提高機構和客戶的長期價值。 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表示,與IFC前期的節能減排項目貸款合作,為興業銀行採納「赤道原則」奠定了基礎。截至今年9月末,興業銀行已投放總額約28億元的節能減排項目貸款。這些融資支持的項目可實現每年節約標准煤335.47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082.18噸。 來自巴西的「赤道銀行」代表巴提斯第 (Marcelo Campos Battisti)對《財經》記者解釋說,參與的銀行從「赤道原則」中可以享受到的一個實際好處就在於,通過和其他志同道合的金融機構的合作,可以幫助銀行提高甄別貸款風險的能力,「銀行借出的貸款所投資的項目現在看是有利可圖,但有可能下一年就會因為政府頒布了更嚴格的環保法例或者能耗標准,而被迫停產。我們認為,金融機構必須有這樣的眼光,而金融機構的股東們所重視的也應該是銀行長期的盈利能力而不是短期回報。」 作為銀行業自願性行業規范,「赤道原則」也經歷了一段發展歷程。2002年10月,IFC和荷蘭銀行在倫敦主持召開的九家商業銀行聯席會議,確立了「赤道原則」框架。 初期,「赤道原則」適用項目融資規模為5000萬美元,但考慮到門檻過高,2006年7月,成員銀行將其降低至1000萬美元。與此同時,在項目分類上更加明確地區分社會和環境影響評價,更加強調項目的社會風險和影響;承諾定期進行信息披露以增加項目的透明度。修訂從總體上提升了執行的力度。 對於「赤道原則」適用項目融資規模1000萬美元的標准,銀行業人士表示,對於國內銀行業而言這不是一個「硬線」。「只要按照『赤道原則』的標准去對信貸對象進行審查,融資規模稍低的項目都可納入其中。」興業銀行方面表示,目前該行逾1000億元中長期貸款中,與能效貸款相關的額度約三四百億元。興業銀行正按照IFC的相關要求,對項目融資范圍進行界定。 中國銀監會監管二部主任樓文龍和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楊朝飛,也對媒體表達了中國政府支持中國金融機構,執行與國際接軌的可持續發展行業規范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