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金融三性是什麼
新金融三性是流動性、風險性、收益性。
1、流動性:指金融資產在轉換成貨幣時,其價值不會蒙受損失的能力。
2、風險性:指投資於某種金融資產不能恢復它原來投資價值的可能性,風險主要有違約風險和市場風險。
3、收益性:指金融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給持有人帶來收益的特性。
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下,金融業架構中的「底層物質」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移動化、雲計算、大數據等大趨勢引發金融業「基因突變」。這種變化使得傳統金融業版圖日益模糊,促使傳統金融業務與互聯網技術融合,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與技術創新,產生出新的金融生態、金融服務模式與金融產品。
新金融監管原則
監管是金融生態圈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監管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央行、證監會、銀監會等,都不是生來就有的。歷史告訴我們,各種監管機構以及金融監管法律的產生,都是因為各種危機爆發後社會意識到了監管的必要性。
1、要在創新給社會帶來好處和保證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金融不是為了絕對的安全,只講安全的監管是偽監管。互聯網金融基於新的技術,解決了支付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將更多缺少徵信記錄或者沒有徵信記錄的人納入徵信體系,為數以百萬計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為上千萬的消費者提供了小而美的保險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金融的缺陷,成為中國新經濟的重要助推力量。我們在強調金融安全的同時,不能忘記金融監管的初心。
2、金融監管必須遵循金融的本質,探索適度監管、分類分級監管的模式。分類是指將金融分為支付、P2P、眾籌等細分行業。這些行業的風險本質不同,需要松緊不一的監管。
分級是指對於同一行業中的不同企業也要有所區別。在這個時代,金融的方式變了,監管的方式也需要創新。可能還需要協同監管,這也是一行三會統一的方向。同時要推動行業自律。
② 互聯網金融實施「備案制」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實行備案復制,一方面以便行政機關制進行事中事後的監管,另一方面就一定的具體行為提供相應的信息,以備第三人從行政機關查詢。備案之後,牌照監管將篩選出優質的網貸平台,至少凡是可以通過備案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多少是具備了不錯的合規性,在包括業務模式等各個方面也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進一步來說投資人如有一些疑問,也可以通過合規的平台尋找到答案,這些都會讓資產管理變得更為務實。
③ 發展互聯網+的必要性
「互聯網+」:是對傳統產業不是顛覆,而是換代升級
在通信領域,互聯網+通信有了即時通信,現在幾乎人人都在用即時通信App進行語音、文字甚至視頻交流。然而傳統運營商在面對微信這類即時通信App誕生時簡直如臨大敵,因為語音和簡訊收入大幅下滑,但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來自數據流量業務的收入已經大大超過語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聯網的出現並沒有徹底顛覆通信行業,反而是促進了運營商進行相關業務的變革升級。
在交通領域,過去沒有移動互聯網,車輛運輸、運營市場不敢完全放開,有了移動互聯網以後,過去的交通監管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戰。從國外的Uber、Lyft到國內的滴滴、快的,移動互聯網催生了一批打車拼車專車軟體,雖然它們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爭議,但它們通過把移動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改善了人們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車輛的使用率,推動了互聯網共享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排放,對環境保護也做出了貢獻。
在金融領域,余額寶橫空出世的時候,銀行覺得不可控,也有人懷疑二維碼支付存在安全隱患,但隨著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也越來越透徹,銀聯對二維碼支付也出了標准,互聯網金融得到了較為有序的發展,也得到了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
在零售、電子商務等領域,過去這幾年都可以看到和互聯網的結合,正如馬化騰所言,「它是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換代,不是顛覆掉傳統行業。」在其中,又可以看到「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對原有的傳統行業起到了很大的升級換代的作用。」
事實上,「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生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馬化騰表示,工業互聯網正在從消費品工業向裝備製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滲透,全面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業互聯網也在從電子商務等網路銷售環節向生產領域滲透,為農業帶來新的機遇,提供廣闊發展空間。
「互聯網+」推動新興產業地位升級
中關村下一代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建寧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互聯網+」的提法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出現在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是第一次。
張建寧表示,進入「十二五」收官之年,政府此前已經明確提出幾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更多的提法是「培育」,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但近兩年,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加速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更快融入到傳統產業、包括金融理財、打車等民生領域;以及家電等傳統製造業等等,PC互聯網時代升級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與兩化融合相結合會有更多看點。
在他看來,經過「十二五」信息技術的基礎打造,此次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對於「互聯網+」戰略的提出,正是站在這個新的戰略高度,來看待信息技術和傳統產業的「生態融合」的全新定位。
④ ( 26 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1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我國金融的壟
(1)我國金融體制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只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才能使我國金融業充滿活力,更好地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服務。(2分)打破壟斷,降低准入門檻,讓民間資本、外國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促進金融市場競爭,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有利於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3分)適度縮小利差,既可以降低其他行業融資成本,又可以促進金融業中間業務創新。(3分)發展惠普金融,讓商業銀行更好地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及其他金融服務,促進實體經濟發展。(3分)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維護金融安全。(3分) (2)人大要加強立法,監督法律實施,為金融業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3分)政府部門要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水平;履行經濟建設職能,推動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業市場化發展水平,加強市場監管,防範和及時化解金融風險。(6分)司法機關要獨立行使司法權,維護金融市場秩序。(3分)
⑤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如何認識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和監管的必要性 金融專碩考研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全面滲透到傳統金融業,許多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服務模式應運而生,擴大了金融服務邊界,同時也對傳統金融業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和影響,互聯網將促使金融業邁向一個全新的時代。互聯網金融具備互聯網和金融的雙重屬性,作為重要的跨界創新,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是其不可歸避的話題。本文介紹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以及國外和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詳細分析了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並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監管建議。 一、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互聯網金融是指藉助於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相結合的新興領域。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在於金融業務所採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於金融參與者了解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實質,通過互聯網為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更加便捷等特徵。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隨著網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新型機構不斷涌現,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經營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模式、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 (1)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狹義上是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非銀行機構,藉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採用與各大銀行簽約的方式,在用戶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間建立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自2005年網路支付在我國正式起步以來,第三方支付已取得長足發展,從運營主體劃分主要存在兩種模式:一是互聯網企業主導的支付賬戶模式,以支付寶為代表;二是金融企業主導的銀行賬戶模式,以銀聯電子支付為代表。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網路購物、網上支付和網上銀行的互聯網用戶分別達到2.71億戶、2.44億戶和2.44億戶,佔用戶總數的45.9%、41.3%和40.8%。2012年交易總額突破8萬億元,達到80163億元,同比增長31.7%。其中網路零售額超過1.3萬億元,同比增長67.5%,佔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3%。《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3)》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超過10萬億元。 (2)P2P網貸。P2P網貸英文稱為Peer—to—Peer 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又稱「人人貸」。P2P網貸是指通過P2P公司搭建的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雙方的匹配,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直接信貸模式。即由具有資質的網站(第三方公司)作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發放借款標,投資者進行競標向借款人放貸的行為。自2006年開始,國內P2P借貸平台陸續出現並發展。據統計,國內P2P平台從2009年的9家增長到2012年110家,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至少有132家P2P借貸機構。 國內P2P借貸平台成交額增長快速,2012年納入統計的16家P2P借貸平台成交額從1.94億元上升至16.97億元,增長了7.75倍。全年累計成交額達98.5億元,與2011年相比約有10倍以上的增長。人人貸2012年度貸款總申請額為18.4億元,但最後真正實現的成交金額僅為3.5億元,成交交易額占申請總額的19.02%,成功交易筆數占總申請筆數的16.54%。盛融在線雖然通過筆數約為56%,但大部分成功交易金額已佔至所有申請金額的96.74%,貸款審核未能通過主要有以下原因:信貸資料未能通過平台的審核、投資人稀少導致流標、由於借款人自身因素撤銷了借款標籌。 (3)大數據金融。大數據金融是指依託於海量、非結構化的數據,通過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化方式對其數據進行專業化的挖掘和分析,並與傳統金融服務相結合,創新性開展相關資金融通工作的統稱。運用大數據金融的典型企業是電子商務企業的巨頭阿里巴巴。阿里小微金融集團於2013年5月18日打造了一場融資盛宴:1.8萬家淘寶小賣家,2個小時內,分享了阿里小微信貸的3億元淘寶信用貸款,平均每個賣家貸款約1.6萬元。所有的貸款均在互聯網上完成,沒有任何信貸人員或是中介人員的介入,沒有任何一家小賣家提供擔保、抵押,所有的小賣家獲貸憑借的都是自身信用。 (4)眾籌(crowd funding),是指項目發起者通過利用互聯網和SNS(全稱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會性網路服務)傳播的特性,發動眾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資金、能力和渠道,為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進行某項活動或某個項目或創辦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的一種融資方式。和傳統的融資方式相比,眾籌的精髓就在於小額和大量,融資門檻低且不再以是否擁有商業價值作為唯一的評判標准,為新型創業公司的融資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國內知名的眾籌網站點名時間、點夢時刻等基本是創意籌資平台;而大家投、天使匯、3W咖啡、大家咖啡等則是創業股權式眾籌平台。 (5)互聯網金融門戶。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提供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信息,匯聚、搜索,比較金融產品,並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台。根據相關互聯網金融門戶平台的服務內容及服務方式不同,筆者將互聯網金融門戶分為第三方資訊平台、垂直搜索平台以及在線金融超市三類。第三方資訊平台是為客戶提供全面、權威的金融行業數據及行業資訊的門戶網站,典型代表有網貸之家、和訊網以及網貸天眼等。垂直搜索平台是聚集於相關金融產品的垂直搜索門戶,所謂垂直搜索是針對某一特定行業的專業化搜索,在對某類專業信息的提取、整合以及處理後反饋給客戶。客戶在該類門戶上可以快速搜索到相關的金融產品信息。互聯網金融垂直搜索平台通過提供信息的雙向選擇,從而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典型代表有融360、好貸網、安貸客、大家保等。在線金融超市匯聚了大量的金融產品,共提供在線導購及購買匹配,在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銷售的基礎上,還提供與之相關的第三方專業中介服務。典型代表有大童網、格上理財、91金融超市及軟交所科技金融服務平台等。 三、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 (1)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金融風險是指由單個或少數金融機構破產或巨額損失導致的整個金融系統崩潰的風險,以及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的可能性。而各種系統性風險一般是由經濟波動或制度破產等突發事件而導致的一連串金融機構重大損失、甚至破產以及金融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等惡性經濟後果,甚至出現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隨著金融市場脫媒(Disintermediation)趨勢的演進,融資方或者投資方不必須通過銀行、券商或其他金融中介進入貨幣市場或者資本市場來融資。在互聯網金融時代,由於互聯網金融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物美價廉的金融服務,因此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直接為投融資雙方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的同時,跟傳統金融業一樣也需要防範系統性風險。 通過對以第三方支付、P2P、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以及傳統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研究,總結出互聯網金融的系統性風險主要具有四大特點:一是系統性風險是針對整個系統或者全局的功能產生影響或者破壞,而不是針對某一機構或者局部;二是系統性風險具備非常強的蔓延特性或者傳染性,將風險傳導給毫不相乾的第三方並讓其承擔損失;三是系統性風險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系統性風險對金融機構和整個金融市場或者實體經濟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四是互聯網金融的基因在於其技術領先性和業務發展的高效性以及支付系統的快捷性,因此必須要防範系統性風險快速傳播的可能性。 (2)流動性風險 一是金融產品的復雜與創新。21世紀以來,IT技術支持了包括金融業的發展,金融創新與金融衍生品不斷發展,金融市場不斷出現各種復雜的新型金融產品,如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s,CDS)、中介渠道融資(Conit Financing)和其他結構性產品。這些產品當中很多面市時間不長,缺乏歷史數據,銀行難以全面了解和評估其風險特性;且其交易欠活躍,價格波動性強,流動性風險高;一般都具有高杠桿率,對銀行資金頭寸的影響和風險暴露往往具有放大效應。互聯網金融也進一步創新了金融模式和豐富了金融產品種類。二是融資渠道改變。由於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各類理財產品火爆,銀行存款大量流失,動搖了其零售存款基礎,增加了波動性,改變了期限結構,許多銀行開始轉向資本市場尋求新的融資渠道和方式。在這一背景下,全球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加依賴批發市場工具,如商業票據、可交易存單及其他貨幣市場產品,更加依賴同業拆借市場。相對於零售存款,資本市場產品更易受到風險事件傳染的影響,波動性更高,周期性更強,因此增加了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難度。這也應引起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的高度重視。三是支付系統的發展與變革。實時全額清算系統、證券交易的交割結算系統、外匯交易的連續聯接清算系統等更為快捷和先進的支付和結算系統的發展,降低了同業拆借帶來的信用風險,但同時對抵押品及支付時間提出了更高要求,進而增加了銀行當日流動性風險管理壓力。加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普及,手機金融、網路金融等業務越來越普及,網上支付與移動支付越來越普遍,對流動性風險管理提出了挑戰。 (3)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企業所面臨的信用風險與傳統金融機構一樣,都可能會面臨借款人不按期還款或者不還款的違約風險。常見的比如P2P網貸,在不是單純提供平台的P2P網貸模式當中,信用風險就是要防範的第一風險,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中對於借款人資質的審查,可能更多是通過線上模式,通過信用記錄等來審查評估借款人的信用來放貸。在傳統商業銀行貸款中,基本都是通過線下模式,多是抵押貸款或者質押貸款,而對於互聯網金融更多的可能是無抵押和無質押貸款,比如阿里小貸,很多貸款就是針對商家的無抵押信用貸款,即有資質的商家為應對進發貨等流動性緊張從阿里小貸拆借一部分資金用於周轉,這種貸款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就是商家的信用問題。但是阿里有比較好的應對信用風險的措施,一個是貸前的資質審查及信用評分,另一個是貸後針對借款人預期不還款的催告直至通知借款人上下遊客戶其違約行為的信用追款辦法,這都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發生信用風險的概率。 (4)技術性風險 一是計算機系統、認證系統或者互聯網金融軟體存在缺陷。如果互聯網金融軟體沒有足夠的防火牆和防禦體系,比較容易被病毒或者其他不良分子所攻擊而造成技術性風險。此外,計算機硬體也容易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軟體和數據信息易受計算機病毒的侵擾以及非授權用戶的復制、篡改和毀壞。二是偽造交易客戶身份。雖然互聯網金融軟體和硬體足夠強大,但互聯網金融時代突出的特點就是計算機硬體和軟體技術是在不斷發展變化過程中的,尤其是當互聯網金融面臨偽造者的技術性風險時,即攻擊者盜用合法用戶身份信息,以假冒的身份交易,實施金融詐騙。如果客戶身份信息在客戶操作使用環節或通過互聯網傳輸時安全保密措施不力,或身份認證體系存在安全漏洞,可能導致不法分子偽造身份進入系統進行金融欺詐或惡意攻擊。三是未經授權的訪問。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性風險還包括未經授權的訪問。主要是指黑客和病毒程序對網上銀行的攻擊。特別是目前針對網上銀行的木馬程序、密碼嗅探程序等病毒不斷翻新,通過盜取客戶資料,直接威脅網銀安全。 (5)操作性風險 以第三方支付、P2P、眾籌、信息化金融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以其方便快捷、跨時空、低成本、全能化經營等特點,受到廣泛歡迎並得以迅速發展。高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在促進金融業經營轉型和服務創新的同時,也可能會衍生出一系列操作風險。操作風險是指由於不當或失敗的內部流程、人員缺陷、系統缺陷或因外部事件導致直接或間接損失的可能性。這些風險因涉及面廣、可控性小、關聯性強,是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面臨的主要風險。因此,有效防範操作性風險已成為互聯網金融穩健發展的關鍵。 (六)法律風險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首先要關注宏觀及金融政策以及法律制度,防範政策和法律風險,在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同時避免踩到紅線。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更多是無紙化的交易與支付,電子貨幣的交易特點和電子貨幣系統運作過程的法律框架不完善可能會給具有合約權利和義務的參與機構帶來不良影響:一是商業法規存在某些空檔或不適用而難以解決合同各方之間存在的爭端。由於電子貨幣才剛剛興起並處在迅速發展時期,現存的法律法規不可能涵蓋電子貨幣運作和交易各方的爭議和糾紛。二是互聯網金融的電子貨幣的匿名性,C2C的交易方式及單個交易難以追蹤等特徵為洗錢、逃稅等犯罪活動提供了便利。 四、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1)系統性風險監管 在互聯網金融監管方面,系統性風險作為最重要防控對象的金融風險,效率理應也是監管系統性風險的首要目標。金融風險的監管最主要的目的或者唯一的理由是最大化經濟效率,因為效率不僅僅是傳統金融機構追求的首要目標,也是互聯網金融追逐的目標。監管缺位將難以預防或內化由系統性風險所引發的外部性,因為金融監管也是僅能保護銀行自身而非整個銀行體系的穩定。且在互聯網金融體系中,系統性風險更多源於金融機構的「親經濟周期性」,所以互聯網金融監管也要考慮逆周期金融監管,即在經濟繁榮時期提高對金融機構凈資本、撥備等方面的要求,而在經濟蕭條時期則適當降低凈資本、撥備等要求。互聯網金融的系統性風險進行監管不僅適當而且必須,效率和穩定是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重要目標。 (2)流動性風險監管 一是完善風險管理架構和提高管理效率。將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納入董事會風險管理框架之中;專設部門處理管理復雜產品的交易記錄和文檔,並確保各交易部門的資產組合狀況。監管部門應要求金融機構制定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實施壓力測試,做好流動性應急安排,定期提交相關報表等。二是壓力測試和流動性應急方案。壓力測試的假設應包括大范圍的市場動盪的影響,如新興市場危機、資本市場逆轉、國家危機、清算體系癱瘓、系統性沖擊等,要將個體沖擊和市場沖擊相結合。三是央行的支持。從歐債危機遲遲未解可以看出歐央行缺乏最後貸款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央行的最後貸款人職能不僅是維護流動性的重要防線,而且是金融危機期間避免恐慌,防止危機蔓延的重要力量。盡管使用央行的應急貸款標志著銀行金融機構流動性出現問題會對銀行金融機構聲譽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其他機構會收回信用額度並減少對該行的風險敞口,進而進一步加劇融資壓力,但是在危機時刻央行的支持是防範流動性風險和維護銀行體系穩定的重要手段。 (3)信用風險監管 我國目前處於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發展階段,在我國加強信用風險監管要將加強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和強化對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的監管,從健全互聯網金融機構組織架構、清晰職責邊界、科學發展戰略、價值准則與良好社會責任、有效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合理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入手,推動互聯網金融機構建立科學決策、執行、監督、激勵約束機制。所以,對風險監管的關鍵是從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和規范管理制度入手。健全金融機構內控制度,提高內審獨立性。通過多方式聯合督導金融機構深入整改內控建設的薄弱環節,不斷加強風險管理和內審稽核體系建設。深入整改內控管理缺陷、強化執行力、提升內審有效性,為防範風險奠定堅實的內控基礎。 (4)技術風險監管 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已將信息科技風險監管納入審慎監管整體框架。明確信息科技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應用體系建設、電子銀行發展、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數據治理等重要領域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戰略。建議採取以下監管措施:一是成立諸如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風險管理高層指導委員會,來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機構信息化建設與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工作的研究、指導、協調;二是制定信息科技非現場監管工作規程,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風險評估、評級指標體系,持續開展單家機構、重點領域以及行業整體的風險評估與趨勢分析,及時通報、警示風險,推進標准化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提升信息科技監管有效性;三是建立對網上金融機構安全常態化的檢查機制,開展信息安全專項檢查,利用多種技術手段開展金融機構互聯網信息系統安全性測試,主動偵測防範網上金融風險國;四是與國家信息化、信息安全等部門建立快速處置、打擊犯罪的應急協調機制,加強信息共享;五是對網上銀行、電子匯兌等領域的欺詐風險,及時印發風險提示,幫助金融機構和公眾提高安全意識。 (5)操作性風險監管 一是強化重點領域風險防控。重點排查信貸領域違規操作等風險隱患。組織金融機構開展財政賬戶專項排查工作;全面排查互聯網金融可能存在的操作風險;部署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借名、假冒名貸款專項整治工作;防範互聯網金融企業的P2P網貸等領域可能存在的操作風險。二是細化案件防控長效機制建設要求。提高對金融機構案件及相關風險的識別、預警和處置能力。引導金融機構提高案防工作質量和內控執行力。探索案件與資本監管掛鉤,將案件防控納入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全面風險管理。三是運用系統內部的案件防控聯席會議制度,對案件高發、多發的重點機構和業務環節進行專題輔導;注重案防督導與調動內審稽核力量相結合,密切與財政、審計、公安等部門溝通配合,加大金融機構案件移送力度。 (6)完善相關的金融監管法律 首先要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互聯網金融法律環境完善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明確各個模式的法律定位以及監管主體,釐清監管職責,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第二要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互聯網金融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方式開展創新金融業務,其覆蓋范圍較廣、社會影響較大,若發生惡性事件社會危害性也較大。建議根據互聯網金融不同模式的特性以及運營方式,探索實施通過設立審批或備案制,設立資本金、風險控制能力、從業人員資格等准入條件,並對同一模式中不同業務種類實行不同標準的差異化准入要求,排除不適格企業。優勝劣汰是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力法則,只有引入退出機制,及時清除不適格企業才能促進互聯網金融產業的良好發展。第三要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隨著互聯網金融產業的不斷發展,央行應加強對產業的研究,逐步完善立法,填補法律空白。法律制度還應做到與時俱進,對部分嚴重落後於社會經濟發展,阻礙新興業態創新的制度應勇於改革。
⑥ 如何理解將系統性重要影響的互聯網金融納入宏觀審慎
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已具有系統重要性影響,需要防範順周期波動和風險的跨市場傳染。 除了探索將互金業務納入MPA,央行還提出了其它四項互金方面的意見: 一是加快完善互聯網金融安全等方面的政策 體系,建立互聯網金融技術行業及國家標准,制定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金融數據安全使用管理辦法,構建 維護互聯網金融安全的技術體系。 二是按照「分類控制,分照管理」原則,加強監管協調聯動,建立健 全互聯網金融的准入、退出機制和運行規范,為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三是充分發揮中國 互聯網金融協會與地方協會的作用,強化行業自律管理,搭建統一、公開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平台。 構建以商業銀行作為第三方資金託管的機制,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體系,切實加強互聯 網金融投資者權益保護
⑦ 互聯網銀行的概念及特徵
摘要
互聯網銀行有如下特點:
⑧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如下。 1、對於金融監管,就是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讓市場參與者自覺、自發地服從管理。這種管理形式在理想的市場狀態下可以更好地實施,但在非理想狀態下,市場參與者不會那麼容易服從管理。在很多情況下,由於缺乏金融監管或監管行為,市場參與者之間沒有公平的競爭環境。為改變現狀,利用信息時代的產品,互聯網理財應運而生。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管理還不是很嚴謹,市場參與者的數據信息偶爾會出現錯誤。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金融監管部門不能完全放任市場發展,應及時監管。 2、對於市場參與者而言,能否在市場不可預測的情況下保持理性,成為金融監管的主要原因。許多個人行為通過銀行信貸完成高風險的金融投資。但是,這種行為畢竟不屬於集體信用。互聯網金融監管對其個人行為的判斷會存在一定的誤差。盡管互聯網會通過其個人數據系統地分析個體,但互聯網在分析人性方面仍難以預測其變化。而且,一個人的思想無法控制集體思想。在國內傳統中,少數服從多數。 3、這種習慣下的人習慣性地做出決策,卻得不到集體的認可,從而在參與市場的過程中被整個企業否定。互聯網理財無法了解它,也無法判斷其投資行為[1]。除了上述之外,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監管也源於其不穩定性。眾所周知,不少新聞報道稱某金融平台負責人攜款潛逃。各國提醒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十分必要。 4、一些互聯網金融在其營銷過程中為人們規劃了一個極其美好的未來,這與實際情況根本不符,導致很多人被蒙蔽,對平台充滿期待。那麼,平台遭受風險後,根本沒有承擔風險的資本,將面臨破產。投資者也很難收回資金,這將深深地傷害到許多參與者。而且,在互聯網金融行為中,很多人都是非理性的,他們在非理性的情況下做出的投資行為欺騙了自己。因此,市場監管部門必須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付諸實踐,讓監管力度大的市場參與者回歸安全的投資環境。
與互聯網金融必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拉取融資
發布:2025-01-10 09:32:31
瀏覽:464
華能融資
發布:2025-01-10 01:03:57
瀏覽:930
四川信託應屆生
發布:2025-01-10 00:52:50
瀏覽:966
華信信託地址
發布:2025-01-09 08:09:31
瀏覽:865
單小鋪融資
發布:2025-01-09 08:03:49
瀏覽:808
撿人融資
發布:2025-01-09 03:32:22
瀏覽: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