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在哪裡
1月2日,支付寶發布2017年全民賬單顯示,支付寶用戶已達5.2億,其中,移動支付佔比為82%,創下新高。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巨變:不帶錢包出門已成為中國人的新習慣,並成為世界的新時尚。
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正在促進金融基礎設施的快速完善。12月27日,人民銀行網站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的通知》等通知,央行明確規定,自2018年4月1日起,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必須通過人民銀行清算系統或者合法清算機構處理。
銀聯是合法的清算機構,然而作為商業銀行銀行卡跨行交易清算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網路支付大都不走銀聯轉接清算,或自行其事、直聯銀行,如支付寶,或通過接入銀行或合法清算機構,實現跨行交易清算。而央行規定: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路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
「網聯成立以來,各家支付機構都進入了斷直聯的過程,但從進度上來講,並未達到預期。備付金集中人存管進度提速,使得備付金失去了作為存款的談判價值,也失去了獲取通道的籌碼。」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向經濟觀察網記者稱。
無數據,不金融。隨著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創新和發展,信息的重要性正在凸顯,然而,一方面央行徵信中心未能覆蓋到的個人客戶金融信用數據納入,構建國家級的基礎資料庫刻不容緩, 另一方面,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首批8家試點個人徵信機構均未能獲取牌照,「信聯」的成立或能進一步規范互聯網金融。
「我們現在的互聯網金融,由於數據不科學、不安全,國家正在開始規范,下一步升級版的互聯網金融是什麼?毫無疑問,需要新巨資驅動,需要新數據推動,離開這兩點,新金融無從談起。」中潤普達(集團)公司聯合創始人稱。
信聯呼之欲出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規模更大,在一些技術領域比如支付處置能力等也更領先。這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市場空白大、技術發展快和監管相對寬容。」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認為,大數據分析技術在美國FinTech 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FICO分雖然明確易懂,但仍然不足以滿足信用評估的需要。很多FinTech 公司沒有大數據可分析,受「公平信貸」條款的約束,不敢把一些可能有歧視嫌疑的數據用於分析信用, 比如年齡、性別、種族、大學等等。而沒有大數據分析做支撐,一些FinTech公司的競爭優勢就僅限於運營流程或者市場定位。
相對於美國金融科技公司謹慎地抓取對大數據信息,中國的公司相對大膽。12月28日,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個人信息保護年度報告》顯示,在歷次測評中,平台隱私政策透明度的分布都是陡峭的金字塔型,即透明度高的極少,透明度低超過總數的80%,互聯網金融類和購物類的佔比甚至高於90%。並特別指出,互聯網巨頭生態圈建設帶來用戶數據共享安全問題,也非常值得關注。隨著互聯網巨頭不斷並購和布局上下游周邊業務,勢必涉及到與第三方或者關聯公司進行數據共享。而過程中,企業是否徵得用戶同意?用戶是否充分知情?數據是否去標識化?
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實實在在地滿足了實體經濟的一些需求,在助力普惠金融發展方面的作用尤其明顯。 同樣,如果對數據管制過嚴,大數據分析就無從談起,但如果聽任商業機構任意侵犯個人隱私,也會釀成嚴重後果。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在創新和監管的追趕游戲中,金融創新似乎永遠總是跑在前面。但我認為監管不能落後太久,也不能落後太遠。在金融科技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適度平衡,實現監管、創新、再監管、再創新的動態博弈和良性循環。
「信貸領域。其中包括了徵信,甚至是說大數據徵信,中國現在這塊能夠有的徵信數據不是很多,而且之前是比較隔離的,比如說阿里、京東、騰訊他們之間的徵信數據存在一些隔閡,不能夠像美國一樣無縫隙的互相交換數據。」2017年12月20日,北京財鯨信息技術聯合創始人王蓁在中譯語通年度峰會上表示,徵信能夠直接帶來的大數據的收益是可見的,降低預期率,個性化利率,中國目前沒有任何一家能夠做得很好。
正是由於徵信市場的「數據孤島」現象嚴峻,構建一個國家級的基礎資料庫,並實現行業的信息共享變得很有必要。
去年末,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會2017年第四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協會參與發起設立個人徵信機構(簡稱「信聯」)的事項,已經確定名稱為「百行徵信」,並將於近期正式成立。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方面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具體消息由金融監管機構對外發布,而監管部門反饋目前尚沒有最新消息。
據此前消息,「信聯」的組建參與機構,包括了芝麻信用、騰訊徵信、前海徵信等具有強大數據源的機構,具有非常豐富、穩定並可持續獲得數據的入口,通過這些豐富的數據,「信聯」可以對用戶進行精準的定位。一旦形成這種定位,就會對用戶行為形成一定的約束,進一步控制「老賴」行為的發生。
「歐美的數據有70%是結構化數據,金融數據與結構化數據聯系非常緊密,而中國金融市場中70%的風控數據來自於非結構化數據,這成為整個金融大數據和金融人工智慧方面最為根本性的問題,只有突破這個技術,才可能實現中國金融市場、機構的成功。」杜小軍稱,現在的互聯網金融,由於數據不科學、不安全,國家正在開始規范,下一步升級版的互聯網金融需要新巨資驅動,需要新數據推動,否則,新金融無從談起。
②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是基於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開展的金融活動,是互聯網和金融的跨界與融合,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結果。不能簡單等同小微金融,更不能等同P2P,要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互聯網金融,特別是從創新支持和證券市場來研究推動。它不是互聯網顛覆金融業,而是互聯網出來之後,拓展了金融的空間,使金融的業態發生了改變。
互聯網金融有兩種演進路徑,卻是「殊途同歸」的。一種是從金融機構出發,吸收互聯網技術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務;另一種是互聯網企業向金融機構靠攏,藉助互聯網技術提供創新的金融模式。也就是說,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既包括了互聯網企業「淘金」,也包括了金融機構「觸網」。現在,二者正同步進行中。
同時應從四大觀念來審視互聯網金融:第一,要從「大歷史觀」看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不是今天突然冒出來的,互聯網技術一經出現就與金融創新結合在一起。如證券交易所很早的時候就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易;中國的上交所、深交所很早就用上了互聯網技術;中國銀聯也是互聯網金融早期的成功範本。
第二,互聯網金融在互聯網1.0時代有,今天2.0時代有,將來3.0時代還會有。因此,應從「大網路觀」來看,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生態環境下才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所以互聯網金融充分發揮了網路的跨界、顛覆,其淵源與整合,風險與低價會改變我們的金融生態。
第三,從「大金融觀」看互聯網金融。從我們的「銀政保信基」可以看出跟互聯網接軌的方式,同時我們的民間金融從民間借貸到私募股權基金再到信用管理調查等,一系列金融創新都可以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與互聯網結合的金融產品、模式等。
第四,要從「大文化觀」來看。互聯網金融不僅是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金融領域,最重要還是以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精神來改造金融體系的運行方式,現在我們談的大多是互聯網技術、產品等,這遠遠不夠。我相信,在互聯網3.0時代,對金融業的改造會更加徹底。
互聯網金融的火爆,是否可從側面反映出銀行服務的不足?
專業人士認為:傳統金融行業的互聯網服務沒有滿足廣大老百姓的需要,80%的老百姓把錢存在銀行里,卻只讓20%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務,剩下80%的人根本享受不到。因此,為廣大的普通人提供金融服務成為金融改革要解決的最大問題,而互聯網金融能快速使用戶群聚集,並通過支付環節,為老百姓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技術創新驅動的東西,技術是基礎。風險管理技術、信息技術、法律技術(即專業的法律顧問和法律工作人員)是成就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技術。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創新模式,這個創新的基礎是現有的法律框架、職權范圍和技術條件。
③ 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趨勢咋樣
來自小微金融、供應鏈金融的利潤爭奪
在電商領域,已經形成一批以天貓、京東、當當、唯品會為代表的各類平台運營商、垂直電商,在零售領域更有淘寶商城。10年間,中國的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領先者,「網購」已經全面走進我們的生活。與此同時,隨之而來的金融需求應運而生。今天阿里金融不再遮遮掩掩,京東也已經開始布局供應商、賣家金融,其用戶優勢、數據優勢、物流優勢整合後的優勢直指銀行小微金融、供應鏈金融,分化、爭奪銀行利潤的格局已經形成。
未知是最大的機遇
未知是最大的機遇!據悉,國內百貨巨頭「王府井」已與「微信」結為戰略聯盟,傳統百貨與互聯網電商這對冤家,在移動互聯面前,只有走「競合」之路。銀行現在還沒有真正體會到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兵臨城下」的痛楚,但越是這樣,我們也應該警惕。金融涉及每個人,在與互聯網共同成長的新型消費者面前,如心存僥幸,有些銀行或許會被曾經自大所擊垮。
證券投資領域天翻地覆
在證券領域可能會發生一些新的變化,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可能引起證券業激盪的一面。今後,也許一個「大咖」只需要一個「公眾微信號」,用最簡單的「跟我學炒股」的方式,引發個股的起起落落,使監管更加困難;傳統經紀業務收入將逐步被稀釋,證券公司都會以各種方式,依託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形成更多的資金留存;在資管領域踢開銀行渠道、獨立打造新的銷售方式。基金公司會以極大的熱情擁抱移動互聯,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銷售成本,二是可以聚集過去難以想像的資金。基金本身就有好些品種,今天「貨幣式基金」火得一塌糊塗,誰又能夠保證資本市場回暖之日,偏股型或股票型基金,依靠互聯網這樣的方式,不會殺他個天翻地覆。
④ 互聯網金融有利有弊,手把手教你如何趨利避害!
互聯網金融隨著經濟的發展應運而生,在沖擊傳統經濟的同時,也在帶領著傳統經濟轉型,以便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兩極分化的趨勢讓許多投資者更加摸不透互聯網金融是什麼,只能望而卻步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究竟什麼是互聯網金融,到底該怎麼進入這個領域?
對比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可以了解互聯網金融的真正內涵。傳統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空間的價值交換,它的大部分交易都是通過中間環節使三方都獲利,比如房貸、車貸等。互聯網金融則是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的結合,它的中間環節被互聯網替代,將需求和供應直接匹配,成為經濟學上最原始、最優化的資產配置。
傳統金融因其金融鏈條過長有很多的痛點:資金的供給端和需求端難對應。比如現在國內很多微小企業雖有還款能力,但也只能通過民間借款進行融資。這個問題是一個悖論,因為任何一個企業在生產經營的起步階段,都沒有原始積累,只能通過錢來進行投資,然後產生效益。融資需要對等的抵押物,但多數處於起步階段的企業都滿足不了這個條件。
於是各種各樣的金融中介機構誕生了,融資、租賃、保理、信託機構等,以幫助銀行,幫助借款方和貸款方進行資金交易。
但很多中介機構都處在錢難以收回的尷尬處境。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比如現在信貸危機嚴重的鋼貿行業。鋼貿行業的危機來源於一個鋼貿老闆用同一個標的進行兩次融資,但兩個銀行都沒能發覺,最終造成巨大損失。
這裡面存在著什麼問題呢?
首先,銀行很難標記某些實在抵押物,以表明這個貨物已被抵押。
其次,鋼貿老闆的貨物用於抵押後,他的金錢來源就被切斷了,收益也無從談起。所以借款方既對這筆錢的用途並不明確,也難以保證錢能按時收回。
風控的難度變大和信息的不對稱迫使借款方引入更多的中間機構,以便把握項目的真實性、可控性,以減少意外發生後的損失。
但更多的中間機構介入,就會使得信息不對稱更加嚴重,這就帶來了金融流通的惡性循環。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它的信息科技屬性決定了它能低成本或零成本地復制與傳播信息技術,從而達到我們直接匹配資金需求方和供給方的目的。如P2P平台以互聯網數據為基礎,讓借錢人直接與資金需求者交易,並用累積數據進行風控。
第三,傳統金融中,公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體部分。一般由國家或中央銀行進行強烈的信用背書組成。而現在,互聯網金融正逐步用能進行信用背書的區塊鏈技術來替代公信主體。比如全網公開的記賬本中,每一筆賬都在此區塊上記錄,而不儲存於任何一個以中央為主體的賬薄上。且這個區塊完全對公眾開放,公眾可對其進行監督檢查。
這樣的信用背書,使得這一部分資金無需銀行監管和人工審核,進一步降低了信用的成本。信息的真實性和不可更改性更強了,信用效益也更強了。
第四,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地進行價值交換,是不斷地去中心化的過程。它建立在一個基礎協議之上,在這基礎協議上的人和主體都是市場主體,從而進行價值交換、等值交換。現今去中心化正在不斷發生,比如有了uber,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計程車公司;有了P2P,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銀行;有了自媒體,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記者。當初因為信用的缺失所要建立的中央機構,也隨之不斷瓦解。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不同,主要在於資金量調和與風險控制上。互聯網金融鏈條更短,可使利益在資金的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進行直接分配,讓供給方獲得更高收益、需求方能籌集到成本更低的資金。
其次在於風險控制上的不同,互聯網金融通過借貸方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來進行風險把控。比如上文的鋼貿行業。互聯網金融直接以它賬務上的數據作為依據。任何一個環節:比如貨物銷售狀況不好,都能更快知道,並進行阻止和干預。但在目前的國內,由於徵信體制的不完善,還有一部分互聯網金融是基於抵押物的。不像借用了美國三大評級機構的lending club(全球最大的P2P網貸平台),它的風控依靠的是強大的徵信體系,在中國是沒有的。但很多機構都開始慢慢地將數據作為核心價值,以數據產生信用,信用產生價值。這也是很多互聯網公司需要的地方。
了解互聯網金融的內涵後,我們該如何借用它,進行資產管理呢?
互聯網金融是基於點對點的借貸,這就意味著去中間化,需求和供給間沒有任何中間機構,可直接匹配。在國內,創新使得「點對點」變成了「人對人」。也就是個人對個人間的貸款,如人人貸。一方面解決個人理財需要,另一方面解決企業融資需要。對於後者而言,這筆資金較大,個人無法進行直接投資。這就有了peer to peer加眾籌的方式:眾人籌錢借給企業。就成就了P TO B( peer to business)的理財途徑。如余額寶,余額寶將個人閑置資金交給專業基金機構打理,把錢放在安全性高、流動性強、且收益率較低的債券中,獲得收益。
這種P2P的投資方式就是我們踏入互聯網金融的基礎。
一般情況下,P2P的安全保障分為三大塊:一是保險公司的保障;二是風險准備金,保證壞賬有風險准備金進行對付;三是資金監管或者託管。
這三方面的實質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
保險公司的保障,主要針對賬戶的資金安全,比如密碼丟失或盜竊密碼等問題,並非為壞賬或意外保證。
風險保證金是在平台上產生逾期或壞賬時,能彌補這部分逾期和壞賬的准備金。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存款證明,存提自由,並不會提供太高的風險保障。
資金監管、託管和存管呢?
監管指的是專款專用。但如果平台一開始就是做虛假標的的話,這一部分的風險就無法把控。
存管是把平台的資金賬戶和客戶的資金賬戶分賬戶管理,也就是平台的風險保證金或流動性資金不能跟借款、貸款賬戶一致。2016年7月p2p監管條例中也明確表明要提出銀行的存管。同樣的,如果有任何的虛假標的出現,銀行也無法進行風險保證。
託管是指安全保管委託投資者的資產,履行託管人相關職責的業務。這是最嚴的一部分,因此現在很少有銀行願意對資金進行託管,即使平時比較激進的平安銀行,在資金託管方面也比較遲滯。但資金託管、銀行資金託管始終是大勢所趨,因為這能從根本上保證平台的合規性。比如淘寶成立時為解決賣方買方信任問題而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
三大保障不管用,還是需要我們慧眼識金,用「三看」來明晰平台情況。
第一,看平台資金有無監管;第二,看平台模式是否合規;第三,看平台的運營情況,主要包括兩點:一是標的是否分散,一般借款人或借款金額越分散,平台風險就越少;二是平台對於標的信息的披露是否真實、透明和清晰。這部分信息的真實披露,可減少平台虛假標的嫌疑,也能證明它線下盡調做得盡職盡責。
總而言之,當投資者看到一個平台有各種各樣的風險保證金,且資金監管用了一些晦澀難懂的詞彙時,這個平台就有風險了。標的的介紹看不懂或者不了解時,也要注意考量平台的風險。
根本上講就是:遵從投資最基本的原理,即利率與風險永遠成正比。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有利有弊,我們要趨利避害,就得深入了解其中原委。這樣我們才能在這片藍海中獲勝,而不會「溺水」。
⑤ 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壯大發展,與之相伴而生的問題也頻頻浮出水面。一時間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被提上了日程。
今年的兩會,互聯網金融第四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要求「高度警惕風險」。前幾天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了《互聯網金融報告2017》,再一次強調「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和規范發展」。2017也因此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元年」。談及互聯網金融,合規是未來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正是一個真心實意要做互聯網金融的平台首要考慮的事情,不斷完善自身,用實際行動給投資者帶去信心。正如浩祿金融董事長凌正一直所提倡的,「合規是我們平台發展的基石,我們作為一個誠信企業,『真誠為每位投資者提供真實高效的投資產品和切實可行的投資建議』是我們的行動宗旨,投資者的信賴是我們最終的追求。」
對於互聯金融的合規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行業「亂象叢生」的相關問題。這就需要相關監管部門合理地運用監督手段和行業自身自律行為的提高,缺一方努力,互聯網金融都沒辦法真正做到大眾眼中的合規。然而前些年的「亂象叢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多點耐心,要給真誠做互金的平台一些時間,不管是投資者還是業內同行,都要正確合理地運用監督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更多的平台健康發展,整個行業也才能規范起來。
互聯網金融這幾年的快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隨著投資者教育和普惠金融理念的日漸滲透,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投資理財的行列中,一時間理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的地方,所帶來的影響整體上是向上的,但互聯網金融它跟其他的行業一樣,在發展中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我們不能單純的因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說作為一名合格的投資者,應該是理性的看待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不能盲目追隨他人,以別人的視角看待問題。而是用專業知識武裝頭腦,用自己的智慧和感知去理性分析然後做出判斷,才是「避雷」的最根本途徑。
所以說,無論你是業內人員還是投資者,都應該「正確看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問題,共同維護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合規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互聯網金融朝著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
⑥ 互聯網金融創新將怎樣改變中國
2014年第四季度,波士頓咨詢公司在一份報告中稱:預計到2020年,中國通過互聯網金融實現的資金投資、理財覆蓋率將會從目前只佔人口的3%增長到25%~30%。
這一數據的重要支撐依據之一,正是源於近兩年來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大爆發」。2014年全年至少有38 家線上P2P平台完成融資,涉及資金在40 億元以上。零壹財經估算,國內P2P借貸行業2014全年的交易規模約為2500億~3000億元,是2013年1100億元的2~3倍。如果加上大量難以統計的線下平台、通道型業務,整體交易規模可能超過4000億元,貸款余額超過1500億元。
熱得發燙的新概念對中國經濟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這種創新將在哪些方面引領行業、產業乃至中國經濟的發展?
在2月7日舉行的「經濟新常態下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經濟學家溫元凱,和君咨詢高級合夥人、金融事業部總經理柳二月,高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姜麗勇以及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等業內人士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互聯網金融 不僅推動金融變革 更影響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樊綱:現在我們談得最多的是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這個新常態一方面是我們的整體經濟形勢雖然風險還在,但總體上已經進入平穩狀態,另一方面就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如何利用好新技術、新的商業模式是「新常態」時期維持經濟平穩發展的一個關鍵。
互聯網是一個關鍵技術,現在我們提的更多的是互聯網產業,但長遠看物聯網的構建將打通實體商業和虛擬經濟。例如租賃行業,構建起了物聯網,將閑置的設備就能有限利用起來,在這個基礎上,物聯網上伴隨著數據的實施流動,能夠隨設備的閑置情況和市場需求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和匹配設備的擁有者、設備的使用者之間創造出新的應用場景,這就創造出了新的業務機會。這在不少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尤其有意義。
e租寶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最大的突破是通過新的信息技術,降低交易雙方的信息成本。在這個意義上,互聯網將改造我們的傳統,改造我們的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當基本製造產品的需求滿足後,將促成產業結構的調整,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延伸出的需求,這將拉動中國經濟長期性的結構調整。
黃震:很多人熱衷探討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但其實模式不重要,創新思維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要看趨勢,而不是看模式,當然現在已有的模式,例如:P2P網站、眾籌、股權眾籌和預售款眾籌,這些融資租賃的戰略產業平台蘊藏著非常廣闊的創新空間。
過去30年大家把資金投入到購買資產,投資,變成一大堆資產,所以怎麼樣讓資產再釋放流動性出來,是當前互聯網金融能做的一個非常大的貢獻之一。鈺誠集團做的把融資租賃資產變成流動性來,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模式。
溫元凱:中國經濟到目前為止下行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實體經濟日子不好過,但是我們看到包括e租寶在內的新的業務卻在高速發展,這背後實質是深化經濟改革,尤其深化金融改革號召的一個結果。怎麼樣能夠為老百姓的資金創造更高的收益?實質上這正在推動中國金融業和銀行業創新和改革 。
互聯網金融 實施監管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規范監管
樊綱:金融需要規避風險,金融牽扯到很多的小投資者,政府需要監管。但現在主要的問題不是監管,而是怎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用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式進行嘗試。
黃震:目前市場上互聯網金融存在幾類不良狀況:有管理不善,風控不嚴;有安全技術不夠,沒有基本的網路技術;有直接去做的非法集資,集中到自己的平台、中介池;有直接進行詐騙。當務之急是要打假。將這些偽P2P驅逐出市場,將違法者嚴懲不貸。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崛起,一方面是互聯網技術的滲透,另一方面是中國已經普遍存在的民間借貸市場。但當中國社會正在從熟人社會轉變到陌生人社會過程中,過去基於熟人這種信任體系在瓦解,陌生人之間的信用體系還沒能建立起來,這是我們當前的雙重困境。
互聯網金融是一種疊加式的,既有網路風險,也有金融風險,但是它的風控也是可以疊加的技術,既有傳統風控的技術,也可以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進行風控。目前這個時代信用可能被濫用、大數據傳播、個人信息流失,被盜用等等。怎樣進行數據的管理,隱私的保護成為大的問題。
當前在政策空檔期,對幾個趨勢性的產品登記和信息紕漏的監管,是監管的重點。
互聯網金融 挑戰傳統金融 更是填補傳統金融服務盲區
溫元凱:傳統的金融,目前還在擔負主要的作用,但現在傳統的金融體系確實在某些方面無法完全滿足經濟和市場的需求,例如中小企業借貸難。怎麼樣把民間的巨量的資金用起來?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實際是一種競爭合作關系,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會提出挑戰,但是它也在發掘傳統金融以往難以挖掘出的一些信息和商業機會,然後把金融蛋糕做大。
柳二月: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有遠遠超過或者說是領先世界互聯網金融的趨勢,原因就在於中國的金融體系是有欠缺的。互聯網金融對於大多數的民間的金融機構是一個補充,在互聯網技術的引導下,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另一個方面,從互聯網應用於金融的趨勢上看,中國的金融體系將發生一個徹底重構,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是相互依存的,是完整的去補充的,使整個金融體系更加健全。
姜麗勇: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原來的健康體制沒有辦法適應這種新經濟的情況。傳統的監管主要通過發牌照,但當淘寶出現後,就發現其實牌照的控制力就弱了。
互聯網金融給我們帶來今天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應對類似監管套利問題。
⑦ 現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前景怎樣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互聯網金融前景:
1、「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互聯網金融人才已經成為各行業、企業競爭的焦點。
2、互聯網金融屬於前沿新興領域,需要懂IT技術、互聯網思維和金融學的交叉型綜合人才,傳統的金融方向和IT技術方向人才無法滿足產業需求,導致大量的人才缺口。河北軟體職業技術學院是河北省最早設立的互聯網金融專業的專科院校。
3、大數據和雲計算導致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飛速發展。
4、互聯網金融是每個人離不開的未來金融生活趨勢。
應答時間:2021-03-1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⑧ 互聯網金融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編者按
3000家P2P,倒了1000家。互聯網金融監管薄弱,准入門檻過低,自然會出現大量的倒閉潮。有人說中國在語言上的「雙創」能力是全世界第一名,因為地球上本無互聯網金融這個名詞。現在將眾多互聯網金融納入普惠金融的監管體系,的確要講一講,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其實「互聯網金融」一詞不算是中國人憑空捏造出來的,因為這種形式的小微金融是起源於美國的。美國最著名的互聯網小微融資企業就是LendingClub,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融資平台。據說宜信的創始人就是Lending Club創始人的大弟子。這些企業都標榜自己的志向是要讓普通大眾有更豐富的融資渠道,讓人人都能夠借得到錢,理得了財。因此,中國人就在這個基礎上搞「嫁接「和」雜交」,並且由於行業缺乏監管,導致准入門檻很低,什麼」牛鬼蛇神」都想要披上互聯網金融的外衣。
⑨ 互聯網金融發展演變
互聯網金融最開始應該是從國外發展而來的吧,開始是做P2P,純中介的信息平台,傳到國內以後就有眾籌之類之類的項目。
⑩ 關於話題『互聯網金融』一分鍾脫稿演講,大家幫幫忙啦,我完全沒概念啦。最好有完整的草稿,謝啦。
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演講(全文如下,可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從中刪減)
大家在那裡聊得更多還是財經類的話題,我把他定義為財經類微博。是個很不錯的財經認識交流財經專題的地方。其實,我來這里之前,特地還在半夜寫了一篇文章,因為我不太適合在公眾場合做演講,沒有這個能力,喜歡一個人在小房間寫東西,尤其是大半夜的寫,思路比較清晰。因為人多有時候往往比較難理清思路,一個人就比較容易明白。
我覺得我今天有點像被趙本山給忽悠了的范偉,本來是聽萬總講完以後挺有道理,很有邏輯,講得很好,聽高總講了以後,我也覺得很有道理,也很有邏輯,然後我就悶了,腦子很亂,把昨天晚上好不容易寫的准備今天說的東西全部忘光了,不知道怎麼發言了。因為互聯網和金融這兩種思想實在是太「詭異」。互聯網和金融的思維在這里體現得就非常明顯。我自己做基層信貸出身,一直在這個領域,也辦過幾個網站,這個時候讓我發言,我就不知道到底該怎麼發,因為都聽得挺對的。昨天的文章我已經發在微博上,這里乾脆就撇開文章,說說我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我很多場合都提過,互聯網金融其實是偽為命題。因為中國金融首先是分業經營,必然意味著金融與金融之間會存在縫隙。我喜歡把互聯網金融定義為夾縫金融。甚至小貸機構,擔保機構,我都定義為夾縫金融。包括民間借貸,也都是,都是為了彌補我國金融機構在市場中競爭低效率的問題而出現,事實上,中國的金融機構過去幾年發展很快,但是這並不是說你有多少能幹,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你有一張牌照。而剛好又碰上了中國最好的十年,就是過去十年。
一方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另一方面給他牌照,使人家進入不了這個行業。所以只要你是銀行,有牌照,就可以高速成長。所以,你會發現過去十年,銀行哪怕服務態度多爛,水平多臭,都可以活的很好,這個也就導致在中國只要拿了牌照以後,就誰也不肯精耕細作,不要干辛苦的事情,躺著賺錢,也就沒人願意干臟活苦活,就是這種情況下,大量進入不了銀行體系的機構,就得到了很大的機會。
我們銀行反應很慢,是頭恐龍,下面撓癢,上面沒反應,審批效率也很慢,你們去想想,現在去銀行開個帳戶,得多麻煩啊,但是在支付寶點個手機號就可以了,而從結果來看那,銀行過了那麼多手續之後,依然有很多糾紛不斷。支付寶那麼簡單的注冊,也好像這么多年沒發生什麼大的事情過,這樣的情況下,支付寶優勢勢必顯現出來了。民間機構利用更好的服務效率,更好的市場切入,硬生生的拉開了一道夾縫。很多夾縫金融就是這樣出現的,利用了牌照機構的低效率和短視,一點點的在夾縫中求生存,不斷的成長。
未來,隨著銀行開始發現好日子過到頭了,本來可以大魚大肉,將來可能要去種菜了,銀行必然沉下心來,你們去看,在過個幾年,銀行可能會沉到你都無法想像的地步和姿態里去,沒辦法,因為隨著高速發展的態勢降低,未來的銀行必然意味著一家銀行有飯吃,別的銀行就沒飯吃的格局,所以走出固有的領域,形成差異化的格局都是各大銀行的戰略性目標了。這種情況下,本來還能在銀行夾縫之間生存的夾縫金融,也就要面臨著很大的考驗。夾縫金融中的一些機構生存越來越困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夾縫金融全部會活不下去,他們中一些很好的機構,一樣可以活的很好,甚至能打敗金融機構也不一定,但是總體而言,這樣的概率較小,難度很大。互聯網金融就是這種業態,大量的非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夾縫中擠出一塊領地,切入一個市場,完全是可行的,但是,我自己的感覺是媒體對於互聯網金融抬得太高,也捧得太重,回到最後,互聯網金融應該是金融領域的一個部分,一旦互聯網金融真正進入了金融領域,那麼如同剛才萬總說的,滿人入關就成了中國人一樣的道理,互聯網金融進入金融領域,回到最後大家就是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只是走了不同的差異化路線。有的金融機構致力於大型基礎建設領域,有的立足於零售業務,有的立足小微領域,而互聯網金融則立足於互聯網具備優勢的領域,現在很多觀點說,互聯網顛覆金融。我一直很納悶,互聯網是技術應用,如何顛覆金融呢?金融的核心是信貸,互聯網如果要顛覆金融,是不是想說有了互聯網就不用還錢?這個才叫顛覆吧,否則最多是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改造金融目前的運行方式吧。利用了互聯網技術之後,金融的運行可能更健康和穩健,但是顛覆這兩個詞語用的太生猛了。
這里還有個關鍵點是互聯網本身其實不是行業,而是一種新興技術,他的覆蓋面總是有限的,當前市面上叫的最生猛的是阿里金融顛覆銀行體系,我聽了就很好笑,阿里金融是依附於淘寶體繫上的,離開了淘寶體系,阿里金融沒有任何優勢,而事實上阿里金融的客戶跟銀行壓根就沒有交叉,阿里金融哪怕把所有的淘寶客戶都做了,也跟銀行一點關系也沒有,那麼他是如何實現顛覆的呢?當然如果有一天淘寶替代了所有的行業,淘寶能造船了,淘寶能造飛機了,淘寶造高速公路了,或許顛覆到是有可能。只是那個時候,我個人感覺阿里也沒必要做金融了。
扯的有點遠,事實上,我國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表現出來的特徵,其實最終還是金融機構如何快速提高效率的一個概念,並不是說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前面說了,互聯網金融如果只是純粹的還是按照傳統金融機構的模式進行金融運作,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的區別只是有無互聯網這層外衣罷了。核心的實際意義有限。我雖然經常諷刺阿里巴巴,但是事實上不得不承認,在中國能稱得上互聯網金融的只有阿里一家,因為,阿里一開始就想明白了一個事,他其實是改變了中國傳統的金融機構所在走的前後台分離,人工審核信貸的傳統模式。目前阿里在走這么一條路,而這條路反映的是互聯網金融該乾的事兒。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考慮金融,一定要凸顯出互聯網的優勢,而不是說你又變成一家金融機構,這個絲毫沒有意義。事實上,我國金融機構已經不少了,遠遠的多了,在多一家叫互聯網的銀行,實在是意義有限。
現在中國做信貸類業務,考量的絕對不是風控能力,而是有多大的風險容忍度。A銀行可以這樣干,不要抵押,B銀行說不但不要抵押,給給你降利率,這不是風控模式的創新。互聯網金融加入進來不在風控上下功夫,在這些地方上跟銀行去做競爭,我用屁股想想,也能想明白,這是一條死路,你一個互聯網公司比資金成本比不過銀行,比風控經驗比不過銀行,比人力優勢,比不過銀行,哪怕比砸錢也一樣比不過,你跟人家玩,除非人品爆發,否則毫無機會。所以,我一直強調,互聯網金融到目前為止,我個人感覺還沒開始,沒有真正的互聯網的金融的開始,有的只是金融的互聯網。
高總說互聯網的模式就是不斷走流量。我說這樣的互聯網如果真的能夠創造出流量,如果真的長年收租,他干金融幹嘛?金融其實是消耗流動性最好,最快的辦法,尤其在中國沒有牌照干金融十有八九是死的一塌糊塗的。別看那些放高利貸的一個個玩的很好,那是因為他們身後死了很多人,你看不到。所以,如果讓我有每年收租我才不幹金融呢,真沒必要。
其實,馬雲是個聰明人,你們自己去看阿里金融,事實上馬雲真要干金融,他完全可以乾的更大,但是他沒有啊。你想想人家一萬億的淘寶,他才幹了多少,大概也額就幹了20來億吧,人家為什麼不幹多點,他是因為沒錢?你信么?他是因為知道金融這口飯不好吃,所以寧願打公關稿,也不願意真去做金融。
阿里金融四個部分,阿里小貸是一部分,虛擬卡是一部分,在線理財產品銷售是一部分,還有虛擬信用卡對應的阿里擔保,我可以鐵定認為阿里小和阿里虛擬信用卡,不太可能是阿里金融的核心,因為這兩個部分一方面是帶有太明顯的金融特徵,另外一方面這種業務就必然是個性化的,真要操作難度也很大。我舉個例子,我們真的把我個人放到台上,我把我所有家底掏給你們看,最後也判斷不了你借我的錢我還不還的了,不是說你把我翻個底朝天,你知道我的家底了,就可以知道我是否能還錢了。大數據說他理論上可以降低違約度,並不代表真的降低了,至少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可以下定論是肯定可以降低的案例來,全球都沒有。信貸這個事情整體上而言,我個人感覺靠概率難度還是很大的,具體你們可以去看下我有篇關於小微企業貸款的文章,裡面提到了概率不適用信貸案例的闡述。
互聯網的優勢其實是他的邊際成本非常低,可以快速超越區域隔離,可以把一個標准化的東西快速的成長起來,所以保險產品的在線化的成功概率就很高,因為阿里有這個基因在,也有直接的客戶群體在,保險又是標准化產品,屬性相當。基本可以等同於賣產品,這個模式是容易的,而理財產品的在線化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他還帶是有風險特徵的。如果我在淘寶上買東西,十個九個虧,我可能就不在淘寶上買。這裡面還涉及到每個人的風險偏好都不一致,你無法進行批量化處理,如果你也開始配置專門的投資經理了,那你又回到金融機構的通行做法了,你的優勢就不明顯了。
所以,像諾亞、好買公司,我說回到最後,其實他們還是個傳統的投資咨詢公司,哪怕他們把網站做的再好,在線化程度多高,他們的背後還是要配投資經理,客戶從網路埠進來,還是需要針對性的客戶服務的?所以我昨天晚上那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在於區分個性化金融和批量化金融產品的互聯網化的差異,個性化主要指信貸類等帶有很強風險特徵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其實很難實現互聯網化的。大數據等一些手段是一種嘗試,但是至少才目前來說,也只是大家的一種期望,覺得可以改變金融特徵,真的效果如何,還處於設想狀態,結果如何都很難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對於那些用傳統思維進行金融運作的所謂互聯網金融公司,基本上就持有負面的評價了,主要是指P2P的模式。說句難聽點,P2P在這么走下去,走到非法集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說我帶有傳統金融的優越性,其實我只要問一句,P2P公司在什麼地方採用了什麼辦法超越了傳統的金融機構?
除了在放款和吸收存款兩個層面放低了門檻外,在核心的風控層面,你找不到一個更優越於傳統金融的地方,連P2P自身都在模仿傳統金融機構,採取的也都是通行的審核標准,那麼我又何來的傳統金融的優越性呢?
我在拍拍貸上看到過一筆40萬的借款,800人借出,我當時第一設想,這個案子符合了中國非法集資的三大要素,只是因為互聯網金融,所以可能監管部門也一直在看,但是最終的最終肯定也是結果說話吧。P2P平台還是要學會自我保護,沒必要去打這種擦邊球,意義不大。
我們如果從理論假設,只要政府不倒閉,理論上,中國的金融機構就不會倒的,銀行,他可以活一萬年。根據類似的辦法,假設我成立一個P2P公司,我不斷的做形象,專門給一百萬以下的投資人許諾遠高於銀行存款的利息,在當前一百萬以下的投資人沒有投資渠道的中國,其實,哪怕我的P2P90%的壞帳率又怎麼樣呢?我一樣規模可以不斷的做大,為什麼呢?事實上,因為目前的P2P帶有銀行的特徵,但卻沒收到像銀行的監管,所以只要不擠兌,就能存活,如何不擠兌呢?那就不斷的把盤子做大唄,順利兌付,形象不斷的提升唄。
因為不在同一條線上競爭,銀行要定期審查,接待內部審計、外部審計,應付這些人我要干多少事,而P2P什麼都不用。所以兩者各自的監管成本也不一樣的,在加上銀行短期內的相對低效,P2P的快速成長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我們來問一句,為什麼要對銀行進行審慎的監管?核心其實還是為了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而中國大量的互聯網是沒有干這個事情,他本身就獲得了監管上的優勢。如果互聯網還是以目前的模式,發展下去,一旦出現類似銀行的擠兌,那麼出事的概率就會大上很多。所以說到最後,我們很多人在想的互聯網可以怎麼樣,可以怎麼樣,但是在實踐中可能性非常小。互聯網技術如果只是比風險容忍度,他比得過銀行,他比銀行有先發優勢,但能不能走到最後,我個人感覺很懸。我們現在規模不大,沒關系,反正一兩百億,一千億之內玩,沒關系,政府也先看著,不管你,結果好,表彰你,結果不好,對不起,進去再說。很悲慘,但是卻是現實。
我跟PROSEPER負責人聊過,他們玩了那麼久才四五億美金。而且人家是鼻祖,為什麼中國能遠遠超過美國?互聯網金融如果只是說在提誰能更快把規模做起來,流量做得越大,對社會沖擊越大,遭受損失就越大。所以監管現在管不管?沒人管。法不責眾,每個P2P都想到最後干成既成事實,規模拚命做大,做大到倒逼監管層不能管的層面,從而形成所謂的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我只想說,最後可能成功的可能只有一家,大部分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人會怎樣,很難想像。很多創業無非只是歸零,但是金融絕對不是,他從一開始就是一隻腳在棺材裡面,一隻腳在棺材外面,哪只腳是你的,要到最後你才知道。而且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金融帶有很大負面性。
我在微博上苦口婆心的互聯網金融的創業者,也勸互聯網金融的投資人,被人罵了很多次,說我不懂互聯網,說我別有用心,今天聽了萬老師的講話,很開心,終於感覺找到一個盟友。因為在互聯網上,微博上都是在從事互聯網的人,他思維不一樣,他罵他的,我做我的,他說我不懂互聯網,我說他不懂金融。我今天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支撐我部分觀點的老師。感覺特別欣慰。我一直有在孤軍奮戰的那種感覺,所以今天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