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如何防範與化解國際金融危機

如何防範與化解國際金融危機

發布時間:2020-12-12 11:30:58

⑴ 你怎樣認識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你認為應該怎樣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 一個小故事看透經濟危機 ★

看下面一個小故事,3分鍾徹底明白經濟危機是怎麼來的:

從前有兩個國家:紡織國和飛機國。紡織國有一億人口,會織布做衣服,年產二億條褲子。飛機國也有一億人口,不僅會紡織,他們還會造飛機,年產二億條褲子,造十架飛機。

紡織國要賣給飛機國一億條褲子,才能買回一架飛機。兩國貿易之後,社會財富分配如下:紡織國擁有一億條褲子和一架飛機,飛機國擁有三億條褲子和九架飛機。紡織國一個人一年只有一條褲子穿,一億人只能擠一架飛機。而飛機國呢,一個人一年能穿三條褲子,九架飛機隨便坐,比紡織國的老百姓坐火車還便宜!兩國人民付出了同樣的勞動和汗水,飛機國的人均財富竟然是紡織國的3-5倍。

第2年,飛機國改變策略,決定不生產褲子了,因為他們發現只要多賣幾架飛機,就能換回幾億條褲子,足夠全國老百姓的穿用。從此以後,飛機國的老百姓都解放了,每天泡吧、出國度假旅遊、喝咖啡、到紡織國投資。。。。。。而紡織國的老百姓們呢,為了賺更多的錢,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生產更多的褲子:三億條褲子,四億條褲子,賣給飛機國賺取可憐巴巴一點生活費。

飛機國的老百姓生活越來越滋潤,工作時間越來越短,工人越來越少,喝咖啡的時間越來越長,旅遊業、娛樂業、服務業發達。而紡織國的老百姓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幾乎沒有喝咖啡的時間,娛樂業和服務業都是為少數有錢人服務。

幾年過去了,飛機國越來越發富了,連窮人,甚至流浪漢都能隨便買得起豪宅了,錢多得不得了,可是紡織國還在不斷的生產褲子,都快年產10億條褲子了,飛機國面臨危機了,面臨錢太多的危機,錢再多也不能都買褲子啊,錢太多花不出去。

看官可能糊塗了,錢太多也有危機啊?當然啊,銀行里存了幾十萬億美金的錢,對銀行家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他得想辦法放貸出去才能賺錢啊,不然還要支付利息。沒辦法,銀行家拚命鼓勵企業和民眾貸款,鼓勵窮人和流浪漢也貸款買房子,沒辦法,錢多也難受啊。結果房地產先漲後跌,一些窮人還不起貸款,乾脆一元錢賣掉豪宅,繼續搬回豪華出租屋。

紡織國越出口越窮,看官更不明白了吧?紡織國並沒有因為出口而富裕,卻讓飛機國越來越富,因為把自己國家生產的50%以上的商品賣到別的國家,換來別人國家5%-10%的商品,結果是飛機國富得流油,紡織國依然活在最下層,最吃虧的是以多換少的紡織國。

紡織國面臨更大的危機,本來出口褲子就沒賺多少錢,一條褲子才賺1-2元,飛機國一旦減少進口,直接導致紡織國無數人下崗失業。

這個小故事道出了經濟危機的最高機密:沒有高科技產業,依靠以多換少的出口經濟,只能越出口越窮,是製造國家之間貧富分化的危機之源!

一個國家,只有掌握別人沒有的高科技產品,才能真正變成一個強國富國,讓別國為自己打工,而不是為別國做嫁衣。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此主題共分: 1 2

第1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1:35.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唐朝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秘密:絲綢 ★

中國的唐朝為什麼富強?百國朝拜?因為唐朝有絲綢!

為了得到中國絲綢,在沒有飛機、火車、汽車的時代,當年全世界的商人們騎著駱駝不遠萬里,把幾萬里的沙漠戈壁,硬生生踏出一條絲綢之路,用他們國家最珍貴的黃金、珠寶、玉器,換幾匹絲綢,帶回國就能發大財。唐朝不僅繁榮富強,而且在全世界聲名遠播。

中國賣給各國商人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古代全球經濟的巨大貿易順差,唐朝是當時世界的經濟中心,歐洲和日本虛心學習的楷模。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中國古代各朝一直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漢朝和唐朝從絲綢貿易獲得的經濟的空前繁榮,由絲綢之路,國外的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斗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足見當時的中國是多麼的繁華,遠遠超越當時世界各國的經濟水平

正因為唐朝、宋朝始終領先全世界的高科技產品銷售全世界:絲綢、瓷器,在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整個歐洲甚至包括俄國,掀起過一場「中國熱」。 當時的中國被全世界推舉為「模範文明」。 當時中國對西方的影響,遠遠大於西方對中國的影響。

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只有壟斷別國沒有的高科技,才能實現經濟真正繁榮富強,自然會變成全世界羨慕的「模範文明」

假如張無常、歷以寧這樣的「經濟學家」回到唐朝,向朝廷獻策,主張絲綢做「世界工廠,引進外資」,唐朝的發展會如何?用不了幾年,就發現絲綢技術外泄,越南、泰國、印尼都開始大規模生產絲綢,唐朝拚命提高絲綢產量,但絲綢國際價格卻越來越低,原本一斤絲綢能賣一斤黃金,最後跌到一斤白銀、一斤銅、一斤鐵。

原本只有歐洲皇家、貴族、富商才能穿得起的絲綢衣服,到最後變成非洲難民都能買得起的地攤貨。唐朝發動全國人民瘋狂大生產絲綢,卻發現越來越窮,絲綢的利潤壓到幾乎不賺錢,不消10-20年,泛濫的絲綢造成世界發生經濟危機,全世界不再需要那麼多絲綢,唐朝大批絲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但富裕的是全世界人民,全世界人民都有絲綢衣服穿,連路邊要飯的都穿絲綢褲子,失業的唐朝人民自己卻不一定能穿得起絲綢了。

這就是真正的經濟學。。。。。。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2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1:52.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日本的強國之路 ★

日本二戰之前是世界的紡織工業大國,二戰之後轉型製造業大國,60-70年代轉型高科技大國。換言之,中國還停留在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經濟發展思路!

有人說日本是外向型經濟,這顯然是一個無知的謊言。人們可以看到這樣鮮明的對比:日本外貿小小的(佔GDP15%),中國外貿大大的(佔GDP60%);

日本出口是高價出低價進,以少換多。中國出口是低價出高價進,以多換少;

日本外資法第一條,「只准許有利於日本經濟的自立和健全發展以及可改善國際收支的外國資本進行投資。」外資只佔1%。中國則門戶洞開,來者不拒,外資超過30%,國內28個產業有21個被外資控制;

日本有「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從不依賴外國消費,始終國民優先國貨優先。中國則沒有類似計劃和政策,對外依存度高達70%,本國國民是二等公民。

由此可見,中國和日本的經濟政策毫無共同之處,而且完全是相反的。

世界上只有中國,拿國家有限的資源,人民的血汗,用來為世界服務。

美國用飛機換中國的褲子,日本用照相機和汽車換中國的褲子,中國最後的結局就如同上面故事中的那個紡織國一樣,一旦飛機國的消費下降,受傷最深的反而是紡織國。

歷史的內容在不斷變化,但歷史的規律永遠沒有變過,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製造別國沒有的高科技產品,不能製造別國沒有的飛機和絲綢,我們就永遠無法真正走向繁榮富強,生產別國都能生產的東西,拼價格,賣血汗,這個國家永遠富強不了。

美國、日本、德國為什麼富強?單單比較GDP總量,中國可能會在10-20年後超過美國,但是人均財富可能永遠也超不過這些國家!因為美國、日本、德國能造現代的「絲綢」:大飛機、高科技設備、電子、超導、液晶、汽車。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3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2:09.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重溫「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

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何等高瞻遠矚!

幾十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的科技水平還是趕不上去?今天的我們還停留在10萬個工人姐妹們辛辛苦苦一年做一億條褲子才能換回一架飛機的科技水平?心甘情願的變成了一個二流國家?

世界上任何一個強國,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都牢牢控制著核心科技機密絕不外泄,中國的賣國經濟學家們「市場換技術」理論,不僅沒換到什麼技術,市場也丟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這兩年,美國的前GE總裁傑克韋爾奇很火,帶領美國通用電氣重新走向輝煌雲雲,被譽為世界企業管理大師。其實他的核心秘密只有一條:讓通用電氣放棄做別人一樣的產品,做GE獨家能做到最好的高科技產品!生產別人不會造的「飛機」和「絲綢」。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是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之後,為了大規模生產電燈而創辦,後來逐步退出照明產業,轉型生產電冰箱和電視機,後來GE又放棄了這些夕陽產業。在傑克韋爾奇時代,全面轉型生產大宗高科技產品:醫療設備、飛機引擎、發電設備等。GE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追求高科技產品,放棄低科技產品的歷史。至於他鼓吹的什麼管理理論其實大多都是成功之後的吹牛灌水,千萬別當真。所謂「真傳一句多,假傳萬言少」,正是此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成功的企業尚且如此,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

歐美國家的科技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最高比例在1.5%至2.6%之間。而中國1950-1979的最高年份是2.32%,平均1.28%。那時候中國自己能造衛星、火箭、高產水稻、大飛機,現在卻忙著生產褲子、鞋子、玩具。

我們中國到了80年代90年代,中國的科技投入連年減少,降低到了0.6%。汽車和電腦只能組裝和造外殼,貼個牌冒充國產貨。到了1999年,美國轟炸了中國的大使館。我們終於明白了:「歷史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同年,國家召開兩彈一星有功人員的慶功大會,持續20年的「造船不如買船」的科技政策才開始慢慢扭轉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4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2:27.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貨幣沒有戰爭,戰爭的是科技 ★

再談談貨幣,中國真的窮么?真的沒有錢么?讓我們看看什麼是貨幣的本質!

更讓我們看看是什麼狗屁理論讓中國人手上沒錢的!

最近有一本很熱門的書,叫《貨幣戰爭》,說美國放棄金本位是陰謀,美元會不斷貶值,鼓勵大家收藏黃金保值。這個觀點其實是落伍的,黃金只是一種稀有的金屬而已,沒必要把它的地位抬那麼高。

一個國家真正的「黃金」,其實是別人沒有的高科技產品。貨幣只是一種易物貿易的符號,當唐朝能造絲綢的時候,不論唐朝貨幣是鐵幣還是銅幣,必定是最硬的硬通貨,所以,對唐朝和世界而言,絲綢就是黃金貨幣。當別的國家也能生產絲綢的時候,唐朝的貨幣立刻貶值,這時如果唐朝還堅持貨幣升值,腦袋一定進了水。

當年的唐朝和絲綢的關系,宋朝和瓷器的關系,就如同今天的美國和石油、高科技的關系,美國控制了高科技和石油,美元就變成了黃金貨幣,沒有石油和高科技、尖端武器支持的美元,就跟石頭一樣不值錢。這也是美國為了石油,不惜幹掉伊拉克薩達姆的深層原因。

凱恩斯的貨幣理論,貨幣發行不受金本位、銀本位的限制,每個國家都可以為本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貨幣資金,根本不需要依靠洋錢。解決了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錢的問題。

凱恩斯還提出需求拉動理論,說明每個國家只要保護好勞動者,提高勞動大眾的消費力,擴大市場消費大盤,企業生產自然水漲船高,哪用得著依靠外需?

美國和西方國家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他們放棄金本位,是明智的,是高瞻遠矚的,不是陰謀,是陽謀!一個國家真正的黃金儲備,不是藏在銀行地下倉庫裡面的金磚,而是藏在國家專利局裡面的知識產權,是實實在在的高科技產品。當美國每造一架波音飛機,就相當於美國多了一噸黃金儲備。

我們要搞明白一件事情,貨幣只是一個易物交易的符號,一個國家能生產多少商品,就應該造出多少貨幣,鼓勵老百姓去消費。

所以,世界上不應該存在缺錢的國家,只存在缺商品的國家!一個國家平窮落後,不是因為他們缺錢,而是他們造出的商品太少,或者科技含量太低。

千萬不要相信外國經濟學家和賣國經濟學家們的狗屁理論,什麼股市不能有泡沫,國家要控制貨幣流通,其實這些理論,反而是讓中國陷入經濟危機的真正陷阱。

看看美國,一年GDP只有13萬億美金,卻有50萬億美金的國債。中國如果有膽子發行50萬億國債,促進內需,這次經濟危機也不會受傷這么重。

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閉關鎖國到改革開發,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中國走市場經濟的道路絕不是為了回到解放前!讓我們走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老路。全球化、私有化、自由化、世界工廠、外向型經濟、比較優勢等,只是這條老路的新包裝。

當美國人開動他們的印刷機,源源不斷印出美元,就能買走中國的一切:褲子、鞋子、玩具、工廠、房地產、銀行、人力,這才是天下最大的滑稽之事,中國人將永無出頭之日!

⑵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中國如何應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令人矚目。
中國政府一直密切關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態勢和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近一個月來針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最新變化,實施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措施既是對中國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經濟挑戰所作出的回應,同時也是加強國際合作、確保世界經濟增長的具體行動。
11月9日,中國政府宣布出台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十大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年底,投資規模將達4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促進經濟增長的舉措,再次提振了人們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信心。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認為,中國約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促進計劃「非同凡響」,不僅對中國經濟,對東亞經濟和世界經濟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雖然在各國政府的積極干預下,信貸緊縮局面略有緩解,但金融市場動盪依然不止。主要原因在於投資者擔心,金融危機將導致美歐經濟出現嚴重衰退,世界經濟前景暗淡。
隨著局勢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復雜性和嚴重性要大大超出此前預期。面對危機的繼續蔓延,更需沉著合力應對。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胡 錦 濤10月24日在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上指出的那樣,「面對這一全球性挑戰,世界各國需加強政策協調、密切合作、共同應對。」 劉根其選答。

⑶ 當今國際金融危機的主要對策是什麼

我國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應對之策
第一,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同時又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一次又一次渡過難關,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現在,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指導,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創造的強大的物質基礎,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就一定能夠抓住前所未有的機遇、應對世所罕見的挑戰。與此同時,我們現在還面臨「四大安全問題」:經濟安全特別是金融安全、社會安全特別是就業與分配問題、周邊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在未來3至5年乃至10年左右,應對這「四個安全問題」十分重要。如果我們及時抓住了機遇,正確應對了挑戰,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然出現一個嶄新的局面。

第二,要高度重視黨的理論工作。理論十分重要。在「四個安全問題」中,最重要的是意識形態亦即理論安全。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經濟、社會和周邊安全就有了可靠的前提與保證。我們應當充分肯定我國理論界這些年來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時也要正視近年來出現的各種雜音、噪音。實踐證明,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注重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

第三,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體現和實質標志,就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才能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合法致富,並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消滅貧窮,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才能始終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才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以及應對國際國內的風險提供根本的前提和可靠的保證。

第四,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加強對宏觀性、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問題的研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演進,國際問題與國內問題日益緊密地交錯交織,新情況與新問題將不斷顯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必然會不斷採取新的形式與新的舉措來轉嫁危機。因此,我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當今時代的發展變化、國際國內最新實際相結合,拋棄各種形式的教條主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果斷地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並要准備採取許多與過去不同的國際合作方式與競爭形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始終掌握主動權,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立於不敗之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條件下生存發展的舉措
在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面前,美國要擺脫自己的危機並生存、發展,首要的是運用自己的「軟實力」和「巧實力」對發展中國家展開「進攻」,同時也決不會放棄其「硬實力」。

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帝國主義不僅依靠戰爭直接掠奪財富,在特定條件下,它還會通過戰爭擺脫其無法轉嫁的經濟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危機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由資本主義深刻的經濟危機引起的。從1929年10月下旬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持續5年之久的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遭受2600多億美元的損失。這次經濟危機中,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37.2%,大批企業破產,國際貿易急劇萎縮,成千上萬工人失業。美國採用「羅斯福新政」,清理、整頓銀行,防止擠兌風潮;停止金幣流通,防止黃金大量外流,並宣布美元大幅貶值;興建「公共工程」,調節勞資關系;對7種主要農產品生產實行控制,「消滅」農產品過剩。除此以外,還出台了一系列城市政策和社會政策等。「羅斯福新政」先後共支出了約350億美元的巨額款項,這使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每年都新增數十億美元。在「新政」中得到好處的是大壟斷資本,國內貧富差距卻進一步擴大。到1936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才勉強恢復到1928年的水平。1937年,美國、英國、法國又陷入經濟危機之中。「羅斯福新政」並未消除美國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遇。1941年至1945年,美國軍工生產平均占工業總產值的6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除兩面大做軍火生意直接賺錢外,還憑借「租借法案」,擴大軍火銷路,為其過剩的農產品打開市場。美國的出口在戰時非但未減少,反而增加了近兩倍;在戰爭高潮的1943年至1944年,其工業生產比戰前增長了兩倍以上。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已有一半以上被美國掌握,當時的美國還控制了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一,並把世界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搜刮到了自己的金庫之中。

⑷ 1. 試談國際金融危機從哪些方面影響你的生活和未來工作你將怎樣應對

金融危機的原理如下: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區域的觀念開始模糊,世界是一個互相依賴的共同體,我依賴你生產的襪子,你可能依賴我生產的礦石。

在一個島上有一群人,島上除了幾樣產量不大的生活必需品以外什麼也生產不了,島上的居民用一種叫RMB的貝殼,作為錢來花,就是椰子一個3貝殼,淡水一桶5貝殼等等。這時大家想生活的好一點,可是島上又生產不出這么多東東。於是就想用自己的勞動力和別人換。

這個島不遠處有一個大島,上面什麼都有,人家使用一種叫做USD的貝殼做交易,於是小島上的居民就到大島上的工廠游說,我們這里工資低,原料便宜,沒有土地使用費用,還免稅,到我們這里來投資吧。大島上的有錢人覺的有道理就試著在小島上開了一些工廠,可是馬上問題就出現了,小島上RMB和大島上的USD是2:1的,也就是說在小島賣2個貝殼的東東在大島也要賣1個貝殼。大島雖然有許多劣勢但是因為工廠多,上下游配套的運輸成本低,加上工人熟練,成本和小島的產品沒有太大的價格差。這個時侯小島的酋長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島上的巫師忽悠大家,小島上的貝殼和大島上的不一樣,大島上的有神力,所以值錢,我們的貝殼和他們的貝殼要8:1才合理。大家一聽原來是醬紫呀,於是就用自己的8個貝殼換大島上的一個貝殼了。這樣小島上的物價和工資就是大島上的八分之一了,大島上的公司就紛紛到小島上來設廠,賺了大錢,他們把錢匯回大島上發展科技,然後再把發展好的產品在小島生產。這樣過了30年。。。。。。

慢慢的大島上的工廠就越來越少了,全變成了科研基地,同時出現了為科研基地里的人服務的行業,像剃頭呀餐館呀驢友呀醫院等等,當然還有HD區,呵呵。大島上的居民有好多錢,而且他們知道小島上的工廠可以為他們未來帶來更多的錢,於是他們就拚命的借錢炒房子、炒股票、炒花生!!!反正有什麼炒什麼!物價開始飛漲了!小島上的酋長一看呵呵賺錢的機會來了,趕快串通巫師,又把RMB和USD的價格定在了6:1,這樣小島的產品也普漲了25%。突然有一天大島的人們發現所有的東東都炒不上去了,因為沒有人接手呀,東西太貴,賣不掉了,於是趕快競相壓價,想把自己的東東賣掉,市場上一下全是東東沒有買主。小島上的工廠主一看自己生產的東東賣不掉了。只好關了工廠回大島去。這一下小島可炸了窩嘍!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都是可惡的酋長和巫師搞的鬼,去找他們算賬!!!這時候酋長和巫師更著急,怎麼辦呢?眼看著自己舒適的生活不保了。這時候巫師出了個主意。。。第二天酋長宣布進行一個聰明絕頂瀟灑蓋世全無敵的4萬億貝殼救市計劃,就是讓所有島民都到島上搬石頭運到海邊,再從海邊把石頭搬回來,每人每天1000 RMB貝殼,工資由酋長出!!!小島的居民們馬上激動萬分統統流下了熱淚,在歌頌了英明的領導,並跳了一段草裙舞以後就回家了。總算是解了酋長和巫師的燃眉之急,可是長此以往酋長雖然FB,也沒有這么多貝殼往裡填呀!巫師這時候又想出了一招。。。又過了一天,巫師出面了,他把大家召集起來說:「哎呀!我昨天被驢踢了,在朦朧中來到了仙界,見到了神仙mm,神仙mm說我們的貝殼和大島的貝殼要20:1呀!要不然就有天災海嘯了!」大夥兒一聽可嚇壞了,趕緊按巫師說的做,這樣小島的貝殼和大島的貝殼就是20:1了。。。

話說大島的商人自從從小島撤資之後回到大島,每日精神恍惚,想想自己在小島的生活那是多麼愜意呀!每天XO喝著,鮑魚吃著,還有小島的美女陪著,何其快哉!現在又是何等凄慘!這一日收聽大島上的胡謅廣播電台的廣播,廣播里說小島為了預防海嘯,已經將貝殼的比值降到20:1了,東西賣的好好好便宜呀!!!他趕快算了算,咦!要是這么便宜的話,在小島設廠還是有賺的,於是他趕緊回去又在小島設廠了。這時候小島的居民聽說工廠又開了,紛紛回到工廠上班,那個大島的商人又賺到了,大島的科研機構也重開了,於是循環又開始了。。。。

⑸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採取了哪些積極有效的措施

最大的措施就是出台4W億政策和一系列政策減負,具體措施如下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連續四次下調基準利率,三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以上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其他政策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⑹ 中國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最根本的是提高自己的生產技術,成為比美國還強大的強國,減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
到時就是中國影響世界,不是世界影響中國了

⑺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採取了哪些補救措施,這些措施個是從什麼方面應對危機的

1. 刺激經濟,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降低失業率;
2. 加強監管,加強對金融機構尤其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防止危機再次發生。

但是從目前來看,這兩點做得都不大成功。

⑻ 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影響及我國的應對措施。分析國家(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相關資料:

國際金融危機及我國的應對策略

內容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漸明顯,資本的國際流動和國際資本市場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與之相伴的金融風險也越來越大。如何應對這種挑戰,趨利避害是擺在中國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機成因和後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金融危機 應對策略

國際資本流動是指資本在國際范圍內的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流動,可以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資本帳戶反映,資本流動分資本流入和資本流出兩種情況。國際資本流動可以採取很多形式,最常見的有國際直接投資、國際融資和國際負債三種。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的國際流動日益活躍,成為許多重大經濟事件背後的關鍵影響因素,這同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有著密切關系。這些情況其實也不外乎一種非常簡單的需求與供給的平衡關系。從需求角度來看,一是發達國家的老齡人口增加推動了養老金規模的逐步擴大,國際資本市場成為其投資和獲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場所;二是中產階層人口增加,他們的經濟實力強,對投資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願意為獲取更高投資收益而承擔更高的風險,於是,其收入積蓄從傳統的銀行儲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場,從而推動了共同基金的迅速發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的管制從80年代中期以來逐漸放鬆,客觀上推動了國際資本市場,特別是衍生金融產品市場的快速發展。

國際資本市場的現狀

資本市場的組成不外乎兩個方面:市場的參與者和市場上的產品。20年前,商業銀行構成了整個金融市場的主體部分,而今天,盡管銀行類機構仍然是清算體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從資產規模來看已經遠遠低於投資類機構,如養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國際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和產品兩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經大大豐富,從組成模式來看當前的國際資本市場呈現出一種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緊密的格局,也就是說網路化。在這種日益凸現的網路化趨勢中,一個重要的現象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這就是一些傳統的風險監測和管理手段受到嚴峻的挑戰,特別是所謂的對銀行8%最低資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現在看來並不「充分」,因為銀行僅僅有8%的「墊底資本」並不足以抗禦日益增加的資本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後果就是:實際生產部門所面臨的一些困境對銀行領域的「波及效應」被網路大大放大了。另外一個因素:電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斷更新帶來了更復雜的資本流動形式和更大的市場波動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資本市場的資本流動速度。更多的資金以短期獲利為目的,導致市場波動性不斷增加。70年代因為石油危機導致全球發生債務危機時,如果人們對當時全球各個分割的市場之間的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還有驚詫的話,那麼,在21世紀,如果由於全球資本市場體系中的某一個市場發生問題而導致整個體系陷入危機,估計大家不會再驚詫了。因為全球經濟和金融一體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沒有哪一個市場會在全球危機的狀態下而再獨善其身。
導致國際資本市場資本流動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還在於進入90年代以來開始的放鬆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國放鬆金融管製造成的直接效應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資本流動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後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場上的金融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
對於中國而言,雖然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場規模很小,但已經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外部市場變化的波及效應。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介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資本流動壁壘和保護牆將逐步減少直到最終消失,這些波動的影響將變得更為直接和明顯。所以國際資本流動可能引發的問題從現在起就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國際金融危機及其成因

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資本市場對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促進資本和技術在各個地區之間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之而來的波動和因此而導致的國際金融危機的風險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網路化和信息化的國際資本流動以全球金融市場的急劇動盪為主要特徵,金融資產價格波幅之大,傳播范圍之廣,為前所未見,這種劇烈的波動及其附帶的擴散效應就是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國際金融危機一般有3種表現形式。貨幣危機指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面臨大規模的拋壓,從而導致該種貨幣的急劇貶值,或者迫使貨幣當局花費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維護現行匯率;外債危機是指一國不能履約償還到期對外債務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門的債務和政府債務;銀行危機是指由於對銀行體系喪失信心導致個人和公司大量從銀行提取存款的擠兌現象。
國際金融危機離中國並不遠。從歷史上看,上個世紀末是金融危機多發時期:從最早的1992年歐洲金融危機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再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機。其中以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最具備國際金融危機的特點,當然破壞力也最具全球性質。
作為現代經濟的血液傳導輸送系統,國際資本市場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關注。亞洲金融危機及其觸發的全球范圍的市場動盪不安給世界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直到今天其影響仍在繼續,這足以說明國際資本流動而引發的金融危機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對它的成因以及對策的研究是關繫到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大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如果簡單的列舉,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經濟過熱導致生產過剩;貿易收支巨額逆差;外資的過度流入;缺乏彈性的匯率制度和不當的匯率水平;過早的金融開放。但是在實際中這些因素往往是綜合起來起作用的。以亞洲金融危機為例子來具體分析就不難看出,是內部和外部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結果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總爆發。具體的原因可以歸結如下:
經濟發展過熱,結構不合理,資源效益不佳。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從70年代開始相繼起飛,增長很快。但長年的高速增長也積累了嚴重的結構問題,這些國家都注重於推動經濟的新一輪的增長,忽略了對結構問題的解決。
「地產泡沫」破裂後造成銀行壞帳呆帳嚴重。東南亞各國在過去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間房地產價格暴漲,吸引銀行向房地產大量投資,銀行呆帳的增加大大影響了東南亞金融體系的穩定,在危機之前一些金融機構已經瀕臨破產。
從外部看,其它資本市場,如日本股市的復甦和美元的持續走強,都使得一部分原來流入東南亞的外資撤離,構成了對這些亞洲國家貨幣的強大壓力。在這種形勢下,巨額國際資本的高流動性和高投機性終於攪起了這場空前的金融動盪。
國際金融危機具有廣泛和巨大的影響。以亞洲金融危機為例子,它對各國都產生了程度不同的負面影響。由於在進行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中國政府的調控和管理得當,那次亞洲金融危機並沒有對中國造成直接影響。但是不管如何,我國仍然感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種種間接影響。

我國防範未來金融危機的策略

六年後的今天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減弱了很多,但是其餘波仍未完全消除,國際經濟仍然在為成功擺脫衰退回歸繁榮而努力。另一方面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和不可預測性仍然存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國家金融、經濟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於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直接波及的中國而言,分析其產生原因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同時如何抓住機遇調整結構制訂策略,防範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機也是我國金融業今後發展的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我國防範和化解未來金融危機的策略可以歸結如下:
防範金融風險的最佳途徑是優化本國經濟結構,強化本國經濟。各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發展中國家只有優化國內經濟結構,才能真正改善長期國際收支的狀況,確實保護自身不受國際資本流動無常變化的影響。
有計劃有步驟的開放資本市場。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項目對外開放要慎之又慎。發展中國家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為了吸引外資流入,往往在條件不具備或者准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貿然實行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殊不知當允許國外資金自由流入本國時,同樣也必須允許自由流出。當國際游資流入時,如果運用不當將使本國經濟陷入困難,如果一有風吹草動,大量資金外流時本國將面臨對外支付的困難。因此我國今後資本項目實行自由兌換應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條件比較充分時再實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
中國的開放必須是在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條件下的開放。國家經濟安全是在世界經濟越來越融合的情況下很多國家必須考慮的問題。國家經濟安全是指大國、小國共同地融在一個大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它們的地位是不同的,抵禦越來越一體化的世界經濟風浪沖擊的能力也是不一樣的,這種保衛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國的經濟安全度。經濟安全的保衛需要本國一整套的系統,既要開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進出口資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國的企業、政府和銀行人員的經營能力與發達國家拉平,有在管理、經營、投資各方面和發達國家同等素質的人才、系統、制度。
開放金融市場要做好准備和試點,應該採取謹慎的步驟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認識到我國與發達國家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國的情況不能與發達國家進行簡單對比。發達國家在實現資本自由流動方面也經歷了若干歷程。發達國家的資本自由流動是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完善程度和金融監管水平相適應的。同時,也是金融創新和技術進步的產物。我國由於市場基礎和市場規范還很不完善,金融監管水平也需要在開放中的動態博弈中逐步提高,對於資本自由流動這把雙刃劍,在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包藏著巨大風險,因此在目前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讓資本自由流動。但是資本全球化、資本自由流動是大勢所趨,因此在目前我們就應該積極進行准備,有步驟地有計劃地實現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的調整,為中國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資本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融入全球化市場是歷史的必然。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既享受國際資本市場和資本自由流動帶來的種種好處,又同時防範和化解由此產生的金融危機風險就成為中國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它給中國金融機構、中央銀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許多政策上的挑戰。對此,只有未雨綢繆早作準備才是應對挑戰的正確策略。通過制定正確的政策措施,筆者相信中國一定能夠健康、順利地實現經濟的更大發展。

參考資料:
1.姜波克,《國際金融新編》第三版,August, 2001
2.胡祖六(Fred Hu),「刺激經濟增長與結構改革並行不悖」,亞洲華爾街日報,1998年8月5日
3.胡祖六(Fred Hu),「中國——亞洲的避風港」,《布隆帕格金融雜志》,1998年9月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⑼ 面對金融危機如何維護國家安全

A 面對金融危機如何維護國家安全


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全球經濟,給國際安全形勢帶來嚴峻挑戰:

國際戰略格局朝著「一超弱化,多強易位」的方向加速調整,使國際戰略摩擦和熱點、敏感地區的沖突明顯增多;恐怖主義、海盜愈發猖獗;社會動盪加劇且聯動性增強,嚴重威脅各國的社會穩定;軍事強國轉嫁危機的戰爭冒險難以排除。

作為日益開放的新興大國,我國的安全穩定難免受國際安全大環境的影響,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社會轉型期凸顯出的各種矛盾會被進一步「放大」,進而給國家安全穩定帶來巨大壓力。面對金融危機,我國必須制定有針對性的國家安全戰略。

國家安全戰略是通過建設和協調運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各種國家力量,從全局高度謀劃和指導維護國家安全的方略。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外安全形勢造成的嚴重沖擊,更加凸顯出國家安全戰略在維護國家安全穩定中的巨大作用。

一、突出維護國家發展安全在國家安全戰略謀劃中的地位

生存與發展利益是國家的兩大根本利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使大規模戰爭對我國生存安全的威脅明顯緩解。但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表明,我國的發展安全仍面臨嚴峻挑戰:局部戰爭、他國戰略遏制、海上安全威脅、敵對勢力的干擾破壞對我國安全的威脅始終存在;能源資源、對外貿易和海外投資等問題上的國際摩擦日益增多。鑒於此,國家安全戰略應將維護國家發展安全作為首要目標進行戰略謀劃。

當前,威脅我國發展安全的因素,多數來自經濟、文化、信息、社會等非傳統安全領域,它們具有很強的爆發性、擴散性和轉化性,如國際金融危機,由美國向全球擴散,由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擴散,由非傳統安全領域向傳統安全領域滲透,其破壞性有時會超過戰爭,如科索沃戰爭使南聯盟的生活水平倒退七八年,而亞洲金融風暴使印尼生活水平倒退15年。可見,非傳統安全威脅已成為戰爭之外危害國家安全的另一主戰場。為了維護國家發展安全,國家安全戰略必須高度重視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判斷,並據此做出有效應對。

二、恰當評估國家實力,為制訂國家安全戰略提供准確依據

在謀劃國家安全戰略時,應對我國的實力做出恰如其分的估計,不能被國際社會的一時「熱捧」沖昏頭腦。一旦過高估計自身實力,不僅目標難以實現,還有遭受他國「捧殺」的危險。因此,我國應繼續保持內向姿態,將主要精力放在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和加快提升綜合國力上。同時,要用好用足機會,提升國際地位,注意處理好與他國關系,讓國際社會相信,中國是一個無意於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負責任大國。

三、加強國際安全合作,全方位、多手段維護國家安全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呈現多樣性、綜合性、復雜性、長期性等特徵。維護國家安全既要維護國家生存利益,又要維護國家發展利益;既要維護領土、領海、領空安全,又要維護海洋、太空、電磁空間安全;既要關注傳統安全,又要關注非傳統安全。一個領域產生的安全威脅,往往向其他領域滲透,進而全面沖擊國家安全。因此,我國的國家安全戰略應以主權和政治安全為前提,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安全為支柱,以信息安全為關鍵,統籌運用經濟、政治、外交、輿論、軍事等多種手段應對威脅。此外,隨著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上升,我國應更加重視通過國際安全合作來化解危機。這即是國際安全形勢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拓展戰略空間、提升國際地位的重要途徑。國際社會普遍希望我國在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中發揮更大作用,我國借機加強國際合作,不僅有利於通過國際合作降低危機對我國安全的沖擊,而且可以藉此加強與被援助國之間的關系,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對我構建安全的戰略環境大有裨益。

四、從軍事角度加強對新安全威脅因素的研究,提升軍隊保障國家安全的效能

軍事力量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強柱石,隨著國家利益的不斷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軍隊為國家和平崛起的保駕護航作用愈加凸顯。但面對這場來勢兇猛的國際金融危機,軍外經濟專家無法就我軍在應對危機中的作用、准備、力量運用和建設等問題給出專業建議;軍內的多數戰略和軍隊建設專家由於對金融和經濟缺乏深入研究,也難以就上述問題給出科學指導。這一現象表明,不加強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能力建設和運用方面的研究,軍隊的發展就會落後於國家發展的軍事需求,就很難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力量支撐。隨著社會的發展,金融、信息、環境、能源、災害等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愈顯重要,軍隊必須高度重視應對這些領域可能出現的危機。可以說,在軍內成立專門研究機構,從軍隊建設、力量准備和運用的視角對這些領域進行專門研究,已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⑽ 關於國際金融危機的特點和治理方法,大家有什麼想法嗎

就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今年的越南金融危機我認為國際金融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特點。
1.房價爆漲
2.股市爆漲
3.物價通漲
4.投資過快增長
5.信貸過快增長
6.本幣升值
7.貿易逆差
這些都是金融危機來臨之前的預兆,就像大地震來臨之前也有預兆一樣。
當然,金融危機不是沒法預防,我覺得政府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應該可以抵禦金融危機。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優化體制結構,國家的經濟類型要多元化,不能像泰國等國家的經濟,類型太單一。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林。

閱讀全文

與如何防範與化解國際金融危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能融資 瀏覽:930
四川信託應屆生 瀏覽:966
100元人民幣挽多少美元 瀏覽:969
會稽山黃酒6年特釀價格 瀏覽:862
認證淘寶就能貸款的口子 瀏覽:5
勁勝精密股票代碼 瀏覽:123
170泰銖兌多少人民幣 瀏覽:55
中國郵政基金登錄 瀏覽:354
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 瀏覽:308
挖財投資2019 瀏覽:878
梧桐樹投資平台騙人 瀏覽:721
710多少人民幣 瀏覽:967
融資問題現狀分析 瀏覽:806
華信信託地址 瀏覽:865
單小鋪融資 瀏覽:808
3月21號資金流入前二十名 瀏覽:577
撿人融資 瀏覽:548
買貨幣基金和余額寶 瀏覽:572
今日人民幣對美元買入賣出價 瀏覽:273
登錄我的基金001416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