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分析開題報告

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分析開題報告

發布時間:2022-04-20 17:45:55

『壹』 服務貿易有關的國內外研究情況

為了建立服務貿易的純理論,各國的經濟學家特別是西方經濟學家主要從兩個方面作了嘗試,一是嘗試建立獨立於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的服務貿易理論;另一個探索方向是運用既有的國際貿易理論對服務貿易進行解釋和分析,試圖將商品貿易理論擴展到服務貿易領域,實現國際貿易理論體系的一體化和一般化。國際上對於貿易理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為「適用論」,認為傳統貨物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適用於服務貿易。對於這個問題雖然仍有爭執,但大多數學者,例如迪爾多夫(AlanDeardorff,1984)、桑普森、斯內普(1985)、塔可(K.Tucker)和森德伯格(M.Sundberg)(1988)等經濟學家贊同將比較優勢理論加以適應性的修改基本能用於解釋國際服務貿易這個觀點。
第二為「不適用論」,例如馬庫森(J.Msrkusen,1986),基爾茲克斯基(H.Kierkowski,1987),瓊斯(Ronald Jones)和基爾茲克斯基(H.Kierkowski)(1988)認為比較優勢理論是基於完全競爭前提下純理論,而現實中的壟斷競爭、產品差異化,尤其是發達國家產業內貿易的迅速發展應該用新貿易理論來解釋。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R.Krugman,1996)提出了一個系統的分析框架,提出的貿易模型不僅導入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因素,而且還兼容了傳統比較優勢,他認為,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能夠解釋產業內貿易,而規模經濟和與國際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相聯系的國際產品差異可以更好地解釋增長迅速的工業國之間和相同產業之間的貿易,這種狀況在國際服務貿易領域尤為明顯。
其三是「改進論」,為大多數國際經濟學家所認可。認為科學技術革命已改變或正在改變傳統服務商品的特性,國際貿易原理的合理內核適用於服務貿易。但由於服務自身客觀存的特性確實使得商品貿易理論的解釋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能完全套用,需要進行模型的擴展和修正。事實上,許多學者也在不斷地對比較優勢理論在服務貿易領域的應用進行檢驗,結果發現服務貿易領域同樣存在
比較優勢的合理內核,只不過對服務貿易的某些特徵不能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主要是許多商品和服務的投入往往交織在一起,比較成本難以獲得,從這個角度看,把比較優勢應用到服務貿易中,存在明顯的度量問題。1990年,伯格斯將服務和技術差異因素引入傳統模型用於分析國際服務貿易,以主流貿易理論中的H-O-S模型為基礎,進行了簡單的修正,得到詮釋服務貿易的一般模型。此外,薩格瑞也將技術差異因素引入H-O-S模型進行擴展,分析了國際金融服務貿易。克萊維、巴格瓦蒂等人通過兩要素一般均衡模型解釋服務價格的國際差異,以分析服務貿易發生的基礎,認為各國要素稟賦不同導致的服務價格差異可能是服務貿易產生的堅實基礎之一。二戰後,國際貿易出現了傳統的H-O-S模型無法預示和解釋的格局,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兩個全新的理論分析框架:新貿易理論和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知識型服務貿易研究與國外基本一致,前期主要是對西方理論研究成果的介紹性研究上。後來隨著GATS的簽署和中國服務業市場的逐步開放,極大推動了服務貿易理論在中國的研究進程。
20世紀90年代,國內對知識型服務貿易的研究開始發展起來。國內對知識型服務貿易的探討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對服務貿易理論的研究:主要代表有:程大中、陳憲(2002)的《服務貿易理論研究:現實基礎、總體狀況及初步設想》,總結了西方服務貿易理論研究的總體狀況,並在些基礎上對中國服務貿易理論的研究提出設想。楊聖明、劉力(1999)《服務貿易理論的興起和發展》從探討服務貿易的概念開始,研究了國際貿易理論對於服務貿易的適用性,國際服務貿易的決定,國際服務貿易壁壘及服務貿易自由化等問題。
二是通過一些實證研究,對我國服務貿易總體或行業競爭力進行的測度和評估。黎潔、趙西萍(1999)研究國際旅遊競爭力,他們主要運用波特產業國際競爭力模型,初步提出了國際旅遊競爭力測試的一些評價指標;劉維瑛、宋濤(2005)運用了競爭貿易指數(TC指數)對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測量。魯志勇(2002)分析了銀行業的服務競爭力,比較全面的分析了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初步建立了商業銀行競爭力指標的框架體系,共計40個指標。郭海虹(2002)運用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指數)和國際市場佔有率指標對我國運輸、通訊、計算機信息、金融與保險、旅遊服務的競爭力進行了測算。譚小芬(2003)利用服務貿易總量、服務貿易出口結構、服務貿易差額與服務貿易競爭系數、服務貿易逆差的結構等指標進行國際比較,得出我國服務貿易總體競爭力較差,出口結構不合理,在新興服務行業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比傳統服務行業方面的差距大,服務業開放程度低等結論。
本文來自網路教育精品課程(http://wljy8.com),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wljy8.com/wljs/OA/Html/9505.html

『貳』 企業的發展競爭戰略 開題報告怎麼寫

大多數跨國公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發展起來的,它的出現尚不足一個世紀。然而在這一相對短暫的時期內,公司國際擴張的動因和國外活動的性質已經經歷了較大的變化。近來較為重要的趨勢之一就是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及發展。

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是在70年代以後,而且其中較大部分是中間服務而不是最終消費服務業。投資主體不僅包括服務業跨國公司也包括製造業跨國公司。目前一些大型服務型跨國公司在地區分布上主要是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服務型跨國公司較少。由於服務業的特殊性質以及時代的發展,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及擴張形式都與傳統製造業跨國公司不同,因此,對於服務業跨國公司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服務型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

20世紀50年代期間,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級產品,以及以資源為基礎的製造業。而今,技術密集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已成為全球擴張的主力軍。50年代初服務業占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不到20%,在70年代初也只有25%,而到了80年代中期,在世界對外投資約7000億美元總存量中,投資於服務行業已達到3000億美元,佔40%左右。在90年代世界經濟並不十分景氣的情況下,服務業的全球擴張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勢頭。下頁表中列出了美國服務型跨國公司的海外擴張情況。

從下頁表中可以看出美國服務業跨國公司在80-90年代的高速發展態勢。在1982-1996年期間,美國服務業跨國公司無論是海外子公司資產比重還是在銷售額比重方面,整體都是處於遞增態勢。除傳統服務型跨國公司如銀行、保險業海外子公司資產、銷售額比重略有下降外,多數服務行業的海外分支機構的增長幅度都較大。其中運輸、通訊和公共事業類海外子公司資產、銷售額比重增幅分別高達220%、133%;1996年建築類海外子公司資產已佔整個公司的比重將近一半。

附圖

資料來源:Y.Aharoni and L.Nachum,Globalization of Servic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0。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充分說明了服務型跨國公司已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非常活躍的部分。

二、跨國公司理論研究狀況

按照傳統服務業性質來講,服務業應當是勞動密集型、當地化、個性化傾向特別明顯的一個行業。即使後來出現了新興服務業多數是以技術密集型為主,但是由於服務商品的非實體性、異質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不可儲存性,使服務商品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貿易品,不存在規模經濟。因此,一直以來對跨國公司的研究幾乎都是在製造行業進行的。

許多經典的跨國公司理論,例如1960年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1966年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1976年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以及後來1977年鄧寧的折衷範式等,都是基於製造業的國際化生產擴張進行研究的。而50年代至80年代以來正是製造業跨國公司空前大發展的時代,這些經典理論較好地分析揭示了這一現象,這也證明了理論是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的。

雖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經典理論對於跨國公司理論的指導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經典理論已不能很好地解釋如今服務型跨國公司興起中出現的許多新現象。

例如,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相對於直接投資建立子公司而言,更傾向於採用非股權安排形式或是合夥形式,同時母子公司之間保持著一種較鬆散的網路聯系,各公司獨立性較強,許多業務甚至採取外包形式,這就使得內部化優勢不再變得顯著,因此內部化理論也就不能很好地解釋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全球化過程中鬆散而富有彈性的網路型組織結構。在此問題上,我們所熟知餐飲業的許可證安排以及運輸業中的外包形式就是最好的例證。

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是針對當時製造業競爭加劇,成熟期產品的技術已不再居於主要地位。降低產品成本成為製造業跨國公司擴張的主要動力,而這對於性質較特殊的服務業產品來講是比較不適用的,雖然服務業產品可能存在生命周期,但是價格競爭絕不是服務行業的主要競爭因素。

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以及鄧寧的折衷範式中所提及的所有權優勢有助於理解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擴張,然而目前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實行的網路組織結構以及戰略聯盟形式都給公司帶來了較強的競爭優勢,這種由全球網路所帶來的優勢是與所有權優勢有較大差別的,值得去分析研究。

與此同時,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以及鄧寧的折衷範式等理論都是以市場的不完全性作為理論前提的。筆者認為服務型跨國公司之所以出現並不斷發展壯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信息更加豐富,政府的管制減少,市場的不完全性減弱而交易成本不斷降低所至,因此,再以市場的不完全作為前提或基礎就顯得有點落後於時代的步伐了。本文的研究也是基於信息更加豐富、市場逐漸完全這一前提下的。

三、服務型跨國公司擴張動因研究

對於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和擴張動因目前已有一些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謝康等著的《同場競技:入世後的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白仲堯主編的《中國服務貿易方略》、美國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所著《服務營銷》以及《在服務業的全球化》(註:Y.Aharoni and L.Nachum:Globalization of Services: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0。)等著作中對服務業的擴張因素均有提及。本文認為服務型跨國公司的擴張既與外部環境條件相關,也與服務業公司自身發展有關,概括而言,其國際化的動因有以下幾方面:

1.需求的拉動(企業中間需求、最終顧客服務消費需求)

由於技術進步、分工深化和追求核心能力的管理方式變革引起了對生產者服務需求的擴張,也就是說生產者不是內部組織生產而是在市場上去購買的被企業用作進一步生產的中間服務的增加。企業之間的中間需求的增長更多地推動了新興專業服務業的發展。例如,管理咨詢、工程服務、市場營銷等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需求。以前企業一般都是自行解決有關事務,但是現在這些工作就可以交給專業公司來完成。隨著信息的極大豐富,交易成本的降低,市場逐步完善之後,工業企業產品的生產將會融入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因素。可以預見,生產者服務將成為今後服務業增長最強勁和最主要的部分。

而生產者服務需求的增加,正是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及擴張的主要原因。由於服務業的特殊性質,因此BtoB形式較不適用於服務業,即服務商品一般只能直接作用於消費者,而通過中間商的轉接是不能或者是低效率的。眾所周知,生產者服務業的對象——企業既可能是地方性的,也可能是全球性或是多國地方性的。生產者服務業(如貿易、金融)在某種程度上處於集中固定生產和分散變動需求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許多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總是希望與一個服務商建立長久持續的關系,或者是希望與該企業的顧客(無論是本地還是國外的顧客)同時受到一個服務商的服務,以便於業務往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有力地佔領市場,獲得更多的客戶,就需要服務企業建立全球性的組織為其顧客提供全球的、一致性的服務。隨著生產者服務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了。

當然,顧客對服務業最終需求的不斷增長,也是不可忽視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時間的增加,婦女在就業隊伍中的比重上升,人的平均壽命的提高等,使得人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產品的物質邊際效用正遞減,人們開始轉向服務消費,對各種服務就產生了直接而巨大的需求,服務變得越來越重要。許多服務企業正是抓住了這一商機,建立跨國組織以迎合市場需求。

2.供給的推動(專長、勞動力)

現代生產競爭激烈,靈活的管理和市場運作就變得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和市場運作等與生產的信息處理有關的部門的逐漸強化和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的獨立化,也就是說原來合在一起的工作為了提高效率和靈活性而分開甚至分離出去。這種方式使得企業的各項工作更加具有專業性。為了專注於企業自身的核心專長,企業中一部分工作將被分離出去由更加專業的服務商提供,這就是分工所產生的「擠出效應」(註:黃少軍:《服務業與經濟增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目前服務部門較其他部門增長快得多,盡管服務部門中勞動生產率也有較大的提高,但是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依舊較低。以富克斯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通過對美國部門生產率的比較研究發現,服務業的生產率增長幾乎為零,大大低於工業甚至農業。他認為,服務業相對於農業或製造業的較低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說明了國民經濟中服務業就業的日益重要性。低於平均水平的服務業生產率增長率意味著服務業平均成本高於整個經濟的平均水平。如果服務需求對於上升的價格相對不敏感,那麼,隨著經濟的擴張,總就業中服務業的比重將增加。這就是著名的服務業增長滯後理論。可見,處於快速增長中的服務業往往能夠吸引大量的勞動力,其對就業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增加,而且在創造財富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在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的社會中,其他部門對勞動力需求的下降要比服務部門快得多,因而勞動力的供給壓力逐漸增加。這種由於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的「擠出效應」,在發展中國家表現尤為突出。因此,那些人力處理和實物處理服務型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上逐漸增加,因為這些服務能夠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較少受到限制,因而,有人提出服務業的發展擴張不是由於需求,而是供給的推動效應。

3.服務業的競爭

在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中,像銀行、保險、醫院和教育這些成熟的消費者服務業,增長速度正在減慢。而其他一些行業,像美國的航空客運業,似乎被長期的生產能力過剩困擾著。所以,公司的成長只能以從國內的競爭者那裡爭奪份額為基礎——或者通過開拓國際市場。那些以美國為基地的大型信用卡公司所採取的戰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服務業產值,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一般高達60~70%。他們的國內市場已容納不了服務生產的日益增長。開拓國外市場,爭奪世界市場,已經成為服務經濟發達國家對外擴張的新的焦點。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達成《服務貿易總協定》,既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標志,又是服務大國爭奪服務市場的表現。

競爭在銀行業是一種關鍵性的全球化動力,它同公司顧客的全球化是密切相關的。爭取跨國公司業務的競爭活動尤其激烈,這是因為跨國公司所控制的金融交易量相當大,並且向它們提供巨額(常常是得到高質量擔保的)貸款的機會也很多。大多數跨國公司會使用當地和國際銀行的組合,但是一個銀行能夠覆蓋的地理區域越廣,它在客戶有業務的任何地方提供服務的能力就越強。近年來,許多原先只在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大陸從事經營活動的銀行都雄心勃勃地進行了海外擴張,其中一部分是通過內部增長實現的,即在外國開設新的辦事處,還有一些則是通過收購實現的。

應該看到,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速度已成為競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服務業中,先動優勢表現尤為強烈,快速的顧客回應能力,比競爭者搶先一步佔領市場,將有更多的機會建立影響巨大的聲譽以及贏得顧客的忠誠度,獲得大市場。而且在服務業擴張中,政府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管制決定了市場進入的機會,並決定了市場結構以及競爭程度,這種做法往往給先進入者以較少管制的優勢。在許多情況下,即使已有競爭者先進入某個市場,許多企業仍然不惜代價進入該市場,以防止被競爭對手超過太多,這也是通常所說的「跟隨競爭者」戰略。

不難看到,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雖然只是一個新趨勢,但服務業的對外擴張卻已經以勢不可擋之勢在全球范圍展開。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廣闊的市場早已被發達國家經驗老道的服務企業所瞄準,進駐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4.進入壁壘降低(政府、標准化成本、全球范圍優勢)

進入壁壘一般包括自然形成的以及人為的壁壘。

自然形成的進入壁壘在服務行業中典型地表現為服務產品時間和空間上的傳遞障礙。然而,現代電信和傳遞技術使時間和距離的概念逐漸喪失了其重要性,服務的不可儲存性和運輸的傳統特性發生了改變。從此,許多生產和消費原需同時進行的服務現在可以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分離,銀行、保險、醫療、咨詢和教育等原需供需直接接觸的服務現在可以採用遠距離信息傳遞的方式,通訊革命大大提高了服務的國際間可貿易性、生產的專業化迅速發展。近來,服務業國際化的范圍從運輸、工程建築等傳統領域轉向知識、技術和數據處理等不斷涌現的新興領域,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物質生產和服務生產中的知識、信息投入比重不斷提高,從而推動了服務業國際化的發展,以勞動密集為特徵的傳統服務貿易地位逐漸下降,以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為特徵的新興服務業逐漸發展壯大。(註:張漢林:《世貿組織與未來中國》,中國物價出版社,1999。)

由於最新的服務業發展主要由經濟網路型服務帶動,使經濟網路型服務與工業的發展形成互補。與此同時,又由於許多服務產品無法出口,因此服務業更多地採用跨國公司形式。而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的巨大優勢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經營行為,也使其在服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註:張建民:《中國服務貿易市場准入研究》,中國財經出版社,1998。)由於新興服務業的知識化和信息化特徵,服務部門跨國公司比製造業跨國公司的資本密集度更高,技術優勢更強,也更易形成世界市場的壟斷局面,形成其全球范圍網路優勢。可以預見,隨著全球市場的融合,信息成本降低,交易費用進一步的下降,也即在更加完全的市場中,服務業將比製造業更加具有採用跨國公司形式對外發展的傾向。

在服務行業中政府的管制是最主要的人為壁壘。由於許多服務行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許多國家對服務行業實行較嚴格的管制,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當然在發達國家也有類似情況,例如一些發達國家對航空業實行管制,阻礙公司之間兼並聯合的擴張行動。在這種狀況下,使得許多服務業的跨國經營無法實現。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其中許多國際通行規則被普遍接受。更少的政府管制,更自由的全球經濟市場大大降低了服務業對外擴張的進入壁壘。為國外跨國公司垂涎已久的中國服務市場也將逐步開放,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大批服務型跨國公司進駐中國,中國的服務企業任重而道遠。

5.贏得信賴以及全球學習

聲譽在服務業中占據了首要的位置。很多情況下,由於轉換成本較高,許多客戶傾向於固定服務商,形成長期的互動關系。顧客在選擇服務商時,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質量、競爭力、可靠性等等。考慮到轉換成本高昂,選錯服務商的後果往往是災難性的,所以顧客總是利用各種途徑去獲得服務質量信息,服務企業也盡力去建立自己的聲譽,並且試圖區別於競爭對手提供更好的服務。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顧客很難獲得准確的服務質量信息,也很難對服務質量做出合理的判斷。顧客往往以公司規模、公司經營的年數、以及公司主要顧客的清單來判斷服務企業的服務質量。因此服務企業不斷擴充規模推行國際化,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性顧客,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聲譽、贏得信賴,將自身的實力外部化表現出來,從而贏得更多的市場。

在許多情況下,獲得全球網路優勢是一些服務行業提升服務產品價值,贏得顧客信賴的重要渠道。目前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採用的全球網路型組織構架就是公司為了在國際競爭中提升產品價值、創造優勢的重要表現形式。例如,如果一種信用卡可以在全球范圍內使用,那麼它的價值將大大提升。如果一個銀行的自動櫃員機遍布世界各地,那麼這個銀行將更加受到顧客青睞。而許多跨國性的飯店、快餐店、零售商店的建立,部分也是基於此考慮的。

另外,服務型跨國公司全球擴張的同時,也是服務企業全球學習的過程。在服務型企業中知識的價值尤為重要,在企業各個節點上創造知識並傳輸知識將成為服務企業主要的競爭優勢。因此,服務型跨國公司全球學習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增加了公司的無形資產價值,進而提高了公司的競爭優勢。

四、服務型跨國公司在中國

盡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10%,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對服務的需求旺盛,服務市場不斷擴大並日趨活躍。但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直在30%上下徘徊。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一直處於瓶頸地位的狀態,雖有所改善但未得到根本緩解。中國的服務貿易進口大於出口,是入超國,說明我國服務產業整體水平低、實力弱,需要大力發展。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不僅是最大的貨物市場,而且也是最大的服務市場。中國服務市場之廣大,潛力之深厚,非一般地區和國家可比。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德·德魯克曾經忠告美國投資者:「在中國,最大的商機不是在製造業,而是在服務業」,這一忠告可謂點到關鍵。

目前,各國的服務行業,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服務行業,千方百計地、爭先恐後地竭力擠進中國市場。這既給中國市場帶來了競爭活力,也給我國服務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以保險業為例,外資保險公司一進入中國就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其業務發展非常迅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到1999年止,已有7個國家的13家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16家營業性機構,其中外資保險公司在華分公司11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5家。此外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113家保險機構在中國14個城市設立了202個代表處。截止到1999年底,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總資產達44億美元,保險費收入達18億美元。(註:金偉飛:《保險市場:「狼」已悄然來臨》,《金融早報》2000.12.19。)

對於服務型跨國公司來講,中國市場還有一塊很具有潛力的市場,那就是商務中介機構,包括會計行、律師行、資信資產評估機構、咨詢業等。在計劃經濟時期,這些在其他國家習以為常的機構,在中國卻不存在。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專業化和效率化都要求中介機構的發展,這恰恰又是許多跨國公司的長項。發達國家服務型跨國公司無論在經驗、聲譽上還是在管理、組織以及人才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而中國廣大的市場需求就給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當然,服務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也不是可以高枕無憂的。首先,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表示至今仍然是處於虧損狀態,高昂的固定成本以及員工的費用,使許多公司入不敷出,短時期內還無法盈利。其次,中國的服務專業人員缺乏是服務型跨國公司遇到的主要問題;而且許多跨國公司花費巨大代價培訓員工後,員工卻跳槽的現象也是非常棘手的。再次,由於基礎設施的落後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對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發展也造成了很大影響。盡管如此,廣闊的中國市場還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不難預料,隨著中國日益與世界的接軌,中國的服務市場將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叄』 如何提升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不必長篇大抄論小題長寫襲。

一、保持富有創新性的指導思想和前進探索的發展動力(需要專業機構或政府機構成立的金融中心擔任主導)

知識版權的保護,貧窮的壓力激發人們創新的潛力。政策紅利保障,國家加大力度投資建設,力圖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國家形象,金融等貿易行業是象徵著國家信用值的標志。

二、相關專業機構統一標准培訓意向金融等貿易專業的人才。(應以專注實踐表現而非過度專注學歷程度)

人員協調程度取決於保障制度,保障制度取決於監督管理。

『肆』 開題報告:加入WTO後我國金融保險業產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你好!
在網上找到一篇符合你的要求的,但是需要購買才能下載。鏈接如果現實不了查收網路消息~
此外,有一篇不完全符合樓主要求的,但是樓主可以參考下:

《加入WTO:中國保險業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來源:網路

1999年11月15日,歷經13年的艱辛談判,中美雙方就加入WTO問題達成協議。中國保險業的開放,是中美雙方談判的焦點之一。加入WTO無疑會對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分析了加入WTO給我國保險業帶來的挑戰,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加入WTO對中國保險業帶來的客觀挑戰

加入WTO,對我國保險業既會產生積極影響,創造許多新的機遇,也會有許多不利影響,帶來客觀挑戰。據中美商會提供的文件顯示,作為中美WTO協議的內容之一,中國將在未來五年內取消全部外資保險公司的地域限制。同時,未來2至3年間,中國將開放主要城市,並允許外資財產險和意外險保險公司為全國的大規模風險承保。中國同意僅基於審慎原則授予營業執照,不在數量上予以限制。中國將在5年內逐步擴展外資保險機構的業務范圍至團體險、健康險和養老險。中國同意外資可在中外合資的壽險公司中擁有50%的所有權等。由於中國保險業尚處於不發達階段,一旦全面開放,中國保險市場將可能面臨著外資保險公司湧入的挑戰。

挑戰之一:保險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從總體上來說,國外保險公司從資金實力、產品開發技術、展業方式、業務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大大強於國內保險公司。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申請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外國保險公司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最少具有30年以上的經營歷史,遞交申請前一年年末的資產總額不得少於50億美元,在中國境內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而事實上,已在中國開業的20家外國保險公司,以及目前在中國設有202個代表機構、申請等待營業執照的外國保險公司,其經營歷史和資產總額條件均大大超過人民銀行的這一基本要求,許多公司的經營歷史都在百年以上,資產總額大都在幾百億美元,甚至幾千億美元以上。與外國幾百年的保險發展歷史相比較,中國的保險業仍十分幼嫩。1998年底中國的保險深度為1.57%,居世界第五十五位;保險密度為12美元,居世界第六十位。就保險公司而言,中國保費最高的是中國人壽保險公司,1998年其保費收入為人民幣530億元,最少的公司年保費收入不到1億元①。由此可見,當前中國保險業的整體水平與外國公司相比差距較大。此外,中國保險業的差距還在於缺乏一個完整的代理人、經紀人、公估行等中介機構體系。各保險公司在保險種類設計、精算水平、核保技術、經營手段、售後服務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旦中國入關會暴露出國內保險公司在營運上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特別是管理水平、風險處理技術、科技運用水平、資金運用能力、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差距。

挑戰之二:民族保險業將受到一定的沖擊。具有雄厚資金實力,先進保險技術和豐富管理經驗的外國保險公司與尚不成熟的中國保險公司同台競爭,這無疑給中國保險業帶來競爭壓力。在稅收方面,外國保險公司享受著「三減兩免」(三年減稅,兩年免稅)的優惠條件,所得稅為15%,而中資保險公司需要繳納33%的所得稅。在資金運用方面,外資保險公司的投資可涉足股票,房地產、貸款等,資金運用率普遍在85%以上,而中資保險公司的保險基金運用渠道相對來說非常狹窄,資金運用率只有10%。這樣外國保險公司可以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低稅收的優勢,通過降低保險費率,提高保險代理傭金搶占市場,對中國保險公司構成一定的威脅,造成業務流失,市場份額下降。此外,現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在組織形式、經營區域、業務范圍上受到嚴格限制。地域上,只能在上海、廣州兩地。業務上,服務的對象為外國人和三資企業不能涉及團體業務。組織形式上,從1996年以來,在華經營人壽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人,只能與中方組建合資公司,不可以獨資形式經營。而中國國內的保險公司,即使是區域性公司,經營地點也通常不限於一城一地,而能輻射周邊地區。業務范圍只分人壽保險或財產保險,並無銷售對象的限制。由於中外保險人並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中國保險公司因而能分得部分保險市場。中國加入WTO後,落實國民待遇原則,這些限制都將煙消雲散。可以預見,隨著保險業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資保險公司對國內保險市場的沖擊必然會逐步升級,並壓縮民族保險業的生存空間。

挑戰之三:保險監管面臨改革。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使我國保險市場上競爭主體不斷增加,成份愈益復雜,給政府部門對保險業的監管造成一定的困難。根據國民待遇原則,在保險市場管理上對內資和外資的保險機構必須一視同仁,不得薄此厚彼,這不僅包括業務范圍的一致,而且還包括管理法規的統一。從而要求保險監管盡快與國際通行慣例接軌,採取以償付能力為中心的鬆散監管。這就給保險監管機構帶來了較大的監管難度,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標准。

挑戰之四:要求現行的有關保險的法律法規作出修訂並予以完善。現行的《保險法》對合資、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並未作出細致的規定,如應如何評價其償付能力,在華境內保留多少額度的保證金,20%法定分保比例是否適用等實際問題都應明確。此外,現行《保險代理人管理規定(試行)》和《保險經紀人管理規定(試行)》也應對中介機構的組織形式作出調整,以適應保險市場組織制度的需求。

挑戰之五:資金外流面臨潛在可能危險。保險業特別是人壽保險,聚集了大量的長期資金,對資本市場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具有較強的金融特徵。外國保險公司帶來的外資數額是相當有限的,相反卻可以在中國國內保險市場上通過收繳保費的形式聚集資金。依照我國目前的監管能力和水平,根本無法控制外國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也無法限制其投資收益轉移出境,從而影響我國宏觀經濟中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調控,對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一定威脅。

挑戰之六:造成保險人才的流失。由於外資保險公司有較高的收入水平,較優厚的福利待遇,較強的流動性和較為靈活的分配製度等優點,對國內優秀的保險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並且,為了彌補對國內市場了解不足的弱點,外資保險公司常常以較高待遇吸引當地高層管理人員。這使國內保險公司感到了人才流失的壓力,其用人機制、分配機制和人才流動機制等受到了一定的沖擊。

二、加入WTO,中國保險業應有的對策

就目前中國保險市場的現狀而言:中國的保險市場是一個發展歷史很短,但具有許多有利發展條件的市場;是一個發展速度很快,但與潛在的市場需求相比,市場的有效供給規模還非常小的市場;是一個有了一定的競爭,但壟斷程度還很高,競爭處於低級層次的市場;是一個有了基本的法律制度,但相關的配套制度還很不健全的市場。加入WTO對我國保險業既會產生積極影響,也會有一些不利因素。但總的來看,機遇要大於挑戰。因此,當前民族保險業如何把外來壓力變為動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如何有效運用金融保險服務貿易條款,提高國內保險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根據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則制定相應的防範和競爭策略,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在開放的區域、開放的數量、組織形式、調控機制、開放的險種、稅收政策、費率的執行、保險的監管等具體問題上加以考慮研究,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是中國保險市場加入WTO的當務之急。

對策之一:充分利用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有關條款,保護民族保險業。《服務貿易總協定》為發展中國家確定了一些特殊優惠待遇,允許發展中國家根據本國特點,制訂發展本國保險業的政策目標。
在市場准入方面,允許根據其經濟發展水平,適度開放行業和市場,逐步實現保險服務自由化。我國在保險業開放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緩沖階段,將上述政策用足用好,參照國際上不同國家保險市場開放程度不同的經驗做法,分步驟對外開放,在一定時間內設置若干必要的防線。如:

———在設立資格上,要從嚴要求,好中選優,擇優錄取。對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應設立較特殊的資格要求,如要求其達到一定的經營年限,要求其具有經營國際保險業務的經驗,要求其具有較高數量的資產等等,切不能讓某些外資保險抱著學習的態度到我國來經營。

———在對象選擇上,應考慮國別原則、對等原則、資金實力、知名度、信用度及歷史上與我國合作情況等因素,作出合理選擇。優先引進那些資本雄厚、技術先進、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保險機構。

———在開放市場結構上,要根據我國保險市場結構的特點和各類保險市場開放的風險系數,堅持結構性地開放國內保險市場,即以非壽險為主,向非壽險公司傾斜,相對抑制壽險公司的引進。

———在組織形式上,為了有效地轉移保險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當前引進外資保險分公司已經達到一定數量的情況下,應該加強引進中外合資形式保險公司的工作。尤其是壽險業務,要採用合資的方式,而且目前應由中方控股,在條件成熟後再逐步放寬限制。

———在經營區域上,特區及沿海城市應逐步開放,另一方面,應以政策為導向,鼓勵外資公司到中西部地區進行試點,把引進經營性外資保險機構的地域擴大到中西部地區,以配合我國給予中西部地區關於引進外資的優惠政策。

———在業務范圍上,應優先引進那些保險經營技術含量高,經營管理難度大的責任保險、信用保險、醫療保險、農業保險、再保險和新險種等保險業務。對進入我國保險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嚴格限制其經營范圍。

———在保險費率執行上,遵守中國保險監管部門或保險同業公會有關費率的統一規定,確定保險費率的最低下限。對於純保險費率的釐定,保險監管管理部門應根據以往的經驗確定一個統一的最低下限,對違反這一規定的外資保險公司給予重罰或讓其停止業務經營;對於附加保險費率,則可允許各保險企業根據自身的營業費用、投資收益、預期利潤等因素自行確定,報監管部門批准後實行。

———在稅收政策上,要真正遵循國民待遇原則,不給外資、合資保險企業以優惠稅率,在適當的時候取消「三減兩免」的優惠政策,課以民族保險公司同樣的稅率。

對策之二:加強監管體系建設,盡快向國際慣例靠攏。外資保險公司是一種經濟資源,通過對這種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無疑有利於促進中資保險公司在技術、信息和管理經驗等方面的提高。而對於外資保險公司這種經濟資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保險監管機關能否進行有效監管和合理引導。

其一,保險監管機關履行好這種職責需要有完善的法律規章。目前,外資保險機構已在上海、廣州等地進行業務運作,然而尚缺乏法律約束,僅有一個《上海外資保險機構管理暫行辦法》,《保險法》中涉及外資保險機構的法律條款也少得可憐。由於目前尚無全國性、專門針對外資保險機構的管理規章出台,制訂一部全國性的、專門針對外資保險機構的管理規章及其實施細則已成為當務之急。要在總結《上海市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實施經驗的基礎上,頒布有關外資保險機構管理的法規。內容應包括設立條件、資本金、業務范圍、保險費率、保險條款、保險准備金、再保險、最低償付能力、保險投資、報表制度和精算制度等方面的規定以及處罰細則,做到有法可依。

其二,由於外資保險公司在經營管理、財務准則和法律意識等方面與國內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對其監管還應遵循國際慣例,具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1)組織監管。嚴格開業審批制度,規定資本金和保證金最低限額,引進那些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經營穩健的外資保險公司,在組織形式上,優先考慮採取合資方式進入的外資保險公司;(2)業務經營監管。限定外資保險公司經營范圍、業務種類、保險條件及保險費率等,要求其定期提交業務發展計劃,定期審查其營業計劃的合法性,檢查保險合同的履行情況,監管其償付能力與違約行為;(3)財務監管。定期要求外資保險公司向主管機構報告財務狀況,並於年終報送資產負債表、資產目錄、資產運用明細表等。

其三,應盡快建立健全全國性的和區域性的包括外資保險機構在內的保險同業公會,將保險條款、保險費率和市場競爭的監督權下放給保險協會去同業自律,充分發揮其自我管理、自我監督作用,使國家的保險監管和行業自律雙管齊下,提高監管的成效。

對策之三:進行保險創新,提高競爭能力。在我國保險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我們對外資保險公司加以一定限制,只是一種權宜之計。隨著經濟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各種保護性措施將逐步取消,任何把希望寄託在保護政策上的想法都是對自身生存能力的削弱。積極的態度應當是把握機遇,進行保險創新,提高競爭能力。(1)以險種創新為核心,充分考慮需求結構變化和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積極推出既適應需求又引導需求的新險種。針對消費者的不同特點,設計多層次、多品種的險種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保險需求。(2)以技術創新為基礎,運用電腦、網路等先進的信息傳遞技術進行信息收集、險種設計、費率釐定、風險識別和監督管理等。國內目前信息網路滯後,如果仍維持目前狀況,在大量外資保險公司入市後將明顯處於被動地位。因此我國應大力普及電子化和計算機系統,規劃和開發網路保險。(3)積極推進保險服務和保險組織創新,將保險公司由單純的經濟補償機構發展為包括經濟補償、風險管理和信用投資等功能的綜合型組織機構。當前要積極籌措保險業與銀行業的融合,以充分利用銀行業的諸多優勢發展民族保險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多元化保險企業和保險力量。(4)進行營銷方式創新,進一步完善代理人制度,逐步建立經紀人制度,積極發展市場化的展業方式。

對策之四:建立和完善我國再保險市場,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結合我國國情,借鑒國外的經驗,我國在制定保險產業政策時,應採取優先開放再保險市場,合理保護直接保險市場的做法,這樣既符合加入WTO的開放要求,也有助於保護與促進我國保險業。(1)有條件地引進1-2家外資再保險公司,以接受國內各保險公司的分入業務和向國際市場分出高風險業務。(2)由國內各家保險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一家全國性的再保險公司,以接受國內外各保險公司的自願分入業務和向國際市場分出業務。(3)改革現有中國再保險公司的經營體制和運作機制,使其由現在的國家再保險機構的角色逐步轉化為商業性的再保險公司,從而形成再保險市場上公平競爭的局面。(4)加強再保險法律、法規建設。國家應盡快制訂與保險法相匹配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以便對再保險市場運行進行規范和引導。(5)積極穩妥地發展再保險經紀人機構,在引入國際著名再保險經紀人公司的同時,逐步建立自己的再保險經紀人公司,以此增大國內再保險容量。

對策之五:參照國際慣例,放寬保險資金的運用限制。當今保險市場,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保險公司都把資金運用收益作為其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通過此舉獲取較高的收益來彌補承保的虧損,國外許多保險公司在賠付率高達100%甚至200%的情況下,仍保持正常發展。與外國公司相比,我國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面窄,形式單一,現金及銀行存款占總資產的比例超過40%,相應的投資業務僅佔30%左右,且多數為各項貸款和直接投資。隨著第七次降息及國債發行利率的下調,保險公司面臨的形勢變得十分嚴峻。近日,國務院已批準保險公司通過證券投資基金進入股市,這是我國參照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放寬保險資金運用方式的重大舉措。保險公司將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在二級市場上買賣已上市的證券投資基金和在一級市場配售新發行的基金,並且可以按一定比例配售新發行的基金,以及根據保險公司的投資需求增發新基金。這一舉措提高了保險資金的運用率,緩解保險公司的投資利差損失越來越大的壓力,這樣保險公司就實現了保值與增值,增強了保險公司的實力和競爭力。今後,還應進一步在股票、房地產市場等方面拓寬保險基金的運用渠道,推動我國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

對策之六:培養保險專業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保險市場國際化對保險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保險從業人員不僅懂得本國保險業務技術,還要了解外國保險的特殊技術;不僅要懂外語,還要了解外國的價值觀、文化及人際關系;不僅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還要有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等。對此,我們應充分利用加入WTO這一契機,培養跨世紀、高層次、外向型的保險專業人才。就保險公司而言,要切實加強在職員工的培訓和教育,使他們跟上保險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就各高等院校而言,應根據社會對保險專業人才的需求,適當調整辦學方向,組建有實力的師資隊伍,大力培養保險專門人才;就國際交流而言,歡迎國際知名保險公司來華舉辦專題研討會和講習班,活躍思維,開拓視野;就保險業的各類資格考試制度而言,要進一步建立完善精算師資格考試制度,承保、理賠專業人員制度及目前已有的代理人資格考試制度。

『伍』 求關於服務貿易的文獻綜述

事先聲明,我也反對抄襲,公布這些收集的網站只是為了供你們參考,畢業論文都知道嚴禁抄襲,那些網上一搜就找到的更不能看了,根據我搜集的一些網站來看,建議看看這個,要做畢業論文以及畢業設計的,推薦一個網站 ,裡面的畢業設計什麼的全是優秀的,因為精挑細選的,網上很少有,都是相當不錯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對畢業論文的寫作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別的相關範文很多的,推薦一些比較好的範文寫作網站,希望對你有幫助,這些精選的範文網站,裡面有大量的範文,也有各種文章寫作方法,注意事項,應該有適合你的,自己動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參考一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那才是自己的。 如果你不是校園網的話,請在下面的網站找:畢業論文網: 分類很細 欄目很多畢業論文: 畢業設計: 開題報告: 實習論文:

『陸』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論文

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強,流通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以世界市場為目標的全球化經營是未來流通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途徑。相對於我國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流通企業來說,歐美流通企業不容置疑地在國際化經營的道路上走在了前邊。分析和借鑒其國際化經營的成功經驗,有助於提出符合我國實際的國際化經營戰略。
一、流通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內涵
流通是從總體上看的商品交換。流通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則是指企業經濟活動的社會化程度超出一國的范圍,越來越具有國際的性質,它是國際分工和生產社會化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流通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應包含以下基本內容:
1、流通企業的經濟活動范圍不僅局限於國內市場,而且應當有相當大比重的經營活動是面對國外市場或直接在國外進行的,這是流通企業國際化經營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標志。
2、國內流通領域的經濟運行機制和制度規范與通行於世界經濟的現代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制度規范相一致,這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的制度前提。
3、流通企業的動力與約束機制符合參與國際競爭的要求,其行為方式符合國際市場通行的慣例。
4、國內流通企業與外國流通企業在組織、資本和營銷活動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融合或聯合。
5、國內流通領域實現較大程度的對外開放,使國外流通的行為主體能夠較自由地到國內進行投資、經營。
經濟國際化的發展歷程已清楚地表明,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國際間經濟交流形態從「商品流」發展到「資本、商品流」,又發展到「資本、商品、技術、人才信息流」,流通層次越來越高,流通渠道也形成了一個遍及全球的網路系統。這些都標志著流通國際化程度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流通企業國際化經營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
1、宏觀管理不得力
我國流通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的起步較晚,政府的宏觀管理措施與現實存在脫節、相悖現象。1983年1月,國務院雖正式授權由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審批和歸口管理境外企業的工作,但實際上還有幾個部委也都參與此項管理工作。由於政出多門,不僅企業無所適從,而且至今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長期規劃,以致開展跨國經營的流通企業的發展方向、領域和重點都難以確定。同時,管理機構的混亂,亦必然帶來監管上的不利。
2、對外投資規模小,實力差的企業佔多數。
投資規模較大的企業,容易形成規模經濟,經受得住意外沖擊;而投資規模小的企業,則生存困難。歐美許多發達國家的跨國流通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時,均集中於優秀的企業,進行大規模投資,其單項投資平均水平已經達到600萬美元,而我國企業的平均對外單項投資規模卻只有100萬美元左右,不能形成集團優勢,一致對外,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上是很難站得住腳的。
3、人才匱乏,服務滯後。
跨國流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條件極高,既要求其管理人員熟悉當地語言、風俗和法律知識,又要求其具備海外企業工作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開拓能力,而現實中的若干對外投資流通企業,特別是企業領導層缺乏這種能力。而且,我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時,國內相關服務部門之間的相互推諉常常貽誤最佳投資時機。
三、歐美企業的成功經驗
1.高度集權型組織結構能夠保證實現全球資源配置最優化,進一步實現全球戰略。
美國的國際流通企業採取的是高度集權型的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使整個國際流通企業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相互支援的資源共享體系,母公司可以通過層次性組織有目的、有步驟地展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有效配置。這種組織結構還由於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迅速作出決策,使經營資源的配置也能迅速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從而更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全球化配置和共享效益,達到企業的終極目標-全球戰略。
2.市場機制健全,市場化程度高,市場渠道暢通,法律體系完善。
歐美等發達國家由於實行市場經濟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市場機制健全,市場化程度高,市場渠道暢通,法律體系完善,因此流通企業在軟、硬環境兼備的情況下,實行跨國經營勢必管理有序,大而不散,活而不亂。
3.歐美流通企業崇尚外部集中的效率觀
歐美流通企業具有強有力的資源配置能力,可以將分布於全球的經營資源集中到所需的地方,有利於發揮資源的規模經濟效益,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由於歐美跨國流通企業是通過水平或垂直兼並發展而成的遍布世界的網路,因而歐美企業的傳統做法就是通過兼並購買的手段從事經營,促進了經營資源的集中,並且利用這一手段實現了進入多個經營領域的目的,順應了多角化經營的趨勢。
4.歐美流通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思想上重視契約主義原則、個人主義原則、機能主義原則等。
在上述管理思想的指導下,跨國企業的海外分支機構與國內一樣,對海外人力資源的管理採取短期僱傭制的做法,將工人提供的勞動能力作為一種商品來對待,體現了契約主義的管理思想。
跨國企業的人力資源是國際競爭力的最關鍵因素。歐美流通企業這種高流動的僱傭制度可以使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負擔。由於普通職工很容易從各國當地市場上獲得,人力資源來源的不同則主要體現在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上,美國採取「開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選擇一個具有職業經驗的人擔任子公司的總經理,不考慮其國籍,子公司的經營要完全置於總公司的監督之下。這種模式反映的是「地球中心論」,對於人力資源的來源以能否勝任本職工作為衡量標准,其優勢在於有利於培養具有全球戰略思想和豐富國際經驗的管理人才。
5.歐美國家由於綜合國力強,科技水平高,其國際流通企業在發達國家設立子公司時,只有35%的企業採用合資的形式,在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也只有40%採用合資的形式,其餘子公司均採用獨資的形式。
歐美跨國企業經濟實力與技術實力強,市場進入早,公司的成熟度高,尤其是美國企業多信奉「個人能力主義」,不太重視協作,而是注重公司結構的控股和集權。這種做法優點在於可以提高規模經濟效益,統一籌措和運用資金資源;便於對子公司實行統一控制,在市場價格、產品差別化和利潤方面採取一致行動;減少管理上因為與當地企業的交流而產生的矛盾;有利於經營方針及執行過程中的保密,並可以獲得全部利潤。
四、我國企業的戰略選擇
歐美國家的大壟斷企業多是擁有從研究開發、生產到銷售,乃至銀行、金融機構的多分支、多功能的現代工商企業群體,這種國際經營模式以國內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本和技術力量、多種經營和企業聯營以及嚴密、完整的組織結構為前提。
我國流通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則剛剛起步,對於經營、發展跨國企業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制度環境。因此,在借鑒歐美成功經驗時,應該從本國實踐出發,有選擇地吸收和利用。
1.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負責制定我國流通企業跨國經營的戰略目標和任務,確定對外投資的國家和地區,投資的規模和渠道,並站在政府宏觀角度,實行綜合管理。
2.確定跨國經營企業身份認證制度,提高境外企業規模、檔次,藉以增強競爭力。歐美國家的單項投資水平平均為600萬美元,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單項投資水平也不應低於450萬美元,這樣才能經受住意外沖擊而立於不敗之地,並且可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3.進入方式應該以易人和迴避風險較強的合資經營方式為主。美國採取獨資的經營方式是由於其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強大的綜合國力,而我國目前屬於資金約束型國家,如果採取合資形式進入國際市場,可以減少資金注入,以有限的資本盡可能地擴大國際投資規模,而且合資有利於彌補我國流通企業跨國經營經驗的不足,消除因對當地市場及其他方面不了解而產生的進入障礙,並有利於吸收和利用合資方的管理技術、營銷技能、信譽、供銷渠道以及同政府、銀行的關系等經營資源。
4、區位選擇應集中在亞太經濟增長較快的國家和地區,以及貿易保護嚴格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在1923年,美國西爾斯公司就專門聘請市場研究學者尼爾森擔任策劃部經理,其任務是將在經濟上頗有研究價值的國家細分為可用來實施營銷的區域,不但將其在地圖上明確標示出來,且詳細地記錄該地區的統計資料,並長期加以觀察和分析。我國企業在從事跨國經營前,也一定要慎重行事,進行詳實的論證調研。
5、加快經濟立法,為跨國經營的流通企業提供製度保障。歐美流通企業之所以在高度集權的組織結構下,還能高效率地運營,並實現全球利潤最大化,根源在於有一套完善的法律體制保障。任何涉足國際市場的國家和企業概莫能外。
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21世紀將是跨國經營的全盛時期,誰國際化經營搞得成功,誰就能成為經濟大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速度的日益加快,未來國際貿易的交往將更多地從雙邊走向多邊,全球范圍的商品、資本、信息、人才、技術的雙向和多向流動使整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以世界市場為目標的全球化經營是未來流通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途徑。
文秘雜燴網 http://www.rrrwm.com

『柒』 求 《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面臨的挑戰及對策》任務書、開題報告書((

一、金融服務貿易發展概況 7-13

(一) 金融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 7-8

(二) 國際金融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原因 8-10

(三) 各國開放國內金融服務貿易市場的原因 10-13

二、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的效應分析 13-21

(一) 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的經濟收益 13-17

(二) 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的負面效應 17-21

三、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現狀 21-30

(一) 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進程 21-25

(二) 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收到的效益 25-28

(三) 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的優勢 28-30

四、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面臨的挑戰及對策 30-44

(一) 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存在的風險 30-31

(二) 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存在的問題 31-37

(三) 我國發展金融服務貿易市場開放的對策 37-44

結論 44-46
對不起只能給你個提綱了

『捌』 急求一篇開題報告!!!!!

【國際貿易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1、我國服務貿易滯後的原因及對策

2、流動性過剩與我國外貿發展戰略的轉變

3、我國外貿又好又快發展的對策研究

4、加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問題研究

5、我國出口加工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對策研究

6、我國外貿持續順差的原因因及對策

7、新形勢下我國外貿環境的新變化

8、河南省外貿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QDII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

10、中部崛起與對外貿易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11、河南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現狀和發展對策

12、我國國際貿易的環境效應分析

13、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干問題思考

14、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15、新型貿易壁壘及我國的應對措施分析

16、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7、區域貿易安排對WTO多邊貿易體制的貢獻與挑戰

18、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外貿影響與對策

19、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效應分析

20、國際外包的發展現狀、模式及對策研究

21、當前區域經濟合作的特點和趨勢

22、貿易順差:通貨膨脹的誘因分析

23、歐盟貿易摩擦預警機制與啟示

24、標准貿易理論的發展與影響

『玖』 求一份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問題研究的開題報告...直接發給[email protected]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步加快,服務業將逐漸取得國民經濟活動的主導地位。本文對影響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的相關因素及國際競爭力現狀進行了分析,並就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如何構築國家競爭優勢,從政府孵化、戰略管理、產業政策等角度提出了若干戰略思考。
1.1 服務貿易的含義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國際間服務的輸入和輸出的一種貿易方式。貿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務並獲得收入的過程稱為服務出口或服務輸出,購買他人服務的一方稱為服務進口或服務輸入。國際貿易狹義的概念是指傳統的為國際貨物貿易服務的運輸、保險、金融以及旅遊等無形貿易。而廣義的概念還包括現代發展起來的、除了與貨物貿易有關的服務以外的新的貿易活動,如承包勞務、衛星傳送和傳播等。[1]
按照世界貿易組織在服務貿易總協定中對服務貿易的界定,服務貿易包括四方面內容:(1)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 指從一國境內向另一國境內提供服務。如,電訊、郵政和金融。(2)境外消費(Consumption Abroad):指在一國境內向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提供服務。如旅遊、留學。(3)商業存在( Commercial presence) 指一個國家通過在另一個國家境內建立某種形式的商業機構提供服務。如,外資服務業企業。(4)自然人流動( Movement of personnel): 指一個國家的個人在另一國家境內以自然人存在的形式提供服務。如,外籍教師、律師等以自然人的身份在我國境內提供服務。
20 世紀90年代以來,擴大國際服務貿易越來越成為發展中國家改善國際貿易地位,提高經濟效率及國際經濟競爭力,乃至增加外匯收入、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途徑。從戰略意義上看,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從而逐步構築國際服務貿易國家競爭優勢,對於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型工業化,更加有效地參與國際分工、提高國際經濟地位至關重要。
1.2 構築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國家競爭優勢的理論背景及其必要性
對國家競爭優勢進行最為系統研究的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ter)先生,1990年,他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 著名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關於現代競爭優勢理論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經濟論壇組織的達沃斯年會,1986 年初步形成相對獨立的體系,冷戰結束以後,國際競爭轉移到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上來,從而各國對國際競爭力、國家競爭優勢的關注日益高漲。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一國競爭優勢的構建主要取決於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企業組織、戰略與競爭度,以及機遇和政府作用。該理論為我們研究國際服務貿易提供了嶄新的思路,拓寬了理論視野,能用來合理詮釋一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現狀,預測一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前景。
在今天的國際競爭實踐中,一些國家順利勝出,一些國家卻一敗塗地;一些國家在某些產業獨占鰲頭,而在另一些產業卻處於劣勢,瀕臨出局。這一現象在國際服務貿易中表現更加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額從1970年的640億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6530億美元,進一步增長到2007年的32600億美元。[2]國際服務貿易額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17%提高到2007年的25.6% 。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的迅猛發展,傳統理論已很難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做出較為理想的解釋。人們也常常根據「比較優勢」來思考我國的國際服務貿易問題,但不能系統把握知識經濟條件下國際服務貿易的新特徵,並相應制定科學的競爭戰略。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互聯網、衛星、數碼技術進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動下,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與擴張對高新技術的應用能力、研究與開發能力以及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國際服務生產與消費所固有的兼容性及不可儲存性得以強化。[3]國際服務貿易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升級,像金融、保險、房地產、商務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十分迅速,在服務貿易進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從長遠來看,如果我國服務企業不注重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並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及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現有的「比較優勢」將隨著我國經濟逐步國際化而喪失殆盡,甚至轉變為「比較劣勢」。我們應該在新的理論指導下,重新規劃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在參與國際服務競爭的過程中,政府要從全局的高度,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建立完善的行業協調機制,積極規劃和誘導服務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資源,逐步構築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國家競爭優勢。盡管我國在高級生產要素、相關產業發展水平,企業組織、戰略與競爭度,尤其政府作用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但從中長期而言,居安思危,逐漸考慮構築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國家競爭優勢是十分明智的戰略選擇。[4]

『拾』 求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的文獻綜述


要:總結常用來測度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指標體系,綜述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和提升競爭力的對策,並進行簡要的評價。通過各種指標對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測度,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較弱、行業間存在較大差異的觀點已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從各個角度探討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並提出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
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綜述


隨著服務貿易在貿易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加,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問題開始逐漸引起國內眾多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們大多是從三個方面對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研究的。首先,利用各種指標測度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現實水平;其次,分析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最後,提出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測度

(一)測度指標

研究者們用來測度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指標有出口額在世界的排序、國際市場佔有率、進出口行業結構、比較優勢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等,其中運用較多的指標是比較優勢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一個國家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強弱直接表現為一國服務出口在世界市場上的佔有份額(康承東,2001),因此出口在世界的排序和國際市場佔有率不失為兩個最簡單、直觀的服務貿易競爭力評價指標。在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結構中,若勞動、資源密集型服務行業的出口比重大,服務貿易競爭力常較弱,若知識、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出口比重大,則貿易競爭力較強。

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國出口貿易減去進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該指數的數值越大表示越具有競爭力。該指數的優點在於作為一個與貿易總額的相對值,它剔除了通貨膨脹、經濟膨脹等宏觀總量方面波動的影響,即無論進出口的絕對值是多少,它均介於±1之間,因此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是可比的。但該指數只能用於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國際市場上充分競爭的國家或行業,開展貿易伊始,若在僅有出口或進口的情況下採用該指數會得到片面的結論。同時,該指數僅包含一國出口和進口的因素,實際上是該國出口與進口的比較,並不含有世界市場的規模因素,不能反映各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影響力。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由根據顯示性比較優勢原理提出,是指一經濟體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出口在該經濟體出口總額中所佔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該商品或服務占總貿易額的份額之比。這個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某一產業的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較來看的相對優勢,剔除了國家總量波動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較好地反映了該產業的相對優勢。RCA指數大於1,說明該產業處於比較優勢,小於1則相反。該指數盡管包含有世界市場規模的因素,但其僅就出口方面來衡量一國商品或服務的競爭力,雖然一國在某一商品或服務上具有較大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該國若對該種商品或服務的進口量遠大於自身的出口量,顯然該國在該種產品或服務的貿易上仍是不具備競爭力的,這是該指數用來測度貿易競爭力的缺陷。

為了消除進口的影響,設計了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即從出口的顯示性比較優勢中剔除進口的因素,從而得到某產業的真正競爭優勢。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EAi/EA-IAi/IAEWi/EW式中:EAi表示A國i產品出口總額,EA表示A國所有產品出口總額,IAi表示A國i產品進口總額,IA表示A國所有產品進口總額,EWi表示世界i產品出口(或進口)總額,EW表示世界所有產品出口(或進口)總額。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小於0,說明A國i產品有競爭劣勢,大於0,有競爭優勢,值越大,競爭優勢越明顯。從上述公式可以看出,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綜合了比較優勢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的優點,包含了一國進口、出口和世界市場規模的因素,在剔除宏觀總量波動影響的同時,能夠反映各國對世界市場的影響,且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之間可比。因此,測度一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時應更多的採用該指標。然而,該指標並沒有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僅有少數研究者採用。

(二)測度的對象與結果

許多研究者對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情況進行了測度,大多表明中國服務貿易的總體水平不高,整體國際競爭力較差。經過測度,張蘊如指出,20世紀90年代與80年代相比,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甚至出現了下滑的趨勢。董小麟等認為,加入WTO後,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較弱,比較優勢指數已呈現小幅升勢,說明我國的服務貿易在激烈競爭這一困難環境中還是不斷升級的,但競爭力較弱的情況在近期仍不會有明顯改善。研究也表明十三個服務部門間發展是不平衡的,國際競爭力存在較大差異。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在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服務貿易領域,國際競爭力較低。

孫江明和蘇琴對運輸這一部門的貿易競爭力進行了測度與國際比較,結果表明中國運輸貿易出口競爭力極弱。康承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遠洋集裝箱運輸方式的盛行,這項服務越來越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方式轉變,而中國在資本、技術兩方面基礎較為薄弱,是致使中國運輸服務貿易劣勢凸現的原因。董小麟等通過對中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測度與國際比較後認為,中國旅遊服務貿易有一定的競爭力,但與傳統的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些差距,中國要成為旅遊強國,要大力發展旅遊業,進一步促進旅遊服務貿易的發展。

鄭吉昌等對浙江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測度分析表明,浙江服務貿易國際市場佔有率低,出口以勞動密集型服務為主,服務貿易總體比較優勢指數在大多數年份為負值,處於競爭弱勢。范純增等對上海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了國際比較,認為上海服務貿易規模小,整體競爭力較差,行業競爭力差異也十分明顯。趙書華等的測定表明,北京市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其發展狀況影響著全國的整體水平;在全國服務貿易處於比較劣勢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服務貿易整體上存在著微弱的比較優勢,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進口以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為主,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但出口面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其中北京市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服務的比較優勢逐漸增大,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


二、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


對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因素的探討,多在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理論的框架下進行。郭海虹就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張岩根據該理論所進行的分析認為,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不利因素有:制度因素的制約;高等要素相對貧乏,人力資本狀況欠佳;相關產業缺乏有效支持;企業組織、戰略與競爭度有欠缺;缺少能與國外企業相抗衡、「跨國經營」的服務企業集團;政府方面的重視也不足。鄭吉昌等以此理論為框架,結合服務貿易的特徵,也研究了影響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因素,並就分析的結果對「鑽石模型」進行了修正,建立了服務貿易競爭力模型。范純增和於光指出,波特「鑽石」理論中六大因素的組合和動態作用過程決定了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來源、實力和持久性。他們指出,在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不同階段,其具體的決定因素有明顯的差異;在要素驅動階段,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表現為傳統的資源優勢;在投資驅動階段,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依靠資本實力;在創新驅動階段,主要依靠創新和差異化形成競爭優勢。萬紅先認為,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關鍵是服務業的競爭力。因此,她根據中國的國情對波特的模型進行了改造,把波特認為的輔助因素政府放在了鑽石的中央作為第五個基本因素,給出了中國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鑽石模型。之所以這樣,她認為波特的鑽石模型是以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而我國目前還處在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仍然很大,而且政府因素能激發和控制其他四個基本因素。宋瑛等也從波特理論出發分析了構成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

有的研究者從其它角度探討了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李懷政認為,一國服務貿易能否構建國家競爭優勢,關鍵取決於它是否擁有充裕的高等要素及其優越的要素生成機制。賀衛和伍星等選取人力資本、城市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資作為三個自變數,因變數是作為衡量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指標的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進行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後認為,現階段,中國人力資本、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改善資源稟賦質量而對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影響,並且人力資本因素的影響最大,城市化因素的影響次之,外商直接投資因素的影響最小。蔡茂森和譚榮認為服務貿易的開放度、服務業發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將是服務貿易競爭力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伍再華認為,中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後,長期「重製造、輕服務」的政策導向客觀上造成服務貿易發展相對緩慢,中國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服務貿易法律法規不健全,服務貿易管理落後等,都是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的原因。


三、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


康承東提出,要加強服務貿易戰略研究,在確定服務貿易戰略時,中國不僅應進一步發揮傳統的比較優勢,也應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他認為要打破壟斷,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為此,一方面要通過競爭深化改革,完善服務業的市場體系和競爭機制,另一方面要在競爭中擴大對外合作與交流,促進服務業的技術進步和素質提高。同時,他還提出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功能,應對中國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幼稚服務業、高新技術服務業和戰略性服務業進行有效保護,應加強政府間的談判與協作。

郭海虹是從企業創新和政府作用的角度來說明中國應如何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的。他認為服務企業應有不畏風險的創新精神;要建立創新環境預警系統;企業創新應以國內為本,注重國內需求的開發;國內企業還要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合作,引進國外新興服務種類、先進的服務技術和營銷理念。他指出政府應切實加強國內服務生產要素的培育和流動,增加對教育、科研和開發等諸多推進要素的投入;應避免輕服務重產品的傾向,並給予服務業的發展以適當的政策傾斜和優惠;要建立和完善科技項目的評估機制,為技術的產業化奠定基礎;應進一步加強服務貿易法制建設,在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立法體系時也要注意與國際接軌。

李懷政認為,政府應加速健全高等要素的生成機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給能力;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孵化能力、激勵作用,審慎建立國際服務貿易產業救濟和保護機制;應穩步推進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鄧世榮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並主張要鼓勵民間資金進入服務業,多渠道擴大中國服務貿易規模。張蘊如還認為政府應引導和規范服務產業形成行業協會、自律工會等自律性中介組織,增強業內協調能力。

王紹媛提出,要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戰略,中國的服務業發展戰略應該符合中國的國情,應正確處理好三次產業間的關系,處理好傳統服務業與新興服務業的發展關系。他認為要創新服務業發展的制度安排,劃清市場經營與行政管理的界線,在宏觀上採取有利措施,保證政府把有限資源集中用於基礎性第三產業上。認為要建立有實力的大型服務企業,為此,政府應進行全局性規劃和調配,引導生產要素向大型服務企業集中,給予政策傾斜,在承認和保障地區和部門即得利益的基礎上建立以資產為紐帶的聯合體,形成一批實力較強、影響較大、有較強競爭力的服務企業集團,並給予發展服務貿易的合理優惠和合法補貼。他還提出要實施品牌戰略,應該綜合運用經濟手段,鼓勵、扶持服務名牌企業進入新興服務行業,在確定重點服務品牌時,也要協調好與第三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發展服務貿易。

賀衛和伍星等就如何推動人力資本積累、城市化可持續進程和外商直接投資有效吸收和利用等提出了政策建議,以此來提高中國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競爭力。他們認為,要加強制度供給,促進人力資本積累,應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應建立人才自由流動的人力資本市場。在推進城市化、為服務業發展提供需求和發展空間方面,他們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必須採取以發展大城市為主導的模式,必須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在提高外資利用效率、優化資源稟賦質量方面,他們指出,有效利用外資首先要打破壟斷,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要加強國內企業學習和吸收的能力。楊亞梅(2005)也從利用外資、推進城市化進程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


四、總結


通過各種指標對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測度,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較弱、行業間存在較大差異的觀點已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研究者們也從各個角度探討了影響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因素,並提出了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建議。建議既有宏觀服務貿易戰略、政府作用方面的,更有微觀企業創新方面的;不僅涉及要素培育、要素形成機制、要素市場完善,涉及服務需求結構升級和服務產品品牌建立,也涉及組建大型服務企業集團,形成行業協會、自律工會,推進城市化建設,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加強國際協調等,這些都對提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政策制定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對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測度多集中在整體競爭力方面,盡管有些研究者也對旅遊、運輸等中國傳統的服務貿易部門競爭力進行了單獨測定,對浙江、上海和北京等省市的服務貿易競爭力進行了單獨測定,但對新興服務貿易部門和深圳、廣州等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地市及服務貿易發展滯後地市競爭力的單獨研究還沒有開展,對這些部門和地市如何提高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針對性對策更是少見,未來還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並採用更加優良的指標(如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來測度中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蔡茂森,譚榮.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02).

[2]程大中.中國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與『入世』承諾減讓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3 ,(07).

[3]程大中.中國服務貿易顯性比較優勢的定量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3,(08).

[4]鄧世榮.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03).

[5]董小麟,董苑玫.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及服務業結構缺陷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6,(06).

[6]董小麟,龐小霞.我國旅遊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國際貿易問題,2006,(02).

[7]范純增,於光.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發展研究——兼論上海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發展戰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5,(02).

[8]郭海虹.競爭優勢理論對我國發展服務貿易的啟示[J].國際經貿探索,2005,(02).

[9]黃鵬.我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入世後的發展前景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3,(01).

[10]賀衛,伍星.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02).

[11]康承東.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1,(11).

[12]李懷政.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現狀與國家競爭優勢戰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3,(02).

[13]李懷政.中國服務貿易結構與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12 ).

[14]李伍榮,余慧.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與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初探[J].現代財經 ,2005,(11).

[15]李曉鍾,張小蒂.我國對外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2004,(07).

[16]黎潔,趙西萍.論國際旅遊競爭力[J].商業經濟與管理,1999,(04.)

[17]盧映西.政府行為與轉軌國家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培育[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6,(02).

[18]卿前龍,孔雲龍.80年代以來中國服務出口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國際經貿探索,2003,(05).

[19]沈明其.我國服務貿易開放的國際比較及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4,(09).

[20]宋瑛.競爭優勢理論及其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啟示[J].國際貿易問題,2005,(01).

[21]孫江明,蘇琴.我國運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國際貿易問題,2006,(04).

[22]譚小芬.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國際比較[J].經濟評論,2003,(02).

[23]田華,張偉.中國金融業國際競爭力[J].經濟縱橫,2003,(11).

[24]萬紅先.入世以來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變動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5,(05).

[25]王慶穎.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01).

[26]王紹媛.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基於進出口數據的指標分析[J].世界經濟 與政治論壇,2005,(01).

[27]王小平.服務業競爭力[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28]王小平.中國服務貿易的特徵與競爭力分析[J].財貿經濟,2004,(08).

[29]王雪,馬倩.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與對策研究[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6,(04).

[30]王粵.服務貿易——自由化與競爭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1]伍再華.基於競爭力視角下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6,(11).

[32]徐曉玲.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5,(07).

[33]楊亞梅.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探討[J].現代經濟探討,2005,(09).

[34]楊穎.試析我國服務貿易業國際競爭力[J].亞太經濟,2001,(03).

[35]殷鳳.世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與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7,(01).

[36]張南.從服務產品特徵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J].國際經濟合作,1996,(04).

[37]張向麗.中國教育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的對策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3,(03 ).

[38]張岩.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分析與對策[J].求索,2004,(03).

[39]張蘊如.中國服務業的開放度與競爭力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2,(04).

[40]趙書華,李輝.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5,(01).

[41]趙書華,宋征.北京市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6,(02).

[42]鄭吉昌,夏晴.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相關因素探討[J].國際貿易問題,2004,(12).

[43]鄭吉昌,夏晴.浙江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與政策措施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05).

[44]周懷峰.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實證分析[J].經濟縱橫,2005,(03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分析開題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向資金流入生物股份 瀏覽:927
二手車消費貸款 瀏覽:975
北大荒股票為什麼 瀏覽:84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 瀏覽:51
銀行融資的問題 瀏覽:981
didi融資 瀏覽:704
汽車龍頭股票 瀏覽:704
在股票上寫字 瀏覽:225
知乎信託 瀏覽:527
戰略配售基金轉託管什麼意思 瀏覽:710
土地抵押融資違規 瀏覽:288
拉取融資 瀏覽:464
網上股票交易軟體下載 瀏覽:337
華能融資 瀏覽:930
四川信託應屆生 瀏覽:966
100元人民幣挽多少美元 瀏覽:969
會稽山黃酒6年特釀價格 瀏覽:862
認證淘寶就能貸款的口子 瀏覽:5
勁勝精密股票代碼 瀏覽:123
170泰銖兌多少人民幣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