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疫情影響下國際金融市場的現狀,以及疫情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及對我國的啟示
摘要 1、在我國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可能有避險資金的湧入,避險資金的短期性將加大我國金融市場的波動。
Ⅱ 金融市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發達、完善和高效運作的金融市場是創業投資發展的基礎。金融市場是整個金融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為金融交易的雙方提供一個公開、公平和公正交易的場所和機制。由於創業投資機構的主要組織形式是股份制或合夥制,創業資本的運動貫穿於創業投資的整個過程,資金要能夠通暢地進出,金融市場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加速技術實現的速度。發達的國內金融市場理論上講會放大FDI的技術溢出效應,進而推動東道國經濟增長。新技術、新發明作為中間產品促成了新資本品的產生或促進原來資本品的技術升級,提高了生產中所使用的實物資本的生產效率,這個過程需要國內特定金融市場的支持。
增大投資的效率。國內金融市場越發達,金融中介的力量越強,較強能力的金融中介能夠把國內儲蓄、FDI企業的流入資金介紹給國內最需要該資金的企業或者是國內邊際產出較高的項目上,提高投資的利用效率。國內金融市場越發達,監管體系越健全,監管部門越能有效監督FDI資金的使用效率。
加速儲蓄的資本化與國內外企業的聯系。儲蓄高效及時地轉化為投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從經濟增長的一般途徑來看,投資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根本途徑之一。儲蓄水平提高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可能,將儲蓄有效地轉化為投資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現實性。
貨幣市場是金融機構調節資金頭寸的重要場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市場生成並顯示資金供求信號,是及時反映資金價格的窗口,對於中央銀行正確制定利率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貨幣市場又是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平台,是貨幣政策傳導的主要途徑。
貨幣政策資本市場的傳導過程,是貨幣供給量變動產生財富效應對資本市場和可貸資金的需求,以及社會公眾、各經濟主體持有金融資產數量的影響過程,而社會公眾及各經濟主體持有的金融資產數量的變化,決定了資本市場影響最終支出的操縱效果。
Ⅲ 各種國際金融機構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是廣泛的,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能在國際范圍內把大量閑散資金聚集起來,從而滿足了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同時通過金融市場的職能作用,把「死錢」變為「活錢」,由此推動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 其次,歐洲貨 如歐洲貨幣市場促進了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復興;亞洲美元市場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建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資金也都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的。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又為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資金儲存與借貸、資本的頻繁調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跨國公司經營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由此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2.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 國際金融市場是世界各國資金的集散中心。各國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國際性的蓄水池,獲取發展經濟所需的資金。可以說,某些國家或地區就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錢付利息的代價來推動經濟發展的。 3.有利於調節各國的國際收支 國際金融市場的產生與發展,為國際收支逆差國提供了一條調節國際收支的渠道,即逆差國可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舉債或籌資,從而更能靈活地規劃經濟發展,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緩和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 4.促進金融業的國際化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達, 例如,當大量國際資本同時流向一個國家時,必然導致流入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沖擊該國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甚至會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吸引著無數的跨國金融組織,尤其銀行業匯集於此。國際金融市場成了國際大銀行的集散地。金融市場通過各種活動把這些銀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國的銀行信用突破空間制約而成為國際間的銀行信用,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諸多金融業務國際化。 5.導致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金融市場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國際間充分流動,使當前的國際資本流動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為此,近幾年在西方各國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干預與管理。
展開剩餘77%
0
Ⅳ 金融全球化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席捲世界。作為一種趨勢,金融全球化一方面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形成嚴峻的挑戰。金融全球化在對中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影響,同時具有正負兩種效應。
1.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正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有利於中國吸引外資,加快工業化進程
(2)金融全球化有利於先進的金融運作經驗引入中國,提高金融效率
2.金融全球化對中國金融的負面效應
(1)金融全球化使中國金融業面臨挑戰
(2)金融全球化為國際游資製造金融風險創造了環境
(3)金融全球化加劇了銀行的脆弱性
(4)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
Ⅳ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1.改變未來世界中的經濟格局,未來世界的經濟增長中,中國將越來越重要
2.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在國際金融方面的話語權將增多
3.各國都將會加強金融方面的監管,不會放任貪婪的投資家胡搞
4.金融危機讓一些一向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國家轉型,包括中國,擴大內需越來越重要
5.美元的地位將會下降,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找可替代美元的貨幣來進行國際貿易。
由於金融危機向歐洲和新興金融市場持續蔓延,特別是隨著全球信貸渠道的乾涸,歐元區等許多國家銀行希望利用美聯儲貨幣互換工具獲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為避險資產和應急資產,美國出於為後續向國際社會發債融資也極力穩定美元,這些因素有望支撐美元短期走強。然而美元近期的價格反轉並不能改變美元中長期的價值下跌趨勢,決定美元長期走向除了經濟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還有三大根本性因素。
美元在全球貨幣儲備中的地位。盡管美元仍佔全球24%戰略儲備,佔11%世界貿易份額,然而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1995年到2008年第2季度,美元比重降至62.48%,歐元從8.54%大幅升至26.99%。
美元享有的鑄幣稅特權。在1977-2006年,鑄幣稅對經常項目逆差的覆蓋比率高達86.2%,美國絕大多數的經常項目逆差通過國際鑄幣稅得以「抵消」,這也解釋了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為何沒有導致美元大幅快速貶值的原因。而在近兩年隨著美國經濟走軟,美國的國際鑄幣稅減少,使美元貶值逐步喪失了制動閥,國際鑄幣稅已無法挽救美元信心的危機,表現為美元的加速貶值。隨著近年來美國國際鑄幣稅的抵消能力的降低,美元趨向疲軟是大勢所趨。
美元走勢受制於日益嚴重的雙赤字。雙赤字始終是決定美元走勢的長期根本性因素。隨著美國大規模救市行動的展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美國負債率急劇上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日益失衡,主權違約風險加大,據統計,2008年聯邦赤字將達到創紀錄的4550億美元,2009年更會攀升至7500億美元,因此美元救市債的發出極有可能成為美元貶值的導火索。
綜合以上判斷,美元走勢的逆轉和幣值內在的不穩定性將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新的動盪,加劇實體經濟惡化的風險。
金融大亂之金融大治。短期來看全球金融局勢岌岌可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美國財政狀況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旨在緩解金融危機的救助政策將對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長期政策產生「擠出作用」;而貨幣政策自2007年9月以來8次降息的效果也逐漸減弱,聯邦基準利率無力引導金融市場利率,再加上金融危機期貨幣乘數的杠桿收縮,消滅貨幣購買力的速度極快,貨幣政策也面臨失效。
然而從長期看,對國際金融秩序進行全面改革的時機因為這場危機的加深而提前成熟。亞歐首腦會議和即將召開的G20全球金融峰會,就是重建新體系的萌芽。可以預期,這些會議的召開將在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制約主導貨幣國家本幣擴張,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與協調機制;以及平衡國際收支格局三個方面,對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為全球化向結構均衡發展創造條件。
但是必須認識到國際金融新秩序和金融貨幣體系的重塑是一個全球性的博弈過程,美國為了維持在全球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獨霸地位,顯然不肯輕易將美元的發行權拱手轉讓,歐盟也正在尋求歐元勢力的上升,未來針對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的改革,金融制度的重大難題並非短期內能夠解決。
由於本輪世界經濟金融周期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問題已經累積了大量風險,當經濟危機對金融危機的「反沖擊」時,很可能使全球經濟步入一個時間為3~5年含有兩次衰退的「W」型調整期。
金融大動盪需要金融大治理。結構性失衡問題不僅是全球金融體系也是中國自身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中國如何因勢利導借這次金融危機參與重塑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格局?中國需要採取怎樣的金融改革戰略?如何完善現行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面對未來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調整和中國發展轉型的趨勢,中國要有長期的准備,僅僅為了應對危機和經濟下滑頻繁地動用貨幣財政政策是不夠的(我國利率下調空間已經不大,財政赤字逐月擴大9月份 732億元人民幣,為8月份的3.89倍),應該轉向更為堅決的結構性治理模式,將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問題的解決統一起來,從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高度,將「促進發展轉型,深化金融改革與維護金融安全」通盤考慮,思考全方位金融發展與穩定的總架構.
.
Ⅵ 國際金融市場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什麼作用
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是廣泛的,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能在國際范圍內把大量閑散資金聚集起來,從而滿足了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同時通過金融市場的職能作用,把「死錢」變為「活錢」,由此推動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
其次,歐洲貨 如歐洲貨幣市場促進了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復興;亞洲美元市場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建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資金也都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的。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又為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資金儲存與借貸、資本的頻繁調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跨國公司經營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由此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2.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資金
國際金融市場是世界各國資金的集散中心。各國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國際性的蓄水池,獲取發展經濟所需的資金。可以說,某些國家或地區就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錢付利息的代價來推動經濟發展的。
3.有利於調節各國的國際收支
國際金融市場的產生與發展,為國際收支逆差國提供了一條調節國際收支的渠道,即逆差國可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舉債或籌資,從而更能靈活地規劃經濟發展,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緩和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
4.促進金融業的國際化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達, 例如,當大量國際資本同時流向一個國家時,必然導致流入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沖擊該國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甚至會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吸引著無數的跨國金融組織,尤其銀行業匯集於此。國際金融市場成了國際大銀行的集散地。金融市場通過各種活動把這些銀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國的銀行信用突破空間制約而成為國際間的銀行信用,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諸多金融業務國際化。
5.導致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金融市場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國際間充分流動,使當前的國際資本流動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為此,近幾年在西方各國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干預與管理。
Ⅶ 論金融國際化對不同國家的影響
你這問題有點大啊 是寫論文么 寫這個 首先你要明確金融國際化 是什麼東西金融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為金融市場國際化、金融交易國際化、金融機構國際化和金融監管國際化。金融國際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金融國際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活動超越本國國界,脫離本國政府金融管制,在全球范圍展開經營、尋求融合、求得發展的過程。金融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 然後 就是對不同國家的影響了,我認為這里的不同國家分為3大類 即發達國家 中等發達國家 貧困國家·· 當然這個總得來說對越發達的越有利,但是它本身是一把雙刃劍,你分析的時候從不同國家的狀況入手, 怎麼入手?你得弄清楚以下問題金融國際化的動因1.金融自由化政策為金融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礎
20世紀70年代,發展中國家開始進行一系列的金融體制改革,改變了金融落後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金融開放和金融自由化。
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以美、英、日、德和法國為主的工業化國家相繼實施金融自由化措施,放鬆金融管制、取消利率上限、引入創新金融工具、放寬市場准人和營業限制。
自由化政策突破和改變了各國金融抑制或金融管制的各種傳統制度,形成了與金融國際化要求相適應的新規則。
2.信息革命為金融國際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手段
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消除了各國市場之間和國際市場之間金融信息傳遞的時空障礙,提供了高速度、低成本處理大規模金融交易的技術手段。
特別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全球范圍的資金流動和交易清算瞬間即可完成。沒有信息革命帶來的現代技術,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國際化的形成是絕無可能的。
3.金融創新為金融國際化提供了多樣化的運作載體
金融國際化需要新的制度、新的技術,更需要新的載體。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各國金融機構為了規避政府管制,拓展海外市場,掀起了金融創新浪潮。
新的金融市場、新的金融機構和新的金融工具,比如離岸金融市場、跨國銀行、金融產品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不斷涌現,成為金融國際化的有效載體。
金融國際化的進程實際上就是一個金融創新的過程,金融創新不斷為金融國際化的推進和擴展開辟道路。 [編輯本段]金融國際化的表現形式 金融國際化主要表現為金融市場國際化、金融交易國際化、金融機構國際化和金融監管國際化。
一、金融市場國際化
金融市場國際化有兩層含義:
·伴隨著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鬆和國內金融市場向國際投資者的開放,本國的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場准人和經營許可待遇;
·離岸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即在岸市場相比,離岸市場直接面向境外投資者的國際金融交易,與市場所在國的國內經濟幾乎無關。
二、金融交易國際化
金融交易國際化是指交易范圍、交易對象、交易活動、交易規范、交易技術的國際化。
伴隨著外匯管制和其他金融管制的逐步放鬆,國際金融市場上非中介化趨勢日益顯現。
所謂非中介化是指銀行不再充當借貸雙方的中介機構。經銀行中介的國際借貸漸遭冷落,國際證券市場開始繁榮,並成為國際融資的主要形式和渠道。
證券化籌資工具中除了傳統的歐洲債券外,還包括各類融資票據、公司股票的異地上市、存托憑證以及金融衍生品等等。
證券化融資的國際交易量及其增長,反映了金融國際化的迅猛發展勢頭。 三、金融機構國際化
金融機構國際化包括兩個方面:
1.參與國際金融活動的機構日益增多,國際化范圍擴大
這不僅是指跨國銀行及其海外分支機構的增加,而且更表現為與證券化趨勢相一致的各類直接融資代理機構的擴張。
2.金融機構實施跨國經營戰略,國際化程度提高
最近10多年中,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以全球化戰略為指導,不斷提高國外資產的控制額,同時更多地採用同業跨國收購或跨部門兼並的方式直接拓展海外金融市場份額,形成了諸如日本野村證券那樣的「全球金融超級市場」、美國美林公司那樣的「巨型零售經紀人商店」,以及所羅門公司那樣的「全球證券貿易商行」。
四、金融監管國際化
金融市場和交易的國際化,使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日益擺脫各國政府的監管,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不平等競爭和經營風險日益加劇。
為使銀行提高資產效率和規避經營風險,1988年國際清算銀行與12個發達國家協商後公布了「巴塞爾協議」,該協議已成為當代全球銀行業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則。
國際金融監管還在地區層面上展開,如歐盟的銀行顧問委員會和監管當局聯絡組,取得了顯著成效。在證券領域,國際證券委員會不僅致力於保障銀行業與非銀行業之間的公平競爭,而且更關注衍生金融工具的國際風險管理。 [編輯本段]金融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一、金融國際化的規模不斷擴大
在當今各國普遍開放的全球政策背景下,金融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規模不斷擴大。
1980年,全球資本市場金融資產交易的總存量為5萬億美元,1992年,這一存量升至35萬億美元。
除了絕對規模外,全球金融交易量相對於國際貿易和世界產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趨勢。
1980~1992年間,全球外匯、債券和股票三個市場交易量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8%、11%和10%;同期,全球出口和經合組織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僅分別為4%與3%。
二、各國的國際金融依存度進一步提高
國際金融依存度是指金融資產的跨國持有的程度。
它包括國內金融資產被外國居民持有和國內居民持有外國金融資產兩個方面。
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基本實現了金融市場開放,允許金融資產的跨國經營。
盡管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與金融發展程度相對較低,但金融跨國化經營帶來的積極效應,使它們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提高了國際金融依存度。
三、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在金融國際化中的作用增強
在金融國際化的各個方面,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日本和歐盟中的發達國家發揮著主要的作用。全球資本市場85%的融資流動仍集中在發達國家。
然而,自亞太地區新興國際金融中心崛起以來,金融國際化集中於發達國家的傳統格局開始發生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新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不斷通過改革金融體制,投身金融國際化的潮流。尤其是新加坡和香港作為亞太地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使金融國際化獲得了全球范圍的發展依託。
四、金融衍生市場日益成為金融國際化的重要陣地
金融衍生市場是一種以證券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為基礎派生出來的金融市場,它利用保證金交易的杠桿效應,以利率、匯率、股價的趨勢為對象設計出大量的金融商品進行交易。
這一市場自1983年形成以來發展神速,交易工具已達1200多種,全球交易額1995年已達20萬億美元。
五、發展中國家的外部融資結構發生重要變化
根據世界銀行《2003年全球發展融資》報告,外國直接投資加上在國外工作的本國工人匯款(匯回國內的部分工資),已超過外國私人貸款而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重要資金來源。
這一變化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資本和人員的跨國流動)加快密切相關,將對發展中國家產生深遠影響。
這一市場正不斷吸引著國際游資和金融機構涉足其間 [編輯本段]金融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金融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必要條件,金融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存在著唇齒相依的密切關系。
一、金融市場國際化促使全球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
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區性金融中心和大批離岸金融市場構成了全球性的金融網路,使各國的經濟和金融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外匯市場提供了貨幣交易的國際機制,而這種貨幣交易是跨國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
日益證券化的國際資本市場使發達國家的資本供給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機會得以聯接,形成了資本有效配置的國際機制。
在國際金融活動中,制度、政策和貨幣的障礙越來越小,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二、金融交易國際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金融交易的自由化和國際化正越來越顯示出金融業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樞紐作用。
貿易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先導,跨國公司的生產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更為深刻的形式,金融國際化既是貿易自由化的結果,又是生產跨國化、一體化的基礎。
因此,金融國際化在經濟全球化中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金融交易國際化作為金融國際化的核心,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三、金融服務自由化豐富了貿易自由化的覆蓋范圍
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由貿易自由化、生產一體化和金融國際化三方面的內容交融組合而成。
代表貿易自由化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不僅包含貿易自由化的內容,而且還涵蓋了金融服務業自由化的內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服務貿易總協定已經達成,建立一個消除金融服務領域國家障礙的新體制被提到議事日程。
可以預見,在國際金融中建立一個類似於國際貿易的自由體系,將成為國際社會的下一個目標。
四、金融機構全球化支撐了生產一體化的持續發展
跨國銀行和其他跨國金融機構是金融全球化的微觀基礎。
金融機構的跨國經營不僅仍然是國際貿易持續擴張的金融基礎,而且更是跨國公司全球化運行的堅強後盾。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的大規模兼並收購與金融機構的全球化籌融資安排能力、國際范圍的信用支撐能力直接相關,而這一輪以強強聯手為特徵的大規模跨國並購浪潮明顯帶有構築一體化生產網路的動機。
五、金融衍生產品加大了對經濟全球化的雙重影響
金融衍生產品自70年代初問世以來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成為金融創新推動金融全球化發展的主要方式。
金融衍生產品推動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所提供的遠期價格信息,對國際投資、生產、貿易和金融,均發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也為投資者提供了避險工具,有利於穩定投資者的預期,從而有利於穩定國際金融市場。
同時,作為轉移風險工具的金融衍生晶也可能被用作投機工具,從而危及國際金融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穩定。 轉移支付
政府或企業的一種不以購買本年的商品和勞務而作的支付。轉移支付是包括養老金、失業救濟金、退伍軍人補助金、農產品價格補貼、公債利息等政府與企業支出的一筆款項。這筆款項在西方國家是不計算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其原因在於這筆款項的支付不是為了購買商品和勞務,所以將其稱作轉移支付,有時也稱轉讓性支付。
轉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轉移支付和企業的轉移支付。(1)政府的轉移支付大多數帶有福利支出性質,等於把政府的財政收入又通過上述支付還給本人。因而也有人認為政府的轉移支付是負稅收。政府轉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業者轉向失業者,從城市居民轉向農民。(2)企業的轉移支付通常是通過捐款與贈款進行的,例如公司對於下屬非營利組織的贈款。由於它也不是直接用來購買當年的商品和勞務,因此,這種款項也被認為是轉移支付。
有時,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從一些居民收入中徵收上來的,如用增發貨幣、出賣債券所得來支付福利、救濟金,它顯然不帶有從一些居民轉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點。但在西方經濟學家看來,盡管它與前述支付款項的來源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它同樣不是政府直接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這種支付仍然被看做是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是政府財政預算的一個組成部分。財政盈餘等於稅收減去政府在物品與勞務上的開支與轉移支付之和後的余額。
個人認為不錯了
Ⅷ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在2008年以來沒有出現任何緩和的跡象。美國部分金融機構經營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動盪,次貸危機向全球范圍內擴散的速度也開始加快。為了緩解市場危機,一些國家央行通過注資、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統緊急注入流動性,一場全球范圍的救贖行動正在上演。在這一背景下,此次危機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關於「次貸」形成的背景、表現和原因、損失及影響,以及一些國家應對危機的政策干預和效果評價等問題,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熱點話題。美國次貸危機是指由於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借款人違約增加,進而影響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的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和流動性危機。在這一危機中,高度市場化的金融系統相互銜接產生了特殊的風險傳導路徑,即低利率環境下的快速信貸擴張,加上獨特的利率結構設計使得次貸市場在房價下跌和持續加息後出現償付危機,按揭貸款的證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發展,加大了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風險的傳染性與沖擊力,而金融市場國際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動盪從一國向另一國傳遞的速度。在信貸市場發生流動性緊縮的情況下,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波。與傳統金融危機不同的是,次貸危機中風險的承擔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損失是不確定的。次貸的證券化分布以及證券化過程中的流動性問題,使得經濟金融發展中最擔心的不確定性通過次貸危機集中體現出來。也正是由於上述不確定性造成了次貸損失的難以計量和對市場的巨大沖擊。既然如此,那麼次貸危機會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有哪些有用的啟示呢?由於我國仍然存在一定的資本管制,次貸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中國經濟的穩定與健康的直接影響比較有限,對中國經濟的短期直接影響總體上不會太大。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與美國、全球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長期發展中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一)直接影響:比較有限1、國內金融機構損失有限國內一些金融機構購買了部分涉及次貸的金融產品。由於我國國內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從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較嚴格,這些銀行的投資規模並不大。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虧損數據,但這些銀行的管理層普遍表示,由於涉及次貸的資金金額比重較小,帶來的損失對公司整體運營而言,影響輕微,少量的損失也在銀行可承受的范圍內。2、國內金融市場動盪加劇隨著國內外金融市場聯動性的不斷增強,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持續動盪,必將對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產生消極的傳導作用。一方面,會直接加劇國內金融市場的動盪;另一方面,外部市場的持續動盪會從心理層面影響經濟主體對中國市場的長期預期。以2008年年初為例,部分國際知名大型金融機構不斷暴露的次貸巨虧引發了一輪全球性的股災。1月份,全球股市有5.2萬億美元市值被蒸發,其中,發達國家市場跌幅為7.83%,新興市場平均跌幅為12.44%,中國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續動盪所導致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到市場的資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場與內地市場的互動關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場的持續動盪很可能對內地市場形成實質性的壓力。在直接融資比例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國內金融市場的動盪很可能會引起國內資產價格的調整,從而進一步影響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二)間接影響:不可低估1、出口增長可能放緩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從經濟總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斷升高,2006年超過1/3,2007年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長了25.7%。從就業上看,外貿領域企業的就業人數超過8000萬人,其中,加工貿易領域就業近4000萬人。2001年以來,在所有的對外出口中,中國對美國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長速度也很快。由於外貿對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國又是中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之一,因而美國經濟放緩和全球信貸緊縮,將使我國整體外部環境趨緊。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增長存在較大的下行風險,消費者信心快速下滑。盡管中國出口結構的升級和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美國需求變化對出口的影響,但事實上,中國出口增速從未與美國經濟增長脫節。只要美國經濟出現衰退,中國出口就有可能明顯放緩。2007年第四季度的數據也顯示,中國的出口增速較前三個季度下降了6個百分點,低於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貸危機可能會對我國未來的出口產生不利的影響,而對出口的影響一方面會直接作用於我國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會通過減少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投資需求而最終作用於整個宏觀經濟。2、貨幣政策面臨兩難抉擇全球經濟的復雜多變,嚴峻挑戰著我國的貨幣政策。一方面,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開始出現信貸萎縮、企業獲利下降等現象,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產、股票等價格震盪加劇,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市場糧食、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所以,我國不但要面對美國降息的壓力,而且要應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這些都使貨幣政策面臨兩難的抉擇。3、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劇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上升。一方面,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凈流入規模加大。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惡化,美國可能採取放鬆銀根、財政補貼等多種方式來防止經濟衰退,而這些政策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加劇全球的流動性問題,國際資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市場的持續動盪、保守勢力的抬頭、我國企業自身競爭力不足等因素可能會對我國的資本流出產生影響,導致資本凈流入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加劇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於發達國家的金融優勢,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可能向發展中國家轉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境外市場的動盪可能會影響到跨境資金流動的規模和速度,加大資金調節的難度,而且一旦出現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可能會加大我國國際收支波動的風險。4、人民幣升值預期可能加大在美國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可能會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來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些都可能加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一方面,在美國採取寬松貨幣政策同時,中國趨緊的貨幣政策會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近幾年,在國際收支不平衡和流動性偏多的情況下,為了緩解國際游資投機人民幣的壓力,我國央行傾向於把人民幣存款利率與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離。自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為應對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採取了減息等貨幣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聯儲分別宣布,降低聯邦基金利率75個、50個和75個基點,減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經形成了倒掛。如果中美貨幣政策繼續反向而行,擴大的利差將增大熱錢流入的動力,人民幣將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央行的對沖也將變得更加困難。另一方面,弱勢美元政策在不斷向全球輸出流動性的同時,會直接影響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貶值。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07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13.31%,對歐元匯率累計貶值6.12%,對日元匯率累計升值14.04%。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對大部分非美元貨幣貶值的結構性差異一直伴隨著匯改,並在最近幾個月的國際金融震盪中更趨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非美元貨幣地區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會加大,不對稱的匯率結構體系給人民幣升值帶來新的壓力。5、境外投資風險加大從企業「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影響可以分為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有利的是,次貸危機有助於我國金融機構繞過市場准入門檻和並購壁壘,以相對合理的成本擴大在美國的金融投資,通過收購、參股和注資等手段加快實現國際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發展水平的同時為「走出去」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和貨幣緊縮,無疑加大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融資風險和投資經營風險。而且,隨著次貸危機的不斷深入,投資者的風險厭惡和離場情緒會引起更高等級的抵押支持證券的定價重估,從而危及境內金融機構海外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目前,次貸危機還沒有結束,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有待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觀察。然而,可以明確的是,在現階段必須高度重視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影響,防止外部環境惡化作用於國內整體經濟運行。尤其是要重視觀察前期宏觀調控政策的累積效應,結合外圍和內部情況的變化適時作出靈活反應,熨平經濟波動,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Ⅸ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1.金融業與對外貿易:
影響一
美國消費減少影響中國出口
出口方面,可以預料的是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將由於此次席捲華爾街的金融風暴而更顯嚴峻。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貿出口額的增幅下行放緩的趨勢明顯,由於美國是中國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場,一度在6-7月份沖高的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又將遭遇考驗,張斌說,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
影響二
加大國內進口商品成本
進口方面,由金融風暴帶來的沖擊則與美元匯率密切相關,目前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幾乎都以美元定價,美元走勢的強弱決定了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高低,從可以觀察到的數據來看,由於近期美元逐漸反轉走強,原油、鐵礦石等商品的價格顯現下降趨勢,這對需要大量資源性產品的中國來說本屬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倒閉、美林公司被收購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國政府宣布接管的「兩房」,美國金融市場反復動盪嚴重影響到美元匯率的走勢和持有者的信心。
雖然中長期還是看好美國經濟走強和美元匯率走高,但是短期內弱勢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場所認可,如此一來,原油、鐵礦石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將被再度推高,我國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為增加。
影響三
重創國內金融市場信心
金融危機帶給金融機構的損失和震動相當大,華爾街五大投行擁有強大的投資和研究團隊,資產超過數千億美元,信息資源也極為豐富,這樣大型的投行也紛紛倒閉,說明了此次危機的嚴重性。「不同的金融機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失,有所區分的只是損失額度大小,像雷曼兄弟,還包括前面被美國政府接管的「兩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購的貝爾斯登等,但與其估算投資者的直接損失不如考量對金融市場的信心打擊。
影響四
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直接損失
雷曼兄弟破產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的直接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我國的金融機構、投資者持有較多的次級債券,形成實際損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導致美國出現衰退,它會傳導到中國來。
華爾街金融風暴在很大程度上也會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奧運會之後,中國經濟增長步伐已然放慢,美國此次的金融風暴只會使這個問題更加嚴重。金融風暴引起美國股指暴跌,而中國政府曾在華爾街購入大量股票,中國的銀行、基金公司也曾買入大量美國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機引發的貸款困難還會直接影響中國的貿易出口。
其實中國現在宏觀經濟下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國內經濟因素,還有一部分的確也是來自於美國,來自於外部所導致的。我們講輸入型通貨膨脹,其實經濟衰退在某種意義上也具有輸入性,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它對各個國家的商品、投資等方面的需求量都會非常大,所以美國經濟一旦出現問題,就有可能導致全球或者許多主要國家的經濟出現下滑或者經濟出現衰退。
2.企業:
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就是中小企業,而大企業影響不大。
首先,金融危機導致中小企業本來就很困難的融資更加是難上加難,基本上是無法融資了;
再次,是金融危機導致的需求減少,原材料價格上漲,但產品的價格不變的情況了小企業的產品失去競爭,生存的機會會變小。
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幾乎是災難。由於國外市場萎縮,生產成本上升,將會導致企業倒閉,工人工資下降以致失業。
對高科技密集型企業來說影響不大。
3.經濟走向:
此次危機將給中國帶來許多方向性的迷失。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盡管有過這樣那樣的波折,但總體而言還是非常順利。因為中國經濟明顯落後西方,所以跟在別人後面模仿、效仿要比自己開創容易的多,成本小得多,效率高的多。現在「火車頭」壞了,後面的車怎麼走?尤其是金融市場的游戲怎麼玩?這些都是中國現在和未來將要面對的棘手問題。
4.經濟地位:
從短期來看,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且有很多是實實在在的損失。美元大幅度貶值,會使我國的外匯儲備受到嚴重的損失,我國外貿出口也會受到很大影響。但從長期和全球角度來看,如果危機最終得以解決,沒有引發新的世界大戰,相對而言,中國應該會從這次危機收益更多一些,也就是說,在世界經濟面前,中國經濟的實力和地位將明顯加強。
5.人民生活:
物價會有所下降,因為經濟如果蕭條了,收入水平就會下降,失業人數增加,人們消費能力下降,產品價格也會回落 。
1.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於中國影響,國家外匯儲備部分損失了,出口困難了,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嚴重時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比起歐洲國家,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長。
2.對中國的具體影響:
(1)美國消費減少影響中國出口:出口方面:可以預料的是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將由於此次席捲華爾街的金融風暴而更顯嚴峻。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外貿出口額的增幅下行放緩的趨勢明顯,由於美國是中國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場,一度在6-7月份沖高的中國外貿出口增速又將遭遇考驗,張斌說,外需下降意味著外國消費者對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需求的同時下降。在這種環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沒有動力革新技術,而是被迫通過壓低產品價格去維持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中國出口企業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進口方面:受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美國經濟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從而導致其國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慾望繼續降低,而投資支出將出現增加,「這對中國的外貿出口並不是一個利好消息」,如果美國國民的消費需求減少而製造業因投資增加而逐漸恢復活力,那麼勢必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數量。
(2)加大國內進口商品成本:進口方面,由金融風暴帶來的沖擊則與美元匯率密切相關,目前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幾乎都以美元定價,美元走勢的強弱決定了大宗商品價格走勢的高低,從可以觀察到的數據來看,由於近期美元逐漸反轉走強,原油、鐵礦石等商品的價格顯現下降趨勢,這對需要大量資源性產品的中國來說本屬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倒閉、美林公司被收購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國政府宣布接管的「兩房」,美國金融市場反復動盪嚴重影響到美元匯率的走勢和持有者的信心。
(3)重創國內金融市場信心.
(4)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直接損失:雷曼兄弟破產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的直接影響,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金融機構、投資者持有較多的次級債券,形成實際損失;另一方面,美國出現衰退,它會傳導到中國來。根據破產文件顯示,中國銀行紐約分行也曾給雷曼貸款5000萬美元。
3.比起歐洲國家(如美國底特律汽車城已經是蕭條得很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中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有一定的割裂,我國人民幣實施資本項下的嚴格管理,國際游資沖擊不大,現在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於倒閉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系統運行良好,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長。同時,國家也在通過擴張財政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40000億拉動內需等措施,現在又進行了人民幣匯率的下調,如果各項宏觀經濟措施實施有效,對於中國也就1年左右的時間能夠過去.
寫的有點亂 自己修改修改吧!~~
Ⅹ 俄羅斯打響「金融反擊戰」,對全球金融市場有何影響
俄羅斯此舉不會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影響,由於俄羅斯常年遭受制裁,俄羅斯的金融市場早就被國際金融市場隔絕了, 很多投資者都不喜歡去俄羅斯,所以現在俄羅斯的金融市場屬於是自生自滅了。
總的來說,我個人認為俄羅斯這次的“反擊戰”對於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俄羅斯本土的金融市場太小了,基本上是不可能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