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變動的國際金融市場

變動的國際金融市場

發布時間:2022-04-18 01:02:33

國際金融市場的區別與聯系

1.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區別主要有:
(1)市場運作境界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局限於一國領土內,市場的參與者限於本國居民,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則超越國界,其參與者涉及境外居民或多國居民。
(2)市場業務活動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一般不用外匯,也不必通過外匯市場進行;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必然涉及到外匯交易活動,而且要通過外匯市場進行,外匯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中心市場之一。
(3)市場管製程度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必須受到貨幣當局的直接干預(含暗地干預),市場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而發達的國際金融市場則基本不受所在國金融當局的管制,市場運行一般很少受到干預,甚至完全不幹預。
2.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聯系表現:
(1)國內金融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得以發展的基礎。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國際金融市場,都是在原先國內金融市場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這些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金融機構、銀行制度以及涉外業務與國內金融市場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2)國內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互為影響。
國內金融市場的利率發生變動,會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的變化,國內金融市場上貨幣流通發生變化成幣值變動,也同樣會影響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變動。
(3)國內金融市場上的某些大型金融機構,同樣也是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主要參與者。

② 說說匯率變動的事與國際金融的關系 不少於三百字

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
(1)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①對經常項目的影響:a.對貿易收支的影響:本幣匯率上升會刺激進口、限制出口;本幣匯率下將會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本幣匯率下跌有「獎出限入」的作用,改善本國貿易收入狀況。B.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本幣匯率下將會增加該國非貿易收入。
②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當一國貨幣貶值,外幣購買力增強,有利於外國長期資本來本國投資,也會增加外國投資者的生產成本並使其投資利潤用外幣衡量時相對下降。
③對外匯儲備的影響和對外負債的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降後,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形成貿易順差,同時資本輸入增加和輸出減少形成資本項目順差,外匯儲備增加。儲備貨幣的匯率下跌,會減少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債務貨幣匯率上升會加大債務國以本幣表示的債務金額。
(2)匯率變動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本幣匯率下跌,本幣貶值後,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數量減少,出口數量增加,導致國內市場上商品供不應求,物價上漲。本幣匯率上升,物價下跌。
(3)匯率變動對國際經濟關系的影響:會加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的矛盾。一定條件下,會存進某些發達國家區域性的貨幣聯盟的形成。

制約本幣匯率下跌對本國貿易收入改善的因素:
(1)進出口商品的價格需求彈性。(需求彈性之和的絕對值大於1時,本幣貶值才會改善本國貿易收支)
(2)本幣匯率下調的時滯效應,即J曲線效應;
(3)貿易夥伴國家的報復;
(4)本幣貨幣國際地位的降低,對於本國貨幣金融形勢的穩定是不利的。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影響的程度取決於四方面:
①一國的開放程度;②一國商品生產是否多元化;③一國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程度;④一國貨幣兌換性。
國際貨幣體系經歷的階段:(1)金本位制;(2)不兌換銀行券本位制;(3)混合本位制的貨幣制度。

國際貨幣體系:指各國政府共同遵守的、為有效地進行國際間各種交易支付所作的一系列規定、做法和制度等安排,包括為此所確定的國際支付原則、採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機構。

③ 從巴塞爾協議1到3,說明國際金融監管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的背景是什麼

如下:

1、B1出現於1988年。在此之前不存在統一的國際金融監管資本協議。

70年代國際金融市場的一系列動盪事件,包括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石油危機,黃金價格暴漲,以及層出不窮的銀行倒閉事件,使得各國政府開始認真的考慮制定一套統一的資本監管標准來有效的管理金融機構,應對金融系統危機。

2、與B1相比,B2對風險權重的規定更加細化,對每一類資產根據不同的評級賦予不同的權重。

B1的問題, 包括缺乏足夠的風險分辨細度(risk granularity)和敏感度(risk sensitivity), 以及缺乏對風險分散和對沖的足夠考慮使得其被業界所詬病。BCBS因此從1999年開始考慮修改1988年的B1 資本協議,並於2004年正式推出了B2。

3、B3版本鑒於對手交易風險在危機中的突出顯現,監管強化了CVA資本的量化要求。

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重新審視監管資本的審慎性要求。首先是對於市場風險,監管當局意識到流動性對於金融機構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制定的B2.5中格外的強調流動性期限(liquidation horizon)的重要性,將流動性期限規定為3個月到1年。

④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對世界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的經濟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它是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基礎上,把世界范圍內的各國經濟通過商品流通、勞務交換、資本流動、技術轉讓、國際經濟一體化等多種形式和渠道,把各國的生產、生活和其他經濟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現代社會,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生產和生活都不可能完全閉關自守,都要或多或少地依賴於其他國家的生產,依賴於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正是這種錯綜復雜的經濟聯系,構成了世界經濟整體。因此,世界經濟既包括國際經濟關系,又包括構成這種經濟整體的各國內部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既涉及生產領域,也涉及商品交換、資金流動、技術轉讓等各個領域。以下是對中國經濟的影象和推動2009年是會被歷史銘記的一年,因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經濟第一次呈現負增長。圖表1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IIE)給出的對今年經濟的判斷和對明年經濟的預測。去年全球經濟增長是3%,今年IMF估計會是負的1.1%,國際經濟研究所也差不多,-1%。從圖表中可以看到,發達經濟體今年經濟收縮得比較嚴重,-3.4%或-3.3%,明年將會有所恢復,美國、日本等最近出現了一些反彈的跡象。相對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狀況要好一點,值得一提的是中國,IMF和IIE分別估計中國今年的GDP增長率為8.5%和8.3%。對於明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預期更樂觀一些,它預測明年全球經濟是4.2%的增長,因為它判斷發達經濟體明年的GDP增長將從今年的-3.3%提升到3.3%。但是發達經濟體的失業情況非常令人擔憂(圖表2)。去年整個發達經濟體的平均失業率是5.8%,今年要達到8.9%,美國10月份最新的數據已經出來了,失業率超過兩位數,達到了10.2%,歐元區是9.9%,日本現在是5.1%,這個數字是全年平均,明年失業的情況將更嚴重,這是影響整個經濟走勢的一個重要問題。失業率影響范圍主要在哪呢?主要是消費上,失業率高,對消費就有影響,沒有失業的人由於對未來工作崗位的擔憂也會影響消費狀況。國際貿易方面,從WTO和IMF的數據可以看到,今年的國際貿易增長數字也非常悲觀,是負的11.9%(圖表3)。這裡面發達經濟體出口下降的速度更快,達到了13.6%,明年估計稍微好一點,是增長2%,總體來講不樂觀。全球明年的貿易量增長速度也只有2.5%,這是非常悲觀的。因為大家知道在全球化的世界裡,貿易對整個全球增長貢獻率是非常高的。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貿易保護主義現在越來越抬頭,已經成為主要的議題,像G20等各種各樣的場合都在討論貿易保護的問題。中國是整個世界在貿易保護或者貿易救濟措施上受到挑戰最多的國家,當然盡管數量多,但目前和我們整體的貿易出口來講分量還不大,只佔我們出口的1%,說起來很熱,但總體涉案金額還不是很大。直接投資方面,從1980年到2008年,2007年達到了直接投資(FDI)的最高峰,將近2萬億美元,然後掉頭往下。對2009年的全球FDI有幾種估計,最好的估計大概是在1.3萬億美元,一般的估計在1.1萬億美元,最悲觀的估計是只剩下9000億美元。金融危機的發生,直接投資受到的影響是比較大的。股市的變動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標普500指數先是一下子掉下來,然後目前又有反彈。股市的波動和實體經濟的波動有關系,雖然關系不那麼密切,但多多少少也表明了一種心態。接下來看看初級產品的指數,如果以2005年為100的話,整個價格指數變化也是和經濟危機的軌跡吻合的,在2007、2008年還是一路上揚,接著是大幅度的下降,到了今年年初跌至谷底,現在開始反彈,反彈以後非常不穩定,一會上一會下,但總體來講是反彈比較明顯。油價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去年中國進口石油大概有1.7億—1.8億噸,相當於十幾億桶原油(80.26,0.90,1.13%)。原油價格2008年6月份達到最高點,147美元一桶,然後也是掉頭向下,今年第一季度從低谷反彈,預期油價的未來走勢也是持續上升(圖表4)。我們非常簡短的在這里把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歸納了一下。大家看到各種各樣的復甦信號已經出來了,但很難下一個斷然的判斷說經濟危機已經過去了。目前我們看到的還只是一些反彈,反彈和復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反彈通常是技術性的或者恢復性的,並不意味著全球經濟進入到了周期性、不斷向上的復甦階段。當前的反彈可能只是某一個特定的短期因素、某種政策的影響結果。這個結論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個主要原因,尚有許多抑制全面復甦的中短期因素存在。美國和歐洲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不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短期因素;其二,由於金融危機使得美國家庭凈資產大幅度下降,儲蓄率也迅速上升,曾經一度美國儲蓄率變成了負的,靠借貸來支付日常支出,現在它開始提升,凈資產的大幅下降和儲蓄率的上升馬上影響到消費支出。美國這個國家,包括整個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更多的還是依賴於消費,美國GDP的70%都是消費,所以消費的下降對整個投資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其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銀行系統還是非常脆弱,導致投資增長緩慢。剛剛發生的「迪拜世界案」590億美元的推遲支付,馬上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現在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問題沒有暴露出來。目前為止,美國的銀行資產里有80%以上和有價證券、股票、衍生工具連在一起,金融體系稍微動盪一點,對他們資產負債表馬上會產生沖擊,沖擊接下來就是他們的金融活動會收縮,因為資產價值和市場連在一起的,收縮之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一定會極大影響投資。第四個抑制復甦的中短期因素是歐洲和美國等產能利用率仍處於低水平。10月份的數據已經出來,美國產能利用率是71%,正常的情況下一般要達到80%—85%,歐洲的情況比美國還糟,是70.7%。產能利用率低意味著投資不可能大規模復甦,很難想像有更高的凈值增長。最後一點,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宏觀政策上的顧此失彼。美國的金融政策特別是利率不可能上升,主要原因就在於80%銀行資產都和有價證券連在一起,如果利率上升,有價證券價格必然下降,美聯儲是不敢這樣做的,而這樣的結果一定是引發美元走低。這里有很多因素都是攪在一起的,不可能有完美的政策選擇。以上5點是中短期的制約因素,從長期來看,周期性增長的長期條件還不具備。第一,勞動力成本在緩慢上升,當年柏林牆倒塌、中國和印度的改革開放等引發參與世界分工的勞動力數量激增及全球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的局面已經不再。其二,缺乏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現在人們對新能源、綠色經濟等等的期望很高,但實際上新能源佔GDP比例還很低,而且投資周期長,風險很大,它能走多遠還取決於傳統能源的供應狀況,特別是石油的價格,所以這里不確定因素很多,包括一些政治上的因素。其三,資本的支撐作用不再,金融部門可能有未披露的巨大虧損,金融監管將進一步加強,資本可能更多流入房地產等等,很難指望大規模的金融市場支撐一個新一輪的增長。從結論看,整個世界進入了反彈期,有的時候可以看到反彈的非常強勁,但是很難下結論說實體經濟已經進入了復甦周期。關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有一個經濟形勢分析預測報告,GDP增長今年我們「保8」沒有問題,估計能夠達到8.3%,明年估計是9.1%。當然這里還有很多條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進出口,今年是負增長20%,希望明年會有一個大的反彈,達到17%—18%。明年有一個挑戰,就是經濟過熱的可能性現在開始增大。明年上半年GDP增速有可能達到10%甚至11%,主要原因包括投資增長過快,企業流動性充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保持高速,政府消費規模大;需要指出的是出口,今年出口為GDP貢獻是-2.9%,明年這塊可能顯著恢復增長;人民幣升值預期,也將引發境外資金流入。通貨膨脹預期現在應該講還沒有完全形成,但有可能形成資產泡沫。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的另一個潛在挑戰,是現行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可持續性問題。我們需要改變生產方式,再加上自己的產業結構調整,人民幣如果低估的話,一定會把資金往出口、貿易部門引,非貿易部門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就起不來。所以增長方式轉變更多依靠內需,產業結構變化也和匯率政策有關系。人民幣升值預期已經形成,現在有經濟學家開始預測有多少熱錢進入中國,會產生什麼影響。但由於美元現在非常不穩定,貶值壓力和升值壓力並存,所以預測美元是非常難的事情,按照索羅斯的話講,「預測的成功主要是你對人性的理解,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取決於對民族的理解」。但從統計數據來看,美元兌歐元、日元的低估已經在20%以上,和它過去十年的平均值來看也低估了10%以上,所以美元的走勢盡管有波動,趨勢還是向下,但離谷底已經不遠,不排除反彈的可能性。畢竟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綜合實力最強,特別是當世界遇到新一輪的二次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元匯率還是會上升。總體來說,世界經濟走勢反彈跡象現在非常明顯,但全面復甦動力不足;從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來看,總體平穩,但明年有可能出現一些潛在的風險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⑤ 分析國際金融市場中利率與匯率的變動關系

根據利率平價理論,利率高的貨幣遠期貶值.
某貨幣利率上升,由於套利資本的流動專,在短期內會使該貨幣屬的需要量增加,該貨幣短期匯率上升,即幣值上升,而對於長期,由於套利投資的獲利回吐,會使利率高的貨幣供應增加,會使該貨幣遠期貶值.給你一個案例,也許能夠說明你的問題:
假如A貨幣利率為10%,B貨幣利率20%(雖然這里利率差較為誇張,但事實上每種貨幣的利率都不一樣,有利率差的存在)
即期匯率A=2B(這里不考慮買入與賣出價,為簡便起見)
就有一種可能:借1A貨幣(借期一年,存與貸利率一樣),即期兌換成2B貨幣,存款(存期一樣,利率20%),一年以後連本帶利取出,再兌換成A貨幣,以償還借1A的本利,如果一年取出的匯率不變,不計交易費用,在這過程中,就可賺取:
2*(1+20%)/2-1*(1+10%)=1*10%=0.1A(如果是1億,賺取1000萬A) (公式一)
由於貨幣利差的事實存在,但都沒有這么做,因為當一年後(遠期)B本利取出時,兌換成A的匯率改變了,市場處於均衡,理論上可以計算出均衡匯率R
2*(1+20%)/R=1*(1+10%) ,R=2.1818

⑥ 請列舉20世紀90年代一些重大國際金融事件,並說明匯率波動對經濟的影響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

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6)變動的國際金融市場擴展閱讀

影響

(一)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

匯率變動會引起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到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一國貨幣的對外貶值有利於該國增加出口,抑制進口。反之,如果一國貨幣對外升值,即有利於進口,而不利於出口;匯率變動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如同其對貿易收支的影響。

(二)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一是對貿易品價格的影響;二是對非貿易品價格的影響。

(三)匯率變動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匯率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本幣對外貶值後,單位外幣能摺合更多的本幣,

這樣就會促使外國資本流入增加,國內資本流出減少;二是如果出現本幣對外價值將貶未貶、外匯匯價將升未升的情況,則會通過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進而引起本國資本外逃。

(四)匯率變化對外匯儲備的影響。貨幣貶值對一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會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影響儲備貨幣的地位。

⑦ 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系

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區別主要有:
(1)市場運作境界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局限於一國領土內,市場的參與者限於本國居民,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則超越國界,其參與者涉及境外居民或多國居民。
(2)市場業務活動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一般不用外匯,也不必通過外匯市場進行;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必然涉及到外匯交易活動,而且要通過外匯市場進行,外匯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中心市場之一。
(3)市場管製程度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必須受到貨幣當局的直接干預(含暗地干預),市場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而發達的國際金融市場則基本不受所在國金融當局的管制,市場運行一般很少受到干預,甚至完全不幹預。
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聯系表現:
(1)國內金融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得以發展的基礎: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國際金融市場,都是在原先國內金融市場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這些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金融機構、銀行制度以及涉外業務與國內金融市場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2)國內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互為影響:
國內金融市場的利率發生變動,會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的變化,國內金融市場上貨幣流通發生變化成幣值變動,也同樣會影響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變動。
(3)國內金融市場上的某些大型金融機構,同樣也是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主要參與者:
國際金融市場是隨著國際經濟交易的發展與擴大而產生與發展的,依託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相輔相成,聯系緊密
參考國際金融市場:http://ke..com/link?url=_VBQ6W48xe5oSm42HrlIo7Dra

⑧ 次貸危機之後的金融市場發生了什麼變化

美國次貸危機最早顯現跡象是在2007年2月,當時匯豐控股最先發出警告,稱由於大批低收入房貸客戶無力償還貸款,公司為其在美國的房屋按揭業務增加18億美元的壞賬撥備。需要指出的是,當時市場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已經孕育了很久的危機。早在2000年,美國經濟學家、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委員愛德華?葛蘭里奇就已經向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指出了快速增長的居民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可能造成的風險,希望美國有關監管當局能夠「加強這方面的監督和管理」;在2002年,他再次拉響警報,認為「一些次級房屋貸款機構沒有任何監管,它們的貸款行為最終會危及美國人實現擁有住房和積累財富的兩個美國夢想」;到2004年5月,他更是明確地指出,「快速增長的次級房屋抵押貸款已經引發貸款違約的增加,房屋贖回的增多以及不規范的貸款行為的涌現」。

⑨ 國際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

自20世紀初期起到20世紀50年代,國際資本市場開始在資本的國際配置中發揮積極作用,其活動表現出如下特徵:
1、國際資本市場推動國際資本由歐洲湧入美、澳等當時的新興市場國家
一般認為,古典金本位盛行的1870年到1914年的50年間,國際資本保持高度流動性,並大量由歐洲湧入美國和澳洲等地區。1914年前後,英國的年平均資本流出量佔GDP的5%到9%,法國的資本流動佔GDP的2%,德國為3%左右。而在資本輸入國中,澳大利亞的資本流入占其GDP的9.5%,加拿大的資本流入占其GDP的6%。
2、公共機構是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的主體。當時的國際資本市場活動主要表現為:借款國家政府和部門大量向英國、法國和德國的資本市場發行固定利息債券;美國的債權人在國外建立子公司,通過持有過半數的股權(或獨家經營)對其進行控制等。
3、國際資本市場具有很強的波動性,尤其是國際債券的利率隨時間及國別的變化而出現大幅度調整。
4、資本流動因資本輸出國和輸入國宏觀經濟狀況變化及突發性政治經濟事件而初現上升和下降的大起大落。1929-1933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引發的大蕭條,導致普遍的債務違約,嚴重打擊了國際資本市場的活動。30年代,在貨幣貶值預期普遍存在和戰爭及政治迫害等因素的影響下,資本運動大部分採取了短期資金外逃的形式。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范圍的私人銀行貸款和證券投資受到相當程度的抑制。資本無法突破地域限制,更多地表現為在貨幣發行國境外的流動,市場交易行為也大多發生在國外,即歐洲美元交易。
該時期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的特徵是:
1、國際資本市場活動停留在歐洲市場及歐洲貨幣的范疇。在戰後廢墟上崛起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構築了二十世紀後半期國際金融秩序的基礎,同時,該體系的核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協定則明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規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實施初期,各國普遍對資本流動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嚴格控制下的資本繞開管制在貨幣發行國境外流動,形成了歐洲資本市場的雛形。歐洲資本市場既是銀行間市場,又是政府籌措資金的市場,同時還為大公司提供借貸服務,商業銀行是該市場的核心。歐洲資本市場資金來源廣泛,數額龐大,以多種兌換貨幣計值,充分滿足各種借款需要,商業銀行經營自由,貸款靈活簡便,資金安排迅速。
2、資本流動形式集中表現為官方援助和直接投資。在二戰結束後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資本流動的主流是大規模的國際援助,以及逐漸復興的直接投資。二戰後歐洲重建計劃引起了龐大的官方資本流動。美國政府實施的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的第四援助計劃導致美元大量流入歐洲。從1945年7月1日到1955年6月30日,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下,向聯邦德國提供貸款38.7億美元,1945年12月,美國與英國簽署財政協定,美國向英國提供37.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
3、美國在主導官方資本流動的同時,也成為私人資本流動的主體。根據OECD的國際資本市場統計,1951年,國際債券的發行總額為9.954億美元,其中,在美國市場發行了9.226億美元,占國際債券發行總額的92.69%,整個50年代,美國為國際債券發行提供了71.601億美元的資金來源,占當時融資總額的78.21%。進入60年代後,美國商業銀行紛紛擴大國際業務,在國外尤其是歐洲開設分行,這些銀行利用其持有的巨額資金,積極發展信貸業務,為歐洲貨幣市場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 1973年,隨著匯率制度由固定向浮動的轉變,美國和其它一些國家逐漸解除對跨境資本流動的控制,國際資本流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該時期對資本流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兩次石油危機及石油美元的產生。
1、石油危機與石油美元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自70年代起開始取代煤炭,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的主要部分。石油的生產和消費極不平衡,美國、歐洲和日本所生產的石油不到全球總產量的20%,其石油消費量卻佔全球總消費量的70%,不得不大量依靠進口,石油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全球經濟的表現。
中東國家是主要的石油生產國,1960年9月,第三世界石油生產國建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致力於改變長期形成的油價過低的不合理局面。70年代起,OPEC成員國通過參股和收歸國有等措施,逐步掌握了自己的石油資源。
70年代初美元匯率下調,西方工業國的製成品價格相應上漲,由於石油貿易以美元計價結算,石油出口收入跟隨美元匯率持續下降,石油生產國蒙受重大損失。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後,OPEC成員國一方面加快石油生產國有化進程,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石油價格從此前的每桶3.01美元提高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1979年1月,OPEC再度提高油價,把每桶原油定價調整為14.327美元,到1981年10月,國際市場油價上升到每桶34美元。
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經濟體遭受了嚴重的外部沖擊,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靈活調整為這些經濟體吸收這種外部沖擊提供了可能。
隨著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OPEC成員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出現巨額順差,1974年達651.7億美元,1980年達928.4億美元,1973年到1981年順差累計達3360.7億美元。這就是所謂的石油盈餘資金,由於石油盈餘資金大部分以美元表示,所以又稱石油美元。
2、石油危機時期全球資本流動的特徵
石油危機時期資本流動的特徵表現為:
①石油美元的積累及流動推動了歐洲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在OPEC成員國可供運用的資金中,約有三分之一投放在歐洲貨幣市場,大部分採取歐洲美元存款的形式。在1981年歐洲貨幣貸款總額900億美元中,阿拉伯銀行佔了26.5%。所以,歐洲資本市場在提供渠道促使石油美元迴流的同時,也獲得了自身進一步發展的新動力。
②石油美元的流動掀起了私人商業銀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的高潮,也為拉美債務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第一次石油危機後,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出現了長期、巨額經常項目赤字,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資金需求快速上升。OPEC成員國組織為獲得發達國家比較安全的資產,把大部分石油美元貸給了發達國家的私人商業銀行。而70到80年代,發達國家經濟普遍停滯,名義利率停留在低水平,扣除物價因素後的實際利率則為負值,私人商業銀行便增加對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的貸款,獲取更高的利息收入。石油危機期間,國際資本市場的籌資活動顯著增加,尤其是非OECD國家的籌資額成倍上升。
1982年後,OPEC成員國開始出現經常項目逆差,石油美元的累計過程被迫中斷,這樣,發達國家私人商業銀行向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發放貸款的資金來源無以為繼,發展中國家獲得國際貸款的條件急劇惡化。 進入80年代,由於多數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淪為債務沉重的借款國,面臨著債務還本付息的困難,資本流動開始顯示出收縮跡象。
從1973年到1982年的十年間,非產油發展中國家的對外債務總額從1031億美元增加到8420億美元,每年增加18.8%,其中,政府貸款的年增長率為14.5%,私人貸款的年增長率為19.4%,私人信貸在貸款總額中的比例達60%到75%。在居高不下的外債總額中,短期信貸高速增長,國際債務期限明顯縮短,浮動利率債務比例大幅度上升,到1980年已經超過全部外債的40%。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外債償付壓力不斷上升,從1973年到1982年,還本付息額由179億美元增加到932億美元,還本付息額占出口收入的比重(償債率)由15.9%提高到23.9%,其中利息支付額占出口收入的比重由6.1%增加到13.2%。
在非產油發展中國家過度借貸、結構失衡的同時,80年代起,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了該類國家償債危機的爆發。1980年,西方國家先後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發達國家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和世界貿易增長率開始下降,到1982年出現了負增長,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急劇惡化,進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出口收入快速下滑,經常項目逆差上升,外債還本付息能力降低。
在西方國家經濟持續衰退的同時,美國里根政府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出現了高利率、高匯率、高通貨膨脹率三高現象。
由於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外債以美元計價的比例很高,美元匯率的上揚直接加重了該類國家實際的債務清償即流向債權國的本金和利息的負擔。
由於美國利率居高不下,其它發達國家也相繼隨之提高利率。七個西方主要工業國短期資金的平均名義利率從1979年的9.2%上升到1982年的12.9%,長期資金的平均名義利率從1979年的9.3%上升到1982年的12.4%。由於發展中國家浮動利率外債超過外債總額的40%,利率的上升導致償債壓力的上升。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計算,國際金融市場利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非石油出口國將多付40億美元的利息,以此推算,巴西和墨西哥將為此多支付7.5億美元的利息,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將多支付近200億美元的利息。因此,1979年後,許多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借的新債主要用於支付利息。
在內外雙重壓力的作用下,1981年3月,外債總額為260億美元的波蘭政府無力償付數額為25億美元的到期債務本息,拉開了非產油發展中國家債務清償危機的序幕。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全部外匯儲備基本耗盡,無力償還到期債務的本息;9月,第三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巴西宣布急需175億美元的新貸款來解決清償困難;12月,阿根廷提出與西方債權者進行重新安排債務的談判。越來越多的國家捲入這場債務危機:在拉美,除哥倫比亞和巴拉圭外,其他債務國均相繼要求延長償還債務期限,在非洲,蘇丹、摩洛哥、多哥、中非共和國、馬達加斯加、扎伊爾、尚比亞等10國陷入債務危機的深淵,在亞洲,印尼和菲律賓也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解決債務支付問題。
債務危機爆發後,債務國政府、債權國政府、債權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漸遏止了危機的蔓延。但是,這場危機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該時期國際資本市場活動特徵表現為:
1、資本流動規模擴張極不穩定。80年代初期,資本跨國流動的總量由年融資近2000億美元下降到1500億美元左右,累計下降幅度超過20%。1984年後,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總額又出現大幅度上升,三年間累計升幅超過70%,表現出很強的不穩定性。
2、發達國家間的國際資本流動受債務危機的影響程度輕微,並在短時間內快速恢復。1982和1983兩年,OECD國家的資本流入分別下降了14%和11%,下降程度略高於國際資本市場的平均水平。但是,1984年後,OECD國家的融資規模快速上升,資本流入數量超過了債務危機前的總水平。
3、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進入長收縮期。非OECD國家的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在1981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419億美元後,進入長達6年的下跌期,年度融資總額一度下降到211億美元,比1981年下跌近50%。一直到1993年,非OECD國家的資本流入才超過1981年的水平,達653.42億美元。因此,在債務危機的影響下,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收縮期長達10年,這剛好是拉丁美洲國家失落的十年。 1988以後,資本流動的規模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資本的跨國流動進入一個新的全球化的發展階段。
國際資本市場的籌資總額,由1988年的3694億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億美元,增長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國際債券發行、銀團貸款和其它債務工具為主要內容的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額達12247億美元,比兩年前增長了近50%。
附表1國際資本市場活動(1988-1995)(百萬美元)
--- - - --------------------------------------------------------------------------
時間 國際市場籌資總額 年度增長率% OECD國家籌資總額 非OECD國家籌資總額
1988 369393 21.64 332318.1 26557.5
1989 385313.6 4.31 347776.2 24605.8
1990 361430.9 -6.19 316653.5 29358.8
1991 432500.4 19.66 379478.2 38022.7
1992 458255.1 5.59 404420.8 32960.2
1993 625835.9 36.57 539776.5 65348.2
1994 669702.1 7.01 587336 69992.9
1995 832243 24.27 732169.3 82412
-----------------------------------------------------------------------------------
資料來源:OECD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Statistics1950-1995
80到90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市場活動最顯著特徵是資本流動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
1、資本跨國界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大幅度上升。
在資本流動總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資本跨國流動與其經濟規模的相對比例顯著提高,國際清算銀行依據國際收支統計資料計算的證券跨境交易資料顯示,1975年到1998年間,西方國家各類證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間的交易總額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國由4%上升到230%,德國由5%上升到334%,義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長最快的時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2、資本流動的速度快速上升,資本流動性達到很高水平。
在資本流動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金融技術的日新月異,金融創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類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國際資本的流動速度。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對全球外匯市場的名義日交易金額的調查,到1998年4月,該交易額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比上次統計的1995年增長近50%,三年間的年平均增長率是14%,大大超過1992到1995年的9%。顯然,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的擴大在不斷加速。
3、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以更有利的條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
在本階段,新興市場國家再度成為資本流動的重要目標,發展中國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條件顯著改善,參與國際資本市場活動融通資金的國家越來越多,各類資本市場進入的障礙和藩籬紛紛消除。
4、國際資本市場的價格呈現趨同趨勢,利率的波動具有明顯的聯動性。資本流動的全球化使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融資條件趨於一致,不同國家的利率差距縮小。過去20年間,主要工業國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差距不斷縮小,進入90年代後,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央行基準利率一度收斂於6%的水平,盡管此後又出現一定程度的分離,但總體升降趨勢基本同步,利差趨於穩定。此外,隨著歐元的出台,歐洲主要國家利率水平率先趨同。
從利率水平的調整看,西方主要國家央行的決策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幾乎主要國家利率的每一次調整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快速響應。 綜觀國際資本市場市場的百年變遷,我們發展,推動國際資本市場全球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及世界經濟的周期性變動,國際貿易發展,金融市場內在需求及利率變動、金融創新及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資本帳戶管理政策,國際貨幣體系,跨國公司,以及國際組織等方面。上述動力的屬性又可以劃分為:經濟金融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有關國家或國際組織人為推動兩部分。
在一般情況下,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本身的推動力應歸入客觀必然性類別;金融活動快速上升產生的內在推動力則兼具客觀必然性和人為推動兩方面的屬性,但是,相對而言,其客觀必然性的色彩更強烈一些;在資本帳戶開放進程中,發達國家的政策推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開放過程又是更多的國家對外經濟貿易聯系不斷擴大的結果,因而同樣具有客觀必然性的一面;國際貨幣體系作為國際貨幣關系的准則,其總體政策取向更大程度上體現了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的意願;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政策調整可以全部歸入人為推動的范疇(詳見下表)。
在上述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假設下,由上述七大因素推進的金融資本全球化進程總體上看是世界經濟、金融活動規律調整的必然結果,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部分發達國家的意志,具有人為推動的一面。
從另一個角度看,資本流動的全球化發展和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是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相互聯系又各具特點的組成部分,資本運動的自由化意味著居民可以參與國際金融市場活動,也意味著國內消費者可以購買外國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本國金融機構可以為外國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從而從內外兩個角度進一步推動了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其最終結果是資本效益的最大化和資源配置的最佳化,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市場表現形式。
金融資本全球化進程屬性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發展過程的復雜性和收益分配的不均衡性。從全球資本流動的地域結構看,發達國家和地區繼續保持在資本全球流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資本全球化布局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尤其是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相互間的資本流動繼續保持較高水平,資本多向流動趨勢日益顯著。即使是金融危機的大范圍爆發,也不僅沒有影響發達工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活動,反而促使資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流入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成為全球資本流動的最終目的地,大量持續的資本流入促使其金融實力超強發展,使其對國際資本市場未來格局的影響力不斷上升。
金融全球化以資本自由流動和金融貿易服務自由化等形式,促進了全球金融領域的競爭,推動風險報酬趨向於平均水平,並通過資產價格的迅速調整保持市場均衡與穩定。同時,資本自由流動促使金融中介機構更好地進行風險評估和管理,擴大技術轉讓的范圍,其結果是更多的金融機構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推動金融市場效率的提高。此外,資本流動的全球化要求一國有關管理當局切實提高經濟金融政策的可信度和有關政策組合的協調能力。
當然,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金融全球化過程中的資本擴張僅僅是個開始,資本的全球化擴張還處於初始階段。80年代後期出現的全球金融危機開始逐漸暴露出金融資本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但是,與我們傳統認識相背離的是,即使不同資本流動工具的變動規模呈現此起彼伏的波動特徵,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全球資本流動持續增長的趨勢並未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融資的增長成為一種不斷持續的行為。

⑩ 金融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是廣泛的,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能在國際范圍內把大量閑散資金聚集起來,滿足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同時通過金融市場的職能作用,把「死錢」變為「活錢」,由此推動了生產與資本的國際化。
其次,正如歐洲貨幣市場促進了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復興,亞洲美元市場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建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資金也都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的。貨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又為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資金儲存與借貸、資本的頻繁調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跨國公司經營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由此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發展。
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
國際金融市場是世界各國資金的集散中心。各國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國際性的蓄水池,獲取發展經濟所需的資金。可以說,某些國家或地區就是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借錢付利息的代價來推動經濟發展的。
調節各國的國際收支
國際金融市場的產生與發展,為國際收支逆差國提供了一條調節國際收支的渠道,即逆差國可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舉債或籌資,從而更能靈活地規劃經濟發展,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緩和國際收支失衡的壓力。
促進金融業的國際化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達(例如,當大量國際資本同時流向一個國家時,必然導致流入國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沖擊該國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甚至會加劇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吸引著無數的跨國金融組織,尤其是銀行業匯集於此。國際金融市場成了國際大銀行的集散地。金融市場通過各種活動把這些銀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國的銀行信用突破空間制約而成為國際間的銀行信用,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諸多金融業務國際化。
引導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金融市場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國際間充分流動,使當前的國際資本流動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果。為此,近幾年在西方各國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時,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干預與管理。

閱讀全文

與變動的國際金融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投資基礎 瀏覽:929
北向資金流入生物股份 瀏覽:927
二手車消費貸款 瀏覽:975
北大荒股票為什麼 瀏覽:84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 瀏覽:51
銀行融資的問題 瀏覽:981
didi融資 瀏覽:704
汽車龍頭股票 瀏覽:704
在股票上寫字 瀏覽:225
知乎信託 瀏覽:527
戰略配售基金轉託管什麼意思 瀏覽:710
土地抵押融資違規 瀏覽:288
拉取融資 瀏覽:464
網上股票交易軟體下載 瀏覽:337
華能融資 瀏覽:930
四川信託應屆生 瀏覽:966
100元人民幣挽多少美元 瀏覽:969
會稽山黃酒6年特釀價格 瀏覽:862
認證淘寶就能貸款的口子 瀏覽:5
勁勝精密股票代碼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