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2-04-01 03:50:36

Ⅰ 電子貨幣對貨幣制度的影響 跪求完美答案,謝謝

有關電子貨幣影響的主要觀點

國外的學者幾乎都承認,電子貨幣將削弱貨幣政策的效果,但是,他們對於這種削弱程度的判斷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也就是說,這種削弱究竟是有限的,還是從根本上抵消貨幣政策效果。以下就是這些不同觀點的介紹。

本傑明·弗里德曼(Benjamin Friedman)認為,電子貨幣削弱甚至消除貨幣政策操作與家庭、 企業 支出之間的聯系,因為,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可能脫離央行基礎貨幣支撐,獨立發揮支付手段的職能。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基礎貨幣的變動,難以影響公眾的貨幣需求,也不能有效地通過貨幣乘數影響經濟活動。對基礎貨幣需求的減少導致央行國債交易規模的縮小,央行調控利率的能力也大為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央行將成為只有信號兵的軍隊」,它只能向私人部門指出貨幣政策的發展前景,卻無法干預私人部門的政策預期和行為選擇。

查爾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認為,雖然電子貨幣可能替代基礎貨幣,但是,這種替代是不完全的。例如,非法經濟活動離不開現金交易,否則,使用電子貨幣就很容易被管理者發現。即使非法經濟活動的貨幣需求達到最小化,甚至完全消失,社會對基礎貨幣的需求依然存在。因為,財政征稅接受的只能是基礎貨幣,而不是沒有基礎貨幣支撐的、由其他私人部門發行的電子貨幣。在個人和企業稅占國民收入很大比重的意義上,不管電子貨幣發展到什麼地步,社會對基礎貨幣的需求仍然不可低估,央行還是能夠運用它所控制的基礎貨幣量,將經濟活動納入期望的軌道,所以電子貨幣的發展不會明顯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默文·金(Mervyn King)的觀點比較激進,他認為二十世紀是央行發展的黃金時期,央行重要性前所未有的凸現出來,尤其是在信用紙幣取代商品貨幣之後。但是,隨著電子貨幣逐漸替代基礎貨幣,央行作為基礎貨幣供給者的壟斷地位開始下降。因為,電子支付網路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不再需要基礎貨幣就能滿足結算賬戶的平衡需要,一旦電子貨幣完全替代基礎貨幣,貨幣政策就將失去穩定經濟的作用,央行也只能相應淡出貨幣政策的舞台。

查爾斯·弗里德曼(Charles Freedman)的觀點恰好與金相反,他認為在歷史上央行的出現,並作為最後貸款人發揮了穩定經濟的極大作用, 目前,央行在辦理銀行間的支付結算,防範金融風險方面仍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各國金融機構都願意接受並依賴於央行的這個作用。電子貨幣的出現雖然可以打破央行對貨幣供給的壟斷,但卻不會威脅央行為銀行辦理支付結算,以及發揮最後貸款人的作用,所以貨幣政策仍然會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發揮其獨特的重要作用。

五、淺談我對電子貨幣發展的看法

就現階段而言,大多數電子貨幣是以即有的實體貨幣(現金或存款)為基礎存在的具備「價值尺度」和「價值保存」職能,且電子貨幣與實體貨幣之間能以1 :1比率交換這一前提條件而成立的。而作為支付手段,大多數電子貨幣又不能脫離現金或存款,是用電子化方法傳遞、轉移,以清償債權債務實現結算。因此,現階段電子貨幣的職能及其影響,實質是電子貨幣與現金和存款之間的關系。因此即現階段而言,所謂的電子貨幣帶來的影響,是貨幣流動速度過快和貨幣乘數增大的問題。

由於網路的普遍性,和電磁無可比擬的傳播速度,由於電子貨幣的產生,貨幣流動的速度將會成倍增長,人們不必耗費皮鞋成本去銀行轉賬,只是在有網路存在的地方,輕輕點一下enter鍵,成萬上億的資金就有可能在1分鍾之內從北加拿大的育空城跑到南非的約翰內斯堡,而且由於電子貨幣的便捷性,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轉賬激勵,也許人們不會為了購買一雙5塊錢的襪子兒跑趟銀行轉賬或者是半夜兩點鍾到24小時便利店裡去閑晃,但是如果這樣的成本僅僅變成了輕松的電子貨幣轉賬的話,零售的商品會越來越多的使用者以貨幣形式,而這一貨幣形式也許會增加消費者的消費慾望,產生消費者因便捷而購買的效應,而一旦這種效應產生,電子貨幣的流動速度將會更快的增快。

剛剛談論的也許只是網上形式的電子貨幣,在網下,電子貨幣的使用可以說是貨幣乘數急速增大的可能最大因素。電子貨幣的發行者,不再僅僅是中央銀行,一般的商業機構經過認可後就可以發行,也許發行的電子貨幣不能在社會內通用,但是在大型連鎖店內部使用也是對貨幣乘數的一大影響,比如說如果沃爾瑪、家樂福和麥德龍三大零售連鎖店聯合VISA推出自己三家通用的智能卡,憑卡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家連鎖店裡購買到任何的東西,甚至還會有會員優惠或者年終獎勵之類的驚喜,那消費者們會怎麼做?於是VISA受理這項業務的窗口前也許會擠滿這三家連鎖店的老顧客,他們把現金儲入,得到這張非常方便的卡,也許再加上追求新潮的人們會覺得刷卡會比較貴族氣質,一些也許不太用得著的客戶也會選擇去購買這樣的智能卡,這樣的窗口擠滿效應,不僅有可能會使這三家店的銷售額有所增加,也許還會對貨幣的流通速度和貨幣乘數產生最大影響,對流動速度的影響從銷售額的額外增加就可以看得出來,而貨幣乘數的增加又是怎麼回事呢?假設甲購買了數值為5000元的智能卡,他把5000元錢預付給了這三家信用良好的大連鎖商,他不會在一瞬間就把這5000元錢用光用凈,也許兩年後他才只用了500元,但是連鎖商客不會閑著,5000元的現金一到手,他們就會利用這樣的資金進行投資,而且這樣的資金是沒有利息需要支付的,他們可以從中賺到更多的錢,也會為市場帶來更多的貨幣供給量。在低儲備金率的趨勢下,這種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也是中央銀行很難把握和控制的,會對貨幣政策的制定乃至中央銀行的生存造成難以想像的挑戰。

六 解決的一些方法

1、電子貨幣的規模管理化:

電子貨幣需要的不僅僅是發行者,更重要的是交易媒介,即電子貨幣的載體,網路或是智能卡,中央銀行通過對交易媒介的控制實現對電子貨幣的控制。這就是所謂的規模化管理,不能將管理權過於散落在發行者身上,中央銀行應該承擔起最終發行者和監督者的作用。所謂的最終發行者並不是讓中央銀行對所有已存在的電子貨幣負責,而是對所有正准備發行的電子貨幣負責,承擔最終發行人的角色就是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來對電子貨幣的發行進行調控。於是就是規模化管理,如果每個不同的發行人都使用不同的交易媒介的話,不規模的經濟必然會帶來無效率。中央銀行應建立起統一的交易媒介,租用給各個發行者,這樣的話,不僅省去了發行者的建設成本,也免去了中央銀行苦於搜尋各方數據以制定合理政策的成本。

2、高儲備金率的要求:

對於電子貨幣,管理者了解並不多,我們不知道他會帶來什麼樣的通貨膨脹和行業擠兌,這樣的通貨膨脹是很難通過政府公開市場活動來改變的,這樣的行業擠兌也不會僅僅發生在銀行業之間,所有的行業都會因為發行的不慎而付出代價。所以高儲備金率的要求,也是對電子貨幣的危害的很好避險。

3、對發行者的認證嚴把關

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法規把所有的義務和責任都明確是很必要的,這樣就建立了對發行者的第一道關,自我認識關,然而只有自我認識是不夠的,道德的風險,要求我們要有專門的機構對發行者進行認證,嚴認證則應是這個機構的宗旨,把握好發行者的信用,做出合理評價,把好認證關。為發行者設立信用等級標准,讓顧客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即將用貨幣換來的是什麼樣的電子貨幣。

4、保持與基礎貨幣的聯系

基礎貨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電子貨幣的出現也不能抹煞它的地位,所以電子貨幣應作為朋友出現在基礎貨幣身邊,而不是單純的競爭對手。

讓我們期待互聯網這個偉大的發明也能在貨幣領域給人類帶來好處和享受,讓電子貨幣為我們的舒適生活作出應有的貢獻。

Ⅱ 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問題

個人認為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是一件好事,同時也是一件與時俱進的事情。互聯網只是工具,金融本身就是有風險的。互聯網因為快速,對風險有放大作用,使得問題會短時間內爆發出來。其實任何行業的發展成熟都是一步步試錯試出來的。互聯網金融具有以下的風險性:
第一是信用違約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率。例
如,阿里巴巴的余額寶當前的收益率低於5%,且余額寶的性質是貨幣市場基金。但網路百發的預期收益率高達8%,這就不由得讓我們想問,百發最終投資的基礎
資產是什麼?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國內製造業存在普遍產能過剩、國內服務業開放不足、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逐漸顯現的背景下,如何實現
8%的高收益?除了給企業做過橋貸款、以及給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融資平台融資外,還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資渠道?
第二是期限錯配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資產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滾動,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當
然,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因此金融機構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而其中的關鍵是錯配的程度。聯想到網路百發給出的承諾是
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這無疑最大程度地加劇了流動性風險。既要允許隨時贖回,還能給出8%的預期收益率,這當然令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歡欣鼓舞,但也會令富有
經驗的投資者疑慮重重。
第三是最後貸款人風險。如
前所述,盡管商業銀行也面臨期限錯配風險、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
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後貸款人支持。當然,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價的,例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20%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自有資本充足率必須高於8%、必須滿足
監管機構關於風險撥備與流動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因此運營成本較低,但如果缺乏最後貸款人保護,那麼一旦互聯網
金融產品違約,最終誰來買單?互聯網金融企業有能力構築強大的自主性風險防禦體系嗎?
除上述傳統風險外,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面臨一系列獨特風險,以下筆者將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來依次梳理這些風險:
其一是法律風險。目
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處於無門檻、無標准、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導致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區域,稍有不慎就可能
觸碰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例如,前段時間湖北省的天力貸在運行半年後被擠兌、停止運轉後,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而立案的。
由於缺乏門檻與標准,導致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魚龍混雜,從業者心態浮躁、一擁而上,一旦形成互聯網金融泡沫,並出現較大幅度違約的格局,就很容易導致
中國政府過早收緊對互聯網金融的控制,從而抑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業應避免重蹈當年信託業、證券業發展初期的亂象。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進行貨幣信貸調控的難度。一
方面,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虛擬貨幣(例如Q幣)是否應該計入M1?再如,由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受法定存
款准備金體系的約束,這實際上導致了貨幣乘數的放大。又如,如何來看待傳統貨幣與虛擬貨幣之間的互動與轉化?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
信貸政策的效果。例如,如果房地產開發商傳統融資渠道被收緊,那麼很可能會考慮到通過互聯網金融來融資。事實上,最近一年來中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大發展,
其宏觀背景就與中國政府收緊了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控,導致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商等市場主體不得不尋找新的融資來源有關。
其三是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的風險。首先,由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並將之用於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此舉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確地衡量被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這裡面是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與系統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對稱與信息透明度問題。如前所述,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監管缺失的狀態。那麼,誰來驗證最終借款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有無獨立第三方能夠對此進行風險管控?如何防範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監守自盜行為?畢竟,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互聯網P2P類公司中,有專業的風險控制團隊的僅占兩成左右。
其五是技術風險。與
傳統商業銀行有著獨立性很強的通信網路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處於開放式的網路通信系統中,TCP/IP協議自身的安全性面臨較大非議,而當前的密鑰管理與
加密技術也不完善,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體系很容易遭受計算機病毒以及網路黑客的攻擊。目前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賬戶被盜風險較大,阻礙了不少人參與互聯網金
融,這其中絕非沒有專業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聯網企業必須對自身的交易系統、數據系統等進行持續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這無疑會加大互聯網金融企業
的運行成本,削弱其相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成本優勢。

上所述,既然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起步階段就面臨如此之多的風險,那麼是否就應該以此為由放慢甚至扼殺這一寶貴的金融創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有關各方
應該在充分考慮潛在風險的基礎上,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穩步、可持續發展。筆者提出的相關建議包括:第一,應充分加強行業自律。用行業准入來替代政府審批,通
過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助於規范行業的發展,並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目前的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以及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等,都是有益的嘗試;第二,
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向投資者提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且這一風險顯著高於投資類似的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第三,應該加強網路安全管
理,從更高層次上來防範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第四,監管機構應該構建靈活的、富有針對性與彈性的監管體系,既要彌補監管缺位,又要避免過度監管。

Ⅲ 央行定調貨幣政策有什麼影響

5日至6日召開的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提出了2018年工作的九項主要任務,明確「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並再次強調「切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不能社會震動,必須要安穩。

Ⅳ 為什麼說互聯網金融將是顛覆性的

現在的金融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銀行模式,一種是資本市場模式。資本市場模式就是直接融資,通過上交所進行股票交易,一種是銀行模式,典型就是存款貸款支付。我認為互聯網金融有可能跟這兩種模式並列,是第三種模式。

互聯網金融既不走銀行模式,也不走資本市場上交所模式,它有可能是所有的存款人和所有的借款人,通過互聯網平台直接交易。

互聯網的形態就是互聯網貨幣


家都知道比特幣。不管人類現在怎麼樣支付,怎麼買賣商品,我們所有的交易,都必須用中央銀行的貨幣,這樣才形成一個定價,形成一個價格組成。但是網上交
易,數據商品,數據商品的消費函數和購買,人類發明了點對點的,不是一個集中發行體制的貨幣,典型的就是比特幣,這是顛覆性的,而且接受的人越來越多了。

人類的貨幣體系,除了央行集中發行的信用貨幣,像美元、人民幣之外,又出現雙邊的,沒有集中發行的,私人貨幣的互聯網貨幣,而且大家都認可,認為這個貨幣可以作為交易媒介,可以作為商品定價的基礎。除了比特幣之外還有別的貨幣用起來,完全匿名,完全非央行控制,這種趨勢已經出現了。

互聯網金融的原理

互聯網金融的涵蓋,就是用互聯網的技術和互聯網的精神,從傳統銀行、證券、保險、交易所,金融業態過渡到一般金融體系所有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大家現在都是理解了互聯網只是我的工具,其實不是工具。將來互聯網金融能發展到什麼形式,不取決於金融的發展,而是取決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互聯網技術能發展到什麼形式?我們不知道。

理解互聯網金融的時候一定要理解互聯網精神。理解互聯網金融的關鍵,支付清算,超級支付系統和個體移動支付系統的統一。從微觀來看沒有信用卡,手機取代一切貨幣,從抽象來看,如果每個人、每個企業,都可以直接在網上開戶,就沒有必要在商業銀行開戶了。

目前金融學界和經濟學界分析互聯網的理論,基本上是夠用的。金融的核心沒有變。比如說期限匹配,不確定下的資源配置,時空配置,這些是不會變的。

互聯網金融取決於互聯網技術的影響。金融界的人以為這個沒什麼,我不怕,因為不知道互聯網技術發展到什麼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力。移動設備,大數據,搜索網路,雲計算,這是目前看不見的。將來還有多少互聯網技術,你看不到,這些技術的突破,有可能影響人們對金融的理解。

所以說互聯網金融取決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這是我跟學術界不同的觀點。他們以為再怎麼做沒什麼意義,只是我的工具,有可能金融是互聯網的工具。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改變金融交易的組織形式,提高金融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的效率。資金供求直接交易透明。這些都是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有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

互聯網精神跟金融精神是不同的

互聯網精神就是開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選擇,普惠,民主。金融業就是精英,神秘化,製造信息不對稱,然後賺錢。

互聯網金融興起的宏觀背景是這樣的:首先是互聯網對許多不需要物流的行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第二整個社會走向數字化,為互聯網金融奠定了基礎,因為社會信息數據化了。第三實體經濟積累大量的數據和風險工具。

第四,正規金融一直以來沒有有效的找到為小微企業、三農、民間融資的辦法。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特別快,也有這個宏觀背景。


現在需要研究的問題是,對互聯網金融模式進行系統分析。互聯網金融對貨幣的影響。一旦真的出現了完全獨立於法定貨幣之外的,而且大家在網上都願意接受的
貨幣的話,貨幣政策怎麼辦,貨幣統計怎麼辦,貨幣價格怎麼辦?每個人,每個家庭消費函數網路商品占的比重一定大的時候怎麼辦?

Ⅳ 電子貨幣的發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電子貨來幣的發展有助於自政府對電子貨幣進行監控並根據電子貨幣研究和實踐的發展及時調整其貨幣政策,並同時保證了支付系統的可靠性。

相關介紹:

電子貨幣技術標準的制定,電子貨幣的推廣應用,在大部分國家都具有半政府半民間的性質。一般是企業負責技術安全標準的制定。政府側重於推廣應用。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

(5)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擴展閱讀

電子貨幣的普遍使用,使得網路銀行的出現成為必然。網路銀行有兩類:一種是完全依賴於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網路銀行,另一類是指傳統銀行運用公共互聯網,把網上銀行業務作為銀行零售業務櫃台的延伸,達到24小時不間斷服務的目的,並節省銀行的經營成本的模式,完全意義上的網路銀行即第一類網路銀行。

電子貨幣是通過電子網路發行並可在全球范圍內流通的貨幣,這就使一國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的權力被打破,於是世界上那些擁有先進技術和大量資本的機構和個人(如軟體公司、電信業者、中介業者等)像商業銀行一樣都將發行和經營電子貨幣作為其主要業務。

Ⅵ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狀況與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出現了多種模式。前已述及,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涵蓋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網路化、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P2P網路借貸、眾籌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種模式,而這六種模式也正是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模式。其中,傳統金融業務的網路化模式指的是各大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通過建立網上銀行、網上證券和網上保險平台實現網上轉賬、網上投資理財、網上資金借貸、網上證券和保險交易及提供相關的信息服務等傳統金融業務的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指的是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由與國內外各大銀行簽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以解除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為雙方提供支付服務的模式;大數據金融模式指的是依託電子商務交易產生的海量的、非結構化的數據,通過專業化的數據挖掘和分析,為資金需求者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的模式;P2P網路借貸模式指的是資金供求雙方直接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進行資金借貸的模式;眾籌模式指的是資金需求者在互聯網上展示創意和項目,並提供回報、募集資金的模式;第三方金融服務平台模式指的是建立第三方金融服務平台銷售金融產品或為銷售金融產品提供服務的模式。

互聯網金融模式不斷得到創新和豐富。在上述互聯網金融涵蓋的模式范疇內,近年來,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人們對互聯網技術在向金融領域滲透過程中體現出的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和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等優勢的認識的深入,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模式內容也不斷地得到創新和豐富。這些模式內容上的創新和豐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銀行開展網路借貸業務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網路借貸方面。首先,在銀行開展的網路借貸業務方面,銀行開展的網路借貸業務已由傳統的「網下申請、網下審批、網上發放」內容,經由「銀行+電子商務平台」內容,而創新發展出了「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內容。其次,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也由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有擔保的第三方支付等內容,而創新發展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基金、保險合作進行理財的內容。第三,在P2P網路借貸方面,則由純粹提供信息中介服務平台的內容,創新發展出了P2P平台跟擔保機構合作、線上與線下結合以及債權轉讓等內容。

交易規模快速發展壯大。2008年以來,我國的網路銀行、第三方支付及P2P網路借貸等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交易規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壯大。其中,網路銀行的交易額由2008年的285.4萬億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萬億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額也由2009年的3萬億元快速增長到了23萬億元左右,期間雖由於市場漸趨飽和,增速有所下降,但也達到了18.6%以上。P2P網路借貸的交易額則由1.5億元快速增長到了3292億元,期間增速甚至均達到了200%左右。以第三方支付工具與基金合作形式於2013年6月5日上線的余額寶產品至2014年底,其用戶則已達到了1.85億戶,總規模則達到了5789.36億元。

【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基礎上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而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後經歷了從網上銀行到第三方支付和P2P網路借貸再到大數據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理財的發展歷程,由此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缺乏有效管理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依託電子商務發展產生的大數據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大數據金融,最初是由電商平台與商業銀行合作實現的,而後二者逐漸分立演化出了電商大數據金融和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開展大數據金融兩種形式。而對於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由於商業銀行並不熟悉電子商務平台的運作模式,故其發展前景堪憂。其次,互聯網理財在近兩年時間里的井噴式發展,對傳統銀行存款業務和理財產品形成了沖擊,甚至通過影響貨幣乘數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第三,由於P2P網路借貸具有的低門檻和監管工作量大等特點,P2P網路借貸平台瘋狂發展及不斷倒閉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風險和負面影響。

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是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和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信用體系建設,故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還存在著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等缺陷,加之網路通訊系統具有的開放式特點造成的其易遭受計算機病毒和電腦黑客攻擊的問題,都易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金融交易帶來較大的技術風險。在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還大多來自國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系統,這也給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選擇其發展所需的技術解決方案面臨著與客戶終端軟體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術變革淘汰,乃至威脅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等風險。而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賴以發展的信用體系建設還很不完善,信用風險還較高。

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沿襲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本內容是對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由原來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應監管部門監管,對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監管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出台具體管理辦法或做出風險提示。應該說,這一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期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的。但其後,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這一監管體系卻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例如,當前我國出現了因對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過多、對非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者不足,以及由此導致的商業銀行貸款無法創新、大量的非銀行網路融資風險巨大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必然會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形成制約。

Ⅶ 電子貨幣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有哪些影響

伴隨著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進步,貨幣作為商品的交易媒介也相應發生形態上的改變,至今已實現了從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再到紙幣的演化。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貨幣將實現從「原子形態」向「比特形態」的轉變,電子貨幣也將成為人類貨幣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一.電子貨幣產生的原因 從本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人麥克納馬拉發明的信用卡到今天,電子貨幣已經擁有了各種智能卡、數字現金、電子支票、電子錢包等多種形式。對電子貨幣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可得: (一)追求利潤最大化是電子貨幣產生的基本原因 由於金融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使得傳統業務所帶來的利潤越來越微薄,這就迫使金融企業進行不斷的創新以彌頹勢。這樣一來,為豐厚回報而進行的業務創新就給電子貨幣的出現提供了契機。因為對於電子貨幣的提供商而言,發行電子貨幣既可以作為金融創新以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又可作為一種新穎的服務手段來吸引客戶以增加潛在的收益。 (二)電子商務的興起內在地需要電子貨幣的發展 由於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網路在商業貿易中的深入應用,網上購物、虛擬交易等新的 商務模式讓人們有了新的消費體驗的同時也感到支付上的不便。對能夠快捷安全的進行支付的新貨幣形式就有了內在的需求,電子貨幣不但可以滿足這一需求,而且也具備了基本的貨幣特徵,能夠為人們所廣泛接受,所以電子貨幣在這種環境下迅速發展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信息、加密技術的發展給電子貨幣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沒有信息技術和加密技術的高度發展,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包括各種信用卡、儲值卡、數字現金等電子貨幣形式被普遍地接受並使用是不可想像的,由於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除了要考慮能被普遍接受,同時對其的安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說,電子貨幣本身必須是安全的,而且應該同時被認為是安全的才可以廣泛地進入流通;信息技術和加密技術的發展則對這一安全性給予了極大的保障。 (四)降低交易費用是電子貨幣產生並發展的根本原因 綜觀貨幣形態的演化歷史,都體現著這樣一種內在機制,就是貨幣自身的物質價值與其代表的商品價值的逐漸剝離;同時其大小和重量也逐漸變小,慢慢地從可見演化為不可見;這些演變無外乎都是為了提高貨幣流通效率、降低貨幣流通費用、從而降低商品的交易費用,這也是電子貨幣產生並發展的根本原因。 二.電子貨幣成為獨立通貨的條件 電子貨幣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過電子現金、數字現金、電子錢包和電子支票等形式,但實踐中,這些電子貨幣都是在原有的現金或存款基礎上發行使用的,並不是一種獨立的通貨形式。2因為從理論上講,電子貨幣要成為一種獨立的通貨形式,應具備如下條件。 (一)獨立的支付手段 作為一種獨立的通貨形式,電子貨幣被用來進行支付時,當其通過網路以數據信息形式從交易一方轉移到另一方時,錢貨兩訖,交易應隨即宣告完成。但目前由於被認可程度不同和行業間的限制,電子貨幣在支付中並不被普遍接受。很多時候,只有將其同比例兌換為傳統貨幣才能滿足交易需求;而個人之間在目前還幾乎無法直接通過電子貨幣完成借貸和支付。所以最終能標志支付完成的還是現金、存款形式通貨的轉移,真正體現交易信用的仍是被電子化、數字化前的現金或存款。所以電子貨幣要想成為獨立的通貨進入流通,獨立的支付功能是必要條件。 (二)獨立的價值尺度 在行使價值尺度方面,目前的電子貨幣也還離不開傳統通貨的支持,這倒不是因為電子貨幣缺少貨幣價格標准(元)3,這樣的量度只是人為的一個約定基準,中國古代的貨幣度量就有文、吊、兩等多種,既然紙幣可以沿用「元」,電子貨幣自然也可以。即使叫成「比特」也沒有關系,這不是問題的實質。 電子貨幣目前還不能執行獨立的價值尺度,根本原因在於拋開了支撐它的通貨後,它沒有足夠的信用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而且貨幣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受使用它的社會人的觀念慣性的影響,當其與紙幣共同流通時,還無法擺脫其影響,所以只能依賴紙幣來充當間接的價值尺度。 (三)獨立的價值貯藏手段 電子貨幣目前的價值貯藏功能也依賴於傳統通貨,因為人們手中現有的電子貨幣還是用現金兌換得到的儲值卡,或是由存款作保證的銀行卡等,這樣得到的電子貨幣還是以現金或存款為基礎,當卡里的數字變小或為零時,還要再用存款或現金去補充,所以這樣得到的電子貨幣永遠不可能擺脫持有者手中原有通貨的數量約束。這樣一來,電子貨幣作為價值貯藏手段是名不符實的。所以就此意義來講,電子貨幣本身並不具備價值貯藏的功能。 (四)獨立的發行方式 一種真正獨立的通貨形式應是獨立發行的,而不是以別的貨幣為發行基礎。因為如果沒有發行上的獨立,它在流通中的獨立性就是相對有限的,在出現信用危機時,就被要求兌換成支持其發行的原有通貨,從而無法擺脫原有通貨的影響。所以目前的電子貨幣還是在傳統貨幣支持下流通的二次貨幣形式,是獨立電子通貨的前期發育形態。 三.電子貨幣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影響 國外有觀點認為,電子貨幣的發展大量減少公眾對央行基礎貨幣的需求,從而減小了央行的資產負債規模,使得「未來的央行將成為只有信號兵的軍隊,它只能向私人部門指出貨幣政策的發展前景,卻無法干預私人部門的政策預期和行為選擇」,4這樣一來,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能力就被削弱了;而且,電子貨幣的發展會取代對央行貨幣的需求,甚至是央行提供的支付結算服務和最後貸款人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就將失去穩定經濟的作用,央行也只能相應淡出貨幣政策的舞台」。5 (一)央行在經濟中的地位不會被取代 首先,央行在貨幣發行方面的地位還無法被取代,這在上面的論述中已經提到。其次,就目前社會信用發展狀況來看,企業或私人信用還遠未達到國家信用的高度。所以商業銀行利用私人部門的系統進行支付結算的風險還很高,成本也很大,選擇央行進行支付結算服務相對而言仍是經濟的;與此相似,央行最後貸款人的地位也還無人能撼。 (二)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果不會被削弱 在短期內,電子貨幣的影響不僅不會削弱、相反可能會增強貨幣政策的效果。一般來說,央行基礎貨幣的變動是通過貨幣乘數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從而影響利率乃至總需求和實際產出,電子貨幣的發展首先導致貨幣乘數的擴大。根據以下的貨幣乘數公式, 其中 、 和k分別是法定準備、超額准備和現金漏損率。電子貨幣的發展使得公眾少用現金,對商業銀行來說,也就是現金漏損率的下降。同時,商業銀行也將其超額准備降到最低限度,因為電腦化可以使他們精確地計算每日所需的准備頭寸。如果央行再取消法定準備金制度,則此三變數都大為縮小,貨幣乘數將相應擴大。此時,基礎貨幣供給小有變動,則整個貨幣供給就會大為增加,所以貨幣政策效果不是被削弱、而是因為「四兩撥千斤」的效應大為增強了。 在長期里,一旦人們根本就不需要央行的基礎貨幣進行日常交易、辦理結算等,貨幣供給量變動因此難以調控利率。那麼上述貨幣政策的效果勢必大為削弱。 但是,以往的利率調控主要通過貨幣供給量的變動來實現,密歇爾·伍德福特根據紐西蘭的經驗,提出在基本不改變貨幣供給量的條件下,通過對准備金存款的付息,可以實現對隔夜拆借利率的調節。 該控制機製表現在下圖中,其中BR表示央行貸款給商業銀行的利率,TR是央行控制隔夜拆借利率的目標,SCR是央行付給商業銀行准備金存款的利率,D1和D2分別是紙幣和電子貨幣條件下,商業銀行的基礎貨幣需求曲線,D1比D2平坦是因為在同樣的利率水平上,電子貨幣條件下的基礎貨幣需求比紙幣條件下大為減少了。BR利率上的水平直線表明央行按既定利率滿足所有的借款需求。SCR利率上的水平線表示對商業銀行在央行存款付息的軌跡。央行的基礎貨幣供給,表現在曲線的垂直部分,也就是在橫軸的M上,央行決定的基礎貨幣供給相對於市場日交易量較小,並且基本保持不變。 在這個利率決定的機制中,央行作為最後貸款人,可以既定利率提供任意數量的基礎貨幣,這個貸款利率(BR)高於央行欲控制的隔夜拆借利率(TR),央行對准備金存款支付的利息(SCR)則低於隔夜拆借利率。商業銀行滿足流動性需求後,將多餘的資金按存款利率(SCR)存在央行賬戶上。(紐西蘭央行貸款利率高於隔夜拆借利率25個百分點,存款利率低於隔夜拆借利率也是25個百分點。)因為當隔夜拆借利率位於貸款利率與借款利率的中間,就沒有銀行願意以高於央行貸款的利率,從拆借市場上拆入資金,也沒有銀行願意以低於央行存款的利率,將資金拆借出到拆借市場,它們勢必在這個利率范圍內,互相拆借資金,而不是把多餘資金存入央行。「因為商業銀行的交易規模很大,央行就沒有必要再親自參與交易」(Brookes and Hampton 2000)。這就是說,央行不必變動貨幣供給量,只要調節存貸款利率,就能將隔夜拆借利率控制在期望的水平上。 這個利率控制機制在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實踐中相當成功。 The overnight rate under the OCR6 system in New Zealand.7 可以看出,長期中,盡管電子貨幣對央行基礎貨幣供給和需求的影響都很顯著,但是,它還無法改變這樣的利率控制機制,這就是說,在可以預期的未來時間中,只要適時調整操作方法,央行的貨幣政策仍將繼續發揮穩定幣值和經濟的作用。當然,這個論斷的前提是,電子貨幣發展不能危及金融機構對央行結算服務和最後貸款人作用的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電子貨幣只是一種二次通貨形式,但隨著其不斷的發展,成為獨立的通貨將是必然的結果,這勢必會對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實踐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我們要未雨綢繆、審時度勢,以便及時調整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方式和改革方向,從而有準備地迎接電子貨幣帶來的各種挑戰。

Ⅷ 互聯網的發展對金融的影響

互聯網技術對金融資金運行的影響

轉載: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學生發表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由單一的計算機和區域網階段進入到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引發的信息技術革命的升級帶來了新的經濟運行方式——互聯兩電子商務,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展對社會和經濟發展深遠意義的探討,在金融領域也不例外。有關問題的討論和實踐目前還主要集中在金融機構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業務上,本文則選擇「金融資金運行」這一貫穿金融活動方方面面的范疇為研討對象,對互聯網技術可能給金融領域帶來的變化做一個整體性的、基礎性的分析,進而對金融投資、金融服務和金融監管的發展戰略提供一些參考性的建議。
一、金融資金運行的內涵
從資金是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價值這一定義出發,我們可以把金融資金定義為,在金融活動中,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價值,通俗地說就是資本化了的貨幣,其存在形式是各種貨幣化的或證券化的資產,例如,能夠帶來利息收入的各種存款、能夠帶來股息和資本升值收入的股票等。
金融資金運行強調的是貨幣的資本化過程,它以貨幣的增值為動因,在一定組織機制下,通過貨幣的使用權在不同交易主體之間的轉移,實現貨幣向價值創造領域的流動,最終實現貨幣的增值。因此,金融資金運行不僅把金融領域中的各個主體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也把實現貨幣資本化的虛擬經濟活動與實質經濟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
需要明確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金融資金運行都是通過市場交易活動實現的,金融資金的運行應等於廣義的金融市場(涵蓋借貸市場和證券市場)運行,它明確了從投資者出發的研究立場和角度。資金配置機制除了市場之外還存在計劃管理機制,因此,金融資金運行的適用范圍較之金融市場運行的概念要廣。
回顧社會經濟發展史,每一次新技術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的革命和生產方式的創新。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展將為我們帶來生產的智能化。互聯網技術把信息技術革命帶入了一個新階段,我們也不妨從效率和方式這兩個方面探討它對金融資金運行深遠的影響。
二、如何理解互聯網技術對金融資金運行效率的提升作用
金融資金運行的動因和目標是要實現貨幣資產價值的增值,運行效率的提高自然就是指價值增值能力的提高。由於金融資金運行不屬於社會財富生產的范疇,其價值增值只能以實質經濟部門的生產經營為基礎。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資金運行效率的提高最終體現為,金融市場能否形成有效的價格機制,引導金融資金流向最有效率的經濟部門,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
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從兩個方面提升金融資金運行效率:其一是產生了新的產業,給經濟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為貨幣資產價值增值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其二是提高了金融市場價格對信息反映的充分性和靈敏性,使資源配置更有效。前者是從增量的角度提升金融資金運行效率。後者則是從存量角度提升金融資金運行效率,是對金融資金運行機制的又一次完善。我們可以利用西方現代投資理論中的有效率市場假說來說明後者。
有效率市場假說按照市場價格所反映的信息種類和程度,把市場效率分為三種水平狀態,市場價格所包含的信息越多,市場的效率水平就越高;當市場價格只是充分反映了歷史數據提供的信息時,市場處於弱效率水平狀態;當市場價格不僅反映了歷史數據提供的信息,還包合了其它各種公開信息時,市場處於中等效率水平狀態;當市場價格不僅反映了各種公開信息,連內幕信息也都包含進去了的時候,市場處於高效率水平狀態。當市場處於高水平效率狀態時,所有存在的信息都已反映於價格水平中,市場價格將是資產現實價值的反映,亦即資產的市場價格與價值同一。不難看出,價格對信息反映的充分性與否,是市場是否有效率的關鍵。而價格對信息反映的充分性直接取決於信息的公開化程度與速度以及市場參與者對信息反映的靈敏度。
互聯網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為上述反映的靈敏度提供了技術支持,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將無數電子計算機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台無邊無際的、具有無窮威力的超級計算機。形成信息技術革命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互聯網的實時性和共享性會使信息迅速傳播,很少有人能再憑信息優勢獨享壟斷利潤。
當然,先進的技術並不能一定保證市場達到完美的狀態,效果如何還要受人的因素的制約,這其中,除了人的主觀能力的差異外,還有人的主觀動因的問題。互聯網技術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信息的傳散方面,但不具備識別信息真偽的功能;互聯網對信息自由傳播的貢獻也「使謠言販子如虎添翼」。虛假信息的廣泛傳播也會造成市場價格和資產實際價值的偏離。這說明,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會有效地提高金融資金的運行效率,但也仍然不會使金融資金的運行保持在絕對的完美狀態。從有效率與無效率的辯證關系來看,在技術水平落後的情況下,無效率是絕對的,有效率是相對的。而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是否會使有效率成為絕對的,無效率成為相對的呢?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畢竟為價格充分反映信息提供了技術支持,並具有同樣強的糾偏能力。
三、如何應對信息技術發展對金融資金運行效率的潛在影響?
面對信息技術發展對金融資金運行效率的潛在影響,作為金融資金運行主體的投資者、金融機構和監管者應如何應對呢?
l.投資者的對策
金融資金運行效率的提高是投資者為追逐超額利潤,在激烈的競爭中積極挖掘、分析和消化信息的結果,而在金融資金運行高效率的條件下,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微乎其微,信息挖掘往往徒勞無功。這一矛盾的普遍存在並不是什麼壞事,它只會令我們更加堅信投資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方向。
科學化的投資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盡管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就已經產生了,但是,由於市場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率狀態的普遍存在,使得傳統的、以尋找價格偏離價值的資產和進行價格預測為核心的基礎分析和技術分析方法一直能夠在使用人數和總體業績上與科學化的投資管理方法平分秋色。市場效率的低下輔之以市場管理體系的不完善,一直在為傳統的投資管理方法提供著較高的成功機會,同時使現代投資管理理論的應用顯得成本過高,從而難以獲得支持。例如,在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管理過程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以挖掘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為核心的基礎分析方法,再加上一些不規范的操作手段,使得一些證券投資基金成了新一代莊家,令市場對之刮目相看。真正試圖遵循證券投資基金的性質進行科學化投資管理的基金經理人尚拿不出具有競爭性的業績來。據稱「泰和基金是按照經典的投資原理管理運作的」,但是,它的經理人卻被迫申請辭職了。必須承認,科學化的投資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盡管代表了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但其應用及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有條件的,市場環境很重要,當然,也不能排除運用者的主觀能力問題。
信息技術進步對市場運行效率有很大促進作用,有助於改善管理方法應用的市場環境。因為,按照有效率市場假說,當市場處於弱效率水平時,依據歷史數據進行價格預測的技術分析就是無效率的;當市場處於中等效率水平時,連根據各種基本面因素對資產價值進行邏輯推演的基礎分析也變得無效;當市場處於高效率水平時,市場就是無懈可擊的,投資者只能以獲取市場平均收益為主要目標,這時,通過組合管理實現投資整體效用的最優化,並通過風險管理有效防範系統風險的科學化投資管理方法就應該是投資管理者的理性選擇。在親身從事投資管理或選擇職業投資管理者時重視這一點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2.金融機構的對策
互聯網技術引發的新一波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從另一個方面,引發了我們對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思考。
商業銀行的產生是以社會分工的發展和信息傳播不充分導致投融資雙方難以匹配為必要條件的。互聯網技術在信息共享、信息交互性傳遞等方面的特長,從技術上解決了金融資金運行中的一些原始問題,使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商業銀行生存的基礎和業務發展的方向。
以傳統的銀行業務為例,銀行信貸業務既是其發揮貨幣保管和結算功能的必然結果,也得益於銀行信貸業務具有積少成多、續短為長、變死為活的作用。也就是說,銀行信貸在金融資金運行中存在的基礎一方面是原始業務的自然派生,另一方面則歸因於信息傳播的不充分和市場機制不完善。信貸業務克服了金融資金運行的障礙,其宏觀和微觀效益都是顯著的,但是,這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合了投融資雙方各自利益的割讓,因為,銀行是靠存貸款利差維持運營的。因此,間接融資相對於直接融資而言是一種較高級的形式的說法,是針對一定技術、市場條件而言的。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本性驅動下,只要技術條件、市場條件許可,投融資雙方必然會謀求直接的聯系,亦即技術和市場的發展會使間接融資方式被直接融資方式超越。證券市場的發展已經從市場機制的方面證明了這一點,信息技術在金融資金運行中的應用,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又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
當然,技術進步對直接融資方式的支持並不意味著對銀行信貸職能及間接融資方式的全面否定。這是因為,技術進步與金融業的行業管理和制度規范並沒有必然的聯系。互聯網對商業銀行職能的影響將主要體現在衍生職能的弱化上,並不直接影響原始職能。
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影響著商業銀行,也會影響到直接融資方式中的金融機構。在證券交易市場中,有關訂單驅動系統和雙向報價驅動系統優劣評判一直難有定論。訂單驅動系統是通過一定的交易系統,將條件相當的交易雙方直接匹配,在眾多競爭者中,成交者分別是買方中出價最高者和賣方中要價最低者,既體現了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中間也不存在效益的泄暴,點對點的電子自動交易系統在高效、防止經紀商欺詐等方面為它提供了技術支持。但是,該系統對有行無市、交易過度火爆或過度疲軟等情況難以進行有效的控制。在雙向報價驅動系統中,做市商負責維護市場秩序,有助於保持市場的持續和穩定。但是,不要忘記,做市商不過是一種特殊的交易商,盈利仍是其首要目標,其盈利方法類似於商業銀行,來自雙向報價中的遞、要價差。因此,做市商明顯是一個有成本的中聞環節,並且,由於做市商在雙向報價系統中處於核心地位,其壟斷性是可以肯定的。其實,訂單驅動系統的問題僅在特殊的市場時刻才會出現,而並沒有實證結果能證明在這種特殊的市場時刻雙向報價系統的運行優於訂單驅動系統。
我國採用的電腦訂單驅動系統曾在1996年12月16日出觀過有行無市的景觀。15日晚,人民日報就市場過熱問題發表了言辭強烈的社論,廣大投資者深感問題的嚴重性,16日一早便紛紛掛出了賣單,在幾乎沒有買單進場的情況下,交易系統陷入了有行無市的尷尬境地。但在國外以做市商系統為主的市場中,也不止一次出現過崩盤。因此,做市商系統的優勢顯然不是十分具有說服力的。
金融資金運行對高效率的內在追求和技術進步支持訂單驅動系統這一點,應該在我國證券公司確定經紀業務發展戰略時引起足夠的重視,證監會在發展國債市場、創業板市場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場時,也應像發展股票市場那樣,發揮我國市場的後發優勢,直接採用國際最先進的技術,不必亦步亦趨地嘗試西方金融市場發展中的各種制度安排。
3.監管者的對策
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提升金融資金運行效率,這給監管者提出的基本問題就是監管者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勢下是否需要調試?
政府介入和干預經濟的必要性和合理依據在於市場機制在很多領域無效或缺乏效率,即「市場失靈」。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價格反映信息的速度和程度的提升作用,有助於「看不見的手」發揮對市場的引導作用,因此,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和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弱化對政府監管和調控市場以彌補因信息不充分而產生的市場失靈的需求。但是,互聯網信息傳播的不可控性和共享性,也給監管者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加強規范的信息傳播方式和渠道的建設?信息任意泄露和傳言橫流同樣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穩定。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在於管制(也管不了),而在於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更加強化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設想由監管者代表政府為社會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平台,作為市場信息的初始發布點。國內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1999年年報已經被要求在指定的互聯網網址上登載,就包含了這種思路,只是在技術和內容上還有待完善。
在金融資金運行的監管機構中,中央銀行的監管手段最為齊全,不僅有行政手段,還有經濟手段,加之它可直接控制貨幣發行,因此,在我國學術界一直有人在依據金融資金的內在聯系,試圖尋求中央銀行調控全部金融資金(不僅是銀行借貸資金,還有證券市場、民間借貸資金)的途徑。然而市場效率的提高對政府經濟干預需求的降低作用,有理由讓我們對中央銀行職能重點及其貨幣政策的前途發出質疑。如果政府職能的重點將因技術進步發生轉換的話,作為政府調控經濟職能機構之一的中央銀行也不會例外。中央銀行作為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其職能重點和發揮作用的途徑也應該發生轉移。網路貨幣和網路信用的發展,是否將打破中央銀行對貨幣發行的壟斷?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地位的下降以及金融市場的發展、深化,是否將更加弱化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的信貸需求?中央銀行要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和如何參與宏觀經濟調控?代理國庫的職能可能是因技術因素而改變的最少的一項,在任何情況下,理財都是必要的。如此說來,我們是否可以探討弱化包括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等在內的監管者對金融資金運行主動干預,讓監管者退回到「守夜人」的角色中去呢?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還可能會給傳統的貨幣政策傳遞機制帶來問題。例如,貨幣供應量將更難以進行數量界定和統計,從而動搖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地位。如果貨幣供應量不再是可靠的調控目標,它的替代品是什麼呢?美國已經將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重新確定為利率。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金融資金運行的特徵將是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金融交易的價格自然也將是個性化的,有代表性的市場利率或基準利率的提法是否會失去意義呢?雖然從原則上說,高效率加上新的金融資金運行方式的出現應該給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帶來新的時代特色。
此外,互聯網技術既有助於金融資金運行的開放式發展,也為金融的國際化監管提供了技術便利,從而使金融資金運行效率的提高突破國界的限制。
四、如何認識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金融資金運行方式的創新
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對金融資金運行方式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影響直接融資方式和間接融資方式在金融資金運行中的地位和所佔比重;另一方面是通過技術支持和在線商務的發展,促成新的金融資金運行的組織實現方式——在線金融資金運行方式。
金融資金的運行方式分為直接融資方式和間接融資方式。這兩種融資方式在融資性質、流動性、可控性和對經濟運行的適應性上存在差異,各具特色,各有自己適用的領域。
直接融資方式的優勢在於它為長期性金融資金融通提供了多種流動性強的選擇,從交易雙方的收入和付出來看也是直接的,漏損極少,價格的客觀性較強。直接融資發展的主要障礙是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低效率。互聯網技術引起的信息公開化和金融機構服務功能的增強,有助於直接融資市場的持續、穩定發展。
間接融資的優勢在於它為短期資金融通提供了便利,而且從傳統的銀行信貸的萌芽看,間接融資是作為貨幣保管業務的一種衍生品出現的,屬於典型的動員社會閑置資金的行為。因此,只要銀行還繼續辦理結算業務,間接融資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只不過,互聯網技術對投資直接化的促進作用會導致銀行資金來源的短期化,從而對銀行信貸業務提出高流動性的要求。而在網路經濟時代,存款貨幣銀行的結算業務是否會受到來自網路機構的威脅?創造派生存款的功能是否仍由存款貨幣銀行壟斷?這些並不是技術問題,只要宏觀經濟調控的模式不發生變化,即使技術實現不成問題也沒有用。
在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影響金融資金運行方式方面,最具魅力當屬它所帶來的在線金融資金運行方式。在線金融資金運行方式的出現和普及對金融資金運行具體將產生什麼樣的革命性影響尚難以估量,因為,金融資金在線運行的意義不僅在於交易實現過程的自動化、實時化,更在於它可以將金融從業人員從繁雜的、重復性的腦體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他們可以集中精力開發、創新,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凸現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在保持企業競爭力中的重要地位。電子技術時代的標准化特徵將被個性化、人性化特徵所取代,社會經濟生活將更加豐富多姿,人的需求將獲得極大的滿足。
在線金融資金運行方式的出現和普及除了技術條件外,還需要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它在美國這樣的計算機、互聯網高度普及的國家尚初露端倪,在我國自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電子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在金融資金運行中的應用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從50年代起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業就開始使用離線式電子計算機,60年代銀行業務的聯機化就開始了。電子計算機和計算機網路已經為金融業提高勞動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水平,改善客戶服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自80年代起我國金融業推行金融業務的電算化,但是,受人力資源知識結構、資金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約束,金融電算化的業務、地域等的覆蓋面擴大緩慢、發展缺乏深度。事實上,當前我們很多著名IT企業為金融機構提供的電子此解決方案,都是西方國家六七十年代時解決的綜合業務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和自動化辦公系統等。在我們真正體驗互聯網技術對金融資金運行的革命性影響之前,無論是投資者、金融機構還是監管者都還需要做大量基礎性的准備工作。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金融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興理財方式 瀏覽:899
股票型基金最後凈值怎麼確定 瀏覽:371
同花順股票基金是同一APP嗎 瀏覽:199
請查詢000173基金凈值 瀏覽:602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 瀏覽:6
有關鉬的股票 瀏覽:278
股票投資基礎 瀏覽:929
北向資金流入生物股份 瀏覽:927
二手車消費貸款 瀏覽:975
北大荒股票為什麼 瀏覽:84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會計 瀏覽:51
銀行融資的問題 瀏覽:981
didi融資 瀏覽:704
汽車龍頭股票 瀏覽:704
在股票上寫字 瀏覽:225
知乎信託 瀏覽:527
戰略配售基金轉託管什麼意思 瀏覽:710
土地抵押融資違規 瀏覽:288
拉取融資 瀏覽:464
網上股票交易軟體下載 瀏覽: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