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控體系如何建設
風控體系構建與完善之道
自上個世紀
70
年代以來,
隨著金融創新及全球金融交易的迅速發展,
國際金融市場
動盪加劇,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金融危機每隔一段時間就卷土重來,人們開始把焦
點集中到金融機構風控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上來。時至今日,各金融機構對風控體系
的建設大都有所安排,或正在實施。然而,相對於國際先進水平而言,我們已經建
立的風控體制還顯得相當落後,建立有效的風控系統應對日益復雜金融風險,我們
的差距還很大,應該奮起直追。
2004
年出台的《新巴塞爾資本協議》中提出對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要求,如果
認真品味,人們就會發現它的字里行間都充斥著對風險進行量化的要求,強調藉助
現代金融工程的各種理論與技術對大量市場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通過風險模型精
確地確定各項風險指標,使得現代金融風險管理朝著定量化、程序化、產品化、市
場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換句話來說,風險管理實際上是一門科學。過去幾十年
來在風險管理領域中,運用先進數學和統計模型量化金融風險的工作獲得的巨大進
步,正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在實踐中,盡管在現代金融理論、數理統計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的支
持下,現代風險計量技術迅速發展,但是風險管理還遠沒有成為純粹的科學。許多
風險因子涉及的相關基本面信息,如業務核心競爭力、管理層能力、盈利能力等,
其獲取與計算很大程度上是一門藝術,無法做到工程般的精確。在實踐中,藝術化
的處理在企業風險管理中仍然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風險管理又應該是一門
藝術,一門藉助於科學方法的藝術。
風控體系構建四步曲
科學和經驗藝術的結合是現代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實踐中的必然。在現代金融
風險管理中,完整的風控體系應該以運作合法、有效和信息暢通為目標,涵蓋管理
和控制文化、風險的有效識別和評估、控制活動和責任分離、信息和交流以及監控
和缺陷修正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風控體系的構建應包括以下內容:
構建高效嚴密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
我們的風險管理體系還相當落後。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在風險管理的組織制度
上。由董事會及其高級經理直接領導的,以獨立風險管理部門為中心,與各個業務
部門緊密聯系的風險內部管理系統是現代金融風險管理的組織保障。但是,由於治
理結構問題,中國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明顯缺乏這種有效運作機制和組織制度的保
障。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董事會、風險管理部、各業務部門、稽
查等部門分別對風險負有明確的職責,清楚地界定內部各職能部門和各崗位被授予
的風險限額和定義,使風險管理職能部門保持獨立性和權威性。
嚴密的風險管理組織框架首先是建立風險管理委員會,一個有效的不受干擾、
能獨立開展工作的風險管理委員會是極為重要的,它必須能夠制定風險管理的方針
大略。同時還是要建立風險管理職能部門,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對風險管理委員會負
責。
另外,首席風險官
(CRO)
的設立是有必要的,但不應該搞一刀切。有條件的先
上,沒有條件的可以晚些上,否則,即使安了個
CRO
的頭銜,沒有履行
CRO
的職
責,充其量還只是風險經理的作用。
董事會領導下的獨立審計稽核部門也是必不可少的,設立董事會領導下的獨立
審計稽核部門,在董事會授權下工作。它可以獨立於金融機構任何部門,進行定期
或不定期的業務審計稽核工作,掌握業務風險的第一手資料。另外,建立風險經理
制度,風險經理有較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熟悉現代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模式、
掌握風險識別和控制技術,能夠熟練運用先進的風險管理方法,是風險管理與控制
的一線人物。
最後,風險管理是一項專業化很強、復雜程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有一批專業化
的風險管理與技術人員。必須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共同使風險監控職能得以有效
發揮。每一個人都需要經過系統培訓,不僅熟悉整個企業的風險管理架構和相關的
技術,能夠及時發現風險並進行匯報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
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是企業防範風險的關鍵之一,是金融機構風控體系能否真
正發揮控製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內部控制系統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由多層面
構成的嚴密的內控系統,以便為企業和員工設立一套完整的內在和外在行為約束機
制,為各部門建立逐級監督機制和自控組織機制,並根據內部控制的管理技術要求
進行相應的制度、機構、職能設計,從而構成一個有機的控制系統。
目前,國內部分金融機構缺乏嚴格的授權管理和集體決策程序,在對各分支機
構及部門的管理上授權不清、責任不明,甚至出現濫用權力,濫授權現象,有些部
門身兼數責;部門內部各崗位之間職責不清,內部權責脫節,內部核查走形式,減
少和預防差錯的能力被消減。
由於權力得不到有效制約,
同時部門設置上交叉重疊,
致使遇事互相推諉,無人負責,造成工作上的低效率,甚至形成內部的侵吞、挪用
等時有發生。
因此,金融機構必須優化組織結構,完善崗位責任制和規范崗位管理措施。這
是金融機構微觀運行的基礎。金融機構的宏觀經營目標,要靠各個崗位人員的共同
努力來達到。因此,金融機構應當推行內部工作的目標管理,制訂規范的崗位責任
制度、嚴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工作標准;並按照不同的崗位,明確工作任務,賦
予各崗位相應的責任和職權,建立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約的工作關系。
要實施有效的、權威的內部稽核審計監督制度。這是金融機構所制定的各項制
度得以貫徹落實的保證。內部核查制度是指各部門、各崗位之間在業務運作過程中
的一種不間斷的連續檢查制度,即每一環節在完成自身業務的同時,也是對上一環
節工作準確性的核查,它不同於獨立的事後內部稽核。稽核部門必須要獨立行使內
部稽核審計職權,成為有執行權的權威監督部門。它們不僅有權檢查、督促各部門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而且有權對不遵守、不執行規章制度的部門和人員進行處
罰,從而使各項管理措施和規章制度不流於形式,得以貫徹實施。
運用先進科技構建全面風險管理系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我們如何制定和完善各種風險管理的制度與措
施,計算機實時風險管理系統仍然是整個風險管理體系中的關鍵環節,是實現有效
的風險監控不可缺少的高科技工具。否則,有效的風險管理將只是一句空話。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開放、高效的計算機全面風險管理系統,通過先進的
數理統計風險計量模型和系統,針對金融機構在各個業務層次的信用風險、市場風
險、操作風險等,進行全面有效的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
全面風險管理系統帶來的不應當僅僅是全新的技術應用與用戶體驗,更可以帶
動風險管理理念的更新與理論的創新。全面風險管理系統既能夠按照國際上通行的
行業標准,計算大多數交易市場產品的最復雜的投資組合風險,又可以根據需要計
算國內的期貨期權產品組合風險;既可以實現交易後的實時計算,又可以延伸到交
易前的風險控制;既能夠計算交易的市場風險,又可以計算信用風險並對操作風險
進行量化分析。
高素質人才與風險管理文化
實現有效的風險管理,
人是管理的關鍵。
現代風險管理知識含量高、
技術性強,
它要求企業從事現代風險管理的人員熟悉整個企業的風險管理架構和技術,而且具
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及時發現風險並進行有效控制,且需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
才能勝任本職工作,因此,加快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高素質風險管理人才,並做好
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工作,建立一支現在的後備軍、未來的主力軍,是國內企業
在將來變幻莫測的市場經濟下有效防範風險,穩健發展的重要保證。
其次,風險管理文化也是金融機構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因素,我國風險管理起
步較晚,企業風險管理意識薄弱,因此不能適應業務快速發展、風險管理日益變化
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風險管理機制受到疏忽和冷落,大量金融案件發生。這些
案件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缺乏風險管理系統、政策和程序,而是風險管理文化的
缺失不能使這些系統、政策和程序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風控體系的完善與提升
有效的風控體系必須適應風險環境,並滲透在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層次。
目前我國部分金融機構的風控體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在具體執行以及風險文化建設
等方面都較為薄弱。我們要意識到,風控體系的建立,僅僅是有效風險管理的第一
步,其完善與提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一個嚴密而有效的風控系統,才可以
做到平時無漏洞,關鍵時刻不出事。深入分析那些成為新聞明星的金融機構,都可
以發現許多平常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漏洞。從中航油、巴林銀行到興業銀行,我
們看到了大多的相似之處。中航油曾經是我國國有企業的驕傲。曾幾何時,從輝煌
的頂峰轟然倒下。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風險管理
"
人治
"
現象必須從根本上扭轉,中航油巨虧事件曝光後,人們
在調查中發現中航油事件的致命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個人權力過大,缺乏對個人權力
的有效制約和監管,制度得不到執行。盡管設立了風控體系,但當公司的運行全掌
控在總裁陳久霖一人手中,這套體系就形如虛設了。正如有人指出:中航油最大的
風險就是
"
人治
"
,而這一狀況在中國的企業里不是個別現象。所以高層領導必須納
入到以相互監督和權力制衡為原則的整個風控體系中,
成為控制和約束的重要對象。
否則,內控或風險管理機制將形同虛設,喪失應有的效用。
其次,要建立內部與外部相結合的監督機制。表面上看,中航油內部的有著完
善的內控制度,但問題是有制度,卻沒有很好地監督執行。由此可見,即使公司的
風控體系以高標准建立起來,但倘若沒有有效的措施來保證和監督以促使其執行,
那麼內控系統就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來保證風控體
系的執行。
第三,風險管理系統要具有先進、適用、有效的特點,中航油風險管理實際上
是一門科學。過去幾十年來在風險管理領域中,運用先進數學和統計模型量化金融
風險的工作獲得的巨大進步,正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的董事長陳久霖曾經自豪地對外
聲稱公司已採用了
"
世界上最先進
"
的風險管理系統
KiodexRiskWorkbench
來管理風
險,基於獲得過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為什麼最終還是沒有防住
風險?真正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應當不但能夠准確地對風險數值做出計算與預測,
還應當能夠實現多層次參與、主動參與、無空間時間限制、事前與事後相結合、預
測與跟蹤相結合、交易與風險管理相結合、分析與計算相結合。也就是說,在一個
機構內部,風險管理系統必須充分發揮作用,所有與風險管理有關的人員都應該根
據不同許可權參與,
上至公司高層,
下到普通風控人員,
每個人都可以不受任何時間、
空間影響,通過計算機設備隨時聯網了解掌握各種風險變化。只有這樣,才可以保
證有關風險信息被有關人員充分掌握,防止因少數人瀆職而被忽視的潛在風險。
第四,應建立高效的應急措施,中航油總裁陳久霖事後稱,如果事情發現之初
立即決定斬倉,實際虧損可能不會超過
1
億美元,內部控制系統分為事前控制、事
中控制和事後控制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不能忽視,因為一個有效的內控是全過程
的。事前控制起到一個防患於未然的作用,但內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
風險都能在事前、事中得到有效控制。決策者和管理層識別風險能力的不同,對待
風險態度的不同,迴避風險魄力的不同,都可能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企業
管理層必須建立一套高效的應急措施,全面考慮公司存在的潛在風險,能迅速對由
於風控失敗或決策失誤做出反應並實施補救以盡可能降低損失。
最後,全員心態調整、風險意識與文化的培養也很重要,盡管我國已經改革開
放多年,但長期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思想、制度、文化還很根深蒂固,金融機構大
都是國營和大型企業,面對一個全新的充滿殘酷競爭的金融交易世界,還是按照舊
的一套游戲規則與思路去處理事情,
依賴國家的保護或優惠政策,
固守賺錢撈一把,
出事國家買單自己不心疼的心態,將無益於以主人公的身份應對各種事件,將肯定
會一敗再敗。因此,更新意識,調整心態、更新文化,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時必須
注意包括吸收適合中國企業的先進文化。
後記:面對風險,永遠要有敬畏之心
本質上,風險管理就是將可控領域最大化,而把我們完全不能控制結果和我們
弄不清因果聯系的領域最小化。經過多年的發展,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從最初的經驗
判斷為主導的時代,逐漸過渡到科學方法和經驗藝術並存的時代。現今,我國金融
機構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是借鑒現代風險量化方法,同時輔以與大環境相適應的風
險管理組織結構、內部控制制度、內部稽核制度和應急措施,現代風險量化技術與
經驗藝術相結合,構建與完善風控體系,提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水平。
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我們在沖破過去束縛的同時,已經
變成一種新信仰的奴隸。在最近十多年風險量化的過程中,科學技術已經控制了原
來的風險,卻帶來了新的風險。對科學技術的過度信任使得作為避險工具的衍生產
品變為許多機構獲得高收益的投機工具,與之相伴的是未知的、難以承受的巨大風
險。無知和狂妄,都會毀了我們,面對風險,永遠都需要有敬畏之心。
2. 風險管理系統的話,中小型金融機構都是如何建立的
你的問題可以去咨詢像中科聚信(SCAI)這樣的大數據智能分析公司。這是一個綜合專業的領域,記得不要找一些小型的公司。
3. 如何建立健全風險投融資體系
一、地方政策【對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1994年我國進行投融資改革以來,在建立國家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以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進出口銀行為主的國家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已基本確立,並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對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國家政策性投融資體系下面,是否需要建立地方主要是省一級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各方面認識還相當不一致。不少人認為,建立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應是中央政府的事,地方政府沒有必要,也不能有自己的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反映在實際工作中,允許地方發展商業性的金融機構,如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等,但不允許地方建立地區政策性金融機構。我們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構建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建立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有其客觀的必然性。無論是從理論上來看,還是從國外的實踐以及現實政策性投融資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來看,構建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建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必要性
1.建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是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增強地方政府對經濟調控能力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調動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中央把部分經濟調控權逐步下放給了地方政府。與以往相比,地方政府對本區域經濟發展擁有了更大的調控權。但總的來說,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級政府還缺乏有效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相適應的經濟調控手段,地方政府往往感到對本地區經濟難以進行有效的調控管理,一些經濟發展意圖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因而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經濟調控管理甚至直接干預經濟活動仍然經常發生,使地方政府職能轉換相對滯後。而建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強化地方政策性投融資功能,是完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增強地方政府經濟調控能力的重要途徑。政策性投融資遵循非商業性原則,能夠通過各種業務手段。糾正市場性、商業性的不足和偏差,直接、迅速、集中地體現或貫徹地方政府的經濟社會政策。一個有效的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既能較好地配合地方政府經濟社會政策目標,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和資源配置合理化,又能夠避免調控手段的行政化傾向,較好地體現市場經濟的原則,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勢,彌補市場機制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陷,實現計劃與市場的有機結合。因此,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建立及其規范有效運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對地方經濟實施有效調控管理的客觀要求。
2.建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是實施地區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的需要。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快速增長,各地區的經濟總量都已達到相當的規模,都面臨著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各地區在全國統一的產業政策指導下,根據各地的實際,制定和實施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調整優化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克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不斷提高產業的技術層次,對支撐一個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由於其特定的優勢和功能,可以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成為地方政府產業政策最重要的執行載體,發揮其扶持重點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特殊作用。
3.建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是地方政府抑制「馬太效應」、實現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由於自然、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國各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不平衡。即使是在一個省域內,不同地區間經濟發展的水平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且,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由於市場機制的某些缺陷與不足,使得「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如在金融領域中,商業性金融往往在市場利益機製作用下,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選擇信貸投向時,哪裡資金收益高,資金便往哪裡流,使得資金不斷流向效益高的地區,這在客觀上促進資源相對全速合理配置的同時,也表現出它的局限性,即相對落後的地區會得不到或不易得到所需的資金,甚至還會出現資金逆向流動的現象。這是「馬太效應」更趨明顯的重要原因。建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可以對市場機制引導下的資金流向起逆向調節作用,促進落後地區加快發展,盡可能縮小地區間發展水平的差距,逐步實現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4.建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是投融資體制改革後地方政府履行所承擔投資職責的要求。隨著投資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在投資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表現在政府直接投資范圍大大縮小,逐步從大量的競爭性投資中退出,而主要承擔基礎性、公益性項目的投資責任。其中中央政府只承擔全國性或跨地區、跨省市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而地區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主要由地方政府來承擔。因此,相比之下,盡管地方政府退出了部分競爭性項目的投資,但同時由於中央政府相對縮小了在地方的投資,再加上長期以來各地區在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等方面的欠債,以及區域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更高要求,使地方政府在基礎性項目投資方面的任務更重、壓力更大。
5.建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是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全國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要求。通過這些年的改革,我國的金融體系從總體上已初步實現了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相分離,但國有商業銀行仍承擔著不少政策性金融業務,特別是地方政府仍然通過某些形式,要求國有商業銀行繼續承擔一定的政策性投融資職能,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業務會受到地方政府政策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也制約了國有商業銀行真正向商業銀行的轉變。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全國的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尚不健全,作為一個完整的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或系統,還缺乏有效的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這一部分。雖然國家農業發展銀行在各地都設立了分支機構,國家開發銀行最近也在各省市設立了分支機構,但其功能作用還遠不能滿足地方政策性投融資的需要。因此,建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不僅是彌補國家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不足,構建中央與地方各有分工、互相補充的完整的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需要,也是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體系,推動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二)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功能特徵與作用
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是以銀行經營活動原理與方式實現地方政府政策目標的特殊的投融資體系,其職能定位在於彌補商業性投融資空隙和市場機制缺陷,它同時具有財政與金融兩種特性,兼備財政與金融兩種功能。在一定意義上,它執行地方政府經濟政策的過程就是其代表地方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調節的過程。具體說,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主要功能與作用有:
1.政府引導功能。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是地方政府對經濟進行調控管理的一個重要工具。它通過特定的政策手段,能夠以較少的資金帶動和引導大量的社會資金按照政府的政策意圖進行投資。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這一功能,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一些期限較長、風險較大,從而商業銀行或民間資金不願進入的投資領域。
2.補充地方財政功能。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是以財政支持為背景,通過財政與金融有機結合的政策性投融資活動,既體現財政資金的無償分配功能,又可以利用金融手段提高資金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實現單靠財政本身難以完成的社會經濟目標,因而可以起到「第二財政」的作用。
3.收益補償功能。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通過政府財政等手段支持,資金成本較低,可以以低於市場資金成本價格提供項目建設需資金,從而能夠對一些投資回報較低,收益水平低於市場平均水平的項目投資給予收益補償,使投資主體的投資收益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
4.降低風險功能。由於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擁有比較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因此,對於一些風險較大的項目,地方政策性投融資的參與,能夠降低或分散項目本身以及項目其他投融資主體的投融資風險,從而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風險投資,促進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較高的開發項目取得成功。
5.提高信用功能。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以地方政府強有力的支持為後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方政府的信用,因此,對於一些新設立的或經濟實力較弱,信用等級不高的投融資主體,地方政策性投融資的參與,可以彌補其在信用方面的不足,提高在市場上的信用程度,有利於吸引社會資金共同參與項目的投融資,避免因為信用不足對其發展的束縛和制約。
6.延伸期限功能。由於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擁有長期的、穩定的資金來源,因而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可以為一些建設周期和投資回收期限較長的項目提供長期資金,而且,可以以此吸引部分社會短期資金使用長期化,起到延伸短期資金使用期限的作用,促使更多原來分散的、短期的資金集中投入到期限較長的項目中去。
二、建立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基本原則與框架
要建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從長遠來看,必須建立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這是克服現行政策性投融資諸多不足與弊端,構建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其核心與關鍵。可以說,如果沒有一個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地方政策性投融資就不可能形成一個完整、有效的體系。雖然從目前的政策條件來看,建立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難度很大,而且一些地方銀行如海南發展銀行由於種種原因而被關閉但並不能由此否定建立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建立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基本原則
從政策性投融資體系的運行機理出發,建立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必須遵循若干基本原則:
1.組建行為的政府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政策性投融資機構都是政府的投融資機構,由政府出資創設或控股。因此,組建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必須是政府行為,由地方政府出資,以地方政府作後盾,與地方政府機構具有密切的特殊聯系。這種聯系首先最集中具體地體現在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地方財政的關繫上,通過建立財政與金融有機結合的多種形式,形成無償資金有償使用的機制。其次,組建行為的政府性還體現在組建手段的行政性上。在組建過程中通過地方政府的行政手段協調各部門的利益關系,保證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按照政府的要求設立,並由地方政府確定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負責人。
2.經營目標的不盈利性。從政策性金融機構執行政府經濟政策職能看,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商業性金融機構以市場原則從事盈利性經營活動不同,它必須從政府的角度和社會公共利益出發,並按政府的經濟政策意圖從事政策性投融資活動,以貫徹實施地方政府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政策為主要職能和任務,通過優惠的利率、貸款期限和融資條件對政府支持發展的產業、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為地方政府實施其經濟政策的工具,主要是通過政策性的投融資行為以貫徹地方政府對經濟和社會中長期發展的方針政策或意圖,從而在地區經濟發展的整體和長遠利益上發揮作用,並不以盈利為經營目標。當商業性金融機構在按市場原則進行資源配置不能解決問題或作用失效時,政策性金融機構就依據非商業性原則,以特定的投融資手段對社會資源進行逆向配置,以政府特殊職能機構的身份,既面向市場,又超越市場法則進行運作,通過非盈利的或者是低盈利的投融資活動,實現地方政府賦予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任務和目標。
3.服務對象的特定性。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是根據地方政府經濟政策目標和具體項目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項目的性質、對項目投資收回及回報等的要求決定的。現行投資項目基本上劃分為基礎性項目、公益性項目和競爭性項目。對這三類項目,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都可以涉及,但側重點是不同的。
基礎性項目,主要是基礎設施項目,是政策性金融機構服務的重點。這類項目由於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項目建設以社會效益為重,雖然可以收回投資,但項目投資收益通常低於市場平均水平,投資回收期限相當長,需要政府通過政策性投融資進行建設和發展。
公益性項目,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項目本身無直接投資收益,項目投資完全不能收回的純社會公益性項目,如科學、文化、教育、體育設施等;另一種情況是有一定投資收益,但只能部分收回投資的公益性投資項目,如相對落後地區的公路建設等,這種情況投資項目的投資資金一般多渠道籌措,除了無償的財政性資金以外,還需要部分有償的銀行貸款等。這兩種情況的公益性投資項目,嚴格地講,基本上屬於財政支出功能,不是政策性投融資范圍。但隨著一些社會事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不少項目投資都要求逐步收回投資,甚至有一定的投資回報。因此,象這類公益性的項目也可以包括在政策性投融資范圍以內。總的可以這樣劃分,即如果項目所用資金沒有收回的要求,則屬於政府撥款對象范圍;如果項目資金需要回收的,則屬於政策性投融資范圍。
競爭性項目,一般通過市場機制完成投融資活動,不是政策性投融資的重點,但也不完全排除在外,如高風險、高回報的高新科技產業項目,重大技術改造項目等,通過市場機制籌措項目投資所需資金比較困難,需要政府通過政策性投融資予以支持。而一般能獲得市場平均利潤的競爭性項目,在市場機製作用下能夠籌措投資所需資金,不列入政策性投融資范圍。
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服務對象的范圍,可以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具體情況條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組建
1.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設立。我們設想,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只在省一級設立,而且只設綜合性的一家,直屬省政府,在一定的時候也可以在市地一級設分支機構或辦事處,主要任務是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長期、穩定、低息的資金來源。可以冠以發展銀行或開發銀行名稱,設立的途徑可以選擇一家現有的省級政策性投融資機構如省財務開發公司作依託進行改造組建,也可以另起爐灶重新組建。內部機構按照地方政策性投融資的重點,如農業開發、基礎設施、中小企業、高新技術產業、貧困山區和海島開發等設立若干業務部門。
這種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以及在地方的分支機構在行政上互不隸屬,共同接受中央銀行的監管,在投融資運作上則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合作,共同參與對政策性項目的投融資,增強政府通過政策性投融資對經濟發展的調控和調節能力。
2.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資金來源是政策性金融機構建立和進行政策性融資的關鍵,這里包括兩個部分的資金來源,一是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本金來源;二是政策性金融機構建立以後,除了資本金以外通過融資機制運作能夠提供政策性投融資使用的政策性資金來源。我國的金融市場還不夠發達,規模有限,作為地方政策性投融資機構,要從金融市場上籌措足夠的資金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地方財政基本上是吃飯財政,主要通過財政來籌措政策性投融資所需資金也不現實,因此,政策性投融資的資金來源應堅持多渠道、多方面籌措的方針。
(1)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本金來源。一種方案是由地方財政一家出資。在組建初期根據財力可能一次性注入一部分,以後逐年充實。可以考慮將財政預算用於基本建設的資金、預算內有償用的資金、一部分預算外資金包括逐步收回的財政周轉金作為其重要資金來源。另一種方案是通過股份制的形式,由省財政、現有主要省級政策性投資機構以及市地財政共同認股出資組建,籌措資本金,包括現有一些政策性投資機構這些年來投放出去尚未收回、質量較好的存量資產。這種方案的優勢一是可以擴大資本金規模,增強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實力,二是可以通過資本紐帶密切地方政策性投資機構與金融機構的關系,有利於促進地方政策性投融資有機整體的形成。
(2)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存款資金來源。除了資本金以外,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還要組織大量的、長期穩定的、低成本的存款作為政策性投融資的資金來源。這是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能否成功運作、作用發揮大小的關鍵。從現實情況看,如果通過政府一定的政策手段,將地方政府及其部門能夠調配但目前分散於各商業金融機構的政策性資金統一集中存放於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那麼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是相當可觀的。包括各種財政間歇資金、臨時性調度資金、政府建立的各種建設基金(農業發展基金、水利基金、電力發展基金等等)、社會保險基金、住房基金、地方政府部門通過出借等形式有償轉讓使用的資金、國家有關部門下撥的各種政策性資金。這些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所有或使用管理的資金通過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融通使用,一方面可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政策性資金的政策性作用,另一方面有利於統一管理,改變目前不少政策性資金商業化運作的狀況。這兩年,國家通過清理整頓,試圖通過財政專戶存儲加強對這塊政策性資金的管理,但由於財政的功能及機構人員的局限,從實際情況來看,要真正管好難度很大,更不要說如何真正用好它,充分發揮它的政策性調控作用,造成地方政府擁有的資金資源的閑置。
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的還有一個方面是社會資金。政策性金融機構一般不直接吸收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但在政策性資金來源不足,而且地方財政可以對貸款進行貼息的情況下,直接吸收部分成本相對較高的社會資金用於政策性投融資是一條重要的渠道。在政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還可向地方商業金融機構如城市商業銀行、合作銀行、城鄉信用社等發行金融債券,這也是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增強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調控實力的重要途徑。
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為一種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機構,主要職能應是在資金上支持政府的政策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支持收益低的項目。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基礎設施通常收益較低,即使經濟發展進入一個相對發達的階段,也會存在一些商業利益較低但外部經濟明顯,社會效益較高的項目,這類項目只能有政策性金融機構來支持。
2.支持高風險科技投資。對於高風險科技項目,獲得社會資金比較困難,或資金成本較高,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政策性貸款,可以克服風險科技項目產業化的障礙,促成更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3.支持企業家創業。一般地,創業者在開發新事業時期,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都有信用度不高的問題,獲得商業性金融機構貸款難度和成本都較大,需要政策性金融機構給予支持。
4.支持貸款期限長的項目。對於投資建設期限和投資回收期較長,投資規模較大的項目,商業性金融機構通常會因各種原因,貸款積極性不高,或難以滿足項目貸款規模的要求,需要政策性金融機構利用在貸款期限、規模等方面的優勢,對期限長、規模大的投資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5.為項目建設提供的穩定的資金來源。商業性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通常受到其資金來源松緊程度的左右,對於長期投資活動來說往往難以提供穩定的資金,政策性金融機構則可以提供必要的穩定資金。
(四)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運作
按現行有關法規,銀行不能直接進行實業投資,因此,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資金運作主要以提供政策性貸款為主。這種貸款的政策性主要體現在貸款的利率相對同期商業銀行要低一些,這部分利差一是通過降低資金成本解決,二是通過地方財政補貼解決。根據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承擔的主要任務,貸款應以中長期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為主,同時也可提供部分優惠短期流動資金貸款,以滿足不同的政策調控目標需要。
(五)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
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商業性金融機構有很大的不同,商業性金融機構在市場機製作用下進行資產運作,以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為原則開展業務,主要通過擔保、抵押等自我風險防範手段並接受中央銀行的監管以提高資產的安全性。政策性金融機構雖然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對資產的安全性要求和風險防範與商業性金融機構是一致的,這是政策性金融機構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條件,如何做到既較好地履行政策性金融機構特殊的職能,貫徹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和意圖,注重社會效益,同時又要防止出現大量的死帳壞帳,保證資產的安全,並努力保值增值,這是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困難。這就要求建立一套區別於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特殊的有效的風險防範機制,即除了政策性金融機構自身對風險進行防範,接受中央銀行必要的監管以外,還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
三、加強地方政策性投融資的對策與建議
建立以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為中心的完善的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目前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先對現行的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體系進行改造、規范和完善。這一方面是為今後建立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創造條件,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可以盡可能克服一些現行政策性投融資存在的弊病,更好地發揮現行地方政策性投融資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地方政府調控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一)充分發揮國家三大政策性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為地方經濟服務作用
在目前情況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是地方政策性投融資重要力量,尤其是政策性銀行貸款的主要資金來源,雖然對這一塊資金,地方政府沒有主動的調控權,但政策性調控的目標以及資金的投向是與地方政府調控意圖一致的,地方政府應充分利用它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一是要爭取盡可能多地在地方設立分支機構。目前,除了中國進出口銀行以外,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地方已設立分支機構,但國家開發銀行還主要只是在省一級設立機構,這雖然與以前不在地方設立機構相比要有利得多,但還要爭取增設新的分支機構,特別是在一些基礎建設項目較多,經濟比較發達的市地;農業發展銀行也要進一步完善縣市一級機構,理順業務關系。二是要千方百計增加政策性貸款來源。除了國家政策明確的政策性貸款業務如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購資金以外,其他可以爭取的政策性貸款要積極爭取,特別是國家開發銀行的項目資金貸款,在項目立項、貸款規模、資金安排等方面要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和國家開發銀行的支持,爭取更多的政策性貸款投向地方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項目,投向老少邊窮地區和海島的經濟開發。
(二)充分發揮現有地方政策性投資機構的作用
地方綜合性和各類專業性投資公司是前幾年地方政府政策性投資的主體,也是今後一個時期繼續發揮作用的重點,但由於這些投資機構普遍存在比較多的問題,必須進行完善、規范、調整、改造,以適應新的條件下地方政府賦予的政策性投資職責的要求。
1.健全地方政策性投資主體。
2.改造現有政策性投資機構。
3.增強政策性投資機構功能。
4.加強對政策性投資機構的監督管理。
(三)進一步拓寬政策性投融資的資金來源
要充分發揮現有地方政策性投融資的作用,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增加政策性資金來源,增強政策性投資主體的資金實力。除了運作用好現有的資金以外,進一步拓展地方政策性投融資其他資金來源渠道:
1.預算內財政資金要努力擴大投入政策性投融資的規模。
3.努力拓展地方政策性投融資新的資金來源。
(四)不斷完善地方政策性投融資的方式和手段
在地方政策性金融機構沒有建立以前,可以通過財政貼息和組建擔保機構的方式引導社會資金,發揮政策性投融資的調控作用。
1.強化財政貼息在地方政策性投融資中的作用。
2.把組建擔保機構提供貸款擔保作為地方政策性投融資的重要手段。
4. 如何推進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建設
安全生產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預防事故,實現安全生產,必須建立安全生產管理的長效機制,這是防患於未然,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保障企業長治久安,穩定發展的根本措施,是公司發展的生命線。電網企業安全生產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安全問題。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和安全基礎工作還需要強化,管理還比較粗放,系統性管理不夠、標准不高、要求不嚴、管理不到位的問題仍然存在,安全生產形勢時有反復。解決好這些問題,是把企業做強做優、實現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
一、影響安全生產的因素影響安全生產的較多因素,都是釀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個人認為主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具體反映為:一是生產條件的客觀因素,包括電網結構、設備水平、儀器儀表、個人防護用品、生產環境、缺陷或隱患的隱蔽性等;二是管理因素,包括安全生產的標准、規程、流程、制度等;三是工作環境的影響,包括氣候條件、外部環境、工作現場照明、有毒有害物等;四是員工素質,包括員工技能、安全意識、員工情緒與性格等。這些因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相遇,就會導致事故的發生。
二、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南網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安全生產管理的探索與研究,在繼承和傳承原來好的安全生產管理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和探索當代先進的安全管理模式。2007年在系統內推行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通過在系統內進行試行,取得了一些經驗,目前已在公司系統推廣應用。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從管理理念、管理內容、管理方法等方面規范安全生產管理,提高管理軟實力, 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戰略意義。體系從風險控制出發,提出了一套安全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解決安全生產「管什麼、怎麼管,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它從管理理念、內容和方法上確保安全生產風險可控在控。風險管理體系是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控制的方法,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的危害進行辨識、再進行風險評估,制定並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管控措施,對風險實施有效的控制,降低或消除風險可能造成的後果。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表現在事前控制和過程管理,風險管理的實質是以最經濟合理的方式消除或降低風險導致的各種災害後果,它包括危害辨識、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等一套系統而科學的管理方法。風險管理是構成管理過程的必要組成部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整個過程按照S E C P (系統建立的充分性、系統執行的完整性、執行與系統的一致性、執行的效果)四個環節進行,體系運行循環PDCA管理模式,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運行的主線是風險控制過程,而基礎是危害辨識、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的策劃。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的基本思路是:基於風險、以人為本、規范行為,注重安全生產過程分析,強化安全風險評估,實施安全風險動態管理,堅持糾正與預防。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由9個單元、51個要素、159個管理節點和480條管理子標准組成。
5. 如何建立健全本機構醫療安全與風險管理體系
供電所安全風險管理工作實施細則:
為確保電網安全運行暨安全風險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上的講話精神、「國家電網公司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實施指導意見」(國家電網[2007]206號)、國家電網公司《供電企業安全風險評估規范》和《供電企業作業安全風險辨識破防範手冊》(以下分別簡稱「指導意見」、《評估規范》、《辨識手冊》及金塔縣供電公司要求,建立健全安全風險管理機制,有序推進企業安全風險管理工作,系統評估公司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狀況,評判安全風險程度,增強作業人員的安全風險意識,進一步規范安全管理,實現安全「可控、能控、在控」,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以國家電網公司《供電企業安全風險評估規范》和《供電企業作業安全風險辨識防範手冊》為依據,充分調動廣大員工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努力提高員工安全風險意識和辨識防範能力,防止人身事故和人員責任事故,深入基層班組、一線員工和作業現場,扎實開展企業安全風險辨識防範與評估工作。逐步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安全風險管理體系,落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全面提升企業安全基礎管理水平,確保我所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二、工作組織
(一)班組成立以所長,安全員、小組負責人參加的安全風險管理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班組安全風險管理實施工作的組織、指揮、協調和監督,研究制定工作實施方案,指導、監督和評估全所安全風險管理工作。
班組安全風險管理實施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張建
副組長:劉志剛
成 員:高玉章、高正英、王玉國、張世宏、張慶鴻、王幼鈞、卜豐福、高玉民、田正強、謝奮明、黃江、郭麗華、閆麗薇、殷娟、邊麗
(二)全所人員均參加安全風險管理工作。要成立以運行值班長、線路組長任小組長、相關人員參加的工作組織機構,具體負責本單位安全風險評估及作業安全風險辨識防範工作,開展人員安全風險管理培訓,緊抓具體工作落實。
三、工作標准
國家電網公司《供電企業安全風險評估規范》和《供電企業作業安全風險辨識防範手冊》(第一至四冊)。
四、工作內容
(一)開展安全風險管理教育培訓
通過安全風險管理基礎理論培訓和《辨識手冊》、《評估規范》的宣貫學習,讓員工理解安全風險管理的作用和意義,掌握各專業安全風險管理的內容和方法,增強員工安全風險意識和防範技能,養成自主辨識和控制風險的良好習慣。
(二)開展作業風險辨識控制
以防控人身觸電、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和誤操作等典型事故風險為重點,組織開展輸電、變電、配電和調度等專業領導典型作業項目的危險因素辨識,組織開展用電檢查、計量和業擴等營銷現場作業的危險因素辨識,制定並落實風險控制措施。通過辨識逐步建立起風險資料庫、各專業作業風險辨識範本,制定作業風險分析及控製表,保障作業過程安全可控;通過辨識使員工認識到作業活動中風險是隨時存在的,作業行為的不正確、不規范,管理的不到位的都可能觸發風險發展為事故,促使員工對安全風險管理工作予以重視和接受,提高規章制度的執行力,降低「三違」現象,從而使員工的風險辨識、防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開展企業安全風險評估
以防止人身傷害和人員責任事故為主線,從生產環境、機具與防護、人員素質、現場管理、安全生產綜合管理等方面,全面評估企業安全生產條件、人員素質、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狀況,客觀評價企業安全風險程度,並給出確定風險等級的評估報告。建立風險預警及響應機制,設立不同等級的預警期,依據風險評估結論,對相關單位發出風險告警,實施預警和干預,提出整頓要求,降低企業安全事故風險,有效控制人身傷亡、設備損壞、供電中斷等事故風險。
(四)監督檢查與持續改進
有序實施風險管理過程監控,依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加強過程監督和偏差糾正,分階段分專業評價工作進展和成效,持續改進安全風險管理工作。
6. 如何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
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缺乏有效金融監管的條件;二是多元化監管主體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與合作;三是證券業、保險業的監管資源與行業發展不匹配;四是金融監管缺乏科學的實務操作系統。建立有效金融監管體系的重點,一是建立與完善以監管當局、內控制度和行業自律為主要內容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二是建立與完善以金融監管制度體系、金融監管信息系統、金融風險減震機制、金融風險預警系統、金融監管合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金融監管操作系統;三是培育以穩健的宏觀經濟環境、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礎設施、有效的市場約束、完善的系統性保護性機制和金融問題高效處理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有效金融監管條件。
現階段,我國已建立了中央銀行、保監會、證監會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法律體系以及相應的指標體系和監測體系。但從實際運行的效果看,還存在著諸多缺陷,一是缺乏有效金融監管的條件;二是多元化監管主體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與合作;三是證券業、保險業的監管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技術)與行業發展不匹配;四是金融監管缺乏完善的實務操作系統
。鑒於此,筆者認為,建立我國有效金融監管體系的著眼點應放在以下幾方面:
一、建立有效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
世界各國金融監管組織體系並沒有統一模式,關鍵是實現金融監管的便利性、協調性和有效性。考慮到目前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還將持續一定時期,因此,我國金融監管組織體系建設應重點突出三大系統的建立與完善。
(一)完善監管當局的監管控制系統。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當局是由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共同構成的。從監管當局的結構狀況看,除中央銀行的監管資源基本與其監管對象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外,證監會目前只在各省會城市及其他個別城市設立了派出機構,其監管資源狀況只能滿足於對證券機構的市場准入監管和持續營業機構的非現場監測,還無力顧及到對其監管對象經營合規性、風險性的檢查與評估。保監會在全國各地的派出機構更少,沒有設立保險監管機構的地區,其對保險業的監管工作主要委託當地人民銀行代理
,由此造成對保險業的監管責權利脫節,監管質量與效率很低。對此,現階段完善監管當局監控系統的重點,一是增設證監會、保監會的機構和人員,使其能單獨完成或通過聘請中介機構共同完成對其監管對象的監管任務。二是建立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的分級聯系制度,加強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實現對有關金融機構的業務並表監管。三是各監管當局的總、分支機構之間要明確監管職權,各分支機構要在授權范圍內,按統一標准行使監管職能。四是各級金融監管部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管責任制,明確規定監管機構及其人員對監管對象存在的問題應查未查、應查出未查出、查出不報、不依法處罰、執法過錯等行為所負的責任,以促使監管機構及其人員提高素質,規范行為。五是各監管當局要實行本外幣業務、內外資機構、境內外機構、表內外業務的統一監管,擴大金融監管覆蓋面。
考慮到加入WTO後,為有效解決混業經營條件下對金融機構的並表監管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革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借鑒世界各國金融監管體制選擇的實踐,筆者認為,加入WTO後,我國金融監管體制可供選擇的改革模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模式:保持現有金融監管的制度結構,對於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交叉,可通過加強不同監管主體之間的協調來解決並表監管問題。在實踐中還可以實行以一家監管機構為主的做法,來應付金融業務多樣化的監管需要。世界上不少國家目前選擇的是此類金融監管模式。
第二種模式:順應混業經營統一並表監管的需要,成立一家超級金融監管機構,從而獨自、全面、有效地對業務廣泛的金融機構的整體情況加以監控。這是現階段金融監管體制選擇的新趨勢。
第三種模式:打破現有的制度結構,在不成立統一的超級金融監管機構的情況下,按照金融監管的目標設立幾個監管部門,各部門從各自的目標出發有權審視各家金融機構,組成矩陣式的監管模式。目前,這種監管模式只是一種理論模型,尚未進入實踐階段。
從上述三種模式比較看,第一種缺陷越來越明顯。第二種模式雖然有利但對基礎設施的要求很高。第三種尚需實踐檢驗。因此,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應分兩步走。第一步:考慮到國內的信用評級和外部審計尚未達到一定的水平,金融監管的基礎設施等還跟不上,現階段仍應堅持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重點是改善金融監管的基礎條件,加強金融監管機構的溝通與合作,以實現綜合監管。第二步:根據國際金融新趨勢,結合我國加入WTO後金融業混業經營對金融監管的新要求,我國的金融監管應逐步走向泥業經營、統一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在向混業模式的過渡中,待條件成熟時,可將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職能與金融監管職能分離,將人民銀行的監管部門、證監會、保監會合並成一個統一的金融監管當局,負責對所有金融機構及其業務的監管,監管當局可按行政區劃設立分支機構,各分支機構負責對轄內所有金融機構及其業務的監督管理。
二)完善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系統。從國際金融監管制度演變的過程看,金融監管大致經歷了行政手段控制為主、標准化指標控制為主、內部模型法控制為主、預先承諾控制為主等幾個階段。隨著金融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對金融機構內控機制要求也更加嚴密。現階段的重點為,一是合理設置內控機構。各金融機構都要建立與本系統業務發展相適應的內部審計部門或稽核部門,並具有相對獨立性、超脫性和權威性。可選擇在系統內部設立跨地區的監管分局、稽核中心或特派員辦事處,消除或減少被查單位對檢查部門及其人員的行為制約。二是充實改善內控設施。金融機構建立內控系統網路和相對集中的數據處理中心,一方面改善內部控制的非現場監測條件,運用系統網路觀測各經營機構的財務、資產等業務指標變化情況;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止或減少基層行亂調帳、亂改賬等違規行為的發生。三是修改完善內控制度。內控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一個動態過程,各金融機構都要適時根據其業務發展和環境變化不斷修改完善內控制度,以動態適應其業務發展與金融創新對風險控制的需要。
(三)建立金融同業自律控制系統。從世界各國金融同業自律制度建設的實踐看,同業公會(或協會)是適應金融業行業保護、行業協調與行業監管的需要,自發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結合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現狀,建議:一是在監管當局的鼓勵、指導以及社會輿論的倡導下,在自發、自願的基礎上建立金融業同業公會。可根據金融機構的不同類型、不同地區建立不同的金融業同業公會,並提倡在此基礎上形成全國金融業同業公會的聯系機制。二是賦予金融業同業公會具有行業保護、行業協調、行業監管、行業合作與交流等職能。
從世界各國金融監管操作系統的建設看,其構成要素大致包括金融監管制度、金融監管設施、金融監管手段、金融監管隊伍等內容。從我國的現狀看,其完善重點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一)完善金融監管制度體系。金融監管制度是金融機構行為規范的准則,是金融監管部門及其人員藉以判斷和約束被監管對象行為的依據和手段。因此,金融監管制度的適用性與完善程度,直接影響金融監管的效果。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們雖然在金融機構市場准入、持續營業和市場退出各個環節都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但這些制度的建立與執行效果並不理想。其原因,一是部分制度條款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制度落實缺乏必要的監督約束機制;三是有關制度的執行,缺乏配套政策。對此,考慮到加入WTO對金融監管提出的新要求,完善我國金融監管制度的重點應突出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監管制度。一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准化監管指標體系,逐步統一內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標准;二是適當提高資本充足標准,建立有效的金融機構資本金補充機制;三是要用法律的形式明確各級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權利、責任和手段;四是要建立與金融機構資產分類相對應的呆壞賬准備金制度;五是建立對金融機構統一的資信評估制度;六是建立完備的市場風險控制制度。
(二)構建金融監管信息系統。我國金融監管信息系統尚處於一種分割、低效、失真狀態。一是中央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的監管信息系統分割,不能實現監管信息共享;二是監管信息定時報送制度,使得金融監管信息的收集效率很低;三是金融機構報送數據存在人為調整,使得金融監管信息失真。由此造成監管部門不能及時發現是否出現了正常金融機構正在向有問題金融機構轉化,是否出現了有問題金融機構向危機金融機構轉化,是否出現了危機機構的風險向系統內擴散,從而降低了金融監管的質量和效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加快金融監管信息系統的網路化建設,一是要加快各金融機構內部控制監管信息的網路化建設,實現系統內部業務發展與監管信息同步反饋。二是加快監管當局的監管信息網路化建設,改善信息傳遞方式和速度,創造條件實現監管部門與監管對象業務系統的信息聯網,使金融機構的原始信息真實反映到監管部門,增強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確性,以動態觀察與分析監管對象經營活動的合規性和風險情況。三是加快監管當局之間的監管信息網路建設,以實現金融監管信息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建立金融風險減震機制。考慮到加入WTO後,隨著我國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逐步放開,會增加國際金融風險向國內傳導的途徑。對此,我們有必要建立緩和國際金融風險沖擊的減震機制。(1)保持適度的國際儲備標准。借鑒國外經驗,我國保持適度的國際儲備可依據下列參考標准:一是外匯儲備支持外貿進口的時間最低不能少於3個月的進口需求;二是外匯儲備與外債總額之比不能低於30%;三是外匯儲備與短期債務之比不能低於100%;四是外債與GDP之比不能超過50%;五是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應控制在-5%-0%之間;六是外國直接投資加經常項目盈餘與GDP之比應控制在-2.5%-5%之間。(2)適度調整匯率制度。借鑒世界各國匯率制度選擇的成功經驗,加入WTO後,我國應適當調整,適當加大匯率的浮動幅度,適當放開結售匯限制,避免外匯過多地集中於中央銀行,迫使央行擴大基礎貨幣投放。隨著商業銀行、企業、居民持匯量的增加,要逐步培育與發展我國的金融衍生市場,為規避匯率波動風險創造條件。
7. 金融風險管理的體系
互聯網大浪潮如今早已席捲全球,中國互聯網模式不斷進行著變革,數據資產化、金融平台化日益成型,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百花齊放。眾所周知,金融的本質是風險管理,依託於大數據,新型的風控理念很快吸引了互聯網巨頭、信貸機構、金融科技安全服務商、銀行機構等紛紛發力參與這場技術變革。
一時間,大數據風控成為互聯網背景下金融發展的「寵兒」,也成為資本關注的焦點。例如常見的金融借貸業務場景,供應鏈金融、消費貸款、企業信貸等都需要利用大數據構建智能資料庫和模型來識別欺詐用戶以及評估用戶信用等級,從而提升欺詐交易識別率。
風控一直被視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命脈,大數據風控的發展無疑是行業必然趨勢,風險控制能力會直接決定平台的生死。安全做得好,金融創新的前景是一片坦途;安全做得差,平台可能被引向窮途末路。
大數據風控-互聯網金融的命脈
盛林集團深耕網路安全及大數據領域多年,鑄就了企業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其完善的精準風控體系正是這些金融機構所需要的,從賬號風險防護到應用風險防護,再到信用與欺詐風險防護,縱深金融業務的整個生命周期,讓交易變得更安全、更可靠。
事實上,風控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當前市場上流通的數據來源十分混亂,不乏摻雜著來自黑產倒賣的各種有效或者無效數據,因此數據的合規性也成為實現精準風控的前提,沒有用戶授權的數據業務是不持久的。不僅僅是合規性,數據的感知和預測、數據的修復和再生、數據交易信任評估能力更是數據服務的核心。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緊隨信貸市場和企業的發展,總有一部分群體對反欺詐模型進行研究,尋找漏洞來破解風控命門,這就需要大數據風控模型在業務運行中不斷豐富和優化,加入更多復雜特徵和更多維度的特徵,在貸前、貸中、貸後環節制定全面的服務監控體系,幫助信貸企業降低業務風險。
風險防控一定要從多維度、合法權威的數據源切入,基於深度學習、關系分析、智能決策、態勢感知等特性,在海量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專業有效的規則、模型,結合時空維度立體探查風險規律,智能分析業務風險,實現行業風險實時預警,及時掌控風險態勢,阻斷欺詐操作。
不可否認,大數據的引入,給金融領域帶來了一股暖流。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風控挑戰依舊嚴峻,不斷地在數據開發及應用的道路上踐行,努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我們首當其沖要做的。
CFRM(Certified Financial Risk Manager),注冊金融風險管理師,由注冊金融風險管理師協會(ICFRM)主考並頒發,並同時被納入中國市場學會金融服務工作委員會(簡稱「金融委」)建立的全國財經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工程(簡稱PFT),是代表風險管理行業的專業水平認證。
8. 如何健全金融機構
日前,銀監會對外公布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細則》將於2004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此次新修訂的《細則》(以下簡稱新《細則》)共120條,除將「中國人民銀行」字樣更換為「中國銀監會」字樣外,在保持原《細則》整體框架和主體內容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共對62條進行修改,增加11條,刪除4條。
此次修訂《細則》,遵循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審批和監管效率、加強風險監管和審慎監管的原則。同時,參照國際監管慣例,貫徹世貿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盡可能保持中、外資銀行管理規定的一致性。
在擴大對外開放、放寬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標准方面,新《細則》刪除了外資銀行增設分行的時間間隔要求;刪除設立外資金融機構的申請被拒絕後再次提出申請必須間隔一年的條款;適當調減外資金融機構擴大業務范圍所需資本金(營運資金),將外國銀行分行經營對非外商投資企業(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經營對中國居民個人人民幣業務所需的營運資金數額進行了大幅度下調,並簡化獨資、合資銀行在華分行營運資金的檔次、降低最低營運資金限額。
為提高審批和監管效率,新《細則》較大程度地簡化了外資金融機構市場准入審批程序,具體在以下幾方面作了調整:第一,申請設立外資法人機構和外國銀行分行,原《細則》規定,申請人應將申請資料遞交擬設機構所在地銀監會派出機構,由其逐級轉報到銀監會審批;新《細則》簡化了申請資料需層層轉報的程序,規定申請人將申請資料直接報送銀監會,同時抄報擬設機構所在地。第二,已設外資金融機構有關上報銀監會審批的事項,包括外資金融機構申請經營或擴大人民幣業務、調整業務范圍、獨合資銀行設立分行、外資法人機構調整轉讓注冊資本、外國銀行分行追加或減少營運資金、外資法人機構變更持有資本總額或者股份總額10%以上的股東、外資法人機構修改章程、外資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審批事項,原《細則》也同樣規定申請資料需由所在地銀監會派出機構逐級轉報至銀監會審批;新《細則》規定以上申請事項實行「一審直報制」,即申請資料遞交所在地中國銀監會派出機構,由其進行初審,然後直接轉報銀監會審批,不再需要層層轉報。第三,在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審核方面,銀監會授權銀監局核准更換外國銀行分行行長的任職資格。
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及《條例》的有關規定,為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切實履行法律法規賦予銀監會的監管職責,新《細則》增加了風險性、審慎性監管要求以及非行政性監管措施。參照國際慣例,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非審慎性經營行為將視情況採取特別監管措施。
在貫徹世貿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方面,新《細則》相關條款採用《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防範關系人貸款及關聯企業貸款風險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防範關系人貸款及關聯企業貸款風險的通知》、《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等相關法規的規定,以體現中外資金融機構監管標準的統一性。
隨著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監管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法律法規也經歷了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1994年國務院頒布中國第一個監管外資金融機構的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同年,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試行)》)。兩部法規的頒布,標志著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步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此後,中國人民銀行對《細則(試行)》進行修訂,於1996年頒布《細則》。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根據我國承諾,國務院修訂《條例》、中國人民銀行修訂《細則》,這兩部法規規章均於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2002年2月1日施行的《細則》(以下簡稱原《細則》)對於切實履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加強外資銀行合規與審慎監管,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尤其是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監管體制和法律框架的變更,有必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細則》。
新《細則》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及外資金融機構監管又邁出新步伐。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就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答記者問
銀監會近日發布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新《細則》,中國人民銀行2002年1月15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原《細則》),新《細則》將於2004年9日1日起施行。銀監會在成立一年後發布新《細則》,標志著銀監會在銀行業對外開放和加強外資金融機構監管方面又邁出新步伐。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就新《細則》的修訂情況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新《細則》中的「外資金融機構」具體指哪些機構?
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條例》及新《細則》中所稱外資金融機構是指原由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現由銀監會批准設立的以下五類金融機構:總行在中國境內的外國資本的銀行(簡稱獨資銀行)、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的分行(簡稱外國銀行分行)、外國的金融機構同中國的公司、企業在中國境內合資經營的銀行(簡稱合資銀行)、總公司在中國境內的外國資本的財務公司(簡稱獨資財務公司)、外國的金融機構同中國的公司、企業在中國境內合資經營的財務公司(簡稱合資財務公司)。
問: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修訂原《細則》的背景是什麼?
答:原《細則》由中國人民銀行於2002年1月15日發布,2002年2月1日開始施行。原《細則》是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審慎監管原則並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的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實踐,在以往管理規定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原《細則》對於我國切實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完善外資金融機構合規與審慎監管,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銀行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和監管法律框架的不斷完善,為促進外資金融機構的安全、健康發展,有必要對原《細則》進行修訂和完善。銀監會於2003年9月份正式啟動對原《細則》的修訂工作。修訂小組進行了國內外調研,並徵求了銀監會會內、會外有關部門及外資金融機構的意見。新《細則》順應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銀行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客觀需要,對加強外資金融機構監管,促進外資金融機構合法、穩健運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問:本次對原《細則》進行修訂遵循哪些原則?
答:本次對原《細則》進行修訂,是在《條例》的監管架構下,簡化准入程序,增加審慎監管要求,加強法規的操作性,具體遵循了以下原則:
體現銀行業監督管理體制的變化。銀監會於2003年4月28日正式成立,專門承擔銀行業監管職能。由此,管理和監督外資金融機構的主管機構也隨之改變,因此,須對現有的規定進行修改。
體現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簡化外資金融機構市場准入程序的要求。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步向前邁進。銀監會成立後,相繼推出了許多新的開放措施。通過對原《細則》進行修訂,將開放政策和措施法規化,制度化。
不突破《條例》的框架。由於《條例》的修訂工作尚未啟動,本次對原《細則》的修訂工作無法與《條例》修訂保持同步,因此新《細則》不突破《條例》的基本原則。
保持原《細則》主體內容基本不變。為保持法規的連續性和統一性,避免因法規變動造成外資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大規模調整,此次修訂保持原《細則》整體框架及主要監管比例和監管要求不變,不增加新的准入事項、要求和監管比例。
突出審慎監管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精神,促進外資金融機構的合法、穩健運行,對原《細則》中有關監督管理部分的內容予以補充完善,並修改一些不夠審慎的規定,以便更加體現審慎監管原則。
簡化審核和監管操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為進一步體現依法監管,並提高監管透明度,根據監管實踐,盡可能將日常監管的實際做法和監管政策在新《細則》中予以體現。同時,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監管效率。
遵循國際慣例,使中、外資銀行監管規定趨於一致。根據巴塞爾《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參照國際銀行監管政策和法規,制定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要求,並盡可能與中資銀行有關管理規定相銜接。
問:新《細則》增加了哪些條款?刪除了哪些條款?
答:此次修訂共增加11條,刪除4條。
增加的11條規定如下:
自銀監會成立以之後,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能由人民銀行轉至銀監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規定,在新《細則》中增加有關銀監會是管理和監督外資金融機構的主管機關的規定;
完善原《細則》關於外資金融機構設立的審慎性條件的規定,將機構設立的審慎性條件與申請擴大業務范圍的審慎性條件分為兩條,單獨表述;
為適應目前外資金融機構重組轉制的需要,增加法人機構重組為外國銀行分行、外國銀行分行重組為法人機構相關原則的規定;
在高管人員資格核准方面,新《細則》將更換外國銀行分行行長的任職資格核准由銀監會授權給銀監局,同時,增加銀監會可約見擬任的外資金融機構行長(總經理)進行任職前談話,銀監會派出機構可約見其他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任職前談話的規定。
為強調審慎會計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有關規定,增加外資金融機構不得虛列、多列、少列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規定;
增加外資金融機構應按照此《貸款損失准備計提指引》提取貸款損失准備金的條款;
新《細則》增加了新入股外資法人機構的股東應具備《條例》和新《細則》規定的條件的規定;
增加兩條審慎性監管要求,即新《細則》第九十五條和第九十七條關於外資金融機構應向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提交有關業務報告的規定;
根據《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有關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對外資金融機構不審慎經營行為所應採取的特別監管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有關規定,明確外資金融機構清算時的清償順序,對個人儲蓄存款的本金和合法利息優先償付。
刪除了以下4條規定:
刪除了有關外國銀行增設分行需一年的時間間隔、以及設立機構申請被拒後再次提出同樣申請的時間間隔為一年的條款。
由於非現場監測系統中已反映外資金融機構異地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情況,故刪除有關外資金融機構需報告異地人民幣業務情況的條款。
為簡化審批程序,刪除外資金融機構遞交關閉申請後,轉移或出售資產需審批的規定。
由於同城網點管理辦法已頒布,故刪除同城網點管理辦法另行制定的條款。
問:新《細則》對外國銀行分行及法人機構中國境內分行的營運資金要求做了哪些調整?
答:新《細則》將外國銀行分行經營對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對中國居民個人人民幣業務的最低營運資金要求進行了適當下調,分別由原來的四億元人民幣和六億元人民幣調減至三億元人民幣和五億元人民幣。同時簡化獨資、合資銀行中國境內分行營運資金的檔次,由原來的六檔簡化為三檔,並降低營運資金要求。調減的目的是,在有效防範和控制外資銀行業務經營風險的前提下,適當減少外國銀行在華經營成本,促進外資銀行的健康發展。
問:新《細則》在審批程序方面作了哪些改變?
答:為提高審批和監管效率,新《細則》較大程度地簡化了外資金融機構市場准入審批程序,具體在以下幾方面作了調整:第一,申請設立外資法人機構和外國銀行分行,原《細則》規定,申請人應將申請資料遞交擬設機構所在地銀監會派出機構,由其逐級轉報到銀監會審批;新《細則》簡化了申請資料需層層轉報的程序,規定申請人將申請資料直接報送銀監會,同時抄報擬設機構所在地。第二,已設外資金融機構有關上報銀監會審批的事項,包括外資金融機構申請經營或擴大人民幣業務、調整業務范圍、獨合資銀行設立分行、外資法人機構調整轉讓注冊資本、外國銀行分行追加或減少營運資金、外資法人機構變更持有資本總額或者股份總額10%以上的股東、外資法人機構修改章程、外資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審批事項,原《細則》也同樣規定申請資料需由所在地銀監會派出機構逐級轉報至銀監會審批;新《細則》規定以上申請事項實行「一審直報制」,即申請資料遞交所在地銀監會派出機構,由其進行初審,然後直接轉報銀監會審批,不再需要層層轉報。第三,在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審核方面,銀監會授權銀監局核准更換外國銀行分行行長的任職資格。
問:新《細則》為什麼增加了的有關審慎性監管要求及特別監管措施的規定?
答:為更有效防範風險,銀行監管要順應國際銀行業的發展趨勢,遵循國際銀行監管原則和慣例,實現從合規監管向風險監管及審慎監管的轉變。為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切實履行法律法規賦予銀監會的監管職責,新《細則》增加了審慎性監管要求以及非行政性監管措施,包括增加對外資金融機構授信集中度的監測要求、監測外資金融機構異常資金流出情況、對外國銀行分行侵蝕營運資金等情況予以監控等要求等。同時,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非審慎性經營行為視情況採取特別監管措施。包括約見外資金融機構有關負責人警誡談話、要求定期就有關問題提交報告、對業務開展或資金流出入提出限制性措施等。這些措施是對監管手段的具體化,是符合國際監管慣例的。
問:新《細則》的有關管理規定是否與中資銀行的管理規定相一致?
答:體現中、外資銀行管理規定的一致性是此次修訂工作的原則之一,無論是市場准入審批程序,還是監督管理要求,新《細則》增加的條款都盡可能地依據中外資銀行均適用的政策法規進行修改。如按照《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界定外資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計算方法、按照銀監辦發[2003]69號文《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防範關系人貸款及關聯企業貸款風險的通知》、銀監會2003年第5號令《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等相關法規界定「關系人」、「授信」和「關聯企業」的內涵;明確外資金融機構應建立不低於《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要求的風險資產分類制度;在必要情況下,參照管理中資銀行的有關規定,在核准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前,銀監會或銀監局可約見擬任的高級管理人員面談。
9.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體系有哪些基本要素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體系有三個基本要素,分別是以下3點:
1、董事會對總體風險管理理念和基本風險管戰略的確定
總體上說,董事會對金融機構承受的風險承擔最終責任和義務,因此應負起監控職能。公司整體的風險管理及控制政策應由董事會審批,為保證戰略和政策得到遵守並保持適應性,決策機構應通過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和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進行實施和評估。
2、確定風險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會制定風險管理及控制戰略的第一步是,根據預定的風險管理原則,並根據風險對資本比例情況,對公司業務活動及其帶來的風險進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要規定每一種主要業務或產品的風險數量限額,批准業務的具體范圍,並應有充足的資本加以支持。此後,應對業務和風險不斷進行常規檢查,並根據業務和市場的變化對戰略進行定期重新評估,並將結論應直接報告決策層。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在識別風險和確定了抵禦風險的總體戰略後,公司就可以制定用於日常和長期業務操作的詳細而具體的指引。為此,風險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應包括,風險管理及控制過程中的權力及遵守風險政策的責任,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內部和外部審計等。如果公司較大較復雜,則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風險管理部門。就風險管理和控制部門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備適當的專業人員、並獨立於產生風險的部門。
因為控制結構的有效性取決於運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機構內所有員工都具有高度的責任。在確定風險管理及控制過程的權力和責任時,一個重要的因素應是將風險的衡量、監督和控制與產生風險的交易部門分開。高級管理層應保證職責適當分開,員工的責任不應互相沖突。
3、信用風險的管理策略
信用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整體風險管理構架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由風險管理委員會下設的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全面負責。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直接向全球風險經理負責,全球風險經理再依次向執行總裁報告。信用風險管理部門通過專業化的評估、限額審批、監督等在全球范圍內實施信貸調節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風險時,信用風險管理部門要對風險和收益間的關系進行平衡,對實際和潛在的信貸暴露進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