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聯網金融的優勢有哪些
互聯網金融相比銀行,門檻低,收益高。不差錢就不錯。採用第三方資金託管,平台不接觸資金,不搞資金池!非常安全,年化12%-18%收益也在政策范圍之類,而且項目30--90天,周期靈活。100元就可以投資。你可以先小額試投感覺一下。
㈡ 如何藉助互聯網金融讓民間投資陽光化 新華網
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2013年被譽為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金融一詞幾乎寄託了普惠金融的希望和夢想,各種金融模式創新在「互聯網+」行動中一路高歌猛進,互聯網金融愈發受到關注。斗轉星移,如今的形勢與三年前大不一樣,今年年初以來,一些人誤認為互聯網金融是非法集資的溫床,甚至直接認為其就是集資詐騙。自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終結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的法治化、規范化舉措正在逐步落實中。全國上下正在部署和舉行一場聲勢浩大的打擊非法集資、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行動。互聯網金融發展到了最艱難的時刻,恰恰在這一時刻危中有機,否極泰來,互聯網金融迎來歷史性的轉折點。
鼓勵民間投資:互聯網技術需介入民間融資監管
面對民間投資出現下滑的現象,最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兩個文件成為轉折點,一個是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促進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另一個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這兩份文件從標題上看似乎與互聯網金融沒有關系,但是如果回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我們就會看出這兩個文件與互聯網金融的未來有著莫大的關系。
無論對於地方財稅和就業保障的增加,還是對於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民間金融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拉動作用。
10多年來,民間投資成為大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以前,民間投資被稱為民間金融、地下金融、非正規金融,因為政府無法監測到這些民間投資的狀況,因此其也被稱為未監測金融。人民銀行曾經試圖對民間投資、民間金融進行監測,在溫州開展一些試點,但是比較困難。
如何讓民間投資有關的資金數量和流向得到監測?我們認為,不能總是在後端出現非法集資問題後才進行危機處置或者打擊。埠要前移,讓互聯網技術介入進來,從融資開始環節就把有關信息採集到手,並且不斷地累積、匯總,進行統計分析,讓民間投資從「地下」進入「地上」,使其陽光化。如在溫州、鄂爾多斯等地促進民間借貸陽光化試點,成立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通過登記的方法讓政府獲得民間借貸、民間投資數據,開展監測、預警等工作。
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是溫州金改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國互聯網金融進入公眾視野的窗口。民間借貸數據的採集登記不能僅靠紙質的材料,而要用信息化的手段,要用軟體來進行數據的管理,要用網路進行數據的傳輸,要用IT技術來進行監測等。於是溫州、鄂爾多斯等地正引入P2P平台,開展民間金融陽光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嘗試。此後,民間金融又慢慢升溫,也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偽互聯網金融平台攪局:根源是技術創新不足
中國互聯網金融從余額寶2013年橫空出世開始得到蓬勃發展,因為金融市場需要激發「草根」創新,形成「鯰魚效應」,推動中國金融變革。但是,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並沒有真正的技術創新支持,大多數是原來做民間金融的人,過去做民間借貸、小貸公司甚至做高利貸的人,換了一個馬甲,都來做所謂的互聯網金融。
這三年來,互聯網金融曾經被視為中國民間金融轉型升級的一個希望,但是由於偽互聯網金融平台攪亂了這個市場,引起很多人的恐慌,也引起了市場的紊亂。這時候進行一場打擊非法集資和整治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行動是有必要的。
這一輪打著互聯網金融名義的民間借貸危機,本質上仍是技術創新不足導致民間金融風險的重演,而不是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新風險引發的危機。我們仍然需要繼續推進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和改革,才可能擺脫過去周期性地陷入非法集資、集資詐騙的困境。值得憂慮的是,民間借貸的投資人依然沒有在市場教育中真正成熟起來,他們熱衷於新的標簽,追逐著新的熱點。
當這一輪互聯網金融被污名化,甚至被妖魔化之後,一些平台又開始換一個新的馬甲,貼一個新的標簽,叫做「金融科技」(Fintech),投資人又開始追捧Fintech,出現了以區塊鏈為核心的所謂的新一輪Fintech熱。我們希望民間金融的投資人珍惜這一輪所繳「學費」換來的經驗教訓,更加理性、負責和更有風險意識。
整頓生態環境,清理金融「雜草」和「老鼠屎」
過去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並形成了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框架。通過打擊非法集資和專項整治行動,清理金融生態環境的「雜草」和「老鼠屎」,中國互聯網金融還是能夠繼續往前走。
首先,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創新,從模仿引進已轉向自主創新。這幾年,全球技術創新越來越同步化,移動互聯網讓中國和美國幾乎沒有距離感,我們幾乎可以同時跟進最新科技的發展。雖然「互聯網金融」產生了很多誤會和爭議,但是「金融科技」這個新詞在接力探索。互聯網的技術創新,正在夯實中國金融變革的基礎設施,尤其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在金融領域正逐步深入。
其次,我國金融消費者經過這一輪市場教育逐漸走向成熟。他們處在這個金融生態環境中,並且被危機打醒,應該會吃一塹長一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每個人都有了更快捷的學習方式,金融教育有了普及的方法。以前我們要到課堂上去上課,現在通過微信就可以學習,金融消費者能夠更快掌握金融常識。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風險的教育,金融消費者要知道投資有風險,不管是股市、債市、房市還是民間金融與互聯網金融,都是有風險的,要懂得承擔自己的責任和具有風險控制能力。
再次,互聯網金融行業現在正在進行一輪洗牌。從「草根探路」到「大佬圍獵」,現在基本上以大佬為主。銀行也紛紛聲稱自己是互聯網金融,證券、保險、信託等也在發力。這些傳統金融機構使用互聯網手段進行產品設計、市場營銷乃至組織變革等。傳統行業的大佬,如海爾、萬達等正紛紛轉型升級,產業鏈延伸到金融領域,設立互聯網金融公司和平台,布局互聯網金融生態,互聯網金融在經過這一輪洗牌之後,在2016年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這些大佬,可能是未來的勝出者,可能會後發先至。
最後,互聯網金融的行業自律與監管。目前,行業內除了有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和各省、市互聯網金融有關協會,還有像互聯網金融千人會俱樂部這樣的非官方組織以及學術社團和產業聯盟等。對於形成行業規則,應有一種發現機制、演進機制,不能只靠政府來制定規范。通過行業公約、行業標准引導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是檢驗行業組織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2015年發布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明確了監管機構的部門分工,找到已有各種模式相應的監管機構和責任主體,對於行業奠定金融基礎設施的軟環境非常關鍵。
互聯網金融迎來歷史性的轉折
雖然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良莠不齊甚至網路貸款行業危機爆發等問題,特別是當前打擊非法集資和整治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行動讓很多人感到困惑:為什麼我們還要繼續看好互聯網金融?為什麼說互聯網金融迎來了歷史性的轉折?
第一,互聯網金融的所有優勢到現在依然還有發揮的空間。尤其是以2013年為節點,中國進入一個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新時代,移動智能手機成為我們每個人手中連接和進入互聯網世界的介面、入口,國家及時地把握住了這個歷史性的機會,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在國家「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把「互聯網+普惠金融」列進這個計劃之中,「互聯網+」的空間有非常大的想像力和實際市場價值,互聯網金融現在還處於早期探索階段,「互聯網+」的巨大潛力依然沒有被完全挖掘出來。
第二,互聯網金融推動民間金融轉型升級的任務還沒有完成。現在很多偽P2P和所謂「線下P2P」被關閉,但又繼續躲到地下終端,他們不再披P2P的馬甲,不再披互聯網金融的馬甲,繼續開展所謂線下理財和民間借貸,但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所謂線下理財、「線下P2P」等卸掉互聯網金融這個馬甲之後也存活不了多久。就像過去3年間,互聯網金融把小貸公司擠壓得幾乎沒有擴張空間,小貸公司在2015年已經呈現下降趨勢。因為互聯網金融的大潮已經告訴人們,未來的趨勢必然是基於互聯網來開展業務。推動中國民間金融轉型升級,依然要使用互聯網思維、方法和技術。
第三,國家要打造經濟社會的新引擎、新動能,必須要有新的金融模式、金融業態。尤其是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沒有小而美的小微金融的支持,創業者只能停留在幻想階段。要轉型升級尤其是開展「雙創」,需要互聯網金融的支持,因為互聯網金融可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資方式,提供更快捷的小額資金支持,這是傳統金融多年來無法實現的目標。互聯網金融的作用依然值得繼續探索和發揮。
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最近央行頒發了一批企業徵信牌照,銀監會等部委出台「十三五」專項規劃,進一步夯實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金融基礎設施和外部環境。在中國從事互聯網金融始終不能忘記:使傳統金融沒有覆蓋的人群能夠享受到金融服務,向傳統金融沒有服務的區域提供金融服務。現在,傳統金融機構也在做普惠金融工作,把業務的資金額度往小了做,門檻往低了做,區域往基層做,這是一個大的方向。如果他們能夠做到以上要求,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現在是互聯網金融發展一個否極泰來的轉折點,行業發展的利空基本出盡,我們已經基本確認互聯網金融已經觸底,即將開始反彈進入一個上升通道。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應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探索服務實體經濟、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方式,逐步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
㈢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意義
有如下意義:
第一,提升了人民群眾的金融獲得感和滿意度。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前,由於門檻過高,低收入人群無法獲得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理財服務;由於缺乏央行個人徵信報告,大學生、農民工、藍領工人等長尾人群無法獲得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服務;由於缺少合適的抵押物,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主無法獲得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融資服務。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後,基本金融服務的門檻大大降低,餘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滿足了低收入人群的財富積累需求,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及用戶體驗。
第二,彌補了金融設施短板。金融系統和徵信體系是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兩者分別構成了金融服務的「硬支撐」和「軟支撐」。然而,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前,兩大基礎設施均存在明顯不足。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的IT部門長期得不到重視,諸多系統開發及維護,都通過外包方式展開。長此以往,傳統金融機構的技術人才匱乏,新興技術的應用能力欠缺,導致金融創新步伐緩慢。另一方面,中國的徵信體系較為落後,央行個人徵信系統覆蓋面窄,很多人成為「信用白戶」。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後,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生物科技、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於金融系統搭建及優化,補齊了長期存在的「硬體」短板。
第三,激發了金融市場活力。十八大以前,中國的金融從業主體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主,雖然也有不少民間金融機構,但都未能引起「現象級」關注。直到互聯網金融出現後,國內金融市場的活力被徹底激發,網貸、眾籌、互聯網保險、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業態得到了長足發展,使得互聯網金融「顛覆論」甚囂塵上。
第四,促進了金融監管完善。十八大以前,中國長期採用機構監管方式。然而,互聯網金融的「跨界」特徵,規避了機構監管要點。在監管缺位環境下,隨著發展深入,互聯網金融出現了一些問題。為形成更有效的約束機制,監管層探索出以下監管思路:一是劃定從業底線,明確各類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自身定位。例如,網貸平台定位成信息中介。二是加強功能監管,對不同互聯網金融業態實施穿透式管理。三是加強行為監管,按照同一原則,對相同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服務實施統一監管。
㈣ 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壯大發展,與之相伴而生的問題也頻頻浮出水面。一時間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被提上了日程。
今年的兩會,互聯網金融第四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要求「高度警惕風險」。前幾天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發布了《互聯網金融報告2017》,再一次強調「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和規范發展」。2017也因此被稱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元年」。談及互聯網金融,合規是未來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正是一個真心實意要做互聯網金融的平台首要考慮的事情,不斷完善自身,用實際行動給投資者帶去信心。正如浩祿金融董事長凌正一直所提倡的,「合規是我們平台發展的基石,我們作為一個誠信企業,『真誠為每位投資者提供真實高效的投資產品和切實可行的投資建議』是我們的行動宗旨,投資者的信賴是我們最終的追求。」
對於互聯金融的合規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行業「亂象叢生」的相關問題。這就需要相關監管部門合理地運用監督手段和行業自身自律行為的提高,缺一方努力,互聯網金融都沒辦法真正做到大眾眼中的合規。然而前些年的「亂象叢生」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多點耐心,要給真誠做互金的平台一些時間,不管是投資者還是業內同行,都要正確合理地運用監督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更多的平台健康發展,整個行業也才能規范起來。
互聯網金融這幾年的快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隨著投資者教育和普惠金融理念的日漸滲透,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投資理財的行列中,一時間理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的地方,所帶來的影響整體上是向上的,但互聯網金融它跟其他的行業一樣,在發展中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我們不能單純的因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說作為一名合格的投資者,應該是理性的看待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不能盲目追隨他人,以別人的視角看待問題。而是用專業知識武裝頭腦,用自己的智慧和感知去理性分析然後做出判斷,才是「避雷」的最根本途徑。
所以說,無論你是業內人員還是投資者,都應該「正確看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問題,共同維護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合規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互聯網金融朝著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
㈤ 互聯網金融領漲今後走勢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影響有哪些?又會做出怎樣的相應的對策呢?當今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迅速,對我國整個金融產業尤其是銀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先介紹互聯網金融的基本內容,進而簡述現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我國傳統銀行業的影響,並針對發展情況和具體現狀提出了幾點應對措施。當前,我國金融創新業務蓬勃發展,支付寶、余額寶、網上銀行、雲金融等新興業務的受眾度越來越廣,由此逐步開啟我國金融探索的新模式——互聯網金融,它在國內的迅速發展將大眾帶入數據化、信息化、網路化的時代,甚至對生活方式改變產生了影響。互聯網金融因其快捷支付、操作方便等優勢,與傳統金融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使金融業內激烈競爭,同時也對傳統的金融模式的發展造成了影響。1互聯網金融的內涵互聯網金融是藉助於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它是一個新興的發展領域,使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不僅僅在於金融業務所採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於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在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的基礎上,使其成為一種新的參與形式,而不是傳統金融技術的簡單升級。1.1互聯網金融的特徵(1)技術需求水平高。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雙方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直接的溝通和交易,它若要達到規模經濟,釋放出互聯網的成本優勢,必修要建立在大數據與雲服務的基礎之上。交易過程其中涉及到的在線支付全程電子化、數據收集、分析和處理等,都需要強大的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作為支撐。(2)受眾較多的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無傳統中介、無壟斷利潤、無交易成本,交易雙方能夠在時空幾乎不受限制的前提下及時滿足自身交易需求,能夠讓人參與其中。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和促進民間金融的陽光化、規范化,更可被用來提高金融包容水平,促進經濟發展。(3)資源配置去中介化。第三方支付組織崛起,加速了金融脫媒的進程,使資金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體系,直接輸送給需求方和融資者,貸款、股票、債券等的發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網上進行,市場有效性提高,去中介化明顯,這無疑是對傳統金融業的巨大挑戰。(4)信息對稱。傳統銀行業主要經營信息不對稱業務,而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信息交流更加暢通,交易雙方可以通過網路及時、全面的了解對方的資料,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使金融業減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時,由於信息傳遞便利,對交易對手違約的情況也可以做及時有效的處理,以減少違約損失。1.2互聯網金融的功能(1)資源配置和平台功能。當前互聯網金融企業著眼於個人和小企業客戶,藉助掌握的龐大數據以及強大的數據處理技術,以更低的成本迅速發現客戶,了解其消費行為和信用等級,極大的促成小微金融交易的發生。在這個由互聯網創建的平台上,資金需求和供給雙方可以自由、靈活、便捷的交易,彼此能夠便利的掌握各方資料、更及時准確的獲得收益防範風險,從而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2)支付功能。當前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斷發展壯大,極大便利交易雙方的交易進程,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業銀行、傳統支付平台的地位。(3)信息搜集和處理。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人們利用「雲計算」原理,可以將不對稱、金字塔型的信息扁平化,實現數據的標准化、結構化,提高數據使用效率。(4)價格發現。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的需求和供給雙方都直接在平台上彼此選擇,共同商議交易價格,實現了完全的交易自由化和市場化。隨著參與度的提升和交易額的進一步增加,金融機構能夠利用這一交易機制判斷市場利率走勢,找尋符合市場的價格,從而更加精確制定自由市場下的借貸利率和價格基礎,為日後實現真正的利率市場化積累經驗。2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2.1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傳統銀行業出現生存危機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和不斷發展,其交易量和交易規模都有了極大幅度的增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第三方支付交易量增長迅速。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我國第三方支付企業交易規模(線上、線下交易規模總和)達到6.91萬億元,完成2012年全年交易量(104221億元)的66%,行業增速穩定(賽迪顧問數據)。2013年以來,第三方支付大力拓展新興行業的業務,其中支付寶與天弘基金聯手推出的余額寶,因為短短幾天內便帶來高達超過百萬級的客戶以及幾十億的銷售,令業內受到極大震動。2012年,互聯網支付總金額累計達到830萬億元。這些數據另一方面也表明,電子交易量與交易額的增長極大的擠佔了傳統金融業的交易份額。其二,互聯網信貸規模迅速擴大。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阿里巴巴集團為例,其在2012年完成貸款數額達40億美元,2013年更是累計貸款額達1500多億元,小微信貸的客戶數量有已經達到64萬,不良率不到1%(中國電子研究中心數據)。其三,P2P網路貸款平台出現。自2011才出現的P2P貸款平台,目前已有上百家不斷發展壯大,其中以人人貸、拍拍貸最為典型。整個借貸過程中,資料與資金、合同、手續等全部通過網路實現,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其四,互聯網企業業務擴展。現今眾多互聯網企業不只局限於第三方網路支付,而是藉助信息、數據的積累和技術的增強創新,不斷向融資領域擴張,未來可能沖擊傳統銀行的核心業務、搶奪銀行客戶資源、替代銀行物理渠道,顛覆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和盈利方式。短短幾年,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讓商業銀行面臨巨大的壓力。互聯網金融改變了傳統的金融模式,更加開放和透明,同時在信息對稱、傳遞、處理以及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都比傳統的銀行業更具優勢。它的出現和發展,無疑對傳統銀行業的生存帶來巨大挑戰。2.2促使傳統銀行業服務內容、方式發生轉變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巨大挑戰和沖擊,傳統銀行業勢必會在其業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渠道方面進行調整和轉變。客戶是商業銀行開展業務的基礎資源,針對日益成熟的互聯網平台,傳統商業銀行可以即發揮自身優勢,又創新開發新型支付、結算等服務方式,從而使得其在2.3使金融脫媒速度加快傳統銀行業作為資金融通的借貸機構,其中介角色已逐漸不適應市場發展的狀況。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則改變這一局面,加速金融脫媒的進程,削弱銀行的資金中介功能。互聯網金融只需有一個互聯網信息聯絡平台,資金的需求方和供給方在此信息中介上尋求有用信息,一旦達成交易協議,之後的融資交易都是由交易雙方自己完成,不再需要傳統銀行中介來促成交易。3傳統金融業的應對措施3.1調整戰略,積極革新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無疑對傳統銀行業尤其是大銀行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為小銀行的發展提供機會。傳統金融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應該在激烈的競爭中擺正位置,積極創新,汲取互聯網金融在技術、客戶、時效、信息等方面的有利特點,並與自身傳統業務相結合,推出新興業務,開發電子銀行平台,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形成優勢。從這一角度看,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也推動了傳統銀行業的運作模式,從而推動金融行業向更電子化、便捷化、信息化方向發展。3.2拓展互聯網業務,實現服務升級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巨大,已超過5億,這無疑是金融業巨大的客戶資源,互聯網也將是最有前景的交易平台。面對互聯網金融吸引廣大客戶的絕佳優勢,傳統商業銀行不僅可以開發互聯網新業務,吸引客戶,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服務升級,以更細致、便利的服務留住客戶。通過互聯網拓展金融業務,使傳統物理網點優勢弱化,讓銀行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目標客戶群,而是吸引追求多樣化、人性化服務的中小企業及個人客戶參與各種金融交易。3.3以數據、信息為根基,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通過資料庫和網路信用體系,使得信息快速傳遞,交易成本大幅減少,資源配置效率極大提高。對此,傳統的銀行業也需要加大對技術的研發,建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資料庫,利用網路平台收集發布信息,藉助其優勢推動自身業務的發展和效率的提高,向數據驅動型銀行方向邁進。3.4明確市場定位,強化專業化、差異化競爭優勢隨著金融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網路金融企業發展起來爭奪現有市場,傳統銀行業更要重新定義或鞏固自身市場定位和業務拓展方向,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注重某一業務的擴展和深化,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客戶信息的收集和整合,針對不同風險偏好、信用水平的客戶設計不同金融產品並制定合理價格,讓目標客戶的需求得到最充分的滿足。同時要勇敢面對在專業化技能和水平上面臨的重大考驗和挑戰,最終建立絕佳競爭優勢。3.5完善綜合化服務盡管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優勢顯著,但其主要目標客戶群體是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主營小額貸款業務,而傳統商業銀行則具有更雄厚的資金、廣闊的的客戶資源和發展經驗,基礎設施完善,網店分布廣泛,深得客戶的社會的認可與信任。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傳統銀行業逐步探索出一條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的發展模式,這比僅靠效率、便捷取勝且業務單一的網路金融公司更具優勢。這些都是一個大銀行所具備的綜合素質。對此,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商業銀行應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完善綜合化的服務體系,加強對客戶全方位金融需求的滿足。
㈥ 傳統金融行業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挑戰
互聯網金融模式確實表現出了很強的創新性和競爭性。在支付領域,第三方支付和移動支付近幾年發展迅速。但這不代表其會帶來根本性的替代:雖然一些互聯網平台內部產生了新型的支付工具,但遠未達到「一般可接受」的程度,更多的是擴展了傳統支付的范圍,提升了傳統支付的效率。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在大多數時候並沒有創造出支付工具,其使用的交易媒介與傳統金融並無區別。
在風險管理上,互聯網金融通過及時獲取平台交易雙方的信息並進行一系列的分析處理,能夠更加精準地對風險予以評估和定價。長遠來看,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務的核心領域也可能會帶來一定的挑戰;但在不具備特許牌照的情況下,分散、小額的金融交易能累計到何種規模仍有待實踐的檢驗,並且其發展的政策環境也尚未明確。短期來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競爭力仍是在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從這一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拓展了傳統金融服務的范圍。
個人覺得互聯網金融的便利性和高效率低傭金等優點更適合於民間資本的流動和融資需求,但在風險管理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
雖然,互聯網企業的金融嘗試給銀行帶來一定的沖擊,但是,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對銀行傳統業務也是一種補充,它也覆蓋了傳統銀行業務的一些盲區,因此還是有很積極的作用。
同時,互聯網熱愛創新的基因,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創新的動力,引發了商業銀行對自身經營模式的重新思考。
面對壓力和沖擊銀行一定也不會墨守成規,一旦銀行主動地去創新,不斷地加大創新和變革的力度,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銀行也一定能夠在未來互聯網應用的發展過程當中,可能或者應當成為主力軍。我們也有優勢,銀行有著豐富的產品和從業的經驗,銀行有著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這有助於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穩定。
銀行通過十幾年互聯網應用的發展,也積累了一批人才,他們既熟悉金融,同時也對互聯網應用、互聯網發展有深入的了解。這些也是互聯網非金融機構短時間所難以達到的優勢。
㈦ 互聯網金融未來會是一個產業還是一個工具
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對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內涵也有一定影響。互聯網1.0時代有一個互聯網版金融1.0的概念,權2001年央行科技司提出金融機構用電子信息技術等就是互聯網金融。2012提出的互聯網金融2.0的概念,認為用互聯網底層技術加金融就是互聯網金融,主要是移動互聯網把民間金融納入進來,2015年央行指導意見著重促進互聯網和傳統金融機構相互融合。未來互聯網金融3.0的概念,我認為是產業+互聯網+金融,這是更大規模往底層滲透的一種跨界融合結構。
㈧ 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的民間借貸優勢在哪發展前景怎麼樣
絕對是互聯網金融,不要問我為什麼,我只知道傳統企業已經在被逐步淘汰。
在互聯網上只要能解決信任問題,其他的一切就都不是問題。
㈨ 剛從事互聯網金融,想知道在2015年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
從2014年的數據和行業調研情況來看,第一,P2P借貸行業在國內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據測算,整個行業線上平台的交易額在1100億人民幣左右,線下的交易額在700億到800億自由。相比較,2013年的情況,整個行業有8倍左右的增長。
第二,P2P行業和平台出現了模式的分化,包括我們在2013年還沒有聽說過的O2O模式、P2B模式。圍繞著不同的模式和平台打造了核心競爭力,包括對投資借款人和服務理財端提供更好服務的能力。雖然模式上出現很多分化,但是P2P借貸市場還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一兩千億元的規模仍然是微不足道的。雖然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非常著名的平台,但整個行業的格局還沒有真正確定,這個行業未來還處於高度的演化過程中。
第三,在P2P借貸行業,線上和線下互相融合成為重要趨勢。既包括線下的平台逐步向線上發展業務,比如以前傳統的債權轉讓模式直接演化成線上點對點的融資模式。當然,也有一些情況是線上平台搭建線下渠道,進行線下借款人和投資人的開發,線上、線下融合是我們觀察到的主要情況。
第四,互聯網金融的核心還是金融,本質問題還是需要控制風險。一些領先的P2P借貸平台對風險管理、風險控制的重視程度有所加強。對於正規發展,就是希望P2P借貸業務能夠持續健康發展下去的願景也在逐步增強。一些業內人士提出P2P借貸行業的服務是屌絲化的,服務對象是普通老百姓,但團隊是高端化的,要使用正規的高端金融人才來做P2P借貸。
未來兩到三年內P2P借貸行業會有以下發展趨勢:
第一,P2P借貸市場進一步擴大,資金價格下降。伴隨市場規模的擴大、資金供給的豐富、P2P借貸企業金融能力的增強,資金價格會持續下降。從2013年開始我們就觀察到這個趨勢,無論是投資人的回報率,還是借款人付出的資金成本,可能都會下降。
第二,市場風險加劇,倒閉平台數量增加。從2014年6月份開始集中出現P2P借貸平台的倒閉潮,一直延續到今年上半年,在最近幾天也一直有P2P平台倒閉、跑路的情況出現。一些成立時間比較短的平台,第一批借款的到款日期紛紛到來,P2P平台倒閉的數量可能會增加或者是保持穩定。
第三,借款區域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擴散。去年、今年P2P平台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也包括廣州。隨著一線大城市競爭的加劇,包括正規金融機構服務的改善,這些平台紛紛開始向二三線城市轉移,這種轉移的趨勢也可能在未來幾年持續下去。
第四,借款人由個人向企業擴散。P2P借貸平台最早的形式是用於個人的消費借款,例如用於購物、教育或者是婚喪嫁娶。同一時期的借款人還包括小工商業者、小型電商經營者。總體來講,20123年之前,P2P借貸平台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小額借款人。2014年出現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情況,一些企業也會參與借貸,借貸規模達到上億。
第五,市場細分與整合兩種趨勢並存。一種情況就是有些P2P平台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找到了最適合服務的借款人,開始精準的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另外一種情況是成立比較早的平台,在已經摸准一些用戶之後,開始擴展用戶的服務范圍。以前可能是服務個人借款的,現在開始向企業借款轉移。
第六,發力徵信技術,向正規化發展。有些P2P借貸平台正在成立規模化的公司,甚至自己向徵信機構轉型。
第七,泛平台屬性增強,業務范圍拓展。泛平台有各種方向,比如可以是橫向的,不僅提供直接的債權融資,甚至可以銷售一些理財產品,或者是做一些專門化的金融產品的銷售。另外一種發展方式是P2P企業在平台上的服務向縱深化發展,之前可能只是進行貸款審核,現在有很多平台要慢慢介入支付業務、徵信業務。
第八,民間金融線上化。P2P借貸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間金融的陽光化。隨著這種借貸模式引起大家越來越多的興趣和關注,也獲得了很好的資金來源途徑,更多的民間金融,例如我們所說的保理、典當,它的資產可能會藉助P2P借貸平台實現更好的流動性。最近已經出現了基於票據業務的P2P借貸平台,還有基於典當資產的P2P借貸平台。
第九,出現機構投資者。P2P的投資人和借款人都還是個人,未來可能會出現機構作為平台投資人,直接借款給融資方。前兩年在P2P借貸行業出現過組團的現象,投資人本身比較喜歡在P2P平台上投資,可能會有很多投資人聯合起來投一大筆錢,有些人進行管理,集中進行借款、投資的操作。後來因為一些風險和各種各樣的原因,組團的現象逐漸消失了。我們認為在P2P能夠提供比較好的收益和比較高的流動性的支撐下,會以管理資產計劃或者是信託計劃的形式作為P2P平台的投資者。
第十,投資便捷化、移動化。很多P2P平台開始開發手機客戶端,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