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世界金融機構產生發展歷程

世界金融機構產生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1-01-08 22:53:04

1. 世界銀行業的發展歷史

荷蘭人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願意,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可以隨時通過股票交易所,將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現金。

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經活躍著超過1000名的股票經紀人。他們雖然還沒有穿上紅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經出現了。

這里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前來從事股票交易的不僅有荷蘭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大量的股息收入從這個面積不超過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荷蘭國庫和普通荷蘭人的腰包,僅英國國債一項,荷蘭每年就可獲得超過2500萬荷蘭盾的收入,價值相當於200噸白銀。

當大量的金銀貨幣以空前的速度循環流通時,荷蘭的經濟血脈開始變得擁堵起來。這一次,荷蘭人解決問題的探索直接進入了現代經濟的核心領域——這就是建立銀行。

采訪:英格蘭銀行博物館 館長 約翰·基沃恩

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於1609年,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它是一個城市銀行、財政銀行和兌換銀行。它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所有一定數量的支付款都要經過銀行,因此,阿姆斯特丹銀行對於荷蘭的經濟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發明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信用。那時叫做「想像中的貨幣」。

為了保障銀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過立法規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限制銀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個看上去不可思議的現象出現了:當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正在海洋上廝殺時,西班牙貴族手中的白銀仍可以自由地從阿姆斯特丹銀行的金庫中流進流出。荷蘭的銀行,可以合法地貸款給自己國家的敵人。

采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倫

荷蘭人建立他們的政府,包括國家政府、地方政府都是為他們的商業利益服務的。

采訪:荷蘭國務委員 約里斯·福爾胡弗

當時歐洲不同的王國王室之間進行不停的爭斗,荷蘭始終在這些爭斗中保持中立,而且它更專注於經濟的發展。

歷史學家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2. 西方國家金融機構

70年代投資銀行業務的拓寬。
在《格林斯一斯蒂格爾法》頒布以後,美國的投資銀行業走上了平穩發展的道路。到1975年,美國政府取消了固定傭金制,各投資銀行為競爭需要紛紛向客戶提供傭金低廉的經紀人服務,並且創造出新的金融產品。這些金融產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率期貨與期權交易。這些交易工具為投資銀行抵禦市場不確定性沖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資銀行掌握了迴避市場風險的新工具後,將其業務領域進一步拓寬,如從事資產證券化業務。這種業務使得抵押保證證券市場迅速崛起。
80年代以後美國投資銀行發展
80年代美國為了放鬆對市場和機構的管制,先後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規,如1980年頒布的《存款機構放鬆管制機構法》以及1989年頒布的《金融機構重組、復興和強化法》,1983年實施了「證券交易委員會415條款」(SEC Rule 415),這些對投資銀行業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使美國投資銀行業在80--90年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產生了大量金融創新產品。8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結束後,美國的利率開始從歷史最高水平回落,大量的新發行股票與債券充斥市場,出現了不夠投資級的垃圾債券(Junk Bond)。大量垃圾債券的發行給投資銀行提供了巨大的商機,並影響了美國投資銀行的歷程。
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80年代以後,尤其是到了90年代,國際上投資銀行業發生了許多變化。主要是國際型大型投資銀行機構規模越來越大、投資銀行重組大量出現、高科技發展帶來投資銀行業務的革命、創新業務大量涌現等等。

3. 論述及評價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演變歷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主要內容包括:
(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
(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充分說明了國際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乏力。金融危機暴露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一系列嚴重弊端:首先是作為儲備貨幣的美元,其發行不受任何限制,實際上是一種「信用」本位,美國幾乎可以無約束地向世界傾銷其貨幣,但其償還卻因為匯率的「浮動」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缺乏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仍是建立在少數發達國家利益基礎上的制度安排。因此,構建新的國際金融體系,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至關重要。

4. 全球金融機構最原始是從哪一個國家開始發展的

1.MMM起源:俄羅斯著名數學家sergeymavrodi(馬夫羅季)目睹世界金融體系混亂,立志建立一個慈善互助的完美的金融協助體系,1994年成功建立mmm互助金融系統,這是互聯網首創MMM創富平台,世界上最簡便的財富管理互助平台!這是由一個非盈利組織成立的團體,人助人的團體。全球會員量已達1.38億會員,俄羅斯,以色列,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穩定運作3年,泰國剛啟動一個月,已超過一萬會員,中國四月份剛剛啟動。

2.平台優勢:
①這是人助人的團體,MMM所有的資金由互助會員之間匯款,MMM不收錢,沒有欺詐風險. MMM不收取會員任何匯款,系統沒有關盤危機!
②多個國家已經成功運作幾年時間,模式的可行性已經得到成功驗證。
③流程簡單,免費注冊賬戶,進後台點擊我要幫助別人(60元至6萬元人民幣)自由選擇,人人可參與。
④申請排隊後成功配對前也可以點擊取消,但不要超過兩次,(否則會凍結賬戶)。

3.互助方式:
舉例:申請1000人民幣互助,
①排隊14天之內系統會提示你匯款,14天過後第15天你有權『接受幫助』最快一天你將得到1000X15%+1000=1150元人民幣!
②如果你排隊第30天『接受幫助』你將獲得1000X30%+1000=1300元人民幣!
☆☆注意:選擇①最快15天就可以收回1150元人民幣,排隊匯款是在14天內系統任意匹配的,且每天給你漲1%的利息☆☆如果第十四天匹配上,第十五天就可以1000X15%+1000=1150元出局

MMM系統9大優勢:1、投資少,60元一60000元,回報高,15%-30%靜收益/月。2、沒有公司也不收錢也不發幣,只有系統,會員之間相互轉賬,社區會員1.38億,3、打款方式,由系統按照指令自動匹配會員之間混合打款,金額少,非常安全。4、公平,公正,公開,透明,沒有早晚,沒有高點位,所有人都要循環,沒有人墊背,有能力多推薦人就可以超越。5、金流永遠在循環,何況這么好的模式賺到錢了更會積極主動的去再推薦和分享了。6 ,多個國家已經成功運作4年時間,模式的可行性已經得到成功驗證。7 ,匿名性強,安全性高,穩健性好 8,無任何手續費,按幣種價值直接匹配貨幣,不造概念9,今天存本金,明天就取本金加利息,資金風險周期短

5. 國際金融機構的產生與發展

為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曾先後出現各種進行國際金融業務的政府間國際金融專機構。其發端可以追屬溯到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爾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並響應地建立了幾個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作為實施這一國際貨幣體系的組織機構。
1957年到70年代,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地區的國家為發展本地區經濟的需要,通過互助合作方式,先後建立起區域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如泛美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

6. 國際金融機構體系的發展歷程

為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先後曾出現各種進行國際金融業務的政府間國際內金融機構容。其發端可以追溯到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爾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並響應地建立了幾個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作為實施這一國際貨幣體系的組織機構。1957年到70年代,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地區的國家為發展本地區經濟的需要,通過互助合作方式,先後建立起區域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如泛美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
1.起源:1930年5月國際清算銀行BIS成立。
2.發展:二戰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泛美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和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等先後成立。
3.作用:在重大的國際經濟金融事件中協調各國的行動;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穩定匯率;提供長期資金促進各國經濟發展。

7.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發展歷程

我國明朝末年出現了類似銀行的錢庄和票號。鴉片戰爭後,一些外商銀行紛紛進入我國開展金融業務,並憑借其特權攫取了巨額的利潤。我國境內第一家銀行是1845年英國人設立的麗如銀行, 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作為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開始營業。
20世紀30年代,統治舊中國的國民黨政權建立了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簡稱「四行二局一庫」)為主體,包括省、市、縣銀行及官商合辦銀行在內的金融體系。此外還有一批民族資本家興辦的私營銀行及錢庄,其中約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規模不大且投機性強,在經濟運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並開始發行人民幣。1949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遷入北平。新中國成立前後,根據1948年4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對官僚資本銀行進行了接管,並分不同情況進行停業清理或改組為專業銀行;將官商合辦的4家銀行改組為公私合營銀行;對私營銀行則進行整頓和改造;還取消了在華外商銀行的一切特權,並禁止外國貨幣在國內流通。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由中國人民銀行「大一統」的銀行體系,即銀行不劃分專業系統,各個銀行都作為中國人民銀行內部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使中國人民 銀行成為既辦理存款、貸款和匯兌業務的商業銀行,又擔負著國家宏觀調控職能的中央銀行。「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銀行的獨立性日漸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將中國人民銀行並入財政部,成為財政部所屬的二級機構,使其基本上淪為政府的「大錢庫」和「出納員」。不少領導人不懂銀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銀行當作一個辦理收收付付的『大錢庫',需要錢的時候才想到銀行,有的甚至把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混同起來,靠行政手段辦事,做了許多違反經濟規律的事。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結束,我國的銀行體系也開始恢復和重建。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使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的銀行業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從1977年至今,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體系重建階段(1977—1986年) 盡管在1978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恢復了其獨立的部級單位的地位,但其所擔負的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的雙重職能並未改變。從1979年初開始,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相繼恢復了主管農村金融業務的中國農業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了主管外貿信貸和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從財政部中分設出了主管長期投資和貸款業務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1981 年底又成立了負責接受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及其他資金轉貸給國內企業的中國投資銀行。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發文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同時決定成立中國工商銀行,接辦中國人民銀行原有的信貸和儲蓄等商業銀行業務。至此我國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以四大國家專業銀行為骨幹所組成的銀行體系。
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了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國銀行體系迅速擴張。1985年人民銀行出台了專業銀行業務可以適當交叉和「銀行可以選擇企業、企業可以選擇銀行」的政策措施,鼓勵四家專業銀行之間開展適度競爭,從而打破了銀行資金「統收統支」的「供給制」,四家專業銀行還開始將其觸角伸向農村,為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提供貸款。
擴大發展階段(1987—1996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為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動力。1986年12月,鄧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一些。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各類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國銀行業在改革中不斷擴大發展。
盡管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提出國家專業銀行要進行企業化改革,實行商業化經營,但由於這些專業銀行既從事政策性信貸業務,又從事商業性信貸業務,既難以辦成真正的商業銀 行,又不利於進行金融宏觀調控。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政策性銀行,實行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分離」之後,在1994年內相繼成立了專門辦理政策性信貸業務的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而為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轉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95年5月10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了商業銀行的性質、地位及與其他金融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並為商業銀行自主經營、提高資產質量提供了法律保障。到1996年底,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共有機構153 069個、職工168.68萬人。
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之下,其他類型的銀行也迅速發展。在交通銀行於1986年7月重組成以公有制為主的股份制全國性綜合銀行之後,相繼成立了中信實業銀行、招商銀 行、深圳發展銀行、煙台住房儲蓄銀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海南發展銀行、民生銀行等12家股份制銀 行。到1996年底,這13家股份制銀行共有機構3 748個、職工8.55萬人。
1986年1月,在國務院主持下,郵電部與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以投資所有者和業務監管者的身份,聯合發布了《關於開辦郵政儲蓄的協議》,決定在北京、天津等12個城市試辦郵政儲蓄業務。1986年底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將郵政儲蓄業務法定為郵政企業的業務之一,從而使郵政儲蓄遍布全國,形成了一個「准銀行」系統。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在16個城市進行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城市合作銀行的試點。同年2月,中國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深圳城市商業銀行成立,到1996年底共有18家城市合作銀行開業。
深化改革階段(1997—2002年) 改革攻堅階段(2003年至今)

8. 求求,近100年得全球金融發展史

一、經濟全球化中的金融國際化
本世紀最後20年,隨著經濟貿易和投資的全球化,金融業發展的國際化趨勢十分突出。可以說,金融國際化已成為20世紀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最顯著特徵,也是20世紀金融業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國際化進程中,無論是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還是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者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其金融體制都無不受到金融國際化的沖擊和影響。面對這一無法抗拒的歷史潮流,各國的金融體制都在不斷調整和變化之中。
20世紀的金融國際化可概括為三大特點,(1 )金融機構和業務的國際化,即國與國之間的市場壁壘被打破,允許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金融業務也已突破國界限制,向全球展開,服務對象逐步國際化;(2)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即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已經聯成一體,已形成各種類型的國際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且這樣的中心仍在不斷增加;(3)貨幣國際化,即許多國家在積極推進貨幣的可自由兌換, 全球性可流動和交易的貨幣增加,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國際貨幣結構呈現多極之勢。
二、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20世紀,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跨國金融機構的大量涌現。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本跨國流動是驅動20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其中,跨國金融機構尤其是跨國銀行是主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同時資本的國際化趨勢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也推動了跨國金融機構組織的創新和業務的發展。從跨國銀行來看,過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數量和規模都有較大的變化,1990~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資產總額由19.9萬億美元增加到35.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7%。
2.歐洲貨幣聯盟的出現。投資和貿易自由化趨勢使全球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作為一體化進程中的過渡,出現了區域經濟集團化勢頭。這是在現行世界經濟秩序和國際貨幣制度下,一些地區和國家率先實現了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伴隨區域合作的發展,區域性金融貨幣合作已經進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已經明確提出了金融服務開放的問題。貿易和投資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歐洲經濟聯盟已經出現了貨幣一體化,由過去的建立相互協調的穩定匯率制度、規定成員國貨幣上下波動幅度的歐洲貨幣機制正逐步走向單一貨幣體系,並且已經在歐洲11國范圍形成了單一貨幣——歐元。
3.國際金融領域的風險加大。從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到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影響,已經充分顯示國際金融領域風險的傳染性和傳導性比任何時候增強。亞洲金融危機蔓延速度之快、沖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不僅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的放慢,還使得國際銀行業經營效益普遍出現下降,國際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問題更加突出。1997~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利潤總額下降了20%,解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呆壞賬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亞洲金融危機國家面對的共同難題。從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制度的變遷來看,也體現了面對的金融風險的加大,1988年國際清算銀行的《巴塞爾協議》中,規定了國際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但這之後,又於1996年和1999年先後出台了《資本協議市場風險補充規定》和《新資本充足比率框架》討論稿作為補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際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資本流動的加快,使得過去傳統的政策協商辦法解決國際金融穩定問題已經不可能立竿見影了。盡管各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巨額資金的流動具有沖垮國家乃至國際金融秩序的潛在威脅性,但僅僅靠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穩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開放的經濟金融中,無論是經濟金融制度和經濟結構 比較完善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香港等,還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等,面對大規模的資金流動,都將不可避免受到沖擊,只是受沖擊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這一事實表明,要避免類似的危機再度重演,國際社會有著共同責任,保持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穩定和安全,必須對現行國際金融制度和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範全球性和地區性金融風險的國際金融新機制。最近,七國集團同意成立一個包括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內的20國集團論壇,就監管金融體制和改善整體金融健康的途徑進行非正式蹉商。這是在建立國際金融協調新機制方面進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國際化的制度創新 全球性多邊貿易體系已把金融業納入了全球貿易一體化進程,並且確立了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這是20世紀全球金融業發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動未來金融的國際化、一體化發展中,《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將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說產生於40年代的《關貿總協定》是全球貿易自由化和開放的行動綱領的話,《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則將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對外開放的行動綱領和指南,盡管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不可能立即達到貨物商品市場的開放程度,但《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確定,並且通過一種談判和協商的機制,將有助於促使各國開放金融市場,從而使本國的金融業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紀金融業發展的趨勢
21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作為現代金融業發祥地的歐洲,孕育了一場新的金融革命,超越傳統金融主權制約的歐洲貨幣聯盟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一個近乎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也已經在歐洲大地降臨。歐洲金融市場的高度一體化向20世紀的人們展現了金融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的金融業將繼承20世紀金融國際化的成就,從金融一體化走向貨幣一體化。
過去100年的金融創新和發展促進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進程。而新世紀將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新的理念和飛躍,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全球金融發展新架構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組織的創新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銀行與客戶相互聯系的方式,而且改變了銀行服務的傳遞方式,產品推銷方式和交易處理方式,21世紀的銀行將是建立在計算機通信技術基礎之上的銀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銀行,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為客戶提供服務。20世紀的銀行服務理念和方式將受到挑戰,未來銀行將不再是以雄偉氣派和富麗堂皇的建築物為標志,銀行的虛擬化將使傳統的分支行「磚瓦型」銀行結構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發展趨勢
金融中心的競爭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對市場流動性和規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業務出現集中化趨勢,下個世紀中期將出現國際金融中心的業務轉移合並的趨勢,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將會萎縮,功能大大降低。與此同時,隨著現代電子技術與金融結合而導致的貨幣電子化和銀行虛擬化趨勢,將使人們對金融的理解發生重大變化。那種靠鋪攤設點發展國際金融業務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觀念將改變,傳統的銀行分支機構將大大減小。與此同時,那種發展金融中心必須大力吸引外資金融機構,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擁有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觀念和標准也將發生重大調整。這也使得下個世紀末,人們對於國際金融中心的認識面目一新,這正如國際金融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的一樣,國際金融市場是一個沒有固定地點的市場,是無形市場。這個市場由眾多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機構組成,這些金融機構主要通過電話、電報、電傳等現代通訊工具進行各種金融交易。
世紀之交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具體的地理概念,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定義將只是電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銀行大樓林立的現象將成為歷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過電腦進行,全球金融從零售到批發以至貨幣發行都通過電子網路進行,任何一個地區只要擁有電腦就是一個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動都可進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及在金融業的應用,21世紀全球金融將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無形化和無中心。
3.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
19世紀英國經濟金融的絕對優勢創造了英鎊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霸主地位,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在打破英鎊獨有地位的同時,也造就了美元這個新世紀的權威,美元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幾乎霸佔了20世紀整個後半期,而21世紀將不會再現過去200 年中國際金融市場一枝獨秀的神話,面臨的將是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
從70年代以來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國馬克鼎立的格局,由於強大歐元的出現,新世紀的貨幣格局首先將被美元、日元和 歐元所取代。貨幣的國際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終是由經濟地位決定的。隨著新世紀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經濟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歐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長久維持,國際貨幣體系格局將受到中國和俄羅斯等國貨幣的挑戰,下個世紀中葉,國際貨幣體系將出現以美元、日元、歐元、人民幣、盧布等眾多貨幣為主的局面。
4.國際金融協調的新機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以來,國際貨幣體系基本進入一個無序時代,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定,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盡其所能,以求國際貨幣的穩定,但無法左右日益龐大的市場。尋求一個新型的、穩定、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新秩序是20世紀末國際金融界追求的目標,這也將是21世紀需要解決的全球問題。過去100年, 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統一到分散的痛苦裂變,新世紀的國際金融舞台將呼喚建立國際金融新權威,以其特有的權威引導國際貨幣體系協調發展,從動盪走向平穩,從離散走向統一。
21世紀各國金融的國際化發展,將加深市場一體化進程,這是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在目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下,還不可能立即出現一個超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制度和市場還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進行修修補補,但這只是短時的,因為20世紀的金融家銀行家以及政府意識到的國際金融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將在新世紀會進一步體現出來。當牙買加協定確定的國際金融制度開始嚴重阻礙全球經濟金融的發展的時候,一個全新的國際金融架構也將產生。可以預言,20世紀90年代歐洲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進行的貨幣一體化實驗,將是未來100 年全球金融發展的縮影。隨著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國際金融秩序中將出現一個承擔起協調全球貨幣政策、維護全球金融穩定責任的金融權威機構。
5.貨幣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是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級的經濟整合,歐洲經濟聯盟是典型代表,從經濟一體化到貨幣的一體化也將是21世紀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轟轟烈烈進行的經濟貨幣聯盟令國際社會矚目,盡管阻礙很多,但人們可以從這里聽到新世紀的腳步聲。正在進行的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實踐已經告訴人們,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而金融貨幣政策的協調和配合必然會提出貨幣統一的問題。盡管目前只在11個歐洲國家進行這一人類經濟金融發展史上的偉大實驗,還不可能面向全球。但從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來看,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高,貨幣一體化將是最終要求。歐洲貨幣聯盟的推進讓人們感受到了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末期將出現全球貨幣聯盟的要求,眾多貨幣將走向一體化。
四、全球金融一體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未來100年全球金融的變遷,將使各國金融市場逐步走向一體化。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將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金融的一體化將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一個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將改變人類傳統的金融觀念和經營方式。未來世紀將給人們帶來的是一場與全球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國際化導致的市場一體化,將使全球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動。過去那種人為的限制和國別限制的做法將消失,而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會使全球受益,這將為欠發達國家獲得資源提供便利。
20世紀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金融國際化,全球投資和貿易一體化,繼續發展的結果將需要一個大一統的全球金融市場。貨幣政策的協調統一以及貨幣的一體化,將逐步減少貿易和投資的交易成本。20世紀全球匯率的變化帶來的國際間的矛盾和不協調在新世紀將化為烏有,市場貨幣投機將消亡,長期困擾貿易和投資的國際匯率風險將成為過去。
面對21世紀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也會使未來人們的觀念出現變化。20世紀國際金融以及經濟學教科書上關於金融機構和金融中心以及貨幣的概念,在新世紀的某個年代將會變得面目全非。經濟金融一體化將最終導致貨幣一體化的選擇,將使人們對現在的國家金融貨幣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視程度受到嚴峻挑戰。過去20年許多國際間關於金融開放問題的談判以及關於金融方面的報復也將成為歷史。
高度一體化市場的金融風險將不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能解決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機構來承擔,未來人們面對的將不再是什麼匯率風險,更大的風險將可能來自全球貨幣政策變化帶來的通貨膨脹風險。同時高度的一體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電子化基礎上,預防電腦和智能犯罪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將是全球金融機構工作的重點之一。
未來銀行面對的沖擊是巨大的。銀行的虛擬化和智能化不僅將使全球金融機構的面貌出現改觀,而且現在銀行從事的一些業務,比如外匯交易、信用證業務等也將逐步消失,銀行 的收入來源結構面臨調整。貨幣的一體化將使牙買加協定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下誕生的全球龐大的外匯交易員和外匯經紀隊伍轉業,銀行從業人員將大大減少。信用證這種防止國際貿易中不講信用的結算方式也隨著銀行的虛擬化和高智能化而將會被其他結算形式所替代,作為銀行重要收入來源的外匯交易等中間業務收入將逐步消失。未來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將使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地位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以組織項目資金籌集、資本重組以及基金管理和財務顧問為主要業務的商人銀行將有極大的發展。
在人們的印象中,如果說,「一把算盤一支筆」,整日埋首於成堆的帳冊之中,是19世紀銀行職員業務操作的縮影,20世紀末的銀行則進入了「一台電腦一個人」的時代,而到21世紀末,銀行給人們的印象將是「只見電腦不見職員」。
金融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居民的出國旅行,將不再為貨幣兌換煩惱。電子技術的高度發達,購物消費中電子貨幣將逐步普遍。銀行虛擬化,人們用一台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辦理一切銀行業務。金融的競爭和發展不僅促進了整個金融業自身的發展,同時老百姓也是極大的受益者。
新世紀金融發展大趨勢對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紀的人們很難預計到今天的金融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利一樣,同樣我們也很難准確地計算未來金融市場一體化將給21世紀末的人類帶來多少福音。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全球金融發展的明天會更美好。

閱讀全文

與世界金融機構產生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
徵信可以辦助學貸款嗎 瀏覽:259
東方財富期貨怎麼關注好友組合 瀏覽:263
紅棗期貨10000元 瀏覽:494
51vv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641
信託與pe 瀏覽:64
新聞聯播人民幣 瀏覽:529
股份融資 瀏覽:55
翹然天津資本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456
融資融券寶典 瀏覽:29
定期理財規劃 瀏覽:599
恆大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6
信託信披 瀏覽:944
大眾公用股票分紅 瀏覽:637
寧波銀行後期查貸款用途 瀏覽:545
好好開車融資 瀏覽:300
融資租賃可行性報告 瀏覽:2
860日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373
房奴如何理財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