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平台構建及運行模式研究

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平台構建及運行模式研究

發布時間:2022-02-06 18:00:07

⑴ 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模塊有哪些課

1.實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

鼓勵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實施消費型增值稅,將企業購置的設備已征稅款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在進一步落實國家關於促進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以及設備更新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加大企業研究開發投入的稅前扣除等激勵政策的力度,實施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結合企業所得稅和企業財務制度改革,鼓勵企業建立技術研究開發專項資金制度。允許企業加速研究開發儀器設備的折舊。對購買先進科學研究儀器和設備給予必要稅收扶持政策。加大對企業設立海外研究開發機構的外匯融資支持力度,提供對外投資便利和優質服務。

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支持創辦各種性質的中小企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採取聯合出資、共同委託等方式進行合作研究開發,對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給予政策扶持。制定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

2.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完善和調整國家產業技術政策,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制定鼓勵自主創新、限制盲目重復引進的政策。

通過調整政府投資結構和重點,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支持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和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採取積極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開展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把國家重大建設工程作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通過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的實施,消化吸收一批先進技術,攻克一批事關國家戰略利益的關鍵技術,研製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和關鍵產品。

3.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

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細則,鼓勵和保護自主創新。建立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協調機制。對國內企業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高新技術裝備和產品,政府實施首購政策。對企業采購國產高新技術設備提供政策支持。通過政府采購,支持形成技術標准。

4.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准戰略

保護知識產權,維護權利人利益,不僅是我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自主創新的需要,也是樹立國際信用、開展國際合作的需要。要進一步完善國家知識產權制度,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促進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和國家知識產權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各種行為。同時,要建立對企業並購、技術交易等重大經濟活動知識產權特別審查機制,避免自主知識產權流失。防止濫用知識產權而對正常的市場競爭機製造成不正當的限制,阻礙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將知識產權管理納入科技管理全過程,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提高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強化科技人員和科技管理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推動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視和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利於知識產權保護的從業資格制度和社會信用制度。

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產生一批對經濟、社會和科技等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組織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合攻關,並在專利申請、標准制定、國際貿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

將形成技術標准作為國家科技計劃的重要目標。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要加強對重要技術標准制定的指導協調,並優先採用。推動技術法規和技術標准體系建設,促使標准制定與科研、開發、設計、製造相結合,保證標準的先進性和效能性。引導產、學、研各方面共同推進國家重要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及優先採用。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我國技術標准成為國際標准。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建設。

5.實施促進創新創業的金融政策

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機制,起草和制定促進創業風險投資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積極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建立加速科技產業化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鼓勵有條件的高科技企業在國內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上市。努力為高科技中小企業在海外上市創造便利條件。為高科技創業風險投資企業跨境資金運作創造更加寬松的金融、外匯政策環境。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開展對未上市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流通的試點工作。逐步建立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探索以政府財政資金為引導,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資金投入為主的方式,採取積極措施,促進更多資本進入創業風險投資市場。建立全國性的科技創業風險投資行業自律組織。鼓勵金融機構對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給予優惠的信貸支持,建立健全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信用擔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擔保制度,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良好條件。搭建多種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和民間資金參與科技開發。鼓勵金融機構改善和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鼓勵保險公司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為科技創新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

6.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

把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點。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

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化環境。繼續加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化基地建設。制定有利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並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政策。構建技術交流與技術交易信息平台,對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開展的技術開發與服務活動給予政策扶持。

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農村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新機制。把農業科技推廣成就作為科技獎勵的重要內容,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激勵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開展技術推廣活動。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專項資金,促進農村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支持農村各類人才的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國家對農業科技推廣實行分類指導,分類支持,鼓勵和支持多種模式的、社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的發展,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支持面向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產業競爭前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重點加大電子信息、生物、製造業信息化、新材料、環保、節能等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加強技術工程化平台、產業化示範基地和中間試驗基地建設。

7.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機制

加強軍民結合的統籌和協調。改革軍民分離的科技管理體制,建立軍民結合的新的科技管理體制。鼓勵軍口科研機構承擔民用科技任務;國防研究開發工作向民口科研機構和企業開放;擴大軍品采購向民口科研機構和企業采購的范圍。改革相關管理體制和制度,保障非軍工科研企事業單位平等參與軍事裝備科研和生產的競爭。建立軍民結合、軍民共用的科技基礎條件平台。

建立適應國防科研和軍民兩用科研活動特點的新機制。統籌部署和協調軍民基礎研究,加強軍民高技術研究開發力量的集成,建立軍民有效互動的協作機制,實現軍用產品與民用產品研製生產的協調,促進軍民科技各環節的有機結合。

8.擴大國際和地區科技合作與交流

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擴大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科技合作與交流。

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海外研究開發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開發中心。支持在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協議框架下,實施國際合作項目。建立內地與港、澳、台的科技合作機制,加強溝通與交流。

支持我國企業「走出去」。擴大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出口,鼓勵和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究開發機構或產業化基地。

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和國際學術組織。支持我國科學家和科研機構參與或牽頭組織國際和區域性大科學工程。建立培訓制度,提高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支持我國科學家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究開發機構。提供優惠條件,在我國設立重要的國際學術組織或辦事機構。

9.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

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推廣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加強農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提高農民技術和職業技能的培訓體系。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和系統性的校內外科學探索和科學體驗活動,加強創新教育,培養青少年創新意識和能力。加強各級幹部和公務員的科技培訓。

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合理布局並切實加強科普場館建設,提高科普場館運營質量。建立科研院所、大學定期向社會公眾開放制度。在科技計劃項目實施中加強與公眾溝通交流。繁榮科普創作,打造優秀科普品牌。鼓勵著名科學家及其他專家學者參與科普創作。制定重大科普作品選題規劃,扶持原創性科普作品。在高校設立科技傳播專業,加強對科普的基礎性理論研究,培養專業化科普人才。

建立科普事業的良性運行機制。加強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大型企業等各方面的優勢集成,促進科技界、教育界和大眾媒體之間的協作。鼓勵經營性科普文化產業發展,放寬民間和海外資金發展科普產業的准入限制,制定優惠政策,形成科普事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推進公益性科普事業體制與機制改革,激發活力,提高服務意識,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九、科技投入與科技基礎條件平台

科技投入和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是科技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今天的科技投入,就是對未來國家競爭力的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投入不斷增長,但與我國科技事業的大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需求相比,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科技投入的總量和強度仍顯不足,投入結構不盡合理,科技基礎條件薄弱。當今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把增加科技投入作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戰略舉措。我國必須審時度勢,從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出發,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為完成本綱要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提供必要的保障。

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充分發揮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導作用,通過財政直接投入、稅收優惠等多種財政投入方式,增強政府投入調動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的能力。國家財政投入主要用於支持市場機制不能有效解決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並引導企業和全社會的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的要求,在編制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時,都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保證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科技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要結合國家財力情況,統籌安排規劃實施所需經費,切實保障重大專項的順利實施。國家繼續加強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中央和地方建設投資中作為重點予以支持。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強化企業科技投入主體的地位。總之,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使我國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達到2%,到2020年達到2.5%以上。

2.調整和優化投入結構,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益

加強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以及科技基礎條件和科學技術普及的支持。合理安排科研機構(基地)正常運轉經費、科研項目經費、科技基礎條件經費等的比例,加大對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的穩定投入力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建立和完善適應科學研究規律和科技工作特點的科技經費管理制度,按照國家預算管理的規定,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國家科技計劃管理的公開性、透明度和公正性,逐步建立財政科技經費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相應的評估和監督管理機制。

3.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

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是在信息、網路等技術支撐下,由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設施和儀器裝備、科學數據與信息、自然科技資源等組成,通過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務於全社會科技創新的支撐體系。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重點是:

國家研究實驗基地。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和具有我國特色和優勢的領域,主要依託國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建設若干隊伍強、水平高、學科綜合交叉的國家實驗室和其他科學研究實驗基地。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不斷提高其運行和管理的整體水平。構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台站網路體系。

大型科學工程和設施。重視科學儀器與設備對科學研究的作用,加強科學儀器設備及檢測技術的自主研究開發。建設若干大型科學工程和基礎設施,包括在高性能計算、大型空氣動力研究試驗和極端條件下進行科學實驗等方面的大科學工程或大型基礎設施。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的共享與建設,逐步形成全國性的共享網路。

科學數據與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設基於科技條件資源信息化的數字科技平台,促進科學數據與文獻資源的共享,構建網路科研環境,面向全社會提供服務,推動科學研究手段、方式的變革。

自然科技資源服務平台。建立完備的植物、動物種質資源,微生物菌種和人類遺傳資源,以及實驗材料,標本、岩礦化石等自然科技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國家標准、計量和檢測技術體系。研究制定高精確度和高穩定性的計量基標准和標准物質體系,以及重點領域的技術標准,完善檢測實驗室體系、認證認可體系及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

4.建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共享機制

建立有效的共享制度和機制是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取得成效的關鍵和前提。根據「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則,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制定各類科技資源的標准規范,建立促進科技資源共享的政策法規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科技條件資源的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共享模式,打破當前條塊分割、相互封閉、重復分散的格局。

十、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創新,人才為本。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切實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實施本綱要提供人才保障。

1.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

要依託重大科研和建設項目、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加大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力度,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注重發現和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管理專家。對核心技術領域的高級專家要實行特殊政策。進一步破除科學研究中的論資排輩和急功近利現象,抓緊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改進和完善職稱制度、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貼制度、博士後制度等高層次人才制度,進一步形成培養選拔高級專家的制度體系,使大批優秀拔尖人才得以脫穎而出。

2.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加強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結合,鼓勵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合作培養研究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參與或承擔科研項目,鼓勵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他們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精神。高等院校要適應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市場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及時合理地設置一些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並調整專業結構。加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與培訓,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各類實用技術專業人才。要深化中小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文化素養。

3.支持企業培養和吸引科技人才

國家鼓勵企業聘用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並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員進入市場創新創業。允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進行技術開發。引導高等院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養技術人才。多方式、多渠道培養企業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允許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對技術骨乾和管理骨幹實施期權等激勵政策,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具體辦法。支持企業吸引和招聘外籍科學家和工程師。

4.加大吸引留學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力度

制定和實施吸引優秀留學人才回國工作和為國服務計劃,重點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採取多種方式,建立符合留學人員特點的引才機制。加大對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的資助力度。大力加強留學人員創業基地建設。健全留學人才為國服務的政策措施。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公開招聘力度。實驗室主任、重點科研機構學術帶頭人以及其他高級科研崗位,逐步實行海內外公開招聘。實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海外高層次優秀科技人才和團隊來華工作。

5.構建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

倡導拼搏進取、自覺奉獻的愛國精神,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提倡理性懷疑和批判,尊重個性,寬容失敗,倡導學術自由和民主,鼓勵敢於探索、勇於冒尖,大膽提出新的理論和學說。激發創新思維,活躍學術氣氛,努力形成寬松和諧、健康向上的創新文化氛圍。加強科研職業道德建設,遏制科學技術研究中的浮躁風氣和學術不良風氣。

⑵ 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著力做大做強科技服務業

圍繞企業技術創新和公共科技服務需求,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詢等服務,提高科技服務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服務產業化,做大做強科技服務業。
(一)發展研發設計服務業,提高創新設計能力
引導科技資源密集區域,將研發設計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積極鼓勵研發服務外包、合同研發組織等研發服務新業態的發展,培育集聚一批社會化投資、專業化服務的第三方研發機構,形成研發服務集群。面向區域特色產業集群需求,整合建設一批專業公共研發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儀器、數據、文獻共享和專業技術服務。鼓勵成立研發服務聯盟,開展技術和服務模式創新,制訂行業技術標准。積極培育第三方工業設計機構,將工業設計服務支撐范圍擴展到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建立重點行業產品設計通用資料庫、試驗平台及設計服務平台,促進設計資源的共享利用。建立專業化設計服務標准和管理體系,促進各類專業性設計機構的集聚發展。推進檢測服務市場化進程,積極支持第三方檢測服務機構發展,培育一批綜合性檢測服務機構。規范檢測服務,研究制定技術檢測服務行業標准。吸引國外檢測機構在我國開展業務,加強品牌建設。
(二)發展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業,加速科技成果商業化
提升技術轉移機構的市場化運作能力,支持服務機構和企業之間探索新型技術轉移合作模式,解決技術轉移過程中技術定價和知識產權共享與保護等問題。加強技術轉移機構的專業化、特色化功能和增值服務能力,強化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技術成果中試熟化服務。提高科研機構的知識產權經營能力。加強技術轉移信息服務平台、技術合同網上登記系統和技術合同網上信息發布系統建設,提高定價服務、技術產權交易信息服務能力。支持知識產權交易機構加強交易平台建設,開展專利檢索、交易、培訓等服務。加強技術、知識產權等要素市場建設,優化成果轉移轉化環境。積極發展國際技術轉移服務,選擇有條件的區域建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加強同有關國際科技組織和國際知名技術轉移機構的合作,為企業開展先進適用技術引進、國際技術收購、技術與知識產權入股等業務提供專業化服務。
(三)發展創新創業服務業,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培育和支持創新創業服務新業態的發展,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多樣化的孵化器建設。大力推廣「孵化加創投」的孵化模式,提升創業成功率和孵化器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孵化器,搭建專業化服務體系,面向全球跨區域創業者和高端人才提供創業服務,發現、遴選和培育具有前瞻性、成長性、帶動性的「源頭」企業。擴大科技企業加速器試點,整合創新創業服務資源,加大與專業科技服務機構的合作,為高成長企業做大做強提供資本、人才、市場等深層次服務。
(四)發展科技金融服務業,提高投融資服務能力
進一步推動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集中力量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和高成長企業群體,為輕資產的科技型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推動科技金融業務創新,定製開發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信用保險質押等科技金融產品,探索科技貸款擔保、科技保險、產權交易與股權交易等新模式。推動「國家高新區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擴大試點」,充分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引導作用,為企業融資提供支持。建設國家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台,進一步推動和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為不同業態、不同成長階段企業的不同融資需求提供包括天使投資、貸款擔保、科技保險、投行券商業務等在內的差異化服務,促進科技與金融資本的對接。加強科技金融風險評估,開發科技金融機構風險預警和分析系統,為科技金融項目風險控制提供技術支撐,防範和化解科技金融業風險。
(五)發展科技咨詢服務業,提升科技咨詢服務水平
大力發展知識產權服務,加強知識產權交易規則和交易模式研究。加強產業研究和競爭情報服務,深入研究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圖,把握產業主導權。鼓勵咨詢機構依據區域空間特性、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因素,為區域經濟全面協調發展提供產業咨詢服務。全面推進企業管理和戰略咨詢服務,推動本土管理咨詢服務企業的品牌化發展,拓展全球化發展的眼光與視野。支持知識產權代理機構、信息咨詢公司、會計事務所、法律事務所、投資和管理咨詢等專業服務機構的發展,進一步發揮科技咨詢機構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作用。提高科技咨詢業信息化水平,建設智能化科技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共享應用的服務平台,形成科技咨詢業現代化信息網路系統,提升科技咨詢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
專欄:科技服務業 開展區域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委託研發、檢驗測試、技術培訓等服務。提升重點行業設計能力,加強設計標准體系建設,加快重點行業共享平台建設,增強我國製造業競爭力。開展技術轉移「金橋」工程,大力開展技術成果中試熟化服務。建設面向產業集群的科技服務集成平台,加強科技服務標准體系建設,搭建基於SAAS技術的跨行業、跨區域、跨服務主體的科技服務網路。建設科技金融服務平台,為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提供天使投資、貸款擔保等服務。開展科技服務業統計和監測研究,為產業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⑶ 什麼是區域創新系統主要創新的模式有哪些

區域創新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經常地、密切地與區域企業的創新投入相互作用的創新網路和制度的行政性支撐安排。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主要來源於創新系統和區域科學的研究成果。創新系統文獻將創新概念化為一個進化的和社會的過程,認為技術創新是許多行為主體的相互激勵和影響的產物,並受到來自公司內外部的許多因素的作用,這反映了對技術創新過程的認識已從單個企業及內部向多個行為主體及網路化過程的轉變。
系統類型
由於現實經濟中區域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許多學者基於社會學和制度學的視角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分類研究。本文依據治理結構、社會根植性、創新主體、創新環境以及主體互動程度等將區域創新系統區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地域根植性區域創新網路、區域網路化創新系統和區域化國家創新系統。
1、地域根植性的區域創新系統。該類區域創新系統是一種專業化產業區的中小企業網路,以"第三義大利"的伊米莉亞·羅馬涅(Emilia-Romagna)地區為典型。公司把他們的創新活動主要建立在本地的及企業間聯系的學習過程中,技術轉移活動基本在當地進行。經濟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將其描述為地域性的根植於特定地區的創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中小企業之間以及與各類公共服務部門之間形成了以網路為基礎的創新,並支持和促進區域范圍內適合的技術和組織學習。
2、區域性的創新系統網路。區域網路化創新系統被認為是理想的區域創新系統,出現在德國、澳大利亞和北歐國家,大多為國家政策促進創新能力和合作所導致的結果。在這種類型中,公司和組織不僅同樣是根植於特定的一個區域地點,以本地的、互動的學習為特徵,而且通過有意加強該地區公共機構的基礎設施來提供知識和增強本地企業的競爭優勢。例如,通過建立一個更強大、更發達角色的區域性研發機構、職業培訓機構及其他民間團體參與企業的創新過程,系統在涉及公私合作方面因此更加具有計劃性。這不僅增加了區域的集體創新能力,也有利於抵消區域企業集群中的技術鎖定現象。
3、區域化的國家創新系統。這種類型與前面兩種並不相同,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產業和組織基礎的部分是更多地結合國家或國際創新系統的,比如創新活動主要發生在和區域外部主體之間的合作。因此,外部主體和關系在系統中發揮更大地作用。第二,以正式的科學知識交流為基礎,組織間的合作與線性模型更為一致。在這種系統中,合作更可能產生在那些有著相同職業或教育背景的人群中,這種相似性的背景通過"知識交流"有利於知識的循環和分享。因此,合作交流可能是跨區域的甚至是跨國界的。

⑷ 當前區域經濟金融運行和銀行經營中值得關注的問題有哪些

一、 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在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的旗幟指引下,GDP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高速發展,GDP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基本完成了「資本積累」。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7.5%以上的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促進作用。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 10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2012年的標准,中國已被列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
但目前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國際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復甦疲弱,還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這給中國外貿出口帶動很大影響。2014年5月,美國「國債」突破16.7萬億美元「債務上限」;10月,美國17年來首次停擺,美國國債存在違約風險,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必然要受影響。一些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有所放緩,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超常規財政刺激政策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我國的周邊環境還很不穩定,存在諸多威脅。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必將產生許多外部壓力,包括經濟和政治等方面。其次,內部體制出現障礙。中國能夠快速發展到現在,依靠的主要發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資、廉價勞動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產導向為基礎的舊有模式。舊模式中的三個要素或稱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把中國帶到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上,但是現在這種模式潛力已基本耗盡。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迅速,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很快將迎來「劉易斯拐點」。2012年中國勞動力數量首次出現了減少,正以歷史最快速度從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轉變。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達到了高峰。此外,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嚴峻的生態形式也是個棘手的問題,使得一直支撐經濟增長的體制內部出現了制度性疲勞和障礙。第三,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根據國際發展的經驗,新興市場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發展勢頭轉變軌跡,就像掉入陷阱一樣,最終出現經濟停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現是上個世紀後半期若干拉美國家。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 100多美元,正處於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艱難爬坡階段。
二、 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 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 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億元)的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 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三、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
面對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要保持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關鍵要破解轉型升級、和諧發展、改革創新三大難題。以轉型促發展,以和諧求穩定、以改革求出路。
(一) 轉型升級促發展
當前,支撐中國經濟發展30多年的舊模式已到臨界點,轉變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開啟「發展升級版」和「奇跡第二季」是新一屆的緊迫任務。
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沒道理。要打造「中國升級版」必須走科學發展觀的道路。要實現真正的國富民強,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改變一些官員唯GDP增長論英雄的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生活觀念,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拋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其次,要以擴大內需為抓手。擴大內需是我國當前經濟轉型的戰略基點和根本出路。由於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我國出口貿易已不能繼續為宏觀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擴大內需就成為當前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努力實現由出口拉動型經濟向內需推動型經濟轉換。要努力保持消費與的動態平衡,實現消費和的雙重拉動,從而增強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擴大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眾所周知,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在這「三駕馬車」中最具實際意義的是消費。在出口乏力的條件下,和消費成為主導,但最根本的是消費拉動。沒有消費,也缺乏動力源泉。當前,國內需求發展潛力巨大。中國有13億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數額的居民儲蓄,截至2011年底,我國居民存款余額達到35.2萬億元,許多行業如教育、醫療、環保、能源、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供應短缺,這意味著在我國內需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促進城鎮化發展是我國內需的一大源泉。經濟學家遲福林指出:城鎮化是支撐消費釋放的最大潛力所在。城鎮化率的不斷上升,必然會帶動人力資本、土地資源資本化等諸多潛力的進一步釋放。城鎮化不僅可以擴大,還能有效促進消費,並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4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約15億,城鎮化發展蘊涵的內需潛力十分巨大。[2]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到2020年,如果我國的城鎮化率能達到60%,這將形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依託。
第三,以調整經濟結構為重點。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中國升級版的主攻方向。要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支持在競爭中淘汰落後產能,積極落實支持小微型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改善小微型特別是科技型小微的發展環境。
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是結構調整的重點方向。2012年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446%,不僅明顯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於中等收入國家53%左右的平均水平。加快服務業發展,不僅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是減輕就業壓力、改善民生的需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不斷提高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引資、引智,加快提升服務產業競爭力。擴大開放合作,加大服務業招商力度,鼓勵外資投向服務業基礎設施和新興服務業。對傳統服務業的升級改造,提高服務業的層次,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
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要特別注意去佔領「微笑曲線」的兩端。「微笑曲線」理論是台灣有「IT教父」之稱的宏基總裁施正榮提出的。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只有不斷創新進取,向「微笑曲線」兩端逐步發展,爭取競爭的主動,才能擴大附加值及利潤空間。因此,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重視產品研發、大力推動自主創新,走科技創新之路。[4]
(二) 社會和諧求穩定
和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穩中求進」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中國經濟在經歷3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積累了許多難題和矛盾。迫切需要認真解決,以利再進。具體講,和諧發展關鍵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 縮小貧富差距。要保持社會穩定、和諧,減少社會矛盾,就必須縮小貧富差距。要逐步調整收入分配體系,加大再分配調節。要大幅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幅減少扶貧對象;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促進社會財富分配由「啞鈴型」向「橄欖型」轉變。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使全社會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2) 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連著發展、連著公平、連著和諧。及時解決日益突出的民生問題,可以防止未來給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隱患。要擺脫對GDP的崇拜,把經濟發展從「以物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把經濟增長與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要積極規范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廣大群眾的後顧之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要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從而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3)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改善市場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和平等享受的權利。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5] 要繼續加大反腐力度,堅持不懈地與各種腐敗現象作斗爭。反腐倡廉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
(4)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是保持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實施全國一盤棋戰略,注重區域平衡和協調發展,逐步縮小東西部差距、南北差距和城鄉差距。在進一步推動東部地區轉型發展的同時,積極支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不斷加大對邊山老少窮地區經濟扶持力度,繼續實施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把先富帶動後富落到實處。
(5) 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繼續小平同志「韜光養晦」戰略,緊緊扭住發展大方向,埋頭苦幹,科學發展。要以合作求發展,增強互利共贏,運用智慧和策略妥善解決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糾紛。著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著力維護和平發展的大好形勢。為保障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三) 深化改革是出路
中國當前再次來到十字路口,舊模式的潛力已基本耗盡,唯寄希望於新一輪改革。依靠改革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新一代領導人施政的一個著力點。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國發展最大的「紅利」。北京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劉艷提出改革是拉動中國經濟的「第四架馬車」,認為一個國家經濟崛起的初期靠的是技術革新和勞動成本優勢,而真正的持續發展則要靠先進的制度和不斷優化的社會經濟規則。 以經濟學家賈康為首的經濟研究小組提出「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強調以推動機制創新為切入點,以結構優化為側重點,著力從供給端入手推動中國新一輪改革,實現「雙創、雙化、雙減、雙擴、雙進、雙到位」 的政策主張,為我國當前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
當前,我國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要特別關注以下幾方面。
一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作用,大幅度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既要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又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3]維護金融穩定。
二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發展的永久動力,也是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3]要積極打造技術創新的公共,為自主創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應注重對具體產業領域自主創新的引導和扶持,大力培育具有高端技術的戰略性和策略性產業。同時,把人力資本積累作為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的重點任務,加快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應加大科技資金投入,積極構建完善的科研體系,從而佔領未來技術的制高點。必須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從主要依靠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三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5]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6]。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和優化配置。繼續著力擴大就業,帶動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完善人口社會管理制度,推動「農民工融入,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繼續創新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立城鄉銜接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福利保障和就業等制度,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⑸ 如何發揮科技對銀行業務發展的支撐作用

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的推動,金融和科技的有機結合將極大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與效率。國際實踐經驗表明,良好的金融環境和完善的金融體系是實現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當前正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升產業結構的關鍵時期,探討如何發揮商業銀行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的路徑
(一)商業銀行實現自身的科技創新。從全球銀行業的發展趨勢看,信息技術已全面融入到現代商業銀行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之中,成為決定商業銀行客戶服務以及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正因為如此,國際上競爭能力強大的大銀行無不對信息系統建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以期取得領先同行的競爭優勢。
商業銀行自身的科技創新途徑體現在制定科技發展戰略、培養科技人才隊伍、搭建科技應用平台,從理念、軟體、硬體全方面貫徹科技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提升銀行的競爭力。以工商銀行為例,堅定「科技引領」的發展戰略,加大科技投入,在自主應用創新、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自助設備投放等方面年均投入專項資金近50億元;持續加大科技方面的人力資源投入,建成一支規模達12000人的科技人才隊伍,強大的研發能力大大豐富了工商銀行的知識產權儲備,其擁有的專利數量同業佔比超過50%,是國內擁有專利數量最多、層次最高的商業銀行。目前,工商銀行的大型數據中心管理和維護著超過6億個賬戶的數據,信息系統的整體可用率始終保持在99.98%以上的水平。此外,著眼於國際化發展目標,工商銀行自主研發推出了境外統一的核心業務系統(FOVA),目前已經推廣至其大部分的境外分支機構,為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強有力的IT支撐。
(二)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企業或項目。商業銀行對科技創新企業或項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商業銀行向科技創新企業或項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無需中介,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向企業或項目提供如結算、現金管理等中間業務以及存款服務等非融資性支持。二是向現金流較為穩定的創新主體貸款,個別項目的創新失敗不致影響企業的償還能力。三是支持已處於擴張期或成熟期的創新項目,鑒於其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已較小,銀行信貸風險相應較小。四是對於風險較大的創新企業(項目),銀行可以通過信貸資產組合、利率上浮、財產抵押等方式有效降低、化解、覆蓋風險。
商業銀行向風險投資公司、創業投資基金、科技項目孵化器等科技創新平台提供金融支持。商業銀行通過支持風險投資公司、創業投資基金、科技項目孵化器等科技創新平台,提高其支持創新公司(項目)的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該方式充分利用了平台對項目創新含金量的鑒別能力,使銀行避免了對大量企業或項目的評估、審查,只需對風險投資公司等機構的管理能力、還款能力加以監督檢查,降低了銀行的貸款成本和風險。
商業銀行通過擔保機構向科技創新企業或項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對於創業投資項目或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商業銀行可通過引進擔保機構有效化解信貸風險。擔保機構既可以是政府附屬的非盈利機構,也可以是商業性機構。銀行對創投項目或新興企業發放貸款,擔保機構提供政策性擔保並收取一定比例的乾股、期權。通過擔保比例的設定、擔保機制的創新,有效規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發生。該方式在向科技創新提供資金的同時調動了擔保機構的積極性、確保了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疏通了融資渠道。
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科技金融體制不完善。在我國,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遲緩,究其原因是缺少一個完善的科技金融體制。對於科技金融是科技工作還是金融工作的界定不明確,組織管理、執行機構主體定位含糊,缺乏推動科技金融的統一載體。具體而言,科技與金融分離成兩個相對封閉的運作系統,各自根據本系統的規則進行條條管理、塊塊運作,並未形成合力。科技和金融各行其是,並沒有被放到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重新綜合定位。可見阻礙科技金融發展的關鍵就在於力量分散,需要建立一個以專業性質的商業銀行為核心的新體制。
(二)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價值隱性化。目前多數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更多是從信貸、資金、中間業務等業務條線,對余額新增、佔比、增長率等傳統指標進行考核。信息科技雖然以各種形式為商業銀行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但由於信息科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難以被直接反映到財務報表中,也就無法生成考核績效。這也反映出,企業對信息技術的認識還存在一定偏差,信息科技部門創造的經濟效益往往被業務部門所掩蓋,多數商業銀行將其歸為後台保障線,而沒有列入更能反映信息科技本質的業務推動線。事實上,信息技術不僅推動著新產品的產生,而且即便是傳統概念的新產品,其背後支撐的IT系統對產品盈利的貢獻度,在某種意義上也超過了產品定價等業務要素。
(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不可控。高新技術企業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資金佔用期長,且多為新興產業的中小企業。而商業銀行放貸以流動性和安全性為本、以能夠保證收回貸款為前提,為了規避風險,銀行貸款進入科技型企業的時機大多在企業處於擴張期或成熟期。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難既有一般企業的原因,如缺乏有效的抵押擔保、財務信息不透明、銀行信貸管理模式僵化等原因,更有一些特殊原因:一是科技項目價值難評估,難轉讓。這樣不利於商業銀行實施知識產權質押,也不利於投資機構確定企業項目的投資價值並予以轉讓。二是企業信用難判斷。高科技中小企業一般處於初創期,商業銀行無法知曉企業的資信狀況。三是技術成果難保護。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個別科研人員手中,一旦科研人員跳槽或核心技術泄密,對企業發展影響很大。
(四)中介服務存在缺位、錯位現象。破解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和信息的不對稱性,必須引入第三方中介,通過擔保機制或信息媒介,實現資金供給方向資金需求方的資金轉移,實現商業銀行對科技創新的有效介入。但是,目前我國相關中介服務體系仍存在若干問題,一是針對科技創新的擔保體系不完備。缺乏全國性的科技創新擔保機構或擔保基金,地方性機構實力不強,管理能力較弱,且動力機制不完善,部分擔保機構經營方向偏移。二是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信用評級機構和資產(尤其是無形資產)評估機構存在人才、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三是部分中介機構出現品質不良現象,甚至行業整體缺乏公信力。如信用評估行業出現的惡性競爭、承諾級別、貶低他人等現象,擾亂了正常的評級市場環境,使市場出現誠信真空。
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的幾點建議
(一)繼續加強商業銀行自身的科技創新。一是加強對信息系統經濟效益評價方法的研究,通過科學、量化的體系方法,促使信息科技隱性價值顯性化,提升信息科技對商業銀行發展的自主推動力。二是加強數據應用,挖掘數據價值。充分利用數據挖掘等現代技術,服務於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和科學決策。三是加強信息資產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從整體提高資源效益的角度,將信息科技資源進行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二)定製金融產品滿足高科技企業需求。科技企業對金融產品需求具有個性化、多元化的特點,商業銀行必須根據科技企業的特點量體裁衣,加強產品創新,滿足其全方位的金融需求。一是根據科技企業缺乏有形資產的特點加強擔保方式創新。例如開展知識產權、股權、應收賬款質押以及其他權益質押等擔保方式創新,對現金流持續穩定的企業設計收入質押貸款,對有訂單的企業設計訂單質押貸款。二是根據科技企業成長期經營管理不規范的特點開展中間業務創新。例如可以充分發揮商業銀行在信息資源、系統網路、金融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支付結算、財務咨詢、現金管理、理財等全方位的服務。
(三)建立健全的風險控制與分散機制。商業銀行有效支持科技創新,必須要有一套健全的風險控制與分散機制。一是積極推動包括知識產權評估和交易、技術先進性鑒定和專門服務於科技企業貸款的融資擔保等中介機構的健康發展。通過公正的第三方機構的介入,化解金融與科技產業信息不對稱問題,解決由於商業銀行對知識產權現狀和科技水平缺乏了解造成的價值難以評估問題。二是探索和創新分散風險的有效途徑,包括在既定市場定位下,為不同發展階段、風險程度、地域空間的科技項目融資,通過信貸資產組合的方式實現風險分散;充分發揮擔保公司、科技保險、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網路聯保等分散風險的作用;開展聯合貸款以及推進科技企業貸款交易轉讓和資產證券化,及時進行風險轉移。三是實現有效的風險隔離。將科技金融業務與一般金融業務在資產負債表上分離開來,實施相對獨立的管理,保證一般業務安全。
(四)構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根據科技金融的特點,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構建一個集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務為一體,由政府、企業、社會中介機構等各種主體集中參與,覆蓋技術創新、金融創新全過程的多功能、多層次的系統性、創新性體系安排。一是探索科技貸款的多種組織形式。既可以通過在大型商業銀行內部設立專門從事科技貸款的組織機構,實行單獨的內部管理模式,也可以探索大型商業銀行作為出資人發起設立獨立法人資格的科技貸款組織。二是建立完善的中介機構信息分享機制。金融產業和科技產業對信貸中介機構的資質、信譽度等信息實現共享,實行中介機構造假一票否決制。這樣既保障了商業銀行的信貸安全,也保證了科技企業的有效資金來源,通過市場的監督機制維持中介機構健康的市場秩序。三是根據科技企業初創期、成長期財務不健全的特點,淡化財務指標在信貸決策中的比重,增加企業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軟指標的比重,提高員工主觀判斷在信貸決策中的權重。
(五)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協同效應。科技創新事關戰略得失,財政資金應當發揮關鍵的作用。一是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項目貸款風險補償獎勵制度,對1年期以上的新興戰略性科技項目貸款、科技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0%以上的商業銀行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資金,激發貸款投放的積極性。二是政府直接參與認購中小企業集合信託基金,既提高了經濟主體購買信託計劃的信心,又實現了財政資金循環使用和保值增值。三是財政出資專門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四是財政對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擔保機構給予資助,對擔保機構為創新型企業獨立擔保或聯合擔保的擔保費和因擔保發生代償的凈損失按一定比例予以補助

⑹ 科技工業園區怎樣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

1、官產學協力機制
世界極大多數科學工業園區運行中,政府起著主導作用,企業是研究、開發和生產的主體,大學和研究機構則是研究人才、創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搖籃和發生器。構建它們三者關系的措施主要有:
(1)建立密集官產學關系的組織機構。如日本通產省在技術城設立產學官共同研究中心,美國I-270高技術走廊由所在的蒙哥馬利縣當局與馬里蘭大學、國家標准和技術研究院共同建立的生物技術高級研究中心,法國里爾技術城建立的科學協會,等等,都是促進官產學密集合作的組織。
(2)官產學聯合搞研究開發,聯合研究開發的項目大到國家重點公關、小到公司的委託項目。
(3)大學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開展橫向聯系,即一方面大學與企業在互利基礎上進行研究開發活動,大學向企業提供研究成果、研究設施,甚至研究人才,企業向大學提供資金和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園區內企業之間也聯系密集,在技術開發和項目交流方面相互合作,同行企業建立橫向網路組織,加強信息傳遞和經驗交流等。

2、資金籌集機制
高技術產業既是技術密集又是資金密集的產業,資金是科學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多源頭、多渠道來籌集資金:
(1)政府投資,其主要渠道用於園區基礎設施和研究設施的建設、基礎研究、政府計劃項目等。它包括直接投資(政府通過預算撥款投資於園區建設設施,或以專項增款支持某項技術開發)和間接投資(政府實施財政補貼、獎助計劃、發放低息貸款、基金會等)。
(2)民間資金,其主要來源於大公司、私人銀行、保險公司、個人、大學及慈善事業基金等。美日的民間資金在園區開發總經費中所佔比重較高。
(3)銀行融資,如日本的中小企業金融金庫和民間金融機構專門向高技術中小企業貸款,美國由銀行建立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向高技術公司進行貸款。
(4)外國投資,外資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科學工業園區的重要資金來源,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的科學工業園區都是以吸引外資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外資的主要渠道包括直接投資和銀行貸款。
(5)風險投資,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科學技術與金融相結合的投資機制,是科學園的一種主要的籌資渠道。風險投資是高科技產業的生命線,如美國的矽谷就聚集了全美近1/2的風險投資公司和1/3的風險資本。風險投資的主體模式有:一是以私營風險投資公司為主體的美國模式;二是以大公司、大銀行為主體的日本模式;三是以國家風險投資行為為主體的西歐模式。

3、企業准入機制
世界各國普遍設有由有關專家組成的甄選委員會或小組,就下列條件對要求進入科學園區的單位或企業作嚴格審查:研究方向是否屬高新技術范圍;研究開發經費占整個業務預算的比例是否較高;擁有的成果或專利是否有商業價值;是否具有開發新產品的潛力;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從事研究開發的人員的比例是否較高。園區不僅接納高新技術企業和單位,同時也接納風險投資公司、資訊服務、教育與培訓等方面的機構、貿易公司、財會管理及服務性的第三產業等。
進入園區的程序是,先由單位或企業提出申請,說明進入園區的理由、資金及其來源、經營項目及市場條件,然後交園區管理機構、經甄選委員會評審確認後,最後由園區最高決策機構批准。批准後單位在同管理機構簽訂合同後方可進入園區。

⑺ 如何支持企業建立開發經營和科技創新一體化決策機制

重點要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加強科技創新系統謀劃,推動科技創新推進大會精神的全面落實。按照全省「十三五」規劃的總體部署,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規劃文本起草,明確「十三五」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加強規劃咨詢論證和修改完善,力爭年內發布實施。論證啟動一批科技重大項目,並按照《貫徹落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和〈關於實施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重點任務分工》要求,在今年上半年,召開全省科技創新階段總結推進會議,曬出各市、各部門的落實成果,對進展情況進行分析研究。
率先完成省級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完善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五大類科技計劃,統籌銜接各類專項計劃,力爭各類計劃全部納入科技管理平台。正式出台《山西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管理辦法》等「1+7」配套管理辦法。指導專業機構開展改建和項目管理,開展專業機構改建情況中期評估機制,逐步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專業機構逐步社會化和市場化。盡快建成並推動科技計劃管理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平台、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管理服務平台、科技報告共享服務平台、高新技術企業管理服務平台全部運行。強化科技監督評估和科研信用體系建設,建立科研誠信「黑名單」制度。
大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程,爭創成果轉化示範區。以「互聯網+技術市場」為核心,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完成「線上」省級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交易信息平台系統的開發,力爭於2016年10月投入試運行;全面建設山西科技創新城「線下」科技資源、科技金融等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台,力爭於2017年6月投入運行。依託山西科技創新城,抓緊設立並實質性運作山西煤炭清潔利用基金,重點支持現代煤化工產業、煤電一體化產業、煤層氣抽采利用、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碳交易及減排、碳捕獲及封存、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
組織實施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強化科技創新對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加大煤基低碳重大專項的實施力度,編制好煤基產業創新鏈2016版,繼續凝練實施一批煤基低碳科技重大專項,建立國際合作基地,努力在煤礦安全、清潔、高效、低碳等關鍵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在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組織實施好煤基低碳聯合基金的基礎上,實施好山西「煤層氣聯合研究基金」、「煤基合成精細化學品專項研究基金」。同時,對2015年實施的重大專項招標項目進行中期檢查,確保項目進展順利、見效。繼續布局一批高新技術重點項目。
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建立企業開發經營和科技創新一體化決策機制、建立企業技術創新對話機制、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評審機制,原則上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的立項評審專家組中,企業家和企業技術專家要保證佔到三分之一以上。強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創新,不斷完善開展技術合作、協同技術攻關、共建研發中心、共建技術聯盟、共建產業基地等產學研合作模式。繼續支持企業建立省級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
夯實平台、人才、投入等創新基礎能力,增強創新驅動的源頭供給。舉全省之力推進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全年力爭新開工建設項目30個,完成投資55億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繼續引進一批高端研發機構,力爭把科技創新城打造成山西省創新發展的引擎和世界低碳中心。完善創新平台和人才團隊激勵機制,著力打造全省科技創新和人才團隊高地,構建開放共享與聯合互動的科技創新網路,形成面向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重大創新基地布局。強化科技人才的激勵和服務,在重點研發計劃中開辟專門渠道,支持3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認真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力爭2017年全省眾創空間達到100個。加快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建立起全省統一的科技資源共享平台,有序推進科研設施與儀器、自然科技資源、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的開放共享,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資源服務。以太原和長治高新區、中北大學科技園為主體,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務產業集聚區。
完善創新治理機制,推動政府職能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實施幹部隊伍能力提升工程、扎實推進科技依法行政、利用科技創新推動精準扶貧、加強公共創新服務供給、加強科技宣傳工作。

⑻ 純粹的金融科技行業分析(通俗易懂最好)

2019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十大發展趨勢分析

2019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發展概況分析

《經濟參考報》3月26日刊發題為《機構加速搶灘布局金融科技》的報道。文章稱,隨著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正躍上新風口。一方面,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不斷加註金融科技砝碼。郵儲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近日召開了金融科技專場校園招聘,2019年將在金融科技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互聯網系的金融科技公司快速崛起,騰訊、360金融、樂信等多家巨頭近日發布的業績報告顯示,2018年金融科技收入增長迅猛,其中360金融2018年凈收入同比增長464%。同時,傳統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也愈加緊密,金融科技發展生態正在形成。

業內專家表示,金融科技的發展將提高金融運行效率,為民企融資、金融防風險帶來新的環境,但同時也為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根據監管層近期密集釋放的信號,金融科技將獲更大力度政策支持,金融科技監管也將同步趨嚴。

未來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將接近2萬億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僅僅達695.1億元。之後呈現高速增長狀態,2016年以來,我國互聯網金融正逐漸從用戶流量驅動向金融科技驅動轉型。雖然目前我國金融科技仍處於發展初期,但是我國尚未成熟的金融市場給予了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土壤。截止至2017年我國金融科技企業的營收總規模達到6541億元左右,同比增速55.2%。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8年,我國金融科技企業的營收總規模達到9698.8億元,同比增速48.3%。前瞻認為,目前金融科技服務於金融機構,更偏向實際金融業務的後端,並不是金融產業鏈中利潤最豐厚的一環,因此短時間內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很難迎來爆發式增長,或將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穩定增長。並預測在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將達19704.9億元。

2013-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未來中國金融科技十大發展趨勢分析

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與金融業務不斷融合,科技對於金融的作用被不斷強化,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數據價值持續不斷的體現並釋放出來,金融業務環節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金融解決方案創新推陳出新。開發銀行、無人銀行、資產證券化、數字票據、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業務在科技的賦能下由概念逐步變為現實,隨著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由概念階段到實際應用,金融作為最先擁抱技術的領域,也會摩擦出新的火花。未來,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體現在十個方面:

1、開放銀行

開放銀行是銀行通過開放應用編程介面(API)對外開放服務。即指銀行把自己的金融服務,通過開放平台(OpenAPI)等技術方式開放給外部客戶(企業或個人),客戶可以通過調用API來使用銀行的服務,而不需要直接面向銀行。銀行通過API的開放開展跨界融合,實現銀行與銀行、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銀行與跨界企業間的數據共享與場景融合,極大拓展了銀行服務的生態。

開放銀行成為近年來國內外銀行轉型的新浪潮。「開放銀行」概念起源於英國,2018年1月英國9家銀行共享數據,首次落地開放銀行理念。2018年7月,浦發銀行在北京率先發布「APIBank」無界開放銀行,標志著國內「開放銀行」的首家落地。隨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紛紛展開探索,通過開放API,
實現金融和生活場景的鏈接。

以API
Bank為代表的開放銀行4.0時代即將到來。未來,銀行的商業模式將從B2C變為B2B2C,服務標准也將從標准NPS升級為整合型NPS。隨著金融服務嵌入生活與生產的方方面面,「場景在前,金融在後」的跨界生態圈將成為主流。雖然目前開放銀行應用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未來,銀行的賬戶功能、支付功能、理財產品、貸款產品等將勢必形成標准化的API集中輸出,成為打通跨界生態的介面。

2、無人銀行

無人銀行是指通過科技手段減免傳統銀行的人力使用。通過運用生物識別、語音識別、數據挖掘、人工智慧、VR、A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替代傳統銀行的櫃員、大堂經理、引導員等崗位,為客戶提供全自助式的智能銀行服務。

銀行人力減少是目前大勢所趨。目前大部分銀行都實現了人力的部分替代,少數銀行試點幾乎實現了廳店全替代。至2018年5月28日,我國銀行物理網點共退出4591家,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銀行退出網點數目同比增速平均是55%。截至2018年6月底,四大行員工數與2017年底相比,減少已超過3.2萬人。

短期內無人銀行將仍處在試點階段。目前建設銀行已經開啟了無人銀行試點,通過更高效率的智能櫃員機替代櫃員、保安、大堂經理,刷臉刷身份證替代人工驗證的方式,覆蓋90%以上現金及非現金業務。盡管無人銀行為銀行網點轉型打開探索新路徑,但目前銀行業務還難以實現百分之百無人化,例如需要安排保安值班;客戶在智能終端上開卡、匯款時,出於安全風險考慮,也會安排工作人員現場服務。因此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無人銀行仍將作為探索性的試點存在。

3、量子計算與金融

量子計算是一種遵循量子力學規律的新型計算模式。普通計算機使用比特(bit) 中0與1的兩種狀態存儲數據,而量子計算機的存儲單位量子比特,除0和1外,
同時還可以實現多個狀態的相干疊加態。 所以,
基於量子計算的量子計算機就可以通過控制原子或小分子的狀態,記錄和運算信息,其存儲和運算速度都能遠遠超越傳統通用計算機。例如使用超級計算機分解一個400位的數字,需要60萬年,而用量子計算機只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十分鍾。

量子計算的應用能極大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量子計算由於其超強大的計算能力,可應用於在金融業多個方面。例如金融高頻交易,利用演算法根據預先設定好的交易策略自動執行股票交易,在達到相同結果的前提下,量子計算比傳統計算機的速度要快得多。再比如詐騙檢測,利用量子計算機的快速學習的特點,能大大加速神經網路學習速度,迅速打擊新興的詐騙方式。

量子計算也可能會為金融業帶來巨大風險。量子計算在計算速度上的飛躍式提升,也可能會對現有金融體系帶來威脅。例如目前正在使用的許多公鑰密碼系統,在量子計算極大的計算性能下,很有可能會遭到破解,這些將嚴重影響互聯網及各地數字通信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對現有的安全系統和管理機製造成大范圍和系統性的破壞。因此,在量子計算機瓦解當前密碼體系並實現商業化之前,必須建立量子安全解決方案形成安全的過渡。

4、5G與金融

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是4G之後的延伸。5G概念由標志性能力指標「Gbps用戶體驗速率」和一組關鍵技術組成。5G技術創新主要來源於無線技術和網路技術兩方面。在無線技術領域,大規模天線陣列、超密集組網、新型多址和全頻譜接入等技術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在網路技術領域,基於軟體定義網路(SDN)和網路功能虛擬化(NFV)的新型網路架構已取得廣泛共識。

5G將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實現金融場景的再造,為金融行業注入新的生機。5G技術的熱點高容量場景,將為用戶提供極高的數據傳輸速率,滿足網路極高的流量密度需求,該技術場景將有效提升移動端金融服務的速率,減少因網路延遲造成的支付卡頓等情況,同時速率的提升也有助於通過AR/VR技術進一步豐富支付模式,提供更加真實的場景體驗;5G技術的連續廣域覆蓋場景還可有助於銀行無人網點的部署,通過AR/VR技術將金融服務帶到此前網點無法覆蓋的偏遠地區,實現普惠金融服務。此外,5G面向物聯網業務的低功耗大連接和低時延高可靠場景還將通過實現萬物互聯,獲取海量、多維度、相關聯的人、物、企業數據,進一步優化供應鏈金融、信用評估、資產管理等相關金融服務,實現更多豐富場景的探索。

5G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廣闊投資空間,引發金融高度關注。5G一方面提供更快的速率和更高的帶寬,促進移動互聯網進一步的蓬勃發展和人機交互新模式的創新,另一方面還將實現機器通信,千億量級的設備將接入5G網路。5G還將與雲計算、人工智慧、AR/VR、無人駕駛等技術相結合在車聯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移動醫療、金融等領域帶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此外,5G網路還將是能力開放的網路,通過與行業的結合,運營商將構建以其為核心的開放業務生態,拓展新的業務收入模式,目前中國移動已經聯合戰略夥伴打造了百億級規模的5G投資基金,國內外險資、券商、陽光私募、風投等眾多機構,也早在2017年成立了數十支5G產業專項投資基金,未來5G及相關產業將持續引發金融高度關注。

5、移動金融安全

移動金融指的是使用移動智能終端及無線互聯技術處理金融企業內部管理及對外產品服務的解決方案的總稱,移動金融安全指的是移動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的安全。當前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加速了金融信息化建設,越來越多的金融服務向移動化逐步轉型。移動金融豐富了金融服務的渠道,為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央行印發《關於推動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安全可控」作為移動金融的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強調了移動金融安全的對於移動金融技術創新發展的保駕護航的地位。

移動金融在創新與安全的博弈中發展,安全問題愈發引起重視。隨著金融產業的發展,金融行業移動應用日漸成為金融服務及產品的重要支撐手段,移動金融未來將繼續在規模和創新上發展。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給移動金融帶來了無限生機,但同時也滋生了諸多風險。移動金融應用中頻發木馬病毒、支付安全、敏感信息泄露、身份認證繞過、仿冒等安全問題,引發了監管部門乃至社會的廣泛關注,移動金融安全成為金融創新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保障。

個人信息安全是移動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越界獲取用戶隱私許可權、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頻發。移動金融應用中隱私竊取類惡意應用佔比最高,用戶個人信息受到極大威脅。為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維護網民合法權益,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推動移動信息安全建設。

生物特徵識別兼顧安全與便捷,成為移動金融安全關注的熱點。目前,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已經基本成為移動智能終端的標准配置,逐漸成為了金融業務中新型用戶身份核實和認證的發展方向。中國人民銀行於2018年10月頒布金融行業首個生物識別技術標准《移動金融基於聲紋識別的安全應用技術規范》,將安全性和個人隱私保護擺到了突出位置,規范如聲紋等生物特徵識別的安全應用。

6、數字票據

數字票據是一種將區塊鏈技術與電子票據進行融合,實現自動安全交易的新型票據。數字票據藉助區塊鏈具有分布式賬本、去中心化、集體維護、信息不可篡改等特點,使數字票據更具安全性和信息公開性,更加智能交易,更加便捷使用。

數字票據可以實現全程高效真實的信息傳遞,全程自動化交易,以及交易過程全程追蹤,提高用戶隱私保護。區塊鏈具有點對點傳輸,採用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的優勢,保證數字票據的數據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數字票據利用區塊鏈提供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實現票據的自動抵押、清付和償還,避免交易風險。並且,所有交易都被記錄在完整的「時間鏈」上,一旦有違約行為發生,可以追溯其責任,並且通過隱私保護演算法保護參與者隱私,可實現參與者在區塊鏈上的匿名性。

上海票據交易所數字票據實驗性生產系統成功上線,工行中行浦發等銀行參與其中。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實驗性生產系統已在2018年1月25日成功上線試運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和杭州銀行在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實驗性生產系統順利完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簽發、承兌、貼現和轉貼現業務。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實驗性生產系統結合區塊鏈技術和票據業務實際情況,對前期數字票據交易平台原型系統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和完善,使結算方式更加創新,業務功能更加完善,系統性能不斷提高,安全防護不斷加強,隱私保護更加優化,實現實時監控管理。

7、數字資產證券化

數字資產證券化是將數字資產轉化為證券的過程。將域名、商標、品牌、數字貨幣、游戲裝備、賬戶號碼等相關缺乏市場流動性的數字資產,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證券的行為。

數字資產證券化目的在於獲取融資,以最大化提高資產的流動性。數字資產是文化產業的創新藍海,是互聯網+文化產業的新業態,是「文化互聯網+」的文化大產業下的商業模式創新。域名、商標等數字資產缺乏市場流動性,通過數字資產證券化,有效打破剛性兌付,有效盤活巨大的金融資產和社會的存量資產,能把缺乏流動性但有收益性的數字資產設計成證券化產品賣出去,收回現金,提高流動性,進而獲得融資。

數字資產證券化是區塊鏈的最佳實踐場景。我國央行貨幣研究所也在不斷探索數字資產證券化區塊鏈平台,藉助區塊鏈的分布式數據儲存、去中心化的特點,保證了以及底層數字資產數據真實性,且不可纂改,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性,增強了信息的透明及可靠程度,有效解決了機構間費時費力的對賬清算問題,降低數字資產的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

8、消費金融

消費金融是為滿足消費者具體消費需求的現代金融服務方式。是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提供用於購買裝修、旅遊、電子產品、教育、婚慶等具體的消費需求的個人消費貸款服務。除銀行提供的貸款服務外,接觸較多的消費金融服務有京東金融的「京東白條」、螞蟻金服的「花唄」、蘇寧的「任性付」等以及被大眾接受的P2P小額理財服務。根據銀監會發布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中定義,消費貸款是指消費金融公司向借款人發放的以消費(不包括購買房屋和汽車)為目的的貸款。

未來中國消費金融行業迎來巨大發展空間。2018
年,國家出台了多項鼓勵消費金融發展的政策。特別提到「加快消費信貸管理模式和產品創新、不斷提升消費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作為消費主體的80、90後,更願意通過借貸的方式滿足產品購買需求。同時,隨著消費金融規模的不斷擴大,消費金融會向二三線城市下沉,各類金融應用場景需求增多。

金融科技助力消費金融產品創新和風控體系建設。目前,
我國消費金融存在監管機制有待完善、企業產品創新不足、風險防控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金融科技的發展為消費金融開發更多的產品應用場景,提升消費者體驗,激活和拓展市場空間;同時,利用金融科技建立構建完善的風控運營體系,解決消費金融面臨的徵信記錄缺失、運營經驗缺乏,降本增效。在科技的驅動下,消費金融將不斷提升風險防控能力,不斷提升運營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科技驅動下的產品創新和風控體系的建立將為消費金融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9、智能客服

智能客服可以顯著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智能客服系統是利用機器學習、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慧技術,處理金融客戶服務中重復率高、難度較低且對服務效率要求較高的事務,如服務引導、業務查詢、業務辦理以及客戶投訴等業務。目前應用的智能客服場景有智能客服機器人、智能語音導航、智能營銷催收機器人、智能輔助和智能質檢等。

金融機構及互聯網企業都在加大智能客服的探索和應用。金融機構在線上線下對智能客服系統應用廣泛,網站、App客戶端等線上智能客服服務系統能夠實現自動理解客戶問題並進行解答和辦理簡單業務。在線下網點的智能化進程加速,逐步推廣無人銀行,智能機器人、智慧櫃員機、VTM機、外匯兌換機等大量智能自主終端,大幅減少人工服務成本,使客戶獲得更滿意和周到的服務體驗。同時,互聯網企業在智能機器人方面的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為這些金融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智能客戶服務。

智能客服系統逐漸滲透到金融業務的售前、售中、售後全流程。目前,智能客服系統已經能夠代替人工客服為客戶解決許多簡單、重復的問題,為金融機構節約了大量的人工成本。隨著社會的發展,客戶對服務的及時性、移動性、多渠道性提出更多的要求,智能客服的應用為金融機構留住更多客戶,提供全天候及時、便捷的服務,增強客戶粘性。在智能客服的應用過程中,大量用戶數據通過智能客服積累和沉澱下來,為精準營銷和業務流程優化提供參考。同時,智能客服系統利用大量完備的用戶數據,逐漸承擔起更多售前、售中、售後全流程的金融業務。

10、不良資產處置的科技運用

科技帶來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創新發展。不良資產可分為股權類資產、債券類資產和實物類資產。不良資產處置有破產清算、拍賣、招標、協議轉讓、折扣變現,以及債轉股、債務重組、資產證券化、資產重組、實物資產出租、實物資產投資等方式。近年來,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應用,出現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創新處置模式,如不良資產綜合處置平台,眾籌投資、撮合催收等。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對不良資產處置任務艱巨。不良資產率的持續攀升,政府鼓勵不良資產處置的市場化。據銀保監會稱,2018年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89%,為10年新高,截至12月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為2萬億元。
在經濟新常態下,風險和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多,對不良資產處置的效率和處置效益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銀行機構、資產管理公司等紛紛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通過網路平台模式進行不良資產的拍賣,涉及股權、債權和各種實物抵押物,取得良好效果。

金融科技已經在多個環節開發實際應用場景。科技運用可以快速發現資產價值,減少錯配情況的發生,同時,可以顯著提高信息互通,提升效率,提高不良資產處置回收率。目前金融科技已經在多個環節開發應用場景。如在運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優化催收策略,同時,實現催收業務流程自動化,縮短處置的時間周期;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信用風險的精準定價;區塊鏈分布式記賬解決信用機制、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優化不良資產證券化流程,縮短處置周期,保證信息的真實有效性。

閱讀全文

與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平台構建及運行模式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支付寶卡通寶貸款 瀏覽:298
合金投資股票歷史行情 瀏覽:971
道瓊斯基金指數180003 瀏覽:13
諾安成長混合320007基金 瀏覽:779
國內定價權期貨 瀏覽:70
北京借貸款 瀏覽:891
新光重組價格 瀏覽:765
關於基金理財的結束語 瀏覽:160
2019年期貨禮拜休市時間 瀏覽:902
古風股票 瀏覽:424
理財師解綁 瀏覽:522
山西中誠信託 瀏覽:996
理財通擼法 瀏覽:417
新興理財方式 瀏覽:899
股票型基金最後凈值怎麼確定 瀏覽:371
同花順股票基金是同一APP嗎 瀏覽:199
請查詢000173基金凈值 瀏覽:602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 瀏覽:6
有關鉬的股票 瀏覽:278
股票投資基礎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