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如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編者按:日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 深化金融改革,推動利率市場化 「從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來看,作為金融產品,它的功能越復雜,衍生的層次越多,經常會導致兩個問題,第一是內在的風險性越大,第二是偏離實體經濟的距離會更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說。因此,要保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就要防止金融業出現創新過度而形成自彈自唱的情況。 「要讓金融有效地服務中國的實體經濟,當務之急是深化金融改革,一是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二是降低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進一步開放市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說,當前存在的房地產泡沫、地方融資平台問題、民間借貸問題,實際上都和利率沒有市場化有很大的關系。 去年以來,部分地區出現高利貸泛濫。去年上半年,溫州市貸款平均利率達到25%,而企業的資本利潤率往往只有5%—6%。專家分析認為,民間借貸蔓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輪貨幣政策調控中,一方面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一方面又壓低利率,存款負利率導致價值扭曲,資源配置出現問題。因此,當前應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 「只有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銀行等金融機構才能把資金配置到最需要、效益最好、最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上來,而只有通過利率市場化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說。 當然,利率市場化現在還有一些障礙,比如銀行業公司治理還不太行。「就像我們讓一個人學游泳,總是在澡盆里學,不讓他嗆水,他始終是很難學會游泳的。」郭田勇說,「如果現在利率市場化條件還不完全成熟,那麼可以先採取一些措施,把銀行的利差水平先降下來,逐步推進。」 推行存款保險制度,讓金融機構能優勝劣汰 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我國將擇機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鄭新立認為,現在我國推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當前要通過興辦各類存款保險公司,用市場機制來化解金融風險。「我們除了用行政手段,通過監管來化解風險,還要通過市場機制,走保險的路子。」他說。 魏加寧說,我國金融業存在一個不好的傾向,不僅大的金融機構不能退出,一些小的金融機構出了問題也不能退出。金融機構只有生沒有死是最大的系統性風險。沒有存款保險制度,我國金融機構就無法退出,退出去之後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因此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郭田勇認為,如果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准入門檻降低以後會出現問題,所以我們通過存款保險制度來保護金融投資者的利益,這對銀行業的穩健經營也很重要。 據介紹,目前推行存款保險制度有一個障礙:大銀行和小銀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不相同。國內幾家大型國有銀行通常認為不存在破產倒閉的可能性,所以存款保險容易增加成本,好像是從他們兜里掏錢保護這些中小銀行,所以他們並不積極。 支持小企業發展,需大力發展社區金融機構 鄭新立認為,當前我國金融改革方面,很重要一點是放寬市場准入,允許民間資金設立各類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機構。這就可以使民間借貸浮出水面。通過加強競爭,一些地方的高利貸現象就會自然消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由此可以大為改善。 我國在工業、農業領域基本上形成了國有、民營、外資經濟都非常活躍的局面,但在金融領域民間資金的進入還不是很順暢。「民營經濟進入金融領域,興辦各類股份制、區域型的小型金融機構,包括貸款公司、村鎮銀行和資金互助社等等,將是未來幾年中國金融領域改革最有特色的事情。」鄭新立說。 「我們一直在講要扶持中小企業,但我們連一家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銀行都沒有。」魏加寧說。在日本有兩家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公戶,我國也應該至少有一兩家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性銀行。他認為,政府要分清市場和政府的責任,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是辦好政策性銀行,一部分國有資本可以從商業銀行中退出來,集中力量辦政策性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認為,國際上的小企業融資也不都是靠銀行的,小企業融資來源很多,高科技企業很多是靠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始人的自我積累以及民間借貸。只有當小企業有了一定的現金流,才會有銀行信貸進入。
㈡ 如何理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㈢ 如何讓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
這個問題不是每時每抄刻都是正確的,雖然我們說金融是應該為實體服務的,金融本該也為實體服務,但是當實體經濟已經非常繁榮時候,社會也基本實現充分就業了,金融業覺得實體經濟機會不多了,那有人就會把剩餘資本然後再從銀行套出些資本在虛擬的金融資本市場空轉玩也是一種賺錢方式,但是這種純虛擬玩法過火了會把散戶實體賺的錢進入一起投機,到時候大資本家逃了,散戶接盤也接著一起逃跑就會導致資本市場的泡沫破裂,也可能會引發一場經濟危機。 金融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是個比較難的問題,誰都知道這樣好,但是市場不是某個人控制的,監管部門需要及時提醒風險或者干預,金融機構需要自己自覺不要帶偏路了。
㈣ 證券公司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證券經營服務能力繼續增強
2013年末,全國共有證券公司115家(其中上市證券公司20家),期貨公司156家,基金管理公司89家。證券公司總資產(不含客戶資產)1.52萬億元,期貨公司總資產(不含客戶資產)629.89億元。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1553隻公募基金,基金總份額達3.12萬億份,基金凈值約3萬億元。2016年末,全國共有證券公司129家,新增14家(其中上市證券公司26家,新增6家)。期貨公司149家,減少7家。基金管理公司108家,新增19家。2016年末,證券公司總資產(不含客戶資產)4.37萬億元,比2013年底增加2.85萬億元,增長187.5%。期貨公司總資產(不含客戶權益)1097.06億元,比2013年底增加467.17億元,增長74%。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13傢具有公募牌照的資產管理機構共管理公募基金9.16萬億元,比2013年底增加6.16萬億元。另外,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7433家,管理私募基金46505隻;基金認繳規模10.24萬億元。
證券市場基礎性制度繼續完善
在新股發行上市體制改革方面,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引導市場各方歸位盡責。制定並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制定完善了《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性文件,修訂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強化信息披露監管,完善股權激勵的參與條件、實施程序、決策程序等相關規定,賦予公司自治和靈活決策空間,加強事後監管、內部問責與監督處罰。
初步建立了場外市場制度規則體系,形成了以《證券法》《關於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為核心,以《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管理暫行辦法》及配套指引准則為具體內容的監管制度框架體系。同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關於修改〈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決定》和《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及配套規定發布,進一步規范了市場的兼並重組行為。《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發布,為私募基金建立起合格投資者標准。《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發布後,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均可發行優先股,助力企業股份制改革,豐富可投資證券品種。
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監管規則不斷健全。《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修訂並實施,進一步完善了證券公司風險管理體系,實現了風險管理全覆蓋。《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完成修訂並發布,《貨幣市場基金監督管理辦法》發布。
投資者保護機制逐步完善。《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發布,全面細化主動退市和強制退市情形,加強退市公司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圍繞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提出了健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優化投資回報機制、保障中小投資者知情權等九個方面的政策舉措,有利於完善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政策體系,提高投資者信心。《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發布,統一證券期貨投資者分類標准和管理要求,明確強化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適當性管理義務,構築起投資者保護的第一道防線。
證券監管力度不斷加強
2013年,由證監會牽頭,基本完成29個省(市、區)和5個計劃單列市各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同時,加大對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2016年共受理違法違規有效線索603件,啟動調查551件,啟動調查率達到91%,創歷史新高;新增立案案件302件,比前三年平均數量增長23%;新增涉外案件178件,同比增長24%;全年行政處罰決定數量和罰沒款金額創歷史新高,市場禁入人數達到歷史峰值。在持續嚴打違法信息披露、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同時,繼續保持對超比例持股未披露、從業人員違規買賣股票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證券期貨監管合作平穩運行。根據人民銀行同證監會簽訂的《關於加強證券期貨監管合作共同維護金融穩定的備忘錄》,雙方保持溝通,在共同打擊證券期貨違法違規活動、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監測金融風險、保護投資者權益、處置突發風險事件等方面繼續開展合作。這些工作有效彌補了監管不足,維護了金融穩定。
㈤ 怎樣把握好金融去杠桿與服務實體經濟的關系
目前來來看,去杠桿在推源進過程中確實存在「一刀切」等現象,一些杠桿率比較低的民營企業更感到融資困難。一方面,這是由於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商業銀行又傾向於把資金投向具有預算軟約束的國有企業;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往往缺乏抵押品、財務制度不完善、生產經營信息不透明,風險比較大,金融機構在信用收緊下更不願意把資金投向民營企業。
相關人士建議,應繼續通過定向降准、加強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等方式引導資金流向民營企業,限制高杠桿率企業融資。鑒於信用收縮容易造成「一刀切」,去杠桿還可通過加快處理僵屍企業、債轉股、資產證券化、混改等多種方式進行。同時,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較高,可通過減稅、增厚企業利潤的方式去杠桿。
㈥ 如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從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功能的發揮情況看,由於直接融資比例偏低,金融市場體系發展滯後,導致金融結構失衡,金融體系的各項具體功能未能有效發揮。在當前的環境下,需要通過發展直接融資體系、積極推進資產證券化以及積極培育機構投資者等措施,改善金融結構,促進金融體系功能的發揮。
一是放鬆管制,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體系。繼續深化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放鬆管制,弱化行政審批,強化信息披露,建立事後問責和民事賠償制度,夯實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基礎,促進發行人、中介機構和投資主體歸位盡責,逐步實現股票發行制度的完全市場化;加快發展全國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通過建立嚴格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放鬆掛牌上市企業標准,強化市場參與主體歸位盡責的自律體系,建立和完善各層次市場之間的有機聯系, 加快全國統一的場外股權交易市場擴容與發展;大力發展債券市場,促進銀行間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探索建立跨市場執法機制,逐步建設規范統一的債券市場。
二是積極推進資產證券化,穩步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目前我國的金融風險高度集中於銀行體系, 金融體系自身對風險管理與風險分散功能的需求迫切。建議積極推進資產證券化,穩步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為金融體系提供有效風險配置與管理的工具。具體而言,建議加快完善資產證券化法律法規體系及配套稅收政策,建立統一的證券發行與交易平台,穩步推出國債期貨等利率衍生品以及信用衍生品等金融工具。
三是以新基金法的實施為契機,積極培育專業機構投資者隊伍。我國金融結構的改善意味著金融體系中金融市場的比重將逐步增加,金融工具將更加豐富,在此程中需要培育一支強大的、種類豐富的專業機構投資者隊伍,為不同風險偏好與風險承擔能力的家庭提供多樣化的資產管理服務,實現與不同風險特徵、品種多樣的金融工具的對接。目前新基金法已正式實施,建議以此為契機,放鬆各類基金管理機構的設立或備案限制,明確稅收政策, 避免重復征稅,通過積極引導和培育,大力發展專業機構投資者。
㈦ 金融工作會,釋放哪些信號 如何服務實體經濟
更加註重實體經濟發展,做好投融資保障,全方位為企業排憂解難
㈧ 怎樣讓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
呵呵,這問題有點大了,可以開一個專業論壇會議討論這事了。金融猶如市場的水,要讓它變為活水,滋養萬物,就得讓它有上善若水的精神,而不是嫌貧愛富,專門為少數群體服務。我反對金融業過度以利潤為目標,在中國這種國家基本壟斷的金融機構里,各企業領導人都是任期制,很容易在自己的任期內利潤最大化。 一個國家的金融機構應該像醫院一樣以保衛人的生命健康為基準,時刻以專業的知識客觀審視病人的身體狀況及可能出現的重大疾病問題,而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准則,如果醫院以利潤最大化為准則,那對整個社會將會是一個災難。
但是這個問題好像又不能那麼理想化,現在金融企業都是商業機構,有做大做強的需要,需要穩定的營收和利潤才能擴大規模成為未來的強者。那這就矛盾了,金融業是所有社會實體企業的上游服務業,如果上游利潤太大,那意味著下游的實體利潤會變少,相應得擠壓了實體生存空間,我覺得金融業保證自己的利潤同時,要牢記自己的使命先把一個國家的各個實體行業做大做強,做到世界級品牌,在全球行業領域具有穩定的市場份額,保證了企業生命力和拉動就業維持社會穩定。實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石,實業不強,金融業就是空中樓閣,只有實業強了才有剩餘利潤去做大金融業去開拓全球市場,金融業和實業需要有個很好的平衡及合作關系,是大家為了長久的雙贏目標服務。
㈨ 金融創新如何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資金融匯,農業工業等是金融的根本,農業工業好金融也就好,金融是建立在經濟發展之上的,因經濟發展而產生,同時金融這一經濟種類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優化制度,創新種類,更加靈活多樣,金融種類更多,提供更快更高效的服務,更安全,積極與企業對接與市場對接,建立完善的制度,培養人才。
㈩ 如何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步推進金融改革發展,做大做強廣州、深圳兩個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規范高內效的區域金融市容場,發展壯大地方金融機構,抓好農村信用社改革,打造幾家競爭力強的省屬金融控股公司。
會議提出,要積極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求廣東各地各部門要牢牢盯住風險多發高發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嚴防地方債務風險,處置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集資。落實好市縣防控風險責任,市級政府要履行好省政府委託的金融監管責任,縣級政府要擔負起規范民間融資的監管責任,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會議還強調,要落實地方金融監管責任,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機構和制度,構建上下聯動的金融監管體系。建立健全金融工作議事協調機制,主動接受中央金融管理部門派出機構的業務指導和監督,推動省內金融監管部門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