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年會開幕

國際金融年會開幕

發布時間:2022-01-07 13:01:13

1. 世界計量經濟學會2018中國年會開幕了嗎

世界計量經濟學會2018中國年會15日在復旦大學開幕。

來自中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500多位海內外經濟學者參會,共同交流和研討世界計量經濟學領域的最前沿研究成果。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拉爾斯・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等著名經濟學家出席會議。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拉爾斯・彼得・漢森發言。

在為期三天的會議上,來自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齊奧・齊立波蒂(Fabrizio Zilibotti),堪薩斯大學教授威廉・巴內特(William Barnett),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院長范劍青,哈佛大學教授德懷特・帕金斯(Dwight Perkins),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恩里克・門多薩(Enrique Mendoza),芝加哥大學教授何治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烏里韋(Martin Uribe)等將發表主旨演講。艾春榮、蔡宗武等多位知名華人經濟學家以特邀報告或圓桌討論的形式參會。此外,400餘位學者將在22個平行會場進行論文宣講。

世界計量經濟學會在中國定期召開「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中國年會」,以促進海峽兩岸三地學者與西方學者的學術交流,推動中國與世界在經濟學特別是計量經濟學領域更廣泛和密切的交流。前幾屆年會分別由北京大學、廈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武漢大學承辦。本次大會為第五屆年會,由復旦大學承辦。

2. 國際金融(本)1

c d a a c

3.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與趨勢

為重建國際貨幣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主要內容包括:(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自牙買加協定簽訂以來,國際金融體系總體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在許多基本問題上至今沒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近30年來的國際金融體系事實上處於一種「無體系」的狀態。不過,伴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經濟區域化的快速發展,該體系也發生了一些局部性變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國際匯率制度呈現出以浮動匯率安排為主、多種匯率安排並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類基本的匯率安排:一是獨立浮動匯率安排,實行國家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二是固定匯率安排,包括實行貨幣局制度和傳統釘住匯率制度的國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貨幣國家(如歐盟內部和實行美元化的國家);三是「中間道路」安排,即各種介於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之間的安排,如爬行釘住制、區間浮動制和管理浮動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較高或國內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發展中經濟體。據統計,2002年,在IMF的186個成員經濟體中,實行上述三類匯率安排的國家分別佔22%、48%和30%。

由於美、歐、日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浮動安排對國際匯率制度的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就單個國家而言,浮動匯率安排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可以維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並在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但從國際金融穩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兩個缺陷:一是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對正常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大大增加全球經濟活動的匯兌成本和風險;二是容易引起匯率政策沖突,即運用本幣貶值政策推行貿易擴張,以犧牲他國利益的方式維護本國利益。在過去一二十年裡,盡管全球范圍沒有發生20世紀30年代那種競爭性貨幣貶值,但局部的沖突卻時有發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情形是較為典型的一個例子。而在工業化國家之間,從80年代後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到最近一個時期美元強勢政策的調整,都充分顯示美國在緩解其經常賬戶逆差時對於匯率貶值政策的依賴。

固定匯率安排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全部或部分讓渡貨幣主權,換取匯兌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強的國內財經政策約束。各種形式的「中間道路」則有可能兼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的優點,並使本國貨幣當局具有一種相機抉擇的自由。然而,在美、歐、日等大國貨幣頻繁波動的情況下,無論固定匯率還是「中間道路」安排,實際上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少研究顯示,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後美元相對於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國等實行釘住美元安排的國家貨幣急劇升值,並嚴重損害了這些國家的貿易競爭能力。

第二,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具有顯著的作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由於各國實行嚴格的金融管制,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作用比較有限,許多國家的經常賬戶逆差調節主要依靠財政貨幣政策。在發生嚴重逆差時,也可有限地運用匯率政策,並從IMF獲得一定的短期信貸支持。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各國可以方便地通過商業性國際融資彌補其經常賬戶逆差,從而避免採用財政緊縮等可能影響國內經濟穩定的調節措施。作為一種基於市場的安排,國際金融市場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國際流動性,從而大大降低了各國國際收支調節的代價。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產生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國家放鬆內部約束,濫用財政擴張政策,延誤必要的國內經濟改革和調整。結果是不僅經常賬戶逆差最終變得難以控制,而且常常為沉重的外債負擔所累,甚至成為金融動盪的根源。

第三,國際資本流動缺乏有效監管,已經成為國際金融不穩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資本管制的不斷放鬆,國際資本流動迅猛擴張。目前,全球各類國際資本的日交易量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國際資本市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缺陷,許多國際投資和信貸決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在資本流向的國別選擇上,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動,常常發生「飽飢綜合症」,即當看好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時,國際資本大規模湧向那裡,而當這些國家因為資本過度流入而出現危機跡象時,國際資本又快速離去。因此常造成這些國家內外經濟失衡,並最終導致貨幣和金融動盪。此外,在危機發生的前後,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大規模投機性短期資本的參與更是加劇了有關國家危機的深度,並在危機的國際傳遞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功能存在嚴重缺陷,並且具有明顯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1973年後,該組織已不再具有對各國匯率安排進行約束的權力,其主要功能是對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國家提供短期信貸,以增強其清償能力。然而,由於該組織長期以來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因此對於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動遲緩,就是力不從心,而且常常附加緊縮開支和經濟自由化等不切實際的條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對亞洲金融危機處理過程中所顯示的,由於明顯受到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利益集團的影響,該組織對於美洲以外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往往顯得十分冷漠。這表明了該組織在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區域性貨幣一體化進展顯著。目前,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國首腦和財長會議。總體上看,這個協調機制常常流於形式和務虛,很少具有實質性內容。近年來,IMF和國際清算銀行也在試圖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但或者成效並不顯著,或者對各國並沒有真正的約束力。相比之下,區域性貨幣合作進程卻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歐元於1999年成功面世,歐元區內部也已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歐元的誕生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最近幾年來,在拉美、中東歐等地區,一些國家開始採用美元化和貨幣局制度,或者在區域內實行固定匯率安排。盡管兩年前的金融危機迫使阿根廷放棄了貨幣局制度,但似乎並沒有改變這一趨勢。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基本依舊,但正在面臨挑戰。自人類進入信用貨幣本位時代以來,一直沒有誕生獨立的世界貨幣,因此,國際經濟交易始終依賴少數幾個主權國家的貨幣來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美元正是這些貨幣中最主要的一種。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藉助美國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權地位。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美元在國際支付和儲備資產體系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達60%左右。依靠這種地位,美國獲得了大量的「鑄幣稅」收入,可以通過輸出美元不斷佔有別國的實際經濟資源。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學術界對於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不少積極的改革建議和方案。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建議包括:增強發達國家之間的貨幣金融合作,建立匯率目標區,以減少大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是對投機性資本流動的限制(如實行「托賓稅」,即各國對外匯交易征稅);改革和重塑IMF,增強其資金實力,提高貸款決策的透明度,增加發展中國家在該組織的表決權;加強區域性貨幣金融一體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較激進的建議,如回歸金本位體系、恢復布雷頓森林體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銀行。

歷史不會進行簡單回歸,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頓森林時代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近幾年的發展顯示,其他改革建議也大多沒有得到有效實施。一個根本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金融動盪沒有切膚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損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對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總體上並不積極,對於限制國際資本流動、改革和重構IMF等發展中國家十分關注的改革建議,則更是反應冷淡甚至持反對態度。另外,相互間的潛在利益沖突,也使發達國家很難在所有的改革問題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國一直反對日本在亞洲推動貨幣金融合作,特別是反對其倡導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展望未來,可以認為,近期內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不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不過,從中長期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和深化,預計會有更多的國家積極致力於構建一個穩定和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這意味著上述改革建議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實現。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已經並且仍將利用各種國際場合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事實上,自1999年以來,中國在推動亞洲貨幣金融合作方面已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 關於國際金融的

即期匯率USD/JPY=116.40/50,3個月遠期匯率為17/15,三個月遠期匯率USD/JPY=(116.40-0.17)/(116.50-0.15)=116.23/35
(1)現在支付10億日元,需要的美元數:1000000000/116.40=8591065.29美元
(2)設3個月後USD/JPY=115.00/10,則到2005年9月中旬時支付10億日元需要美元:1000000000/115=8695652.17美元
比現在支付日元預計多支出:8695652.17-8591065.29=104586.88美元
(3)美國進口商遠期買入遠期日元10億(遠期價為116.23),這樣,到期支付時,需要的美元數=1000000000/116.23=8603630.73美元,與假設的3個月後USD/JPY=115.00/10相比(即不做套期保值),少付8695652.17-=8603630.73=92021.44美元

5. 國際金融學的前沿動態

國際金融學學科前沿發展動態包括研究方法的創新和理論創新兩個方面。
一、研究方法的創新
就國際金融理論的研究方法而言,一戰前的古典學派使用的是穩定的、動態的自動調節模型;兩次世界大戰及20世紀50年代期問。國際金融理論的研究方法主要採用的是在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指導下的靜態均衡分析方法,如彈性論、乘數論及政策搭配理論;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經濟學家用動態的穩定均衡分析方法提出了一些理論模型:如固定匯率制度下的Mundell-Fleming模型;浮動匯率制度下的Mundell-Fleming-DornbuschModel;HarryJohnson的彈性價格貨幣模型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產市場組合模型;20世紀80年代,Obstfeld和Rogoff引入了經常項目跨時均衡分析法。使固際金融理論從傳統的自動調節機制和動態的穩定均衡的分析,轉向了跨時預算約束和消費效用最大化下橫截條件分析。在此基礎上,0bstfeld和Rogoff建立了一個開放的國際宏觀經濟模型,使國際金融領域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新的開放的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的特點是:
⑴建立了一個開放的宏觀經濟學分析的新的工作母機模型,解決了現有國際金融理論之間缺乏內在聯系、跳躍性很大的問題,為固際金融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系統的現代分析方法;
⑵在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中引入了微觀基礎,使主流的微觀和宏觀經濟理論更多地應用到了國際金融理論研究當中;
⑶利用動態的跨時分析方法,從全球的視角而不僅從一固的視角來研究固際金融問題,從而更深層次、更大范圍地探討了國際金融領域的一些古典難題。
二、國際金融理論創新
傳統的國際金融理論研究的內容包括五個方面:匯率理論、國際收支理論、外國直接投資理論、國際儲備理論、國際貨幣制度,隨著各國經濟的開放和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際金融領域不斷爆發的金融危機及各國在匯率制度選擇上的不斷變換,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國際金融理論,主要包括貨幣危機理論和匯率制度理論。
(一)貨幣危機理論
20世紀70年代以來頻繁爆發和愈演愈烈的貨幣危機,使貨幣危機理論成了國際金融領域研究的焦點,並先後出現了四代貨幣危機模型。
第一代貨幣危機模型認為國家經濟的基本面,特別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是決定貨幣危機是否爆發的主要因素;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認為即使一固的經濟基本面尚好,但在羊群效應和傳染效應的作用下仍會出現貨幣危機;第三代貨幣危機模型認為一個固家貨幣的實際貶值或經常賬戶的逆差和固際資本流動的逆轉將引發貨幣危機,並在分析中引入了「金融過渡」的概念;第四代貨幣危機模型僅僅是一個雛形,認為如果本國的企業部門外債的水平很高,外幣的風險頭寸越大,「資產負債表效應」越大,經濟出現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代危機模型還沒有解決在一個動態模型中,企業的外債累積問題,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銀行的低效率會影響到危機的程度,因此有待完善。
總體來看,貨幣危機模型正在向泛化發展。不限於事後解釋某次特定的危機,而是希望能一般性地解釋下一輪危機。
(二)匯率制度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發展中國家不斷爆發的金融危機和迅速改變的匯率制度危機使人們開始從匯率的可持續性、從危機預防的角度分析在固際資本高速流動務件下發展中國家的匯率制度安排問題。有影響的理論有:「原罪論」、「害怕浮動論」、「中間制度消失論」和「退出戰略」。「原罪論」認為由於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市場有較大的脆弱性,出現該國的貨幣不能用於國際借貸。或本國的金融部門不願意發放長期貸款的情況。這使企業在融資時存在兩難,如果從外國借貸,存在貨幣不匹配問題。如果從國內借貸,存在「借短用長」的期限不匹配問題,這就是「原罪」,在」原罪」條件下,政府無法利用利率和匯率的浮動來保衛貨幣,在投機沖擊時,只好等待金融崩潰,因此,無論是浮動匯率制還是固定匯率制都會存在問題,在有些國家,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美元化;「害怕浮動論」認為一些實行彈性匯率制的國家。由於害怕升值影響國際競爭力,貶值影響進口。所以將其匯率維持在對某一貨幣(通常為美元)的一個狹小幅度內。這反映了這些國家對大幅度的匯率波動存在一種長期的害怕。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也是採取美元化;「中間制度消失論」認為惟一可持久的匯率制度是自由浮動或是具有非常強硬承諾機制的固定匯率制在這兩種制度之間的中間制度都正在消失或應當消失這一理論對各固的匯率制度選擇是一個挑戰;「退出戰略」研究一個固家應如何退出盯住匯率制度,選擇更合理的制度,應如何退出。已取得三個共識:一個高通脹的固家在實行盯住匯率之後不久就應改為採用彈性匯率制;退出的時機應選擇外匯市場比較平靜的時期,或者是有大量資本流入的時期;如果已經出現了危機,屬於被動退出,就需要行動迅速。並採取配套措施,防止本幣過度貶值。以上結論是一種對過去經驗的總結,是對未來選擇匯率退出機制的固家的一種戰略建議。
從匯率理論的發展來看,有關匯率決定的理論沒有突破,而有關匯率制度選擇卻出現了一些新的探索。

6. 國際金融

現在金融太多了,我在聚車金融也少投了點,還可以

7. 《國際金融 》馬君潞 pdf版本 希望能夠提供

國際金融(馬君潞).pdf

(6.33M)

8. 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成

國際金融體系是來隨著國際經濟源交往的不斷擴大而產生與發展的。由於各國之間商品勞務往來、資本轉移日趨頻繁,速度也日益加快,這些活動最終都要通過貨幣在國際間進行結算、支付,因此,就產生了在國際范圍內協調各國貨幣關系的要求。國際金融體系正是在協調眾多國家貨幣制度、法律制度及經濟制度這一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

9. 最近有什麼國際金融的熱門話題可以來寫研究報告

央行降准啊,資金開放了大概12000億。可以針對這一事件做一項專項研究吧,可以寫它對於很多國內以及國際企業的影響,也可以探究它對於世界經濟的影響啊。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年會開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貨燃油屬於哪大類 瀏覽:662
600491龍元建設股票 瀏覽:416
基金跟定投的區別 瀏覽:375
多盈理財軟體是假的嗎 瀏覽:483
貝寶融資 瀏覽:984
外匯做單真實 瀏覽:46
唐山港股票歷史交易價格 瀏覽:631
論文答辯中小企業融資 瀏覽:896
外匯模擬交易實習報告 瀏覽:497
融資顧問合同 瀏覽:867
中金黃金停牌多少天 瀏覽:699
馬雲談理財 瀏覽:644
財經新聞理財 瀏覽:440
葛州壩股票 瀏覽:357
上海力合融資租賃 瀏覽:15
看空美元怎麼投資 瀏覽:821
貴金屬做多會爆倉嘛 瀏覽:621
外匯業務員是怎麼做的 瀏覽:780
中信炒外匯巨虧 瀏覽:727
公募基金香港子公司名單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