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倫敦和紐約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
倫敦,作為英國政府幾百年首都,是英國長期殖民統治和攫取財源的直接受益者,不僅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湧入,也造成了人才聚集的連鎖反應,工業革命以後,以機器與電子工業發展為首的先進科技,像初生的太陽般蓬勃發展,不可阻擋。由此,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主導世界的發展。以後延續了數百年。直到茁壯成長的美利堅國在一、二戰的投機取巧,大大發了戰爭橫財,不僅這樣,在戰爭勝利趨勢最明顯時,終下定決心,加入同盟國,以最小的損失,因為美國只受到過鬼子的珍珠港襲擊,海上力量受損,僅此而已,卻獲得了分享全部勝利果實的所有權利。有錢了,經濟與軍事也躥升至世界首位,故有了、布林頓森林體系、的成立,從此美元與黃金掛鉤,成為世界貨幣,而紐約正是最大受益者,華爾街的成立,確立了美國紐約為世界經濟中心,盡管以後受到多次的危機沖擊,卻也巍然屹立,可見其很深地固。到現在,也有來自歐元與人民幣的沖擊,似乎也預示著某些未來。以後還會繼續改變,說不定就是北京呢!呵呵,有其他的還可以問我
上海具有輻射周邊地區的巨大潛力 上海作為歷來的內外經濟接軌的回重要樞紐,其周邊是一個非答常巨大的流域經濟,它不僅是太湖流域經濟,而且是長江流域經濟。現代交通的發展,使它既可以輻射到周邊的蘇州、無錫、常州等長三角地區,也可以一直延伸到中西部的武漢和重慶等地區,把大半個中國帶動起來。因此,經過上海為中國發展提供的資本,要比經過中國其他城市的都多。在服務於全國經濟特別是長三角及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積極促進作用。從國外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過程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大都先是該國的國內金融中心,然後再進一步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現已是境內最大的金融城市,是內地當之無愧的金融中心。
Ⅲ 形成國際金融中心要哪些條件
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條件
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種資源條件的綜合優勢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給和需求因素的推動下形成和鞏固的。
根據歷史經驗和相關研究成果,可將這些條件概括如下:
(1)強大繁榮的經濟基礎。
(2)安定和平的政治環境。
(3)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
(4)分布集中的金融機構。
(5)鼓勵扶持的政策取向。
(6)低廉合理的稅費成本。
(7)完備齊全的基礎設施。
Ⅳ 國際金融機構體系的發展歷程
為適應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先後曾出現各種進行國際金融業務的政府間國際內金融機構容。其發端可以追溯到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爾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並響應地建立了幾個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作為實施這一國際貨幣體系的組織機構。1957年到70年代,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地區的國家為發展本地區經濟的需要,通過互助合作方式,先後建立起區域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如泛美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
1.起源:1930年5月國際清算銀行BIS成立。
2.發展:二戰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泛美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和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等先後成立。
3.作用:在重大的國際經濟金融事件中協調各國的行動;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穩定匯率;提供長期資金促進各國經濟發展。
Ⅳ 平安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模式
2009年8月29日,中國平安保險股份集團有限公司在深圳舉行了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奠基儀式,平安中心高度達到了555.5米,建成後總高度為600米。是深圳市已建和在建的最高樓宇,建成後將成為中國平安的總部大樓,成為深圳金融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新的里程碑。
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劉玉浦,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長王榮,中國平安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為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培土奠基。王榮致辭時說,20多年來,中國平安集團以超強的發展速度成為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平安的發展歷程就是深圳快速發展的見證,中國平安是深圳金融業的驕傲,是深圳企業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此次平安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不僅是中國平安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更將成為深圳金融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新的里程碑。深圳市委市政府將繼續大力支持中國平安的創新發展。市領導許勤、戴北方、呂銳鋒、李銘參加了奠基儀式。
據項目資料,該項目地處深圳市福田區01號地塊,位於益田路與福華路交匯處西南角。2007年,中國平安以16.568億元的掛牌起始價投得編號為B116-0040的這宗地。處益田路與福華路交會處西南角,毗鄰購物公園,與深圳會展中心相對,總用地面積18931.74平方米。項目坐擁便捷的交通體系:地下有地鐵1號線、3號線,廣深港城際高鐵;地面有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地上2層建立立體交通體系,實現與周邊建築群的連接。
另據平安國際金融中心項目資料顯示,該項目總建築面積達46.07萬平方米。中國平安在該項目上將投資不少於50億元,據此計算,中國平安為該項目至少將投資不少於66.568億元。
大智慧通訊社經計算發現,若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建成後全部出租,理論上,中國平安一年有望獲得近45億元租金收入。 資料顯示,位於深圳市中心區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總建築面積459187平方米,塔頂高度660米,是深圳在建的第一高樓。建設單位為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單位系中建一局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一局)。經粗略計算,中國平安為該項目至少將投資66.568億元。而該項目原本有望為中國平安帶來每年45億元的收入。而如今已建到80米高度的該項目,不但不能順利進行建造,並且還有可能面臨「推倒重來」的境地。
深圳市住建局開始對使用不合格海砂生產預拌混凝土的企業(站點)進行嚴厲處理。已吊銷深圳市東大洋建材有限公司的資質證書,並責令8家企業(站點)停業整頓一年,責令6家企業(站點)停業整頓6個月以上。涉嫌流入不合格建築用砂的嘉逸豪園、大沖城市更新項目、平安金融大廈三項目均被責令停工。前天下午,深圳市住建局旗下的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執法人員前往平安金融大廈及相關停工攪拌站點檢查。據介紹,市住建局對平安金融大廈等三項目均進行抽芯檢測,檢測結果向社會公布。
位於中心區的平安金融大廈,是深圳在建的第一高樓,本次涉嫌違規使用海砂,備受關注。2013年3月15日,項目施工工地已全部停工。據項目現場監理方介紹,項目附樓用的是東大洋提供的混凝土,檢測部門已經進行了抽芯取樣。在附樓的取樣現場,樓板及混凝土柱體都被抽芯取樣,抽芯打洞的直徑約10厘米。 2013年03月22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公布了平安金融中心等6個在建項目的抽芯檢測結果。結果顯示,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混凝土氯離子含量符合標准要求,不涉及「海砂」問題。 該檢查結果與平安對混凝土工程用砂的檢測結果基本吻合。
截至2014年6月16日,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核心筒主體在建90層,高度為420.5米 ,已經是深圳中心區最高的建築。
2014年10月3日,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核心筒突破500米,並且在11月突破550米,核心筒即將封頂
2014年12月29日16時,中建一局平安金融中心工程核心筒混凝土結構在555.5米高度順利封頂,刷新深圳新高度。據項目總承包方中建一局介紹,項目建成後總高度將達到600米。
2015年04月30日,作為深圳市的新地標,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平安大廈)封頂高度超過600米!封頂無人機航拍儀式順利執行!風雲客全球同步直播航拍封頂儀式,為深圳新地標「平安大廈」封頂儀式見證這神奇的時刻!自2009年開工以來,不斷刷新各項工程建設記錄,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
已知平安IFC項目共分為兩期開發,一期為北塔平安國際金融中心,即抬頭可見的600米深圳第一高樓,二期為高度達290米的南塔,現處於施工階段,預計2018年竣工。南北兩塔通過連廊連接,分布在第3、4、5、6層樓,其中第四層樓連廊長度達50米。115層以及116層將作為觀光塔,屆時深圳市民可在此遠眺觀景,體驗一覽眾山小之感。
Ⅵ 歸納金融中心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支配
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種資源條件的綜合優勢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給和需求因素的推動下形成和鞏固的。
根據歷史經驗和相關研究成果,可將這些條件概括如下:
國際金融中心商場內部
(1)強大繁榮的經濟基礎。
(2)安定和平的政治環境。
(3)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
(4)分布集中的金融機構。
(5)鼓勵扶持的政策取向。
(6)低廉合理的稅費成本。
(7)完備齊全的基礎設施。
Ⅶ 簡述國際金融中心形成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完善的法律法規。
合理的監管機制。
良好的周邊環境。
Ⅷ 國際金融體系的形成
國際金融體系是來隨著國際經濟源交往的不斷擴大而產生與發展的。由於各國之間商品勞務往來、資本轉移日趨頻繁,速度也日益加快,這些活動最終都要通過貨幣在國際間進行結算、支付,因此,就產生了在國際范圍內協調各國貨幣關系的要求。國際金融體系正是在協調眾多國家貨幣制度、法律制度及經濟制度這一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
Ⅸ 形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必備條件是什麼
當今資本市場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對投資者的保護上,投資者保護將是金融中心形成版的必備條件權。
國際中心的博弈取決於金融市場的博弈。要想在這場博弈中取勝,中國必須依託實體經濟的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建立在雄厚的經濟基礎上。
其次,創造良好的市場運營環境和基礎設施。自由的金融市場、寬松的市場環境,可以促進金融創新發展,而金融創新也是金融中心鞏固發展的基本保障。如果沒有自由和鼓勵的環境,一個國際性的金融中心很難有持續發展的動力。同時,穩定的金融環境對金融中心的發展也非常重要,要建立良好的風險和預警防範體系。
Ⅹ 金融中心的形成條件
金融中心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它的形成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金融中心是伴隨經濟中心的發展而形成,是經濟中心的最高形態。當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發展形成以某一城市為中心以後,一方面從生產流通領域游離出大量的貨幣資金需要尋求投資的場所;另一方面生產和流通領域又需要不斷補充大量的貨幣資金進行運轉。因此,只有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十分雄厚,已經成為一定區域的經濟中心之後,它才可能產生、積聚和使用巨額資金,才使金融中心的形成有了基礎。
但是,金融活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金融力量對於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使得金融中心不可能像商業中心、貿易中心那樣具有普遍性,即不是每一個經濟中心都有金融中心的功能,只有少數經濟中心才會發展成金融中心。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中心是經濟中心的最高形態。
(2)金融中心要依託廣闊的經濟腹地,形成發達的資金市場網路。城市經濟本身,尚不足以支撐金融中心的形成。因為資金作為一種資源,必須有十分堅實和可靠的資源供給地,才能集中起來形成巨大的資金運動,在運動中形成調節的中心。
同時,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融資手段日益多樣化,客觀上要求建立完善的資金市場體系,並在區域內外形成發達的市場網路,使資金流通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從而提高資金利用的效率。
(3)金融中心要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流通環境。資金運動必須有充分和迅捷的信息服務為保障,因此要求城市提供完善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流通環境,吸引盡可能多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在城市活動。否則,建立金融中心只能是城市一相情意的空想而已。 金融中心的主要特徵歸納為四個方面:
①金融中心需要集聚足夠數量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證券公司(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等各種各樣的金融機構和與金融活動有關的服務業或支持性產業;
②金融設施先進、金融市場發達、金融信息靈敏,是超過城市所在區域的更大地理區域資金的聚散地;
③中心城市的良好的基礎設施、法律制度以及文化環境為金融中心功能發揮提供依託;
④是金融體系的樞紐,在總體金融體系中居於重要位置,發揮著總體金融體系的關鍵功能。 金融中心分類通常可以把金融中心劃分為三級。
(1)世界金融中心。如紐約、倫敦和東京,擁有先進的結算和支付系統,是大型的、全球化的、服務齊全的中心;能支持龐大的國內經濟,擁有縱向的、流動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資金的來源和使用是多元的,法律與監管體系能充分保護重要的代理人關系的公正性和監管功能的國際金融中心。
(2)國際區域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和盧森堡,在區域內外發展其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與媒介資金,國內經濟規模較小。
(3)國家金融中心。如中國上海、重慶、韓國首爾,主要是在國內發展金融市場,對於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還比較弱。
金融中心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聚集經濟
在較大的金融服務集聚區內經營的企業,與位於較小的中心的企業相比,一般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這是因為外部的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和聚集經濟(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在發生作用。但是,這些優勢可能由於相反的規模不經濟而減小。
當企業的規模與其經營之間存在正相關時,企業就會受益於規模經濟。當效率與其經營所處的行業(中心)的規模之間存在正向關系時,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就會積累。較大的金融中心比較小的中心會提供更有利的經營環境,理由有:
熟練勞動力的規模越大,企業越容易運作、成長和多元化。
相關的金融業務的范圍越大,就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富有創造力的互動、一體化和創新。這就是外部范圍經濟。
金融市場的質量——市場的流動性和效率——與運行的規模存在強有力的相關性。這些特性是人們非常想看到的,較好的價格,較低的交易成本,這樣市場崩盤的可能性就會減小,可能會有正向的強化效應,流動性會吸引更多的流動性。
相互競爭的金融企業的數量、熟練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以及金融業務的種類,會刺激創新。新的業務機會來自於客戶和其他的金融企業。
企業間的競爭會促使交易定價更為激烈、工作效率更高以及產品創新。更高的標准有助於較大金融中心的企業從習慣於較不激烈的競爭環境的企業那裡贏得業務。
需要很多獨立的企業進行協調的業務,在企業和專家數量較多的情況下可以更容易、更有效率地進行。例如,像貸款辛迪加或證券一級發行這類的申購市場。
在較大的更有聲譽的金融中心運行的企業,相對於在較小的中心運行的企業,享有聲譽和可信度的優勢。地點是金融企業品牌的重要部分。
在較大金融中心運行的金融企業也享有聚集經濟。聚集經濟是指由於專家支持服務和其他服務集中,從而使交易成本降低。隨時可以得到商業律師、會計師、專業印刷廠商、IT專家、金融公關咨詢專家和很多其他的支持服務,提高了企業的效率和競爭能力。中心越大,輔助的專家支持服務的范圍越廣、種類越多、定價越激烈。
一旦企業處於金融中心,就有強有力的理由繼續留在那裡。沉沒成本(sunk cost)——必需的且無法收回的支出,如啟動成本——是一個重要因素。與客戶、其他的金融企業、監管機構和員工建立關系的工作也是如此。這些關系使重新選擇營業場所變得很困難,成本很高,導致地點選擇的惰性。
外部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是全球金融服務業的強大力量,使位置優越的主要金融中心,如倫敦,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確實,在理論上,金融中心的運作的合理結果就是,大多數國際批發金融業務應集中在一個全球性中心。但中心化也會產生規模不經濟,如擁擠和堵塞,居住和勞動力成本很高,離客戶的距離也許會使信息成本增加。而且,在現實世界中,政治因素、監管壁壘和激勵措施以及時區差異都會扭曲中心化經濟力量的作用。因此,地區性和地方性金融中心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