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服務領域有哪些方面的創新
由於競爭激烈,金融機構多以延伸服務來爭取更多客戶。
1.客戶需求的延伸:過去金融機構的服務只限於滿足金融業務的現實需求,而現在金融機構開始研究和滿足客戶的潛在需求,如銀行向客戶提供貸款,除了滿足客戶融資這個需求之外,還可以通過該業務顯示客戶的信用度,滿足其將來獲得更多資金支持等潛在需求。銀行可以通過公開信用評級結果、頒發信用等級證書、追加授信額度等方式滿足客戶的這種潛在需求。
2.金融服務內容的延伸:過去金融機構對客戶的服務僅限於金融業務范圍,但個性化營銷提倡銷售人員像交朋友一樣與客戶相處,對客戶在金融業務以外的某些需求也應盡力滿足,以密切與客戶之間的關系。
3.金融服務場所的延伸:長期以來,金融機構一直習慣於櫃台服務,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形成過程中,金融機構的服務場所逐漸延伸到客戶的工作場所。而現在的金融服務則延伸到更廣的范圍,金融機構的主動營銷方式及服務手段的電子化,使社區、家庭都可以成為金融服務的場所。
4.金融服務種類的創新如果金融機構的服務種類單一,即使金融機構銷售人員的營銷能力十分強,客戶也會棄之而去。所以,豐富的金融服務種類是金融機構銷售人員營銷的有效工具。因此,各金融機構在傳統的金融服務之外,紛紛增加金融服務的種類。如理財服務、投資咨詢、財務顧問、擔任中介、項目融資等中間業務,漸漸成為金融機構的新寵。
❷ 金融機構如何助推小微企業發展
金融機構要來助推小微企業發展,主自要應該在為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上著手。小微企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就是資金短缺,而向銀行貸款時常面臨著復雜的手續和繁瑣的流程,不僅牽扯精力,還有可能耽誤發展時機。所以金融機構應該在保障資金安全的情況下,盡量簡化貸款流程,並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
❸ 盲人銀行辦業務遭拒無障礙環境建設如何加強
「到銀行辦理業務,我看不見動態密碼,能否換成固態?簽字簽不了,能否按手印?相關文件無法閱讀,是否能提供人工協助……」日前,在深圳市銀行金融機構無障礙服務座談會上,深圳市盲人協會主席馬景陽提出自己想法。
近日,盲人歌手周雲蓬在中國銀行深圳某支行辦理個人借記卡開戶業務時,銀行工作人員以其「沒有民事行為能力」拒絕辦理,這一事件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也觸發了社會對於「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反思。
許多像周雲蓬一樣的殘障人士,希望能像普通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暢行」無阻,卻苦於身邊的環境沒為他們「鋪路」。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多了一名信息無障礙工程師,那麼就將會給更多的視障人士打開一扇通向主流社會的大門。」2014年,王孟琦不顧家人反對,辭去按摩大夫的工作,隻身一人從河南來到深圳尋夢。
深圳市無障礙環境促進會副會長鄧志新認為,無障礙服務是意識問題。「一些健全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做。甚至有時候以高姿態方式提供殘障人士並不需要的幫助,這也是人文層面的障礙。」
來源:工人日報
❹ 什麼是無障礙服務
就是在服務工作中為用戶提供服務時各個環節必須環環相扣,不脫節,不卡殼,實現「一條龍」服務,鋪 就為用戶服務的「綠色通道」。
❺ 聚焦,銀行業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談透了哪些痛點
一位參與調研、來自某城市農商行的人士說,「你以為現在50歲的大叔大媽只會用微信轉發雞湯文、養生文?!他們現在都會手機銀行轉賬,一個月都去不了銀行櫃台一次。」
你有多久沒去銀行網點了?你還記得上次用銀行卡取現是什麼時候?你的手機一定安裝了微信和支付寶,但安裝銀行APP了嗎?
在這些問題面前,絕大多數銀行恐怕都無言以對。
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銀行業面對的這種尷尬,只不過是年輕人喜新厭舊的反應。可是,如果有一天連大媽大爺都不再願意和銀行打交道,這就絕不僅僅是尷尬。
沒錯,不知不覺間,用戶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有些銀行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緊迫性,並積極做出改變,還有些銀行渾然未覺。
1
用戶體驗成為銀行痛點
過去半年,我都沒有去過銀行網點。上一次,我一口氣跑了兩家銀行,找網點、拿號、等待,耗時一個多小時,只是為了在櫃台重置手機號碼。
快兩個月了,我沒有再通過ATM取現,偶爾的取現都是在地鐵站內的ATM,而不是銀行網點。在北京公交卡支持手機重置之後,我想半年不取現不會有任何不適。
平均每天我會有三到五次在線支付行為,都通過微信支付、支付寶或者Apple Pay,從來不直接使用銀行提供的入口支付。
對我來說,銀行的存在,有點接近通信運營商,就像移動、聯通一樣,我使用它們的服務,但是我和它們沒有多少交集,甚至不想和它們產生更多交集。
在金融科技的沖擊下,尤其是近年來移動支付、互聯網理財及消費金融的跨越式發展,銀行普遍與用戶的連接趨於寡淡,越來越不了解用戶,逐漸遠離他們的真實需求。
僅有少數銀行邁出了變革的步伐。它們在線下進行網點更新換代,打造智能網點,在線上則推出APP、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等互聯網產品;尤其是以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在改善銀行服務的用戶體驗方面作出了許多努力,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盡管如此,用戶體驗,依然是困擾當前銀行業的一大痛點。
鑒於此,微眾銀行聯合經驗深厚的騰訊CDC(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發起成立了「銀行用戶體驗聯合實驗室」,並聯合27家銀行發起了銀行業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項目。這些銀行既包含國有大中型銀行,也有部分城商行、農商行;此次調研於今年6月正式展開。
經過這次調研,參與的銀行形成了一個很強烈的共識——無論是用戶的認知、行為還是態度的變化,都是「劇烈」的。
「從80-90後及更新生一代的投資理財、消費行為習慣來看,已基本不會到銀行物理網點,而對排隊等候辦理業務的低效服務簡直是『零容忍』。」多位商業銀行機構人士在交流中談到,年輕一代客戶對實體銀行網點需求已日漸趨少,大多數人樂於通過指尖在功能齊全的APP完成生活所需。
在運營上,銀行過去傳統的「掃樓」、「駐點」等獲客手段,不管是從成本還是效率上來考慮,也都失去了優勢。線上服務成為與用戶建立關聯的關鍵。
人們常說,年輕人都不去銀行,而真實情形可能更為嚴峻。
一位參與調研、來自某城市農商行的人士說,「你以為現在50歲的大叔大媽只會用微信轉發雞湯文、養生文?!他們現在都會手機銀行轉賬,一個月都去不了銀行櫃台一次。」
2
銀行需要正視挑戰
記憶中,在支付寶、微信支付全面崛起之前,我對於銀行都是充滿好感的,銀行的網銀、手機銀行乃至簡訊提醒都讓我覺得很貼心,甚至一度認為很先進、強大。
其背景是,本世紀初以來,在剝離不良資產、股份制改革及上市之後,中國銀行業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一方面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服務能力大大提升,這既表現在線下的網點升級換代,又體現在線上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成熟。
不過,這時候,你依然經常要去跑銀行,排著長隊,櫃台認證、開立網銀、綁定手機號、重置密碼、購買U盾……一大堆事情必須去網點,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並不會覺得無法忍受。
這一切從2013年起發生了改變,以余額寶的誕生和二維碼支付風靡大江南北為標志,國人體驗到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金融服務——誇張一點說,來自兩個時代的金融服務。既然互聯網金融讓人覺得那麼爽,而且使用場景越來越廣泛,為什麼還要忍受相對冰冷的銀行服務呢?
在微眾銀行發起的銀行業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中,許多受訪者都表達了對銀行用戶體驗欠佳的吐槽,「手機銀行UI設計不夠人性化,例如重復登錄、密碼繁瑣難記、結構復雜難以找到所需功能。」
某種意義上,銀行是有些委屈的。
第一,銀行作為最典型的持牌金融機構,受著最嚴格的監管,這導致很多創新互聯網公司及其他機構可以相對自由地開展,但是銀行往往沒有多大的創新空間。畢竟,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支柱,監管不得不審慎。
第二,銀行業的傳統就是安全和穩健,有時候甚至不近人情。這與互聯網公司用戶至上、追求極致體驗的風格相差甚遠。盡管銀行的保守都是為了用戶出發,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種保守逐步變成了落後,直到令用戶疏離。
第三,銀行提供的服務種類眾多,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客戶乃至不同地區,其業務類型不盡相同。在許多互聯網尚不發達的地區,以及在許多並不適合放在線上的場景里,銀行提供了可信賴的服務。更多時候,銀行承擔了金融業基礎設施和底層服務的角色,但是這些並不容易被用戶感知得到。
無論如何,必須正視的現實是,銀行的零售業務迫切需要改革創新,快速提高用戶體驗,以應對金融科技的沖擊。
畢竟,用戶變了,銀行不改變,將很難再贏得用戶的芳心。
3
銀行如何積極求變?
當前,中國金融行業正在進入強監管周期,推動金融科技公司轉型科技輸出,向金融機構提供服務,這給作為持牌金融機構的商業銀行帶來了難得的變革機遇。
2017年以來,大型金融機構紛紛聯姻互聯網巨頭——建設銀行與阿里巴巴及螞蟻金服達成了戰略合作,京東金融與工商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農業銀行則與網路建立了戰略合作。然而,對廣大中小金融機構來說,它們的實力往往不足以與互聯網巨頭建立戰略合作,更需要抱團取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微眾銀行牽頭發起的此次大調研項目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這些銀行希望借機深度了解新形勢下的用戶需求,在看到用戶痛點的同時找到自身亟待提升的空間。經過這次調研,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識:
一是用戶的深耕——識別差異化需求,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銀行可以加強用戶的識別和引導,通過對用戶分類分層進行差異化產品定製和營銷等方式,改善用戶體驗。
二是服務的深耕——簡單便捷、重視細節是銀行服務提升的方向,也是用戶的核心需求之一,這包括:容易理解、操作無障礙、花費時間和精力少。
三是品牌的深耕——市場同質化嚴重,提升銀行品牌影響力,加強與用戶的情感聯系。銀行需要提升自身的品牌營銷創新能力,讓用戶形成較強的品牌認知,可使得銀行占據更有力的競爭位置。
越來越多的銀行意識到,未來應逐漸把投融資、支付等傳統金融服務逐步部署到線上渠道,開發、優化手機銀行APP,以滿足用戶日常的轉賬、消費、理財、貸款、結算等剛性需求。而在此過程中,用戶體驗至關重要。而銀行APP的開發和優化,成為此次調研中的一個焦點問題。
「基於人臉識別、指紋登錄等生物技術的應用,通過互聯網或者APP就可以實現用戶的大部分剛性需求。」一位國有銀行機構人士認為,雖然多數銀行已將大部分業務部署、遷移到線上,如銀行卡查詢、轉賬、理財、充值繳費/線上審批小額現金貸等業務,均遷移至APP上;但由於用戶體驗不佳、用戶教育不到位等問題,導致其使用率沒有實際預期那麼高。
一位區域股份銀行的觀察者則提到,銀行在用戶體驗領域缺乏資源和人才,組織架構上缺少傾斜,應揚長避短。在銀行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的提升上,緊跟BAT等及行業步伐;同時,應從服務體驗設計上統籌,立足服務全流程本身,將互聯網產品、線下服務等納入整體設計。
據新金融琅琊榜了解,此次銀行業用戶調研的大量問卷數據,將形成一份研究成果報告,有望於今年11月份發布。
❻ 如何加強對金融機構服務工作總結
服務與管理的重要。沒有範文。以下供參考,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所以應該寫好幾點: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總結的基本要求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總結的基本格式: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❼ 銀行無障礙設施及服務包括哪些內容
(一)逐步完善網上銀行、電話銀行、自助設備等渠道的無障礙改造,提供人性化的電子化金融服務。
(二)允許視力障礙客戶攜帶經過登記、認證、有可識別標識且處於工作狀態的導盲犬出入銀行營業網點辦理業務。網點工作人員應妥善做好接待,保障網點的正常營業秩序。
(三)在有條件或有實際需要的營業網點設置盲人版業務介紹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