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

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

發布時間:2021-01-04 03:28:31

㈠ 為什麼中國金融機構融資比比的國家困哪

一直以來中國金融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融資貴融資難」,但是最近看了微金所發布的《中國民間利率市場化報告》,發現中國民間借貸市場平均利率水平居然在27%左右,還是讓我很震驚。要知道中國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5%,是無法維持這么高的融資成本的,這說明中國經濟整體上已成了名副其實的龐氏融資的紅海。

這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擔心美聯儲加息會成為壓斷中國債務鏈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原因。若無意外,美聯儲在今夏就會加息,說的寬裕一點,那就是市場普遍預期今年美聯儲鐵定是要加息的。美聯儲一旦加息,資金就會逃離中國,迴流美國,中國的融資成本會進一步飆升,樓市,股市崩塌等等,諸如此類的話相信大家已看過無數次。

一直以來大家都對資金在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和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流動規律頗感興趣,解釋的理論也層出不窮。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金刻羽的論文《instrial structure and capital flows》對此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國際資本流動由兩股力量主導,一股是傳統力量(standard force),其使資金流向那些比較稀缺的地方;而另一股是新興力量(novel force),其使資金流向生產並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富有國家。當前一種力量佔主導,資金就從發達國家流向新興市場;當後一種力量佔主導時,資金就從新興市場流向發達國家。如此說來,當初海量資金涌進中國是因為傳統力量;現在新常態了,資金大量逃離中國就是因為新興力量佔主導。這解釋感覺四平八穩,但實際上毫無意義。

中國的「融資貴融資難」問題是否因為中國是資金比較稀缺的國家?資金大量逃離中國真的是因為新興力量佔主導嗎?用數據如何衡量和預測新興力量是否佔主導呢?如何解釋德國和日本這兩個生產並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富有國家,不論新興力量還是傳統力量力量主導,都長期向外輸出資本呢?金教授的理論很適用於美國這樣的以金融為代表的服務業掛帥的發達國家,而不是很適用於像德國日本這樣以製造業驅動貿易的外向型發達國家。

中國真的資金稀缺嗎?截至2014年底,政府財政存款余額3.6萬億元、機關團體存款余額18.7萬億元,合計22.3萬億;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40萬億元,其中國有事企業存款超過20萬億元。我國儲蓄佔世界的比重分別從2005年和2009年開始超過全球一成和兩成,2013年會首次超過四分之一,表明近年來中國儲蓄全球佔比比我國GDP全球佔比高出一倍多。中國巨額儲蓄表明其資金充足,「融資貴融資難」本不應該出現。

打開中國資金困局的不解之謎的鑰匙其實就是超級去杠桿化:中國是分三步走到今天這個金融僵局的。

㈡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完善《貨幣銀行學》課後題

我國的金融市場雖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國外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仍存在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金融結構失衡。我國的金融機構雖然呈現不斷優化趨勢,但現存結構狀態仍然不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甚至嚴重製約了金融效率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二)金融創新乏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創新還很落後,且存在金融創新過於依賴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創新中,各領域進展失衡的狀況。這些都降低了金融資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競爭力。(三)金融監管存在突出問題。從內部看,金融機構面臨著與國有企業一樣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決激勵與約束機制問題;從外部監管看,首先表現為金融法規建設滯後,中國現行有關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經過多年修改,已經較為系統,較為完善。但由於我國的整體法律基礎不牢固,金融監管經驗不足,法律的涵蓋面並不廣泛,法律的局限性嚴重,特別是一些臨時性的管理條件、實施辦法,缺乏一致性、連續性、權威性,對金融市場發展極為不利。(四)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塞不通,人為割裂,迫使資金變相暗通,阻礙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動效應,阻滯貨幣政策的傳導,減弱了貨幣政策效力,使貨幣市場的發展能有效地帶動資本市場的發展。且銀行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造成了金融市場的一些監管真空。

如何完善:(一)加快貨幣市場的發展
首先,要重新認識貨幣市場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業拆借市場。一是要規范、健全同業拆借市場交易網路系統;二是充分發揮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功能,在有效利用有形拆借市場的前提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穩步發展我國的無形拆借市場,提高我國同業拆借市場的融資能力;三是規范拆借市場行為,通過制定有關的交易規則和監管辦法,規范市場運作,嚴格市場管理和監控,使拆借市場運轉正常化、良性化;四是加大抵押擔保拆借比重,改變我國拆借市場上基本以信用拆借為主要手段的現狀,以此達到防範和分散風險的目的;五是加大中央銀行的調控力度。
第三,大力發展商業票據市場。

(二)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首先,應調整非國有經濟與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適當擴大它們的投資需求;其次,進一步健全國債市場;第三、適當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第四,逐步使社會保障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第五、著力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第六、完善資本市場的組織結構體系;第七、發展機構投資者。

㈢ 保險﹑銀行﹑證券這三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

保險﹑銀行﹑證券這三者之間是都屬於金融,都是金融工具的關系。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證券是多種經濟權益憑證的統稱,也指專門的種類產品,是用來證明券票持有人享有的某種特定權益的法律憑證。 主要包括資本證券、貨幣證券和商品證券等。

保險 屬於契約經濟關系 ,從經濟角度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從社會角度看,保險是社會經濟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精巧的穩定器」;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

(3)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是指在金融市場中可交易的金融資產,是用來證明貸者與借者之間融通貨幣餘缺的書面證明,其最基本的要素為支付的金額與支付條件。

金融工具如股票期貨黃金外匯、保單等也叫金融產品、金融資產、有價證券。

因為它們是在金融市場可以買賣的產品,故稱金融產品;因為它們有不同的功能,能達到不同的目的,如融資、避險等,故稱金融工具;

在資產的定性和分類中,它們屬於金融資產,故稱金融資產;它們是可以證明產權和債權債務關系的法律憑證,故稱有價證券。絕大多數的金融工具或稱產品、資產和有價證券具有不同程度的風險。

㈣ 外匯保證金交易是什麼

外匯保證金交易就是投資者以銀行或經紀商提供的信託進行外匯交易專。它充分利用了資金杠桿投屬資的原理,在金融機構之間及金融機構與投資者之間進行的一種外匯買賣方式。在交易中投資者只需支付一定的保證金就可以進行100%額度的交易,使得那些擁有少額資金的投資者也能參與到金融市場上進行外匯交易。

㈤ 發達國家金融調控對我國有哪些啟示

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這種寬松的貨幣政策還溢出美國,使得世界流動性過剩,引起世界大量國家出現資產泡沫,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美國的金融危機,本質上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而這引起了美國流動性的緊縮,信貸緊張,又導致其他國家也受到影響。發展中國家資產市場泡沫的破滅,甚至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日本房地產市場面臨壓力。所有這些與美國的金融危機不無關系。

美國政府主動推動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是引起危機在房地產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兩房」的設立和運作,有效地降低了抵押貸款利率,推動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繁榮。

美國監管的放鬆和過於復雜衍生工具的過度使用,加劇了危機的程度和危害。監管的放鬆,使得金融機構的競爭過於激烈,使根本不具備能力的消費者獲得了住房,杠桿率大幅提高,金融資產過度膨脹,信息披露不充分。過於復雜的衍生工具,尤其是資產證券化的發展,使得風險評估變得困難,過於依賴於評級機構,也使得風險承擔者與控制者嚴重分離,不利於風險的有效控制。當基礎資產出現問題時,金融機構多倍收縮金融資產,引起連鎖反應,產生巨大的系統風險。

國研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美國的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及金融體系會有哪些影響?尤其是將對中國產生哪些影響?

陳道富:從危機的結果來看,由美國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事實上是帶有全球性的。危機不僅僅表現在美國本土,歐洲、日本等其他國家和地區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動盪。美國本身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是世界最大的貿易逆差國,美元又是全球最主要的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更重要的是,美國的金融資產被全世界持有,不僅金融機構捲入其中,各國央行也深陷其中。在經濟、金融聯系如此密切的世界中,這么大的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不可能不波及美國以外,世界各國受到牽連在所難免。

目前,危機還在擴散,已從單純的次貸危機向其他消費貸款蔓延。由於金融機構的破產壓力,股票、債券市場也面臨危機。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資本金受到侵蝕,貸款會更加謹慎,也會有所收縮,加上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在下降,金融危機有進一步向實體經濟傳遞的危險,進而再加劇當前的金融危機。從當前的情景看,危機至少在短期內不會結束。

危機的影響,既取決於危機本身的性質,也取決於危機的處理方法,包括世界其它國家的應對策略。從目前危機發展的情況來看,美國此次危機是一次比較大的金融危機,損失肯定不低於其八十年代發生的儲貸危機,是否會達到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談到的 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程度,尚有待於進一步觀察。但如果控制不好,危機進一步惡化是有可能的。

美國的這一次金融危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波及到了中國。從金融的角度看,危機初期,得益於中國金融體系相對保守和封閉,中國的金融機構直接的對外金融交往並不多,沒有大量持有美國的金融資產,包括次級債、 「兩房 」擔保和發行的債券,以及破產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等。但是危機爆發以後,中國部分金融機構入股了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在賬面上蒙受了損失。從總體上看,量還不是特別大,還不會引發金融危機。但虧損在金融機構的分布並不均勻,部分金融機構的壓力較大,需關注。

此外,中國政府持有大量 「兩房債券 」和美國國債,美國的金融危機對 國的外匯儲備會有一定影響。但美國政府介入「兩房」,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好消息。當然, 們仍需要做好各種充分准備,畢竟美國政府沒有做出明確的承諾。

當然,美國的金融危機也使得全球資金的移動出現變化,中國可能面臨跨國資金的大進大出,這需要重點關注。

從實體經濟來看,由於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給 國的出口、經濟增長帶來下行壓力。

但是,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來說,也不完全都是負面影響。在危機惡化之前,世界面臨通貨膨脹上升,經濟下行的滯脹風險。與此相一致,中國經濟也面臨較大挑戰,經濟增長速度快速下降,通貨膨脹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居高不下。美國次貸危機的惡化,加速了美國經濟的調整,緩解世界能源、原材料以及糧食等大宗商品市場的供求緊張狀況。更重要的是,美國次貸危機的惡化,嚴重打擊了國際投機勢力,石油、大宗商品中的投機因素大大降低,價格快速下降。這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中國通脹的壓力,舒緩了中國宏觀政策方面面臨的困境,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向防止經濟過快下滑上。

國研網:您如何評價美國政府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所採取的策略?

陳道富: 首先應該看到,美國面對這么大的金融危機,還能夠把危機的影響控制在目前的水平,確實讓各國見識到美國金融體系的靈活性,以及美國在處理危機時表現出的務實,既體現出原則性,也體現了藝術性,更不同於美國開給其他國家的治理危機處方。危機若發生在其它國家,肯定就不是目前這個樣子了。當然,美國金融體系也有不完善、不安全的地方,存在一定的漏洞,否則不會發生此次危機。

國研網:中國央行於9月15日宣布下調 「存款准備金率和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是否是針對美國此次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救市措施?

陳道富: 美聯儲、美國財政部以及各國央行都在積極救市。這些國家都曾經歷過金融危機,在處理危機方面比較有經驗。此次救市行為,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緩解危機帶來的過於劇烈的傷害。

盡管央行此次發布調低 「雙率」的政策,時間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給市場造成中國參與救市計劃的聯想。但從目前來看,政策更多的是針對國內的經濟形勢,不大可能純粹是為了配合美國的救市計劃。調低 「雙率 」的政策,是經過研究並在事前提出的,絕對不是隨便出台的偶然政策。央行調低「雙率 」的政策,在保持對國內通脹可能反彈的控制的基礎上,更重視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尤其關注中小企業。當然,美國金融危機的惡化,消除了原有的某些不確定性,更加堅定了中國政府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有助於中國政府果斷作出決策。同時,這個政策在客觀上也有利於前瞻性的應對美國金融危機可能對 國金融體系流動性的影響。

國研網:到目前為止, 們至少可以從此次危機得到哪些啟示 ?

陳道富: 危機遠沒有結束,現在談啟示有些為時過早。而且不同的人,視角不同,得出的啟示會有很大的不同。但 相信,這次危機過後,不僅僅美國,世界各國都會從各方面進行深刻的反省,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監管政策、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發展等方面,都會有所突破。

一是長期過於寬松的貨幣環境,加上政府信用介入等引起市場激勵機制的扭曲,容易引起泡沫經濟,而泡沫經濟最終都是要破的。或者說,金融的根在經濟,過分脫離經濟發展金融,最終是要發生危機的。但金融發展具有自 膨脹傾向。

二是過於復雜的衍生工具,在帶來流動性等好處的同時,也引起市場風險的承擔主體和風險控制主體嚴重分離,不利於對風險的評估、控制。更重要的是,衍生工具大量表現為表外業務,現有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監管措施還無法有效應對。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手段相當脆弱,尤其在高杠桿的環境中發生系統性風險時更是如此。進一步研究並加強監管是必要的。

三是金融機構的損失與實體經濟的損失,其宏觀影響差距極大。金融機構發生損失,將引起金融機構不得不多倍收縮資產,進而引起資產市場價格的不利變動,進一步惡化金融機構的損失。盡快將損失剝離出金融機構,有利於控制損失的傳遞和多倍收縮效應。

四是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時,一定要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受現有規則限制,該改規則的時候就要改規則,該注入流動性的時候就應該注入。在處理這次危機時,美國政府並沒有完全按照市場規律去解決問題,行政力量也很強大,該出手時毫不手軟。金融危機發生時,市場存在大量正反饋機制,或者說市場高度相關,並且惡化速度很快。保持市場必要的信心是最重要的,否則大量干預措施都會失去效果。因此,把握干預的時機,果斷干預是非常重要的。危機時期,對部分金融機構的保護是必要的,必須保證有金融機構來實現必要的金融功能。

國研網:反思美國的此次危機,中國還可以更深層次的思考哪些更基本的問題? 們應該採取那些應對措施?

陳道富: 們除了可以就事論事的從危機爆發的原因,影響機制以及政府應對策略等方面,反思美國的這次危機,還可以更深層次的思考一些更基本的問題,如重新思考金融與經濟的關系,思考金融的內在不穩定等理論問題。

談到應對措施, 想危機已經發生了, 國也已經受到影響。因此, 國需要做的,一是盡可能減少現有損失,避免進一步的損失。在減少損失方面,中國要積極把握市場機會,加強與美國各界的溝通,特別是政府溝通,做好各種應對准備。同時, 國應認真研究美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形勢,避免錯誤的投資。二是應充分評估金融機構的損失對 國經濟、金融的影響,尤其要結合國際、國內的形勢,防止損失在國內的傳遞和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不利影響。

國研網:美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在這次危機的表現,對於中國構建金融安全體系有哪些借鑒意義?

陳道富:美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在這次危機的表現,確實讓 們見識到了美國金融體系的靈活性。中國在構建自己的金融安全體系時,最核心的是如何提高金融機構的穩健性和金融體系的靈活性。對風險和危機的防範,使金融體系具備對風險和危機的抵抗力。中國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距離。 們需要加快金融的對內自由化,以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

其次,金融本身具有不穩定性,加強有效監管是很重要的。監管部門需要與市場主體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能陷於「主管部門」,同時應加強監管部門的協調,更多的從保護中小投資者、保戶和儲戶的角度加強監管。

再次,需要盡快建立 國的金融安全網。 國已經有了保險保障基金和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要使其真正發揮作用,避免將其簡單的作為救助金融機構的工具。

最後,還需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危機處理預案和協調機制。美國在這方面的協調響應機制值得中國借鑒。雖然美聯儲、美國財政部和國會之間也存在爭議,但在一些基本原則方面能達成共識。

當前,在國際金融動盪的背景下,中國應嚴格資本賬戶管制,密切關注各類資本的跨國流動,防止由於國際資金的大進大出對中國金融市場造成嚴重的沖擊。同時,協調好匯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在通脹可控的前提下維持經濟增長。經濟的穩定增長,是金融安全的根本。

㈥ 你是否同意在不久的將來,銀行會消亡的觀點

補充樓上 (5)銀行體系的資金來源與直接融資並不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銀行體系的資金,涵蓋處於銀行體系中的各種貨幣資金。商業銀行要為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各種經濟活動提供貨幣資金轉賬結算服務,因此,除現金漏損外,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它們的資金實際始終都是處於銀行體系之中的。在現代中央銀行體制下,銀行體系中貨幣資金量的增減主要與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之間的資金往來有關。因此,金融市場的發展、直接融資范圍的擴大等,並不能成為商業銀行衰落的理由。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直接融資對銀行體系的資金來源確實是有影響的。但是這種影響並不體現在總量上,而是主要體現在結構上。一方面是主體結構。居民和企業參與資本市場投資後,它們的資金就由居民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變成了開戶證券公司在商業銀行的結算存款,資本市場的變化可以引起銀行存款結構的變化。以下現象可以作為例證: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同業存款項下的數額激增,其起伏波動的狀況大都與股票市場的動態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是期限結構。在過去沒有資本市場的情況下,居民的長期積累主要是以銀行長期儲蓄的形式存在,而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助於改變銀行存款的期限結構.緩解銀行長期儲蓄存款快速增長的狀況,從而減輕銀行的付息壓力。
(6)商業銀行仍然具有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這種客觀必然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商業銀行提供的是一種穩妥的、符合各個階層需要的資金融通方式。商業銀行在籌集和運用資金上具有積少成多、續短為長的特點,可以為不同數量、不同期限的資金提供不同形式的融通,因此,盡管證券市場的便利性、收益性、靈活性等極具誘惑力,仍然會有相當一部分資金短缺者和盈餘者出於對安全性、流動性的考慮而選擇銀行。二是商業銀行能夠為一部分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盡管直接融資市場能提供許多融資便利,但總會有一部分資產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無法通過直接融資獲得支持其發展所必須的資金,並且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會,所擔負的分紅壓力比償還貸款的本息壓力可能還要大。因此,相當多的企業仍需向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融資。
(7)近年來,有不少研究分析的結論為上述觀點提供佐證。邁耶關於公司融資結構跨國比較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工商企業來說,發行股票不是最主要的外部融資來源;發行可交易債券與股權證券,也不是工商企業融資的主要途徑;間接融資遠比直接融資更重要;銀行是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資金來源。米什金認為,只有大型資信良好的公司才能進入證券市場,證券市場在企業融資中的作用被高估了。這個結論被廣泛引用,以論證商業銀行依然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
而從金融業的實踐角度看,一方面,無可置疑地,近年來商業銀行在發達國家金融業中的地位在下降。以美國為例,商業銀行目前雖然在所
有金融機構中依然是位居首位,但其相對份額也已經歷了較大的變化。其地位已由絕對主導變為相對重要。到1997年底,美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只佔所有金融服務企業總資產的36%左右。另一方面,盡管商業銀行收益的波動性加大了,但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還是很強的,如美國商業銀行從1990~1997年的年平均股權收益率達到12.91%,可見商業銀行也並不像人們所想的那樣正在衰落。

㈦ CFA在國際上認可度如何

CFA如今在國內還是不錯的。 CFA考試作為全球金融第一考,在全球范圍內擁有極高的認可回度。即便你是只答通過了CFA一級,也說明了具備金融從業最需要的知識儲備。並且很多金融機構在招聘中明確提出CFA通過者或各級通過者優先,在求職過程中有明顯的優勢。擁有CFA證書可以證明你在該行業屬於一個比較有鑽研的人,而且該證書也是你智慧與汗水的結晶,而且通過了CFA考試,擁有了證書之後,你就能夠在金融行業中立足,但是這樣的立足是一個良性循環,你的客戶是源源不斷的,而對於那些有客戶的用戶來說,他們沒有證書,他們的客戶到後期是會另謀高就的,因為技術得不到驗證,賺到了錢也很快就會虧損。 具體事項可以找專業的機構進行詳細的咨詢,在眾多的教育機構中,高頓教育的性價比高,高頓教育始終專注構建財經終身教育服務體系,服務國家經濟建設,服務國內專業財經人才培養,服務財經人士終身教育需求。作為培訓機構,其始終牢記使命,口碑和專業是學員和客戶信賴的原因,也是高頓永恆的追求目標。

㈧ 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政策與發達國家存在什麼不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政策有什麼特點

你找一個月收入8萬的和一個月收入800兩個人比較一下就行了

㈨ 發達國家金融機構體系對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設有何啟示

至少有四點:
1、投資的安全性高於收益性;
2、投資人的權益至上,離開這一點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體系;
3、制度建設先行,遵循市場規律;
4、法制優於人治。

閱讀全文

與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什麼指標最准 瀏覽:291
招商銀行滬深300理財怎麼樣 瀏覽:967
投融資會上的講話 瀏覽:45
富國互聯科技股票基金封閉期 瀏覽: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戲理財 瀏覽:11
招商融資發布會 瀏覽:20
租賃表外融資 瀏覽:575
中國股票價格為什麼高 瀏覽:803
適合20歲怎麼理財 瀏覽:83
理財保險的意義與功用 瀏覽:533
黃金藤價格價格 瀏覽:503
85港幣摺合人民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05
江蘇八方貴金屬軟體下載 瀏覽:344
證監會首批批准證券投資機構 瀏覽:928
趨勢投資利潤回吐 瀏覽:593
益民集團產業投資 瀏覽:398
平安綜合理財 瀏覽:461
不良貸款不良資產 瀏覽:307
如何用100萬來投資理財 瀏覽:793
縣域理財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