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武漢東湖金融中心建築高度是多少米
東湖金融中心你指的是哪一棟高樓先說出來
㈡ 武漢市江漢區新華路296號lFC國際金融中心的名稱
就叫IFC國際金融中心啊,IFC的名稱意思——I表示國際international,F表示金融finance,C代表中心center~~
㈢ 中國具體要搞幾個金融中心
不說你了,我是抄天津的,天津還什麼狗屁中心呢,現在呢,提了多少年了,一點動靜也沒的。
其實天津的銀行數量規模是全國第一的,但是金融類其他的都提不上,證券是上海和深圳啊。不管咋說,以前提過規劃說天津要變為北方經濟中心,這話說了有用嗎。實際上現在的城市發達程度,成都和重慶,全比天津強很多,我絲毫不誇張。
你指著那幫狗屁北京人給全國定位? 他們就是全國的寄生菌毒瘤和渣子!看看現在出台的經濟政策,狗屁不如啊
人一定要自強,朝廷就是一堆臭屎。上海人老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了。不過上海也那德性,但比天津確實是好多了,沒有白自強的。
㈣ 武漢的金融中心和商業街在哪裡啊想在武漢買房子。
光谷不錯,房子也便宜
㈤ 武漢國際金融中心的建築布局
規劃建造為高度350米~400米左右的超高層多功能商務綜合體,樓高約82層,建築面積22.5萬平方米。
㈥ 中國九點金融區都是哪九大
作為一個崛起中的金融大國,伴隨著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慶、大連,武漢,西安,杭州等諸多區域金融中心的逐漸形成,中國金融中心城市整體布局的大版圖已初具輪廓——
上海金融中心:遠東龍頭,引領國際金融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就被世人公認為世界的遠東金融中心,亦以發達的金融市場著稱。1992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任務,並將此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予以實施。計劃在2010年基本建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2020年完全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
北京金融中心:金融貴胄,盡顯國都優勢
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與決策中心,今年也首次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天津金融中心:攜手北京,推動環渤海
作為與北京相鄰的沿海直轄市,天津與其他城市相比有著更多的發展機遇。在「加快開發開放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國家戰略後,天津已明確提出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其重點是設立全國性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而近日,天津籌建國內第一個離岸金融中心的整體規劃方案也將上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審批。
深圳金融中心:借力香港,領軍珠三角
作為中國第一個改革試驗區,深圳明確提出了與香港共建「深港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計劃於2010年把深圳建成中國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城市,並使深圳爭取成為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的試點城市。
作為與香港一衣帶水的沿海城市,深圳將「深港合作」納入深圳金融發展戰略,提出以深港金融合作為紐帶,鞏固提升深圳金融中心城市地位,使深圳成為港深大都會國際金融中心有機組成部分,為兩地構建聯通境內外的統一資本市場創造條件。
深圳金融發展的總目標是:建成「三有體系」,即建設一個能有力支持深圳經濟發展、能有機配套深圳產業結構、能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的金融體系;打造「四個中心」,把深圳建成產業金融中心、金融創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務中心。
重慶金融中心:坐鎮西南,扼守長江上游
重慶是中國西部惟一的直轄市,也是惟一擁有長江黃金水道、能江海聯運的西部城市,在中國具有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區位優勢。
目前重慶最現實、最有潛力的兩塊是產權交易中心和票據中心,該市期望將其做成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都有名氣的中心。重慶表示未來將致力於建設要素市場,並計劃大力發展信貸、貨幣、證券、保險、外匯、黃金等諸多市場。
大連金融中心:金融新貴,輻射東北亞
作為目前東北地區惟一對外資銀行開放的城市,大連在這一區域的金融中心地位日趨顯著。由此,大連也明確提出了建立「東北亞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
目前,大連是東北地區金融機構種類最全、密度最大、開放度最高的城市。大連擁有金融機構75家,其中,銀行40家、保險公司26家、證券公司2家、期貨公司7家;大連也是東北地區外資金融機構最多的城市,有23家外資金融機構;大連商品交易所是中國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之一,期貨交易品種由2002年的2個發展到目前的7個;同時,大連還是東北地區主要的外匯結算中心和惟一的外匯交易中心,外匯交易額、結算總額、國際收支總額均占遼寧省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
大連的金融中心城市建設構想是:用15年的時間,把大連建設成為各類金融機構雲集、資金流量巨大、交易活躍的現代金融城,並成為輻射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東北亞區域性金融中心。
武漢金融中心:華中腹地,實施中部崛起
武漢作為中國中部地區的特大型城市,地處華中腹地,是內陸地區經濟交 匯的中心,也是沿海與內地經濟交匯的樞紐。從區域定位看,與中部其他省會城市相比,武漢主要經濟、金融指標都處於前列,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目前武漢地區擁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24家,保險公司30家,證券經營機構74家,上市公司35家,企業財務公司4家,信託投資公司2家,已經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信託、財務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並存的多元化格局。
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定位是:立足湖北輻射中部,做中部的金融中心。武漢明確提出,力爭用5至10年建成立足武漢城市圈、面向全省乃至中部地區的金融中心;初步建立武漢金融中心的框架,成為區域性的銀團貸款中心、票據業務中心、資本市場中心、產權交易中心、保險業務中心、金融教育研究中心和金融後台服務中心。
西安金融中心:西北翹楚,貫通亞歐大陸橋
西安作為歐亞經濟論壇的永久會址和「現代絲綢之路」的起點,通過亞歐大陸橋連接著中國東西部,在亞歐大陸橋上,西安是最大的金融中心城市。作為西北貿易中心的西安,其金融資源基礎在西北地區各城市中也是最好的。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西北分支機構均設在西安,全國各大商業銀行和
㈦ 請問武漢光谷金融中心是在哪裡啊目前已經完工了嗎
光谷金融中心項目位於高新大道與光谷三路交匯處光谷生物城內,建設主體為聯體雙塔樓,包含一棟22層5A甲級寫字樓與一棟21層國際品牌精品酒店。目前已經封頂,項目預計2018年竣工並投入使用。
㈧ 請問武漢光谷金融中心是在哪裡啊目前已經完工了嗎
在江夏區高新大道與光谷三路交匯處,目前已經封頂,預計2018年完工。
㈨ 武漢哪裡跟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差不多
武漢應該北湖那塊差不多吧,算是武漢高樓最密集的地方,也是金融一條街,很多銀行,證券所華中總部都設在那個地方。
㈩ 武漢屬於什麼地域空間結構模式
武漢一般認為組團式,因為三個區域都有自己的商業區等功能區,彼此獨立。
應該分別是指城市的地域形態和布局形式吧。布局形式有分散疏鬆式和集中式,城市的地域形態則有集中式和組團式
武漢地處中部,是中部地區最大的產業、人才、交通聚集地,然其一段時間以來的發展、變化仍難如人意。中央慧眼識玉,大膽確立武漢及周邊地區為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模式試驗區, 使武漢乃至湖北,在全國經濟一盤棋中的地位與優勢以一目瞭然、雞群鶴立的感覺,更給武漢發展帶來了無以比擬的機遇及無人項背的特殊地位。武漢城市的確切定位:必須堅持以「九省通衢」名城為主,不宜過分強調建設「經濟強市」、「金融中心」
「兩型」社會試驗區之所以冠以武漢,原因只能是武漢具備獨特的地理空間優勢,就是「九省通衢」,就是中部地區。當然也包括武漢具備的文化人文優勢,金融、環境和生態優勢。最基本的「資源稟賦」的現代經濟學理論,經典的馬克思主義有關「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的論述,給予我們這方面的啟示與告誡。
近年來,在我省和全國很多地區,都經常聽到和看到所謂建設「經濟強市」、「金融中心」的口號,殊不知,不同城市基礎和條件是不一樣的,而且具備不同的性質和職能。「九省通衢」就是武漢的經濟名牌,也是武漢的文化名牌,更是武漢的城市名片。武漢的發展不是在「金融強市」、「製造中心」的名義下爭取資源和政策的投入,而是在「九省通衢」的光耀下,獲得巨大的、不可置否的資源、政策乃至發展的機遇和實在的利益。「九省通衢」名城地位的品牌運用和鞏固好了,一切都將是順水順風,理所當得。相反,一味地、單一地追逐「經濟強市」、「金融中心」,甚至以此為發展戰略和城市口號,實際上是對武漢城市地位的弱化和放棄,也是對試驗區建設意義的短視和誤解。中央選擇武漢作為「兩型」試驗區的作用和意義,決不僅僅在此,試驗區要完成的工作和實踐的意義是廣泛和深遠的。探索「兩型」社會建設模式與單純推進和推出某個「經濟強市」、某個「金融中心」有著根本的區別。
總之,地處中部腹地、輻射廣闊、不臨海不沿邊、人文地理優勢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試驗區非武漢莫屬。
武漢城市的確切定位,即以凸顯「九省通衢」名城地位為主,不宜過分強調建設「經濟強市」、「金融中心」,決不是放棄經濟、製造業基地、金融輻射城市等的建設與打造,相反,在凸顯「九省通衢優勢的前提下,在「兩型」社會試驗區框架內,實現城市經濟、金融和文化的全面振興和跨越,有著更廣闊的操控空間和餘地。借用一句名言,那就是「什麼都可以試,什麼都可以闖」,製造業比肩廣東、金融業試比上海,決不是沒有可能。合理和巧妙地處理城市定位(「九省通衢」)與城市功能(製造和經濟金融中心)打造的辯證關系,需要我們發揮更多的智慧和想像力,兩相比較,前者為先,後者為末。因此,武漢的發展應該把「九省通衢」名城地位放在首位,科教、製造、金融、商貿中心的功能打造放在其次。從這個意義上講,筆者斗膽放言,在中國內陸和長(江)黃(河)流域,有可能成為世界級的城市只有兩個,即上海和武漢,上海可能成為中國外向型的經濟金融大都市,而武漢則可能成為中國內陸大區域性的經濟金融大都市。武漢的優勢和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的地理空間的區域性,除此無他,這是一種天然的分工。應當說,在盡量短的時期內,快速創造合乎「兩型」社會發展要求的更多更高的經濟增長速率和規模,是中央乃至全國對武漢「兩型」試驗區的殷切希望。大武漢也不是沒有基礎和優勢,武漢可以也一定能夠探索出許多可供借鑒和推廣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