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聚焦八大亮點
中房網訊 2月18日,市場期盼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正式發布,這是中國經濟在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根據《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其中,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將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會同粵港澳三地和有關部門以釘釘子精神抓緊抓實做好各項任務,推動規劃藍圖中的各項美好願景落到實處,歡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增進粵港澳三地民生福祉,成為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示範。
【四大核心城市定位出爐】
《綱要》最重要的看點之一,就是對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分工協作進行「頂層設計」。
根據《綱要》文件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簡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規劃極大地尊重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差異化分工定位。
統計《綱要》全文發現:從提及頻率來看,四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可見一斑:其中,香港被提及102次,澳門90次,廣州41次,深圳39次。與此同時,珠海也被委以重任,共被提及20次。此外,佛山被提及9次,惠州6次,東莞8次,中山9次,江門7次,肇慶5次。
從這一數據也可看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龍頭」地位毋庸置疑。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大灣區內的大小城市,都將在這份「總綱」指導下,展開金融開放、交通規劃、產業布局等工作。那麼,11座城市將如何擔當重任,又將如何改變大灣區城市格局?
四大中心城市《綱要》提出,優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香港: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四大中心城市中,香港排在首位: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責任重大。香港科技創新資源豐富,但短板也很明顯,即成果商業化能力不足。為此,《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
與此同時,為充分發揮香港金融服務功能,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參與大灣區創新型科技企業融資,允許符合條件的創新型科技企業進入香港上市集資平台,將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此外,在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將支持香港開發更多離岸人民幣、大宗商品及其他風險管理工具。
澳門: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緊隨香港之後,澳門在《綱要》中也屢屢被點名,達90次之多。
澳門雖然經濟高度發達,但由於體量過小,經濟總量並不突出。而且,經濟結構相對單一,過度依賴旅遊業和博彩業。以2017年數據為例,澳門GDP為3102億元人民幣,其中博彩業就占據半壁江山,達到49.1%。
為此,《綱要》對澳門也提出了非常具有針對性的定位:
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產業布局方面,支持澳門中醫葯科技產業發展平台建設。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研究探索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
廣州: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作為廣東省省會,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地位自然不容小覷。
根據《綱要》,廣州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在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方面,《綱要》重點提及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及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葯科技產業園,其中廣州獨占兩席。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也是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主要工作之一。《綱要》透露,將實施廣州、深圳等機場改擴建,開展廣州新機場前期研究工作。而在上月公布的《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中,也有「規劃研究廣州第二機場」的表述。
此外,《綱要》還提出,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產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提升國際化水平。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深圳: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要扮演的角色是: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在科技創新合作方面,《綱要》提到,不但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還支持依託深圳國家基因庫發起設立「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
此外,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充分發揮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功能,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在文化創意產業體繫上,支持深圳引進世界高端創意設計資源,大力發展時尚文化產業。
重要節點城市,《綱要》還提到,支持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深化改革創新,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強化與中心城市的互動合作,帶動周邊特色城鎮發展,共同提升城市群發展質量。
珠海:配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珠海成為唯一與香港、澳門陸橋連通的城市。根據《綱要》,珠海還將增強機場功能,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此外,還將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發展,穩步發展跨境直升機服務,建設深圳、珠海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
與澳門隔江相望的珠海橫琴島,占盡地利。《綱要》將「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作為單獨一章列出,其中重點提及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三大重大平台開發建設。例如,將配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高水平建設珠海橫琴國際休閑旅遊島,統籌研究旅客往來橫琴和澳門的便利措施,允許澳門旅遊從業人員到橫琴提供相關服務。
佛山: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
佛山是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為優化產業布局,《綱要》提出,要提升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水平,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並支持佛山深入開展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珠三角九市需要發揮各自優勢,與港澳共建各類合作園區,拓展經濟合作空間,實現互利共贏。比如,《綱要》支持佛山南海推動粵港澳高端服務合作,搭建粵港澳市場互聯、人才信息技術等經濟要素互通的橋梁。
佛山與廣州共同構成「廣佛都市圈」。在空間布局方面,要發揮廣州-佛山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提升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參與國際合作。
惠州:探索開通海上旅遊航線
《綱要》提出,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文化、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惠州作為為廣東海洋大市之一,西鄰大鵬灣,西南鄰香港,東與紅海灣相接,南連廣闊的南海。此次《綱要》提及,將探索開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遊航線。此外,還將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東莞: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
東莞也是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城市,《綱要》提到,要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並提出,支持東莞等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方面,東莞要結合自身特點,發展特色合作平台,具體而言,支持東莞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東莞濱海灣地區,集聚高端製造業總部、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
中山:深度挖掘孫中山文化資源
《綱要》提到,要發揮大灣區中西文化長期交匯共存等綜合優勢,促進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具體到中山,作為孫中山的故鄉,文件中提到將支持其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珠海、江門、中山同處珠江西岸,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其他廣東城市相比,與澳門地理位置最接近。《綱要》提到,將推進澳門和中山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拓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空間。
江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江門是著名的僑鄉,此次《綱要》中提及,支持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綱要》還提出,支持江門與港澳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拓展在金融、旅遊、文化創意、電子商務、海洋經濟、職業教育、生命健康等領域合作。加快江門銀湖灣濱海地區開發,形成國際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華僑華人的引資引智創業創新平台。
肇慶: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
《綱要》透露,粵港澳大灣區將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路,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具體到肇慶,《綱要》提出,將適時開展廣州經茂名、湛江至海安鐵路和柳州至肇慶鐵路等區域性通道項目前期工作,研究廣州至清遠鐵路進一步延伸的可行性。
同時,加強食品食用農產品安全合作,高水平打造肇慶(懷集)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
【八大亮點】
那麼,綱要有哪些要點值得關注?大灣區內的城市、產業將迎來怎樣的發展機會?資本市場將如何與之共舞?我們來看一看其中的亮點。
亮點一:科技創新成重中之重
粵港澳大灣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也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中之重。
《綱要》提到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綱要》提出依託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平台,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
亮點二:粵港澳網間互聯寬頻擴容
《綱要》提出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成智慧城市群和提升網路安全保障水平。推進粵港澳網間互聯寬頻擴容,全面布局基於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推進骨幹網、城域網、接入網、互聯網數據中心和支撐系統的IPv6升級改造。此外,推動降低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並積極開展取消粵港澳手機長途和漫遊費的可行性研究,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亮點三: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對於金融業的發展,《綱要》中也有諸多亮點。
《綱要》提出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其中,要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台。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產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提升國際化水平。
支持深圳依規發展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為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
《綱要》提出逐步擴大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范圍。大灣區內的銀行機構可按照相關規定開展跨境人民幣拆借、人民幣即遠期外匯交易業務以及與人民幣相關衍生品業務、理財產品交叉代理銷售業務。大灣區內的企業可按規定跨境發行人民幣債券。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穩步擴大兩地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支持內地與香港、澳門保險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
亮點四:推進投資便利化
《綱要》提出,不斷完善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此外,深化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對港澳服務業開放措施,鼓勵粵港澳共建專業服務機構,促進會計審計、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管理咨詢、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建築及相關工程等專業服務發展。支持大灣區企業使用香港的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
此外,《綱要》還提出推進投資便利化,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CEPA系列協議,推動對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爭議解決、航運、物流、鐵路運輸、電信、中醫葯、建築及相關工程等領域實施特別開放措施,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准入等限制,在廣東為港澳投資者和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更好落實CEPA框架下對港澳開放措施。
亮點五: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綱要》提出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在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和移動互聯網、蛋白類等生物醫葯、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現代中葯、智能機器人、3D列印、北斗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此外,《綱要》提出探索國際遊艇旅遊自由港,推進馬匹運動及相關產業發展。
亮點六: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綱要》提出研究賦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並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同等接受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的權利。此外,鼓勵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擔任內地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務,研究推進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依法報考內地公務員工作。
亮點七:共建合作發展平台
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的開發建設一直備受關注。《綱要》提出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拓展離岸賬戶功能,借鑒上海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積極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有效路徑。《綱要》提出,研究進一步擴展前海發展空間。
《綱要》提出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將廣州南沙打造為華南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高地,推進珠海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支持橫琴與澳門聯手打造中拉經貿合作平台。
《綱要》還提到支持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毗鄰的深方科創園區建設,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區;支持江門與港澳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加快江門銀湖灣濱海地區開發;推進澳門和中山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支持東莞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東莞濱海灣地區;支持佛山南海推動粵港澳高端服務合作。
亮點八:創新綠色發展
《綱要》提出推動大灣區開展綠色低碳發展評價,力爭碳排放早日達峰,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區。推廣碳普惠制試點經驗,推動粵港澳碳標簽互認機制研究與應用示範。此外,《綱要》還提出加快推進珠三角大型石油儲備基地建設,統籌推進新建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和擴大已建LNG接收站儲轉能力。
【526家上市公司扎堆粵港澳大灣區】
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同時也是中國A股上市公司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在中國資本市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2月18日,A股共有上市公司3586家,其中注冊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的上市公司共有526家,占廣東省A股上市公司的89.6%,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14.67%。
從各城市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城市分化明顯。深圳擁有的A股上市公司最多,達285家;其次為廣州,共有A股上市公司98家;佛山、珠海、東莞分別有36家、28家、27家;中山、江門、惠州、肇慶共有A股上市公司52家。
在市值方面,截至2019年2月18日,上交所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9.88萬億元,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18.96萬億元,兩市市值合計48.84萬億元。而粵港澳大灣區526家上市公司同期市值約9.18萬億元,佔A股總市值的18.79%。
近年來,A股新增上市公司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是重要組成部分。以2017年為例,全年共有438家公司登陸A股,其中89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佔比達20%;2018年,A股共新增105家上市公司,其中18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佔比17%。
在A股之外,灣區另一重要城市香港在世界金融市場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2018年,港股市場在全球IPO總數及募資金額均拔得頭籌,吸引了大批優質企業赴港上市。
頭部公司優勢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的上市公司不僅數量眾多,質量也同樣不俗。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A股上市公司數量占總數的14.67%,但市值佔比卻達到了18.79%,這說明粵港澳大灣區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規模,高於A股公司的平均市值水平。
市場化程度高、知名企業多、頭部企業多,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顯著特點。目前的A股上市公司中,上至高精尖的領先科技行業,下至關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行業,均少不了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的身影。
以2019年2月18日的收盤數據為參考,市值超過1000億元的公司共有74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公司就有18家,佔比達24.3%。
除去A股上市公司,粵港澳大灣區還有不少在其他資本市場上市的知名公司。大量優秀企業的存在,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動力,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
高新技術企業比重高
在世界上,灣區都是創新發展的高地。
2018年10月13日,廣東省科技研究機構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創新能力對比研究》顯示,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17.6萬件,超過同期東京、紐約、舊金山三大灣區發明專利申請量,數量優勢明顯。
從A股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526家A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電子、計算機、醫葯生物、機械設備、通信等五大行業。五大行業的上市公司合計達241家,約占粵港澳大灣區A股公司的46%。其中佔比最多的是電子行業,共有92家公司,佔比達17.5%,這其中半導體、光電子、LED等高科技企業又佔了大多數。
由於地緣及市場特點等因素,粵港澳大灣區526家A股上市公司絕大多數在深交所上市。相關數據顯示,在深交所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比深市整體的平均水平高出50%。
在深市上市企業中有70%是高新技術企業、40%屬於戰略新興產業企業,而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在深市上市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達80%,戰略新興產業企業達50%,均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除了擁有大量高新技術企業之外,粵港澳大灣區還存在大量傳統製造業企業。據統計,粵港澳大灣區526家上市公司,在證監會行業分類中屬於製造業的企業達341家,佔比約65%。發達的製造業體系,健全的產業體系,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新華社、證券時報、每日經濟新聞、經濟參考報,中房網綜合整理
2. 什麼是國際金融中心
1、國際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機構和相關服務產業,全面集中版地開展國際資權本借貸、債券發行、外匯交易、保險等金融服務業的城市或地區。
2、金融市場齊全、服務業高度密集、對周邊地區甚至全球具有輻射影響力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徵。
3、
根據2010年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所設立的環球金融中心指數來看,
前十名排名為:第一倫敦(775分),
第二紐約(769分),
第三中國香港(759分),
第四新加坡(722分),
第五上海(694分),
第六東京(694分),
第七芝加哥(673分),
第八蘇黎世(665分),
第九日內瓦(659分),
第十悉尼(658分)。
其中,倫敦、紐約、深圳和香港兩地合作、新加坡、上海和東京為國際金融中心地區。
3.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是干什麼的
國際金融中心來現在是香港的新自地標,是香港最高的建築,就算是在高樓林立的中環,也是一枝獨秀。這座高420米、亦是全世界高度排名第三的摩天大廈,占據黃金地點,加上建築外形出眾,勢必成為世界享譽的頂級寫字樓。
國際金融中心是時尚青年的最愛,底下幾層是為商場所用,世界各種名牌服裝、化妝品,都已進駐金融中心。
國際金融中心還是機場快線的上蓋物業,在香港機場乘機的遊人,可以先在機場快線辦理登機手續,然後悠悠然逛逛商場,時間差不多時直接乘坐機場快線到機場去,馬上登機,很是方便。
4. 香港在結束一國兩制後能否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有異議,是香港脫離一國兩制還是香港和大陸一起社會主義。
5. 廣州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項目由地下4層、地上103層的主塔樓和兩棟28層的附樓組成,集超甲級寫字樓、國際頂級豪華品牌酒店、酒店服務式公寓、高檔購物商場和國際會議中心等功能於一體。
主塔1-66層將建成符合國際領先標準的超甲級寫字樓,提供豪華、高效、安全、舒適、環保的辦公環境。首層挑空13.5米的寫字樓大堂,超3米樓層凈高實現開闊優化的空間格局及設計。高速大容量的特色雙轎廂穿梭電梯及高端品牌高速電梯組合,環保的雙銀LOW-E中空玻璃幕牆、領先光纖網路,智能化管理系統,三迴路供電,雙冷源供冷,充足的鮮風量,將確立國際化辦公的新標准。創新巨型斜交網格支撐體系和筒中筒結構體系,可確保建築的安全。
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包括超甲級寫字樓、國際會議中心、酒店式服務公寓、超豪華五星級酒店、高檔商場、高級餐廳、地下停車庫等。裙樓近5.3萬平方米的商業部分引進了廣州友誼百貨。香港蘭桂坊集團領銜運營珠江新城核心區中央廣場及地下空間項目。這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地下空間立體開發項目之一,打造成集百貨零售、文體休閑、餐飲等商業功能於一體的國際級、園林式和景區式購物中心。 防風抗震能力——可抗八級地震、百年一遇大風。獨特創新的筒中筒結構體系,具有足夠的抗側剛度和優異的抗震性能,遭遇撞擊和爆炸等突發事件,只會局部破壞,不致引起連鎖反應而倒塌,結構整體安全度高。
超高層建築受到地震、大風的影響遠甚於普通建築。而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平面類似三角形的體形不僅本身能明顯減少側移,並且鋼管混凝土巨型斜交網格外筒抗側抗扭剛度好,加上整個筒中筒的結構也使得建築物自重輕,單位面積的重度比一般混凝土結構減少了近30%,從而地震反應減弱。結構模型振動台試驗表明,即使在八級罕遇地震(廣州抗震設防烈度為七級)作用下,廣州國際金融中心仍然屹立不倒,並且沒有受到太大破壞。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分別進行的微粒混凝土模型、有機玻璃模型振動台試驗表明,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可抵禦八度罕遇地震(廣州抗震設防烈度為七度);同時,美國CPP公司和汕頭大學分別進行的風洞試驗結果都顯示,在百年一遇的大風作用下,位於塔樓內的人都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抵禦突發事件能力——鋼+混凝土保證結構穩定性。廣州國際金融中心遇到一個局部的火災或者爆炸事件,只會局部被破壞,而不會發生連續倒塌。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也離不開其獨特的建築結構。原來,鋼本身難耐高溫,但是外筒在鋼管中注入了混凝土,混凝土本身具有耐高溫的特性,加上鋼管對混凝土有約束性,所以,鋼管混凝土的外筒結構具有良好的抗沖擊和防火性能,而內筒鋼筋混凝土結構也有良好的防火性能。更為重要的是,斜交網格結構遇到突發事件的沖擊只會從鋼管混凝土斜交的節點處斷裂,從而確保了結構的穩定性。
而鋼管混凝土相交的節點成為斜交網格結構的重點和難點。在兩根同樣受力的鋼管混凝土柱相交時,為了外形優美,相交的節點截面積只能相當於一根鋼管混凝土柱的截面積,卻要承受兩根鋼管混凝土柱所能承受的強度,而且每個節點處高約10米,如果不夠堅固,將功虧一簣。為此,在華南理工大學承擔的節點試驗研究中,設計人員們創新性地對節點採取了特殊的構造,不僅採用更高標號混凝土,而且增加了鋼管壁厚度。 智能集成度相當高的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包括了安全防範系統、火災自動報警及聯動控制系統、公共應急廣播系統、一卡通系統、停車場管理及車行導向系統、設備監控系統、計算機網路系統、綜合布線、信息系統、會議系統、通信網路、可視對講系統、有線電視及衛星接收系統等19個智能系統和各弱電子系統的集成等。除了安全上智能系統給予的保障,它還能帶給人們諸多便利。比如人們今後進入擁有1700多個車位的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停車場時將會看到清晰的停車指引,停車區位指引字幕將一路指引司機將車停放到指定區域,並且地下空間空氣監測系統可檢測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實時更新空氣。
其電梯系統局部採用的是雙層穿梭電梯,即電梯有兩個轎廂,可同時停靠於兩層,提高了運行效率。理想狀態下1分鍾30秒就可從底層到達頂層。電梯的轉換層特別方便。在底層乘坐處有清晰的標識說明,先乘坐到相應的轉換層,然後再進行換乘。在各樓層上班人員在不同的轉換層得到有效的疏散,節約了大家的上下班時間。 廣州國際金融中心配備有完善的消防報警設施,包括先進的漏電火災報警系統、分布光纖感溫報警系統、智能應急疏散指示系統、智能應急廣播系統。這個國內領先的火災報警系統,不僅可以光纖感溫,電氣主幹電纜的運行溫度還可對電氣設備進行漏電火災報警。光纖測溫以往只用於電廠等工廠,此次考慮到高層建築火災多是電氣線路和設備引起,所以安裝了這一系統。
煙氣控制通過計算機模擬重點部位火災發生後煙氣產生的速率及樓層空間2米以上煙氣能見度,合理確定排煙口的分布,延長可利用疏散時間;使用低煙無鹵材料的電氣線材外套,減少火災發生時有害煙氣的產生。在自救系統中還引入了具有早期預警語音疏散功能的應急廣播系統。
同時,廣州國際金融中心一旦遇到火災等突發事件,還有兩項在國內超高層建築中獨一無二的硬體設施將發揮重要作用。一是位於樓頂的停機坪,人員可快速疏散;一是所需的全部600噸消防用水(相當於60輛10噸消防車儲水量)都置於樓頂,水系統基本覆蓋為常高壓系統,需要使用時只需用重力流滅火即可,這確保了供電供水中斷時也可及時有水滅火。 專屬租賃方案:資深商務專員提供一對一服務,為客戶制定專屬的租賃方案;
一體化持續服務:全方位跟進客戶需求,客戶入場後專人跟進裝修、續約等相關事宜。 花藝:精緻的主題花藝布置,視覺、嗅覺雙重享受;
香薰:精心的香氣調配,清新怡人,精神倍增;
音樂:精心選取大堂音樂曲目,定期更換,舒雅聽覺享受; 節日裝飾:為客戶打造新鮮、賞心悅目的感覺。
節日祝福:為客戶送上電子賀卡,春節開年禮盒等;
開業大吉:分享租戶擴展業務的愉悅,建立有效的租戶關系管理。
6. 國際金融中心的排名
根據英國Z/Yen咨詢公司發布的報告,201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香港穩居第三,繼續力壓新加坡、東京、首爾,蟬聯亞洲首位。而內地一線城市深圳和上海也位列前20名。香港得分為761分,較去年9月略高2分。2013年,香港首次超越東京,成為全球綜合競爭力前3位的國際金融中心。深圳今年進步顯著,首度打入前20位,較9月大升37分,排名由第27位躍至18位,以2分優勢超越排名第20的上海。因自貿區概念備受關注的上海,排名從9月的第16,降至第24,較2011年3月的第5更大幅倒退。據英國媒體報道,由於所得評分的降幅是上榜的前50座金融中心城市中最大的,倫敦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被紐約超過。英國Z/Yen咨詢公司每年會進行兩次調查,在此次公布的調查結果中,排名前四的城市仍然包括紐約、倫敦、香港和新加坡。自2007年建立排名以來,倫敦一直以微弱的優勢領先於紐約,而兩座亞洲金融中心城市也在逐漸縮小差距。該報告指出,倫敦評分下滑的幅度,為前50個金融中心當中最大(下滑10分),可能受到多項因素影響,包括歐洲的不明朗因素、倫敦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下降,及外界認為倫敦市場受到操控。報告又指,紐約雖擊敗倫敦,但以1000分總分計算,兩者僅差2分,差距其實不大。他認為,香港及新加坡等亞洲金融中心繼續發展,紐約及倫敦的領導地位很容易被動搖。倫敦、紐約、香港和新加坡長期位列該榜前四位,但與蘇黎世、東京和首爾等「追趕集團」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據悉,這是英國Z/Yen咨詢公司自2007年啟動以來進行的第15次調查,共詢問了3246名受訪者。調查結果除了考慮受訪者對各金融中心不斷變化的競爭力的評價外,還要結合基礎設施、人才隊伍規模和國際市場准入度等客觀因素的排名情況。排名城市 得分01紐約786分02倫敦784分03香港761分04新加坡751分05蘇黎世730分06東京722分07首爾718分08波士頓715分09上海713分10三藩市711分
「新華·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14)」11月6日在上海發布,全球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十大國際金融中心新座次出爐:老牌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和倫敦牢牢占據兩強席位,上海比2013年上升一位與香港並列第五,而北京成長發展速度加快,五年來首次進入前10隊列,位居第九位。
■ 第一紐約
■ 第二倫敦
■ 第三東京
■ 第四新加坡
■ 第五香港上海
■ 第七巴黎
■ 第八法蘭克福
■第九三藩市
■ 第十芝加哥
國際金融中心位次變動呈現規律明顯,歐洲地區金融中心位次仍處於小幅下滑態勢,亞太及北美金融中心位次均有所提升。金磚國家方面,除莫斯科以外,其他國家金融中心均處在穩健或上升通道中。報告認為,綜合對比過去四年排名情況,排名前10位城市發生一定微調,但在全部45個樣本城市排名中依然最為穩定,個別年份相互之間位次有變動。2014年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排名較為穩定的城市增加較多,位次穩定與較為穩定的金融中心為35個,占樣本城市總數的77.78%,高於2013年17.78個百分點。異常波動與波動性較大的金融中心有所減少。
美國紐約
紐約(New York),是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也是美國最大城市。紐約是一座世界級城市,直接影響著全球的經濟、金融、媒體、政治、教育、娛樂與時尚界。紐約在商業和金融的方面發揮巨大的全球影響力。紐約的金融區,以曼哈頓下城的華爾街為龍頭,被稱為世界的金融中心。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世界第二大證交所,它曾是最大的交易所,直到1996年它的交易量被納斯達克超過。紐約時報廣場位於百老匯劇院區樞紐,被稱作「世界的十字路口」,亦是世界娛樂產業的中心之一。紐約是世界的經濟中心,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另外兩個為倫敦和東京)。據財經日報辛科迪亞斯統計,截至2008年底,紐約控制著全球40%的財政資金,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紐約證券交易所擁有全球最大上市公司總市值,全球市值為15萬億美元。有超過2800家公司在此上市。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的報告,截止到2013年底,紐約市的所有財產總值為879萬億美元。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73家企業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城是世界上最大的CBD及摩天大樓集中地,曼哈頓下城是全美第三大的CBD(僅次於芝加哥)。由於在2013年日元兌美元單邊大幅度貶值20%等因素,2013年紐約GDP超越東京,現位居世界第一。人均GDP13.88萬美元,居世界城市第一名。2010年大紐約都會區GDP為27544億美元。在2013新華-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位居世界第一。
英國倫敦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首都,歐洲最大的城市。與美國紐約並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倫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倫敦是和紐約齊名的世界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是倫敦最重要的經濟支柱,從業人員約325,000 (2007年)。倫敦城(City of London)或稱為「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是倫敦的最大的金融中心,分布有許多的銀行、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英國百強公司和100多個歐洲500強企業均在倫敦設有總部。倫敦擁有全球最大的OTC金融衍生品市場,占據全球交易份額49%,日均交易量2.72萬億美元。全球大約41%的貨幣業務在倫敦交易。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倫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外匯市場,他每年的外匯成交總額可以達到三萬億英鎊,全球大約41%的貨幣業務在倫敦交易。倫敦城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歐洲美元市場,石油輸出國的石油收入成交額有時一天可達500多億美元,佔全世界歐洲美元成交額的1/3以上。倫敦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共有保險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在倫敦保險業中,歷史悠久,資金雄厚,信譽最高的是勞埃德保險行
日本東京
東京(Tokyo),位於日本本州島東部,是日本首都及最大城市,亞洲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為亞洲最重要的世界級城市。東京經濟高度發達,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並稱為世界四大國際大都市。東京也是世界5大金融中心之一。東京還擁有全球最復雜、最密集且運輸流量最高的鐵道運輸系統和通勤車站群,其中東京的地鐵系統每日平均客運量達1080萬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鐵第一位。東京也是日本的經濟中心。日本的主要公司都集中在這里。它們大多分布在千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等地。東京同它南面的橫濱和東面的千葉地區共同構成了聞名日本的京濱葉工業區。主要工業有鋼鐵、造船、機器製造、化工、電子、皮革、電機、纖維、石油、出版印刷和精密儀器等。東京金融業和商業發達,對內對外商務活動頻繁。素有「東京心臟」之稱的銀座,是當地最繁華的商業區。
新加坡
新加坡(Singapore),全稱新加坡共和國,舊稱為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並以新柔長堤與第二通道等橋梁相連與兩岸之間。新加坡的國土除了本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新加坡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是繼紐約、倫敦、東京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2]。工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擁有裕廊工業區,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新加坡在綠化和保潔方面的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的美稱
中國香港
香港(Hong Kong),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國際大都市。1840年之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1842至1997年間,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二戰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是一個奉行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其經濟的重點在於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美國傳統基金會1995年起、以及加拿大費沙爾學會1996年起發表的自由經濟體系報告,一直將香港評定為全球第一位。香港的外匯市場發展完善,買賣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香港與海外其他外匯市場均有聯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買賣。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年進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世界排行第六位。
中國上海
上海(Shanghai),簡稱「滬」。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擁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經濟實力,人口規模,GDP總量均居中國城市之首。截至2014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數量已突破2500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個良好的濱江濱海國際性港口。上海正致力於在2020年建成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東向東海,隔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共同構成「長三角經濟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中國上海的主要金融中心區之一,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金融機構,必須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設辦事處,包括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等。
法國巴黎
巴黎(Paris),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法國最大城市,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巴黎是法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在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時尚、藝術、娛樂、傳媒等領域對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力。巴黎還同紐約、倫敦和東京一起被公認為世界四大都市之一。巴黎的紡織、電器、汽車、飛機等工業都非常發達,時裝和化妝品工業更是舉世聞名。巴黎設有許多世界性的大銀行、大公司、大交易所,它們以巴黎為基地,積極開展國際性業務,構成了一個國際性營業網。巴黎也是國際活動的重要場
所,各種類型的國際會議在這里召開。今天的巴黎,不僅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是一座旅遊勝地,每天吸引無數來自各大洲的賓客與遊人。
德國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Frankfurt),正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m Main),以便與位於德國東部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n der Oder)相區別。它是德國第五大城市,是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位於德國西部的黑森州境內,處在萊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游。法蘭克福是德國乃至歐洲重要的工商業、金融服務業和交通中心,全城擁有超過324家銀行,經營著德國85%的股票交易、歐洲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車展。法蘭克福不僅是世界的一個金融中心,同時它又是一個具有800年歷史傳統的著名的博覽會城市。每年要舉辦約15次大型國際博覽會,如每年春夏兩季舉行的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兩年一度的國際「衛生、取暖、空調」專業博覽會;國際服裝紡織品專業博覽會;汽車展覽會;圖書展覽會;烹飪技術展覽會。每逢展覽季節,法蘭克福都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色,市區街道更顯得生氣勃勃。參加博覽會的人數平均每年超過100萬,博覽會已成為人們了解世界及世界了解德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中國北京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全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全國經濟、金融的決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同時也是中國陸空交通的總樞紐和最重要的國內國際交往中心。
全球只有極少數城市像北京一樣長時間作為一個國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列顛網路全書》將北京形容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而且斷言,「這座城市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過去的八個世紀里,不論歷史是否悠久,幾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築都擁有著不可磨滅的民族和歷史意義」。故宮、天壇、頤和園、北海等等數不勝數的古跡也為這座城市添加了更絢爛的色彩。
今日的北京,更已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世界五百強總部數量全球第一;金融街、北京商務中心區等商務區更是北京對外開放和經濟實力的象徵。此外,中國國家大劇院、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鳥巢」等建築也成為了北京的現代符號。北京正以它古老又時尚的全新面貌,迎接每年超過1億4700萬的旅客。另外,北京已經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
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Chicago)是位於美國中西部,屬於伊利諾伊州,東臨密歇根湖,是美國僅次於紐約市和洛杉磯的國際化大都市,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為美國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芝加哥同時也是美國重要的金融、文化、製造業、期貨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逐漸成為具有在世界重大影響力的都市之一芝加哥是美國GDP第3高的大都會區(僅次於紐約和洛杉磯),2010年GDP高達5320億美元。同時該都市區也被評為美國發展最均衡的經濟體。它被萬事達卡全球貿易中心指數(MasterCard Worldwide Centers of Commerce Index)評為全球最重要的商業中心的第四名。此外,芝加哥都市區新增的企業數在2001年到2008年這七年有六年一直位居美國第一位。而且該市的科技創新力也名列美國第三。在2009年,該市被瑞銀集團評為全球最富的城市的第九位。
(2)根據金融交易發生與否,可將國際金融中心劃分為功能型和記賬型兩類。如果金融機構在當地金融市場為客戶提供服務或從事實質性金融交易,並創造就業和收入機會,那麼該地區就是功能型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東京、新加坡等;如果不發生實質性的業務活動,只是為發生在其他地區的金融交易提供合法的登記場所,則稱其為記賬型國際金融中心。
(3)根據地理空間的不同,可將國際金融中心劃分為全球型和地區型兩類。前者如紐約、倫敦、香港;後者如東京、法蘭克福、巴黎。 (1)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樞紐,國際金融中心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也給當地經濟帶來顯著地收益。 國際金融中心之間表現出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由於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為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利益,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歷來有之。歷史上倫敦和紐約為了競爭主導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曾有「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之爭,最後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是「懷特計劃」最終勝出,美元成為戰後全球金融體系的主導貨幣,紐約也取代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領頭羊。
當然國際金融中心之間並不完全表現為競爭關系,共同的利益導向也會誘發相互合作的需要。由於各個金融中心的稟賦能力有限,在業務內容上可能各有側重,輻射區域也有所差別,基於業務分工和區域分工的優勢互補能夠產生外部經濟性,在合作過程中提高各自的競爭力。例如在歐洲內部,盡管歐盟內部各個金融中心的競爭日趨激烈,但是各國並未就此忽視合作的重要性,而是通過協調金融稅收制度、組建泛歐金融市場、開展金融業務交流等途徑,加強相互間多層次的緊密合作,在各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互有分工、相互合作和有序競爭的基本格局。 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種資源條件的綜合優勢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給和需求因素的推動下形成和鞏固的。
根據歷史經驗和相關研究成果,可將這些條件概括如下:
(1)強大繁榮的經濟基礎。
(2)安定和平的政治環境。
(3)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
(4)分布集中的金融機構。
(5)鼓勵扶持的政策取向。
(6)低廉合理的稅費成本。
(7)完備齊全的基礎設施。 1、自然演進的發展路徑:經濟貿易發展-金融服務需求-自發形成國內金融中心-自然演進為國際金融中心,典型代表為紐約、倫敦。
2、政府推動的發展路徑:政府推動金融中心建設-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聚集-迅速成長為國際金融中心,典型代表為東京、新加坡。 香港(Hong Kong),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國際大都市,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
香港地處中國華南,珠江口東側,瀕臨南中國海。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包括大嶼山及230餘個大小島嶼)組成。北隔深圳河與廣東深圳相接;西與澳門隔海相望,相距僅60公里左右。
1840年之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1842至1997年間,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居世界首位。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新加坡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工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擁有裕廊工業區,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新加坡在綠化和保潔方面的效果顯著,故有「花園城市」的美稱。[1]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10個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成員經濟體之一。
7.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他們的策略是什麼
這種策略很難講的,只能說隨著資源發展慢慢的形成的這種地位
8.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
國際金融中心一期
國際金融中心一期 (國金一期),樓高210 米,屬於辦公室大廈,是國際金融中心首個完成的部分,完工於1998年,共地上38層,地下4層,樓面面積7萬2850平方米,設有4層交易樓層,供大型金融機構租用,共有18部電梯,分為4個服務區域,估計每日約有5,000人在此工作。國際金融中心一期的主要租戶包括香港交易所(12樓)、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5樓)、富昌金融集團(27樓部分及32樓)等。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樓高 88 層、高 420 米。總樓面面積達 20萬平方米,耗用 112000 立方米混凝土、28000 噸結構用鋼鐵、18000 噸鋼筋、11000 塊共重 9000 噸玻璃幕牆而建。建築期間每日同時有 2000 名工人在地盤工作,平圴每三天建成一層樓。現在建築完成,88 層辦公樓層共可容納 15000 人。62 部升降機令大廈四通八達,乘升降機由地面往頂樓約需一分鍾。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國金二期),樓高415.8 米,是香港第二高樓(第一為環球貿易廣場,高490米),世界第六高樓,完工於2003年,一般說有地上88層,但事實上建築結構(藍圖)有90層樓,地下6層,樓面面積18萬5,805平方米,設有22層交易樓層,有多達62部電梯。其外型設計與國金一期相似,外牆均為玻璃幕牆,在頂層設計皇冠式和象牙形裝飾,晚間由投射燈照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部設於國金二期,是金管局於2001年4月以接近37億港元向發展商購入,包括頂樓在內共1 4層辦公室面積,曾被部分人士批評浪費公帑。金管局目前持有34萬平方呎樓面,分別位於55至56樓、77至88樓,部分樓層出租予香港按揭證券公司及國際結算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的辦公室位於88樓,並可使用私人專用電梯出入,以加強保安及隱私。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的主要租戶包括野村集團、華平(Warburg Pincus)、瑞士UBS AG、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美國道富銀行(State Street)、英國金融時報、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盈豐財資市場(CMC Markets)、中國建設銀行(亞洲)(已遷出)、松日控股(港交所:283)及雷曼兄弟等,發展商之一的恆基兆業總部亦設於國金二期的72至76樓。
國際金融中心商場
國際金融中心商場(IFC Mall)共地上4層,佔地80萬平方呎。連接機場快線香港站大堂,並將國際金融中心其餘三個部分連接一起。匯聚超過200間國際品牌商戶,主要店鋪包括Apple Store,連卡佛的新總店,c!ty'super超級市場,Papyrus禮品店等。商場亦設有包括利苑酒家等多家食肆。
商場設有電影院Palace IFC,屬百老匯院線管理。Palace IFC設有5所電影院,共有544個座位,另設有咖啡店。
國際金融中心商場內部
酒吧及小型書店等設施,並為香港首個提供無線上網服務的電影院。除新片外,電影院亦會定期放映經典懷舊電影,吸引電影愛好人士。
香港四季酒店
香港四季酒店是國際金融中心的酒店部分,亦是國際金融中心最後一期計劃,由四季酒店集團管理,於2005年9月開幕。
四季匯
位於四季酒店旁的服務式套房酒店四季匯(Four Seasons Place),提供六星級酒店服務。
9. 港發行人民幣國債一方面是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關懷和支持.是什麼意思啊
1國債作為債券到了香港,在港交所買入賣出,港交所可掛牌的東西就多了,內就是貨多了,貨多了,容場子才能開大啊。2,人民幣在國際上地位在逐漸加強,影響力加大了,港交所可發行人民幣國債當然自身地位也提高了,3 港交所能得到央行的授權發行國債,證明大陸香港骨肉相連,香港出什麼事中南海幾個老幾總不能不管吧,4國際上看到大陸這么支持香港,還怕啥。5當然也是共贏了,大陸得到錢才能發展呀。
10. 國際離岸金融中心的國際離岸金融中心概述
發展的比較好的幾個離岸金融中心是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BVI)、巴拿馬、開曼群島、百慕大等,我國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也於1999年10月31日頒布了《離岸法案》,並於2000年中正式實施,希望能夠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內地的生產基地和澳門的稅務優惠政策,促進澳門的發展和大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融合。 國際離岸金融中心是指一,各國的金融機構只從事本幣存貸款業務,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金融機構從事本幣之外的其它外幣的存貸款業務逐漸興起,有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因此成為世界各國外幣存貸款中心,這種專門從事外幣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活動統稱為離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也就是說,任何國家、地區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幣為交易 (或存貸)標的,以非本國居民為交易對象,其本地銀行與外國銀行所形成的銀行體系,都可稱為離岸金融中心。
國際離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簡稱OFC),包括國際金融中心(IFC)、地區金融中心(RFC)和簿記中心(Paper company or Shellbranch)。
以歐洲美元市場為例,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離岸金融中心,它是一種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國際金融市場。離岸金融業務是屬於批發性銀行業務,存貸款金額大,交易對象通常是銀行及跨國公司,其業務通常為引進外來資金,再將資金貸給外國。個人投資者也可以通過機構進行投資。